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内容提要
1、教育的认识(概念、要素、形态)★★★
2、教育的历史发展(起源、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1、过程2、方法3、社会制度“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到学校受教育,请您多加管教。”“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过程制度方法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1、西方词源Educationn.Educatev.(英文)E-ducêre(拉丁语)E(出)Ducêre(引导)教育——引出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2、中国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孟子曰: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2、中国词源(“教”、“学”)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
(左上代表经典)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教”和“学”是统一的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活动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2、中国词源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拿肉去感化逆子。育,教子使作善也。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3、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西方中国教育方法内发论(注重引导、启发心智)外烁论(强制灌输)教育内容宽泛(崇尚自然)儒家经典(崇尚书本)(三)教育的定义卢梭(法)“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特洛齐(瑞士)“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康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乌申斯基(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自觉的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各种论述的共同点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学习者凸现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学习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二、教育的要素(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教的活动(主导活动)学的活动(主动活动)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学习者(客体)结合教育者(客体)教育影响学习者(主体)教育活动中主体?客体?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的形态(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一)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礼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和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错误:认识水平有限,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二)生物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错误: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三)心理起源说
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教育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变革。(四)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四次革命时间作用文明进程教育发展工具制造革命250万年前使人区别于动物原始文明原始教育农业革命1万年前使人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文明农业教育工业革命200年前使人类产生从手工业生产变为机器生产工业文明工业教育知识革命50年前使人类消费从物质消费向知识消费转向知识文明信息教育主要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学校教育的出现
古希腊雅典当时有两类初等教育学校: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男孩7岁入学。学校是私立收费的。学校同时自由入学,可以进两校,也可先入文法学校,再入琴弦学校。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有如手工业者,不受重视。儿童每日上学均有教仆相伴,以免途中接触不良影响。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阅读、书法、计算。弦琴学校主要学习音乐、歌唱和吟诗(荷马史诗),年长的学生可以学习琴弦和吹笛,培养美感、节奏感、旋律感,涤除邪念,培养德性。无一定修业年限,一般在7-14岁之间。采用个别教学法,注重机械背诵,常实施体罚。据史料记载,有一习字板,教师在上面写下一句警句:“孩子,你如果不要挨打,你就得用功。”
——司少用.外国教育史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唐朝官学体制的等级性
唐朝的官学体制中,设有“二馆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国戚和宰相的儿子国子学招收三品上文武官的子弟太学招收五品上官员的子弟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人员子弟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
子路》(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点: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三)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内容:学校学制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沟通、绩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一节学校的概述一、什么是学校?——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社会机构。学校的基本功能?——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顶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二、什么是学制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学制的类型:双轨制分支型单轨制三、现代学校的产生1、现代学校的产生1)现代大学和高等学校:中世纪大学
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完善起来的2)中学:古典文科中学实科中学现代普通中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3)小学: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教会学校
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4)初级中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初级中学5)职业学校一战后职业教育法令三、现代学校的产生6)高级中学:20世纪中叶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7)短期大学和大学8)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出现
1873年福禄贝尔“kindergarden”9)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初德国现代学位(哲学博士)10)成人教育机构现代学校教育正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三、现代学校的产生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1、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仿效日本一战后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六三三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革“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受到严重破坏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纵向: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第二节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一)含义: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二)学校文化的构成
1、从学校文化的形成看:主流文化(自觉性文化):教育者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亚文化(自发性文化):即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
(二)学校文化的构成
2、从学校文化形式上看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二、学校文化的影响(价值)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三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的概述(一)管理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一、学校管理的概述(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二、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
