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①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②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③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④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⑤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⑥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⑦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⑨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⑩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旨在突出天地万物的神奇壮美。

B.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他讲故事时散发出的吸引力。

C.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入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D.作者善从平凡琐事中取材,立意深远。语言清新势永,情感自然真挚,呈现出质朴通达、宁静清欢的独特审美旨趣。

8.文章第①②段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第段中对“流星”陨落的感慨,与苏轼《赤壁赋》中对“水"与“月”的感慨相比,有何异同?(6分)

答: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

“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

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眼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不近情理的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任何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文中画线句从听觉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枪击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合理。

C.“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是小女孩在文中仅有的一句话,这表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记忆深刻。

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劝阻坚持离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因惊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8.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节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四川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啼晓鸡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哈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莽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廦,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哈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呜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用“长矛盔甲”与“氯气炮坦克车",类比“鸡犬之声”之与“摩托车、霓虹灯"等,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

B第④段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乡间正午鸡啼的热闹场景,绘形绘声,生动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和乐、欣愉。

C.第⑥段用简洁的反问句,既小结前两段对乡下鸡鸣犬吠景观的描写,又引出后两段对古事的征引,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D.文末提醒“锁在都城的朋友”去听听“鸡鸣犬吠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

8.本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特色鲜明,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指出,《啼晓鸡》“真切地体现出吴伯符散文语言意浓、自然、精巧的特点”。试以本文为例,加以简要评析。(6分)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包子的香味

伍中正

①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

②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③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讲究,肉馅菜馅调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的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⑤起初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⑥那年放寒假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⑦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⑧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的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⑨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⑩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

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他头发剪短了,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类的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上,在他爹去过的那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

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帅小伙就是当年站在壮叔的包子铺前的小男孩。

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第一次见到小男孩,“头发稍微偏长"“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的肖像描写突出了男孩家生活的拮据。

B.我两次见到男孩长时间站在包子铺前,第二次他还流泪了,他可能是没钱买包子觉得委屈,也可能是担忧自己的父亲。

C.腊月二十八,卖完包子,男孩哭着跑开了,“我"怀着对男孩的同情,对壮叔的嫌怨,愤然离开了壮叔的包子铺。

D.“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说明故事唤起了“我”十年前的回忆,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

7.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描写“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肉馅菜馅调料好",又用男孩的两次伫立久闻,从侧面突出了壮叔的包子之香。

B.文章第⑥段“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属于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包子的香味,也照应了下文。

C.文章结尾“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表达了“我”对穷苦孩子的同情,表现了“我"的善良。

D.“壮叔”作为文章的次要人物,文中对壮叔着墨不多,主要通过肖像和语言描写以及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精明、勤劳和善良。

8.虽然文章中对“我"没有过多的描写,但读后“我”的形象却形象可感,结合材料试作简析。(4分)

9.某专家评价,本文在“构思谋篇方面很有特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借粮

李德霞

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

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

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

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

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

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

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闪。

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

B.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

D.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8.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6分)

9.文章结尾的安排有人认为多余,有人认为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瓦下听风

彭家河

①瓦是乡村的外衣。

②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③在川北延绵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早年经常在深山中负重前行,窄窄的山路总不见头,有时要找一个歇脚的石头都非常难。我上初中时隔几周的周末,都要与父亲一道从周边剑阁或阆中的乡场上背小百货回村代销,有次父亲特地称了我背的货物,居然有一百八十斤。在山路上走得精疲力竭快要倒下时,转过一个山湾,突现一片竹林,便心头暗喜。川北农家都喜欢在屋后栽慈竹,可就地取材编背篼、撮箕、席子等。果然,浓密的竹叶间透出一行行落满竹叶的青瓦,看到瓦缝间飘散着绺绺灰白的炊烟,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不管主人熟不熟识,暑天都可以到人家檐下歇凉,雨天可过去躲雨,如果正好赶上吃饭时间。主人家也不会在乎一碗酸菜稀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④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檩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则是柏木板,年日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咵、咵、咵"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呼呼"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⑤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见,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⑥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⑦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⑧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写记忆中的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我”却早生华发,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抒发了时光已逝、故乡依旧在的感叹。

B.作者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

C.本文中“风"有象征的意味,象征在外闯荡的人,他们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独特的生活经历。

D.文章第④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文对瓦的亲切感的描写,同时引出下文写瓦下听风的体悟。

8.“瓦”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9.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6分)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文本一:

再见,流沙河先生

曹可凡

①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上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达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但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劫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②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幢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因为余光中先生缘故,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数位台湾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聘时所说的话,‘吾始见真龙’"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③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全然沉醉于诗意和友情之中。“光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而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己,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

④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蟀吟》中表达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⑤受心灵的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蝉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⑥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之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⑦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方式表达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⑧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⑨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⑩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再见,流沙河先生!

