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以艰苦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节约而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折射着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继承和弘扬这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既是修身养德,更是家国情怀。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一代人创业,懂得勤俭持家;第二代人,有了充实的物资基础,节俭意识开始淡化;到了第三代则是无度挥霍,将家败光。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绝不能让“富不过三代"的俗话在我们身上应验。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切记、切记、再切记: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速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这是历史留下的忠告,也是现实发出的警报。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路走来,更要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堪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宣示了“永远不能丢”的坚定信念,昭示了“永远不能忘"的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践行,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真正做到自觉追求、弘扬时代新风,让“东方魔力”常在、“兴国之光"长明。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迎接挑战、而向未来的活力源泉、底气所在。

(摘编自《勤俭节约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

材料二: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制度建设,刚性约束

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各个层面全覆盖,粮食生产、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覆盖,从而建立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长效机制,

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相关行为紧盯不放,对“舌尖上的腐败"问题坚决惩治,杜绝各类铺张浪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宣传教育,道德养成

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积极开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公益活动,发动普通消费者、餐饮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

(摘编自《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立家、立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B.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体现出其文明程度,也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C.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时时牢记,不可懈怠,更不能丢、不能忘

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危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仍经不起疫情的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勤俭节约,但论述的内容和重心并不相同。

B.国以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而立,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是修身养德,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C.若将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可以完全杜绝浪费行为。

D.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的教育方式多样,既要建立激励机制,也要推行负面评价机制。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B.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C.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如何在当代高中生中推行“勤俭节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赤柳

蒋冬梅

风来了,大碱滩的人喘口气,嘴里都粘着碱土面子。他和她坐在一片赤柳荫底下,端着一碗水,碗底一层细沙。

她把碗先凑到他嘴边:“你先喝!"

“你先喝嘛!”

“咱俩一块喝!"

“一块喝咋弄?”

“就是头挨着头嘛。"她把脸凑向水碗,一边笑着斜眼看他,自己先喝了一口说:“真甜!”“瞎说!碱土地里挖出的水,一股碱土面子味儿。"

“渴了喝啥都甜。”

“放着泉水不喝,非跟着我跑到这疙瘩喝碱水,你可真傻呀!"

“泉水甜也不如人心好。”

“你傻啊!"

他用手抓了几把碱土,把被风刮出来的赤柳根儿埋好,站起来一边拿脚踩踩实,一边说:“我就心疼这赤柳,那籽儿借着风落哪疙瘩不好,非扎在这碱土面上。”

“像咱俩一样傻呗!"她吃吃地笑着。“缺吃少喝的,长得倒挺泼辣。”

“和咱这碱土村的人一个样,扎了根,多少辈都扎在这儿。"

他望了望远处的赤柳林,叹了口气:“这风也欺负它们,把它们吹得七扭八歪的乱样子!”“像一帮人在扭秧歌呢,多好看!"

“你就是傻啊!咋苦在你眼里都不算苦。”

“我不傻,一辈子跟定个实成人,咋算傻嘛!"

“不实成,骗过你!”

“对,骗过我呢!当初我问你家在哪儿?"

“我说带你来看赤柳林。”

“结果我跟了来一看,赤柳苗苗还没个篮子高。"

“那你咋不跑呢?”

“我不跑,赤柳苗苗长大了不就是赤柳林么?"

“你真傻啊!”

“我不傻!"

辣辣的阳光,刺进她戴的那块晒得发白的纱巾,白花花地晃得他看不清她的脸,他知道纱巾后面早已不是当年鲜果一样的脸。他的心有些痛,伸手隔着纱巾摸摸她,问她:“悔不?”

“不悔。"

“头发白了才能看到赤柳林,也不悔?”

“也,不悔。"

“傻啊!你当初看上我啥地方了呢?”

“你站在盐碱滩上,种第一棵赤柳时跟我说,你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是啊,人这辈子,也干不了几件事。”

“当时我就拿定了主意,能说这话的,肯定是个爷们!"

