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聚焦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单元学情分析
四、单元课时划分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若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现代化诗歌,培养感悟
能力,提高鉴赏能力,这对提升学的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本单元的诗歌内容由对祖国深沉博大的爱,有对自然、社会的赞颂,有对理想的渴求、
对信念的坚守,还有幽远、隽永的哲思……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
活经历,让学生走入文本,与诗人进行直接交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选取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
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面对当时的险恶环境,诗人视死如
归;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诗人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激励幸存的同志们英勇斗争;追溯
参加革命的理想,诗人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
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了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的
革命品质和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短诗五首》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
的思考。《月夜》借寒冬月夜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
咏叹被探望者“超然的人生追求”,《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
雨吟》借一场风雨咏叹“舵手的忧怀”,《统一》借花与叶咏叹“小事物蕴含大道理工
海燕》是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文章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
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地战斗精神,预言了沙皇地黑暗统
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本单元还安排了写作训练一学习扩写,旨在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扩写的方法,丰富写
作经历,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写作中培养深入思考和不断修改习作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
作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诗歌优美、含蓄的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学习象征等写作手法,体会意象的作用,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
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诗歌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诗歌
地内涵。
4、掌握联想和想象地基本方法,在学写诗歌地过程中适当地展开联想、想象,以此来丰富
写作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注意课文中地联想与想象。
2、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大量阅读同题材的作品。
3、“披文以入情”,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
语言积累。
4、对诗歌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引导
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内容,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单元的经典诗篇,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去感受他们心灵
的无限风光,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欣赏美好事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作为需要全身心投入感悟的文学作品,对学生
知识水平和情感修养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往往会放弃在现代诗歌中
的情感教学,只是通过分析诗歌、勾画亮点、总结手法等机械化的步骤,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没有真正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致使现代诗歌教学的成果普遍较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积极性。现代诗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而
阅读是学生比较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理解
和体验。
四、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共划分为7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课时
《梅岭三章》........................1课时
《短诗五首》........................1课时
《海燕》..........................2课时
写作..............................1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教材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抒情诗。此诗精
选了一系列意象,描述了祖国过去的贫困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亦展现了祖国令
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地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祖国的决心。
诗歌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
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
着激情,读来荡气回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常用词语。
(2)指导学生了解舒婷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指导学生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
的能力。
(2)指导学生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
情感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
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
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
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二、有关资料
1.资料助读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一一/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一/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
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莺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
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1)注音:
干瘪(biV)驳船(bo)蜗行(WO)胚芽(PQi)迷惘(wðng)隧洞
(SUl)
绯红(应i)淤滩(y0)纤绳(qidn)疲惫(bdi)簇新(河)笑涡(wo)
伤痕累累(½i)
(2)释义:
隧洞:隧道。
蜗行: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般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簇新:极新,全新。
笑涡:酒窝儿。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伤痕累累: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3)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
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
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
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
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
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
感情又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2)第一节诗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节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4.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
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
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第一节诗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
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
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诗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
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
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
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诗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
“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
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
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
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
这一特点?
2.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后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
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儿多痛苦和儿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
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
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
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
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
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
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
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
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
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
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
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
“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
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
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五、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
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
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
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
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
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六、归纳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人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苦难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
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
的历史责任感。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挣扎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
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
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
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
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八、课后练习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D)
A.第1节,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表现
了贫穷衰败、苦难重重的祖国的面貌。
B.第2节,诗人一方面写出了祖国、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另一方面又为昔日的希望
像“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绚丽迷人却太过渺茫而失望和无奈,体现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C.第3节,“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诗人的自况,含蓄而深刻。诗人从“蛛网”一般的
压抑中解脱,决心为祖国奋力一搏。
D.诗歌先抑后扬,体现出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节奏。诗近尾声时,诗情沸腾了,
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喷吐而出。
解析:
A项,借代,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
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第1节没有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第2节,诗人没有“失望和无奈”“复杂矛盾”的心情。
C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不是诗人的自况,这一句写的是祖国摆脱落后思想的束缚,
即将开始焕然一新的生活。
九、板书设计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梅岭三章
教材解读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险恶环境,诗人视
死如归;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诗人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诗人坚
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再现了诗人英勇面对险境,视死如归、至死
