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从早期关于城中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移民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同乡聚居的现象,基于血缘、地球、业缘的乡土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机制。城市移民中的同乡网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如在上海的现代化历史变迁过程中、会馆、同乡会这种带有浓郁乡土社会特征的社会组织团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一组织与乡土社会的籍贯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向城市中的乡土人群提供情感认同的场所和仪式、解决与外乡人之间的纠纷、在市政府无暇顾及的公共领域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这些功能对于进入都市生活的农村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并不是一个随机分布的过程。由于城市自身利益和相关制度政策的约束,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受到制度性排斥,只能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从而形成聚居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聚居现象日益明显,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着明显的居住隔离。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就业结构与就业形态,往往与同乡网络纠缠在一起。很多外地人通过同乡网络来到城市,并利用同乡网络的优势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对珠三角的研究发现,扎堆就业是导致同乡聚居的重要因素,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通常会从事相同的工作,或在同一企业工作。同时,当来源地农民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从家乡吸引从事周边服务的人,如理发、餐饮、小百货等社会服务。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不仅湖北方言成为社区内最常用的交流语言,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如餐馆、杂货铺、菜市场等。同乡聚集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首先,同乡聚集会影响收入。研究显示:同乡聚集确实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同时,越有可能进入同乡聚集的农民工,同乡聚集为其带来的收益越大,说明农民工是在理性地利用这种聚集效应。其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同乡关系不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正向作用,而且在心理层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入城市之后,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老乡庇护型纽带有助于提供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但这一作用机制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化,随着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外地人会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最后,同乡聚集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权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同乡关系,会对农民工的底线权益具有保障作用,但同时会对其基本权益和发展性权益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对农民工的底线权益具有保障作用,但同时会对其基本权益和发展性权益产生一(摘编自孙秀林《老乡找老乡: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迁移的同乡聚居效应》)下列对材料二“同乡聚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城市中同乡聚居现象的出现,受到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影响。城市在制度上对外来者居住权有限制,同乡聚居现象只在某些特定区域出现。外地人进入城市越久,对城市生活越适应,同乡聚集的正向作用就会渐渐消退。D.同乡聚集往往是进城的外地人的理性选择,但也可能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口的繁殖扩张与有限的生存资源存在矛盾,人口流动现象的出现与此有关。B.福州祠堂门楣彰显祖籍的“江夏传芳”字样,在根本上体现了血缘构成的影响力。C.如果外地人不选择在城市中同乡群聚,那么他们进入都市生活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D.在美国地图上可找到纽约(新约克)、伦敦等英国地名,说明地缘的影响超越血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许多村庄,建有共同祭祀的同姓宗祠,其居民往往由同姓家族成员组成。B.唐人常用郡望自称以显扬家世,如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C.清末民初,黄河下游灾荒致使百姓迁徙到东北谋生,这一历史事件称作“闯关东”。D.周天子将王畿周围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家族和亲属,从而建立了诸侯国。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述“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这一观点。(4分)5.请联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材料二除“血缘和地缘”外,还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远去的白马朱秀海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自己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首长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刘抗敌想,司令员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都比不上这匹“飘雪”。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嘛顾不上。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屡建战功,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出白马,照应题目,又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刘有才接受白马时,“炸响”“扯”“吼”等词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深谋远虑的战士形象。c.小说开篇写将军托付白马,文末写多年后刘有才仍记得当年承诺,首尾呼应,结构紧凑。D.