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课件_第1页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_第2页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_第3页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_第4页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组交换技术•提供语音业务的电话网采用电路交换技术,而数据通信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数据通信具有突发性强,对差错敏感,对时延不敏感等业务特征。•由于这些特点,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数据通信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改进的帧中继和ATM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数据通信,而且可以完成话音和视频通信。•下一代网络主要采用基于分组传送的包交换技术。•本章首先分析数据通信的特点,然后介绍分组交换原理,最后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技术(X.25、帧中继和ATM)。•原则上,IP交换也属于分组交换范畴,鉴于IP技术应用的广泛性,本书在第七章单独介绍。概述4.1分组交换原理4.2X.25建议4.3帧中继技术4.4ATM交换技术4.54.1概述•分组交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继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之后出现的、针对数据通信的特点而开发的一种信息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中,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以在多个用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因此,分组交换是一种理想的数据交换方式。•X.25定义的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TerminalEquipment)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DataCircuit-terminatingEquipment)之间的接口,曾经是广泛使用的分组网协议。•目前,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显得有些过时,但毋庸置疑的是,经典的分组交换是后来发展的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基础,因此掌握分组交换的原理和技术对理解其他数据交换技术十分重要。•随着电信网向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分组交换的改进技术,如帧中继、ATM交换等。•数据通信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或报文交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数据业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采用电路交换,信道利用率太低;采用报文交换方式,时延又较长,不适于实时交互型业务。(2)电路交换只支持固定速率的数据传输,要求收发双方严格同步,不适应数据通信网中终端间异步、可变速率的通信要求。(3)话音通信对时延敏感,对差错不敏感,而数据通信对一定的时延可以忍受,但关键数据的一个比特错误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4.2分组交换原理•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是把用户需要传送的信息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块,即分组(Packet)。•这些分组长度较短,并且具有统一的格式,每个分组包含用于控制和选路作用的分组头。•这些分组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络中传输。•即每个节点首先对收到的分组进行暂存,检测分组在传输中有无差错,分析分组头中的选路信息,进行路由选择,并在选择的路由上进行排队,等到信道有空闲时才向下一个节点或目的终端转发。•采用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设计分组交换的初衷是为了进行数据通信,其设计思路与电路交换截然不同。•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归纳如下:(1)统计复用。(2)存储转发。(3)差错和流量控制。4.2.1统计复用•在数字通信中,为了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采用时分复用技术进行信息传送。•时分复用分为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十分复用(也叫统计时分复用)。SynchronousTDMAsynchronousTDM•分组交换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它在给用户分配线路资源时,不像同步时分复用那样固定分配带宽,而是按需动态分配。•即只在用户有数据传送时才给它分配资源,因此线路利用率较高。•分组交换中,统计时分复用功能是通过具有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专用计算机——接口信息处理机(IMP,InterfaceMessageProcessor)来实现的,IMP完成对数据流的缓冲存储和对信息流的控制功能,以解决各用户争用线路资源时产生的冲突问题。•当一个用户有数据要传送时,IMP给其分配线路资源;一旦没有数据传送,则线路资源被其他用户使用。•图4-1所示为三个终端(用户)采用统计时分方式共享线路资源的情况。图4-1统计时分复用示意图4.2.2逻辑信道•在统计时分复用中,对各个用户的数据信息应该如何区分呢?通常使用标记进行区分。•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上,就形成了逻辑上分离的多条信道。•如图4-2所示,在高速复用线上形成了分别为三个用户传输信息的子信道,这种子信道称为逻辑信道,用逻辑信道号(LCN,LogicalChannelNumber)标识。•逻辑信道号由逻辑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为逻辑信道号LCN。图4-2逻辑信道划分示意图•逻辑信道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分组交换采用统计复用方式,因此终端每次呼叫时,需要根据当时的资源情况分配LCN。(2)逻辑信道号是在用户至交换机的用户线或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上分配的,用于代表子信道的一种编号资源,每条线路上逻辑信道号的分配是独立的。(3)逻辑信道号是一种客观存在。4.2.3虚电路与数据报•分组交换网采用两种工作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传送服务,一种是虚电路,另一种是数据报。1.虚电路方式•所谓虚电路方式,就是在用户数据传输前先通过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建立端到端的虚电路;一旦虚电路建立,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分组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最后通过呼叫清除分组来拆除虚电路。•在这种方式中,用户的通信过程需要经过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拆除三个阶段。•因此,虚电路提供的是面向连接服务。图4-3虚电路工作方式•虚电路服务具有如下特征:(1)虚电路的路由选择仅仅发生在虚电路建立时,此过程称为虚呼叫;在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路由不再改变,因此可以减少节点不必要的控制和处理开销。(2)由于属于同一呼叫的所有分组经由同一路径,这些分组将按原有顺序到达目的地,终端不需要重新排序,因此分组的传输时延较小。(3)虚电路建立以后,每个分组头中不再需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址,而只需逻辑信道号就可以区分各虚电路的信息,减少了每个分组的额外开销。(4)虚电路是由多段逻辑信道级联而成的,虚电路在它经过的每段线路上都有一个逻辑信道号,这些信道号级联便构成了端到端的虚电路。•因此,逻辑信道是基于段来划分的,而虚电路则是端到端的。(5)虚电路的缺点是当网络中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可能导致虚电路中断,必须重新建立连接才能恢复数据传输。(6)虚电路适用于连接建立后长时间传输数据的应用,其持续时间应显著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如文件传送、传真等。•否则传输效率较低,虚电路的优势无法得到体现。•虚电路分为交换虚电路(SVC,SwitchedVirtualCircuit)和永久虚电路(PVC,PermanentVirtualCircuit)两种。2.数据报方式

图4-4数据报工作方式•数据报服务具有如下特点:(1)用户之间的通信不需要连接建立和拆除过程,就可以直接传输数据,因此对于短报文通信效率较高。(2)网络节点根据分组地址信息自由地选路,可以避开网络中的拥塞路段或节点,因此网络的健壮性较好。对于分组的传送比虚电路更为可靠,如果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分组可以通过其他路由传送。(3)缺点是分组到达与发送顺序不一定一致,终点需要重新排队;并且每个分组的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址,因此分组和节点的处理开销较大。(4)数据报适用于短报文的数据通信,如询问/响应型业务等。4.2.4路由选择1.路由选择概述(1)路由选择准则:路由选择的依据,如路由跳数、状态(链路距离、带宽、费用、时延)(2)路由选择协议:路由信息收集和发布的规程和方法,如静态、动态路由法(3)路由选择算法:如何获得最佳路径

2.路由选择算法Fixedrouting静态(固定)路由法:usesfixed(static)routingdirectory(table),whichisunchangedduringeachactiveconnection.

