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解析)_第1页
第四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解析)_第2页
第四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解析)_第3页
第四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解析)_第4页
第四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四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第四--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古文阅读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远近称之()(2)久而益敬()

(3)家君法孤()(4)尝为邺令()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山门圮于河

②竟不可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永之氓咸善游咸:____

(2)中济,船破,皆游济:____

(3)有顷,益怠怠:____

(4)又摇其首。遂溺死遂: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何不去之?

(3)汝愚之甚,蔽之甚。

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①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本固(牢固)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不终日而毕(完成)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11.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选自[宋]何远《春渚纪文》)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告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熟视久之()(2)非故负之也()

1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14.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

15.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1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19.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看B.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竟:终了,最后

C.众服为确论确:正确D.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啮:冲刷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2.对《河中石兽》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石兽落水,“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石兽应当“湮于沙下,渐沉渐深”,人们根据他的意见在河中寻石兽,“众服为确论”。

C.老河兵根据自己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D.文章寓意于事,立意高远。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23.本文故事耐人寻味。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解释:发鸠(jiū)之山:山名。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文首:头上有花纹。其鸣自洨(xiá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少女:小女儿。堙(yān):填塞,堵塞。

24.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多柘木B.女娃游/于东海

C.溺而/不返D.是/炎帝之少女

2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2)故()

2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7.“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表现了女娃什么特点?

28.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解释:辍,停止,废止。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喧:通“谖”,遗忘,忘记。裂:割断。戒:告诫。

2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引刀裂其织B.其母引刀/裂其织

C.其母引刀裂/其织D.其母/引刀裂其织

3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2)引()

3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2.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33.读了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甲〗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遂反溯流逆上矣(顺流)

C.沿河求之(代石兽)D.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3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的经典文献。

B.选文简洁之至,又很生动。第一段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选文情节波澜起伏,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又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晓谜底。

36.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②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骤耳③,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④;干将⑤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⑥。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⑦之君,万乘⑧之主,子亦不如吾矣。”

①甘戊:战国秦国人。②说:说客。③骐骥碌耳:四种骏马的名称。④狸:野猫。⑤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⑥斤斧:指斧子。⑦千乘:指小国。⑧万乘:指大国。

3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河水间耳间:____

(2)说千乘之君说:____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39.读了这篇短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难③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逐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①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②依附:依傍附从,指搭乘他们的船。③难(nan):阻拦。

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俱:____

(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____

4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2.这篇短文写了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分别表现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测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4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泽及鸟兽________

②以书属辙曰________

③辄能语其要________

④疾时文之诡异________

4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负笈从师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人名。笈(jí):书箱。庵:茅草小屋。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4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门徒/悦其勤学B.门徒悦/其勤学

C.门徒悦其/勤学D.门/徒悦其勤学

4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负()(2)题()

48.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9.任末读书时条件十分艰苦,请你摘抄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50.读了本文后,谈谈你在学习或写作上有何收获?

参考解析:

1.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2.(1)称赞(2)更加(3)效仿(4)县令3.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来体恤(或: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来安抚弱者。)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袁公问曰”是主谓语,后边是问的内容,因此在“曰”后断开;“贤家君在太丘”是问句中的人物状况,“远近称之”是人物所获得的赞誉,“何所履行”是疑问的内容,这三处要断开。故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远近的人都称赞他。称:称赞。

(2)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益:更加。

(3)句意: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仿。

(4)句意: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令:县令。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绥:安,安抚;以德:用德行;抚:安抚;以仁:用仁慈。此句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元方回答的巧妙之处作答。袁公所问的问题是元方的父亲是否是在效仿自己做事情。“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元方则巧妙地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因为担任邺令的时间不同,一先一后,所以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如此巧妙回答,既不让袁公难堪,照顾了袁公的尊严,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5.(1)①倒塌;②终了,最后。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道理:①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②实践出真知。③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圮:倒塌。

②句意:最终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竟:终了,最后。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尔(你)、究(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服(信服)、为(认为)、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寓意的理解。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后来人们找石兽的寓言故事。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都没有找到;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按其方法也没有找到;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人们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表述了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示人们:遇事要多方面分析,不能主观臆测,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解析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6.(1)都(2)渡,渡河(3)疲惫(4)于是,就7.(1)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

(2)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3)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8.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济(渡,渡河)”的正确解释。

7.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去:丢弃,放弃。蔽:昏聩,不明是非。

8.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故事,然后对故事进行分析,归纳,明确悟出的道理。文章中那个落水之人在平时是一个善游的人,可是当他落水之时,却不能向前,因为他腰缠千钱,最终溺水而死。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参考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9.B10.(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11.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诠释了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9.B项的“求”是寻找的意思。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明日:第二天。履:散步,行走。自异: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

1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狗大致理解全文的意思,尤其是最后一段的议论。文章第一段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第二段写爱竹之情,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展开议论。据此结合语句“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分析即可。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

12.仔细拖欠13.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14.①“适父死”;②“连雨天寒,所制不售”。(或:①父亲刚刚亡故;②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15.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帮助制扇者)。他是个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人。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熟:仔细。