(一)沟通的含义: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二)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沟通把信息向学校的各个层次景象传递,使学校成为运行有序的系统。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控制:上下级的指令通过沟通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沟通层层上报,以达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激励和情感交流:领导及时对工作进行评估和肯定、奖励等,都能起到激励的和情感交流的作用。(三)沟通的形式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几种渠道。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和社会传闻。(四)沟通的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五)沟通障碍的克服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一)学校绩效的含义: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二)评价学校绩效的几种理论(1)目标模式:由教育主管机关制定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标就是绩效高。(2)投入――产出模式: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3)需求满足模式: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4)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要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种:(1)定性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2)定量评估。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的学校绩效的量的测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评价。一般较多地用于评估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2、按形式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3、按主体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四类:(1)上级评估;(2)同级评估;(3)自我评估和(4)下级评估。
(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4、按时间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1)日常评估;(2)定期评估(3)不定期评估。
(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5、按标准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类:(1)绝对标准评估(2)相对标准评估。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六、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2、家庭教育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和合作型。其中合作型家庭最有利有孩子的成长。3、家教的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等。
2、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1)一般性指导: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建议。(2)针对性指导: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别提出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及实施措施的途径和方法。(3)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条件所进行的分别要求、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所作的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帮助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育措施,总结经验教训。(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其中应强调班主任的家访活动。(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儿童发展观的含义: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一、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一)遗传决定论: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者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评价: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理论依据,更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借口。一、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二)环境决定论:真正在而发展中起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洛克:白板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更给我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评价:该观点直接导致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的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一、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三)辐合论(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别。皮亚杰:环境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杜威:儿童的发展必须依赖儿童的自我参与和自我体验。评价: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二、学生观(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具有可塑性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多方面发展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二、学生观(二)学生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二、学生观(三)童年期学生的发展任务1、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计算技能2、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3、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4、发展社会性情感5、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6、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7、学习与同辈的相处8、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9、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10、培养创造意识第二节儿童发展与教育一、儿童发展的内涵(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确定会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遗传素质本身有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一、儿童发展的内涵(二)儿童的发展蕴涵在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发展是作为一个生物体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身条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避免把儿童所参与的外在于儿童的客观活动过程,看作是儿童发展的根源。一、儿童发展的内涵(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发展的权利问题及其保障措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最优先地重视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生存以及儿童的保护和发展。“”为所有儿童,不论他们的背景和性别,提供教育机会;使儿童作好准备以参加生产性就业和终身学习机会。一、儿童发展的内涵(四)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简单到负责,低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过程。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的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识的积累,更是儿童个体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过程。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一)顺序性儿童发展的过程,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秩序。顺序: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教学要循序渐进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二)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完全协调统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三)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也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要有促进作用,把握发展的潜能“最近发展区”,提出合理要求。我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我对
“教师”这个职业有多少清晰的认识?我做好适当的准备了吗?我目前所具备的素质能不能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能否让企业、学生及家长满意呢?我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呢?第四章教师主要内容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素养教师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本章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比较稳固的专业思想;2、了解小学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加强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意识;3、掌握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能力。教学重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教师=教育者狭义:学校的专职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
与劳动特点二、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教师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是教师工作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用所教的知识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都是影响学生的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斯宾塞),如果教师不注意积极主动的“育人”过程,就可能出现对学生的消极的影响。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
与劳动特点三、教师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关于教师职业的隐喻——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地位)
对教师的诸多隐喻你还有什么看法和解释呢?