不渝的革命品质,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信念、乐观精神。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体会三首诗中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品味诗歌,理解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感悟诗歌,学习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三首诗中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理解诗中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
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感悟并学习诗作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1、点拨法。结合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拓展法。结合类文诗作的阅读链接,学会依据重点词句赏析诗作。
学法:品味诵读法。读品结合,课内外结合,感受诗意的情境美和语言的凝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感知诗作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
3、了解诗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充分理解这三首现代诗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
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
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
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
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
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
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
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资料助读
我的“自白书”(陈毅)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三、品味课文,自主探究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
I.学生默读,解决生字读音。
旌旗(jιng)阎罗(y£n)烽烟(feng)捷报(jie)即为(wei)家腥(XTng)遍种
(zhðng)
2.朗读课文,读懂大意。
朗读提示:
(I)读出节奏
(2)把握情感基调(乐观、豪迈)
课文大意:
(1)今日面对断头心里想些什么呢?回首平生,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这次到阴间
也不放下武器,再招起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浩浩荡荡杀向反动势力。
(2)1927年到现在,我们南方整整十年的国内战争仍然进行,革命尚未成功,我死后请幸
存的战士将我的人头悬挂在城门之上,让我亲眼看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希望幸存的同志努
力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安慰我。
(3)投身革命,就要把革命当作家,将革命进行到底,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
压也应该到头了。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明天共产主义将在全中国实现。
4、再读诗歌,探究细节
(I)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
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第一章内容思考:
①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②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
到底的决心。
③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④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
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A.本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明确:设问、借代、借喻
资料助读: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
现;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
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B.本小章哪些字词用得好?招”可否换成“集”“收”“率”?
明确:“招''是招集的意思,表现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
阔,声势浩大,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
“集”,空间较小;
“收”,缺乏声势;
“率”,不含招之意。
“斩”可否换成“杀”“伐”“打”?
明确: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
用“打”,没有毙敌之意;
用“伐”,也无毙敌之意。
(3)学生齐读第二章内容思考:
①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明确:"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第一章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
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
②本章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A.修辞一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烽烟一一借代作用: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一用典作用:表达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自看着同志们
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愿望。
B.“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两句与陆游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炼字一哪些字词用得好?
明确:把“飞”字改为“飘”“传”字好不好?
“飞”,轻快,欢欣,写出了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
用“飘”,显得缓慢。用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撼人心扉。
资料助读: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他屡建战
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就多次提醒夫差,要
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
(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4)学生齐读第三章内容思考:
①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明确: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
并且坚信人民终将得到解放。
②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对革命必胜
的坚定信心!
③修辞一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血雨腥风一一借喻反动统治作用: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一一引用、用典作用: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
义”的典故
表达了为信仰牺牲的决心
自由花一一借喻革命理想实现,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
④“人间遍种自由花''让你想起了裴多菲的哪首诗?
明确: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5)概括这组诗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视死如归的气概,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情感。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精神。
四、合作探究,活动拓展
1、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各有侧重,试分析比
较。
明确:时间内容精神内涵
一、过去回首征程(写自己)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二、现在勉励战友(给同志)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展望未来(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写作特色
明确: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
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
胸襟。第二章、第三章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
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章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
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
原是古代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
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主题归纳
这组诗通过抒写身处绝境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
归的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
某种感情色彩。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
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
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六、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时间内容精神内涵
一、过去回首征程(写自己)革命到底的凛然正
气
二、现在勉励战友(给同志)视死如归的壮烈豪
情
三、未来展望未来(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
念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
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无限忠于革
可取之处
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
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
不足之处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3、短诗五首
【教材解读】
《短诗五首》中前四首短诗均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诗,第五首为智利诗人聂鲁达的
一首短诗。同是白话短诗,五首诗歌在内容和侧重点上还是有区别的,《月夜》借寒冬月夜
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咏叹被探望者“超然的人生追求”,
《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雨吟》借--场风雨咏叹“舵手的情
怀”,《统一》借咏叹花与叶说明小事物蕴含大道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其意境美。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难点:培养语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1、背景点拨法。结合五四运动前期的时代背景,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理解诗歌中
的画面及其意境。
2、意境激发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捕捉诗意的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主旨。
学法:品味探究法。以读为引领,品味语言,探究意象,突显意境,体味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练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揣摩诗歌语言,感知诗人情感。
3、初步体会我国现代诗歌中早期白话诗的写法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1917年2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上,共有九首。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
前驱者,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
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
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月夜
沈尹默
一、了解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
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
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
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
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
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保
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很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
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
文化运动的旗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
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三、朗读诗歌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四、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
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五、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2.《月夜》每一句末都有“着”,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坚强性格和—的奋斗精神。
方法指点:
1.品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语境义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子打基础。
2.透过诗句表面的意义,结合作者、背景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答案归纳
1.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A.“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B.“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不重复。“着”字是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突出特色。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是引发诗意的
源泉。“着”放在句尾,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着的音节显示了某种坚
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
3.独立不倚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六、本诗的写作特色
1、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2、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风中
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3、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叠音词的运用巧妙。
七、课堂小结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