Adaptiverouting动态路由法:usesadaptive(dynamic)directory,whichisperiodicallyadjustedaccordingthechangingofnetworkconditions.Packetsmaytakedifferentroutes.Theymustbereassembledatthereceivingnode.2.路由选择算法(1)固定型算法。①洪泛法②随机路由选择③固定路由表算法洪泛法(flooding)当节点交换机收到一个分组后,只要该分组的目的地址不是其本身,就将此分组转发到全部或部分邻节点,前者叫完全洪泛法,后者叫选择洪泛法。随机路由选择当节点交换机收到一个分组后,除了输入分组的那条链路之外,按照下列概率选择第i条链路:图4-5固定路由表算法示例固定路由表算法•表4-1所示为网络控制中心计算得到的全网的路由表。•该表列出了所有节点到各个目的节点所确定的路由。•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节点仅需存储其中相应的一列即可。(2)自适应路由选择。①故障。②拥塞。Flash•到目前为止,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使用最为普遍,其原因如下:①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能够提高网络性能。②自适应路由选择有助于平衡负荷,因而有利于拥塞控制,能够延迟严重拥塞的发生。(3)最短路径算法。依据一定算法计算具有最小参数的路由。不一定是物理长度最短,可以是时延最小或费用最低。以这些参数的加权和作为最短路径。4.2.5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是分组交换网必须具备的功能特性。1.流量控制的作用(1)防止由于网络和用户过载而导致网络吞吐量下降和传输时延增加。图4-6分组吞吐量、时延与输入负荷的关系(2)避免网络死锁。(3)网络及用户之间的速率匹配。2.流量控制的层次流量控制分为:段级、沿到沿级、接入级和端到端级。图4-7分级流量控制机制(1)段级是对相邻节点间转发信息的流量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出现局部拥塞和死锁。•根据是对相邻节点之间总的流量进行控制还是对每条虚电路的流量进行控制,段级还可划分为链路段级和虚电路段级。•其中,链路段级由数据链路层完成,虚电路段级由网络层控制完成。(2)沿到沿级是指从网络源节点至目的节点之间的控制,其作用是防止目的节点缓冲区出现拥塞,由网络层协议控制完成。(3)接入级是指从DTE到网络源节点之间的控制,其作用是控制从外部进入网络的通信量,防止网络内部产生拥塞,由数据链路层协议控制完成。(4)端到端级是指从源DTE到目的DTE之间的控制,其作用是保护目的端,防止用户进程缓冲器溢出,由高层协议控制完成。3.流量控制方法(1)滑动窗口机制。(2)缓冲区预约方式。(3)许可证法。SlidewindowsSlidingWindowExample缓冲区预约源节点在发送数据前,为每个报文在目的节点预约缓冲区,只有目的节点有缓冲区,才能发送数据虚电路方式:建立连接分配缓冲区数据报方式:发送数据前先发送缓存请求分组,在收到目的节点返回的缓冲分配信息后,才可发送数据。许可证法适用于接入级流控(DTE到源节点之间的流控)。设置一定数量的许可证在网中随机巡回。DTE向源节点发送数据时,需向源节点申请许可证,只有获得许可证才可以传输,到达终点后释放许可证。4.拥塞控制方法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不能大于收端的接受速率拥塞控制: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负荷4.拥塞控制方法(1)从拥塞节点向一些或所有的源节点发送控制分组。(2)根据路由选择信息调整新分组的产生速率。(3)利用端到端的探测分组来控制拥塞。(4)允许节点在分组经过时添加拥塞指示信息,具体包括下列两种方法。①反向拥塞指示②前向拥塞指示FlagAddressInformationFCSFlagDLCIC/READLCIFECNBECNDEEAFCS:framechecksequenceDLCI:datalinkconnectionidentifierC/R:command/responseEA:extendedaddressFECN:forwardexplicitcongestionnotificationBECN:backwardexplicitcongestionnotificationDE:discardeligibility6bit4bit1bit1bit1bit1bit1bit1bitSourceDestination①反向拥塞指示②前向拥塞指示CongestionManagement(FR)BitsBc+BeBcCIRTensureDE=0DE=0orDE=1DE=1CIR:committedinformation rate(提交信息速率,吞吐量)Tc:committedratemeasurementinterval

(平均周期)Bc:committedburstsize

(提交突发业务量)

Bc=CIR*Tc maximumamountofdata allowedtooffertothenetworkduringTcBe:excessburstsize (超额突发业务量)

