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第1页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第2页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第3页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第4页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从字源上看,”表现”原文为expression,press意为挤压,ex意为外化,内在的东西经挤压而外在化,这是一种完全现代的感觉。发展概况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义为开端的。表现主义打响了反主流文学的第一炮。表现主义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戏剧、诗歌、小说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中心,掀起一个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到20年代,影响遍及奥、俄、美、北欧诸国。就文学领域来说,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和戏剧。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反对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灵魂世界;突破事物表相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对短暂现实的或感受的抒写而表现永恒真理或理念。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名作《嚎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感。文学上表现主义的特征:1.抽象的人物。没有姓名,没有血肉,不具体,具有将人物符号化的倾向(男人、女人、父亲、儿子、群众、个人等)。2.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等手段来表现人特的思想感情。3.离奇的情节和奇特的语言。情节突兀,前后缺乏联系,没有逻辑,不合常情,生与死,人与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语言上,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创造一种不连贯的,简练的、电报式的语言。主要代表作家

[瑞典]斯特林堡(1849-1912),代表作《鬼魂奏鸣曲》[德国]盖奥尔格(1878-1945),代表作《从清晨到午夜》[德国]恩斯特。托勒(1893-1939),代表作《群众与人》[捷克]恰贝克,代表作《万能机器人》[美国]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奥地利]卡夫卡(1883-1924),代表作《城堡》

卡夫卡

1883-1924

西方现代派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评论家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我的名字叫卡夫卡,这是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穴鸟”(1911年日记)。穴鸟的形象对于卡夫卡一生的性格及其生活方式有着一种暗示作用: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自掘一条蜿蜒的甬道,以遁避世俗的伤害。“洞穴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的安静”现代雕塑《地洞》

卡夫卡与父亲

卡夫卡生长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体格健壮,性情强悍,专制有如暴君。体弱敏感、性情温和的卡夫卡从小心灵就受到摧残,产生“无穷尽的负疚感”。

1919年卡夫卡写了著名的《致父亲的信》,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值延续了八百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期。用恩格斯的话来说,“这个帝国始终是德意志一个最反动、最厌恶潮流的邦”。它与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结成最反动的同盟,对外侵略成性,对内反对民主共和,实行家长式封建统治。布拉格市区风景家庭和国家的双重暴君式压迫,简直使青年卡夫卡透不过气来。令人窒息的环境促使他的精神内向发展。精神的内在积聚日益增加,急欲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我头脑里有个庞大的世界。但是如何解放自己,并且解放它们而又不使它撕裂?与其让它在我身上受压抑或埋葬,还不如让它撕裂一千次。”父亲的意志和家庭的责任迫使他只能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业余生活。他在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工伤保险公司当职员。过着一种双重生活。白天从事保险业务,晚上从事文学创作。白天为家庭、国家生存,晚上实现自我价值。“外表上,我在办公室里满意地克尽职责,但并没有克尽内心职责,而每一件没有完成的内心职责都在我心中变成了一种永存的不幸。

卡夫卡日记

1911年3月18日为了从事文学,他订婚三次都未成婚,怕结婚会有更大的家庭义务,从而不能完成他心爱的,视之为生命的文学创作。卡夫卡与菲利斯的订婚照卡夫卡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从不把作品视为换取名利的手段,也不仅仅把它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当作生存的一部分,生存的本身。在他生活的短暂的四十一个年头中,卡夫卡给我们留下了不下三百万字的著作,包括大量的书信、日记、笔记等。但这些作品大多是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在卡夫卡死后违背作家的遗愿而编辑出版的。卡夫卡的名字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法国哲学家萨特、加缪等在其作品中发现了存在主义色彩后,才逐渐流行的。从五十年代后,西方文学界形成了“卡夫卡热”,1963年在卡夫卡家乡布拉格召开了首届卡夫卡国际学术讨论会,业余作家卡夫卡的作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在那里,反常的情境通过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实和梦幻,理性和荒诞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有时甚至是阴森恐怖的感觉。

