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_第1页
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_第2页
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_第3页
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_第4页
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考模拟仿真卷(二)(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新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社交、娱乐、购物到出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短视频沉迷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智慧加以调适。

近年来,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以正向社会价值创造为目标;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解决注意力缺失、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是被数字和算法驱使。

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创新,而观念、伦理和法律等相对滞后造成的。对此,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在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对那些明显不正当的企业行为和严重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比如最近对平台垄断、侵害用户权益等行为开展治理;另一方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其中的关键,是明确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公众利益优先、共享科技红利等科技伦理原则,并通过制度安排、产品设计和服务规范,嵌入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各个环节。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也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科技造福社会和人民,需要全社会提升数字素养,让科技成为自我实现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摘编自《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人民日报》2021年6月7日)

材料二:

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在网络世界不断发酵,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议题。事关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在大众追问的情绪因素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检视特斯拉事件折射的诸多数据治理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高度重视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从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到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从刑法到民法典,现行法律法规都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满足用户围绕其数据的安全可信利益。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数据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该利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便利条件非法获取用户重要数据,损害用户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系统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通过网络非法控制和操纵用户设备,损害用户对自己系统的控制权;此外,保障用户的选择权,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应利用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依赖性,损害用户的数据安全和利益。

在数据流转利用的过程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他们担负义务的实现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数字生态的法治水平。目前各界从业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体系,自觉以实际行动遵从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民众的各项数据权益诉求,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品牌形象。事实上,在当下实践层面,企业等各类主体依法根据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做出同意,开展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披露等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业务共识。而除非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企业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公开披露处理的个人信息,更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的明文要求。

(摘编自《“特斯拉维权"背后是数据法治化命题》,《光明日报》2021年5月3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导致了网络成瘾等现象的出现。

B.数字伦理是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数字技术时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是关于人和技术关系的行为规范。

C.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人们的困扰,是由于在科技加速创新的同时,观念、伦理和法律等相对滞后。

D.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刑法和民法,都高度重视对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确保用户利益不受侵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确可持续发展等科技伦理原则,是柔性调节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B.只要科技加速创新,就会催生隐私保护、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造成个体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

C.体若能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就可能避免心理与行为的失调。

D.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引起人们对此事件所折射出的数据治理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提升“数字素养”的一项是()(3分)

A.在“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坛"上发布倡议,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其沉迷于网络游戏。

B.利用微信平台以语音、视频和文字交流等形式,结合学生身心需求设定德育主题,对其进行德育指导。

C.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暑期学生上网问题,寻找多种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D.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认为,“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也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自然的生长。学会善用网络,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5.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体数据权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1.C

2.B

3.B

4.①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谈起,提出本文中心论点;②引入“数字伦理"概念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③然后从相关部门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提升数字素养的具体做法;④最后再次强调全社会提升数字素养的意义。

5.①个体层面:注重保护好自己的数据信息,一旦被侵权,要运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②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系统,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可控。③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依法治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做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学生应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的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的意思,仔细辨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概括各段大意,再归纳分层,进行梳理。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

1.A.“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导致了网络成瘾等现象的出现”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解决注意力缺失、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可知,“导致了网络成瘾等现象的出现”并非科技的原因,而是个人的因素。

B."数字伦理.....是关于人和技术关系的行为规范”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数字伦理”应该是涉及“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C.正确

D.“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刑法和民法……”错误,由材料二"从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可知,2012年说的是《决定》,还没有相关的刑法、民法信息。

故答案为:C。

2.B.错误“只要.....就...."说法太绝对,材料一原文“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也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科技加速创新"只是“催生隐私保护、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造成个体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的一方面因素。

故答案为:B

3.B.错误。由材料一可知,提升“数字素养"主要包括“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以正向社会价值创造为目标;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解决注意力缺失、知识碎片化等问题”。而“设定德育主题,对其进行德育指导"属于提升道德素养。

故答案为:B。

4.材料一共五段文字。第一段先谈数字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指出便利,也指出挑战,由此引出观点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智慧加以调适”。