maximumamountofdata thatausermaysendthat exceedsBcduringTcttransmissionrateUseractivity4.3X.25建议•X.25是ITU-T(CCITT)早在1976年就制定出的一个著名协议标准。•它是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的接口规范,在推动分组交换网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现在已经有了性能更好的数据网络,X.25的应用已经很有限,因此本节只对X.25建议做简单的介绍。•需要进一步了解X.25的读者,可查阅X.25建议书。•根据ITU-T给出的定义,X.25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为公用数据网络在分组模式下提供终端操作。•它不涉及网络内部应做成什么样子,这应由各个网络自己决定。•因此,X.25建议只是定义了网络与终端的接口应遵循的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X.25网络设备的具体实现可能有很大的差别。•X.25是在传输线路质量较差、终端智能较低、对通信速率要求不高的历史背景下,由ITU-T的前身CCITT按照电信级标准制定的,含有复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只能提供中低速率的数据通信业务,主要用于广域互连。4.3.1分层协议结构图4-8X.25的分层协议结构1.站类型•所谓站是指链路两端的通信设备。•HDLC定义的三种站如下。(1)主站:负责控制链路的操作。•主站只能有一个,由主站发送的帧称为命令。(2)从站:在主站的控制下操作。•从站可以有多个,由从站发送的帧称为响应。•主站为链路上的每个从站维护一条独立的逻辑链路。(3)复合站:兼具主站和从站的功能。•复合站发送的帧可能是命令,也可能是响应。2.链路配置(1)非平衡配置:由一个主站和一个或多个从站组成,可以按点到点方式配置,也可以按点到多点方式配置。(2)平衡配置:由两个复合站组成,只能按点到点方式配置。3.数据传送模式(1)正常响应方式(NRM,NormalResponseMode):适用于非平衡配置,只有主站才能启动数据传输,从站只有在收到主站发给它的命令帧时,才能向主站发送数据。(2)异步平衡方式(ABM,AsynchronousBalancedMode):适用于平衡配置,任何一个复合站都可以启动数据传输过程,而不需要得到对方复合站的许可。(3)异步响应方式(ARM,AsynchronousResponseMode):适用于非平衡配置,在主站未发来命令帧时,从站可以主动向主站发送数据,但主站仍负责对链路的管理。•X.25的链路层协议LAPB采用平衡配置方式,由于是点到点链路,数据传输采用异步平衡方式。4.3.2LAPB的帧结构图4-9LABP帧结构(1)标志(F)。(2)地址字段(A)。(3)控制字段(C)。①信息帧I(Informationframe)②监控帧S(Supervisoryframe)③无编号帧U(Unnumberedframe)(4)信息字段(I)。(5)帧校验序列(FCS,FrameCheckSequence)。4.3.3链路层操作过程(1)链路建立。图4-10数据链路操作的三个阶段(2)信息传输。(3)链路断开过程。(4)链路恢复。4.3.4分组层•X.25的分组层利用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在DTE-DCE接口上交换分组。•它将一条数据链路按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划分为许多个逻辑信道,允许多个终端同时使用高速的数据信道,以充分利用逻辑链路的传输能力和交换机资源,实现通信能力和资源的按需分配。•分组层的功能如下。(1)在X.25接口为每个用户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并通过逻辑信道号(LCN)区分与每个用户呼叫有关的分组。(2)为每个用户的呼叫连接提供有效的分组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3)支持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提供建立和清除连接的方法。(4)监测和恢复分组层的差错。1.分组单元格式•X.25分组层定义了分组的类型和功能。•分组格式如图4-11所示,它由分组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图4-11分组单元格式•各部分定义如下。(1)通用格式标识符(GFI)。(2)逻辑信道群号(LCGN)和逻辑信道号(LCN)。(3)分组类型识别符。2.分组层操作过程(1)SVC呼叫建立过程。

图4-12呼叫建立过程

图4-13呼叫请求分组格式(2)SVC数据传输阶段。图4-14分组类型识别符(3)SVC的呼叫清除过程。图4-15呼叫清除过程4.4帧中继技术4.4.1帧中继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终端的智能化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得终端系统完全有能力完成部分原来由分组网节点所完成的功能。•例如,端系统可以进行差错纠正等。•此外,高性能光纤传输系统的大量使用,使得传输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可以把差错纠正放到端系统去实现,以提高节点的转发效率。•因此,人们提出了新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帧中继。•帧中继的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将X.25协议在每段链路上执行的差错控制推到网络边缘的终端去完成,网络只进行差错检查,从而简化了节点间的处理,以获得高速的转发。•帧中继具有如下技术特点。1.数据传送协议大为简化

图4-16X.25与帧中继协议功能比较2.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分离

图4-17帧中继用户网络接口协议结构4.4.2协议结构与帧格式•与X.25相比,帧中继只使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功能。•如图4-18所示,采用TDM技术的电路交换仅完成物理层功能,而X.25完成下三层的所有功能,帧中继仅完成下两层核心功能。图4-18帧中继与其他协议参考模型的比较1.帧结构

图4-19帧中继的帧结构(1)标志字段(F)(2)地址字段(A)(3)信息字段(I)(4)帧校验序列(FCS)字段图4-20帧中继地址字段格式2.帧中继相关协议(1)数据链路核心协议。(2)呼叫控制协议。(3)本地管理协议(LMI,LocalManagementInformation)。图4-21帧中继信令协议结构4.4.3帧中继交换原理•实际的帧中继网是一个虚电路网络,提供面向连接服务,不提供无连接服务。•所以它不使用物理地址来定义终端(DTE)。•像其他虚电路网络一样,使用虚电路标识符。•帧中继的虚电路标识符是在数据链路层操作的,而在X.25中虚电路是在网络层(分组层)操作的。

•帧中继的虚电路是用DLCI来定义的。•当网络建立一条虚电路时,就给DTE一个DLCI编号,该编号可用于访问远端的DTE。•本地DTE用这个DLCI发送帧到远端的DTE。•帧中继网中,由多段DLCI的级联构成端到端的虚电路,可分为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由于标准的成熟程度、用户需求和产品情况等原因,目前只提供永久虚电路服务。1.永久虚电路PVC