小说两次描写如树叶一般摇晃远去的小船,富有意蕴,引发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7.文中关于刘有才告别白马的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马没有回头,“奔驰起来”“迅速冲进”表明白马的决绝态度,说明虽然刘有才舍不得马,但马并无依恋之情。B.送别时为黄昏时分,“落日”“暗黑”“青色”,色调暗淡,作者以此烘托刘有才沉重的心情,表现他对白马的不舍。C.刘有才告别白马时引用的民谣具有艺术魅力,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并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小说的主旨。D.“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此处描写富有画面感,写出“飘雪”的轻盈姿态,又增添浪漫色彩。8.“白马”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请简析“白马”在文中的作用。(4分)文中“白马”和主人公有三个不同称谓,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加以评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排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节选自《赤壁赋》)10.下列对《赤壁赋》(节选)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通过秋夜江景与泛舟之事写“乐”情,作者随之进入“羽化而登仙”的境界。B.文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代作品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第二段先写客人的歌声,再写作者的箫声,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喜不自禁的境界。D.作者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悲咽低徊的洞箫之声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11.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泣孤舟之嫠妇 根据相似的句式结构推断词义:(1)泣: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白露横江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2)横: 横:充溢。(《古代汉语词典》)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3)御:①抵挡。②对帝王所为及所用物 的敬称。③驾。(《古代汉语词典》)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①,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①讦牾(jiewǔ):攻击或指责别人的话。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涧讽百姓A遮索军顿B役直C后回刺史恶之回按其狱F贬涧房州司马。14.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也指这六部经书。B.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迁,有迁移、搬换、转变等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文中“迁监察御史”指韩愈官职提升。D.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晋做宣武节度使时,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护送灵柩。B.韩愈被贬为阳山令时,因爱护百姓而受拥戴,当地百姓生了孩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韩愈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而激怒宪宗被贬潮州。D.镇州动乱时,韩愈主动请命前往招抚,与王廷凑及其士兵唇枪舌剑,最终顺利完成使命。16.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韩愈如何说服王廷凑归顺朝廷。(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②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藩无所预③,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④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注]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拾遗,即杜甫。②高适,时任蜀州刺史,故称“高蜀州”,本诗是其晚年之作。③预:参预朝政。当时安史之乱未定,蜀中局势艰难。④忝:辱,有愧于。1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适诗中“遥怜故人思故乡”一句所抒之情在杜甫《登高》一诗中也有所体现。B.柳条之生机、梅花之美丽与“不忍见”“空断肠”形成强烈反差,乐景更添哀情。C.诗中“龙钟还忝二千石”与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表达的情感一致。D.全诗浑朴自然又充满沉郁之气,将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相结合,颇有杜甫诗风韵味。19.杜甫读此诗后,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写道:“感君郁郁匡时略。”请结合诗句谈谈“郁郁”蕴含哪些情感。(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文人常以酒寄情,表达人生感慨,如杜甫《登高》中的“”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2)《静女》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诗中男主人公直接赞美女子美貌的两处是""和“__”。(3)《登泰山记》中的“__, ”写出了作者登上泰山山顶时看到的美丽雪景。(4)“鹿”性情温顺,民间多视其为灵物,古代诗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一意象,如“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4分)古诗文,如一泓清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诵读古诗文,我们仿佛跨越时空,与古人相遇。周公那求贤若渴的“吐①哺”之心令我们感动,周瑜那“羽扇②纶巾”的儒将气度让我们折服;辛弃疾那“③fēng()火扬州路”的感叹,表达了他对艰难岁月的历史回首,曹操那“酾酒临江,横④shuò()赋诗”的豪气,展现了他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这些诗句镶嵌在古诗文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21.请根据文中①②处的加点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①哺A.bǔB.pǔ ②纶A.lúnB.guān 请根据文中③④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4分)林觉民用最深情的文字,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一一《与妻书》。信中那凄美悲壮的音符,那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_岁月风雨,传唱至今。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于后下定了慷慨赴死的决心。