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一)(解析版)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

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

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

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

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

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

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

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逢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

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

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

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

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

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中就确定了,

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

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

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

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

约,校练务精,招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

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

金。

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

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

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

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

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

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

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

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

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

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

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

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

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

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

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

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

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

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

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

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

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

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

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

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

式更新。

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

辑上相通。

试卷第2页,共20页

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

有限藏无限

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

积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

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伯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

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

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

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

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

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

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

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

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

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署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

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

【答案】1.D2.B3.A4.①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

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②以当今建筑微改造与

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能,顺应人

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5.改造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

群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

注意事项:①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②注意保留传

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③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

多,点石成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大量融入”错误,原文是“自然融入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能顺应”过于绝对,原文是“让它们适应……,特别是顺应……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决定”错误,原文是“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这表明”错误,原文是“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

D.根据原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的是“城乡老建筑改造”,

而非“微改造”。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

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可见,

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

题论述得通俗易懂;

由“一是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

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

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三是简约、洗练之美……”

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以当今建

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

能,顺应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改造原则:

由“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可得出:采用微改造

试卷第4页,共20页

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群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

注意事项:

由“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

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

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得出: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

与审美功能;

由“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

美趣味”可得出: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

由“三是简约、洗练之美……以少胜多,点石成金''可得出: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

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夜(节选)

胡炎

父亲从ICU转入呼吸科普通病房,就像去鬼门关转了一遭,有惊无险地回来了,

林涛禁不住再次落泪。

夜色降临,陪护的家属们见缝插针,把简易床搭得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林涛坐

在椅子上,两肘支着床沿,看着父亲头顶上方缓缓滴落的药液。他不知道今晚的输液要

持续到什么时候,但他愿意就这么一直榆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

房间里充满了各种声音,三个老人已熟睡,包括父亲。父亲的呼噜尽管不如平时底

气足,却依然雄壮,出气时偶尔还能发出悠扬的哨音。一个中年女性显然被吵得无法入

眠,不时烦躁地翻着身。另一个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最让人受不了的

是邻床那个黑脸男人,一声接一声地咳,似乎要把肺叶咳出来。他的妻子正给他捶背,

用了很大力,手下发出“咚咚”的响声。父亲显然受到了搅扰,半梦半醒着,间或招起

头,左右打量一下,又接着睡去。林涛索性用卫生纸团了两个球,塞进父亲的耳朵里。

“不好意思啊!”黑脸男人在咳嗽的间隙向他致歉。“没事。”林涛表示理解。

黑脸男人苦笑道:“我这是自作自受。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爱喝两口,没想到被

一口酒呛了肺,瞎!”话音未落,又咳了起来。

他的妻子许是憋久了,终于忍不住发了火:“钱没挣几个,都让你扔进了医院。接

着喝呀,喝死拉倒!”她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

林涛递给黑脸男人一个讪笑,转脸看着父亲枕边的监测仪。他看不懂那些变化的曲

线,但他知道那些跳动的数字代表什么:绿色的是心率,蓝色的是血氧饱和度,黄色的

是呼吸频率,白色的是血压。此时,监测仪“嘀嘀”的鸣叫和父亲的鼾声,对林涛来说,

不啻为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来。林涛知道父亲要小便,他把接尿器拿过去,

用一只手帮父亲。从小到大,这还是他头一次接触父亲的私密部位。父亲尿得很多,足

足持续了一分多钟。

已是凌晨,林涛困极了。在ICU时,虽然神经紧绷,倒不必如此操劳,但在这里,

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他伏在父亲脚边打盹儿,可又不敢睡过去。恍惚中,他闻到了一

种怪怪的味道。仔细嗅嗅,竟是烟味。这倒怪了,病房里哪来的烟味?他抬起头四下张

望,六个病人中五个都睡着了,唯独那个坐在床上的精瘦老汉在偷偷抽烟。林涛顿时气

不打一处来,这还有点儿公德吗?一屋子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都在接受他的二次伤害。

林涛真想过去揍他,但终究克制住了,只是冲到护士台,说:“有人抽烟!”

“什么?”满脸倦意的护士似乎不大相信。“有人抽烟!”林涛大声重复了一遍。

护士蹙蹙眉,快步走进病房,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干什么你!”所

有人都在她尖厉的嗓音中醒来,大伙儿同仇敌恍,一起声讨这个害人害己的老人。

“家属呢?怎么也不管管!”护士厉声问。

老汉的儿子正猫在墙角熟睡,疲惫至极的样子,眼泡也肿着。他终于从大梦里爬起

来,张口就是一句“他妈的”,倒让大伙儿愣住了。

“他妈的,你作死呀!”