隔着纱巾她看不清他的脸,她不知道他脸上正滑下一滴泪。他不说话了,怕让她听出自己的哽咽,就一把揽过她,靠在自己肩膀上,白茫茫的盐碱滩上,他俩像两株枝蔓相依的赤柳。

她靠着他的肩,往远处望,一眼望不到边的碱滩,走到天边了,也看不见一户人家。他问她:“你咋不说话啦?想水灵了?实在想你就哭两声。”

“我不哭。"

“你不哭,我哭,想闰女想得心里疼啊!”

“那我也哭。"…

他一双粗手隔着纱巾给她擦眼泪:“咱都不哭了,水灵在寄宿学校喝的是甜水呀!”

“对,水甜心里也甜。"

“你看,赤柳越来越多了,将来咱都能喝上甜水。”

“对,咱不哭,咱卖力多种点赤柳。"

“树多了,鸟就能飞回来了。”

“鸟回来了,动物回来了,将来,人也就回来喽!"

他兴奋得起身,一头扎进毒日头底下,镐头刨一下,土里冒一股烟。“看你!歇口气儿这点工夫,都抢。”她嗔他。

“我一看见赤柳苗儿,就想赶快种进土里,它们渴呀。"

“你还说我傻,你比谁都傻。”

“咋?"

“多大的盐碱滩哪,一辈子也种不完。”

“种不完,让水灵他们接着种。"

“这漫山遍野的赤柳,哪棵你都像心疼水灵一样。”

“都当自个儿的孩子看。"

“也对,都经过咱俩的手,挨个摸着长大的。”

“长大了成林就好啦,大碱滩就不能漫天刮碱土面子了。"

“不刮碱土面子了,咱也在这扎根儿一辈子。”

“对,你是黄榆,我是赤柳,咱俩对着扭。"

“像过年,天天扭秧歌。”她丢了锄头,扭着走了几步。“哈哈、嘿嘿。"

“傻笑啥啊,树才手指头粗,净做梦了你。”

“嘿嘿,做做梦,有盼头。"

天尽头,一辆越野车颠簸着驶来,在一丛赤柳边停下,孩子一下车就围着赤柳看个不停。“妈妈,这里怎么到处都是沙子?”

“土地在沙化呀。"

“什么是沙化?”

“就是不长草,不长树了。"

“那我不要这里沙化。”孩子声音里带了哭腔。

“别担心,每个来这儿的人,都会带一棵树苗,你看,就像那两个人。"

孩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望向远处,看见两个人正躬身挖沙,他们身后,一排幼小的赤柳苗已经在风沙里昂着头了。

整片碱滩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赤柳。风夹着碱土漫天翻卷,一片赤柳被风篦过,伏倒又挺起,像用一只手紧紧抓着碱滩,怎么也吹不跑似的。看着茫茫白土上那一团团红彤彤的火,她在他身后舒心地笑了,其实,这早就是她心中的赤柳林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她”和“他"一样,为了治沙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安稳工作,来到沙漠。

B.“他”比“她"先“哭”,说明“他"内心更加脆弱,也可能有难言之隐。

C.文章的“他”和“她"连名字都没有,会让读者对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D.“白茫茫的盐碱滩”“土里冒一股烟"凸显了赤柳所生长的土地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以叙述展开情节而用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直击人物内心,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

B.一对母子来到沙漠的情节,有暗示下一代人继续治理沙漠的用意,说明治沙防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C.小说中“他”不止一次说“她"“傻”,表现了“他"对“她”的疼爱与关心,也进一步烘托了“她"的形象。

D.尾段详写风吹赤柳的画面,展现赤柳耐风沙抗倒伏的特点,只是为了说明赤柳确实是治沙防沙的理想植物,

8.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赤柳"的多重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C取其质D以至E于此F吾知G所以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只有相同或相近两种关系的称谓。

B.孝廉,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相,古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才,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的认可追捧,尤其被桥玄、何题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会再失败了。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②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

