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_第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_第2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_第3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_第4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各题型万能答题模板汇编

(1)标题考察

考察标题含义:

(1)谈谈你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2)本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的标题有哪些内涵?

(4)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考察标题作用:

(1)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说说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3)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

答题模板:内容+结构+表达(此处表达指的是表情达意,理解为情感表达、表现手法、主旨

表达等,3.456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有什么答什么)

①(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

②(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概括主要

内容。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④(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化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简洁凝练;含蓄隽永,具有象征

意义;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

⑤(情感上))寄托了……感情;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⑥(主旨上)文章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否改为另一个标题,为什么?

答题模板:①表态。(一般情况)不能换。②分析原标题的作用(内容上写了.・・・・・,结构上・•....,

运用了・・・•・・情感或揭示了・・・・・・主旨)。③改换后,新标题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①写人的文章:主人公十性格。

②叙事的文章:什么人十做了什么事。

③咏物或借物抒情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作标题。

第1页共24页

④以文章线索为标题。

⑤以文章主旨为标题

(2)词语赏析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x一次的理解。

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原义<有的词语或词组无需答此点>+寓意+表达<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1、加点词语的原义为...•・・,这里指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加点词语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点词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③答出原词的表

达效果。比如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准确地表明了

某种程度、范围等。④换了之后,没有这种交果。⑤所以不能换。

某几个词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

本质等)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③所以不能调换。

(3)句子赏析

1、请从请从XX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自选角度,赏析X段中画线句子。

第2页共24页

修辞角度

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内容+文中人+作者感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体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描写角度

答题模板:描写角度+内容+情感(形象、性格、心情、品质)

感官描写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答题模板:本句从听(视、噢、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分析

环境描写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

①概括,先概括描写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②气氛,渲染了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

章主旨。④结构,和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深层含义角度

双关句:

答题模式:一答本义,二答深层含义;

哲理句: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言外之意句: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句式角度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内容+表达效果),表达了.・・・・・

语句所在位置

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

下文)

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

余地,回味无穷);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第3页共24页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4)叙述顺序(叙述方式)

1、选文第X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2、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

3、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5、品析第X段运用插叙的作用。

答题模板:叙述顺序+内容+作用

顺叙:是按照时间或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发生玲发展3结局)

作用:采用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层次分明,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脉络分明。

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

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结局玲发生玲发展)

作用: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

动性,引人入胜。

插叙:一般在文章中间,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对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叙述

完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发生玲发展玲其他内容分结局乂插叙的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

章主要内容)

补叙:补叙也可以称为追叙,在文中对前边的人物或者事情做一些补充交代,使事件的整个

过程更清晰完整。补叙与插叙有相似之处,但是要注意补叙是中心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文章的关键之处。如果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不完整,会出现漏洞,让人不解。(发生今发展

第4页共24页

∙÷结局玲补充叙述)

作用:对原有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丰富叙述内容,使情节结构完整;使行文跌宕起伏,

出人意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好地表达主题。

分叙:分叙是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分叙可以

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另外一件事,也可以几件事情交叉进行叙述。

作用:分叙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理清思路,让文章清楚明了。

(5)段落作用(内容+结构+表达<表情达意>)

1、选文第X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结合第X段,谈谈这一段这样写的好处。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内容,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第X段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X段能否删去。

6、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开头段:

内容上:

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以故事开头或以发问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⑩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结构上:

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

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中间段: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

第5页共24页

章脉络清晰。

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

明……

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①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较短的中间段,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

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

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

是反衬。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

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

⑴内容上:

(2)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

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⑶结构上:

⑷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6页共24页

(6)人物形象赏析

1、文章表现了XXX人物的哪些品质?

2、结合文章分析XXX是个什么样的人?

3、结合文章第X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文中的某个人物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5、文章刻画XXX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6、请结合文章,揣摩第X段画线句的人物心理。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分析人物形象

"性格"范围小于"形象",若概括性格,只写出性格特征即可;若概括形象,还需考虑外貌、

身份、地位、职业等。

答题模板:

A、(概括类)xx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B、(分析类)xx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

揣摩人物心理

答题思路:

A、抓关键词:体现人物心理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修饰词、限制词。

B、抓人物描写句: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的句子。

C、抓环境描写: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揣摩人物心理。

D、抓情节: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心理。

E、抓主旨:结合主旨,分析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辨别主要人物

答题模板:

①从内容看,文章写了.....・内容,主要写了(极力刻画了)XX这个人物。

②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

③从行文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事,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XX衬托了主要人物XX,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

⑤从叙事角度看,文章是以主要人物XX的视角叙事的。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第7页共24页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

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是渣染时代特征。

主要人物作用

答题模板:

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内容,塑造了其・・・・・•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

启示,

深化了・•••..主题。

次要人物作用

答题思路:

情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波澜;设置悬念。

人物: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成对比。

环境、主题、结构:交代或暗示环境背景;揭示或暗示主题;充当线索人物。

(7)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讲,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中考语文考查常涉及到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对比、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于事、讽刺、象征、以小见大、类比等。