谁也没想到,神色黯然的老汉突然抬起两只手,左右开弓扇起自己耳光。他一边扇,

一边咳嗽,后来开始哭哭笑笑。没人能够制止他.护士无奈,离开了。老汉的儿子对大

伙儿说:“叫他扇,神经病!”说完,他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约莫过了半个小时,老汉

终于筋疲力尽,怪笑了一声,倒在床上,片刻便发出了雷鸣般的鼾声。

这一夜,林涛无眠。他发觉自己的愤懑正一点点散去,代之而起的竟是一种难以名

状的感动。他看到那个老汉的儿子悄悄起身为老汉掖了掖被角,还有黑脸男人的妻子,

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林涛想,不管怎样,在那些枯萎的生命前,

他们和自己一样,陪伴着、守护着,也许有点儿麻木、有点儿怨怒,但他们始终和生命

的长夜同在。是的,此刻,在这个病房里,每个人都是长夜里的同行者,也是灵魂的慰

藉者。

试卷第6页,共20页

听着药液滴落的声响,看着病房里的一切,林涛感到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那

些下降的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一下,又一下,顽强地持续着……

文本二:

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从本质上说,正是缘于敬畏生命,

我们才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而当我们的目光探寻到生命的底部,

我们或许就会隐隐看到灵魂的模样。

我曾经写过多年的小小说,近两年主要精力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小小说我还

会写,不仅出于与其难以割舍的情结,更在于我对这个篇幅短小的文体越来越充满敬畏,

就像敬畏生命、敬畏灵魂。如果我的灵魂没有受到强烈的触动,我宁愿不写。在我看来,

任何轻举轻放的文字,甚或连篇累牍的技术性编造,都是对小小说的亵渎与不尊。

(节选自胡炎《生命的底部是灵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黑脸男人的老婆“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表达了对自

己丈夫的怨恨,与后文她“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形成鲜明对比,

说明她有醒悟和反思。

B.林涛自父亲入院起便亲力亲为照顾父亲,从“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

来”,便知道父亲要小便,说明对父亲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C.老汉的儿子从疲惫至极的熟睡中被吵醒,大骂自己的父亲“作死”,任由父亲自扇

耳光,“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看似无情,实则真实地展现了久病陪护的艰难。

D.护士的嗓音尖厉,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可见护士对于这份夜班工作

心生抱怨,最后没能够制止老汉自扇耳光便无奈离开了,还体现她工作无能。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老人己经熟睡,而写“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为后文写他凌

晨偷偷起来抽烟埋下伏笔。这些普通人所承受的精神或心理的痛苦,在不经意之间

传达出来。

B.林涛“愿意就这么一直输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使用比喻手

法,把输液的液滴滴落比作舞蹈,也符合林涛在父亲转入普通病房后的心情。

C.病房环境混乱嘈杂,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渐次登场,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采用了

极凝练的笔法,只取其神,不画其形。

D.小说结尾部分林涛的“感动”来得突然而意外,使文章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

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8.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汉怎样的心理?是如何表现的?

9.文本二开头提到“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请结合文本一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C7.A8.①表现了老汉懊恼、自责、愧疚的心理;②通过抬手、

扇耳光等动作描写和神色黯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老汉因无法自控而给众人带来伤害的

自责和愧疚。9.①这句话指的是因为敬畏生命,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

际和命运,感受到灵魂的真实与动人。②文本一中,病人家属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以

及责备外衣下的关心,将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既是亲情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

敬畏。③黑脸男人和老汉等病人在对欲望的满足和不爱惜生命的矛盾中自责、愧疚,体

现了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悟到灵魂的底色。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她有醒悟和反思”错误,不是她的醒悟和反思,这种矛盾的表现正是体现人的真

实而复杂的心理。

B.”林涛臼父亲入院起便亲力亲为照顾父亲”错误,从“从小到大,这还是他头一次接触

父亲的私密部位”和“在ICU时,虽然神经紧绷,倒不必如此操劳,但在这里,什么事

都得亲力亲为“可知,林涛并非“自父亲入院起便亲历亲为照顾父亲",“对父亲身体状况

了如指掌”的说法也并不妥当。

D.“可见护上对于这份夜班工作心生抱怨,最后没能够制止老汉自扇耳光便无奈离开了,

还体现她工作无能”错误,属于过分解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比喻”错误,不是比喻,是拟人,“跳起生命的舞蹈“把“液滴”人格化。

C.“只取其神,不画其形”错误,“精瘦的老汉”“黑脸男人”是“画其形”。

D.“使文章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错误,

小说结尾没有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也不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林涛的“感动”是源于上文的叙述得来的。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汉因自己偷偷吸烟伤害别人而扇自己耳光,“后来开始哭哭笑笑”,表现了老汉懊恼、