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长明灯——为自己和学生的发展不断充电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教师是园丁”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乏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类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不足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当成容器传递内容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学科性强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教学的创造成分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教师像警察”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紧张,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
与劳动特点三、教师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关于教师职业的隐喻——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地位)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为什么说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体现在哪里?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体现在哪里?你认为什么特点是教师所特有的?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劳动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劳动任务的多方面性
劳动情境的复杂性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2、创造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要灵活带着镣铐跳舞教师的教育机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你可以去预测它,但你永远不能去预定它。四、教师劳动的特点3、示范性言传身教你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是老师的镜子。言传不如身教。学生没学会你要教的,却学会了你没教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四、教师劳动的特点4、长期性时间长(教育培养人的周期很长)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后效性(教育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长效性(教育效果在人的一生中都将发挥作用)五、教师角色的多样化1、教学与行政角色:教学人员、社会榜样、课堂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关人员2、心理定向角色人的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催化剂、临床医师3、自我实现的角色帮人的人、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利者4、教师是家长的代言人(父母形象)1)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2)要把教师权威与家长权威区分开3)避免唠叨五、教师角色的多样化5、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社会榜样):1)教育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2)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3)隐性课程建设的需要6、教师是心理工作者(临床医师)1)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2)创设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3)教师的心理要健康:狭隘、嫉妒、自卑、神经质、职业倦怠感4)让学生做到:*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我来帮助你!五、教师角色的多样化7、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1)帮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与习惯2)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上3)体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上五、教师的角色(小结)1、教学与行政角色2、心理定向角色3、自我实现的角色4、教师是家长的代言人(父母形象)5、学生学习的榜样6、教师是心理工作者(临床医师)7、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最可亲近、最可信任、与学生平等而又高于学生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性格开朗、胸襟广阔、富于个性的长辈动之以情要深于父母,晓之以理宜细如春雨德才兼备、精于专业而又别具特色的通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的职业素养构成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一、文化素养“通才”和“专才”——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一)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横:语文、数学、其他学科(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纵: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全面扎实,求深求精一、文化素养[杯水理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长流水”“给学生一杯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找水的本领”一、文化素养(二)必须具备艺术、体育、劳动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小,教师要多才多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多才多艺的教师能更好地寓教于乐,增进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够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教育素质(一)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指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以及班级管理的知识等。旨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减少教育活动的盲目性。二、教育素质(二)教育实践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3、教育能力(二)教育实践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艺术,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口头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准确、清晰、流畅;文明且具有教育性;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与幽默性。语调把握得当,语速适中等。(2)书面表达能力:板书、作业评语、操行评定等,文字书写工整、优美,意思表达清晰明了。(二)教育实践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与掌握:能明确教学的目标,正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能恰当地安排学期、单元、课时的计划。(2)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富有启发性。布置的作业在质量上都有保证。(3)听课和评课的能力: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并能够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吸取优点克服确点。(二)教育实践能力3、教育能力(1)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能力(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3)组织班队会(4)转化后进生(5)人际交往: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6)总结和提高的能力(二)教育实践能力(三)教育机智1、含义:教育机智是指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2、影响因素:教师的个性特征的影响,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育现象的思考、教育经验的积累等3、运用教育机智的基本原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冷静处理,灵活面对,把课堂内外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转化为课程资源。(二)教育实践能力(四)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研究的内容:教材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管理的研究等。当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一则、二感、三言、四通、五心、六法一则:一个教育原则,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二感:
责任感、使命感三言:班主任工作而言,“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而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期望的结果而言,“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当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四通:通晓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通晓学科教学的知识,通晓教育科研内容,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心:爱心、信心、恒心、专心、虚心当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六法:
优良环境的感化效应虚功实做的导行效应(思想工作要有载体)三位一体的互促效应(学校、家庭与社会)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值效应自我教育的内趋效应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一)职业道德素养(行为规范和准则)热爱、忠诚教育事业责任心热爱学生爱中有严、严中见爱、严慈相济