这封信坦诚真挚地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义士林觉民对妻子爱的深切。一句句情话如萦耳畔,一个个生活场景如在目前,读来令人动容;而更让人心潮激荡、由衷感佩的是,作者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跳出小我,将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情感真挚动人,读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3.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谱写 穿越 深思熟虑 荡气回肠 B.撰写 穿过 三思而行 惊心动魄 C.谱写 穿越 三思而行 惊心动魄 D.撰写 穿过 深思熟虑 荡气回肠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封绝笔信坦诚真挚地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义士林觉民对妻子爱的深切。B.这封绝笔信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坦诚真挚地表达了义士林觉民对妻子深切的爱C.这封绝笔信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坦诚真挚地表达了义士林觉民对妻子爱的深切。D.这封绝笔信坦诚真挚地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义士林觉民对妻子深切的爱。(三)阅读下面的图表与文字,完成25题。(5分)25.阅读下列图文,按要求作答。(5分)以下为某校学生“家乡民俗文化知多少”的调查结果。(1)请根据以上两幅图的信息,分别归纳出合理的结论。(3分)图1结论:图2结论:(2)请结合以上图文,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2分)四、写作(60分)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英]培根《谈读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参考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等能力。【试题分析】A选项,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移民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同乡聚居的现象,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乡土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机制”,故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由于城市自身利益和相关制度政策的约束,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受到制度性排斥,只能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从而形成聚居现象。”说明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定居有具体的要求,不可能等同于在原乡的居住方式,故B选项正确。C选项,材料二第六段指出“但这一作用机制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化”中,“这一机制”指代的是“提供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而选择支中的“正向作用”则包括了经济、心理两方面,故C选项错误,是本题的答案。D选项,材料二第七段指出“同乡聚集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权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同乡关系,会对农民工的底线权益具有保障作用,但同时会对其基本权益和发展性权益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说明同乡聚集的方式对农民工而言尽管有短期内的发展优势,但从长期而言也有不利,故D选项正确。2.【参考答案】D【考查目标】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考查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试题分析】A选项,材料一第二段指出“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且“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材料一第三段指出“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故而彰显祖籍的字样从本质上看,是因为血缘的团结力。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材料二第五、六、七段列举了同乡群聚的诸多优势(提高收入、情感支持和维持心理健康、保障底线权益),故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恰恰说明了血缘的影响超越地缘。故D选项是错误的,是本题的答案。3.【参考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试题分析】A、B、D选项均可用于论证“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这一观点。C选项只说明了人口迁移,并未体现材料一的相关观点。故C选项是最不合适的,是本题的答案。4.【参考答案】①比喻论证,作者以细胞分裂为喻,论述分化出的新村落与原村落保持着血缘的联系;以“空间投影”为喻,论述“籍贯”中的血缘性作用强于地缘性。②举例论证,作者以“我”和“我的孩子”多年在外,籍贯仍是“江苏吴江”为例,论证籍贯由血缘决定。(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如“因果论证”,阐述合理亦可。)【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分析、梳理文章论证结构与方法的能力。【试题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考生在分析论证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作者所使用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更应注意对所使用论证方法针对性的分析,对论证语言的关联性做出解释。5.【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外地人即使到了大城市,往往倾向于在特定类型的居住地聚居,与本地人口存在明显的居住隔离。②乡土社会具有“熟悉”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如广州的“湖北村”中以湖北方言为社区最常用的交流语言,且形成了湖北特色的日常生活生态圈,保持着熟悉的生活习惯。③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农民工从家乡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务工聚居形成老乡庇护型纽带,体现了差序格局以“私”为中心的特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试题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结合整本书阅读中掌握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对材料二主要论述的城市中同乡人群往往选择聚居的现象进行阐释。因此,一方面学生要阐述相关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事例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总体分析】《远去的白马》是军旅作家朱秀海的长篇小说,2021年2月首次出版,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好书获奖图书。