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件 - 章节1-3_第1页
经济学基础课件 - 章节1-3_第2页
经济学基础课件 - 章节1-3_第3页
经济学基础课件 - 章节1-3_第4页
经济学基础课件 - 章节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基础学习目标8第一章经济学导论1.掌握稀缺性的含义;2.掌握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3.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了解经济学的发展脉胳;5.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6.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7.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的差异。经济学导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家如何思考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学十大原理概述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稀缺性与经济学二、经济学与资源配置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一、稀缺性与经济学坛人类社会从产生开始就面临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无限,而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二、经济学与资源配置(一)稀缺性与选择(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利用问题通常包括这样几个相关的问题:第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稀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产量达到最大;第二,为什么产量不能始终处于生产可能线上,而是时高时低,也就是说现实中经济为什么会经常发生波动;第三,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动会对产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其中,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居民户、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等;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是指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中居民户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单项数值是指单个经济物品的产量、成本、利润、效用、供求量、价格等。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收支、进出口贸易与国际收支等。经济总量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量、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以及这些变量的变动率等。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都不相同。其联系表现在: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采取的都是实证研究方法。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三节经济学家如何思考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三、经济学研究中通常会犯的错误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经济人假设(二)资源稀缺性假设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实证分析(二)规范分析三、经济学研究中通常会犯的错误(一)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二)合成谬误(三)后此谬误第四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一、重商主义二、古典经济学三、新古典经济学四、当代经济学一、重商主义经济学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中,色诺芬在其《经济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学这个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均在其著作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他们的经济学思想经古代罗马人、早期基督教和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学派的继承与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时,产生了一个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流派,即重商主义。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76年开始,至1870年结束,是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也宣布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其他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三、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等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即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被称为“边际革命”。1890年马歇尔出版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综合了上述三人和当时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代表观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折衷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四、当代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的。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传统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同时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中心,从而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第五节经济学十大原理概述一、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不得不在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间作出决策。经济学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它的立足点是个人,思考个人的决策,市场行为是无数个人决策的结果。决策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你的目标,找出可能的几种行动方案;确定每一行动的后果;评价每一行动达到目标的程度;然后选择最明确的符合你目标的行动。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前面四个原理讨论了个人如何作出决策。其实,一个人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到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人。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交易。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一个人应该如何作出决策?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就共同组成了“经济”。而作为一个省、国家或全球的整体经济,是否能够良好地运行,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下面三个原理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问题。学习目标8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含义及表示方法;2.掌握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3.掌握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变动;4.了解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5.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与收益的关系;6.了解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意义;7.了解供给弹性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及其应用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需求及影响因素二、需求的表示方法三、需求定理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一、需求及影响因素(一)需求的定义(二)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消费者的嗜好(偏好)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二、需求的表示方法(一)需求函数(二)需求表(三)需求曲线三、需求定理(一)需求定理(二)需求定理的例外(1)炫耀性商品。(2)珍贵、稀罕性商品。(3)生活必需的低档商品。(4)投机性商品。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一)需求量的变动(二)需求的变动(三)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区别第二节供给理论一、供给及影响因素二、供给的表示方法三、供给定理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一、供给及影响因素(一)供给的定义(二)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生产要素的价格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物品的价格5.厂商对未来的预期6.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7.政府的政策二、供给的表示方法(一)供给函数(二)供给表(三)供给曲线三、供给定理通过大量事实的观察、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这样一条规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在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或者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供给定理或供给规律。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一)供给量的变动(二)供给的变动(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一、均衡的含义二、均衡价格的形成三、供求变动与均衡四、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一、均衡的含义前面分别讨论了需求和供给的一般性质,以及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但并没有说明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实际上,商品的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并达到均衡的结果。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三、供求变动与均衡

均衡价格是假设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形成的价格。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形成的价格。(一)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二)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三)供求定律四、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一)限制价格(二)支持价格第四节弹性理论及其应用一、弹性的概念二、需求弹性三、供给弹性四、弹性理论的运用一、弹性的概念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随着价格变动的变化程度而不同。当价格变动时,有的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变动的幅度较大,而有的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则较小,为比较商品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就需要引入“弹性”概念。二、需求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3.需求弹性的类型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二)需求收入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定义2.需求的收入弹性种类(三)需求交叉弹性1.需求交叉弹性定义2.需求交叉弹性种类三、供给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二)供给价格弹性的种类(三)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1.商品的成本状况2.考察时间的长短3.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4.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变动生产方式的难易四、弹性理论的运用1.需求富有弹性(Ed>1)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之间的关系2.需求缺乏弹性(Ed<1)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之间的关系3.需求价格弹性为单一弹性(Ed=1)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8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掌握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2.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4.掌握无差异曲线的特点;5.掌握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6.掌握预算线的含义;7.了解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消费者行为理论欲望和效用概述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第一节欲望和效用概述一、欲望与效用的概念二、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一、欲望与效用的概念(一)欲望(二)效用二、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一)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三、消费者均衡四、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五、消费者剩余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1.总效用2.边际效用(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2.物品用途的广泛性三、消费者均衡(一)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四、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基数效用论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需求曲线。五、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第三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一、偏好的假定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四、消费者预算线五、消费者均衡的实现六、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七、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一、偏好的假定所谓偏好,就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能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一)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一)边际替代率(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四、消费者预算线(一)消费者预算线的含义(二)预算线的移动五、消费者均衡的实现序数效用论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行为。六、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