严谨治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学高”为教育奠基,“身正”为教育指引方向,二者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团结协作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做有职业道德的教师1、较强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有实施有效的教育的能力。首先要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不仅对学生有“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有直接教育的能力第三,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做有职业道德的教师2、踏实认真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态度是直接的教育影响因素。学生能很敏感地捕捉到教师的行为中透出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态度的直接范本。做有职业道德的教师3、良好的职业提升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能够反观自我,把客我具有的思想、行为置于主我的监督之下,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和调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境界。四、教师职业境界的三个层次
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幸福境界第一个层次的职业行为教师是出于谋生的需要,第二个层次的教师是责任心使然,第三个层次的教师则是出于一种近乎自然的行为,工作过程就是其创造的过程,是享受生命的过程。不同职业境界的职业道德第一个层次的教师容易因为教师职业不能满足其生存的需求而出现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第二个层次的教师会因为教育工作中受挫或者受诱惑而放弃责任。第三个层次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则比较积极而且稳定。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
11、准备期(职前教育时期,师范教育)2、实习期(角色转变时期,工作第一年)3、初任期(开始适应时期)4、高原期5、成熟期高原期和成熟期呈螺旋式上升五、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21、适应阶段:1——3年2、分化定型阶段:5年3、突破阶段:8——10年4、成熟阶段:15年5、衰退阶段:20年6、回归阶段:25年7、僵化阶段:30年六、实现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化1、知识的传递者----学习的促进者2、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组织者、平等者3、重知识掌握----重知识的伦理问题(两者并重)4、重间接经验----重直接经验(两者并用)七、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第三节师生关系如果用两种动物分别比喻教师和学生,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你觉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愿意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表现当前二者的关系?为什么?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一)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1、教师地位高,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天下无不是的教师(天下无不是父母)2、师生关系良好:孔子及其弟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爱生尊师3、师生关系平等: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代师生关系的启示1、教师博学,是获取教师威望的基本条件2、教师具有一定的威望是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3、教师爱护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二)西方近代师生关系1、教师中心——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2、学生中心——杜威“新三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案例]地球的结构启示:1、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2、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计二、我国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一、民主平等:人格平等,但责任不对等自由型、对立型、依赖型、民主型二、爱生尊师: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三、心理相容:观点、信念、价值观一致四、教学相长:双方互相促进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目的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振兴中华,为发展经济……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与人们心目中的教育旨趣不同(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二、教育目的的层次1、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总的方向的表述2、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最高理想的体现3、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4、教学目标、活动目标:往往是各个学科甚至是课时的目标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教师具体化
实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三、不同教育目的论: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分1、个人本位论:卢梭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偏于前者。)3、文化本位论: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神)4、生活本位论:斯宾塞: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不为将来而就是当下)5、伦理本位论:康德:塑造“文化—道德”的人(摆脱自然欲望)赫尔巴特:必要目的(道)和可能目的(技)6、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学创始人)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四、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奴隶社会培养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者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封建社会培养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吏愚民政策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掌握国家机器和管理生产的统治人才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安宁和悠闲的奴仆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四、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社会形态人才规格要求农业社会只规定了政治思想品德上的要求工业社会
一定的阶级意识和思想品德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信息社会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重个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四、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目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针对性各级各类教育目的要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2、人的需要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目的要考虑学习者在不同环境、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四、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1、教育活动中人的的价值选择:学习知识、发展身心、锻炼身体……2、思想家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人的人性假设3、思想家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人的理想人格:孔子:培养“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儒’”——提倡自觉修养德行卢梭:培养“绅士”——启发理性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人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反面是“片面发展”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体力和脑力充分运用和发展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才能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适应职业流动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前提(二)社会关系——条件(受教育权、教育内容等)(三)教育——途径小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逐步缩小和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实现两者的完全结合当前的补偿性政策:“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降低差别)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1、第一阶段(建国初至1956年)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1949,“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1,“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954,“中学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员。”
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2、第二阶段(1957-1966)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原则。
1957,“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3、第三阶段(文革期间)
