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述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述的内心情感、思者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英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包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泱而俱化”的境地(《葸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以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述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1.C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则文本,再分析论证的侧重点。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A.“唐诗宋词……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无中生有。原文相关表述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见并没有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错,“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述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

故解析为:C。

2.B.“认为,陆机提出……”错误。原文表述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见这既不是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故解析为:B。

3.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ABD三项读者都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C.“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旷达潇洒”,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也就没有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故解析为:C。

4.(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第二段“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第三段“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2)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第三段“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5.(1)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第5题评析材料“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2)结合第5题评析材料“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材料二第一段“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3)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第5题评析材料“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吸引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述。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9.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6.D

7.D

8.A

9.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一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6.A.“……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这是原因之一,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

B.“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文中说“有可能”。

C.“……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错误,因果错置。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结果,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故解析为:D。

7.D.“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故解析为:D。

8.首先要把握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这是说明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这些戏曲艺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C.“《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D.“《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轰动效果”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故解析为:A。

9.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据此可知,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可知,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从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可知,要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

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

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

(节选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十五年》,有删改)

乙文:

(僖公)十五年,晋兴兵将攻秦。缪公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吾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十一月,归晋君夷吾。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

齐宿:斋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B.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C.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D.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此处与文中“晋侯”的“侯”,均指爵位,体现诸侯封建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右,即“车右”,又称“骖乘”,指古时乘车在主将右边驾车的人。一般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C.我国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六十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文中“壬戌”属下支纪口,“十一月”则属序数纪月。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

12.后人依据两段史传材料,提炼出多条“典故”。根据所学知识及文本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原之战——因为晋惠公背信弃义,秦穆公兴兵讨伐晋国,晋国率军抵御,双方在韩原展开激战,史称韩原之战。

B.穆公亡马——三百名忠勇之士为了报答当年秦穆公杀马不责和食马得酒的恩情,于是在秦穆公受困之时,帮助秦穆公反败为胜。

C.皮之不存,毛将焉傅——晋国大夫虢射认为,早先晋国没有依照许诺割让五城给秦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解决,只答应卖粮食给秦国,就好比皮都不存在了,毛也没有可依附的地方。

D.夷吾桎梏——夷吾被囚禁在秦国。秦穆公下令全国斋宿,他要用失信的夷吾来祭祀天帝,后来因周天子求情,秦穆公夫人又以死相逼,才使夷吾躲过一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

②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

14.秦国俘获晋惠公,在庆郑看来晋惠公是咎由自取,请根据文本说明晋惠公都有哪些过错。

10.B

11.B

12.D

13.①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结仇,更何况是仇敌呢?

②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如果吃良马马肉而不喝酒,是会伤人的。

14.①背信弃义,幸灾乐祸;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③违背占卜,不用贤才。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甲文:

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闹饥荒,派人到晋国求购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这就是那样的。”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况且还是仇敌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

后来,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对待他们?”庆郑回答说:“是国君让他们深入的,还能怎么办?”晋惠公说:“出言不逊。”占卜担任车右的人选,庆郑最好,晋惠公却不用他。晋惠公用以驾车的小驷马,是郑国进献的。庆郑说:“古代发生战争,一定用本国所产的马驾车。因为它生长在自己的国土上,知道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训练,熟悉本国的道路。任凭你怎样驾驭它,无不如意。现在用他国出产的马驾车去打仗,等到它一害怕而失去常态,行动将与驾车人的意愿相违背。进退不得,不能与敌人周旋。国君一定会后悔。”晋惠公不听。壬戌,在韩原交战。晋惠公驾战车的小驷马陷于泥中盘旋挣扎而不得出。晋惠公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听劝谏,违背占卜,本来就是自求失败,又为什么要逃呢?”于是就离开了。秦军俘获了晋惠公后回国。十一月,晋惠公回国。丁丑,杀庆郑然后进入国都。这一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伯又赠给晋国粮食。

(《左传·僖公十四年、十五年》)

乙文:

僖公十五年,晋国举兵将要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去迎战。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会战。秦穆公与其部下奔驰追赶晋军,反被晋军包围。晋军攻击秦穆公,秦穆公负伤。在这时,岐山下偷吃过秦穆公良马马肉的三百人驰马冲击晋军,晋军解除包围,于是使秦穆公脱身,反而活捉了晋君。当初,秦穆公丢失了良马,岐山下的农民把马抓住一起吃掉的共有三百多人,官吏追捕到他们,要依法处置。秦穆公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假如吃过良马马肉如果不喝酒,是会伤人的。”于是全部赐酒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军要迎击晋军,都请求随军前往,去了正好碰上秦穆公处于困境,(他们)又个个冲锋拼死力战,来报答偷吃马肉而被赦免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获晋君而归,在国中下令说,“大家斋宿,我将用晋君来祭祀天帝”。周天子听说了,说“晋君与我同姓”,请求赦免晋君。夷吾的姐姐也是秦穆公的夫人,夫人听说了,也穿上丧服光着脚,对秦穆公说:“我连自己的兄弟也不能救,唯恐有辱于您的命令。”秦穆公就与晋君盟誓,同意放他回去,换了上等房舍供他住,并用七牢的规格来宴飨他。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