14.材料二中,曹操提出了什么样的用人方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送范评事入关

韦庄

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正喜琴尊长作伴,忽携书剑远辞群。

伤心柳色离亭见,聒耳蝉声故国闻。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

【注】①评事:官名,属大理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按刑狱。②故国:此处意指故乡。③杏园客:指新科进士。④绝艳:最美的花。⑤终军:终军请缨,汉武帝时20余岁的他自请出使南越,说服其归附汉朝。后用“终军"来称颂少年有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客居异乡,平日少有朋友来往,范评事是他在此地往来频繁相亲相得的朋友。

B.颔联中“正”和“忽"二字,表现了诗人得知范评事要离开时,内心陡然的失落。

C.运用“终军”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范评事像终军那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

D.诗人祝福范评事此去必将实现抱负,并期待范评事归来之时二人的重新欢聚。

16.颈联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敢于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的革命精神。

(2)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寥寥数语,描写出了“羽扇纶巾”的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语言文字运用I

到太空后,有哪些危险需要航天员们注意呢?第一是要避免被宇宙空间的异物打中宇航服。这些异物尽管只有米粒甚至是尘土大小,但在高速运动下,仍有可能击穿宇航服,造成漏气。第二是减压病。走出太空舱,由于是从气压正常的太空舱到真空环境的过程,因此需要减压。____,在航天员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就会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第三,意外“飘走"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即太空的“走失事件”。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宇宙广阔无际,尽管宇航服是有绳子连在空间站或者其他航天器上,____。为了以防万一,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宇航员配置的每件宇航服都有一个小型喷气包,______________,航天员可以用它飞回舱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D.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Ⅱ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孙少安心潮涌动,毫无睡意。他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①生活往日的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②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③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这样才不至于饿死,④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⑤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____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____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____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

观":党支部一筹莫展立在圈外,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____的是,许多人竞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要做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真正的成长成熟不是最终取得成功,而是以有解思维,找到办法并解决问题。

以上材料对年轻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①举例论证,如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事例;②引用论证,材料中多处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④因果论证,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假设论证,如“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

5.①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在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③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中“东方魔力"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危机”于文无据,材料二只说“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故答案为:D。

2.C.“完全杜绝”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可以从根本上制止"。故答案为:C。

3.根据材料一可知,“东方魔力”指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A.强调人要有自信心。不属于“东方魔力”的内容。

B.“力而俭者富"夸赞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内容。

C.是外国人的名言,不属“东方”的范畴。

D.强调人要有勇往直前、不断奋斗的精神。不属于“东方魔力"的内容。

故答案为:B。

4.材料一第二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属于举例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材料一第一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第三段“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引用论证使文章的更有信服力。材料一第二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正反对比论证,发人深省,使文章更深刻。材料一第二段“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运用因果论证,深刻揭示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运用假设论证,阐明了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举例论证,如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事例;②引用论证,材料中多处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④因果论证,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假设论证,如“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

5.由材料一第二段“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可知,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可知,充分利用学校进行教育,在学校推行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由材料二第二段“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可知,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故答案为:①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在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③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答案】6.D

7.D

8.①执着追求爱情,“她"认定"他”“人心好"是个"实成人”.就追随“他"来到荒漠栽柳治沙,②乐观坚韧,“她”喝沙漠的苦水,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想女儿,“他"哭时“她”才哭。③有理想。“她"有在沙漠扎根一辈子的打算,"她"希望栽种的一片片的赤柳苗都长成赤柳林

9.①“赤柳"的表面意义是指文中的“他”和“她"栽种的用以防沙治沙的一种植物,②以“赤柳”象征“他"和“她",赞扬“他”和"她"身上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扎根荒漠的美好品格。③以“赤柳”为题,以点带面,赞扬了像“他"和“她"一样,多少辈都扎根荒漠治沙的碱土村的人们。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A.“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安稳工作“错,文中没有明确介绍“她"来沙漠之前的情况。

B."说明'他内心更加脆弱,也可能有难言之隐’于文无据,“他”比“她’先“哭"也可能是“他”为了让“她"哭出来,才先哭,说

明“他"了解她想女儿的苦,表现了“他’对‘她"的疼爱与关心。

C.“会让读者对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错误,没有名字。说明“他”和“她"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故答案为:D。

