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字好,又出名,雪樵隐退的祖屋门前依然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又有人风尘仆仆往神木县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润金),就拿回去吧。人家是诚心想交这个朋友啊,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商人冲雪樵肃然施礼,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子清脸色陡变,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46岁,本该壮年的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弟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哥哥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兄长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雪樵写字的场面,既有环境的衬托,也有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说明雪樵“字好,又出名"是苦练、苦思和钻研的结果。

B.年轻人向雪樵求字,雪樵微笑点头,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从中可以看出雪樵对年轻人厚爱与期待。

C.雪樵抚着胸口说“感觉这般恶心",含蓄表达了对拼命捉拿红军的陕北镇守使的厌恶、对国军副师长子清的看轻以及对子清求字的拒绝。

D.小说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突出了声音之大、气势之盛,是为了表现子清因雪樵去世而产生悲痛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形象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有利于表现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

B.子清说娶了好几房姨太太、还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是“英雄豪杰",这一反语的运用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

C.庙会上人声鼎沸,人们扶老携幼,一派和谐,这种热闹祥和的场景与后文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破坏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的“子清”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雪樵起到陪衬的作用,子清求字,把雪樵拉进防空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把人物对话糅合在叙述之中,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本二: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受到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到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脚跟,伸长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而就在这里,背后的鞭子打来了,那鞭子的名字叫做“恐怖”。生活力薄弱的我们,还不曾给“自己的生命"剪好了衣裳,然而西风是吹得够冷的了!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黄叶就更加珍惜了,对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了。当人发现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摘编自李广田《秋天》)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特意将陶然亭、钓鱼台等地方的秋与住在破屋时的秋比照而写,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

B.郁达夫从扫帚的丝纹中感受到一些更为深沉的东西,也从吉人“悟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C.郁达夫描写雨后的都市闲人,写他们的穿着、习惯,尤其京腔京调,突出了故都不仅秋景味道浓郁,这里的人的说话也很有味道。

D.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当它的果实大小像橄榄又像鸽蛋,而且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秋意最盛。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本都堪称是秋天的赞歌,都是寓情于景,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B.文本二描写红花由红变紫,由紫变灰,而灰的就要飘零,句式短小,语调紧促,突出了秋的肃杀无情。

C.文本二针对人们面对叶落草衰的感慨,向人们发出了要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剪好衣裳的忠告,启人深思。

D.文本二由看到落叶联想到头发脱落,借以抒发对黄叶和时光的珍惜之情,为下文抒情充分蓄势。

7.文本一画线部分是从哪些角度表现北国之秋的“清"和“静”的请简要说明。(4分)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C.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

D.“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1)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2)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①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3)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4)我固执地想,如果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5)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②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6)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③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材料二

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绘一幅南国春天来临的图景:窗前花草盛开,蜜蜂飞舞,孩子嬉戏;展现春天美丽特点,为下文写蛙鸣作铺垫。

B.羁旅北京时,作者因为“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而感到遗憾。可见作者很喜欢看小孩子们在水洼子上玩游戏。

C.作者“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他希望能找到像南国那样有“水洼子"和“小蛙”的地方,以寄托浓厚的思乡之情。

D.在一个春夜,作者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时聆听到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这是作者情至深处的幻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拟人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月下小蛙如小孩子般活泼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愉悦之情。

B.句子②中“深深地感动”与下文“深深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情感的强烈对比,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南国之思。

C.句子③中“浸冷”“冰凌"写泪珠之冰冷,与“暖暖的情思”看似矛盾,却烘托了作者听不到蛙声的失落之感。

D.句子④巧妙运用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荷塘四周树木茂密、错落的特点,营造阴沉模糊的氛围。

8.材料一第五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请结合原文概括“梦”的含义。(4分)

9.“蛙声"是夏天最美的乐章,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请分析两个材料中的“蛙声”各有什么不同作用。(6分)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

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它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它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县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北京城虽始建于十二世纪,但它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

与中轴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连接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

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宫殿屋顶所以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

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阔人可以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

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

如果你要是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蔼客气。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览颐和园。

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流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在那里你可以流连一个下午,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删节)

【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约为1931年—1935年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展现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

B.作者写道“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一个人怎么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强调北平难以全面关照,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

C.北平有多样性的人,其中包括触犯法律的人、作奸犯科的警察等。在热爱北平之余,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

D.本文不仅描写了北平景象,还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作者既不全然保守,也非全面革新,而是以包容态度表达热爱、喜悦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将北平比作“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老成的品格",作者在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

B.本文运用“散点透视”的描写视角,选取多个场景作为欣赏点,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画面。

C.文中列举“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城市"的理由,将北平的建筑布局式样、居民生活方式、市井人生样貌凝诸笔端。

