高考语文复习:诗意多从涵泳来+读懂诗歌+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意多从涵泳来+读懂诗歌+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意多从涵泳来+读懂诗歌+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意多从涵泳来+读懂诗歌+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意多从涵泳来+读懂诗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意多从涵泳来——二轮备考之读懂诗歌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读懂“诗家语”1、了解诗歌的特点如何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的特点(一)了解诗歌的体裁与题材分类1、诗歌的体裁:即诗歌的形式,指诗歌的结构及文风辞藻。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以《诗经》为首的四言诗,汉代五言诗,汉乐府,歌、行、引等体例。近体诗指的是唐代的律诗和绝句。2、诗歌的题材:指的是诗歌的内容选材。主要包括: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咏物诗,哲理诗等。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1、起句定基调。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等作用。“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或以情起。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例如《将进酒》:(二)熟悉诗歌的结构特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篇以奇句夺目,令人耳目一振。运用两个长句,如携天风海雨般铺面而来,营造出极其阔大的境界,以雄壮永恒的黄河衬托人生的渺小短暂,豪壮中蕴悲慨。2、承句来蓄势。所谓的“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与深化。它不仅在结构中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后面的“体物言志”更有基础。3、转句掀波澜。所谓的“转”,即“转折”。“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或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开辟新话题、新意境,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如果说“承”不妨和缓,那么“转”则要求突起,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让学生知道怎么转尤为重要:内容上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境界上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写法上由实到虚;情感上由浅入深、由隐到显等。答: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6分,每点2分)官居戏咏(其一)陆游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如2020年潍坊市高三期中试题:4、合句显主旨。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诗的结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景结。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情似尽而实未尽之时,忽然撇开“情”而写“景”。(2)以情结。即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3)以理结。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4)以问句结。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三)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典诗词多用情景结合的手法,一般是先景后情,写景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所以读懂了景物描写,就容易理解后文所抒之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两种情形:(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如何读懂诗歌善于联想想象(一)关键字词多品味

对一首诗歌的考查,命题人往往会抓住诗中的某个关键词来作文章,借以考查学生对该诗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对每一个字都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是现代汉语意义差别较大的字。如范成大的《催租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再如2018·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诗中“屈穷”的“穷”指不得志,而非生活贫穷。2024年九省联考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D.“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错误。根据下片内容,作者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他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清点、检核,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文中并没有表明是为了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而是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怀念。2024年九省联考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译文:连日以来,疾风劲吹,大片浩荡的绿芜还没有完全遍布平坦的沙滩。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湖面,水光闪烁。我静静地坐着,远远看着烟雾缭绕的柳树,侧身躺卧。我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点检的轻拂,面对眼前的芳华,我留连忘返。(为留住这美好的景色),我摘取了一枝和去年相似的花枝,插在头上。自己的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我真正的家园。同类佐证:1、去年天气旧亭台。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语序变化要洞悉

诗人在构思诗句时,有时为了平仄的需要,有时为了音韵的和谐,有时为了独特的表意效果,往往会打破正常的语序,不顾及主谓宾的语法关系,对诗句进行反常组合,这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大的障碍。

1.主谓倒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如从因果逻辑上分析,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歌这种化常式为变式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①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②因果倒置,有先声夺人之效,更见出竹深莲密,突显了清幽之境。

2.宾语前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正序”应为: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3、主宾互换:

黄花报霜信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正序”应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4、修饰语错位:定语挪前。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

5、特殊倒装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或者追求语言艺术的奇巧,或者为了创造某种独特的气氛,或者适应格律的需要,往往别具匠心,创造出各种各样词语倒置的诗句。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可调整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三)省略内容会补充

诗歌是高度压缩的语言,往往有着太多的省略或跳跃。要想真正读懂诗歌,还必须借助生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丰富和补充。这里的省略包括字词的省略和诗意的省略。我们先看字词的省略。

有的一目了然,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补充:(我在)小楼一夜听春雨,(卖花郎在)深巷明朝卖杏花。1、字词省略有的需要仔细推敲,如: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灭烛(由于)怜光满,披衣(因为)觉露滋。有的则颇费心思,如:喜观即到(杜甫)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注:观,即杜观,杜甫的弟弟。江阁(久凭)嫌津柳(碍目)。望夫词施肩吾(唐)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爇:ruò,焚烧;引燃。2、内容省略