7.D."只是为了说明赤柳确实是治沙防沙的理想植物”理解表面化。这里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以赤柳耐风沙抗倒伏的特点烘

托她"和“她"不畏恶劣环境、坚韧不拔的特点。

故答案为:D。

8.①执着追求爱情。结合“泉水甜也不如人心好“我不傻,一辈子跟定个实成人”可知,“她"认定“他“人心好”是个“实成人",就追随‘他”来到荒漠栽柳治沙。

②乐观坚韧。结合“真甜!“我不哭"“那我也哭"可知,“她”喝沙漠的苦水,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想女儿,“他"哭时“她”才哭。

③有理想。结合“对,咱不哭,咱卖力多种点赤柳"“不刮碱土面子了,咱也在这扎根儿-辈子”她在他身后舒心地笑了,其实,这早就是她心中的赤柳林了"可知,“她"有在沙漠扎根一辈子的打算,“她”希望栽种的一片片的赤柳苗都长成赤柳林。

故答案为:①执着追求爱情,“她"认定"他”“人心好"是个"实成人”.就追随“他"来到荒漠栽柳治沙,②乐观坚韧,“她”喝沙漠的苦水,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想女儿,“他"哭时“她”才哭。③有理想。“她"有在沙漠扎根一辈子的打算,"她"希望栽种的一片片的赤柳苗都长成赤柳林

9.①结合“他望了望远处的赤柳林”整片碱滩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赤柳"可知,“赤柳”的表面意义是指文中的“他‘和“她"栽种的用以防沙治沙的一种植物。

②结合“风夹着碱土漫天翻卷,一片赤柳被风篦过,伏倒又挺起,像用一-只手紧紧抓着碱滩,怎么也吹不跑似的"“这早就是她心中的赤柳林了"可知,尾段详写风吹赤柳的画面,展现赤柳耐风沙抗倒伏的特点,这里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以“赤柳"象征“他"和“她”,赞扬"他和“她"身上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扎根荒漠的美好品格。

③结合“他俩像两株枝蔓相依的赤柳"可知,以“赤柳"为题,以点带面,以赤柳烘托她"和“她"不畏恶劣环境、坚韧不拔的品质,赞扬了像“他"和“她”一样,多少辈都扎根荒漠治沙的碱土村的人们。

故答案为:①“赤柳"的表面意义是指文中的“他"和“她”栽种的用以防沙治沙的一种植物,②以“赤柳"象征“他”和“她",赞扬“他"和"她”身上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扎根荒漠的美好品格。③以“赤柳"为题,以点带面,赞扬了像“他"和“她”一样,多少辈都扎根荒漠治沙的碱土村的人们。

【答案】10.B、D、F

11.A

12.A

13.①(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②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14.任用有短处但很有才能的人(答"唯才是举"亦可)。举齐桓公、陈平、苏秦为侧证明自己的观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社会习俗;称谓;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10.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

“日”表示后面是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日"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

“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过失,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

“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

故在BDF三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A.“有相同相近关系"错,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故选:A。

12.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A。

13.①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译文:(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②廉士:廉洁之士;何以:凭什么;霸世:称霸当世。译文: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故答案为:①(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②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14.原文“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大意是“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所以任用的人才不需要尽善尽美才行,可以任用有短处但很有才能的人。再结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来看,他列举了齐桓公、陈平、苏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任用有短处但很有才能的人(答"唯才是举"亦可)。举齐桓公、陈平、苏秦为侧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5.C

16.①不舍。“离亭"送别,翠柳、连绵的蝉声都增添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②思念。连绵的蝉声让诗人思念关内的故乡,③羡慕,范评事此去之处正是诗人的故乡,羡慕友人回到关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15.C.“表明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范评事那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说法错误,此处用典重在称颂范评事年少有为而非主动请缨,且他也尚未“建功立业"。故答案为:C。

16.“伤心柳色离亭见,聒耳蝉声故国闻”,“柳色"的“伤心”,正是由于相别之人伤心的移情作用,“离亭"送别,翠柳、连绵的蝉声都增添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故国”的“蝉声"包含着故人的情意,让诗人思念关内的故乡。“柳色伤心”正未已,转而又是“故国闻",范评事此去之处正是诗人的故乡,羡慕友人回到关内。