图4-22PVC虚电路及其DLCI图4-23帧中继PVC标识2.连接标识DLCI

图4-24网络内部的DLCI3.帧中继交换操作

图4-25帧中继交换示意图4.4.4带宽管理和拥塞控制•由于帧中继网络没有流量控制措施,当输入的数据业务流量超过网络负荷时,网络中的某些节点可能会发生拥塞,造成大量用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处理而被丢失,网络吞吐量下降,用户信息传送时延加长。•因此,对帧中继网络进行带宽和拥塞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带宽管理•带宽管理是指网络对流入的用户数据进行监控,以保证带宽资源在用户间的合理分配。•每一个用户接入帧中继网络时使用下列4个参数进行约定。图4-26帧中继带宽管理•其管理控制过程如下。(1)若网络在时间Tc内监测到某条连接的信息量≤Bc,说明用户速率小于CIR,网络应继续转发这些帧,在正常情况下应确保送达目的地。(2)若Bc≤监测到某条连接的信息量≤Bc+Be,则说明用户速率已超过CIR,但仍在约定的范围内,网络将Be部分的帧DE置为1后进行转发。•若网络无严重拥塞,则将尽力把这些帧传送到目的地。•一旦网络出现拥塞,将首先丢弃DE置为1的帧。(3)监测到某条连接的信息量≥Bc+Be,说明用户已严重违约,则网络丢弃超过Bc+Be部分的所有帧。2.拥塞控制•帧中继为了简化协议,提高节点的处理和转发速度,将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交由终端完成。•但这样可能使网络出现拥塞,因此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拥塞的出现。(1)拥塞回避。(2)丢弃。4.5ATM交换技术•1986年国际电联提出了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概念,B-ISDN的目标是以一个综合、通用的网络来承载全部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业务。•为此需要开发新的信息传递技术,以适应B-ISDN业务范围大、通信过程中比特率可变的要求。•人们在研究、分析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之后,认为快速分组交换是唯一可行的技术。•1988年,国际电联正式把这种技术命名为异步转移模式(ATM),并推荐其作为未来宽带网络的信息传送模式。•ATM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ATM是一种统计复用技术,它将一条物理信道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传输特性的虚电路提供给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分配。(2)ATM利用硬件实现固定长度分组(信元)的快速交换,时延小、实时性好,能够满足多媒体业务传输的要求。(3)ATM是支持多业务的传输平台,并提供服务质量保证。•ATM通过定义不同的ATM适配层(AAL,ATMAdaptationLayer)来满足不同业务对传输性能的要求。(4)ATM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在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必须建立端到端的虚连接。•所有数据,包括用户数据、信令和网管数据都通过虚连接进行传输。4.5.1ATM技术基础•ATM是一种高速分组传送模式,它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势。•在ATM网络中,话音、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信息被分解成长度固定的信元(Cell),来自不同用户的信元以异步时分复用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在网络节点缓冲器内排队,然后按先进先出或其他仲裁原则逐个传送到线路上,形成首尾相接的信元流。•网络节点根据每个信元所带的虚通路标识符/虚信道标识符(VPI/VCI),选择输出端口,转发信元。•由于信元长度固定,节点队列管理简单,转发部件可采用硬件实现,因此信元的转发速度快,时延小。1.ATM信元格式•信元是ATM特有的分组单元,话音、数据和视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均可被分割成长度相等的信元。•ATM信元长度为53B,分为两个部分:5B的信头包含表征信元去向的逻辑地址、优先级等控制信息;48B的信息段用于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图4-27ATM信元格式•信元中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说明如下:(1)一般流量控制(GFC):仅用于UNI,其功能是控制用户接入网络的业务流量,以避免网络拥塞。(2)虚通路标识符(VPI)和虚信道标识符(VCI):虚通路(VP)和虚信道(VC)是虚电路的两种形式;VPI和VCI是它们的编号,也就是一种标记或标签,主要用于路由选择和资源管理等。(3)净荷类型指示(PTI):包括用户信息和业务适配信息,也可用于区分信元净荷是用户数据或管理信息。(4)信元丢失优先级(CLP):在网络拥塞时,决定丢弃信元的先后次序。(5)信头差错控制(HEC):用于针对信元头的差错检测,并起信元定界作用。(6)净荷(Payload):用于装载用户信息或数据。2.虚信道和虚通路•ATM采用面向连接方式,为了提供端到端的信息传送能力,ATM在UNI接口之间建立虚连接,并在整个呼叫期间保持虚连接。•为了适应不同应用和管理的需要,ATM在两个等级上建立虚连接,即虚信道(VC,VirtualChannel)级和虚通路(VP,VirtualPath)级。(1)VC和VCC。(2)VP和VPC。图4-28传输线路、VP和VC之间的关系图4-29VCC和VPC之间的关系3.VC与VP交换(1)VC交换。图4-30VC交换过程(2)VP交换。图4-31VP交换过程4.一般通信过程•ATM网络基于面向连接方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用户在进入正式通信前,首先要通过呼叫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网络按确定的路径顺序转移所服务的信元。其通信过程如下。(1)呼叫建立。

图4-32ATM网络端点间的连接(2)信元定序和选路。4.5.2ATM协议模型•ATM协议参考模型和OSI七层协议参考模型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其大致的对应关系可理解为以下几点。(1)ATM物理层等效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主要完成比特级的功能。(2)ATM层和OSI参考模型第二层下边界的功能相适应,完成成帧功能。(3)ATM适配层(AAL)执行高层的适配,将信令和用户信息转换成固定长度的ATM信元。•对于信令一类的控制平面,AAL层相当于OSI数据链路层的较低部分。•对于用户平面,AAL相当于OSI第四层的较低部分,因为对用户信息的适配是在网络边界的端系统进行的。

图4-33ATM协议参考模型图4-34ATM参考模型子层及其功能•ATM网络传送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固定长度的信元。•除了传送用户数据信息的信元外,ITU-T还定义了其他信元。①分配信元(AssignedCell)②未分配信元(UnassignedCell)③空闲信元(IdelCell)(4)有效信元(Validcell)。(5)无效信元(Invalidcell)。1.物理层

