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末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
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
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
易消灭了。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
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
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
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
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
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
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
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
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
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
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
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
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
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
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
试卷第1页,共12页
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
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
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
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
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
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
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
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
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
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
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
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摘编自毛泽东《反时党八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藏身之所,打倒了党八股,就消灭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
义。
B.在学习语言时,作者反对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反对用古人语言中已经死去的语汇和典
故。
C.对于怎样学习语言,作者主张占有、挑选、创新,与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出的方式相
似。
D.由于洋八股和党八股的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无法存在,无法获得充实和普遍发
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的联系,并表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
B.第二段比较了上海小瘪三和党八股的异同,指出二者都干瘪无味,面目可憎。
C.文中主要从语言特点上阐明党八股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语言无味的三种途径。
D.文章最后总结全文,阐明抛弃党八股,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12页
A.学生上学时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造成了语言的无味,不丰富,不生动活泼,对此作者
持反对态度。
B.对于如何学习外国语言,作者认为不能盲目,应该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适用的东西,
新鲜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对别人讲话就是做宣传工作,教员、新闻记者、文艺作者和工作干
部都是宣传家。
D.作者强调革命党要为群众办事,就应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不学习,就办不好,宣传也
不受群众欢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家庭总是
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
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
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
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
试卷第3页,共12页
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
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中
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大到有钱的地主和
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
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
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
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三: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
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
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
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
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
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
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
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这两轴
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
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
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
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4页,共12页
A.中国乡下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而美国乡下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这与他们的历史和个
人精神有关。
B.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源于人和人在空间上受地域的限制及人和人之间
的熟悉关系。
C.在差序格局中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是因为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深有感触。
D.乡土社会中,虽然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结构原划上却是一贯的、单系
的差序格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落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乡下人因为耕地面积小、水利方面需要合作、为了安全、±
地继承等而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社区。
B.“街坊”是在我国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的社会圈子,这个
圈子可大可小,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C.在西洋社会里,尽管父母与子女是亲属,但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这不
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D.中国的家不再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而是一个事业组织。为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
情,家有家法,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6.中西方家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
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
感到一点点清凉,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试卷第5页,共12页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
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篮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
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常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
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
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
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
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
的清秋的佳日。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
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
试卷第6页,共12页
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总能够看
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
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
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
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
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
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
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
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国秋味。
B.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明无论中外,有情趣的人类总能对秋产生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受,也为文章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C.文中最后写南国的秋像黄酒、稀饭、妒鱼、黄犬,北国的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形象具体,对比鲜明,有生活味。
D.文章开头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结尾段照应开
头、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9.文中在写北方的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7页,共12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自暮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目
师目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目:“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芈玲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襄、考册。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字苍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愈,字退之,南阳人。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迂监察御史上疏论
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中.为国子博士、河南令。愈才高难容,累
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
夫。长庆四年卒。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有冠冕珊玉之气,宫
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B.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试卷第8页,共12页
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C.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D.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有时也为人治病。
