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_第1页
高考二轮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_第2页
高考二轮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_第3页
高考二轮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_第4页
高考二轮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GOUJIANZHISHICHENGTIXI构建知识·成体系GAOPINKAODIANWUTOUCHE高频考点·悟透彻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命题解读: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统计图、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eq\x(体)eq\x(验)eq\x(真)eq\x(题)(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D)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C)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B)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解析】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故选D。第2题,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第3题,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eq\x(要)eq\x(点)eq\x(提)eq\x(炼)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二、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2.人口问题表现、原因、影响及对策表现原因影响措施人口增长过快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人口老龄化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人口性别比失调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三、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类题目分析思路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1)看生产力水平的发展eq\b\lc\{(\a\vs4\al\co1(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3)看年龄分布特点eq\b\lc\{(\a\vs4\al\co1(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力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3.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eq\x(典)eq\x(例)eq\x(剖)eq\x(析)典例1(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审答流程】提取信息eq\b\lc\{(\a\vs4\al\co1(图示信息:①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占比,②与2000年相比,2016年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变化,③2016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设问信息:①与2000年相比,2016年,②年龄结构))考查知识eq\b\lc\{(\a\vs4\al\co1(①人口老龄化的含义,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③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区别))尝试作答:(1)__D__(2)__C__eq\x(考)eq\x(前)eq\x(预)eq\x(测)(2020·山西运城)由于政治、经济、医疗、计生政策、妇女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仅用四十多年时间便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下图示意我国1982~2016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3题。1.1982~2016年,我国(C)A.0~14岁少儿比例快速下降,降幅远超80%B.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达最大值C.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增加了一倍D.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0年,起步较早2.图示时段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导致我国(D)A.经济增长以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消失B.与婴儿相关的产业规模会快速扩大C.家庭用于老年健康的投资会相应减少D.居民储蓄促进资本深化,推动经济增长3.为有效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B)A.引入民间资本,全面实施养老产业的社会化B.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缓解支付压力C.发展高等教育,保证产业转型对普通劳动力需求D.推动就业结构转型,重点支持大型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0~14岁少儿比例下降速度较快,降幅在15%左右,A错误。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在2010年前后达到最大值,并非人口数量达到最多,B错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5.5%增加到11%左右,增加了一倍,C正确。199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不到7%,尚来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D错误。故选C。第2题,该图显示后期人口出现了老龄化现象,劳动力并未出现短缺,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在减弱,但目前并未消失,A错误。0~14岁人口比例在下降,会导致与此相关的产业规模缩小,B错误。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壮年人口的负担加重,会在老年健康方面消费增大,C错误。基于人口持续老龄化预期的行为调整,人们将储蓄向人力和实物方面投资的比例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故选D。第3题,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实现部分养老产业的社会化,但为了照顾中低收入人群,不宜实行养老产业的全面社会化,A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金会逐渐贬值,通过一定方式实现保值和增值,可以缓解支付压力,B正确。发展高等教育可以输出高素质劳动力,以满足产业转型需要,C错误。产业转型伴随着就业转型,中小型企业才是重点扶持对象,D错误。故选B。(2020·全国冲刺模拟)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表1示意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4~6题。表1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表省份生态适度人口(万人)P1(万人)P2(万人)现实人口(万人)广西3276.22970.67203.25331.4新疆1957.31937.24303.32164.4四川2990.33229.26574.59001.3内蒙古1825.83912.34014.32453.2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4.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A)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5.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A)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6.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C)A.广西 B.新疆C.四川 D.内蒙古【解析】第4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第5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第6题,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考点二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命题解读:高考对本考点考查时,一般以城市简图形式考查城市区位和等级体系;以城市规划图,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eq\x(体)eq\x(验)eq\x(真)eq\x(题)(2020·天津高考)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A)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B)A.交通 B.地形C.气候 D.科技【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虚线圈内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的密度较大,交通便利,金融服务设施完善,最可能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休闲旅游区的可能性小,A正确,C错;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即是表明该图整个区域均为该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占地面积较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可能性较小,BD错。