这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本章节选的部分讲述了刘有才接受将军的三匹马后,将包括大白马在内的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骑兵连,并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抗敌,成了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大白马老了,他准备还给聂司令组建一支骑兵营或者骑兵团,送他追风快马“飘雪”。后因执行任务,不舍地离开了“飘雪”。刘抗敌在胶东抗日,缴获了一匹日本白马“飘雪二郎”,人们也因此喊他“白马营长”。小说通过刘有才的抗战及其与白马的相关故事,展现了一个信守承诺、忠于职守、英勇抗敌、战功卓著的英雄战士形象。“白马”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使作品呈现出空灵单纯、静穆高贵的品性。6.【参考答案】B【考查目标】试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把握、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相关段落艺术处理方式的分析等。【试题分析】A项是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考查。小说以白马的设问开头,点明标题“远去的白马”,以问题“从哪儿说起呢”来设置悬念,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故A项正确。B项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理解的考查。文中“炸响”“扯”“吼”等词在此处并非表现他的深谋远虑,而是表现他作为军人的豪放与坚毅性格。因此B项错误。考生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经过阅读、分析再进行判断,切不可依英雄形象的套路作答。C项是对小说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进行考查。开头将军把白马托付给刘有才,结尾刘抗敌仍记得当年的承诺,白马的托付与结尾的留马情节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所以C项正确。D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理解的考查。两次描写如树叶一般摇晃远去的小船,以小船的飘泊性及摇晃感可以感知到战争中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所以D项正确。【参考答案】A【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考查对语句丰富意蕴的理解。联系前文,“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懂事地”一词意味着白马“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是因为怕刘有才伤心,才一次也没回头,这是从另一角度表明了白马对刘有才的深厚情意。因此,A项错误。B项着眼于景物描写的作用。“落日余晖”“冷硬暗黑的山脊线”“天穹仍是一片青色”,从色彩角度描写,色调黯淡,营造了一种辽远深沉的意境。此处以景寓情,作者借景烘托了刘有才苦闷不舍的心情,因此B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民谣引用的作用。民谣富有地方特色,民谣的松弛可以舒缓小说的叙事节奏,而“骑白马,挎洋枪”呼应上文内容,而“打日本嘛顾不上”与后文从日军收获“飘雪二郎”相呼应,民谣内容也凸显了小说的战争主题。因此,C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对精彩语言的艺术鉴赏力。“云带般”“梦幻般”的描写具有诗情画意,与白马的整体形象也很相符,为战争小说添加了另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一闪”则写出“飘雪”的轻盈姿态。因此,D项分析正确。8.【参考答案】①“白马”是叙事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②“白马”凸显人物形象,烘托刘有才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承载人物情感,表现刘有才对聂司令的忠诚。④“白马”的美丽形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浪漫的诗意。⑤“白马”象征着信仰与希望,深化了小说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每点2分,答到2点即可)【考查目标】试题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此题关联课内阅读,分析时可以关联高中语文教材的《百合花》《哦,香雪》等课文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百合花”“铅笔盒”等意象的鉴赏知识来分析白马在文中的作用。【试题分析】《远去的白马》这篇小说风格鲜明,“白马”意象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留给读者感触最深的地方。“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能够串联小说各阶段的故事,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以“白马”为纽带,通过刘有才与不同白马的离别与相聚,更好地表现刘抗敌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小说以“白马”为意象贯穿始终,白马的美丽形象在暗黑与血色的战争背景下,给人无限美好的希望与遐想,使小说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种雅化的情趣。当然,白马是高洁的情感寄托,作为一种诗性的隐喻关乎革命的初心,象征着信仰与希望,以此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9.【参考答案】①“刘有才”与“白马”的称谓,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形象。②“刘抗敌”与“飘雪”的称谓,表现了人马关系的密切,以及人物在斗争过程中的成长。③“白马营长”与“飘雪二郎”的称谓,人马合一,表现了战斗的胜利及人物的英雄形象。(每点2分,答案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作用,主题表达,审美效果等角度展开分析或分别从白马及主人公的角度的分析亦可。)【考查目标】重点考查学生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试题分析】《远去的白马》这篇小说称谓很有特色,三个不同称谓的背后是作者的情感及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人物的称谓从“刘有才”到“刘抗敌”到“白马营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战士的成长历程,较之“刘有才”,“刘抗敌”这个称谓含有家国情怀,能表现出人物的成长,再到“白马营长”带职位的称呼,突显了人物的战斗英雄形象。而对白马的称谓,从简洁的“白马”称呼,到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飘雪”称呼,再到风趣的“飘雪二郎”,与主人公的成长相呼应,也展现了人马之间关系的逐渐融合。(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上述参考答案只是给出的示例,考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答题思路,言之有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0.【参考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试题分析】“先写客人的歌声,再写作者的箫声”错,应该是“先写作者的歌声,再写客人的箫声”。