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的开篇章。本节课上承第

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

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

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

制夷”。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状况冲突,即战

争爆发的原因;第二子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

影响;最后一子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三

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高中历史难度变大,侧重

的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虽然难度变大,但历史学科的知识富有魅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对

历史学科还是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关于本课,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对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理解

能力,但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生

动的进行启发和点拨。同时学生对战争史比较感兴趣,初中阶段应该对鸦片战争比较了解。

但是在对鸦片战争的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不是特别了解。而这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有着

很大的关系的。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很有必要,同时注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

意史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必

然性和偶然性

【时空观念】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结

合战争形势图,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增强时空认识。

【史料实证】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实证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

【历史解释】比较战争爆发前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差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

的历史必然性,提高自身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两次鸦片战争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例,通过简单的介绍,对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培养。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国家强大的重

要性,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

变化。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性质,中方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为纪念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7月3日上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的“沉沦与复兴之变奏一一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

开。高翔同志指出,我们今天研究鸦片战争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或回顾这一段历史,

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有益于今天、有益于未来、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经验。

CtiIncM1Λ<∙sM∣rmyotlli⅝tnr>

“沉沦与复兴之变奏一一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学术座谈会

【自主学习,质疑提问】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19世纪中期世界与中国

(多媒体展示中西对比图片资料。请同学们思考:中西方存在哪些差异?中国面临着哪些问

题?)

中国西方

政治君主专制,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小农经济,科技落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

军事武备落后,军队废弛船坚炮利

菠闭关锁国,愚昧无知世界霸权,殖民扩张

社会矛盾,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2、原因

材料一: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

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

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材料::

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主要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

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3.过程

第一阶段(1840.6-1841.5):攻广州,陷定海,逼京津

第二阶段(1841.6〜1842.8):占香港岛,进吴淞,至南京

2、结果

战败,签订: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项目内容影响

割地割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

开口岸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打开东南门户,便利资本主义侵销商品和掠夺

原料

协定关税关税要与英国商定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十多年后,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土上,英法又燃战火,甚至攻进北京?

1、原因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提出修约。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战败,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谖库条约》

【探究合作,拓展提升】

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社会等方面去分析。

材料一: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历史

材料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借宿他们对西方的屈

尊态度,重新评价他们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

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总结:

1.经济:外国商品输入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政治:中国国家主权被破坏(领土完整、关税主权等);

传统的朝贡制度被打破;

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3.外交:国际地位下降,被动挨打。

4.思想:西学东渐。

5.社会: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L(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F禀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

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

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3.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

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

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

【课堂小结,小组评价】

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板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根本原因:英国需市场和原料

2.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中英《南京条约》(开通商口岸,割地,赔款,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影响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社会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时局'变局、破局及危局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在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

应》的基础上,依据时间线索讲授了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军民

的抗争探索史。教材内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等重要

历史事件,既是中华民族的早期探索,也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

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

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

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课。经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

本课的大部分史事,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

基础,但只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历史整体思维尚未形成,对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

探索及其阶级实质仍然缺乏理性的认识。

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后,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均有所发展,具备了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自己的期望。

学习兴趣:涉及晚清重大事件的文字与影视作品较为常见,方便学生在史料探究基础

上开展深度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窗清列强侵华相关史实及性质的意义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艰难性和和局限性

【讲授新课】

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改革或统一战争的形式,纷纷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并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农民

和手工业者面临生存的危机,清政府也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清政府和农民阶级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掀起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运动。这些运动是如何兴起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近代中

国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一段历史。

自从《南京条约》订立,五口通商,中国以半殖民地的资格,进入世界市场了。……

中国社会骤然遭遇这种史无前例的大变动,不论南方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震荡起来。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一`民心思变---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时代背景: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

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

前更为严重。

——李侃《中国近代史》

⑵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银贵钱贱加剧、苛捐杂税暴涨一农民生活日益艰难

白银外流,加剧了经济混乱和银铜兑换价格,1两银子在18世纪时兑换IOOO文铜钱,

而在1845年,其市价超过了2000文。兑换率增长一倍,实际就减少了人们一半的收入。(按:

清朝当时采取的是银钱并用制度,民间交易基本用铜钱作为交换媒介,但缴纳赋税要折成

现银)。

(鸦片输入)1848一年就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外流,加剧了业已恶化的经济混乱和银铜

兑换价格,1两银子在18世纪时兑换IoOO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价超过了2000文。

兑换率增长一倍,实际就减少了人们一半的收入。(清代农民要将大米换成铜钱,在折成白

银来缴纳赋税)1石米以前卖3000文,按IOOO比1的老兑换率值3两,但在1851年,根

据上扬了的2000比1的兑换率,1石米只能换到1.5两。实际上,这意味着农民的地租负

担重了一倍。鸦片输入所产生的这种破坏性经济后果,又因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

而进一步加剧。广州受害尤重,因为它具有最悠久的对外贸易和最广泛的对外接触,当地

的家庭手工业被摧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遭到了瓦解,那些受其负面影响的人成为潜在

的动荡根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历史原因:民间会党组织长期存在;西方宗教思想传入

天地会在广西各地的起义,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客观上起了掩护的作用,起了分

散敌人力量的作用。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仍是一个自发的农民革命,但是它具有比较明确的

斗争纲领,有严密的统一的组织,从各方面说,它达到了天地会(类似民间涣散的群众结

社组织)没有能达到的水平。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天地会有一个政治目标,这就是反清复明。但在两百年岁月的迁流中这种感情和意识

已经日趋淡化,变成了内容模糊的观念躯壳。晚出的拜天地教同样以种族意识“讨胡”(满

清),但洪秀全高出一筹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不要“复明”,而要建立

新朝。但是,由于洪秀全借来了西方的宗教,在他手里,新朝变成了地上天国。(近乎是农

民阶级的乌托邦式梦想),并由此派生出以教义取天下和治天下的种种规制,却是以前没有

先例的。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

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他们天然同情正义,又天然地相信天命。当正义与神助合二

为一的时候,造成就成了天意选定的事业。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⑷个人原因:洪秀全屡试不中,探寻新路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农民家庭……从16岁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

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为一名高龄的落第童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2.主要过程:

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定都天京: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巩固政权:1853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江,太平天国开始衰落;

后期斗争:洪仁讦、陈玉成、李秀成进入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颁布《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的夹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经过这次变乱,天国上帝主宰世界的信念破产。当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时,上帝在信徒

中有无比崇高的威信。天京事变之后,天国上帝的信念被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信徒的信念彻

底动摇。“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转故乡仍旧当长工。”其思想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3.治国方案:前后期的革命纲领

⑴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

①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1853年9月,石达开在安庆与杨秀清、韦昌辉联名奏请洪秀全说:“建都天京,兵士日

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

晚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洪秀全批示“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所谓“照

旧交粮纳税”,就是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度的前提下,沿用“旧制”征收赋税。石达开安庆“易

制”,表明太平天国领导者从虚无缥渺的“天国”,回到了实实在在的人间,放弃超越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程度的空想,实行现实可行的财经政策。——石达开安

庆易制

②评价:

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严重脱离实际。

落后性: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不符合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⑵后期的《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

①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新式

学堂,创办报纸。

②评价: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设想。但迫于当时残酷的战争

环境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未能实行。

《资政新篇》是洪仁环1859年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扼

要介绍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发展和特点……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

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

——陈红《太平天国》

【特别提醒】《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

《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讦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

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

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4.作用和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

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

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

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所有这些起义,配合太平天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动乱。从《清实录》中来看,关内

18个行省,已有14个战火正炽,相对稍显平静的直隶、陕西、甘肃、山西,也不时爆发一

些较小规模的聚众抗官事件。——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爵》

⑵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专制统治大为削弱。

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

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此外,仅以1864年计,全国绝大多数督抚已都出自湘淮系。

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864年时,清政府的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全部由汉人担任。从1861年

至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个总督中,汉人占34个;挑选来担任巡抚的117个人中,汉

人占104个。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财权和兵权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

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了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响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着》

【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马克思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

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当1851年身在德意志的马克思得知大清国的南方发生了“革命”时,抑制不住内心的

兴奋,认定“(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印花布的影响下,已

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

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

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然而过了12年,1862年夏,马克思就在《中国纪事》一文中,笔锋一变,亳不留情地

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

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

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

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态度为什么会来了一个180度的反转呢?

