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感2.鉴赏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3.能理解作者关于人生思考,评价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感识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知背景晓常识散文(一)概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晓常识(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晓常识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晓常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任务2: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天流露出怎样的感情?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1)情感:对故都的秋的喜爱。(2)示例分析: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②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故都的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故都的秋之深。任务3:课文第3-11段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在这五幅图中“秋”各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秋景图特点情感秋院图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先写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再写触觉形象,脚踏花地,形象逼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哀怨、忧伤,冷清、寂寞。流露出作者的寂寞、忧伤之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出游子的孤独感。淡绿微黄的冷色调显其悲凉,叶子、西北风、沙尘反衬秋果胜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枣子红完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天,明净高爽;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目标二:鉴赏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任务1:明明是描写“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写到“南国”的秋,找出课文中对南国的秋的描写,南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并谈谈这样布局谋篇的好处。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特点:慢、润、淡)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特点:清、静、悲凉)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任务2:一切景语皆情语,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故都的秋”的深情的?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目标三:能理解作者关于人生思考,评价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任务1:小组讨论:“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特别的“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本文怎样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提示同学们先想一想传统文人对于“秋”的审美情趣是怎样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从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文人墨客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