他作品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孤独。他的人物总是孤独无援地处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他们的悲惨境地是“人”囚禁在一个无法上诉的世界的象征。这一切,卡夫卡又是以极端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笔调描写出来的。他是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的一个角色和核心人物,同时又是一个旁观者和边缘人物。他把自己摆进作品,又把他当作另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来加以观察。这样,这使读者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幻觉和恐怖感,又庆幸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审判》(1914)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一早醒来发现自己成了罪犯。为了申明自己无罪,他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但还是无法摆脱罪名。结果“像一条狗般”被处死。对此作品有三种不同理解:小说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审判是指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的深层感觉。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间的审判。上帝的审判在人看来是神秘的、非理性的,因为它遵循的是天国的律令,而不是尘世的律令。两者不可通约。前者虽然从人的角度看来是荒缪的,但人只能无条件服从。“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城堡》(1922-26)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小说。主人公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奉命进入城堡工作。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但道路曲折迂回,无法进入。K为了进入城堡,历经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奋斗,但还是无法进入城堡。对《城堡》的几种解读社会学解释:城堡=官僚机器(帕金森定律:金字塔不断上升)。K=奥匈帝国治下的平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连起码的生存条件,获得职业、户口、安居乐业的要求都无法达到。由此产生出一个新词:kafkasque,成为官僚主义代名词。哲学式解释:城堡=异化的世界。K=现代人。他的生存由居住在城堡中的神秘力量控制。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地位,类似但丁地狱中的林勃LIMBO状态。文化学解释:K是犹太人的代表。城堡是抽象的异乡。整部小说是犹太人寻求家园而不得的寓言式表达。宗教式解释:小说是一部现代的《天种历程》。城堡是上帝,无所不在而又始终不露面,是非理性的存在。人的理性永远无法企及。心理学解释:城堡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是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K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他对父亲始终怀着一种既恐惧又崇拜的心理。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感到自己是渺小的,无力的,无价值的。儿子进不了父亲的世界。两代人永远无法沟通。“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城堡》和《审判》可以对照着来读。主题互补对称,主人公的名字都叫K,都受到一个神秘当局的迫害或摒弃。《变形记》(1912)一个现代寓言或现代神话。主人公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虫子。于是,他的生活一切都改变了。变形的三个阶段:身体变成虫子,仍保持了人的感觉、思维,没有放弃人生责任。放弃人生的责任,但仍未放弃介入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的愿望。彻底放弃介入家庭和公众生活和愿望,干瘪而死。格里高尔与其家庭成员格里高尔与其家人强弱、盛衰的变化:格里高尔:虫子的外形-人的灵魂和头脑家人:人的外形-虫子的灵魂的头脑“格里高尔的家庭成员都是附在他身上的寄生虫。那种在背叛、冷酷和肮脏的现实中寻求保护的迫切需要形成他的硬甲,既虫壳的因素。”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变形记》和《城堡》的对照阅读。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某种灾难性的变化,正常的生活节奏和逻辑被打乱了。他们不得不从人类生活的世界退出,而遁入非正常的地下世界,并为重返人类世界而奋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恶梦般的故事内容和法律、科学般清晰准确和正式的语调。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卡夫卡的艺术在于他一方面逐步积累格里高尔的虫子的特征,包括他的虫子的外表所有可悲的细节,另一方面又生动地,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格里高尔善良的、体贴入微的人的本性。纳博可夫《文学讲稿》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相互转化。存在主义文学是文学的哲学化或哲学的文学化。要了解这种特殊的文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主义的概念首先是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他认为哲学不应研究客观世界,而应研究个人主观的存在。个人存在无法摆脱痛苦、危机和荒诞。唯一的出路是弃绝理性,皈依上帝,实现人和神的统一。

张德明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xfxdwylp-y@9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在战败的德国获得重大发展。胡塞尔(1859-1938)、雅斯贝斯(1883-1969)和海德格尔(1889-1976)发展了存在主义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了。他们认为哲学应当从“存在者”——“人”出发,应关心作为个人的“人”在危机中的存在问题。40年代后,法国哲学家萨特(1905-1980)创立了法国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并有意识地把他的哲学思想贯穿到小说和戏剧创作中,从而使存在主义从单纯的哲学领域走入文学领域,成为二次大战后影响最大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除了萨特外,还有加谬、波伏娃、布良肖等。6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文学势头逐渐减弱,但其影响渗透到了“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和“新小说”等文学流派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是人,是人的存在,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道主义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的荒诞性世界是荒诞的。人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谬的,肮脏的世界,社会的发展全无理性,是混乱的。人的存在与环境是相敌对的。世界无法认识,人生没有意义;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是被扔到这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上,被不可知的无理性无规律的力量所限制,所逼迫,备受痛苦而又无能为力,唯一的命运是一连串的失败。“存在先于本质”人生下地来他就存在了,但最初并没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后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决定,作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以后才获得的。存在先于本质,用萨特的话说,是指“人首先存在,露面,然后才能说明……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用这一理论否定上帝的存在,既宣传了“世界并无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又否定了过去人道主义认为有一般人类本性的理论。他主张“人之初,性本无”,以此说明人比物高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自由选择论”虽然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人生下来也是虚无的,荒谬的,但是既然人的本质、本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而是人存在以后才获得的,因此人可以设想,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本质、行为,摆脱世界加之于人的荒谬和黑暗;而这种选择有绝对自由,无需接受任何关于人的普遍性及社会道德准则之类的束缚。这里所谓的“绝对自由”,指的是人在面临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权。萨特说,人的存在就是人的一系列的选择活动,人的本质不在这些活动之外,而是在这些活动之中,“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人每分种都在创造自身,创造自我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责任观既然人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就应当对他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和本质完全负责。他说“人……肩负着世界的全部重担,他对世界负责,对自己(作为一定的存在方式)负责。”“他一投入世界,就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要负责。”存在主义既是悲观失望的(它肯定一切价值都被摧毁了),又是向希望敞开的(问题才于重建价值秩序)。萨特(1905-1980)