故答案为:①不舍。“离亭”送别,翠柳、连绵的蝉声都增添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②思念。连绵的蝉声让诗人思念关内的故乡,③羡慕,范评事此去之处正是诗人的故乡,羡慕友人回到关内。

17.【答案】(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青青子衿;身登青云梯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激扬、衿、

故答案为: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青青子衿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强化记忆,特别是要注意不写错别字,不多写也不漏写。

【答案】18.如果减压不当;但航天员还是有意外“飘走"的可能;当发生意外时

19.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段的补句能力。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括号前后的语句,做到瞻前顾后。通过分析定出主语和句意,再根据要求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18.根据前后文“因此需要减压”“在航天员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就会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应填“如果减压不当”;②根据前文“失重状态"“尽管宇航服是有绳子连在空间站或者其他航天器上”,应填“但航天员还是有意外飘走的可能";③前文“宇航服都有一个小型喷气包”,可填“当发生意外时"。故答案为:如果减压不当;但航天员还是有意外“飘走”的可能;当发生意外时。

19.例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特殊含义;

B.表强调;

C.表特定称谓;

D.表反语。

故答案为:A。

【答案】20.精神抖擞(神采奕卖);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哭笑不得(出乎意料)

21.语句①,修改: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③修改: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修改:“虽然"改为“可”或“但是"。可(但是)这是他孙少安呀

22.①拟人手法构成:用“沉浸”“吟唱赋子村庄、东拉河人格特征,效果:用人特有的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②反复手法。构成:用"是这样的“词语的重复来描绘月亮和夜的特征,效果:突出了双水村的静谧和祥和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根据病句类型去排除错误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的能力。平时要积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常见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和判断。

20.第一处,根据语境,此处作状语来形容如何“跳上新生活的马车",根据后文“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可看出应填表示充满力量的精神状态,所以可填充“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强调有干劲,热情洋溢或行动中精神饱满的状态或气质。

第二处,根据语境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__了”,可推断是说所有人都知道了或是大家纷纷议论,故填充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第三处,根据语境,“叫人_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看出是说人们对此感觉尴尬或意外,因此可填充“哭笑不得(出乎意料)"。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出乎意料: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

故答案为:精神抖擞(神采奕卖);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哭笑不得(出乎意料)。

21.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语句②语序不当,“才感到现在”中时间状语现在"应放在前面,所以应改为“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二是语句⑥关联词语不当,分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应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应改为“可”或但是"。

故答案为:语句①,修改: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③修改: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修改:“虽然”改为“可"或“但是”。可(但是)这是他孙少安呀。

22.划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句子“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和“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用“沉浸"吟唱“疲倦"这些拟人化的词语,赋予村庄、东拉河以人格特征,显得生动、自然形象。

结合前句“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据此看出,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

故答案为:①拟人手法构成:用“沉浸"“吟唱赋子村庄、东拉河人格特征,效果:用人特有的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②反复手法。构成:用"是这样的“词语的重复来描绘月亮和夜的特征,效果:突出了双水村的静谧和祥和。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材料提到要做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人的成长来自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考虑到,首先,解决问题是人生成长的必要条件,通过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加冷静地应对挑战。其次,解决问题是人生成功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是成就人生的重要契机。只有通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再次,如何去解决问题。既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还要有充分的自信,更要有高超的技能和勇气,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构思行文时,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学会解决问题才是成功之道。然后辩证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是解决问题是成功的条件,也是成功的关键,二是解决问题需要积极地采取行动。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三是需要坚定信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立意选取】

1.人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

3.解决问题才是成功之道。

4.与其抱怨问题,不如解决问题。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1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以艰苦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节约而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折射着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继承和弘扬这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既是修身养德,更是家国情怀。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一代人创业,懂得勤俭持家;第二代人,有了充实的物资基础,节俭意识开始淡化;到了第三代则是无度挥霍,将家败光。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绝不能让“富不过三代”的俗话在我们身上应验。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切记、切记、再切记: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速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这是历史留下的忠告,也是现实发出的警报。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路走来,更要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堪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宣示了“永远不能丢"的坚定信念,昭示了“永远不能忘”的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践行,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真正做到自觉追求、弘扬时代新风,让“东方魔力"常在、“兴国之光”长明。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迎接挑战、而向未来的活力源泉、底气所在。