•物理层利用传输线路的比特流传送功能实现ATM的信元传送,并确保传送连续的ATM信元时不错序。•物理层由两个子层组成,分别是物理媒体子层(PMD,PhysicalMedia)和传输汇聚子层(TC,TransmmissionConvergence)。•PMD支持与物理媒体有关的比特功能。•TC完成ATM信元流与物理媒体传输比特流的转换功能。(1)PMD子层。(2)TC子层。①信头差错控制(HEC)。②信元定界(CellDelimitation)。③信元速率解耦。④扰码(Scrambling)。2.ATM层•ATM层和用于传送ATM信元的物理媒体完全无关,它利用物理层提供的信元(53B)传送功能,向上提供ATM业务数据单元(48B)的传送能力。•ATM业务数据单元是任意48B的数据块,它在ATM层中被封装到信元的负载区。•从原理上说,ATM层本身处理的协议控制信息是5B长的信头;但是实际上为了提高协议处理速度和降低协议开销,在物理层和AAL层都使用了信元头部的某些域。•ATM层的传输和物理层传输一样是不可靠的,传送的业务数据单元可能丢失,也可能发生错误。•但在传送多个业务数据单元时,传送过程能够确保数据单元的顺序不会紊乱。•ATM层与上、下层之间的关系如图4-35所示。图4-35ATM协议各层之间的映射关系•ATM层的主要功能如下。(1)将不同连接的信元复用在一条物理通路上,并向物理层送出单一形式的信元流,及其逆过程。(2)信元标识(VPI/VCI)的翻译变换,以达到ATM交换或交叉连接功能。(3)通过CLP来区分不同QoS的信元。(4)发生拥塞时在用户信元头中增加拥塞指示。(5)将AAL递交的SDU增加信元头,并在逆向提取信元头。(6)在UNI上实施一般流量控制。①一般流量控制(GFC)。②净荷类型指示。③信元丢失优先级(CLP,CellLossPriority)。3.ATM适配层•ATM层提供的只是一般意义的信元传送能力,为了使ATM能够承载不同业务,并具有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功能,在ATM系统中增加了业务适配层(AAL层)。•AAL层实际上是增强ATM的数据传输能力,以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要求。•AAL层分成两个子层:分段重装子层(SAR,SegmentAndReassemble)和汇聚子层(CS,ConvergenceSub-layer)。的适配。•分段重装子层(SAR)实现CS协议数据单元与信元负载格式之间的适配。•上层应用交付的信息格式与具体应用相关,信息长度不定;下层(ATM层)处理的是统一的、长度固定的ATM信元。•所以SAR完成的是两种数据格式•CS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时钟恢复(如实时业务的同步),它和具体的应用有关。•对某些AAL类型,CS又分为两个子层:公共部分汇聚子层(CPCS,CommonPartConvergenceSub-layer)和业务特定汇聚子层(SSCS,ServiceSpecificConvergenceSub-layer)。•如果ATM层提供的信元传输能够满足用户业务的需求,可以直接利用ATM层的传送能力。•考虑到现在和未来业务对传输要求的不同,即使AAL层也无法完全适配所有的业务。•因此,ITU-T把所有业务划分成4种类型进行适配,每类业务对AAL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业务的划分基于下列三个基本参数。(1)信源和信宿之间的时间关系。(2)比特率。(3)连接方式。•图4-36所示为ITU-T建议I.363给出的4种业务类型。图4-36AAL支持的业务类型(1)A类。(2)B类。(3)C类。(4)D类。4.5.3ATM流量和拥塞控制•基于ATM的B-ISDN是为了满足综合业务的传输应用。•如何确保各个通信连接按照协商的网络带宽和性能要求共享网络资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ATM引入了与一般分组网不同的流量和拥塞控制。•ITU-T建议I.371指出,B-ISDN流量控制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网络和用户,使之能达到预先规定的性能(如信元丢失率、时延和时延抖动等)。•此外,流量控制的作用还体现在对网络资源的优化和网络效率的提高。•概括地讲,流量控制是网络为了避免拥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拥塞是由不可预测的业务流量波动或ATM网络内部的错误状态导致的,这些错误状态可能会引起信元丢失或不可接受的端到端信元时延。•控制ATM网络的拥塞具有两种办法:一是在网络正常工作时采用流量控制以预防网络拥塞;二是在拥塞发生时采用拥塞控制技术减轻拥塞程度,即减少拥塞时间和防止拥塞扩散,直至拥塞消失,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1.流量控制(1)连接接纳控制(CAC)。(2)用户/网络参数控制(UPC/NPC)功能。(3)网络资源管理。(4)业务流整形(TrafficShaping)。2.拥塞控制

(1)选择性信元丢弃。(2)显示拥塞指示。(3)UPC/NPC故障时的措施。4.5.4ATM信令•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技术,信令是网络设备间进行连接控制和管理的对话语言。•ATM信令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网络的呼叫和接续,在用户与节点和节点与节点之间,动态建立、保持/修改和释放各种通信连接,为连接协商和分配网络资源;支持点到点及点到多点通信。•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信令为接入信令;网络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令为局间信令。•ATM网络信令协议结构如图4-37所示。图4-37ATM网络信令协议结构1.ATM网络接入信令2.ATM网络局间信令本章小结•数据通信具有突发性强,对差错敏感,对时延不敏感等业务特征。•由于这些特点,为了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数据通信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改进的帧中继和ATM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数据通信,而且可以完成话音和视频通信。•下一代网络主要采用基于分组传送的包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具有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工作方式。•虚电路是指在两个用户进行通信之前通过网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呼叫时,各交换机建立各段虚电路连接标识(DLCI)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数据传输阶段,主、被叫之间可通过数据分组相互通信,在各分组中不再包含主、被叫地址,而是用虚电路标识(DLCI)标记分组所属的虚电路,网络中各节点根据虚电路标识将分组传送到呼叫建立时确定的下一段路径,直到将分组数据传送到被叫终端。•因此,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将沿着同一路径按序到达终点。•数据传输结束后主叫或被叫要释放连接。•X.25、FR和ATM均采用虚电路方式。•数据报方式是网络节点独立传送每一个数据分组,各分组都包含目的地址和相关控制信息,每个节点都要为每个分组独立地选路,因此,一份报文包含的各个分组可能沿着不同路径到达终点。•IP采用数据报方式。•统计复用是分组交换采用的传输复用技术,它有利于提高线路利用率,支持突发和带宽动态分配,但需携带逻辑地址等信息,有额外开销。•分组交换技术涉及协议处理、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等。•分组交换的经典协议是著名的X.25协议,它支持虚电路方式的数据传输,其特点是具有完备的差错控制功能,能利用任何形式的传输媒体可靠地传送数据。•虽然X.25只是用户接口协议,网内协议并未标准化,但基本上是X.25协议的某种变型和拓展。•动态路由选择是分组交换区别于电路交换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采用可以随网络拓扑和负荷动态更新的自适应路由算法,它直接关系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数据传送的时延。•流量控制是资源统计复用的分组交换网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项功能,各种分组交换网有其自己的控制算法。•帧中继是20世纪后期推出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其特点是简化了分组处理协议,从而有效地提高数据传送速度。•帧中继技术的前提条件是传输系统光纤化和用户终端智能化,其典型应用是LAN互连和X.25网络互连。•ATM是20世纪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代表,是ITU-T确定用作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复用、传输和交换的模式。•尽管ATM的发展和应用因受到Internet为代表的IP技术的冲击不尽如人意,但ATM的基本理念对现在和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ATM是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具备电路交换的简单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使交换节点具备很高的工作速度,能够适应各种业务的传送要求。•ATM的拥塞控制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在网络正常工作时采用流量控制技术以预防网络拥塞;二是在拥塞发生时采用拥塞控制技术减小拥塞程度,即减少拥塞时间和防止拥塞扩散,直至拥塞消失,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ATM信令的主要功能是控制ATM网络的呼叫和接续,在用户和网络以及节点和节点之间,动态地建立、保持和释放各种通信连接。•根据信令所处的位置的不同,ATM信令可以分成两类,即用户接入信令(UNI信令)和网络节点接口NNI信令。•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话网中的应用,程控交换机的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业务功能,如呼叫转移、三方通话、呼叫等待、缩位拨号等,可以说这是电话网引入智能的萌芽。•但这还不是智能网中所说的智能,因为新业务的引入还只能由交换机生产厂商来实现,无法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提供。•为了在电信网中快速、灵活地引入新业务,国际电联ITU-T(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Telecommunication)提出了智能网(IntelligentNetwork)的概念。问题:我们知道,呼叫前转(就是一般的呼叫转移)是电信的基本业务。假设你的老师住在离学校20公里外的效县。有一天老师回学校办公,考虑到家里没人,走之前他把电话无条件转移到学校办公室的电话。很明显,这时如果你在学校往他家里打电话,因为已经作了转移,他会在办公室接通你的电话。请你思考一下,此时通话的双方都在学校,但你打的是效县的电话,请问你的话音信号是不是先经过效县的交换机才送到学校的?CallForwarding(呼叫转移、呼叫前转)华工转移LS增城东12逸夫馆LSMS华工交换机增城交换机汇接局交换机用户线中继线智能网概念的诞生华工转移LS增城东12逸夫馆LSSSP华工交换机增城交换机改造后汇接局交换机用户线中继线信令链路业务服务器(SCP)SSPSSPSSPNO.7信令网SCPSCPX.25分组网SCESMS用户汇接局市话端局用户用户智能网基本结构市话端局概述5.1智能网概念模型5.2固定智能网5.3移动智能网5.4Internet与智能网5.5下一代网络与智能网5.65.1概述5.1.1智能网的提出图5-1智能网结构示意图图5-2智能网的应用领域5.1.2智能网的基本概念•CCITT(ITU-T的前身)第11研究组1993年3月公布的Q系列建议草案中对智能网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智能网是一种用于生成和提供新业务的体系结构。•这里所谓的体系概念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智能网应能提供独立于业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像“积木”一样可以用来组装各种业务,使新业务易于规定和设计;二是网络实现与业务的提供相独立。•即提供业务时可以利用各种分布式的网络功能,可以跨越若干网络,并且可以独立于这些网络的具体实现。•由于业务独立于网络基础设施,因此,物理网络的演变不影响现有业务,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可以由不同厂商提供。INserviceexample:800service800-123123800-12312325499-229Non-intelligentNetwork800:IntelligentNetwork800-123123800-123123800-25499-2295.1.3智能网的演进INreleasesINlongtermarchitectureIN:termofITUAIN:termofBellcoreCS1RCS3/4