1、文中多处设置了悬念,请找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在写作主要内容前,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内容,请分析其作用。

4、本文写的是XX,但是在第X却写了另外的XX,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5、请结合全文,探究XX的象征意义。

对比

答题模板: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

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8页共24页

衬托

答题模板: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

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烘托了.・・・・・氛围,凸显了人物的心情。

渲染

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层层铺叙,渲染了・・•・・•的气氛,使・・....形象更鲜明、突出。

伏笔

答题模板: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铺垫

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模板:......与.∙.∙∙∙相互照应(呼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

突出。

设置悬念

答题模板: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阅读

兴趣。

欲扬先抑

答题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与后文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

折,形象更丰满。

借景抒情

答题模板:通过描写的景物,表现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或刻画,间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志向或意愿,使表达生动形

象,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卒章显志

答题模板:文末用・・・・・•结尾,自然、有力,增加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从人们所熟知的・・・・・・着手,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深刻道理,便于读者接受,更具

震撼力。

(8)分析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a.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9页共24页

b.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C.叙述亲切自然;

d.直抒胸臆,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

e、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

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第二人称:

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

b.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有呼告效果;

c.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

d、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

a.直接客观展现生活.

b.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C.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答题模板

第一人称叙事中"我”的作用:

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希望)。

④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

叙事中人称发生变化的作用: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①小说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②选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试分析"我"这个隐形

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辨析文章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

②写出叙述视角效果:

全知视角一一特点: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洞悉一切作品的人物、

故事、场景等。

第10页共24页

作用:a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

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b.多角度描述,客观冷静。

有限视角一一特点:一般用第一人称。从作品中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

的认知。

作用:a.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b.能最大限度调动读者积极性,去想

象故事背后的故事及以后的发展。

(9)文章主旨

1、本文中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是议论抒情句,你读出什么情感?

5、仔细品味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的主旨有以下几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题规范:

①写人为主:本文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童话(寓言):讽刺了现象,揭示了・・・・・・道理。

体会作者情感从几个方面入手:

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开放式感悟题

文本感悟题、联系感悟题、话题感悟题

答题思路:

①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②联系实际+自己的感受。

(11)表达方式

第11页共24页

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某个句子。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XX描写,突出了XX的特点,作用是XX。

4、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画线句,说说两则材料在描写方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上

的不同点。

一、记叙

定义: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重

过程)

作用: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抒情提供依据。

二、抒情

定义: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情感。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重情感)

作用:①渲染气氛,显露情感;②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共鸣;

③开拓意境,画龙点睛,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三、说明

定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功用等介绍清楚。(重介绍)

作用:①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②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介绍得清楚明

白,让人易于理解。

四、议论

定义: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重

观点)

作用:①揭示写作目的;②明确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穿文章内容,使篇章结

构紧凑。

五、描写

定义: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特征,环境的特点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重印象)

分类:根据描写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根据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分类: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②神态描写:刻画人的面部表情。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的个性化行为、动作。

④心理描写:描写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想斗争等)。

第12页共24页

⑤语言描写:描绘人物的独白、对话或谈话。

2、人物描写作用:①反映了人物心理、精神风貌;②刻画了人物性格;③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地位;

④推动情的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3、人物描写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方法,生动

形象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心情),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等的描写。

2、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时代风貌以及民俗民风等

的描写。

(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特点:直接描写人或事物本身的特征。

作用:直接展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四)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点: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①多角度塑造形象,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或让事件更加突出;

②是对文章内容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文章内容;

③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④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五)细节描写

特点: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①烘托环境气氛;②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

③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主题。

d.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提示: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转变,作者情感发生变化。应结合具体的内容,紧扣作

者的议论抒情段进行分析。

第13页共24页

记叙文阅读练习题汇编

阅读散文《到古镇去看古》,完成下面小题。

到古镇去看古

丁立梅

①东淘古镇真的很古,始建于唐开元元年。至清嘉庆年间,这里已有灶户19694家、灶

丁48413名。傍镇有南北贯通的串场河,河面上整天船只穿梭、舟帆楫影。去时运盐,回时

黄石板压舱。一日一日,那带回的黄石板,竟在镇上铺出一条七里长街。有街,人烟必旺。

于是,一家一家的店铺林立起来,连成一片,连成黛青的丛林。

②我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走进古镇,一个人。商店的音响里,放着时下流行的歌曲。卖

水果的摊儿,恨不得摆到街中央,橙黄的是枯和橘,青中带红的是苹果。我绕过那水果摊,

去寻七里长街。问街上走着的一个人,知道七里长街吗?他纳闷地看着我,笑问,哪里有?

③亦笑。真的呢,历史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好多的痕迹,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哪里可寻?