二'被动求变——洋务运动(1861—1895)

面对时局,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于各种局限性没能取得成功,但也

刺激了清政府。目睹欧美国家的坚船利炮和国内的严峻形势,及受到魏源等人“师夷长技

以制夷”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内一些当权人物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一洋务运动,

目的则在于“剿发捻”“远略”。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等口号。

1.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产

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的掠夺。俄、英'日'法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2.展开:

⑴指导思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

心是中国的纲常伦理、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先进技术'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

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

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思想有利于西艺、西学在中国的引进与推广,推动

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欲求制胜,必求之

忠信之人;欲谋自强,必谋之礼仪之士

——倭仁(顽固派代表)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意味着清朝一部分当权派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面前,果敢地

正视和承认敌强我弱的现实,开始更新传统而陈腐的思想观念,于是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

之长技以求富强。他们的主张及其实践活动吸引了不少思想敏锐的士绅,出现了“一倡百

和,万口同声”谈洋务的局面,形成了左右社会舆论的洋务思潮和有声有色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一晚清民国卷》

⑵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比较广泛,大体而言,其核心和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以下

两类:一类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军事工业有上海江南

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数十家,民用工业有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

布局和河北唐山开平煤矿等。一类是创置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种种近代设施。如培养

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人才的福州船政学堂,并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

式海军。洋务派的这些行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

“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

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评价:

⑴成功之处:①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⑵失败之处:“只学器物,不学制度”,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

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

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

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

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李鸿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并由此而引发的同顽固派的论争,对于传播资本主义、

改变重农抑商故习、转移社会风气起了有益的作用。李鸿章创立新式企业、设立洋学堂和

派遣留学家,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的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科

学技术人才。所有这些,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苑书义《李鸿章传》

【概念解释】正确区分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

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

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

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三、艰难应变一边疆危机(东方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碰撞)

当先进的中国人民在努力探索国家出路之时,列强并没有放松侵略中国的脚步。19世

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剧侵略中国,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遭到了严重危机。

中国涌现出左宗棠'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然而将领士的热血却只换来喜忧参半的战况。

1.西北危机:收复新疆——海防与塞防的较量

①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

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1864年,新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阿古柏趁机侵占新疆,

俄英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沙俄直接出殡抢占伊犁地区

②国内:清政府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

李鸿章: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

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左宗棠: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

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时事之宜筹,漠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

并重。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

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

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1876年,年届古稀的左宗棠西征新疆前夕,特意打造了一口黑漆棺材命令亲军士兵抬

往前线。这气壮山河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披旧裘,居毡帐,睡胡床,饮冰卧

雪,神劳形瘁”,这是时人对左宗棠的形容。经过将近五年的艰苦奋战,左宗棠终于平定了

阿古柏之乱,收复了新疆。之后,他又率军出征伊犁,迫使沙俄把已经吃到嘴里的两万多

平方公里的领土吐了出来。

新疆历来被看做“西域”,从来就不是中国的本土部分,而一直是边建地区,中国强盛

时便领有它,衰落时便丧失它。清廷接受左宗棠的建议,于1884年将新疆改为行省,并任

命在收复新疆中功绩卓著的年轻骁将刘锦棠为首任巡抚。这一前所未有的制度革新,建立

了中国边疆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西南危机:中法战争

(1)背景: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2)过程: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的领

导台湾军民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法国内阁倒台,清廷下达停战令。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

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中法越南交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尽管法国放弃了赔款和占地为质的要求,但却达到

了它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侵占全越、在中越边境开关通商;而中国,则失去了它最初

视为最重要的东西——千余年来对越传统的宗主权利、不许边境开关通商等。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3.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⑴背景:

①外部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以及

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

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

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②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一作为岛国各

方面资源缺乏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击败北洋舰队,攻占北京,擒获

清帝,迫其结城下之盟;然后将中国分割为6块,或直接划入日本版图,或为日本的属国

和保护国,或建立由日本“监视”的傀儡政权。

——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

③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求援入朝,日本也借机派兵入朝。

⑵过程: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

派占上风。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

是黄海之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

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

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由于各部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派系矛盾,烟台以东清军归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

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

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支援的奇怪景象。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实行消极防御、避战求和的方针。此外,

还由于中国整个近代化水平的低下。……中国偏重于武器的更新,偏重于军事技术,而忽

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在甲午战争中,双方的军力比较是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仅在于武器,

还在于官兵素质、指挥体系、后勤设施、战略战术等方面。至于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当时

的中国更是不如日本。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控制朝鲜,这令朝鲜成为日后日本入侵中国的跳板。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领土前所未有;赔偿白银2

亿两,再加上之后的赎辽费,共计2亿3000万两白银。这是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令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赔款包袱;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相较于两次

鸦片战争所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经逐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

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影响:

①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②彻底%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

的运动高涨。

③许多有识之士更加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由器物扩展到政治制

度。

在近代中国,只从经济或器物层面着手,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现代化。反观

中国的近邻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强盛,在它悍然发动的甲午战争中,枝

枝节节搞了近三十年洋务运动的中国一败涂地,李鸿章连同他标榜的能给中国带来富强的

洋务运动声名扫地,众多爱国者开始更多地思索通过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去谋求国家的富

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甲午战前,西方国家普遍不看好日本能获胜。然而早在1870年前后,俾斯麦看到的景

象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到

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

本胜,中国败。“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大国不等于强国,财富不等于实力,这是甲午战争留下的深刻启示。甲午战争证明,

能战方能止戈,能战方能言和,和平不是通过乞求而能够得来的。如果不能自强自立,就

会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富国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紧密相连。近代中国因

海而“伤”,曾是中华民族难忘之痛。当前,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我们要建立以

海军为基本力量的强大海权,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能力,让甲午战争的

悲剧不再重演。

——张军社(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四'风云剧变——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

本,与俄国的扩张计划发生冲突,俄国向德、法两国建议采取一切手段逼迫日本向中国归

还辽东半岛,得到响应。1895年4月23日,三国照会日本,要求放弃辽东半岛,并施加军

事压力,日本无力对抗,被迫妥协,向清政府索要3000万两“赎辽费”,后归还辽东半岛。

三国干涉还辽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瓜分狂潮:

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

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列强在中

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俄法英德向清政府强行借款,如果加上利息,清政府为这次赔款要付出六七亿两白

银……中国的近代化窒碍难行……清政府每年交付本息2000万两以上,相当于当时一年的

全部关税。中国深深地落入了国际金融资本的罗网之中。

——《中外历史纲要》教

从资本输出方式来看,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从分割中国权益来看,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民族危机。因此,这些特点无不体

现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要求,所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标志着列强侵

华进入新阶段。

——薛小荣:《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西方列强还未真正窥测出大清帝国的虚实。然而清帝国在甲午

战争中的惨败沏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

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翼。日本通过《马关条

约》获得大片领土,俄国明拉暗骗,德国蛮横抢夺,法国和英国紧随其后,相继提出了租

占港湾和索取势力范围,美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的通牒。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同做法,从本

质上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挽救危局的举措。要解决危机必需有对

传统根本变革这一教学立意。设计主题鲜明,对重难点的探讨,注重论从史出,史料典型,

注重设问探究,帮助学生从表像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与初中的有效衔接,教材的有效整合与取舍仍然是

值得与同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深化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1.进步性:

①《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和追求政治上平等、

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激烈斗争的产物,也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所提

出的“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局限性:

①作为农民小生产的代表,受阶级的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代替封

建制度。

②《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消灭

阶级,财产公有,“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绝对平均平等的理想社会。但是,它违

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3.未能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由于自身的空想性,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未能付诸实施。太平天国以