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一、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
“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二、资料助读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
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
2.体会情感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
不强烈。
四、背景资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因病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
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
法,托H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弄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
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坎坷不幸,身后又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文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
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五、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思考:
1.结合诗歌背景,说说你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案归纳
1.“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人跋山涉水来墓前凭吊,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
厚和诚挚。
2.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
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
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表现出
作者美好的愿望以及与已故者深厚的情谊。
六、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萧红墓前悼念逝者,表现了诗人与萧红之间深厚的情谊,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逝去的痛苦、惋惜和深切的哀悼之情。
七、课堂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
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八、板书设计
r《月夜》:知识分子追求独立
《萧红墓畔口占》:朴质深厚的情谊
断章
卞之琳
一、了解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三、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
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四、朗读诗歌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五、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二、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归纳答案
1.“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
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
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3.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
悦。
三、诗歌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
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
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
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
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
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
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
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四、《断章》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含蓄蕴藉:诗人通过对常见事物如人、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的精
心安排,将它们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并分别通过“看''和"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诗人在常见物、眼前景的关联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让人耳目
一新。
2.意境深邃悠远。这首诗所表现的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和意境,但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
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意境深邃悠远。
五、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儿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
间建立联系,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
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风雨吟
芦荻
一、了解作者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抒情》等。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
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
短诗。
三、朗读诗歌
1.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四、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思考:
1.开头两句中的“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答案归纳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
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2.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且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
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
更深层次的涵义是指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经验和阅历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
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
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五、课堂小结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0在颇有象征意
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
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统一
聂鲁达
一、走近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
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朗读诗歌
1.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三、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思考:
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
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答案
L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
“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
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
都是同一事物。
3.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
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让人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认知的
规律,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
五、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
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六、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哲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
可取之处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
______________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_______________
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对
不足之处“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艺术特征,并没有深入探
__________讨,学生对白话新诗的认知较浅显。____________
4、海燕
【教材解读】
《海燕》是文学大师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写于1905年俄国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喑
的时期。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
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揭露沙皇反动统治,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地丑恶嘴脸,以敏锐地艺术感悟力创
造出了“海燕”这一艺术形象。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地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
风雨地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昂扬的战斗激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
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恨分明的情感态度。
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海燕》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它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
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它如春天的旋
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它自问世以来,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
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赏读这篇散文诗,如文章表现了
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等。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知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海燕的形象,领会作品的内涵。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
度。
【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指导朗读法,出示诵读方法,出示诵读要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主
动感知,并在读、说、品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2.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
神内涵。
3.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研读作品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在研讨中读读议议,
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学法:1.讨论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并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有效质疑,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
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美句品析法。可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的环节,品析文中的美句,感
受诗歌语言之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学生:1.熟悉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查阅高尔基及其《海燕》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I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海燕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体会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4.学习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激情导入,带入情景
导入设计:大屏幕播放有关大海波涛汹涌,天空电闪雷鸣的视频。
师: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令人恐惧、震悚,在惊涛骇浪面前,我们想到的是退缩、逃避,但
是有一种鸟却高傲地飞翔在波涛之上,大声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怎样地胆
识和气魄啊(随即出示有关海燕地图片,配以雄浑地音乐和海燕的叫声)!今天就让我们共
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呐喊吧!(板书:
海燕高尔基)
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
“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
三、走近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配电技术》第1章 教案
- 综合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
- 文员的实习报告
- 青春的三分钟演讲稿范文(33篇)
- 房屋转让合同
- 少先队缅怀先烈活动方案
- DB12-T 1090-2021 1:5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库技术规范
- 2024年心电图机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财务报表分析 教案 项目六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华附集团八年级(下)期中英语试卷
- [QC成果]高速公路路基工程隧道二次衬砌外观质量控制
- 电厂 2× 390MW9FA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 阀门带压堵漏技术(李彪)
- 钙离子增敏剂对心衰治疗带来的治疗革命
- 《律师参与公司自行清算业务操作指引》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优质课件
- Q∕GDW 11514-2021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检测规范
- 打印纸购销合同(最新完整版)
- 布缆船操作规程
- 鸿业市政道路9.0实例教学视频课程
-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GmbHSatzung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