C.老聃: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与庄子并称“老庄”。
D.六艺:文中指“六经”,即《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部儒家典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首段先强调从师的必要性,并指出不从师的危害,然后阐明择师的标准是“道”,
并非贵贱长少,为下文针徒时弊作了铺垫。
B.《师说》第二段主要通过三方面对比,从不同方面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和耻学于师的
不良风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说服力强
C.《师说》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来进一步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概括出师生关系;最后
一段赞扬了从师的李蟠,并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D.韩愈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道德传统,一心希望成为圣贤,他有王者的气势,精通音
律并成为文学宗师,有诗赋杂文流行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试卷第9页,共12页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4.下列对这首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秋天天气多变,身体不好,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表现了词人滞留他乡的孤独生
活和悲苦愁绪。
B.下阕前三句写菊花,既言其多,又形其乱,以花之凋残映衬心之愁苦,又喻指岁月流逝,
人衰老憔悴。
C.下阕后几句写词人孤苦无依坐待天黑的境况,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
以言说的愁绪。
D.本词用语浅显,以家常话写心中事,显得自然真挚;词中描摹多个典型意象来抒情,结
尾则直抒胸臆。
15.后人评论这首词前三句中叠词的运用“情景婉绝”,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他们“”,最终超过了一般人,这说明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
理。
(2)杜甫《登高》中“”一句和白居场《琵琶行》中““一
句都直接写出诗人抱病在身的狠难境况。
(3)苏轼《赤壁赋》中,“和""都将船比喻成一片叶子,
既突出了船的小,又暗示出船自由地漂浮在江面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
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
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脸。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
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工匠精神崇尚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稳健人文素养以及健康市场环
试卷第10页,共12页
境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
更为不凡的世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
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尤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
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的确,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
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骂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
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异曲同工细枝末节炉火纯青鬼斧神工
B.不深而合雕虫小技炉火纯青巧夺天工
C.异曲同工雕虫小技登峰造极巧夺天工
D.不谋而合细枝末节登峰造极鬼斧神工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崇尚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以及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B.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稳健人文素养以及健康市场环境的国家。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拥有健康市场环境以及深厚人文素养的一个国家。
D.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以及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体现在所有产品和技艺之中B.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高品质的产品
C.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D.没有一流的技术,就没有一流的心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H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两大支柱性商品是丝绸和瓷器,它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
①。全世界的古代先民都曾共有陶器,但瓷器②o瓷器自
试卷第11页,共12页
创造之日起就与中国绑定,代表着中国文明的辉煌。河南是重要的瓷器产地,有很多重要的
古代瓷器和古窑遗址的考古发现,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汝窑、钧窑和官窑③«
钧党之名是由地名而来的。宋代钧瓷色彩流变、灵动飘逸的自然美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
被皇家视作神物,自此禁止民间收藏,并在禹州古钧台附近设置窑址,专为皇家烧制御用瓷
器贡品,因此叫钧瓷。而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前身,唐代花瓷酣畅淋漓随意泼洒似的流淌效果,
已经初步有了宋代钧瓷自然流变的趋势,所以后来的专业人士就把大写意似的唐代花瓷流变
败果称为“唐钧”,宋代钧瓷是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对上文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能给正在读书的高中生以启示: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②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③楣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以上三句有关读书的名言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B
2.B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打倒了党八股,就消灭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说法绝对,原文是“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
消灭了“;
C.“作者主张占有、挑选、创新”错。原文只是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
苦功不可”,然后具体论述要学习“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并没有提
到“创新”;
D.“由于”强加因果。原文是“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
获得普遍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明没有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是因为洋八股和党八股
的存在。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异同”错。原文是“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
十分难看“,可见这是二者的相同点,文中没有说二者的不同点。
故选Bo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此作者持反对态度”错。原文是“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
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注意“那是难怪的”,
表明作者对学生语言不够丰富原因的理解,并不是“持反对态度
故选Ao
4.D
5.D
答案第1页,共11页
6.①(结构形态)中国家庭是差序格局,没有严格界限,可以向外扩展,注重攀关系、讲
交情;西方家庭是团体,有严格界限,注重权利.②(性质功能)中国家庭不限于生育功能,
还是事业性组织,担负其他功能;西方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但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往往由其
他团体担负。③(内在关系)中国家庭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西方家庭夫妇是主
轴,子女是配角。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国乡下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而美国乡下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错误,原文是说“在中
国乡下,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说法绝对。
B.“源于……人和人之间的熟悉关系”错误,原文是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这是
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熟悉关系''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
会”的产物,而不是根源。
C.“是因为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说“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
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的家不再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说“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
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结构形态的角度看,从材料二“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
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和材料三”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
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可知,中国家庭是差序格局,没有严格界限,可
以向外扩展,注重攀关系、讲交情;从材料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
答案第2页,共11页
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
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可知,西方家
庭是团体,有严格界限,注重权利。
从性质功能的角度看,从材料三“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
决定的……”“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
续性的事业社群……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
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可知,中国家庭不限于生育功能,还是事业性组织,
担负其他功能;从材料三“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
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
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可知,西方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但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往往由
其他团体担负。
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从材料三“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
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知,中国家庭父子、婆媳是主轴,
夫妇是配轴;从材料三“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
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可知,西方家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
7.A
8.①从不同方面写出南方之秋值得欣赏的地方太少,不能让人满足,让人陶醉,反村北国
之秋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②写出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
美的情怀,也体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9.①通过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着装,展示了故都的人情风物。②表现了作者对故都清闲生
活的向往。③烘托了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以……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文
章是整体上展现南国和北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方面的不同,以南国秋味色
以及意境之淡来凸显北国秋味之浓。
故选A。
8.