天王批示的法令形式,正式承认了“旧照交粮纳税”的赋税政策。也就是说,在承认旧有

的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承认了旧的租佃关系和制度,承认地主向佃户收租的合法性。

由地主按照清朝规定的田赋定额和办法,向太平天国缴纳土地税。

【深化拓展】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1.先进性:《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先进的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来取代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以模糊的资产阶级理想来取代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

改革方案,

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空想性:

《资最新篇》没有在天朝内部引起广泛响应,原因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超越了太平天国

农民战争的范围。

《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广大农民所关心的土地问题,不为多数来自土地的将士所接受。此

外,险恶多变的战争环境也使它缺乏实行的客观条件;

《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合作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

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

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以全民

族之力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影响看,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

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第18课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课标要求:

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晚清时期

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理解性质与意义;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

争》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联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本课通

过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讲

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义和团掀起了挽救民族危

亡斗争的概况,以及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况及

结果。民族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

终形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戊戌维新运动背景及影响,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

华的原因、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通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时空要素梳

理,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探析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

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维新

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通过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爱党

爱国,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段

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几个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

关系并不清晰。本课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应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性质和意义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和探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2021年,按天干地支来讲叫辛丑年,前阶段的外交会议,

中方的表态铿锵有力,我们都佩服于中国的强硬态度,这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

变化,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我们深知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中国

了,但是回望120年前,同样是辛丑年,一位古稀老人却在外交会议上受尽屈辱,

甚至遭到枪击,即便如此,也没有避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那么,

12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让无数中国的爱国志士梦碎?我们来看第十

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新课教学

师:(解读标题)当时民族到底面临怎样的危机?谁来挽救危机?为挽救危机展

开了怎样的斗争?

(-)资产阶级一一戊戌维新运动

师:教师出示当时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时局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料

以及当时康、梁的维新思想资料。学生根据老师所给图片和材料总结概括当时戊

戌变法的背景。

生:政治上「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传播

师: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开始一一公车上书;高潮一一百日维新。学生介绍百日维新的经过。1898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

日维新”。

师:教师呈现变法的内容PP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一

政治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

经济

国家预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色扮演】

师:变法措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对当时的旧社会、旧体制带

来了极大的冲击。结合百日维新的内容,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的官员、工商业主、

军人、知识分子,变法会对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你对变法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进行角色扮演,谈变法带来的影响。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当时的官员:反对。万一我被裁掉怎么办?

当时的工商业者:支持。国家这个政策真是惠民,这下可以大干一场了。

当时的军人:反对。国家这是要干什么,不管我们这些开国功臣了吗?太不讲情

面了。

当时的知识分子:反对。寒窗苦读这么多年,说不考就不考了。还要考一些我

没听过的东西。

师:对学生的理由进行评价,并引导他们对当时各阶层人们的态度又正确的认识。

师:变法虽然是为了救亡图存,与国与民有利,但一些措施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

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对于变法,这些人也是阳奉阴为。结果1898年9

月21日,以慈福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了政变,结果光绪帝被四禁,戊戌六君

子被杀,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最后失败了。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总结失败的原

因。

材料: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

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许多改革措施

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

士子和民众。

一一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守旧势

力很强大;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

织。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

然成风……一一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农民阶级一一义和团运动

师:出示义和团运动的示意图,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生:背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西方势力深入中

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

刺J^救了山东民X∕ζo

师:出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手册及旗帜PPT,学生据此概括义和团的斗争目

标。

生:口号是扶清灭洋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带动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师: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教师带领学生结合

PPT梳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历程。最终义和团运动失败了。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

么呢?

生: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师: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师:当义和团运动之际,英、法、美、德、俄、日、意、奥凶等八国联军正在集

结,准备发动战争,战争一触即发。

(≡)八国联军侵华

师: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生: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②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师:他们正是带着镇压义和团的目的借口发动了战争。实质上如果没有义和团他

们也会发的战争。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1)开始:1900年6月10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