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与创作让-保罗.萨特出身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很早就有一种“私生子”的感觉。年轻时曾在柏林攻读哲学,接受存在主义观点。1937年因发表《恶心》而一举成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曾被德军俘虏。获释后一面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一面积极宣扬存在主义。1943年发表《存在与虚无》,把存在主义哲学发展到高峰。战后,他成为存在主义文学主要的创导人,在法国文学界享有巨大的声誉。1964年被瑞典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拒绝,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恶心》《恶心》以日记体形式写成。实际上是萨特按他自己的方式写成的一本形而上日记。主人公洛根丁对生命和存在的反思既属于文学的范畴,又属于哲学的范畴。洛根丁是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自叙为了人生的价值,几乎每天去图书馆,埋头写一本关于18世纪一个冒险家XX侯爵的传记。通过图书馆内外的见闻和对现实及人生的思考,他逐渐感到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写作是荒谬的,词语是荒谬的,理性也是荒谬的,存在本身更是荒谬的。“一切都令人恶心”。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结构,许多章节的描写是主人公的呓语。在这部小说中,荒谬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既是题材,也是主题。小说通过一系列荒谬的描写,反映了荒谬的现实,对现实作了相当彻底的否定,带有浓重的悲观和虚无主义色彩。《墙》《墙》是一篇重要的哲学小说,影响广泛。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个名叫伊比埃塔的游击队员一夜之间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经历,将人生的恐惧和存在的荒谬渲染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存在主义的生死观。作品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墙”象征了生与死之间的间隔,也象征了人的存在的偶然性。小说最后主人公发出的笑声,是对荒谬的现实和存在本身的嘲笑。“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其中著名的有《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禁闭》哲理剧《禁闭》(萨特最初拟定的题目为《他人》)又译为《间隔》,是萨特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被西方戏剧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剧名原意为审判时禁止旁听,只限当事人在场。故事场景被规定在地狱中“一间第二帝国时代的客厅里”。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一男二女“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他人就是地狱”三人在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在地狱里也不安生,继续为非作歹,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嫉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

加谬

(1913-1960)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父亲在欧战中阵亡,母亲不久也去世。他在孤儿院长大,此后半工半读考入阿尔及利亚大学攻读哲学,参加过反法西斯运动。二战后与萨特齐名,同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后因哲学观点不一,导致两人友谊破裂。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因车祸逝世。加谬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他实际上他的理论和创作都在宣扬存在主义思想。与萨特相比,他更加强调存在的荒诞,个人在荒诞的世界面前的无能为力。《局外人》与《恶心》一样,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名叫默尔索的小职员的命运,强调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荒谬的思想。默尔索对亲情、爱情、友情、法律、宗教等进行了全面的反叛。对他来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似乎全是偶然的,荒谬的,与自己无关的,甚至生命本身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整个小说为加谬关于存在的荒诞性的思想作了注脚。荒诞感一个那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构成真正的荒诞感。

加谬《西西弗斯的神话》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他通过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石头又不断滚下的永恒劳作,提出一种形而上的悲观论。存在主义的英雄西西弗斯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他是意识到存在的荒诞,并力图克服这种荒诞的人类的象征。西西弗斯被罚做徒然的劳役,他不断把巨石推到山上,巨石滚下来后又推回去,这样他便主宰了自己的命运。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发表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但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BruceJayFriedman)编辑了名为《黑色的幽默》(Blackhumor)的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告的意思。“黑色幽默”与正常的幽默正常的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也称“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激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他们蹒跚的跛行可能意味着在一只腿上布满了伤疤的结缔组织构成的锦缎和浮雕——有多少女人曾经看见了锦缎和浮雕,然而又躲开了?——他们很想把咽喉上的疤痕像华丽而俗气的战争勋章一样谦逊地隐藏起来,他们的舌头从面颊上的一个洞里伸了出来,由于这张额外的嘴巴,他们将永远不能再讲什么秘密的悄悄话。

品钦:《伊色谋到了一个鼻子的差事》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蜚然。“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黑色幽默”代表性作家作品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一部力作。题目是以虹来描状导弹运行的轨迹。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它溅落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相吻合;后该军官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情欲与科学一起造成了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