CS2

CS1CS2CS3/41999CS-419995.2智能网概念模型图5-3智能网概念模型5.2.1业务平面•业务平面(SP,ServicePlane)从业务使用者的角度来描述智能业务。•业务平面只说明了智能业务的属性与特征,不包含网络业务的具体实现。•业务平面定义了一系列的业务和业务特征。•每一种智能业务都具有自己的业务特性,业务的特性是由它所包含的业务特征所决定的。•一种业务由一个或几个必要的业务特征组成。•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任选的业务特征来加强业务的属性,以提供更丰富的能力。•有些业务只需要一个业务特征即可实现,如呼叫前转(CF)、大众呼叫(MAS)等业务;有些业务则需要多个业务特征配合工作才能实现,如被叫集中付费业务(FPH)必须具有单一号码(ONE)、反向计费(REVC)等业务特征;通用个人通信业务必须具有验证(AUTC)、跟我转移(FMD)、个人号码(PN)以及分摊计费(SPLC)四个业务特征。•根据ITU-TQ.1200系列建议,在INCS-1中定义的25种IN业务和38种业务特征如表5-1和表5-2所示。5.2.2全局功能平面•全局功能平面(GFP,GlobalFunctionalPlane)主要面向业务设计者。•在这个平面上,不区分智能网的各个功能实体,而是把它们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智能网的功能。•全局功能平面定义了一系列的业务独立构件(SIB,ServiceIndependentBuildingBlock),这些SIB都是标准的、可重用的功能块,其功能涵盖了网络中鉴权、算法、号码翻译、用户交互、连接、数据查询和修改、计费等所有基本能力。•利用这些标准的业务独立构件,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配置出不同的业务特征,进而构成不同的业务。图5-4800业务的GSL图5.2.3分布功能平面•在全局功能平面中,智能网被视为一个整体,所定义的每个SIB都完成某种独立的功能,但它并不关心这种功能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分布功能平面(DFP,DistributedFunctionalPlane)对智能网的各种功能进行了划分,从网络设计者的角度对智能网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描述。•分布功能平面描述了智能网中各功能实体(FE,FunctionalEntity)的划分及实现,说明了每个功能实体FE中可以完成哪些功能实体动作(FEA,FunctionalEntityAction),以及在这些功能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信息流。•如图5-5所示,分布功能平面定义了下列主要功能实体。图5-5分布功能平面模型(1)业务生成环境功能(SCEF,ServiceCreationEnvironmentFunction)(2)业务管理功能(SMF,ServiceManagementFunction)(3)业务管理接入功能(SMAF,ServiceManagementAgentFunction)(4)业务控制功能(SCF,ServiceControlFunction)(5)业务数据功能(SDF,ServiceDataFunction)(6)业务交换功能(SSF,ServiceSwitchingFunction)(7)呼叫控制功能(CCF,CallControlFunction)(8)呼叫控制接入功能(CCAF,CallControlAgentFunction)(9)专用资源功能(SRF,SpecializedResourceFunction)5.2.4物理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定义的功能实体FE、功能实体动作FEA以及信息流都与物理实现无关。•分布功能平面提供的是一个逻辑模型,只说明一个功能实体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并不涉及实现这些功能的语言或硬件平台。•物理平面(PP,PhysicalPlane)是从网络实施的角度来考虑的,它描述了如何将分布功能平面上定义的功能实体映射到实际的物理设备上,每一个功能实体必须转换到一个物理实体中,但一个物理实体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功能实体。•各功能实体间传递的信息流则映射为物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规程——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INApplicationProtocol)。•智能网的物理结构如图5-6所示,下面对主要的物理实体进行描述。图5-6智能网的物理结构IP:IntelligentPeripherals(1)业务生成环境(SCE,ServiceCreationEnvironment)(2)业务管理系统(SMS,ServiceManagementSystem)图5-7新业务的创建与加载(3)业务控制点(SCP,ServiceControlPoint)(4)业务交换点(SSP,ServiceSwitchingPoint)(5)信令转接点(STP,SignalingTransferPoint)(6)智能外设(IP,IntelligentPeripheral)5.3固定智能网•智能网技术首先在固定电话网中得到应用。•我国从1992年开始研究智能网技术,以北京邮电大学、原邮电部传输所等为代表的一些科研院所开始对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协议标准、试验系统等展开研究,并迅速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1995年,北京邮电大学率先开发出国内第一个基于INCS-1的智能网系统CIN02,1998年又完成了基于INCS-2的智能网系统CIN03并迅速转入实际应用。•随后的几年,在国家科技部和原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生产商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网设备,并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公司运营的网络上大规模使用。•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智能网设备占国内固定智能网市场份额的95%以上,并进入了国际市场。•智能网技术已成为我国电信制造业自主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项目之一。5.3.1固定智能网结构•固定智能网的基本结构图如图5-8所示,其框架部分与图5-6所示的智能网物理平面图相同,在此基础上,图5-8添加了SSP与固网交换机、用户终端的连接,以便接收并处理固网用户对智能网业务的呼叫。图5-8固定智能网结构图1.业务交换点SSP•SSP的基本功能如下所述。(1)控制呼叫连接的建立和释放。(2)检测智能业务呼叫。(3)与SCP的信息交互。(4)操作维护管理功能。2.业务控制点SCP•SCP是智能网的核心部件,其中驻留有业务逻辑程序(SLP,ServiceLogicProgram)和用户数据,提供对智能网业务的控制能力。•SCP中通常含有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DF)两个功能实体。•SCP也可以通过信令网与独立的SDP相连。•独立的SDP可以与SCP处于同一网络,也可以处于不同的网络。图5-9SCF的功能模型•SLEE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列模块。(1)业务逻辑执行管理(SLEM,ServiceLogicExecutionManagement)(2)功能程序管理(3)SCF数据接入管理(4)功能实体接入管理(5)业务逻辑管理3.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智能网是通过在各功能实体之间相互传递消息,协调工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的。•ITU-T采用高层通信协议的形式对智能网各功能实体间传递的信息流进行了规范,并将其称为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IntelligentNetworkApplicationProtocol