(摘编自《勤俭节约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

材料二: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制度建设,刚性约束

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各个层面全覆盖,粮食生产、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覆盖,从而建立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长效机制,

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相关行为紧盯不放,对“舌尖上的腐败”问题坚决惩治,杜绝各类铺张浪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宣传教育,道德养成

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积极开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公益活动,发动普通消费者、餐饮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

(摘编自《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立家、立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B.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体现出其文明程度,也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C.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时时牢记,不可懈怠,更不能丢、不能忘

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危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仍经不起疫情的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勤俭节约,但论述的内容和重心并不相同。

B.国以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而立,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是修身养德,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C.若将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可以完全杜绝浪费行为。

D.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的教育方式多样,既要建立激励机制,也要推行负面评价机制。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B.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C.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如何在当代高中生中推行“勤俭节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C

3.B

4.①举例论证,如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事例;②引用论证,材料中多处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④因果论证,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假设论证,如“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

5.①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在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③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中“东方魔力”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危机"于文无据,材料二只说“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故答案为:D。

2.C.“完全杜绝"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可以从根本上制止”。故答案为:C。

3.根据材料一可知,“东方魔力"指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A.强调人要有自信心。不属于“东方魔力"的内容。

B.“力而俭者富”夸赞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内容。

C.是外国人的名言,不属“东方"的范畴。

D.强调人要有勇往直前、不断奋斗的精神。不属于“东方魔力”的内容。

故答案为:B。

4.材料一第二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属于举例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材料一第一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第三段“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引用论证使文章的更有信服力。材料一第二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正反对比论证,发人深省,使文章更深刻。材料一第二段“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运用因果论证,深刻揭示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运用假设论证,阐明了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举例论证,如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事例;②引用论证,材料中多处引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述了勤俭节约对党的重要意义,反面论述丢掉勤俭节约的危害;④因果论证,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假设论证,如“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

5.由材料一第二段“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可知,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可知,充分利用学校进行教育,在学校推行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由材料二第二段“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可知,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故答案为:①宣传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有关勤俭节约的革命事迹,在情感价值观上予以引导。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在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负面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③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2023高一上·四平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赤柳

蒋冬梅

风来了,大碱滩的人喘口气,嘴里都粘着碱土面子。他和她坐在一片赤柳荫底下,端着一碗水,碗底一层细沙。

她把碗先凑到他嘴边:“你先喝!”

“你先喝嘛!"

“咱俩一块喝!”

“一块喝咋弄?"

“就是头挨着头嘛。”她把脸凑向水碗,一边笑着斜眼看他,自己先喝了一口说:“真甜!"“瞎说!碱土地里挖出的水,一股碱土面子味儿。”

“渴了喝啥都甜。"

“放着泉水不喝,非跟着我跑到这疙瘩喝碱水,你可真傻呀!”

“泉水甜也不如人心好。"

“你傻啊!”

他用手抓了几把碱土,把被风刮出来的赤柳根儿埋好,站起来一边拿脚踩踩实,一边说:“我就心疼这赤柳,那籽儿借着风落哪疙瘩不好,非扎在这碱土面上。"

“像咱俩一样傻呗!”她吃吃地笑着。“缺吃少喝的,长得倒挺泼辣。"

“和咱这碱土村的人一个样,扎了根,多少辈都扎在这儿。”

他望了望远处的赤柳林,叹了口气:“这风也欺负它们,把它们吹得七扭八歪的乱样子!"“像一帮人在扭秧歌呢,多好看!”

“你就是傻啊!咋苦在你眼里都不算苦。"

“我不傻,一辈子跟定个实成人,咋算傻嘛!”

“不实成,骗过你!"

“对,骗过我呢!当初我问你家在哪儿?”