请乘理想之书,挥鞭从此启程。

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有删改)

文本二:

①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对此,先生说:“这和我这一生,和我受的教育分不开。因为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现在我老了,还能背诵《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而且很热爱它们。我觉得,这些诗歌滋养我的灵魂数十年,无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

②对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国的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诗。最大的可能是把传统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与现代的一些观念、各种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前途。我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个打工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叫做《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他写的诗是现在的生活,写他在外头打工的苦。我就突然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要是离开了传统,完全凭空形成一种新的诗是非常困难的。"

③在流沙河看来,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现代诗,有极少数写得好的,比如台湾的纪弦、症弦,还有后来的余光中、钟鼎文。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会了一门本领,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无论那些诗的内容是写个人,还是社会,也无论作者的眼界高低与运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们都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种失败。”他说。

(摘编自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7年前的专访》)

【注】文本一为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为中国当代诗人流沙河写的纪念性散文。文本二摘编自作家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7年前的专访》。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沙河一生时间大都生活在成都,爱成都,爱祖国,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堪称浓厚家国情怀情结的代表作。

B.流沙河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是受了余光中《蟋蟀吟》而产生的心灵触动,两首诗都表达了相类的家国之思。

C.流沙河列举余光中《当我死时》《海祭》等诗作,是为了表现他对余光中诗作的喜爱,表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

D.流沙河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从他在最困苦的年华里对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的钟爱可见一斑。

8.有人认为文本一最后两段多余,写到“再见,流沙河先生!"就可以结束。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概括流沙河心目中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①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②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③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④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⑤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⑥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⑦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⑨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⑩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旨在突出天地万物的神奇壮美。

B.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他讲故事时散发出的吸引力。

C.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入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D.作者善从平凡琐事中取材,立意深远。语言清新势永,情感自然真挚,呈现出质朴通达、宁静清欢的独特审美旨趣。

8.文章第①②段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第段中对“流星"陨落的感慨,与苏轼《赤壁赋》中对“水”与“月"的感慨相比,有何异同?(6分)

答:

7.C(“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的生存现状”分析片面)

8.(1)内容: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神秘感,引发“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②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增强文章的典雅性、文学性。(2)结构:以《梦溪笔谈》中描述的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相似经历,和下文观星经历相照应。

9.(1)同:面对自然景物,两篇文章都流露出宇宙浩渺、人生短暂的感慨。(2)异:①本文中,面对流星的陨落,作者对离恨别情有了一份淡泊,但是对人生短暂、聚散无常仍怀有感伤与失落。②《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水月时,能辩证看待无穷与有尽,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态度。(每点2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

“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

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眼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不近情理的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任何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文中画线句从听觉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枪击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合理。

C.“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是小女孩在文中仅有的一句话,这表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记忆深刻。

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劝阻坚持离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因惊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8.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节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7.D(选项有两处错误。其一,她已意识到自己即将受到指责,但是她坦荡而无所畏惧,因为她坚信她儿子“是个非常好的人”;其二,她将受到指责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她是“小偷"的母亲。)

8.①插入与主体情节相关的枪击事件,交代了故事背景,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行文过程中宕开一笔,调节了叙事节奏,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③插叙部分刻画了“小偷”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而清晰的认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人物情感的节制。小女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神父内心剧烈的情感冲突最终也只能表现为对母女二人无力的劝阻,特别是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其背后却隐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②作者情感的节制。作者在行文中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像摄像机拍摄一样客观地呈现画面与场景,这种平淡冷静的叙述使小说更富艺术张力。(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川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啼晓鸡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哈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莽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廦,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哈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呜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用“长矛盔甲"与“氯气炮坦克车”,类比“鸡犬之声"之与“摩托车、霓虹灯”等,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

B第④段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乡间正午鸡啼的热闹场景,绘形绘声,生动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和乐、欣愉。

C.第⑥段用简洁的反问句,既小结前两段对乡下鸡鸣犬吠景观的描写,又引出后两段对古事的征引,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D.文末提醒“锁在都城的朋友"去听听“鸡鸣犬吠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