/Part

•INAP定义了SCF-SSF、SCF-SDF、SCF-SRF等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规范。图5-10INAP规程体系图3-27事务处理能力TC的构成•智能网应用规程是由多个操作构成的,它所定义的操作与分布功能平面各功能模块间传送的信息流相对应。•根据发起操作者是否要求接收方返回操作的执行结果,可以将操作分为4类:(1)既报告成功也报告失败;(2)只报告失败;(3)只报告成功;(4)既不报告成功也不报告失败。图5-11SCP与SDP间的接口关系业务交换点SSPPICDPPICDPPICDP呼叫模型通信管理业务控制点SCP呼叫状态信息呼叫控制指令4.BCSM:BasicCallStateModelBCSM模型INCS-1:发端BCSM模型5.INCS-1INCS-1:终端BCSM模型7.T_零和

终端试呼鉴权8.选择设备和存在呼叫129.T_提醒10.T_激活15131416171811.T_例外T_切断T_呼叫中终端_试呼_鉴权T_被叫方忙T_无应答T_应答T_放弃•ITU-T在INCS-1中定义的操作如下:(1)在SCF-SSF间定义了业务激活、信息分析、计费申请、呼叫请求等51种操作。(2)在SCF-SRF间定义了辅助请求指令操作、取消操作、播放通知操作、提示并收集用户信息操作、专用资源报告操作共5种。(3)在SCF-SDF间定义了连接、解除连接、搜索、增加登录项、删除登录项和登录项共6种操作。•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操作及其功能。(1)启动检测点(IDP)(2)连接(Connect)(3)请求报告BCSM事件(RRBE,RequestReportBCSMEvent)(4)BCSM事件报告(ERB,EventReportBCSM)

(5)连接到资源(CTR,ConnectToResource)(6)提示并收集用户信息(PCTI,PromptandCollectuserInformation)(7)申请计费(AC,ApplyCharging)(8)申请计费报告(ACR,ApplyChargingReport)(9)释放呼叫(RC,ReleaseCall)6.国家智能网网络组织SCP:北京,上海,广州三个SCP。SSP:各省省会城市S1240长途局。负责汇接省内业务。SMS:北京一个SMSSCE:北京一个SCE

说明:SCE业务生成环境SSP业务交换点SCP业务控制点SMS业务管理系统IP智能网外围设备HSTP高级信令转接点TS长途交换机国家智能网结构图------信令链路——数据链路7.昆明智能网SSP作为业务汇接局,智能业务通过端局、汇接局汇接到SSP进行处理。汇接局2机房汇接局1机房主控机房SCP:ServiceControlPoint

业务控制点.SSP:ServiceSwitchingPoint

业务交换点.SMP:ServiceManagementPoint

业务管理点.SCEP:ServiceCreationEnvironmentPoint业务生成环境.SMAP:ServiceManagementAccessPoint