自责、愧疚的心理:

“神色黯然”“抬起两只手,左右开弓扇起自己耳光。他一边扇,一边咳嗽,后来开始哭

试卷第8页,共20页

哭笑笑”,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老汉因无法自控而给众人带来伤害的自责和

愧疚。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根据“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从本质上说,正是缘于敬畏生

命,我们才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而当我们的目光探寻到生命的

底部,我们或许就会隐隐看到灵魂的模样”可知,这句话指的是因为敬畏生命,关注人

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感受到灵魂的真实与动人。

根据“他看到那个老汉的儿子悄悄起身为老汉掖了掖被角,还有黑脸男人的妻子,在丈

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林涛想,不管怎样,在那些枯萎的生命前,他们

和自己一样,陪伴着、守护着,也许有点儿麻木、有点儿怨怨,但他们始终和生命的长

夜同在“可知,文本一中,病人家属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以及责备外衣下的关心,将

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既是亲情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这是自作自受。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爱喝两口,没想到被一口酒呛了肺,瞎!”“神

色黯然的老汉突然抬起两只手,左右开弓扇起自己耳光。他一边扇,一边咳嗽,后来开

始哭哭笑笑“可知,黑脸男人和老汉等病人在对欲望的满足和不爱惜生命的矛盾中自责、

愧疚,体现了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悟到灵魂的底色。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

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菜以束,是又信贷也。故以上之

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徒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事生而晚杀,牛等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

_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原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

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

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

果也者色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

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

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

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

不恶也。此争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

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日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

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B.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

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C.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D.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

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

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

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

治国的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试卷第10页,共20页

(2)今也仓縻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14.根据选文,概括舜三次率民迁徙都取得了什么成就。

【答案】10.A11.D12.C13.(1)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

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2)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

的收入。14.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

迁徙建成国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

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

土之本。

“不生粟之国”是偏正结构,“之”是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

“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结构一致,内容相对,"霸''是“粟生而死者”的谓语,

不能断开,排除D;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是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

歉。

B.正确。

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

经很久了。

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

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

越,因此收入均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

⑵“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舜•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可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

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

参考译文:

凡是从事农业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税却

急迫,又不根据时节,农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满足国家税收。耕田锄草都有季节性,

而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展人浇地。秋天(从农民手中)买粮

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给农民)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加倍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

收、十分之一的征粮、负担的劳役,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加倍的高利贷了。以

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

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粮食生长成熟的好地方,

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

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所以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

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田野就

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奸巧之事不

发生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

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

之本。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

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舜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随他。

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

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

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且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

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

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

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坚决执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

试卷第12页,共20页

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稳固了。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

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

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自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

就开始了贬谪生涯。诗中的沙口堰、水心亭都在和州。和州也是张籍故乡所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叙别情,“犹”字饱含了对友人任职和州的政绩的夸赞之情。

B.次句是想象,好友闲暇之时定会寄情山水,赏春饮酒,排遣苦闷.

C.颔联承前句展开,运用曲笔,寄寓刘禹锡被贬后怀才不遇的无奈.

D.尾联以问句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音袅袅,令人回味。

16.诗歌颈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15.A16.①颈联对仗工整,尤为精警。

②用字精炼。"连”字写出江上白雾迷漫;"满''字写出雨后植物的勃勃生机。

③借景抒情。"白'"'青"二字色彩清新美丽,以写景来安慰这位远在家乡的朋友,也流露

出作者对故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J”犹,字饱含了对友人任职和州的政绩的夸赞之情”错,“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

酒瓶。”首联开头一句,既叙述与刘禹锡的离别之情,也惊叹于他的谪贬宦途。张籍时

任主客郎中,而此时刘禹锡还在和州任刺史。一个“犹”字,既是惊叹,也有几分无奈。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意思是,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

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加美丽宜人。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尤为精警。"晓来''对“雨后”,"江气''对"山光”,"连城白”“满郭青

用字精炼。这一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

火纯青之功力。一个“连''字写出江上白雾迷漫;一个"满''字写出雨后植物的勃勃生机。

借景抒情。"白’“‘青”二字色彩清新美丽。此联中的白和青二字,一个写出江城水气的氤

氯,一个写出雨后山川的苍翠鲜艳。字里行间是以写景来安慰这位远在家乡的朋友,也

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中关于杭州桂花飘香、荷花满湖的四时美景的词句

“,"据说让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2)《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写荒凉衰败。

(3)黄河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请

写出包含有“黄河”意象的诗句“,

【答案】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闻爷娘

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桂、葬、仞、鸣、溅。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章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