D.本文具有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以通俗亲切的口语带来亲切感,又以诗意的语言展现北平静美、优雅一面。

8.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本文展现了他独具情韵的表达。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9.林语堂在创作中常常有“泛美主义”的倾向,即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本文认为“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请根据作者的创作倾向并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青嫂子(节选)艾芜

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安宁。抗战胜利了,官家学校搬走,石青嫂子原来那“静静地住着”的天真想法,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石青被抓了壮丁,石青嫂子再不能凭着“勤劳和希望"像往日一样使家庭充满生气。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

自当家人离开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两个牵着带子在量的人,都穿着短装的,并没有理睬她,只是在菜地走上走下的。

“先生们,你们是有耳朵的哪!"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咋个这样不听招呼你们那样踏了,还长得出来啥子。”

两个在量的人,只是望她一眼就算了,仿佛把她的号叫看成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样。倒是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

“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吸着香烟的人,冷笑起来:“你的地,哼,你的地!”

两人在量的人,也插嘴嘲笑起来:“你怕睡着没有醒啰!"

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有的地上,小白菜已经发出两片嫩叶了,给足一踏,便全然碎折,不能再生的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像自己养的孩子,拿给别人践踏了一样。她一面用手翻泥土,查看踏坏的种子,一面喃喃地切齿诅咒:“挨炮子的,你们这样糟蹋东西,你们得不到好死的!”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①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岭上有啄木鸟在“啵啵啵"地敲着树子。

隔不两天,量地人又来了,跟先前不同的,是只来两个着短衣的人,而且也不像前次那样走到菜地里去胡乱践踏,却是一直叱骂着狗,走到茅屋里来。

两个人气势汹汹地赶着狗打了一会,才忽然摸出一张纸片来,对着石青嫂子大声说道:“你懂得么我告诉你,你种地四亩有多,得出押金三十万元,你那样做啥子押租会退给你的,只要你不再种了。你要放明白一点,这是吴大老爷的地,并不是你的,他手上有纸,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

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异常地颓丧,一面却又鼓起勇气,愤愤地嚷道:“你就把我的儿儿女女通通卖了,也凑不到三十万元哪!"

拿纸单的人,听也不听地只是责备道:“这才是一笔押金哩!你每年还得出五斗米的租子!”石青嫂子马上截断他的话,尖声喊了起来:“②这简直逼着牯牛下儿哪!你们睁眼看看,这鬼地方会出一颗半颗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

“你向我们吼啥子比嗓子大我们只是来通知你!”拿纸单子的人突然发气起来,“你不肯出,你搬开好了,哪个拉住你"

那人把纸单子递在她的手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

这时候,她倒不怕静寂和孤独了,只担心会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常来打扰和吵闹。而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在峡谷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和山峰、树林、小河都弄得非常的熟识,尤其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正如吃奶的孩子看见母亲的乳房一样。她一向觉得峡谷就是她一家人的。她在岭上寻柴,总是钩点枯干的树枝,很不忍向那活生生的树身砍进一刀,一则以为它们都是朝夕常见的邻居,不愿加以杀伤,再则也认为要它们长得大些,就更能够心上感到快乐。小河也很使她喜欢,她晓得没有小河的水,她这片斜坡上的农作物,是不容易活起来的。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她定要走到水边,点起香烛纸钱,诚心诚意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峡谷外边的小镇上卖菜,人们惊异她的西红柿大,豆角子长,她便会很愉快地说:“我们那个地方,实在生得好,泥土肥不消说了,河水挑起来又很方便!"

但她又怕别人羡慕,会也挤进谷来居住,③便又皱起额头皮,作起艰难的神情,叹息地说:“就是野草太容易长了,你只要三天不下地去,你看看,真有你收的!你顶好拿牛去吃光算了!别人在外头种地,费一分两分气力,我们就得费三分四分哩!讨厌得很,那全是一个要人下力的地方!”

现在却有人忽然要来赶她,你想她是多么地痛心,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她想别人一定很久就眼红这个地方了,只以当家人在,不敢下手,现在晓得单是她一个人,而且又是女人,就特地跑来欺负她了。

“好吧!你默倒[注]女人好欺么"④她恶毒地点一下头,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拿出我们女人的厉害来!”