第二段第一句引出“数字伦理"这一概念,第二句“所谓数字伦理....”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第三句以“比如,在社会层面.....企业层.....个人层面"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三段是从相关部门的角度分析阐释提升数字素养的具体做法,如“一方面…..…相关部门....另一f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其中的关键....…”。

第四段是从个体层面分析阐释提升数字素养的具体做法,如“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

第五段指出提升数字素养的意义,“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让科技造福社会和人民,需要全社会提升数字素养,让科技成为自我实现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5.由材料二第一段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来看,“事关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在大众追问的情绪因素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检视特斯拉事件折射的诸多数据治理问题”,这说明作为个体,要保护好自己的数据信息,如果被侵权,要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由第二段“从历史上看,我国高度重视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从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到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从刑法到民法典,现行法律法规都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满足用户围绕其数据的安全可信利益"来看,国家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加强管理,遇到这方面的事件要依照法律进行治理。

由第三段“在数据流转利用的过程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他们担负义务的实现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数字生态的法治水平。目前各界从业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体系,自觉以实际行动遵从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民众的各项数据权益诉求,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品牌形象”可知,产品或服务提供者要履行主体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体系,自觉以实际行动遵从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民众的各项数据权益诉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睛,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说:“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诫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小说也注意展示伤残战士性格的多面性,拒绝脸谱化。比如伙计的伤没有治好,就心生怨恨,口出怨言埋怨医道不行,把英雄写得真实、动人。

C.小说讲述了一群退役的伤残军人相依为命,自力更生,独立谋生,不靠不要;有的身残志坚,保留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战士本色,直至再上战场,杀敌立功。

D.小说的主人公是群像,他们是抗战中受伤的几位“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集中于肉铺,直接描写了“我”与战士的对话,借对话插叙了几个战士受伤的经过,这样写使笔墨更减省,情节更集中,人物形象更突出。

B.“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肉铺",表明战斗结束之后,英雄回归生活,回归普通人的角色,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这些战士的平凡和伟大。

8.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战士"的故事以“村干部”的讲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B

7.B

8.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②渴望杀敌。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鲁,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9.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筛选人物相关的描述,进而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角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的内容,多角度进行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B.“伙计的伤没有治好,就心生怨恨,口出怨言埋怨医道不行"错。对人物特定语言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后面的话是“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可见这个伤残的战士是乐观、积极的,他这样说,只是为不能上战场杀敌而感到遗憾,并没有怨恨医道的意思。

故答案为:B。

7.B.“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错,这样的分析就与整体意义相抵触。“一毛钱的搅缠"体现了掌柜女人泼辣、处事不十分妥当的特点。作者只是客观再现了掌柜真实的家庭生活,这样能更全面展示“战士”的形象特点,并未带有明显的贬抑色彩。

故答案为:B。

8.“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可见他受伤很严重,可是谈到打仗,他说“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可见他虽然身受重伤,却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个铮铮铁汉。

从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对同志无比的爱和对敌人无比的恨统一在一起,爱憎分明。

从他受伤后还想打敌人,“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以及后来指挥民兵伏击敌人,“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英勇善战。

从他负伤后和战友一起开合作社谋生和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可以看出,他自立自信。

故答案为: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②渴望杀敌。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鲁,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9.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我"的视角叙述的,最后“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再通过村干部的视角来写这个“伙计",文章的讲述视角由单一视角转换为多元化视角,增加叙述视角,使叙述富于变化,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补充了“我”所不知道的内容。且令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结合“那个伙计不走"“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分析可知,通过“村干部"讲述了“战士”指挥民兵伏击战的经历,“村干部"见证了“战士”的作战经历,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即使身受重伤,仍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也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结合标题“战士”及文末内容“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写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敬佩之情,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故答案为: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裹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方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目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尽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算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葬之基。使葬无成则宋裂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3分)

【答案】10.BEG

11.B

12.C

13.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郸国的国君郸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材料二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酆国的国君酆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部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B处断开;

“尔”用于句尾,煞尾语气,其后E处断开;