约瑟夫.海勒

(1923-1997)黑色幽默,用喜剧表现悲剧22军规,以嘲讽诠释严肃生平与创作1923年5月1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二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二战结束后,在纽约大学取得艺术学学士学位。1949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得到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毕业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英语。曾担任《时代》等杂志的编辑。1963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奖学金,1977年被选为艺术学院院士。1961年,海勒根据自己的军旅体验写出了被誉为“黑色幽默”奠基作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经典之作。反映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地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巨大的震动,此后数十年经久不衰,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成为欧美各大学文科学生的必读书。独特的结构小说共有四十二章,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每一章主要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为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小说在写法上摒弃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没有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但透过这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中,可以认识到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无法逃避的恶毒逻辑规则的代名词,走入了人们的交际语言。反英雄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顺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逻辑悖论以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尔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尤索林与丹尼尔的对话奥尔疯了吗?他肯定是疯了。你能停止他飞行吗?当然可以,但首先必然由他来向我提出要求。这是一条规定。那么,为什么他不向你提出要求呢?因为他疯了……在经过这么多次侥幸脱险之后,仍坚持执行飞行任务,他没法不疯。但是首先得向我提出要求。然后你就可以停止他飞行了?不,那样我就不能停止他飞行。你是说有一条军规。当然有一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任何想要摆脱战斗责任的人都不是真疯。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和发展荒诞派戏剧又称“反戏剧”或“反传统戏剧派”。20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法国。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这是它的理论根据。从字源上看,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一词演变而来,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和谐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荒诞派”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该文认为人类的境遇从本质上来说是荒诞的。1950年,法国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1953年,法国另一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获巨大成功。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1960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荒诞派戏剧》,对之作了专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正式把它们命名为荒诞派戏剧。此后,荒诞派戏剧就在西方的舞台和文学评论界传播开来。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思想上,它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荒诞的。人生下来有着种种期望、理想、追求,但这个世界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一切传统的人生价值、尊严、荣誉、道德、礼貌等,都土崩瓦解了。如果按传统原则和标准行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个特征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思想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严重脱节。人们对充满灾难的世界无法理解,感到一片混乱。艺术上,采取荒诞的、混乱的艺术形式。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为此,荒诞派作家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打破了以情节和对白为基础的戏剧传统。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更谈不上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舞台形象稀奇古怪,支离破碎,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戏中人物大多是干瘪、枯萎的木偶式角色。常常带有梦幻和恶梦的性质。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不少剧中出现盲、哑、聋的形象,象征人与世界、人与人无法沟通。在荒诞派作家看来,既然世界和人的存在都是荒诞的,没有意义,那么作为人们之间交往的工具的——语言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这类戏没有连贯的语言,更无发人沉思的隽语和机智的对话。它的对白常常是枯燥无味的陈词滥调,不断重复的唠叨絮语,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不合语法的句子。总之,荒诞派戏剧通过离奇、荒诞的形式和手法,反映了西方世界“一种本质上的荒诞控制了人们的生活”这一现实,在荒诞的背后透露出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或许是对荒诞派戏剧的最好的评价。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法]尤金.尤奈斯库(1912-),主要作品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法]萨缪尔.贝克特(1906-)主要作品有《等待戈多》、《欢乐的时光》。[英]哈罗尔德.品特(1930-),主要作品有《升降机》、《生日晚会》。[美]阿尔比(1928-),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美国之梦》。尤金.尤奈斯库(1912-)生于罗马尼亚,父为罗马尼亚人,母为法国人,在他出生第二年移居巴黎。13岁父母离婚,与父一起回罗马尼亚。中学毕业后入布加勒斯特大学。二战爆发后于1938年离家定居巴黎。1949年开始戏剧创作。至今已发表30多部剧本,作品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1970年被评为法兰西院士。《秃头歌女》第一个剧本《秃头歌女》于1950年首次在法国公演。全剧没有完整的剧情,没有明确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具有个性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全剧讲的是两对英国夫妇之间的一场莫名其妙的东拉西扯的对话。西方评论家认为这出戏的意义在于“明白无误地反现实主义,同时还含有反现实本身的意向”,还在于勇于宣布字句是没有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沟通都是不可能的。”《未来在鸡蛋中》《未来在鸡蛋中》(1951)揭示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盲目生产,物质涌流压迫人,人异化为生产者(消费者)的现实。《新房客》《新房客》(1953)继续同一主题。写某先生搬进新居,带来无数家具,结果整个舞台最后完全被家具挤满。表现了物质生产畸形发展造成物对人的压迫,人的物化这一主题。《犀牛》《犀牛》写外省某小城出现一头由人变的犀牛,开始大家议论纷纷,后来渐渐许多人都染上犀牛病而变为犀牛,犀牛势力越来越大,人们纷纷随波逐流,争相以变成犀牛为时髦。最后只剩下一男一女发誓要当“亚当和夏娃”,但最终女主角苔丝的还是弃男的而去变了犀牛,舞台下只剩下男主角贝兰吉一个人。尤奈斯库的剧本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全面异化。

贝克特

(1906-)

生于爱尔兰,学生时代到巴黎游历,认识乔伊斯,当过其秘书,在创作思想上受其影响。《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其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1953年在巴黎演出后,引起轰动。1969年因其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演出剧照之一《等待戈多》演出剧照之二戈多是谁?全剧的关键是,戈多是谁?原文GODDOTT,由英语中的GOD和德语中的GOTT拼合而成。维特根斯坦有言:“生活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作为一位父的上帝之符号与此意义相联。”“相信上帝即意味着看到,对世界的事实还不能漠然置之,相信上帝意味着,生活有意义。”等待戈多,意为等待“神”-生活的意义出现,但是“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出戏不是一个单纯的悲剧,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而是一个悲喜剧。一方面,这是一个很悲壮的等待,那个东西虽然总也不来,但我还是要坚持等下去。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很滑稽可笑的等待,因为你要等的东西明明是等不来的,而你不知道这一点,还要等下去,就有点傻里傻气了。于此可见,作者在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方面,达到了一种非常深的境界,看到了生活中的悲喜剧。弗拉基米尔和艾斯特拉冈发展概况一般意义上说,迷惘的一代是指经历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一代人。文学上特指在一次大战期间成长起来,在1920年代建立起文学名声的的那一代美国作家。主要作家有海明威、派索斯、菲茨杰拉德、肯明斯、福克纳等。他们在战前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响应政府的号召走上战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非正义性,以及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在身心两方面都蒙受战争的创伤。回国后又找不到出路,于是灰心失望,通过文学形式表现自己的经历和苦闷,形成一个松散的但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命名来由“迷惘的一代”这个名称是20年代旅居法国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露特.斯坦因提出的。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将这句话写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斯坦因夫人像,比加索作