《史记·秦本纪》

10.句意:古代发生战争,一定用本国所产的马驾车。因为它生长在自己的国土上,知道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训练,熟悉本国的道路。任凭你怎样驾驭它,无不如意。现在用他国出产的马驾车去打仗,等到它一害怕而失去常态,行动将与驾车人的意愿相违背。

“其人心”是“知”的宾语,应在“心”后断开,排除AD;

“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与“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是对称结构,“安其教训”后不能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1.B.“指古时乘车在主将右边驾车的人”错,“车右”指的是古时乘车在御者右边的武士。

故解析为:B。

12.D.“秦穆公夫人又以死相逼”错,由原文“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可知,穆姬是穿着丧服光着脚向秦穆公请罪,不是以死相逼。

故解析为:D。

13.得分点:

(1)“施”,恩情;“民所弃也”,判断句式;“近”,亲近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2)“以”,因为;“畜产”,牲畜;“闻”,听说。

14.结合“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可知,背信弃义,幸灾乐祸;

在韩原交战时,晋惠公驾车的小驷马陷于泥中盘旋而不得出,晋惠公向庆郑求救,庆郑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于是就离开了。“愎谏违卜”这句话是庆郑针对前面几件事而说的,“愎谏”是针对“卖粮”与“乘马”之事而言的,由此可见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劝谏;

同时“愎谏”由“背信弃义”导致的“卖粮”引起;“违卜”是针对“卜右,庆郑吉,弗使”这件事情而言的,由此可见晋惠公违背占卜,不用贤才。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词,完成问题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炎[注]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张炎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此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五十岁的词人在四明(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州区)盘桓,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生计所迫,只得返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五句,词人交代四明之游的地点和时间,又说明了“游情”淡薄无味,迫不得已。

B.词人用“休嗟”来感叹身世坎坷,想起如今是“鬓丝断雪”的迟暮之人而百感交集。

C.“知住第几层云”隐含着词人对积极出山、早已飞黄腾达的“旧隐”的羡慕之情。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归家将为故国沦亡而忧愁,更加留恋四明友人,余味深长。

16.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该手法及其蕴

含的思想情感。

15.C

16.①词中“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句运用典故,意思是“西子湖边的疏篱晋菊,还记得陶渊明吧?”②用“晋”来修饰残菊,表示词人不忘故国之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他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③词中“尚存”与“依然”,表现出词人“国破山河在”的悲戚与忧伤之情。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典故的内容,再结合诗歌内容和解释分析表述的思想感情。

15.C.“羡慕之情”错误,应该是表述了“斥责与讽刺”之情。“旧隐”没有坚守住气节,改变了志向,归顺了新朝廷,为词人所不齿。

故解析为:C。

16.“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此处运用了典故,是说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未改志易节的“陶渊明”。

此处用“晋”来修饰残菊,表示词人不忘故国之思,陶渊明由东晋入刘宋誓不出山,而张炎由南宋入元也不忘故国,诗人借“晋菊”一词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他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

词中“尚存”是还在的意思,“依然”,是依旧、照常的意思,诗人借“疏篱”“晋菊”依然还在,表述了诗人不愿做“旧隐”那样的“假隐士”,而宁愿做“晋菊”,表现出词人“国破山河在”的悲戚与忧伤之情。

17.(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两句运用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宏观的意象,呈现出洞庭湖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特点。

(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和“”两句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和普通的市井生活,打破了纯自然的景物描写,使画面顿时生动丰富了起来。

(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阐明实施礼仪教化的具体措施的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坼、乾坤、棹、矗、谨、悌。

故解析为: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Ⅰ

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③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入木三分|兼而有之|苦口婆心

19.①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20.①但就“情”而论②为何却又“冷眼看穿”?③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述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18.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庄子思想对社会现实很深刻的批判,所以应该用成语“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同时具备,所以应该用成语“兼而有之”。“兼而有之”,指同时具备、占有几个方面、几种事物。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善意的耐心地规劝君王,所以应该用成语“苦口婆心”。“苦口婆心”,善意的耐心地劝导某人。