“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宋国人已摆好阵势。/始皇去世之后。

B.错误。徒步渡水/游玩、游览。句意: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C.正确。“造成重伤”的“重伤"指严重伤害。句意:不重复伤害伤兵。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使”,假使,假如;“使莽无成则宋襄公",判断句,用“则”表判断;“亦一莽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结合“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结合“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郸国的国君郸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的喜爱,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本诗第三句中的“嘲”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谷鸟对诗人独自前来的嘲弄之情。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所写的新诗歌,希望用自己的和诗来陪伴大哥游玩。

D.此诗语言流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影动容,视通万里。"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B

16.颈联写诗人想象苏轼重游时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印证了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生动形象地写出谷鸟对诗人独自前来的嘲弄之情”错误。由题目《闻子瞻重游南山》可知,重游南山的是“子瞻",即苏轼,而不是诗人苏辙。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苏辙听说苏轼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游南山,春天的南山景色优美,鸟声不断,颈联“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写的是诗人想象苏轼重游南山时的情景,苏轼肯定邀请了道士友人一起游南山,与道人弹琴,与友人一起饮酒,其乐无穷。可见诗人虽然没有陪苏轼一起游玩,但是同样可以想象出游山时的情景,印证了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用“云"和“鸟”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3)古诗中“鸥”这一意象,有暗示“了无心机"之意,有表达高洁孤傲之情,也常用于传达漂泊无依之感,如:“___,___。”

【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分析】(1)抓住关键信息“用“云"和“鸟”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故答案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重点字:岫)

(2)抓住关键信息“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故答案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重点字:臆)

(3)抓住关键信息“有暗示“了无心机”之意,有表达高洁孤傲之情,也常用于传达漂泊无依之感",故答案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重点字: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____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一方面,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不乏____,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____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运动,都是着眼于为了改变话风与文风而产生了积极作用。

这些运动都极其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____。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孜孜以求一孔之见众说纷纭正本清源

B.孜孜以求真知灼见众说纷纭源头活水

C.上下求索一孔之见莫衷一是源头活水

D.上下求索真知灼见莫衷一是正本清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B.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C.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D.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运动,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运动。

B.“五四”的白话文、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运动。

C.“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运动,都是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并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的运动。

D.“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运动,都是为了话风与文风而开展的富有积极作用的运动。

【答案】18.B

19.B

20.A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18.第一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追求。上下求索:形容努力寻求探索。人们应追求话语权,上下求索强调的是探索,与话语权搭配不当,用“孜孜以求"搭配更合适。第二处,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根据上文“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不乏”,下文“传播既速且广",形象的对象是他人,并非自己,句意应强调好的见解,而一孔之见强调见解片面,且多作谦辞,故第二空应填“真知灼见”。

第三处,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语境强调观点的繁多,没有得不出一致结论的意思,故第三空应填“众说纷纭"。

第四处,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据语境“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后面应填名词性成语,而正本清源是动词性成语,故填“源头活水"。

故答案为:B。

19.结合后文语境“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及生活体验分析,“宣泄"比“分析”要容易,“偏激"比“理性”要更受欢迎,说明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故“宣泄"“偏激”应在前,综合分析B正确。故答案为:B。

20.B.主宾搭配不当,“白话文是运动"不当;

C.语序不当,应先“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后“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为了话风与文风”,缺谓语动词“改变"。故答案为: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桂树①_____________,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黃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_____________,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_____________,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答案】21.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有桂花开放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2.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筛选关键信息,再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整合答案。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21.第①处,根据后文“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知,先秦时期古籍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历史悠久,故此处可填“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第②处,根据前文“再幽深的地方"和后文“香气便四处飘溢”可知,桂花开放再幽深的地方都有香气,故此处可填“只要有桂花开放"。

第③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故答案为: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有桂花开放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2.根据第三段“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可知,桂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据此压缩语段即可。注意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超过40个字。

故可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文为: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故答案为: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一生充满了礼仪,“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感,蕴含重要意义的礼仪:“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

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有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跨越成人门,担当新责任“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感,蕴含重要意义的仪式:“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还有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古人云:“人生十八,始成丁。”我们即将告别稚嫩的童年,迈向成熟的成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面对这扇即将跨越的“成人门",我心中满怀期待,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一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诗词歌赋,学会了abcdefg,也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成人”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是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