共同特征迷惘的一代是个松散的文学团体,并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但他们无论上思想上和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1.相似的参战经历和厌战,反战情绪。海明威在意大利战地医院2.迷惘的情绪。A、失落。他们在战争中失落了青春年华,也失落了理想。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从小接受的一套传统的道德、宗教和伦理标准动摇了。B、迷路。感到无路可走。“所有的战争都已结束。所有的信仰都被动摇。”他们被战争逐出了生活的常规,不能适应正常的日常生活。于是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过着一种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酗酒,赌博,谈恋爱,寻找刺激,希望以此摆脱精神上的苦闷。3.思考战争与社会和人生的关系,特别是思考和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着力描写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人们的痛苦和追求。4.艺术上力图冲破传统,追求艺术创新,广泛使用象征、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

海明威

1899-1961

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能够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平和创作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橡树园。父亲为一外科医生。1917年夏天中学毕业后赴欧洲战场。20年代在巴黎过流浪生活。《在我们的时代》(1924)了解海明威的关键隐藏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其中第一篇《在印弟安人营地》预示了海明威父子日后的命运,自杀。主要人物尼克.亚当斯在此后的小说中不断重现。尼克.亚当斯=海明威?尼克.亚当斯不断变换名字,在海明威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中重现,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角色。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是创伤。主要是心理上的。因为过早地看到了流血和死亡,从此再也无法回到童年的天真状态。其次是长期过一种脱离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以至无法适应正常生活。《太阳照常升起》(1926)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战地记者杰克.巴恩斯参战后受伤,被战争阉割了。战争摧毁了人的生命力及其延续。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逃避现实,摆脱创伤:喝酒,钓鱼,看斗牛,赌纸牌,谈恋爱。但精神上更加痛苦。与他一起还有一批同样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伤兵和逃兵,与他干着同样的事,住在巴黎的公寓里鬼混,打发日子。

书名的象征意义小说书名来自《圣经》传道者书。“虚空,虚空,一切皆空。太阳照常升起,太阳底下无新事。”小说的情节都是讲无聊的吃喝玩乐。什么事都毫无成就,情节兜了个圈子又回到原地。就像太阳上升后,也不过是为了下落,第二天照常升起。小说把一代人的精神苦闷和迷惘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明威在巴黎的寓所《永别了武器》(1926)继续迷惘的主题。小说标题(AFarewelltoArms)的双关含义。主题情节从战争与恋爱两方面平行展开,微妙对应,寓意完全一致:人生不论是私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是一场徒劳的斗争,一无所获,只有一个全盘皆输的结局。海明威的第一位情人小说中凯瑟琳的原型“肚破肠流的尸体上没有美可言,炮弹休克的士兵身上没有尊严。牺牲只有不必牺牲的人说来是高尚的。战争没有什么伟大,神圣或光荣可言。战争就是血泊,就是地狱,就是黑暗中痛苦的嚎叫。残酷无情,毫无意义。”走出迷惘《有与无》(1937)是个转折点,表明海明威从迷惘中走出,也从脱离正常生活轨道的孤独中走出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现代世界上,谁也不能孤独地有所作为”。格尔尼卡,毕加索作于1937海明威在西班牙前线《丧钟为谁而鸣》(1940)小说标题借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辞: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角。人和人类是不可分的。所以不必派人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不论是谁,钟声为你而鸣。在这本书中,海明威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作家认为,主人公为民主而战,死得值得,有意义。人生是值得的,而有些目标是值得为它而献出生命的。从此开始,海明威小说中出现了另一类主人公,那就是硬汉子。《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可与《白鲸》相比。但前者比后者写得更精炼,也更富于象征意味。它表现的是作家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人生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你可能会输掉,但你在精神上仍可保持一种风度——“压力下的风度”。基本素材来源《老人与海》的基本素材来源于真人真事。作者1936年曾写过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上》报道一古巴渔夫出海捕到大马林鱼一事。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深厚的捕鱼生活经验加以加工和提炼,融汇了晚年时期的海明威在人生搏击中的智慧与勇气、欢乐与痛苦、追求与失望。写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由于伤残的折磨和婚姻生活受挫,正陷入深重的精神危机,所幸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与命运的抗争意识,为作品带来了一些乐观主义的色彩。“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被视为海明威一生的总结性作品。海明威在交稿时致编辑的信中提到“这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这一切的尾声”。这话不幸言中,直到1961年7月2日自杀,海明威再也没有发表过什么重要作品。海明威和大马林鱼念完祈祷文,他觉得舒坦多了,但依旧像刚才一样地痛,也许更厉害一点儿,于是他背靠在船头的木舷上,机械地活动起左手的手指。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我还是把挑出在船梢的细钓丝重新装上钓饵的好,”他说。“如果那鱼打算在这里再过上一夜,我就需要再吃点东西,再说,水瓶里的水也不多了。我看这儿除了鯕鳅,再也逮不到别的东西。但是,如果趁它新鲜的时候吃,味道不会差。我希望今夜有条飞鱼跳到船上来,可惜我没有灯光来引诱它。飞鱼生吃味道是呱呱叫的,而且不用把它切成小块。我眼下必须保存所有的精力。天啊,我当初不知道这鱼竟这么大。”“阳光和他手指不断的活动,使他那抽筋的左手这时完全复原了,他就着手让它多负担一些拉力,并且耸耸背上的肌肉,使钓索挪开一点儿,把痛处换个地方。“你要是没累乏的话,鱼啊,”他说出声来,“那你真是不可思议啦。”他这时感到非常疲乏,他知道夜色就要降临,所以竭力想些其他别的事儿。他想到棒球的两大联赛,就是他用西班牙语所说的GranLigas,他知道纽约市的扬基队正在迎战底特律的老虎队。theprincipaloftheicebergIalwaystrytowriteontheprincipaloftheiceberg.

