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1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2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3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4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教材重难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0■/教材方位直击

1、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等。

2、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其中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古代自然经济、经济政策和土地政策、货币、人口等都是高考高频考点。

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复习备考

时重点梳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一时期东西方思想家的比较也是

复习的重点。考查先秦儒学和董仲舒的新儒学:复习备考时注意审视儒家思想的变化。百家

争鸣、先秦儒学、汉代儒学是高考高频考点。

1、分封制:对王畿以外地区的行政管理,商人实行外服制,周人则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古称封建制,意为“封土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1)内容:

①对象(分给谁):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

②内容(分什么):土地和人口。

③封国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④封国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2)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作用:

①加强了王权和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

月般的政治格局。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上: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②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分封制为例);

③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④国家结构比较松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

⑤尚未出现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2)经济上: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少量使用青

铜,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阶段);

②集体生产耕作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当时的生产经营处于千耦其耘);

③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3)文化上:

①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

③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

④出现敬德、重民和保民的观念

3、百家争鸣(背景、核心主张尤其是治国主张、历史意义);

(1)社会背景:

根本上: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意识形态的反应(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

域的表现)

经济和阶级: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

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教育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文化知识向民间传播;

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大动荡时代,诸侯国争霸兼并的需

要)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内涵: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

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

隆礼重法。(历史理解:荀子的治国思想概括为:礼法并用,体现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集大成者;也反映出百家争鸣的同时出现百家共鸣的倾向)

(2)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韩非

子的思想集中概括为: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

评价:

①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反映,是社会大变

革的重要表现;

②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地主理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转型;

④奠基文化: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⑤文化包容: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

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民族、思想、教育)

根本原因生产力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方式由井田制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到土地私有制形成(个体耕作)

由分封制瓦解(地方分权)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世官制(世卿世禄)逐渐被任官取代(君主任命)

表现阶级关系奴隶主和奴隶阶级转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教育文化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文化发展

工商业由“工商食官’’(政府垄断经营管理)到私营手工业和私商活跃

民族关系戎狄蛮夷与中原频繁往来,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本质封建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社会发展反映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国家趋统推动了诸侯国的改革强大和国家趋向统一

社会经济变革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影响

中央集权变革加剧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形成

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活跃繁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封建后世奠定了整个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基础

5、秦巩固统一措施(政治制度层面、文化经济层面、思想层面)、统一的历史意义;

问题解决措施效果影响

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征服南

战国后期军事层面

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控形成初步统一的局面

的分裂的统一

制;击退北方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彻底废除建立起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

分封制的制度层面

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颁布推行法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统一的

弊端的统一

律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国家政教推行和文化交

经济文化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

经济文化社会层

道、直道、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聚力;方便了经贸、征收赋税

的分裂面的统

整顿社会风俗和财政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

统治和社会治理

思想人心

思想层面反映了思想文化专制和秦的暴

的不归“焚书坑儒”

统一政;摧残了文化

统一多民

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族国家

秦朝统一祖国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使祖国疆域的扩大和初步奠定

的历史民族交融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逐步交往交流交融

意义全面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

政治体制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完善

和格局

郡县制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区别于分封制地方分权模式);

郡县长官不得世袭(区别于按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世官制)

郡县制的意义:是中央集权制重要环节和表现,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层

面)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国家层面)

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政治趋势)

6、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针对性意义;

社会问题解决措施效果

经济残破黄老“无为思想”、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汉景帝军事平叛;汉武帝“推恩令”、附益分化削弱侯国,打击了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

王国威胁

之法、酎金夺爵、刺史制度、改革币制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战国以来的匈奴边患;有利于边境

武帝之前多次和亲、汉武帝多次北击匈奴

匈奴边患的稳定和开发;拓展了国家疆域;开辟了“丝

(军事打击)、派张骞出使西域(外交)

绸之路”

加强了经济统制(经济中央集权);扩大了税源,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改革币制、算缗告