试卷第14页,共20页

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文章评点自宋代以来就

一直十分兴盛十分广泛,(甲)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2甚至传播到日本、

韩国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由于它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见解新

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由于它能指导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的数量相当庞大,因此,我们要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

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我们在系统调查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的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乙)首先,古伐文章一点的存在方式是―务样的仅存在于选本之上,…

也存在于许多别集之中;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

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

子部的评点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清人

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所以,(丙)只有进行全面的考查,编写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

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T)这需要学界同人鼎力

桐助,.据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传要言不烦视而不见盲人摸象

B.流传片言只语视而不见闭门造车

C.传播要言不烦置之不理闭门造车

D.传播片言只语置之不理盲人摸象

19.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在字形、语体、逻辑、标点等方面均无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8.A19.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流传:指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传播:指广泛散布。根据

前文”文章评点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卜分兴盛”可知,文章评点是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

去,故选“流传”。

第二空,片言只语:指很少的字句、零星的话语。要言不烦:指说话、行文简明扼要,

不烦琐。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形容词,根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形容文字,故选“要言不

第三空,视而不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结合语境,

前文是“只注重集部评点”,后文是“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意为不能只重局部,忽视

其他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不理睬“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故选“视而不见”。

第四空,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了解不

全面,以偏概全,妄加揣测。前文引用王鸣盛的话得出画横线句子的结论,说明要对古

代文章进行系统、全面、彻底的考察,该空前的“否则”表示对前面所说情况的转折,这

个空应该填反之而行的后果,故选“盲人摸象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以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甲中“等”与“……”不能同时使用,可删掉“……

C.内中“编写”与“占代文章评点”搭配不当,把“编写”改为“编制”。

D.丁中“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可改为“齐心协力

故选B。

评卷人得分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炎暑将临,许多人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减退、呕吐等肠胃不适的情况。那

么,为什么肠胃喜欢在夏天“闹脾气”呢?

肠胃病是最能体现“病从口入”的病种。天气太热了,没胃口,有些人会选择吃点

重口味的东西,火锅、烤串、麻辣小龙虾……加上冰啤、雪糕、冷饮、西瓜等,过多刺

激性食物,会造成消化道的负担加重。同时,夏季气温偏高,蛇虫鼠蚁容易大量滋生,

一旦进食腐烂变质、受污染的食物,可能造成胃肠道感染。此外,夏季炎热,人

们工作生活压力大时,更易出现紧张、焦虑等各种情绪波动,③。从中医五行来讲,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气郁结会导致脾胃运化不及,造成脾胃虚弱。

在这“苦夏”里,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

利于铁和钙的吸收,要知道,铁和钙可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水分补

充上,汤、茶是个不错的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茶水具有

生津提神的作用,能减轻疲劳等。因此,夏季多饮汤类、茶类为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

试卷第16页,共20页

过65个字。

【答案】20.①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

②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受污染

③造成肝气郁结21.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

胃液中盐酸的生成,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中许多人出现的“腹胀、腹泻、食欲减退、呕吐等肠胃不适”的情况,是胃

肠道疾病的表现,这说明夏季胃肠道疾病高发,故可填“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

第二空,前文指明原因“蛇虫鼠蚁容易大量滋生”,后文说明结果“一旦进食腐烂变质、

受污染的食物,可能造成胃肠道感染”,而这中间的转变就是蛇虫蚊蚁使得食物容易腐

烂,故可填“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受污染

第三空,根据后文”所以肝气郁结会导致脾胃运化不及,造成脾胃虚弱”可知,前文应是

指情绪剧烈波动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故可填“造成肝气郁结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由“在这‘苦夏'里,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

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要知道,铁和钙可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

不可缺少的物质”可概括为: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

成,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然后分析第三段主要内容的因果关系:“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胃液

中盐酸的生成,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是因,"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是果,据此组

织答案即可。

评卷人得分

22.下面是某报社为"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宣传图标。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图形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2016干2020

【答案】①数字“2016”和“2020”:表明“十三五”的起止时间。②中间T和“3”构成13,

“3”又像草书的“五”字:点明“十三五”的主旨。③合在一起构成汉字“丰”:预示着“十三

五'’规划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首先,观察图标,可以发现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左边的“2016”,中间的书法字

体,和右边的“2020”。而根据对“十三五”规划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卜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了解,可知这里的

“2016”和“2020”两个数字,表示的是“十三五”的起止时间。对于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

从多种角度展开理解。比如,根据其笔墨颜色的不同,可以将之拆分开来,认为是数字

力”和“3”的重叠,对此很容易联想到“1”和“3”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