故选A。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大致呈条带状,最可能受地形因素的制约,B正确;根据交通设施的分布密度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交通密度较低,说明其形态受交通的影响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根据图中比例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不大,其气候差异不大,C错;科技因素对中心城区形态的影响较小,D错。故选B。eq\x(要)eq\x(点)eq\x(提)eq\x(炼)一、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市密集。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河流交汇处、矿区附近、区域的中心位置等。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二、城市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方法具体说明看面积大小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看形态特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eq\x(典)eq\x(例)eq\x(剖)eq\x(析)典例2(2018·北京高考)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审答流程】提取信息eq\b\lc\{(\a\vs4\al\co1(材料信息:土地利用强度含义,图示信息:①Ⅰ、Ⅱ、Ⅲ、Ⅳ距市中心远近,②Ⅰ、Ⅱ、Ⅲ、Ⅳ土地利用强度,③甲地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考查知识eq\b\lc\{(\a\vs4\al\co1(①不同功能区的区位条件,②热岛效应强弱影响因素,③卫星城含义))尝试作答:(1)__A__(2)__D__eq\x(考)eq\x(前)eq\x(预)eq\x(测)(2020·山东平邑)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产业群落。产业群落主要分为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金融业等)、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批发、零售业等)。下图示意某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模式。据此完成1~2题。1.影响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A)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C.历史因素 D.政治因素2.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分别对应图中(C)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 D.③①②【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对产业群落的定义及图示大都市产业群落分布在居住区周围,可以看出产业群落分布于与社会、历史、政治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故选A。第2题,制造业产业群落主要是以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离居住区有一定距离的郊外,且和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以防污染,故为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比如金融业付租能力强,分布在市中心,即城市核心区③;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如批发、零售一般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道路交叉口,比较分散,即图中的②;故选C。读“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曲线图”,完成3~5题。3.人口密度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图示兰州市西北2~12千米范围内最可能是(B)①中心商务区②工业区③住宅区④教育文化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图示兰州市西北12~16千米范围为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天然隔离带,该隔离带可能是(A)A.山地 B.河流C.废弃厂房 D.荒漠5.2000~2010年,兰州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是(C)A.市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B.郊区城市化十分明显C.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D.多中心结构发展成熟【解析】第3题,图示兰州市西北0~2千米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应为中心商务区,①排除;2~12千米范围占地面积大,并且位于中心商务区外侧,适合布局占地面积较广的住宅区,③正确;工业区污染比较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结果是工业区与住宅区、教育文化区分离,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故2~12千米范围内工业区不会成为主要功能区,②排除;教育文化区与住宅区之间相互干扰较少,分布在一起还利于学生上下学,④正确。选B。第4题,兰州市主要位于黄河河谷中,市区沿黄河分布,南北两侧分布有较高的山地,西北方向16~20km处为一次中心,可能分布于兰州市北侧山地的北面,因此12~16km处可能是北侧山地所在的位置,A正确。选A。第5题,据图可知,2000~2010年,兰州市中心人口密度有小幅下降,说明市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减弱,A错误;除了市中心西北方向4~12km范围人口密度明显增大外,其他方向人口密度增幅很小,说明郊区城市化集中在西北方向,并不是全部,B错误;西北方向16~20km处为一次中心,人口密度大幅增加,说明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C正确;图中显示次中心数量偏少,说明多中心结构发展并不成熟,D错误。选C。考点三城市化命题解读:高考对考点考查常以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文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发展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问题并探讨解决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eq\x(体)eq\x(验)eq\x(真)eq\x(题)(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图1图2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D)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B)A.均衡性 B.边缘性C.集中性 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解析】第1题,图中的箭头是2001~2016年城市等级的变化过程,2016年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以及由Ⅱ型转变来的苏州、杭州、宁波,共6个城市。其中上海是直辖市,杭州、南京、合肥均为省级行政中心,四个城市都能满足行政等级较高。据图可知2016年的Ⅰ型城市中除上海和宁波临海,其中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并没有沿长江分布,除上海和南京距长江口较近外其他城市距离长江口较远。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到2016年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对比图2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舟山,扬州,嘉兴。对比图2中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多在上海周边地区,所以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就算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部门。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城市性质与其他几个城市明显不同。eq\x(要)eq\x(点)eq\x(提)eq\x(炼)一、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类型的判读(以发达国家为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农村、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私人小汽车拥有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四、城市新区建设1.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2.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土地丰富、价格低,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系,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2)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3)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4)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eq\x(典)eq\x(例)eq\x(剖)eq\x(析)典例3(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如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审答流程】提取信息eq\b\lc\{(\a\vs4\al\co1(材料信息:不透水面作用,图示信息:①不透水面比例,②三个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变化,③在15~20km变化最大,设问信息:不透面增加))考查知识eq\b\lc\{(\a\vs4\al\co1(①不透水面对水循环环节影响,②不透水面对气候生物影响))尝试作答:(1)__B__(2)__C__eq\x(考)eq\x(前)eq\x(预)eq\x(测)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影响下,人口向拥有资源优势的高等级城市聚集,呈现阶梯式迁移模式。