②句意:不是故意欠他钱。负:拖欠。

1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

“须臾扇至”是说扇子拿来的速度快,句意完整,不能分开;“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与“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是苏东坡作画的先后动作,之间应断开。“顷刻而尽”是在扇子上写字作画结束,句意完整。

可推断出正确解析: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可轻松解答。根据卖扇子人的话可提炼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意思是: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可知原因为:“适父死”“连雨天寒,所制不售”。用原文或是自己的话回答皆可。

15.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根据文中的句子“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遂尽偿所逋”可知,苏东坡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帮助他“发市”(开张),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从这一举动可看出苏东坡是一个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人。

参考译文:

苏东坡先生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流泪的人。

16.D17.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18.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19.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意思对即可)

16.A.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解释正确;

B.句意为: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解释正确;

C.句意为:对农夫说。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退”应是“走了、离开”解释错误;

故选D。

17.“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意思: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根据意义划分停顿为: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18.本句中,余,我;示,示范。句子翻译为: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19.文中过路人嘲笑农夫的耕地方法,在用自己认为的耕地方法实践之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方法是错误的。农夫多年耕地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刻意追求速度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实践出真知,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4)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个性。

参考译文:农夫与行者道路旁边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我从今以后知道耕地的困难啦!”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

20.A21.(1)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

(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2.B23.常年在河边劳动,了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实践出真知;结合自己的劳动经验分析,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大意对即可)

20.A.句意: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求:寻找;颠:颠倒、错乱;

(2)但:只;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欤:语气词,可译为“吗”。

22.B.“众服为确论”意思是: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根据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在讲学家分析了沙与石兽的关系后,众人便认为讲学家说的是对的,并未根据他的意见在河中寻石兽;联系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可知,老河兵结合自己的劳动经验分析,准确把握了沙、石、水的关系,最终众人按照老河兵的话寻找,找到了石兽;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结合自身经验,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4.D25.(1)这(是)(2)所以26.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27.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28.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4.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A.“其上多柘木”翻译为“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故停顿为:其上/多柘木;

B.“女娃游于东海”翻译为“女娃去东海游玩”,故停顿为:女娃/游于东海;

C.“溺而不返”翻译为“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故停顿为:溺/而不返;

故选D。

2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是炎帝之少女”翻译为“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是”是代词“这(是)”。“故为精卫”翻译为“所以化为精卫鸟”,“故”意思是“所以”。

2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一句中“于”是介词“在”,“溺”在这里的意思是“溺水而亡”,“故”意思是“所以”。据此翻译即可。

27.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这一句中“常”体现了精卫至死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用来填塞东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据此理解作答。

2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坚韧毅力和美好愿望。我们从精卫身上体会到的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容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精神。

译文:

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9.D30.(1)正好(2)拿、拿起31.(1)孟子(突然)停了下来。然后再背诵下去。

(2)从这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2.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3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29.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其母引刀裂其织”停顿应为:其母/引刀裂其织,主谓之间停顿。故选D。

30.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他的母亲正好在纺织。方:正好。

(2)他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引:拿、拿起。

31.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1)中,重点词是“辍然、进”,分别义为“停止、背诵下去”,句中“辍然”“中止”都是表停止的意思,译时留一个即可。句(2)中,重点词是“自、是、喧”,分别义为“从、这(这件事)、遗忘”。

32.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孟母对孟子成才的影响:孟子养成了专注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有大成,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有关的典故还有断机教子、劝导孟子。

33.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开放性试题,要联系实际生活,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概括。如:教育孩子一定要抓住时机,当孩子犯错时,马上指出错误所在,孩子就会印象深刻(孟母角度)。对于正确的意见,不仅是点头认可,还要立即改正,马上施行(孟子角度)。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好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他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34.B35.C36.①(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他们的(或任何石兽)的踪迹。

②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或激)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义。

A.句意: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B.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流:逆流。

C.句意: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之:代词,指石兽。

D.句意:最后没找到。竟:终了,最后。

故选B。

35.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析。C选项中寺僧的表现应为“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的表现应为“考虑不周,认识片面”。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曳:拖着;迹:踪迹;激:冲;于:介词,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7.(1)缝隙,此指河面狭窄(2)说服38.工匠用它(宝剑)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39.物各有所长,应该要用其长处,发挥其特点。不能因为别人的短处而瞧不起别人,要学会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

37.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间:缝隙,此指河面狭窄。说:在这里是“说服”的意思。

3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以:用。

39.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根据甘戊所说话“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以及他举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学会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

参考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但是)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40.(1)一起,一同(2)幸好41.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丟下他呢?42.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

40.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俱:一起、一同。

4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纳:接受。托:托身。宁:难道。弃:抛弃。邪:句末语气词,呢。

4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此文讲述了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的故事,有人想要搭船,华歆面露难色,王朗则一口答应。没多久,敌人追了上来,王朗便欲舍弃此人,华歆说:“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吗?”可知华歆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