实际操作背离既定要求。仍沿用毛泽东57年的提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把劳动者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者,而大肆地对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进行批判。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大寨”,“劳动下乡”。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4、第四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融入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日益完善。1981,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纠正
1982,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5,“四有”新人,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1986,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995,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3、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一)新时期的要求和问题新时期的要求问题创造精神会答不会问实践能力会说不会做(会考试)开放思维会找标准答案不会发散会竞争不会合作崇高理想有崇高理想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创新应让学生“会问”没有人怀疑教师提问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开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代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问题。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归宿……在学生初步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的、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教师要能够启思、设疑,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思考和讨论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最大的误区:关注今天的成绩,追求未来的快乐(孩子今天不快乐,也失却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对策——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关注今天的快乐,发展明天的能力有一种等待叫未来希望(二)落实教育目的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一般——具体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诸育并举,相互贯通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动物学校》鸭子、兔子、松鼠、鹰、泥鳅(学生代表发言)4、全面发展和职业定向:关于职业定向目标中国、日本小学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培养衣食住行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解和掌握基础技能初中简单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和择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将来从事职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和选择出路的能力高中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一般文化素养,掌握专门的技能观点从字面的表述看,两国都有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要求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培养方法也不同。日本比较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和专门的技能的训练,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各种的职业。我国的学生(包括农村的孩子不是生活所迫极少参加各种生活和生产劳动)。虽然生活中缺乏职业教育的内容,但是,家长和学生却有“过早职业定向”的倾向,集中表现在“早教”和“选择高考志愿”方面。(三)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视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4、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价值观培养尖子
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设置课程,重智育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法授之以鱼(讲授)授之以渔(启发诱导)教育评价学生考分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等)教师考分、升学率教书育人整体效果(师生关系、学生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思考与讨论德育=思品课,智育=语数课,体育=体育课美育=美术、音乐课,劳动教育=劳动课???第一节智育智育: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的教育。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智慧???一样吗?知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是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经验的总结。智力:人的心理因素,表现为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核心。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育知识教学知识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怎么样?策略性知识:调控性知识——如何学?与知识分类(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个人有意识地提敢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方法或一套步骤,“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控测出来的知识”;(3)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赂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思考对人的成就水平影响较大的是哪一种知识?我们是否就不用学习“陈述性知识”?[例如]地球的结构——铺设海底隧道可能遇到什么智育除了知识学习,还需要什么?1、知识学习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智育是在语文和数学课堂中完成的吗?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哪些对“智育”的理解误区?除了文化课外,艺术、体育课有“智育”的成分吗?小结1、知识及其分类,各种类别知识的价值2、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各种的教育活动的关系要点:智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智育不只是语文数学课的任务智育是在儿童的学习和活动中逐渐发生的,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只做知识的仓库,还要有生产能力。不过仓库如果是空的,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看到这则新闻,有何感想?中新网(2007)3月15日电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高身材、低体质”已经让中国青少年显得“外强中干”。而高身材的表面现象,更容易掩盖体质差的现实。青少年不能仅仅追求没病,没病不等于很健康。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滑坡。资料显示,中国高中生眼睛近视的比例高达76%,大学生达83%。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里1/4男生肥胖和超重。第二节体育“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将不会受到重点大学的青睐。昨天(2006.12.25),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将把中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或者几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整其重点高校招生的指标。
新闻杨贵仁介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发布文件,对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包括,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或中小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要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一)体育: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体质:人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体能:身体的运动能力(跑、跳、协调、平衡等)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精神)体质“体质”:一是力量,指肌肉力量;二是耐力,指心肺功能;三是协调,指神经系统各器官的协调;四是灵敏,指反应性。(钟南山)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的导向。我们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分数,而分数的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第二是由于以上的指导思想,在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许多学校认为设有就算了。第三是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运载工具、网络,有资料表明,电脑、网络占了学生业余时间的36.2%,活动不足造成体质下降。(二)体育的价值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青少年的体质,也能使教育具有一种向上的精神。——钟南山第一教给我们“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第二是对意志品质的提高。第三是讲求高效率。第四是重视协作。“只有体质好,将来才能做更多的工作,承受更大的压力”(二)体育的价值钟南山批判:40岁前拿命博钱40岁后花钱买命.强身健体提升生命质量体育的价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三)学校体育的特性1、体育的分类:健康体育竞技体育:《用“阳光60分”打造学生阳光人生》山东维坊1、活动时间有安排:每天早上第二节课后30分钟,下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活动时间列入课程表。