Thereisseven-eightsofitunderwaterforeverypart

thatshows.Anythingyouknowyoucaneliminateand

itonlystrengthensyouriceberg.Itisthepartthat

doesn'tshow.

海明威的风格简单,新鲜,干净。“每一个字都打击你,好象它们是刚从小河里捞出来的石子”。海明威扛着斧头走进语言森林,把一切繁枝败叶都砍掉了,只露出光秃秃的树干。他竭力简化句子与词汇的构造。他的句子基本上是用动词和名词构成的,而很少用形容词。他相信读者,希望在读者与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交流,而不要作家在一旁指手划脚。阅读撷英☆他眼下已看不见海岸的那一道绿色了,只看得见那些青山的仿佛积着白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像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块。海水深极了,阳光在海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幻成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阅读撷英☆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到世界上没人去过的地方。现在我跟它给拴在一起了,从中午起就是如此。而且我和它都没有谁来帮忙。☆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他想。为什么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狮子?☆“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modernism)是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欧美国家一大批不同于传统的形形式式的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文学并不是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全部,但从质上看,它特别显著地表现了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病和特有的社会心理,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继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后出现的第六个思潮。艾布拉姆斯论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锋(军事性比喻)这种特殊现象。由一小批自觉和艺术家和作家,……从事‘革新’的工作。他们违反大家已公认的约定和礼仪,从事于创造花样翻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采用迄今一直受到忽视的和常常遭到禁止的题材。先锋派艺术家经常自以为是从既定秩序中异化出来的,他们坚称有反对这种既定秩序的独立自主权。他们的目的是使墨守成规的读者感到震惊,向资本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信仰挑战。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1.社会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9)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西方作家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0年12月或12月左右,人性变了。弗吉尼亚.沃尔夫我生活在一个颓废的罗马世界。魏尔伦世界上美的东西遭到了浩劫。战争不但毁灭了它所涉及到的大自然的美景,毁灭了它蔓延时触及到的艺术品,而且战争还使我们失去了对自己文化成就的骄傲感,失去了对如此众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崇敬,破灭了最终克服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之间的分歧的希望。---那彼岸世界越来越遥远。战争浩劫了我们许许多多心爱的东西,并向我们表明,在那些被我们所认为是永恒的事物当中,有些已经急剧衰萎。弗洛伊德德国历史学家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914-1917),提出文化有机体说。美国学者麦克法兰提出“文化地震说”。微震:风尚的交替,需10左右;二级:风格感性的持续变化,需几十年时间;三级:文化灾变:这是“人类创造精神所造成的根本性骚乱,这种骚乱似乎推倒了我们信仰和观念中最稳固的东西,把属于过去的广大地盘夷为一片平地,它怀疑整个的文明或文化,并疯狂地重起炉灶。”2.文化原因从文化上分析,现代主义是西方传统文化解体的产物。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近代科学。西方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人道主义、理性至上、科学万能、勤奋节俭。价值观的崩溃或转移:非人化、非理性、物化世界、享乐主义“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天经地义的时代结束了我敢断言,在两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将处于混乱之中。我就是命运。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3.思想原因强调非理性的现代哲学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突出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图景,深化人们对物质、时空、因果关系的看法。

唯意志论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叔本华(1789-1860)

权力意志说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以“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让人无地自容。

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而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亨利.柏格森(1859-1941)

精神分析学意识只是无意识冰山上的一角。一切艺术活动都是无意识的表现和象征;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满足的欲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对经典物理学提出的挑战物质是否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实是否就是我们感官所感觉的那个样子?感官感觉不到的东西是否是物质?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异化意识异化(alienation,转让,疏远化)——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异化概念的发展——黑格尔: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宗教的异化;马克思:经济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A.人与社会的异化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成为人的疏远化的对象;由此出现一系列异化的人的形象

