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第1题-第16题,共16小题48分)、非选择题(第17题-第20题,共4题52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①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遗存。②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③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小麦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A.食物物种交流地域特色鲜明 B.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食物种植生产分布 D.灌溉农业水利系统领先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遗存,殷商时期有用于灌溉的农田,秦汉时期农作物品种不断优化,这说明从河姆渡到秦汉时期中国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五中的地域特色,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什么地区种植什么粮食,排除C项;只有殷商时期的农业体现了水利系统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2.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各地奴隶制文明交流频繁C.丝绸之路连接巴蜀地区 D.地域文明已有交流往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据此可判断,在当时区域文明之间有过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明的交流,而非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各地奴隶制文明,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打通,排除C项。故选D项。3.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发展、完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根本,强调根本地位过于夸张,排除A项;传统道德准则形成经历漫长过程,材料只是说明“和”文化内涵没有涉及传统道德,偷换概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和”文化突出共性、尊重差异,并不排斥否定个性,排除D项。故选C项。4.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5.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 B.重文轻武远离政治险恶C.经世致用思潮惠及生灵 D.格物致知时代精神探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据材料“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和所学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D项正确;宋代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战略使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反映以务实践行为重的经世致用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6.清初统治者将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自外王化”的“弃民”。对荷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不闻不问。19世纪70年代初,秘鲁华侨受到大规模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政府交涉,并派官员前往该地调查取证,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国家实力提升重视海外利益 B.固守传统朝贡贸易体制思维C.政府改变传统认识关注华侨 D.近代外交意识唤醒催生国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清初对荷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不闻不问到19世纪70年代初秘鲁华侨受到大规模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政府交涉,并派官员前往该地调查取证,可以看出清政府受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主动保护侨民,这能够激发侨民的民族意识,从而有利于树立国威,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初保护侨民,不涉及海外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朝贡贸易体制思维,排除B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与秘鲁政府交涉并调查取证,可知清政府的外交意识近代化,不是改变传统认识而关注华侨,排除C项。故选D项。7.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A.寻求文化蕴含民主灵光救亡 B.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中国力量C.殊途同归赞誉民主共和之光 D.丰富传统文化功底改造国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进而实现救亡图存,寻求文化蕴含民主灵光救亡,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排除B项;康有为赞成的是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C项;两人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而非丰富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8.如图是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A.宣传“新政”新风,理解政府所为 B.破除迷信倡导新风,开启民智C.贬斥革命党人蛊惑,革新民俗弊症 D.开辟国民救亡新径,共纾国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舞狮图中按语大意是:中国人有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西方人认为疫病产生是由于环境污秽和中国人不卫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可见该画的创作寓意是破除迷信,提倡讲卫生、讲科学的文明新风,B项正确;画报内容意在提倡讲究卫生、讲科学,与“新政”关系不大,排除A项;画报内容除了提倡讲卫生以外,还主张破除迷信、科学防疫,与“革命党人”关系不大,排除C项;画报主张摒弃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迷信做法,而非救亡图存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9.数据信息能简明扼要反映出历史现象的背后主旨。如图为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数据。据该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A.减缓运量与运能的交通矛盾 B.利用地上与地下的位置空间C.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D.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末中国。据材料可知,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占比,而非具体数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位置空间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占比数据,没有描述其特性,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A.君权专制特征明显 B.雕刻绘画艺术高超C.等级分化现象出现 D.神权与王权统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地区。根据材料“瓶上面有三行精美的人物雕刻”“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第二行是祭司们……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可知,女神、祭司、小神、平民的地位存在明显差别,反映出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苏美尔地区阶级分化的产生,B项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表所示为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印加帝国建立的这一系列机制()主要方面主要表现社会组织、管理严密的居民编制及土地、税务调配制度宗教机制推崇太阳神,神化印加诸王。不反对人们在信仰太阳神的同时,保持对原有神灵的崇拜物质调配制度对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地区的物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配处罚制度对不同的犯罪活动制订了相应的处罚措施A.推动了印加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 B.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西方殖民者入侵C.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D.有利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印加帝国(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古代印加帝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宗教管理、物质调配及处罚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反映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未涉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西方殖民入侵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社会调控机制涉及多方面,并非完全为了保障君主的权威,C选项不够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说:“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该学者意在说明()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B.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C.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D.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横向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在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的功能。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并行不悖的,文明之间相互影响,B项正确;“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指南针、火药和纸”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成果,而中国不是地中海区域国家,地中海也没有导致两岸的文化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为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的育婴院,由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设计时一改传统风格,特别增加了广场和长廊。该设计()佛罗伦萨育婴院A.凸显欧洲建筑样式有东方色彩 B.反映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影响力C.焕发的人文价值精神主题鲜明 D.体现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意大利)。根据材料“一改传统风格,特别增加了广场和长廊”并结合所学可知,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一座育婴院,且增加了广场和长廊,方便人们使用,这体现了美第奇家族对市民的人文关怀,焕发的人文价值精神主题鲜明,C项正确;这一建筑没有体现出东方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世纪宗教,排除B项;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的育婴院体现的是美第奇家族对市民的人文关怀,反映不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排除D项。故选C项。1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反对,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受到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演化为西方文明重要内容。这表明()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文明传播 B.外来文明生存力要适应本土化洗礼C.统治者政策影响文明交流方式 D.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更具生命力〖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佛教在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说明外来的宗教在新区域传播必须适应本地的文化,B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文明的制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政策对于文明交流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中都是外来文明以来本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图是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方向图,根据所学,推断它发生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大力推行黑奴贸易 B.工业革命开展工厂急需劳动力C.西进运动吸引大量移民 D.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分工驱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人口迁徙方向图可知,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迁往美国,其次是西欧和中东地区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北美、西欧和大洋洲地区,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使非洲人迁移到美洲,时空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展工厂急需劳动力主要表现为欧洲和亚洲人移民至美洲和大洋洲,时空不符,排除B项;西进运动吸引大量移民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而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的现代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16.二战后,消费社会逐渐在欧美国家兴起,50年代洗衣机广告代表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如下图所示)。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福利国家与技术创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有所调整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助推了广告业的兴盛D.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取代了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欧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社会转变为消费性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了消费社会理论的形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助推了广告业的兴盛,C项正确;福利国家是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职能的政府行为模式,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注重世界市场,如马歇尔计划就有开拓美国在欧洲市场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计52分。17.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铭砖刻文有“有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