2、活动空间因地制宜:处处有健身设施,随时能快乐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边角空地,因地制宜建设了新颖有趣的快乐体育园地:梅花桩,独木桥、攀岩(网)、摸高架、拳击靶、吊床、荡板等。还有室内的乒乓球操,手指益智操等3、活动项目丰富有趣:涉及体操类、舞蹈类、身体素质练习类、趣味游戏类等六大类70多工人特色活动项目。大秧歌、抖空竹、竹竿舞……本章大纲第一节课程的概述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二、课程的理论基础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和结构第三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二、课程的实施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几种不同的课程观,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2、知道课程的基本范畴,领会影响课程的几对基本关系及其对课程的具体的影响。3、掌握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理论。4、初步形成新课程的观念和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课程的使用者而且还是做课程的开发者的意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我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考不上大学这么多年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工作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了。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没有用,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孩子也成了“废人——一位家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毕业生几乎是“满腹经纶”但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任何解决……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活能力也非常差,生活没有情调,更没有品位……我们呼吁学校教育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一企业的人事经理第一节概述一、课程与课程论二、课程的基本理论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课程与课程论(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二)课程论1、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一次接触“课程”一词,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
(一)课程的含义从“课程”的词源学1、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功课及其进程“课程”的词源分析2、西方:斯宾塞(英国)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课程”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跑道”,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3、当前,许多学者对“curriculum”的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currere”指“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与静态的“curriculum”相比,”currere”是“过程课程”。(一)课程的含义:2、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第一节课程概述含义优点缺点(学科)知识课程以学科逻辑组织,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忽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课程编排看似合理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经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结合学生主观经验,教师不容易把握和操作活动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兴趣、态度等反对详细的分科,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课程内涵发展趋势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内涵发生重要变化: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并重新课程的特点: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二)课程论第一层面:关于课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理论)例如:课程的终极目标、基本价值、实质、结构、内容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题对知识的建构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二层面: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实践)小结一、课程与课程论(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二)课程论1、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第一节课程概述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知识与能力(三)分科与综合(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思考: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增加直接经验??还是降低间接经验的学习要求,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减负(二)知识与能力如何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既互相依存又有具有独立性?问题焦点:课程应当给学生某种实用的知识储备,还是通过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实质教育对我国的课程建设实践的影响最大,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始终围绕知识的增减和选择展开,没有真正有效的能力培养的研究。困惑:知识总量大,知识教学耗费师生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能力的发展——还是要“减负、增效”增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三)分科与综合历程:综合——分科——综合从综合走向分科意味着什么?——自然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的认识从整体、笼统到分化,是一种重大的进步。从分科走向综合又是为什么?——过细的分科导致学科之间互相隔膜互相封闭,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国内小学有哪些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课程科学主义课程重视人,崇尚个性:课程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注重整个人的塑造和影响强调课程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肯定和容纳科学,但是从人性完满的需要出发重视各门学科知识的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形式讲究科学性和效率,即使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也是从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出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的课程取向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请举例说明。课程的“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冲突一直都存在。当前,科学不断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昌明带来的繁荣和舒适的同时,也意识到它的破坏性的一面,迫使人们去思考“极端的科学主义”把科学知识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带来的后果,人文主义的课程传统又开始复兴。比如: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启示录我们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更新教育思想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传承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的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结构等。一、课程的目标是对特定的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课程目标所界定的价值和任务是非常具体的,并且可以直接转化到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活动之中。泰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3《假期安全真重要》教案4 浙教版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What's the matter教案设计(pdf)(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1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4 空间向量的应用 1.4.1 第2课时 空间向量与垂直关系教案 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四单元 9.3 平等尊重你我他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7章 分子动理论 4 温度和温标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3
- 英语 制作课件
- 租地到期收购地面上的房屋合同(2篇)
- 造船厂检修劳务派遣合同(2篇)
- 托尔斯泰课件完美
- 地震说课稿课件
- 吴姓的研究报告
- 开学收心主题班会PPT4
- 2022版《义务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汽车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达人运营计划书
- 师德师风防性侵知识讲座
- 财务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骨折修复的生物学原理与细胞治疗方法
- 外贸业务基础知识培训
- 幼儿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