诗歌开篇即以细腻之笔描绘出一个女子长夜不寐的情景,接下来诗人再用一典故,“回文机上暗生尘”,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前秦窦滔妻苏蕙织璇玑图的典故,以暗示“望夫”之意。第三句才点明不眠不织的缘由,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结尾又一妙笔:却恨桥头卖卜人!这一看似突兀之笔其实是有较多的省略。“卖卜人”角色的加入,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有趣味。原来女子因望夫情切,曾到桥头卜了一卦。诗中虽未明说“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杜牧《寄远人》),但读者已经从诗中默会到占卜的结果是如何。思妇从卖卜人那里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这话自会叫她深信不疑。因此她在寒灯下一心一意地等候,每有动静便疑是夫归,以致“手爇寒灯向影频”(至此方知首句之妙)。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四)虚写实写要辨清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和妻子一问一答,表现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接着写眼前夜雨交织绵绵密密之景,愁苦便更加浓郁。后两句是虚,化实为虚,想象未来重逢之乐,用未来重逢之乐反衬今夜离别之苦,而今夜离别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加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五)典故知识多积累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从典故内容上分:借用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诗句;借用神话传说。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池口风雨留三日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注】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属玉:鸟名。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莫:即“暮”。译文:孤城三天刮风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烟雨迷蒙中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滔滔流向远方,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犹如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见雨中淋着一只白鹭。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本诗中也有类似的用法:颈联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本意是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典故,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反用《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原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作者反其意用之:人生无常,我们要到书中去寻找乐处,用更超脱(洒脱、达观)的胸襟态度来面对。(六)学会设身处地揣摩作者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例如:如何理解《秋兴》“醉凭高阁乾坤迮”这句诗?

该诗颔联的上句理解起来颇费周折。字面意思是说,喝醉了酒,登上高阁,放眼看去,天地也变小了。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想一想,按照人之常情,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应该是眼界开阔,视野无极,乾坤怎么会变小呢?再往深处去想,联系陆游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神州陆沉,北方大片国土沦陷。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诗人举目北望,怎能不生出天地狭窄的感触呢。这样一来,诗意也就顺理成章了。(七)言外之意细揣摩:在古代的诗歌理论中,言外之意是一种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宋初的梅圣俞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的严羽于《沧浪诗话·诗辩》中写道:“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玲珑剔透,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言外之意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审美基点。这种言外之意,因“言”与“意”的错位,往往给读者在诗意理解上造成很大困难,需要我们仔细把玩,方可体会诗人构思之妙。言外之意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通常会借用比喻或象征等各种修辞手法,以此喻彼,托物言志,寓情于物,在描写具体事物的时候暗中赋予它们另外的内涵,借自然界的物体寄托人类的思想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构成别致的语境,使言外之意表达得自然不着痕迹。

例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字面意义上是写诗人临流自鉴,想过渡但是却没有舟楫可乘;临渊而羡鱼,但是缺少垂钓的工具。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想出仕的野心,但不直白求荐,以事言情,写得含蓄而自然贴切。1、有的寓情于事比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2、有的通篇隐喻赠花卿唐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3、有的明褒暗讽。

这首诗表面看来,是一首乐曲赞美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比如《红楼梦》里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一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诗歌用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反映了他不愿受封建传统束缚、厌弃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4、有的正话反说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首联运用反语,极力赞美韦曲景色之优美。“无赖”即“可爱”之意,“恼杀人”即“惹人喜爱”之意,表达了诗人对韦曲胜景的喜爱之情。5、有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表面上是批评商女,说她们不知道亡国之恨,还在唱着导致陈后主亡国的《玉树后庭花》一曲;实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因为歌女在酒楼里没有唱与不唱的自由,也没有唱什么曲子的自由,一切都要听命于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说,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作者在此翻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句,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此为愤激之语,词人表面在否定古书,实则是对世道日非的现实的批判,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这首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笔力曲折深沉,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潍坊2024届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李益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