苏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万三

xx十五石耗在内

“押仓使孙亮监仓御史陆庆”——在洛阳出土的隋唐时期含嘉仓的铭砖凡凿客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铭。——《唐六典》材料二《贞观政要》有言“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全唐文》载:“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谷若稍贵,籴亦便停。所余少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得中。”《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州、县以长官为首,监、署等亦准此。”——据《新唐书》等(1)材料一的铭砖记录了哪些信息?分别说明含嘉仓铭砖与《唐六典》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举措,据此可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史实:对粮仓的储藏数量、时间、相关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刻在砖上,砖置于仓中。史料价值:出土的含嘉仓铭砖是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唐六典》是文献史料,属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措施:减轻赋税,保障农时;重视粮食储备,广建粮仓;准平粮价,调控粮食价格;用法律规范粮仓管理。启示:重视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建立完整的粮食仓储体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史实,根据“有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可知涉及了粮仓的储藏数量;根据“通天二年”可知涉及时间,根据“孙亮”、“陆庆”等可知涉及相关责任人等重要信息;根据“含嘉仓的铭砖”可知刻在砖上,砖置于仓中。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存在类型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土的含嘉仓铭砖是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唐六典》是文献史料,属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得出减轻赋税,保障农时;根据“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州、县以长官为首”得出重视粮食储备,广建粮仓;根据“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谷若稍贵,籴亦便停。所余少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得中”得出准平粮价,调控粮食价格;由材料可知这些措施都是采用法律规范粮仓管理。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唐代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启示上可以从重视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和建立粮食仓储体系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答案〗(1)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用民权、议院来沟通君民关系,而西方的民权、议院则是限制专制君主、保护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梁启超所提倡的民权、议院与拯救民族危机紧密结合,而西方则主要强调选民(有产阶级)的意志。(2)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传播了维新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深刻揭示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

〖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西方)。据材料“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及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用民权、议院来沟通君民关系,而西方的民权、议院则是限制专制君主、保护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据材料“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及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可知,梁启超所提倡的民权、议院与拯救民族危机紧密结合,而西方则主要强调资产阶级的意志。

【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可知,梁启超宣传民主思想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有利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据材料“伸民权、设议院”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宣扬了西方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转变,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同时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对“伸民权、设议院”思想的宣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据材料“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维新派将变法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且强调加强君权,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时间事件希腊世界中国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46年;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6年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87年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公元前354年魏齐桂陵之战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18年(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323年-公元31年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材料二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答案〗(1)共性:战争频繁、政治动荡;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各自文明体在交流冲突中实现了互鉴和发展。差异:①中国最终实现了长期的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希腊世界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期混战,最终被外族征服。②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治理体系中专制集权设计精密且运转有效;希腊及希腊化文明的基因决定了其离心力(或独立性)非常大,在国家管理中“民主”、“法制”元素表现突出且影响更深远。(2)差异原因:文明特质:中华文明发展有传承性和连续性;古希腊遭到外族入侵,文明中断。政治制度:中国逐渐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的雏形;古希腊城邦体制独立性强,政治体制多样。经济结构:中国江河农耕文明,定居自足,相对封闭;古希腊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兴盛,相对开放。思想文化:中国逐渐确立起并推行相对统一的官方思想;古希腊文明区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性。〖解析〗【小问1】共性:根据材料一《简表》中对“大事”的摘录,多次出现“战争”、“征服”、“之战”、“帝国”等词汇,据此可得出共性之一“战争频繁”,推理可得出“政治动荡”,从长期来看,东西方两地都呈现出“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结合所学可以进一步得出:两大文明体在各自交流冲突中都有互鉴、融合、发展。差异:主要根据材料一概括得出:中国最终实现了长期的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希腊世界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期混战,最终被外族征服;还可以结合所学深层次思考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治理体系中专制集权设计精密且运转有效;希腊及希腊化文明的基因决定了其离心力(或独立性)大,自主性强,所以在国家管理中民主与法制元素表现更突出且影响深远。【小问2】原因:要求从不同角度简析。首先从“文明特质”上看:中华文明发展有传承性和连续性;古希腊遭到外族入侵,文明中断。这是由其各自不同的基因和复杂的历史传承长期综合发展决定的。第二,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基本上是“统一”的(天下共主),各区域族群(诸侯国)之间,对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制度”是没有根本性争议的,中华国家文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这也是世界其他所有早期国家都缺乏的),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的雏形;而在古希腊,以诸多氏族城邦为基础所形成的古希腊城邦联盟的各族群,其间的文明差异性很大,其共同承认的社会生存准则覆盖范围很小,所以古希腊城邦体制独立性强,政治体制多样。第三,从“经济结构”上看:长期以来立足于江河冲积下的农耕文明,定居生活,自给自足,形成其相对的封闭性;古希腊说出的环境,自身的地域狭小又相互隔绝促成了其商品经济兴盛又不得不相对开放。第四,从“思想文化”上看:受政治经济多因素影响,中国逐渐确立起并推行相对统一的官方思想;受文明特质和外族侵入等因素影响,古希腊文明区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性。20.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与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材料二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