“我说带你来看赤柳林。"

“结果我跟了来一看,赤柳苗苗还没个篮子高。”

“那你咋不跑呢?"

“我不跑,赤柳苗苗长大了不就是赤柳林么?”

“你真傻啊!"

“我不傻!”

辣辣的阳光,刺进她戴的那块晒得发白的纱巾,白花花地晃得他看不清她的脸,他知道纱巾后面早已不是当年鲜果一样的脸。他的心有些痛,伸手隔着纱巾摸摸她,问她:“悔不?"

“不悔。”

“头发白了才能看到赤柳林,也不悔?"

“也,不悔。”

“傻啊!你当初看上我啥地方了呢?"

“你站在盐碱滩上,种第一棵赤柳时跟我说,你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是啊,人这辈子,也干不了几件事。"

“当时我就拿定了主意,能说这话的,肯定是个爷们!”

隔着纱巾她看不清他的脸,她不知道他脸上正滑下一滴泪。他不说话了,怕让她听出自己的哽咽,就一把揽过她,靠在自己肩膀上,白茫茫的盐碱滩上,他俩像两株枝蔓相依的赤柳。

她靠着他的肩,往远处望,一眼望不到边的碱滩,走到天边了,也看不见一户人家。他问她:“你咋不说话啦?想水灵了?实在想你就哭两声。"

“我不哭。”

“你不哭,我哭,想闰女想得心里疼啊!"

“那我也哭。”…

他一双粗手隔着纱巾给她擦眼泪:“咱都不哭了,水灵在寄宿学校喝的是甜水呀!"

“对,水甜心里也甜。”

“你看,赤柳越来越多了,将来咱都能喝上甜水。"

“对,咱不哭,咱卖力多种点赤柳。”

“树多了,鸟就能飞回来了。"

“鸟回来了,动物回来了,将来,人也就回来喽!”

他兴奋得起身,一头扎进毒日头底下,镐头刨一下,土里冒一股烟。“看你!歇口气儿这点工夫,都抢。"她嗔他。

“我一看见赤柳苗儿,就想赶快种进土里,它们渴呀。”

“你还说我傻,你比谁都傻。"

“咋?”

“多大的盐碱滩哪,一辈子也种不完。"

“种不完,让水灵他们接着种。”

“这漫山遍野的赤柳,哪棵你都像心疼水灵一样。"

“都当自个儿的孩子看。”

“也对,都经过咱俩的手,挨个摸着长大的。"

“长大了成林就好啦,大碱滩就不能漫天刮碱土面子了。”

“不刮碱土面子了,咱也在这扎根儿一辈子。"

“对,你是黄榆,我是赤柳,咱俩对着扭。”

“像过年,天天扭秧歌。"她丢了锄头,扭着走了几步。“哈哈、嘿嘿。”

“傻笑啥啊,树才手指头粗,净做梦了你。"

“嘿嘿,做做梦,有盼头。”

天尽头,一辆越野车颠簸着驶来,在一丛赤柳边停下,孩子一下车就围着赤柳看个不停。“妈妈,这里怎么到处都是沙子?"

“土地在沙化呀。”

“什么是沙化?"

“就是不长草,不长树了。”

“那我不要这里沙化。"孩子声音里带了哭腔。

“别担心,每个来这儿的人,都会带一棵树苗,你看,就像那两个人。”

孩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望向远处,看见两个人正躬身挖沙,他们身后,一排幼小的赤柳苗已经在风沙里昂着头了。

整片碱滩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赤柳。风夹着碱土漫天翻卷,一片赤柳被风篦过,伏倒又挺起,像用一只手紧紧抓着碱滩,怎么也吹不跑似的。看着茫茫白土上那一团团红彤彤的火,她在他身后舒心地笑了,其实,这早就是她心中的赤柳林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她"和“他”一样,为了治沙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安稳工作,来到沙漠。

B.“他"比“她”先“哭",说明“他”内心更加脆弱,也可能有难言之隐。

C.文章的“他"和“她”连名字都没有,会让读者对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D.“白茫茫的盐碱滩"“土里冒一股烟”凸显了赤柳所生长的土地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