业务管理接入点.SCF:ServiceControlFunction

业务控制功能.SSF:ServiceSwitchingFunction

业务控制功能昆明智能网业务一期记账卡(ACC)被叫集中付费(FPH)广域Centrex(WAC)虚拟专用网(VPN)个人通信(UPT)电话投票(VOT)大众呼叫(MAS)号码流动(NP)电话广告(AD)等九种智能网业务二期信用卡呼叫(CCC)电话付费(TP)等两种智能网业务。营业系统组网将SMAP(业务管理接入点)设备安装到各个电信营业窗口,当用户来申请智能新业务时,营业人员可当场将数据通过SMAP录入并加载到智能网系统中,用户便可以使用其申请的业务了。结合昆明市本地网营业点的实际情况,对智能网营业系统组网考虑如下:在全市设置10套SMAP设备,其中2套放置在中心机房内,提供统一的业务管理及语音录制;另外8套分别放置在电信业务营业厅。昆明市本地智能网与国家骨干网的关系国家骨干智能网是以国家主干长途网中的长途交换机为SSP构成的,在昆明市长途局有一个国家骨干网的SSP,它承担着昆明市所有国家主干智能网业务的汇接。昆明市本地智能网主要提供本地智能业务,本地的SSP主要承担本地智能网业务的汇接。目前,每一智能业务的呼叫局可以根据不同的智能业务接入码选择连接国家骨干网的SSP,或本地智能网的SSP路由,从而完成各个智能业务的呼叫。随着智能网的发展,本地智能网的SSP点增多,这时便可以实现两个不同等级智能网的SSP同时接入国家网的SCP以及本地网的SCP。SSP可以根据智能业务的不同接入码,以GT为标记来选择不同的SCP,也可以根据业务接入码先指定选择一个SCP,再按照此SCP返回的目的SCP的地址代码选择到相应的SCP。(参照《300业务补充规范》)所以,在昆明市本地智能网建设过程中,国家主干智能网SSP和本地智能网的SSP近期可以互不关联,同期共存,随网络发展,以后可以共享使用5.3.2典型业务1.被叫集中付费业务2.记账卡呼叫业务3.虚拟专用网业务4.通用个人通信业务5.彩铃业务图5-12被叫端局触发的PSTN用户呼叫彩铃用户流程5.4移动智能网5.4.1移动智能网结构•智能网不但可为固定电话网服务,而且还可为移动通信网服务。•多年来,我国在GSM、CDMA等移动网中引入智能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新业务,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益。•移动智能网组网结构如图5-13所示。•从物理实体上看,移动智能网结构与固定智能网类似,仍然包含SCE、SMP、SMAP、SCP、SDP、SSP及IP等组成部分,各实体所完成的功能也基本相同。•但在移动网中,智能网所连接的不再是PSTN/ISDN交换机,而是MSC、HLR等移动网络设备。•相应地,网络实体之间接口协议也发生了变化,如在SCP和SSP、HLR、MSC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时使用的是CAP和MAP协议,相关协议将在后面作具体的介绍。图5-13移动智能网网络结构图HLR:归属位置寄存器MSC:移动交换中心MAP:移动应用部分CAP:CAMEL应用部分1.CAMEL方案•CAMEL的全称是应用于GSM的“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ustomizedApplication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它的目标是解决GSM移动通信网与智能网互连的问题。•CAMEL采用智能网的业务控制功能,使GSM网络能够提供独立于网络的业务。•CAMEL标准是分阶段实施的,包括CAMELl、CAMEL2、CAMEL3和CAMEL4等阶段。•其中CAMEL1、CAMEL2是基于INCS1的,CAMEL3、CAMEL4则是基于INCS2的。•CAMEL1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支持SRF功能,系统与用户之间几乎没有语音交互。•CAMEL2增加了一个功能实体gsmSRF,主要用于支持各种专用资源功能。•另外,通信协议的能力也有所增强。•CAMEL3和CAMEL4阶段还在发展和完善中。•我国的移动智能网主要参考CAMEL2阶段标准。•与GPRS互连是移动智能网引入CAMEL3的重要内容。•通过与GPRS的互连,可以将CAMEL业务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据业务,从而丰富CAMEL的业务能力。•CAMEL4支持电路交换中移动用户之间最佳路由选择,支持在已存在的呼叫中添加新的通话方,具有创建与现存呼叫无关的新呼叫的能力,并添加了对IP多媒体会话的控制能力。•图5-14所示为基于CAMEL2标准的移动智能网功能结构图。图5-14CAMEL的功能结构模型HLR:归属位置寄存器VLR:拜访位置寄存器GMSC:关口移动交换机MS:移动台MSC:移动交换中心MAP:移动应用部分CAP:CAMEL应用部分SRF:专用资源功能归属网络:代表了用户的性质询问网络:主要针对移动用户作为被叫。拜访网络:主要针对移动用户作为主叫•与GSM网络相比,GSM移动智能网需要增加gsmSSF(业务交换功能)、gsmSRF(专用资源功能)、gsmSCF(业务控制功能)。•其中,gsmSCF与gsmSSF、gsmSRF之间采用CAPPhase2协议,CAP是CAMEL的应用部分,它是基于INAP的扩展协议。•CAP协议是用于移动智能网SCF与SSF、SRF实体之间的通信规程,SCF与其他实体的接口采用MAPPhase2+协议。(1)归属位置寄存器(HLR)。(2)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SSP)。(3)移动交换中心(MSC/SSP)。(4)GSM业务控制功能(gsmSCF)。(5)GSM专用资源功能(gsmSRF)。图5-15No.7信令协议栈2.WIN方案•无线智能网WIN(WirelessIntelligentNetwork)是美国电信工业联盟(TIA)推出的,为CDMA系统制定的移动智能网技术标准。•与CAMEL标准相似,WIN规范也是分阶段制定的,到目前为止已发布了WINPhaseI阶段的IS-771、WIN预付费阶段的IS-826和WINPhaseII阶段的IS-848。•WINPhaseⅢ阶段的IS-843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WIN第一阶段(WINPhaseI)协议发布于1999年,建立了基本的呼叫模型以及用于支持灵活业务结构的一些操作。•WINPhaseI提供的业务包括来话呼叫筛选(ICS,IncomingCallScreening)、主叫标识显示(CNP,CallingNamePresentation)以及语音控制业务(VCS,Voice-ControlService)等。•WIN第二阶段(WINPhaseII)协议提供一些附加业务功能,以及向3G网络过渡所需的一些网络功能和操作。•WINPhaseII中还定义了智能网预付费业务的MSC触发机制。•WIN第三阶段(WINPhaseIII)协议将提供一些对基于位置服务的业务支持。•WIN基于ITU-T的INCS2,通过在CDMA网络中引入智能网,在移动环境中向用户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