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_第1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_第2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_第3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_第4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由“5.12”汶川大地震想到的作者:蓟卫萍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通讯地址:苏州市宝带东路邮政编码:215100联系电话子邮箱: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由“5.12”汶川大地震想到的2008年5月12日,世界的目光定格在中国汶川,数万生命在瞬间消失,中华大地沉浸在悲恸之中。同时,大地震也唤起了民众更强的“防灾减灾”意识。许多媒体也都大力宣传如何“防灾减灾”!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补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更不容许出现一窝蜂的现象,我们不能老是走极端,而是要脚踏实地的补上“防灾减灾”教育这一课!——特别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席吉尔伯特曾写到:地理无知,是改变的时候了!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1: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有人要问,为什么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要特别强化防灾减灾意识?笔者认为,首先是因为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关注江苏省新高考模式,你会从中发现只有地理学科横跨物理、历史两种选科模式?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可以帮助一个人理解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地理教育提供的价值观、知识、概念和技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自身;我们和地球的关系;我们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关系,甚至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地理学科的关注点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诸如:粮食与饥饿、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森林破坏、土壤侵蚀、沙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2:中学地理教育的特殊性教育的发展是多元的、动态的,中学基础教育应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而中学地理教育则有利于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写背景就是以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着力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体现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特殊性,为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同时,地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注入了活力。3:时代发展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各种灾难的发生:大陆冰雹,水灾、热浪、龙卷风、雪灾、地震、SARS、禽流感、火灾、农业病虫害……。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人类的发展似乎只为追求一个目标--——利益。但自然界早已开始强烈报复了,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可怕的沙尘暴,水旱灾害等。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是为了让我们珍惜生存的环境,尽可能地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减轻一些负担!让人类与地球真正的融为一体,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不会束手无策了!二、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地理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因此,要有效开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防灾减灾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地理课堂,渗透防灾减灾意识中学地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课堂是主阵地。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渗透防灾减灾意识?关键是教育目标的确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比如讲到天气与气候时,首先教学生如何读懂天气预报符号,结合遥感辨别卫星云图,然后结合实例辨云识天气。了解灾害性天气的产生、发展变化,再教育学生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在野外如何自我保护,在家里应做好什么防护工作,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学程序在良好的情景中深入,让地理对学生的生活有用、终身发展有用!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要发展地理学科,开展有效的课堂渗透,必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①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学地理课必修内容之一。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学习地理检测和调查方法,并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制成图表,以此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利用地震仪了解地震的发生及传播特点,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近几十年本地区城市面积的扩大与水域面积减少的状况,总结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开展专题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演讲。就今年“雪灾”为主题,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以己之见阐述雪灾产生的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比如:辩论。就一次性筷子与沙尘暴的关联性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从而将灾难防患于未然。。

③地理小论文。笔者就乡土地理教育开展过地理小论文比赛。学生的眼光独特,笔锋犀利。其中有位同学借助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引入苏州水环境,提出水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对水环境的保护措施。其间可见小作者的忧患和主人翁情节。④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特殊日期开展地理教育活动,如利用地理小报对我国及世界重大的环境事件进行报道、分析,如:“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实验”等,也可以利用板报、影视手段放映地理教育专题片,组织主题班会,加强教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防灾减灾意识。3、地理教师培养的稳定性即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强调地理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小学地理教育是一片空白,甚至中学地理教育经常由那些并非受过地理专业培养的教师讲授。当然,更糟糕的是在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甚至不开地理课。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民地理素养的缺失。还记得有段时间网上有关“驴友”遇难的事唤起好多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稍有地理素养的人都知道雨季野外扎营不能在河谷地带,更不能在水库的下游。这些野外生存的技能需要基本的地理素养,而无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课程如何开展?!二是地理观念难以形成。很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都没有形成地理观念。有的学生即使选修了地理也难以改变对地理学科的“歧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前景一片茫然。然而,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这些重大问题都要求现在人充分承担其应尽的责任,面对我们时代的挑战以及地理教育目标的挑战,教师必须是合格的教师,不仅胜任本专业而且胜任相关的地理学科的教育,同时要加强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4、保持地理学科发展的稳定性。地理学科发展的稳定首先是课时稳定。但是中学地理教育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体现在课时严重不足,尤其是初中。语数外这些所谓的主课挤压了地理课时,使得地理发展空间缩小甚至没有发展空间。其次,地理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体现在地理学科地位的独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前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地方课程的开发。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加大地方教育的自主性,结合乡土发展教育。可是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地理的独立性被侵占了,往往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合二为一,模糊了地理学科的独立性,当然也就阻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呼吁地理学必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架起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地理学的问题与很多学科都有关,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但是将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直接放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或其他学科中会导致课程安排中内容过多而导致地理学内容的削弱。这些多学科课程虽然有利于学科间的融合,但也是导致广泛缺乏地理知识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我们年轻一代着实为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地理学必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应该且必须属于学校课程安排中的核心课程。三、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的意义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对学生的生活有用。中学地理课程中防灾减灾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2.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学地理课程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使地理教育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防灾减灾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第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而防灾减灾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防灾减灾教育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才能保证教育沿着科学的途径发展。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中学地理教学中强化防灾减灾教育其实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极大挑战,它要求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后记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忧患意识应从小培养。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灾难面前我们没理由忽视年幼的孩子,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汶川地震之后,有位诗人写到:斯民何罪?裂地逞狰狞。逝者已去,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多些反省。还好,我们看到了希望,早在2006年10月,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就做过关于“地震”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报告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一组高二学生的忧患。组员陈天宝写到:面对自然灾害,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只有万众一心,互帮互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