加缪:局外人波德莱尔:陌生人格奥尔格:外来人舍伍德.安德森:畸形人等B.人与人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多变性和人的交往的“一次性”和“无背景性”,使人与人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社会性格类型的变化——从“传统引导”、“内在引导”发展到“他人引导”:主体和客体互换位置,自我被置于他者的目光之中Solitude:

aperson,anurseEzraPound埃兹拉。庞德

(1885-1972)沉重的时刻此刻有人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端端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人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端端地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人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端端地在世上死望着我里尔克(1875-1926)C.人与自我的异化现代心理学揭示了自我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和无意义性;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现代社会需要人扮演更多的角色,套上人格面具(persona),人与面具的冲突导致自我的丧失;“反英雄(anti-hero)”的出现。普洛弗洛克的情歌-节选当真会有时间来怀疑:“我敢吗?”“我敢吗?”会有时间转回身,走下楼梯,我头发当中秃了一小块——(他们会说:“他头发可稀!”我穿上晨礼服,脖子紧贴着衣领,我的领带多彩而文静,夹着一枚普通别针——(他们会说:“他的臂和腿可瘦得很!”我敢打扰这个宇宙吗?等一等,有时间作出决定,修改决定,一秒种后又推翻决定。T.S.艾略特D.人与自然的异化

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9世纪,西方人集中精力征服自然,到19世纪末,自然被征服后成了第二自然,反过来成了压迫人的力量。人在它面前无能为力,变得渺小,人性也被它异化了。E.人与语言的异化

程式化的语言使人成为“语言的牢房”中的囚犯。

张德明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xfxdwylp-y@32、荒诞感荒诞(absurd)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和面孔。TheMythofSisyphus(1942)Inauniversethatissuddenlydeprivedofillusionsandoflight,manfeelsastranger.Hisisanirremediableexile....Thisdivorcebetweenmanandhislife,theactorandhissettting,trulyconstitutesthefeelingofAbsurdity.Camus荒诞意识具体表现为:存在的谎诞或荒缪。宇宙不具有任何目的论或决定论上的意义,只是偶然的存在。人的存在的荒诞。人来到世上也不具有任何先天的目的或意义。生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文学作品中情节荒诞,人物形象荒诞和语言荒诞。最突出地体现在卡夫卡、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创作中。人的自恋的危机弗洛伊德提出人的自恋的三次危机:哥白尼“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不是世界的主人。达尔文进化论对“上帝造人说”的挑战:人不是万物之灵。(尼采:自从哥白尼以来,人的地位从中心滑向一个X)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事实上,现代语言学对人的自恋提出了第四次挑战:人不是语言的主人,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3.原始主义原始主义是对现代化和理性主义的否弃。现代化是世俗化过程,也是渎神化过程。人的地位挤掉神的地位,理性排斥想像,科学取代神话,事实和逻辑代替想像和幻想。神话意识的丧失导致信仰危机。

基督重临(节选)

叶芝

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猎鹰再也听不见主人的呼唤,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优秀的信心丧尽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热的狂热。无疑神的启示就要显灵,无疑基督就要重临------基督重临!这几个字还未出口,刺眼的是从大记忆来的巨兽……达利<大恐怖>神话的回归和现代神话的再创。叶芝“千年轮回”说与其创作乔伊斯对古希腊神话的仿作脱离软弱无力的的理性,获得健康的血性意识

劳伦斯“血的领悟”说与其创作对文明的摒弃,返祖的原始主义康拉德〈黑暗的心〉兰波〈醉舟〉劳伦斯的“血的领悟”我的伟大教义是对血性和肉体的信仰,它们比理智要明智。我们在头脑里可能搞错。但是,我们的血所感到,所相信,所说的事情总是真的。一个人只有通过他个人经历——他完全不假思索地进入其中的那些经验——才能达到同他的存在来源的结合4.实验主义文体实验打破传统文体,出现反小说反诗歌反戏剧语言实验取消词语的语义性视觉形象和语义的互补(图像诗)词语的音乐性和语义的互补(魏尔伦《无词的浪漫曲》)L(aleaffalls)oneliness

——c.c.cummings象征(symbol)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指”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保证互相款待”,后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和符号。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象征符号的活动。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即象征的动物。从文学渊源来说,象征主义(symbolism)是19世纪末从浪漫派分化出来的,当时称早期象征主义;至20世纪20-40年代盛极一时,称“后期象征主义“。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渗透到各种文学艺术体裁中。无论在思想倾向或艺术手法上,象征主义都被认为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象征主义的主要艺术特征1.主体性的恢复和超越反对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主张重新回到内心世界;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强调想像力。同时又反对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强调通过“客观对应物”,将主观世界客观化,象征化。2.强调暗示和联想

向指称性语言发起挑战,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段改造诗歌语言,从而大大发展和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多义复义性和立体性,造成朦胧、神秘的效果。3.强调通感和联觉