答案第3页,共11页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出自第二段,
结合前面可知,这里是写江南之秋给人的感觉,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等方
面来写江南之秋让人赏玩的地方很少,结合“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可知,这江南的秋无法让人满足,而全篇是写北国之秋,所以写江南之秋的淡,
目的是反衬北国之秋的味浓,展现北国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展现作者对
北国秋的喜爱。
(2)“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出自第四段,“细
腻”“清闲”“落寞”是北国清扫落蕊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落蕊铺地之时“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清扫之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充分展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以及"悲凉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写北方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
分析作用。
结合“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
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
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可知,这里有对故都都市闲人的着
装以及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故都的人情风物。
结合人物的行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和说话的声调“缓慢悠闲”可以看
出,这故都的生活是清闲自得的,作者借助对都市闲人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结合都市闲人“青布单衣”的衣着和“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
雨来了”的环境以及“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的对话可知,人物衣
着的颜色以及这清冷的环境烘托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10.C
11.D
12.D
13.(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
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韩愈才能高很难被世人容纳,多次被贬官,于是写了《进
学解》来表达自我。执政官对他的才能很惊奇。
答案第4页,共11页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幼年成了孤儿,依靠嫂子抚养读书,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字,精通百家经典。贞元八年
考中进士。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上疏议论宫市的弊端,唐德宗大怒,贬为阳山县县令。有好
的政绩,改任江陵法曹参军。
“千”修饰“言”,定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迁''是动词,“升任”之意,“监察御史”是官职名,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典籍。没有《论语》。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一心希望成为圣贤,他有王者的气势”错,原文“明列圣之心,有冠冕3tt玉之气”是说他的
文章阐明了各位圣人的本意,有极其华丽的气势。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所以“,用来……的;“受”,传授;“孰”,谁。
(2)关键词:“下迁”,被贬官;“奇”,意动,对……感到惊奇。
《师说》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
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解决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
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答案第5页,共11页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
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可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
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
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
难问题的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
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
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
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他们,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
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莅弘、师襄、
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
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
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
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唐才子传•韩愈》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幼年成了孤儿,依靠嫂子抚养读书,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字,精
通百家经典。贞元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上疏议论宫市的弊端,唐德宗大怒,
贬为阳山县县令。有好的政绩,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年间,担任国子博士、河南令。韩
愈才能高很难被世人容纳,多次被贬官,于是写了《进学解》来表达自我。执政官对他的才
能很惊奇。朝廷召回他担任国子祭酒,改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去世。
韩愈英俊伟岸,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儒家道德传统,阐明了各位圣人的本意。他的文章
有极其华丽的气势,有非常好听的节律,成为一代宗师。韩愈共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在世
上流行。
14.C
答案第6页,共11页
15.①“寻寻觅觅”写出词人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在秋景中寻找寄托;“冷冷清清”既写出周围客
观环境的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内心凄凉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写出无所寄托,在孤寂中陷
入无尽的凄惨忧戚的心境。②七组叠词体现了词人面对寒冷凄清的秋景,其心境变化的三个
过程,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悲凉的基调。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错误,诗句意思是,到黄昏时,
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雨打梧桐,更
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词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
凄冷、悲凉的氛围。
本句在词的开头,统领全诗。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
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
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
己的空虚寂寞,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下句“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表现
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感。
七组叠词的的运用,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己笼罩全篇。整句从迷
茫的精神状态到孤独的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哀伤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层次清晰地概括了
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1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百年多病独登台谪居卧病潺阳城纵一苇之所
如驾一叶之扁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第7页,共11页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生”“假”“谪”“沼”“纵”“如”“驾”。
17.B
18.D
19.C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
的效果。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语境是说企业对高
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是一致的,据此可知选“不谋而合”。
第二处,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
技能。多指文字技巧。根据后文”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可知选"雕虫小技
第三处,炉火纯青:意思是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
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登峰造极:意思是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
到最高的境界。语境是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熟练的程度,选“炉火纯青二
第四处,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
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语境修饰的是“卓越”,作定语的选“巧夺天工”。
故选Bo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工匠精神崇尚的国家''语序不当,应改为“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二是“稳健人文素养”搭配不当,可改为“深厚人文素养
三是“稳健人文素养以及健康市场环境”语序不当,应该为“健康市场环境以及稳健人文素养”。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两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首先根据后文”的确,倘若没有……怎能……”的句式,可知前文所填的句子的句式也是“没
答案第8页,共11页
有……就没有……”的句式,据此排除A。
再根据后文前半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没
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的是“热爱”“追求”“境界”,是工匠精神的内在精神品
质,可见要先说内在“心性”,再说外在“技术”,据此排除B、D。
故选C。
20.①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②却是中国独有的发明
③都在河南省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安全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声磁软标签行业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压裂车行业发展需求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版
- 2024年土地储备土地转租交易服务合同模板3篇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房屋代售全权协议3篇
- 主题训练-“大美•长沙”VI基础系统设计
- 2024年度领养孤儿及弃婴家庭关爱与教育协议书范本下载3篇
- 2024年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研发合作合同
- 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JTT325-2013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安全培训
- 1.1.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
- 2023北京西城五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污水厂电气安全培训课件
- 应对突发事件技巧
- 2024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校园招聘995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告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
- 二年级道法无纸化测评方案
- 施工合同范本Word模板下载(多篇)
- (打印版)小学二年级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小括号-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