读我国人口阶梯式迁移示意图,完成1~3题。1.影响城市“势差”形成的最大因素是(C)A.城市级别 B.城市地租C.经济发展 D.文化教育2.受城市之间“势差”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方向是(B)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城市C.山区到平原 D.城市到农村3.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省会城市可能会出现(B)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C.再城市化 D.城市郊区化【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形成城市“势差”的原因是“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而出现发展机会和建设服务设施的前提条件则是经济发展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也越能为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选C。第2题,城市“势差”是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实质就是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这种差异影响下人口向拥有发展优势的高等级城市聚集,在一省范围内人口主要向省会城市迁移,如图中由地级市向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迁移,因而受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方向是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受城乡之间“势差”影响。选B。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一省范围内人口主要向省会城市迁移,省会城市为了容纳迁入的大量人口就要加强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这会加剧城区的土地紧张状况,城市不得不征用郊区大量土地,城市向郊区不断扩展,B正确。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A不选;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目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D不选;再城市化发生在逆城市化之后,主要表现为人口由郊区或农村向城市中心区回流,C不选。选B。(2020·山东高考)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B)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5.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C)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选项中城市组合相比而言,合肥与巢湖之间空间位置相对较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城相互之间均为首位客运流向,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池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安庆,但安庆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合肥,次位客运流向为池州,A错;亳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阜阳,但阜阳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淮南,C错;芜湖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铜陵,但铜陵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池州,D错。故选B。第5题,滁州与合肥同属安徽省,两者的行政联系更为密切,而南京属江苏省,所以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C正确;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滁州距离南京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不能解释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小这一现象,AB错;同理,合肥和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也不能解释为何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很小,D错。故选C。考点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命题解读:高考对本考点考查,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布局的因素或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eq\x(体)eq\x(验)eq\x(真)eq\x(题)(2020·浙江高考)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1~2题。1.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A)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D)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解析】第1题,为了避免干扰市内地面交通,减轻市内交通压力,市内地铁修建在地下,而市郊铁路通常是修建在地上,A正确。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所以,市内地铁日客运总量大;发车频次高;站点间距离小,BCD错误。故选A。第2题,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合作,A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可以缩短与外围城镇的运输时间,并不能缩短与外围城镇的空间距离,B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人口、产业扩散,C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可以使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D正确。故选D。eq\x(要)eq\x(点)eq\x(提)eq\x(炼)一、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二、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1.宏观选线方面考虑因素具体内容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②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③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④合理布局交通网;⑤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2.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三、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2)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3)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对农业的影响(1)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2)乳畜业、园艺业等农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3.对工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具体表现详细内容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5.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6.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三、交通站点区位选择港口汽车站航空港选址要求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布局在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方便联系的地方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飞;坡度适当,以利于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降;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声较大,应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用快速交通干线连接eq\x(典)eq\x(例)eq\x(剖)eq\x(析)典例3(2019·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A.原木 B.农产品C.工业品 D.石材(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审答流程】提取信息eq\b\lc\{(\a\vs4\al\co1(材料信息:①铁路修建年代较早,②近年废弃,图示信息:①经纬度位置,②山峰、河流分布,③铁路分布))考查知识eq\b\lc\{(\a\vs4\al\co1(①经纬度定位及区域特征判读,②据河流流向判读地势特点,③交通线路布局区位因素,④交通线路兴衰的影响因素))尝试作答:(1)__B__(2)__A__(3)__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