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一篇关于地球科学的重要教学设计文章。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球由核心、地幔、地壳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构成的基本知识,理解这些圈层在地球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本文将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先介绍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然后逐步深入到各圈层的详细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图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本文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索和发现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本文还将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一篇兼具知识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二、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并理解这些圈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圈层的基本概念:介绍地球圈层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认识。地球圈层的结构与特征:详细阐述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结构特点,包括它们的厚度、物质组成、温度压力等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地球圈层保护的意义与措施:强调地球圈层保护的重要性,介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圈层,促进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起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激发其探索欲望,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互动式讲授法:教师首先通过系统的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在讲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具体的地质案例,如地震波的传播、矿产资源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法:通过地理实验,如模拟地震波的传播、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动画等,将抽象的地球圈层结构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结合运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培养其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四、教学评价与反馈在教学《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课程后,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案例分析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报告,鼓励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和自主思考,深入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我们采用了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发现,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相互学习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还采用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从同伴那里获得反馈和建议。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也能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表现出困惑或困难,我们会通过补充讲解、提供更多的实例或增加练习题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通过以上评价方式的应用和实施,我们不仅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能通过反馈和建议,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五、教学意义与展望《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教学内容,不仅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科学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升他们的地理认知和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增强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将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利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认知的深入,地球的圈层结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精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关注地球科学的前沿动态,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科学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和基本属性。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卫星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并提问:“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然后提问:“为什么地球会是蓝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蓝色来自于海洋,而海洋又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水分。”由此引出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主题。a.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b.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和基本属性: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不同圈层的厚度、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让学生了解各圈层的基本属性。同时结合图片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征。c.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地震时,地壳运动和变形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关;火山喷发时,火山气体和岩浆来源于地幔;地核中的铁、镍等元素对地磁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学生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例如:火山喷发时,地幔中的岩浆通过地壳薄弱处涌出地表形成火山,而火山气体和岩浆又会对地壳产生影响;地震时,地壳运动和变形会导致地幔物质的运动和变形,从而影响地壳稳定性和地磁场的变化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名地球科学家,你会如何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建议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发言情况以及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个圈层。以地球的软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内、外两大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地球上的生命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圈层之中。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主要发生在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之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圈层加以介绍,这对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大气圈即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是地球与宇宙物质相互交换的前沿。根据大气圈在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变化,通常将其划分为5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及逸散层。逸散层再向外即为太阳上层大气(相对太阳)。太阳上层大气是太阳活动爆发的区域。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太阳上层大气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来实现的。大气圈由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气态物质组成。这一圈层分布在地面以上至少高达2000~3000km的范围。大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大气圈自下而上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3)大气使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产生各种气候现象,导致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发生;(5)环境污染已开始破坏人类生存的保护层:直接的有飞沙走石,如内蒙古-北京-东北的春天沙尘暴;间接的为大气温室效应(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使大气升温)、产生臭氧层空洞。地球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水圈,包括江河湖水、海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极冰帽和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圈的主体为大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水循环。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1)破坏岩石包括机械破坏如流水的冲刷作用、干寒带的冰劈作用等;化学破坏,如水中含有CO2等物质的溶蚀作用等。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渗透于水圈、大气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其间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从现在研究现状来看,从地表以下3km到地表以上10km以上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但是生物圈中90%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内,所以这部分是生物圈的主体。生物圈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与水圈的成分、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地表形态、建造岩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被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1)破坏岩石包括机械破坏,如根劈作用、动物的穿凿作用等;化学破坏,如生物分泌有机酸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km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一般认为,从太阳星云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均质的。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蜕变、微星碰撞及地球本身物质压缩等因素,地球累积了大量热能,使原始均质物质发生局部持续的熔融,从而导致了地球内部物质物理和化学的垂直分异与调整。较轻的硅铝物质缓慢上升,较重的铁、镁硅酸盐物质及铁镍物质下沉,原始地球乃逐渐形成了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指固体地球表层莫霍诺维奇地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圈岩石,平均厚约16km。地壳的结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陆壳和洋壳。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层。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平均厚度为35km,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km,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km,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km。洋壳主要为硅镁层,平均厚度为6km。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km,北冰洋为10km,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km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由地壳底部一直延伸到地核的外围,即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又称中间层。其厚度约2880km,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为4030×1024g,占地球质量1%,平均密度为5g/cm3,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情况,将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部称为上地幔,下部为下地幔。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km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km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km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变带和下地幔三层。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地核指从地下2898km古登堡面以下向内到地心,一个半径为3473km的地球核心部分。其体积为固体地球总体积的16%。据推测,地核的密度为7~13g/cm3,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5%,压力为52~75×105MPa,温度为2860~6000℃。地震波显示,地核内4640km和5155km处尚存在两处不连续界面,因而可进一步划分为外核(2898~4640km)、过渡层(4640~5155km)和内核(5155~6371km)三部分。外核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降至1~9km/s,认为呈液态;内核可传播横波,认为具固态特征,过渡层可传播横波,但波速很低,认为具有塑性状态。一般认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可能还含有硅、硫等其它元素。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岩石圈其在软流圈之上,是个刚性的固体圈层,它与软流圈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岩石圈包括包括属于地壳的硅铝层(花岗岩层)、玄武岩层(硅镁层)和属于上地幔最上部的超基性岩层(橄榄岩层),厚约60~120km。岩石圈的基底被认为是板块的基底,板块在软流圈面上滑移。大多数中源地震均发生于此。近年来发现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陨石类”物质释放的气体较为一致,因此,认为大气圈和水圈可能是由普通球粒陨石类物质构成的原始地球“表层”释放的气体形成的,其中水汽成分凝结降落形成了原始水圈。原始大气圈和原始水圈经长期演化,特别是经过生物作用后才形成了现今的大气圈和水圈。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形成之后,在它们与岩石圈的接触地带,无机物经化学演化形成有机物质,生命从无机界中产生出来,再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现今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互相渗透的,也是互相重叠的。大气圈指连续包围地球的最外面的空气圈。大气圈的下界为地面及水面,但无明显的上界,地面以上数万千米高空仍有极稀薄的空气存在。大气圈的总质量为6×1019g。由于地球引力使绝大部分大气集中在地面到100km高度范围内。大气的成分随高度而不同。在100km高度以下的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大气的温度随高度而有不规则的变化。在距地表10km高度内,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6℃。大气的密度和压力与高度成反比,与温度也成反比。在20km高度的气压约为地面气压的1/10,在40km高度的气压约为地面的1/100。依照大气的成分、密度、温度以及其流动状况,自地表到高空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暖层)和外大气层(散逸层)。经历了几十亿年复杂演化过程的现代大气的组成除含有各种气体元素外,还有水滴,冰晶、尘埃和花粉等杂质。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有氮,占09%;氧,占95%;氩,占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操用跳板产品供应链分析
- 冷冻机器和设备的修理或维护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全险保险和再保险经纪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眼镜片清洗溶液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西洋跳棋游戏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冷链烘焙产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药用灵芝孢子粉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家用基因检测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苯胺印刷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用于驱虫的杉木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数字电子设计报告生理刺激反应时间测试仪
- 5.32.4园路、广场硬质铺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相逢在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
- 市场监管局执法文书可编辑版现场检查笔录
- 布草洗涤程序
- 最新小学四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考点梳理(含答案)
- IPC4552中文.doc
- 和泉PLC编程软件
- 《Flash CC动画制作》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最全最新
- 高喷防渗技术交底
- 大班语言《风在哪里》ppt课件[共1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