歌声喜中有悲,箫声悲咽低回,可谓悲喜交集,说“喜不自禁”有误。故选C。11.【参考答案】(1)泣:使动用法,使……泣;(2)横:横贯,笼罩,弥漫;(3)御:驾,乘。【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及相似的句式结构推断词义等知识迁移的能力。【试题分析】(1)“泣孤舟之嫠妇”与“舞幽壑之潜蛟”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可以推知“泣”的解释方法与“舞”相同,所以,“泣”可解释为:使动用法,使……泣;(2)根据“横:充溢”的义项,结合具体语境,可以推断“白露横江”中的“横”可解释为“横贯,笼罩,弥漫”等,意思对即可;(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御”意为“驾”或“乘”,从词典所列的义项中应选③驾。12.【参考答案】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关键词句:纵,放任;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茫然”是“万顷(江面)”的定语。(每点1分,共3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13.【参考答案】CEF【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试题分析】句意是: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遮索军顿役直”是柳涧所讽百姓所做之事,A处、B处不宜断开;“后刺史”是主语,与前一句的“前刺史”相对而言,“后”前即C处应断开,D处不宜断开;“之”指前面柳涧的做法,与后文的“狱”(案件)相呼应,“之”后即E处应断开,“狱”后即F处应断开。故CEF处需要断句。【参考答案】D【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试题分析】“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说法有误,一位皇帝可以不只一个年号。如,唐玄宗先后用了先天、开元、天宝这三个年号。所以选项D错误。15.【参考答案】D【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试题分析】“他主动请命前往招抚”错,从文中“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可知,是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主动请命”于文无据。故D项错误。16.【参考答案】(1)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2)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第一句关键词:数黜,多次被贬,被动句;谕,告诉,使人知道。第二句关键词:然,但是;安,怎么。(每句各3分,每点各1分,语意通顺1分)17.【参考答案】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正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每点2分,语言艺术及简要分析各1分,任意答出二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概括的能力。【试题分析】对王廷凑的招抚集中在选文的第四段。“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以反问晓之以理;“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两句以归顺与叛乱不同结局的对比明以利害;当士兵提出“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时,韩愈以“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动之以情。【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调任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疏直言陈论宫市的弊端,德宗发怒,把他贬为阳山令。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8.【参考答案】C【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试题分析】C选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是辛弃疾以廉颇自况,一是表白决心,老当益壮,二是担忧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高适的“龙钟还忝二千石”中“二千石”是指俸禄之高,表达了对自己忝居高位却无所作为的愧疚,情感态度并不一致。因此,C选项有误,是本题的答案。19.【参考答案】①作者虽然“身在南藩”,但仍心怀国事,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爱国热忱;②通过今年与明年境遇的对比,写出国事飘摇下朋友离散、人世漂泊的悲哀;③表达自己老迈之身却忝居高位无所作为的惭愧与自责,以及匡时无计的孤愤。(每点2分,共6分)【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在具体的材料情境中,正确理解材料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倾向,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试题分析】《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是杜甫为追酬(答复)死去的高适赠诗而写的作品。诗中叙写了读高适寄诗的感受,“感君郁郁匡时略”,“匡时略”即匡时济世的策略,“郁郁”是指其才华抱负抑郁而不得伸。可见,《人日寄杜二拾遗》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作包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本题借好友杜甫的读诗感受探究本诗的情感,给学生以抓手,更好地理解诗人、解读诗作。诗中“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道出诗人身在边远南方,无法参与朝政的无奈。“百忧复千虑”可见其忧虑之深。“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说明写诗的当下,作者无法见到朋友,唯余思念,而对未来一年的相聚更是难以预料,可见国事动荡下,朋友与自己俱是漂泊无依。“岂知书剑老风尘”中作者感慨执书仗剑老于宦途风尘,壮志才华皆被岁月所侵蚀。“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中“忝”有“惭愧”之意,作者愧于自己年华老去却仍居高位,少有作为。名句名篇默写(8分)20.【参考答案】(1)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尊还酹江月(2)静女其姝静女其娈(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黄庭坚《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潦”“尊”“酹”“姝”“娈”“苍”“呦”“崖”。(本题共8分,一句1分。第4小题答案开放,学生只要写出与鹿有关的诗句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21.【参考答案】①bǔ;②guān【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试题分析】字音需要平时的识记、积累。哺(bǔ)字,很容易误读成(pǔ),要注意区别。纶(guān)字易误读成

(lún

)。指较粗的丝线时读

(lún