19.句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运用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20.第①空,前句说庄子之“才”,此句应说庄子之“情”,后文说“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所填句应为启后句,故可填写“但就‘情’而论”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句照应上文“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句后“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解释的是“冷眼”的原因,该句为问句,可填写“为何却又‘冷眼看穿’”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句后为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冒号,而后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阐释的是庄子在写《至乐》时,包含了救世主张,故可填写“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之类的句子。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Ⅱ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①,比如,脑电波能预测某人的学习潜力,特别是外语的学习潜力。原来,如果大脑右侧颞叶和顶叶区域的β波很强,那很可能预示着受试者有较强的外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其β波确实会明显增强。

脑电波还能用来“猜心”——当你给一个小孩讲数学题时,怎么知道他是否在用心听呢?当小孩听懂了讲解时,脑电波就会明显活跃;②,其脑电波会更加活跃;当他只是在应付,其脑电波就会明显减弱。甚至,心理学家利用脑电波还能知道受试者到底是在想桌子还是椅子,或者是在想1到7中的哪个数——受试者在冥想不同事物时,他的脑电波是不同的,只要能得到受试者之前相应的脑电波,便可通过简单对比而准确地猜出受试者的选择。人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对某些特殊场景中的句子,许多人会激发出几乎相同的脑电波;反之,③,就能推断出受试者是否正在冥想某个句子。有人就通过这种方法,()。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准确度很高地完成了对多达240个预定的句子的“猜心术”

B.完成了准确度很高的“猜心术”,预定的句子多达240个

C.对多达240个预定的句子完成了准确度很高的“猜心术”

D.对多达240个预定的句子,“猜心术”完成了,准确度很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C

22.脑电波具有众多奇妙功能|如果他对讲解感兴趣|通过检测这种脑电波是否存在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21.从前文“对某些特殊场景中的句子,许多人会激发出几乎相同的脑电波”“就能推断出受试者是否正在冥想某个句子”来看,“多达240个预定的句子”与前文联系更密切,应该放在句首,据此排除AB;

括号内的句子应该没有主语,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前文的“有人”,D的主语为“猜心术”,与前文相连则中途易辙,所以排除D。

故解析为:C。

22.①处,句子位于段落开头的位置,根据前文“人们发现”和后文“脑电波能预测某人的学习潜力,特别是外语的学习潜力”“脑电波还能用来‘猜心’”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脑电波具有怎样的功能。再结合“比如”一词可知,这里是说脑电波功能很多,故可填“脑电波具有众多奇妙功能”之类的语句。

②处,前后文的“当小孩听懂了讲解时”“当他只是在应付”是假设了两种情况,此处所填内容应是另外的假设情况,且句式与前文后一致,故可填“如果他对讲解感兴趣”之类的语句。

③处,前面有“反之”,据此可以推断此句应该和前面的句子在逻辑上形成一种反推关系,可填“通过检测这种脑电波是否存在”之类的语句。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提到,引领自己走进科学大门的,是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好奇:一是对鲤鱼世界的无限遐想;二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和灵感,她敢于试错,即使屡屡受挫,却从不言弃,终得成功。

《说“木叶”》中林庚善于发现、感受生活的有趣,他在熟悉的诗句中创造性地发现了“树叶”与“木叶”的区别,从而写下了这篇文艺名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三则。材料一写《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因为好奇走上了对物理的研究道路。在这里,好奇心会引导人们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从而促进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材料二写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捕捉灵感、不怕试错,在这里,强调勤奋、灵感和执着助人走向成功。

材料三写林庚之所以能写出《说“木叶”》,源于其善于发现、感受生活的有趣,在这里,强调对生活充满热爱、善于发现生活的有趣能带来创造性成果。

通观三则材料,相同点是都强调了好奇心、乐趣对取得成功所起到的作用,相异点在于,有的还强调了勤奋、坚韧的重要性。

写作时,我们可以围绕着“好奇心”“乐趣”对创造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这议论点展开论述,然后辩证分析,只有“好奇心”“乐趣”还不够,还需要佐以勤奋、坚韧等优秀品质。

考生可以这样构思:开头有材料引出拥有好奇心很重要这一观点。接下来,强调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此处可以采取举例论证: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对日常现象的好奇。然后指出,好奇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瓦特的好奇心,就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会推迟;没有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太阳中心说”的提出,黑暗的中世纪就会延长若干年。然后,辩证分析,有了好奇心,还需要有勤奋、坚韧来做保障,方能把兴趣、好奇转化成真正的成果。

立意:

1.以好奇之心,启求真之路。

2.乐趣为先导,勤奋来护航。

3.永远好奇,永远热爱,永远坚持。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述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述的内心情感、思者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英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包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泱而俱化”的境地(《葸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以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述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吸引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述。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9.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高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

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

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