她把锄头棍子镰刀以及斧头之类,全放在进门地方,只消有人敢来把她拉出茅屋,她就得抓起一样东西,首先给他们一下惩罚,使他们明白,她这样的女人,是万不能随便加以欺负的。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大场乡下

(有删改)

[注]默倒:方言,意思是“以为,想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开始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菜地里量来量去,石青嫂子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只是阻止他们不要踩坏了自己辛苦种的农作物。

B.吴大老爷有契约字据,所以那两个人才明目张胆地说出“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之类强硬而霸道的话,这使石青嫂子很受打击。

C.石青嫂子对自己以前在峡谷中的生活比较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开荒种植收获的农作物能够维持她一家人的生活。

D.石青嫂子已准备好自己的战斗工具,只要有人敢来抢夺自己的土地,就要给他们点教训,这表明她已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对叶子等自然界声响的描绘,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缓和了气氛。

B.句子②中感叹号加上两个问号连用,将石青嫂子质问时的愤怒渲染得淋漓尽致。

C.句子③“皱起”“作起"“叹息”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D.句子④中“恶毒"属于贬词褒用,更形象地展示了石青嫂子反抗决心之坚之强。

8.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的心理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节选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物·斗争·审美;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人,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字好,又出名,雪樵隐退的祖屋门前依然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又有人风尘仆仆往神木县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润金),就拿回去吧。人家是诚心想交这个朋友啊,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商人冲雪樵肃然施礼,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子清脸色陡变,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46岁,本该壮年的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弟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哥哥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兄长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雪樵写字的场面,既有环境的衬托,也有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说明雪樵“字好,又出名”是苦练、苦思和钻研的结果。

B.年轻人向雪樵求字,雪樵微笑点头,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从中可以看出雪樵对年轻人厚爱与期待。

C.雪樵抚着胸口说“感觉这般恶心”,含蓄表达了对拼命捉拿红军的陕北镇守使的厌恶、对国军副师长子清的看轻以及对子清求字的拒绝。

D.小说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突出了声音之大、气势之盛,是为了表现子清因雪樵去世而产生悲痛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形象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有利于表现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

B.子清说娶了好几房姨太太、还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是“英雄豪杰”,这一反语的运用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

C.庙会上人声鼎沸,人们扶老携幼,一派和谐,这种热闹祥和的场景与后文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破坏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的“子清"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雪樵起到陪衬的作用,子清求字,把雪樵拉进防空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把人物对话糅合在叙述之中,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D

2.B

3.一开始子清为镇守使寿辰求字,雪樵不齿镇守使为人,因而也看轻了子清,拒绝其题字的请求。在经历敌机轰炸时,负责治安的子清边指挥百姓躲避,边命令士兵们还击,这让雪樵感受到子清的爱国、爱民之情。最后病中为子清写了“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

4.①叙述形式新颖,语言简洁,便于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②直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凸显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③引起读者共情,与小说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共鸣(或:拉近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本二: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受到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到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脚跟,伸长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而就在这里,背后的鞭子打来了,那鞭子的名字叫做“恐怖”。生活力薄弱的我们,还不曾给“自己的生命"剪好了衣裳,然而西风是吹得够冷的了!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黄叶就更加珍惜了,对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了。当人发现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摘编自李广田《秋天》)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特意将陶然亭、钓鱼台等地方的秋与住在破屋时的秋比照而写,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

B.郁达夫从扫帚的丝纹中感受到一些更为深沉的东西,也从吉人“悟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C.郁达夫描写雨后的都市闲人,写他们的穿着、习惯,尤其京腔京调,突出了故都不仅秋景味道浓郁,这里的人的说话也很有味道。

D.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当它的果实大小像橄榄又像鸽蛋,而且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秋意最盛。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本都堪称是秋天的赞歌,都是寓情于景,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B.文本二描写红花由红变紫,由紫变灰,而灰的就要飘零,句式短小,语调紧促,突出了秋的肃杀无情。

C.文本二针对人们面对叶落草衰的感慨,向人们发出了要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剪好衣裳的忠告,启人深思。

D.文本二由看到落叶联想到头发脱落,借以抒发对黄叶和时光的珍惜之情,为下文抒情充分蓄势。

7.文本一画线部分是从哪些角度表现北国之秋的“清"和“静”的请简要说明。(4分)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5.(3分)C【解析】A项,“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错,文中并无对比之意,郁达夫这样写是为了表明故都的秋味十足。B项,郁达夫是从自己的感受中推想古人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并不是从中得到启示。D项,“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错,原文“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郁达夫这样写表现的是枣子树的常见。

6.(3分)A【解析】文本二并非“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而是常常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直接抒发。

7.①视觉: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纯净、清丽。②听觉: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悠远、幽静。③动作:坐在小院,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泡茶赏花,生活清静、清闲。(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①文本一选取槐树、秋蝉等多种具体景物进行详细描写,文本二只是笼统地描写花、叶、草。

②文本一所写秋景清静诗意,文本二所写秋景衰落残败。③文本一侧重品味秋意、秋味,文本二侧重挖掘秋对人生的启迪。(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C.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

D.“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

6.B7.D

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

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区,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

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

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1)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2)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①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3)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4)我固执地想,如果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5)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②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6)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③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