身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自己即将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高考这座大山压在每一个学子身上,它意味着竞争、压力,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目标,勇敢地追求梦想。这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跨越成人门,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搭建起成长的桥梁;我们要感谢老师,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我们点燃了求知的火焰;我们要感谢朋友,是他们用真挚的友情陪伴我们度过青春岁月。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们要将感激之情化作实际行动,用优异的成绩回报那些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当然,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也曾害怕、彷徨,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成人的世界。但转念一想,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成长。正如材料中所说:“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我们要勇敢地跨越这扇门,去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总之,面对即将跨越的“成人门",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感恩他人,勇敢地追求梦想。让我们带着信念和勇气,迈向全新的天地,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讲述的是“加冕仪式”,这是古代的成人礼。通过这个仪式,年轻人宣布他们已经成为成年人。然后材料中提到,成人礼在古代和现代都被认为是很有仪式感和重大意义的事件。然后,材料列举了对“成年人"的三种态度:希望、恐惧和复杂的心情。这是我们作文需要表达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成年意味着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象征着一个人已经长大,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成长的矛盾心理:面对大人,有的人期待,有的人害怕。这是因为成长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让人既期待又恐惧。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成长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而成人礼就是这个过程的见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以选择以上三个方向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组合起来进行写作。如果可以分析一下“成年”对我们的意义,为什么有人期待,有人害怕,有人百感交集;我们可以对比过去,分析自己成年后应该有哪些改变。从责任感到感恩的品质再到勇于挑战的精神,应该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责任,肩负起责任,成熟自强。也可以联系现实,分析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如何突破这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走向成熟,无愧于“成年人"。

立意:

1.跨过“成人门”,走向新世界。

2.不惧“成人",勇担责任。

3.跨越“成人门”,迈向新天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研究,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科学思维见真章

不管是费孝通先生扎根农村实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研究成果,还是屠呦呦先生在古代典籍中焚膏继晷的寻找,获得巨大的发现,他们都是用科学思维的方式从事自己的研究,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达成所愿,必须用科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成功。

科学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时,只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置事实于不顾,一味地照抄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有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造成麻烦、带来损失,远有赵括的纸上谈兵,近有王明的教条主义,他们因为违背了科学,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处理各种关系和各种矛盾时,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可能会避免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擘画的宏伟蓝图,尽管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我们没有盲目地跟在后面走,而是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的国情,科学制定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正是立足现实,科学施策,才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建设国家的奇迹。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罔顾事实,犯了追求多快好省的发展速度的反科学的错误,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由此更能看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国家的建设如此,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这是中国的科技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为之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从人口多,底子薄,科技发展几乎处于零的现实境遇中如何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实世界,西方科技大国、强国的成功固然“有章可循",但是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加上起步的基础不同,直接拿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很难适应我们的实际。正是深谙此道,中国的科技人以实事求是为指导,立足国情和科技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稳扎稳打,循序推进,终于实现了中国科技的腾飞。

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如何把憧憬变成现实,不是盲目跟风,而应认清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科学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科学的思维方式”,题目先列举了费孝通和屠呦呦的事例:费孝通立足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深挖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则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灵感,开拓研究的视野,最终获得研究的突围。他们坚持的原则和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不难看出,两个部分之间,前者是以具体的事实为引出话题的探讨点,后者则是从理论的层面对其进行总结。基于此,根据材料进行思考的角度有: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青年学子、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角度。

审题上,“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博大的话题,考生应从材料中费孝通和屠呦呦的科学研究过程获得启示,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从实际出发,选择主要矛盾展开研究,调查实践,总结经验;在传统或书本中获得灵感,适时调整研究思路,转化成果等等研究方法。关于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论述,可以选择从材料中提炼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方法展开论述,要建立研究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进行分析论证,从而体现对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其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要建构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的逻辑关系,体现对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思考。

话题材料的意义指向性比较明确,由之提出的写作任务也比较简明:以上材料,明确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依据;你的联想与思考,指出文章写作的内容来自材料引发的感悟与思考;一篇文章,没有限定文体,一旦确定以什么文体写作,必须严格按照文体的要求行文。