战争财政增加了财政收入;保障了汉武帝多次开拓疆

域的战争

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上的专制和统一;

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使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初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统治者积极有效地社会治理;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开创性加强了

认识

中央集权,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好题演练/

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

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

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

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2.(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

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

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3.(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

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

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

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5.(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6.(2022•山东•高考真题)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

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

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

7.(2022•全国•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

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8.(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

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

(见下图)。秦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A.遏制匈奴侵扰B.贯通丝绸之路

C.完成国家统一D.促进民族交融

9.(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

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

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

C.宦官外戚专权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10.(2023.安徽宣城.统考二模)先秦儒家开启的内圣之学具有积极高昂的主体精神,强调以

人为本的“圣化”人格范式;董仲舒强调“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对个体人格进行消解。这

一变化()

A.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有利于君权的扩张

C.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D.完全背离先秦儒学

11.(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汉文帝即位前,已经在京城长安北侧建起了一个与匈奴的缓

冲地带并初步形成了汉朝帝王的祖陵区。至文帝时,却将自己陵墓选址在长安以东、扼守通

往关东主要道路的白鹿原霸上。文帝改变陵墓选址最有可能是由于()

A.应对五国势力的需要B.治国思想发生了变化

C.与匈奴关系已经缓和D.为了凸显个人的功绩

12.(2023•云南•校联考一模)《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

调”且夫义者,政也”;《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

反映出百家争鸣()

A.使各家思想日渐交融B.聚焦“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C.加强了民众观念认同D.有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

13.(2023•江西抚州•统考二模)《孟子》记载:“殷人七十而助。”朱熹的解释是:将630亩

土地分为9块,每块70亩,中为公田,8家共耕,外为私田,8家各授一区。纳税的形式是,

使8家之力助耕公田,以公田所获交公,私田不再纳税。据此可知,商代()

A.部分制度为西周所沿袭B.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瓦解

C.青铜农具推动土地开发D.赋税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14.(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齐鲁会盟中,鲁

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

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15.(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

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

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16.(2023•陕西榆林•统考三模)汉武帝同意御史大夫张汤“笼天下盐铁”的请求,下令“愿募

民自给费,因官器作鬻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郡

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由此可知,汉武帝这些举措客观上()

A.缓解了流民问题B.抛弃了抑商传统

C.加强了国防实力D.平衡了区域发展

17.(2023•河北保定・统考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

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

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己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

农具。上述做法()

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

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

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

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

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

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

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

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

B项。

2.【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

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

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

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

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详解】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

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

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

学,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A项;兵家内

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B项;法家最大的特

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

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

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

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A

【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

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

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

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

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

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

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

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

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

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

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

卷试题评析)

8.【答案】A

【详解】据材料“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了多条驰道,

但直道只有一条,直道是一条南起咸阳,北至今九原郡、云中郡的军事通道,是由咸阳通往

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的侵扰,A项

正确;秦朝时期并没有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秦朝修建直道时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

修建直道是为了巩固统一,排除C项;直道的修建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但其修

建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大地主

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可知,

土地兼并以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是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皇帝

本人的才智和能力对皇权的强弱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多

种势力争夺、宦官外戚专权都是表象,背后代表的都是豪强地主的利益诉求,排除B、C项。

故选D项。

10.【答案】B

【详解】相比于先秦儒学中的人的积极的主体精神而言,汉代的儒学更多呈现出神秘色彩,

这种神秘色彩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皇权,便利了皇权利用儒学进行扩张,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儒学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D

项中国的“完全”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II.【答案】A

【详解】文帝改变先代陵墓选址,确定在通往东方的主要道路上,也是参考前代帝王的做法。

文帝此举最有可能是为了应对东方王国势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治国思想都是汉出的黄老

无为思想没有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汉文帝时期匈奴势力大,经常袭扰汉朝边境,此

时不能说与匈奴关系已经缓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文帝改变先代陵墓选址,确定在通往东

方的主要道路上,看不出是为了凸显个人的功绩,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详解】材料中儒家、墨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