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七年级某班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整理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部分考古研究成果,据此可以了解()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周口店龙骨山体貌特征头部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2.“轩辕开天宇,拓疆育民亘万古。有熊联部落,涿鹿之役定华夏。”这副对联描述的人物是()A.炎帝 B.黄帝 C.大禹 D.舜帝3.“在河南安阳的殷墟,曾出土了一些刻有文字的‘龙骨’。经过学者研究,发现这些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据此判断,这些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4.艺术作品可以“活化”历史人物形象,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教师身份的是() A.杏坛讲学图 B.为政鲁国图 C.周游列国图 D.修著六经图5.我国古代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是()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老马识途 D.卧薪尝胆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描述了成都平原著名的水利工程()A.驰道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7.“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士和方士全部活埋。”材料描述的史实,史称()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独尊儒术8.监察是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汉朝开始设立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A.御史大夫 B.西域都护 C.刺史 D.太尉9.汉武帝继位初,社会上出现许多富商大贾,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下面可以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允许民间铸造钱币 B.全面推崇儒家思想C.允许诸侯国再分封 D.盐铁收归官府经营10.《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下列史实被《史记》所记载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班超经营西域 D.官渡之战1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描述的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役()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 B.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12.成语“乱七八糟”来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共同反映出()A.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B.地方诸侯势力强大C.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D.社会矛盾的严重化13.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法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C.南北政权对峙 D.北方民族交融阳城县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以“回首三晋历史·品味家乡文化”为主题开展寒假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4-15题。14.丰富的考古发现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山西文明。下面是某同学在网上浏览到的图文信息,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烧骨化石山西襄汾县丁村人遗址山西临汾陶寺彩绘龙纹陶盘A.山西——中国戏曲艺术的故乡 B.山西——古代建筑的博物馆C.山西——中华民族融合的舞台 D.山西——中华文明的发源地15.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则关于山西历史故事的图文资料。与该故事相关的制度是()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这便是“桐叶封弟”之由来。唐叔虞死后,儿子姬燮继位后,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为“晋”。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16.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的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文化符号”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展板一【推介文物——设计名片】(6分)(1)一组同学搜集文物图片后,制作了下面的推介词。请按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地点:陕西西安▲村年代:距今约6000年器型:彩陶盆,以红底黑纹为主。推介理由:▲名称:司母戊鼎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年代:▲器型:青铜鼎,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推介理由:▲展板二【阅读名言——汲取智慧】(4分)(2)二组同学搜集了部分名言,下列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展板三【赏析书画——传承文化】(5分)(3)三组同学整理了书画作品,请写出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图2作品的作者及艺术价值。图1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图2《兰亭集序》(局部)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7.货币、交通、服饰的发展,都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简表˙战国时期,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朝时期,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西汉初期,吴、楚等国自行铸造钱币,获利颇丰。˙汉武帝时期,收回诸侯铸币权,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圆形方孔半两钱”和“五铢钱”的共同作用。(5分)材料二秦直道的修建加强了中原与北疆地区联系,为秦王朝长城防线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在修秦直道的过程中,秦也将大量人口迁徙到直道沿线,使得秦直道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西汉仍然长期沿用秦直道与匈奴作战,汉武帝也曾利用秦直道巡游。——摘编自徐卫民《秦始皇长城与直道研究两则》(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直道的修建对古代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材料三当北方游牧民族于中原农耕民族生活中接触到与自身文化有差异或相矛盾的文化元素时,就会对文化意义重新阐释。一方面,北魏鲜卑人以及后来的北齐、北周政权通过实行中原冕服制度来彰显自己的华夏身份;另一方面,在日常服饰领域保留杂糅鲜卑服、西域胡服和汉族服饰元素的“常服”体系,使胡服获得了在中华服饰系统中的合法性地位,为隋唐服饰制双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苏日娜、李娟《多民族服饰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南北朝时期促进“多民族服饰融合”的代表性事件,分析“多民族服饰融合”的影响。(6分)18.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出现时期图片生产工具类型作用①铁农具耕地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示。西汉耧车②工具省时省力,效率可达“日种一顷”。三国曹魏翻车灌溉工具既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1)根据材料一,补充完成表格内容的①和②,并概括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对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遇到了怎样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运用了怎样的智慧走出了困境?(4分)材料三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19.阳城县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以“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智慧”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走进历史时空】(6分)(1)一组同学绘制了思维导图,请将空缺(字母)处补充完整,并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任务二【阅读典籍著作——汲取思想智慧】(6分)(2)二组同学整理了部分文献,并制作了卡片。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学说?你最欣赏哪一家思想?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要点提示:思想主张和现实意义)卡片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受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卡片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卡片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任务三【解读制度图示——感悟政治智慧】(6分)(3)三组同学搜集两幅图示,分别写出与下面图示相关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影响。任务四【撰写科技成就——凝聚劳动智慧】(7分)(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重视对劳动人民经验总结。四组同学制作了下面的科技成果展板,请你任选三个图片,以“科技成就凝聚劳动智慧”为主题,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图1汉代造纸术的工艺流程图2《伤寒杂病论》图3《齐民要术》图4祖冲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AABCCCDACBDDC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16.(1)半坡(1分):推介理由:它是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代表:说明当时的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反映出半坡人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一点即可得2分)商朝(1分):推介理由: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说明当时青铜铸造业规模宏达,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工艺精美等。(一点即可得2分)(2)强调做人要有原则,不卑不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人活的要有价值、有意义,要具有为理想正义奋斗、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3)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基本情况或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一点即可得2分)王羲之(1分)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一点即可得2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7.(1)特点:杂乱形状走向统一形状;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作用:都改变了币制混乱的局面;都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等。(一点2分,共4分)(2)加强了中原与北疆地区联系;对军事防御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促进直道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有着重要意义。(一点2分,共4分)(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影响:加强了游牧民族对华夏身份的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为隋唐服饰双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一点2分,共4分)18.(1)①春秋或春秋战国(1分) ②播种(1分)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2分)(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粮食储备匮乏,导致社会危机严重。(2分)推行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稳定社会局势。(2分)(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生产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一点1分,共2分)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人民的辛勤劳动。(任意一点可得1分)(4)生产工具的革新、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口的迁移等(一点1分,共2分)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19.(1)A夏(1分);B蜀(1分);C西晋(1分);D东晋(1分);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或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2)道家(1分)、儒家(1分)、法家(1分)。示例:我欣赏道家,理由是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遵循规律,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借鉴价值。我欣赏儒家,理由是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借鉴作用。我欣赏法家,理由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任选一家,能概括出主要思想1分,阐述清楚现实意义得2分,共3分)(3)西周分封制(1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拓展了疆域,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西周社会等级制。(一点1分,共2分)秦朝郡县制(1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4)示例:科技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