这样,文章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提炼文章的主题——有效使用科学思维方法从事自己所操之业,才能保证少走弯路,才能获得较好的成果;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从事工作的意义;最后,审视当下,当代青年从事自己的职业时应该以科学思维方式为指导,因地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立意提示:

1.实事求是是做好事情的根祗。

2.科学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立足实际方可行稳致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想开了也就成熟了

石榴的成长过程是从幼苗到开花再到结出硕果。石榴似人,人的成长阶段也是如此,从青涩稚嫩到稳重成熟。一颗石榴成熟的标志就是露出累累的果实,同样,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想开了"。“想开了”意味着你变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活得通透,面对困境不纠结不困扰,心智更加成熟。有的人不想长大,永葆天真。但历经千帆,终会长大,当你身处困境想开了,与世界和解那一刹那,你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氓》中女子先是被氓的假象所欺骗,与其恋爱、结婚。但是她在面对氓的变心后,并没有委曲求全。而是想开了,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最后变得理性成熟,当断则断。陶渊明原也走进官场,但世俗让他成熟,归隐田园,看淡生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他成熟心态的体现。李白被赐金放还,乖乖拿钱走人,并没有厚着脸皮留在长安,成熟的他自然懂得玄宗的用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寄情江湖,挥毫泼墨,同样青史留名。范仲淹并没有因革新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熟的他在庙堂忧其民,处江湖忧其君。在他之后的苏轼,一个快乐的不合时宜的天才,被官家一贬再贬,旷达乐观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想开之后,成熟的他偏安一隅,造福一方,喝酒写词,逍遥自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通过古人,观照自身。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好有坏,有顺有逆,有风和日丽,也有风吹雨打。唯有以云卷云舒的心态,凡事想开一点,活得通透一点,你的心就不会有执念,自己的眼睛也会看到别样多彩的风景。求学的学子不会因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便觉得自卑。相反,看开成熟以后,对其略无慕艳意,因学习工作产生的一时的困境终会过去。在野的官员想开以后,就不会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态。当红顶流的明星,面对网暴者的口诛笔伐,唇枪舌剑,如果没有想开了的心态,很容易抑郁而终。想开以后,让自己成熟起来,冷静面对,以不变应万变,流言终会不攻自破。待到那时,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内心更加强大。风雨不动安如山。

佛偈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人总要成熟长大,撑起一片天。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必执着于浪费时间精力的鸡毛蒜皮。像白素贞、小青那样,面对法海的公报私仇,让仇恨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解,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心变得圆融起来。当你想通了,客观的“雷峰塔"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你也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漫画作文的写作能力。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个饱满成熟的石榴,正咧着嘴向世人展露自己累累的果实,重点在底下那一行文字上:成熟的表现是什么,就是自己“想开了”。这里运用双关语,“想开"一是指石榴成熟裂开,也是指自己拥有了一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的心,代表自己成熟了。对于石榴来说,结出累累硕果,是成熟的标志。而想要结出硕果,却也需要其经历一段艰苦的成长历程。因此,经历奋斗获得令人快慰的成功,或许是一种成熟的标志。而人如果能笑口常开,拥有一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的心灵,活得通透,面对困难仍不妥协不放弃,或许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因此,写作时,应当围绕写作导引中“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具体思考方向,思考怎样才是‘成熟的标志”。当然写作重点还是应该围绕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经过艰苦奋斗结出人生硕果的价值观等角度思考“成熟"。对此,可以从反向突破,首先对不成熟的现象进行反思。对此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曾经的幼稚、单纯,糊涂、任性,莽撞、不通情理、无视别人感受等行为;也可联想古今中外一些不成熟的人和事,谈不成熟的影响、危害。然后借此恰当地运用对比,展现成熟与不成熟的区别,从而强调“成熟”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也可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何为成熟(包括身体、思想心灵、社会关系等的“想开了"等),是否成熟可以怎样去辨别。最后,还可适当探讨实现“想开了"这一成熟的途径。

【立意选取】

1.乐观对待一切事情。

2.成熟的人,能笑着闯过困境。

3.懂得付出才有收获才算成熟。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齐桓公的方寸内心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