打乱一切感觉的界限,沟通不同感官,幻化出前所未有的境界。元音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们,有一天我要泄露你们隐秘的起源:A,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围着恶臭嗡嗡旋转,阴暗的海湾;E,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I,殷红的吐出的血,美丽的朱唇边,在怒火中或忏悔的醉态中的笑容;U,碧海的周期和神奇的振幅,布满牲畜的牧场的和平,那炼金术刻在勤奋的额上皱纹中的和平;O,至上的号角,充满奇异刺耳的音波,天体和天使们穿越其间的静默:哦,奥美加,她明亮的紫色的眼睛!划过法国诗坛的流星兰波(1854-1891)象征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早期象征主义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玛拉美中期象征主义吉皮乌斯巴尔蒙特勃留索夫后期象征主义瓦雷里维尔哈伦梅特林克里尔克叶芝TS艾略特勃洛克盖奥尔格波德莱尔(1821-67)代表作《恶之花》(1857)的出版在西方诗歌界开拓出新路子。表明文学天真时代的结束。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的名却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法兰西帝国法庭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题材把城市生活以及它的全部阴暗、邪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认为恶不是道德遣责的对象,而是现实的存在形式和审美对象。作品《兽尸》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与恶区别开来,从丑中发掘出美给我以粪土,我把它变成黄金。

------波德莱尔correspondences手法发展了斯威堡的契合论。诗人不再是浪漫主义的歌手,而是宇宙奥秘的密码翻译员,他用洞察一切的目光感受和传达着人与宇宙,宇宙万物之间的契合。代表作品《契合》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感应契合人的各种感官的契合心灵与感官的契合同时发生应和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石,不时说出模模糊糊的语音。人们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投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行人。

远方传来的悠久的回声汇合为一个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像茫茫黑夜连着无际的光明,芳香、色彩、声音在互相应和。

有的清爽芳香如儿童的肌肤,柔声如双簧管,翠绿如草场,

——还有的腐败、浓郁、涵养了万物,

像无极限的东西飘散着飞扬,如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欢狂。T.S.艾略特(1888-1965)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剑桥英国文学史》将1918-1965年之间的欧美文学史称为”艾略特时代”。诗人宣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英国臣民,宗教上的英国国教信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研读希腊哲学.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放弃以哲学研究为终身职业,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l922年起出任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编辑,直到1939年停刊。

1927年他成为英国公民并加入英国国教,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王派,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徒”。1948年因诗歌《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用英语写作的最有影响的诗人,对英美现代派文学及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

荒原(1922)

1922年,《荒原》在英国《标准》杂志上发表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全诗的象征框架和主要意象象征框架弗雷泽:《金枝》中关于繁殖神的仪式魏斯登女士:《从仪式到传奇》关于圣杯传奇和渔王传说主要意象水——双重性意象,象征以性本能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生命之水与死亡之水火——双重性意象,既象征情欲和性感;又象征地狱中的净火渔王——繁殖神,性无能的象征骑士——现代人的象征

张德明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xfxdwylp-y@5-6全诗主要内容分析引子死者葬仪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雷霆所说的引子“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点出全诗两大动机:死亡与复活以下正文围绕此两大动机展开。1死者葬仪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回忆和欲望的内容奥地利女王侄女玛丽希拉里伯爵夫人的回忆现实中伦敦市民的世俗生活与但丁地狱的对应死的内涵:悠闲的生活、浪漫的爱情和对神的信仰2弈棋把有关诱惑和遗弃的文学典故串连起来,并与现代人奉行的婚姻爱情观加以联系对比,突出反映现代人道德观的衰落和享乐主义风尚的盛行。以象征的手法揭示了造成荒原的具体原因。意大利剧作家托马斯.密特尔顿的剧本《弈棋》罗马诗人维吉尔史诗片断圣经撒旦引诱夏娃的故事奥维德变形记中有关斐洛眉拉的典故艾略特女仆讲的故事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片断伦敦酒吧关门前催促客人的习语3火的布道情欲和性感的毁灭性,引出两组对比泰晤士河边的两种爱情现代式:女打字员与小店伙计的露水”爱情”古典式:伊丽莎白女王与莱斯特爵士的爱情东西方两个苦行主义者讲的话佛向弟子布道:燃烧,燃烧圣奥古斯丁”主,你拔我出来”4水里的死亡一个名叫弗莱巴斯的腓尼基人的死亡5雷霆所说的耶稣和现代人的对比荒原景象的描写骑士寻找圣杯的传奇从西方转向东方,希望以东方哲学之雷雨来滋润西方干涸的荒原最后出现渔王的意象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岩石而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那路在上面山里绕行是岩石堆成的山而没有水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在岩石中间人不能停止或思想汗是干的脚埋在沙土里只要岩石中间有水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

我应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塌下来了

然后,他就隐身在炼他们的火里,

我什么时候才能象燕子——啊,燕子,燕子,

阿基坦的王子在塔楼里受到废黜

这些片断我用来支撑我的断垣残壁

那么我就照办吧。希罗尼母又发疯了。

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平安。平安

平安。

《荒原》的主题全诗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界普遍的失望情绪,集中表现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精神贫瘠状态。《荒原》的艺术特征非个人化手法(impersonality)2.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T.S.艾略特发展概况“新小说”(LeNouveauRoman)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早期在法国形成的一个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提出质疑的文学流派。是一个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个小说流派。新小说与存在主义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存在主义是一种“介入文学”,而新小说则是“非介入文学”,两者正好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形成的两股不同的文学潮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