),形容古代一种青丝编织成的头巾时,读(guān)。22.【参考答案】烽;槊【试题分析】字形需要平时的识记、积累,更需要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辨别识记。“烽火扬州路”的“烽”要注意与“峰”“锋”字区别开来。“槊”字在字形上要注意与“塑”、“朔”的区别。【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23.【参考答案】A【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辨析及其在具体情境中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试题分析】正确的答题为A。考生要答对该题,首先要辨别上述四组词语在含义上的区别,其次要对文段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出使用最恰当的一个。第一个句子为“作者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撰写”指写作,用于论文、报告、剧本和专著等,而“谱写”虽也指写作,但多用于乐曲、诗篇、赞歌等,根据语境,宜使用“谱写”一词。第二句为“岁月风雨,涓涓流淌至今”,从提供的两个词语来看,“穿过”是指一个比较具体的行动,指从一个地方经过另一个地方到达第三个地方,常用在比较摸得见看得着的实景上。而“穿越”的含义更广泛,不仅可以描述地理位置上的通过,还可以描述时间、空间、甚至是虚构世界的跨越。从“岁月风雨”一词可知,文中宜用“穿越”。第三个句子是“于后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从提供的两个成语来看,“深思熟虑”是指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并且这个考虑的过程包括了考虑的深入和成熟,但没有具体行动的含义。而“三思而行”则强调在行动之前的反复考虑,并且在考虑成熟之后才进行行动。这两个成语虽然都强调事先的思考,但“深思熟虑”更偏向于思考的过程,而“三思而行”则强调思考后的行动。根据上文“下定决心”一词,可见更偏向的是思考的过程,因而,宜使用“深思熟虑”。第四句为“全文感情真切,读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提供的两个成语来看,“荡气回肠”“惊心动魄”这两个成语都表达了触动人心的情感,但“荡气回肠”更偏向于深深的感动和震动,而“惊心动魄”则更强调强烈的惊讶和紧张,从前文的“全文感情真切”来看,此处宜填“荡气回肠”。24.【参考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试题分析】正确的答题为B。要判断文中画线部分的语病,需要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查找病因。本语句有两处错误:一处为多重状语顺序不当,多重状语的排序为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为什么);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词词组(“何时”?);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词词组(“何地”?);④表范围、否定等方面的副词;⑤表情态的形容词等(“怎样”?);⑥表对象的介词词组等(“同谁”?)。从上面语句来看,介词词组应放在情态的形容词前,所以“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应放在“坦诚真挚地”的前面。第二处为动宾搭配不当,“表达”与“爱的深切”不能搭配,应为“表达深切的爱”。所以,A项为多重状语顺序不当,C项为动宾搭配不当,D项为多重状语顺序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25.【参考答案】(1)①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②长辈讲述是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主要渠道,馆藏文献、知识讲座、媒体报道及自己检索也起到一定作用。(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2)①以社区、学校作为重点宣传阵地,加强家乡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②提升主动性,积极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检索途径。③组织家乡民俗文化培训,培养守护者和传承者。④保护和利用好家乡民俗文化遗产。(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试题分析】本题关联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人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本题通过“家乡民俗文化知多少”图表题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小题由“是否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图表可知“非常了解”的占17.3%,“有点了解”的占24.5%“比较了解”的占58.2%,可见“比较了解”占大多数,但“非常了解”的不多。由此得出青年对家乡民俗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由“家乡民俗文化了解渠道”图表可知,“长辈讲述”占58.20%,“当地馆藏历史记载”占59.80%,“知识讲座”占49.6%,“媒体报道”占32.20%,“自己检索信息”占25.50%。由此得出馆藏文献和长辈讲述是了解家乡诗词文化的主要渠道,知识讲座、媒体报道及自己检索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第二小题要求所提的建议应结合图表并且切实可行。针对于自己检索太少的情况,首先应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因此,首要任务在思想上解决问题,先加强家乡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对象是学生,应将社区、学校作为重点宣传阵地。行动上,应提升学生主动性,积极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检索途径。针对馆藏文献的渠道较少,可保护和利用好家乡民俗文化遗产。针对媒体报道的渠道不多,可组织家乡民俗文化培训,培养守护者和传承者。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英]培根《谈读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简析】本试题从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的名言出发,从“怡神旷心”与“增趣添雅”与“长才益智”三个层面揭示了读书具有的不同角度的作用。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体验与思考。试题指向清楚,内涵丰富,既需要学生调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进行联想与想象,也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进行分析,还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阐述自己独特感悟与思考,试题有助于区分学生的思维品质。一、关于“语料内涵”语料由一句话组成。以分点开列的方式阐述了读书的作用。这里的“读书”应指的是普遍的阅读活动,而非仅仅指学习功课。第一种作用“怡神旷心”可以理解为借以消遣或是修养内心。是把读书当作一种陶冶气质情操的休闲方式。把读书当作消遣容易让人怡养心神、开阔心胸,更容易保持心态的健康。把读书当作一种爱好,当作一种闲情逸致的人更容易扩展人生的境界。第二种作用“增趣添雅”可以理解为丰富生活趣味并修饰自身的言谈。是指阅读活动所具有的辅助效果。“增趣”是增添生活的趣味,书中内容丰富多样,有大千世界,也有人情冷暖,通过阅读这样朴素的方式可抵御感官世界的物质刺激,丰盈内心的世界。“添雅”也就是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自己的谈吐与气质。第三种作用“长才益智”最为直接。是指读书往往可以增广见闻,启迪智慧。指的是阅读所带来的最显而易见,最具有功利色彩的现实功用,凡博览群书者大多才华出众,能力超群。考生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