但到底还是留了痕迹。黛青的房,在小巷里;明清时的建筑呢,门板已风化成紫黑,门板上

的铜锁扣,锈迹深重。轻抚,感觉手底下,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我与谁的手印重叠了?谁

又曾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不可知了。抬头,那乌青的屋脊上,长一蓬狗尾草,在这

个冬日的黄昏里,它们很深沉地沉默着,仿佛也是一段历史。

④小巷静。有的房内,已不住人了。有的房内还住着人。天色渐暗,老房子里的光线,

便彻底地暗下来。探头过去,需要静等几分钟,方能隐约看见屋内的人和物什。有剃头师傅,

还使着老式的剃须刀,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弟着头发。剃头师傅很老了,顾客亦很老了,

他们的身影,隐在一段幽暗里,是一段旧时光。没有什么声音可以打扰他们,他们在旧时光

里,安详。

⑤再有一间房,房内摆满布鞋,一个老人,正抽拉着鞋线——他在做布鞋。我想起那些

年月,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白棉线抽得“哧、哧、哧”的,冬天的深夜,因此有了温度。

沿着黄石板铺成的街道,慢慢走,我想,在上面,不知走过多少双布鞋呢,不知走过多少母

亲的牵挂和疼爱。富商也好,盐民也罢,总有一个母亲,在为他祈愿,岁岁平安。这样一想,

再古老的历史,不过是母亲的历史。

⑥保存完好的鲍氏大楼是必去一看的。建于清代的鲍氏大楼,一律的微式建筑。这里曾

经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钱庄,房屋一直延伸到串场河边。每间房的设计

都独具匠心,连支撑柱子的石础,也马虎不得,上面精雕细琢着的一些动物,或花卉。鲍家

有后人,守着一间房。是个很精神的老阿婆,围着家常的围裙在做家务。

⑦出门来,院子里静。照墙站成暗哑的暮色风景,下面爬满岁月暗生的绿苔,不见了曾

经的车水马龙。四周真静啊。

⑧沿着麻石板铺成的小雨道,一路西行,搭眼望去,就是串场河了。当年河水涟连,波

光梁影,现而今,河已塌陷,水也浅了。这个季节,荒草和芦苇,都顶着一身的枯黄,让人

第14页共24页

心里顿起凄凉之感。无论岁月曾经如何繁华,谁能搜住岁月的衣襟呢?我们能做的,一是怀

念,二是珍惜。

⑨还有汪氏建筑群,还有吴氏家祠,还有万氏古宅、郝氏古宅,还有朱家大院、曹家大

院,还有钱维翔故居、哀承业故居?

⑩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到底是怎样的鼎盛?

⑪^里,盐民哲学家王良在漫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徜徉。

⑫风从南边吹过来,又从北边吹过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着秋风吟出“一庭春

雨孤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现世安稳的模样。只是他住过的大悲庵呢?不见了。那里长

一棵苦辣树,有鸟从光秃的枝头飞过,一路高叫着飞到别处去了。

⑬人类的承接,原是错综纠缠的脉络,树根似的,盘结而下,与坚实的大地紧紧相连。

当我们触摸到那个源头时,我们懂得了,历史的另一个名字,叫厚重。我们唯有尊重和敬畏。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花未央,人未老》,有删改)

1.作者在古镇寻到许多历史留下的"痕迹",并由此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画面。请根据文章第

③到第⑫段的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历史留下的"痕迹”联想的历史画面

明清建筑的门板、铜锁扣(1)

剃头师傅用老式剃头刀给顾客剃头旧时光里人们生活的安详

老人做布鞋(2)

(3)这里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钱庄

河已塌陷、水也浅了的串场河当年河水涟涟,波光浆影

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4)

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有剃头师傅,还使着老式的剃须刀,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剃着头发。剃头师傅很老了,

顾客亦很老了,他们的身影,隐在一段出暗里,是一段旧时光。没有什么声音可以打扰他们,

他们在旧时光里,安详.

3.着眼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①段详细叙述东淘古镇从建镇

到发展的完整过程,表现“东淘古镇真的很古",为后文写作者寻古做铺垫。

B.古镇街道之热闹,与小巷之宁静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冲淡古镇古朴气息的现代商业

文明的强烈不满。

第15页共24页

C.文章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作者寻古过程,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抒写作者幽思,内容虽

多,却并无赘冗杂乱之感。

D.作者在写古镇古建筑时,有详有略,既能体现古镇历史遗存之丰富,又能让读者对古建

筑具体特点有大致了解。

E.丁立梅散文的语言温婉细腻,富有诗意。像描写狗尾草、芦苇等植物的文字虽不多,却

也自成意境。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条绒布衫

①妈,一周不到,买了三件长袖衬衣了,都还没穿呢,咋又要买呢?我话没说完,患小

脑萎缩症的妈,就说我没良心,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

②听着妈欠逻辑的话,我真真切切地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岁月。

③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妈是妇女队长兼棉花专业队队长。一天下午,我放学路过棉花

田,妈正在地头把苦楝豆儿往冒着热气的大铁锅里倒,她是在试验用土法熬制棉田专用农药。

妈高挽着袖子,利索地添水、加柴、搅锅、验药。两条大辫子交叉绑在身后,汗水浸润的脸

庞更显得白里透红。爹担着水桶来帮忙,对妈说:刚才碰见村长,说让你带着花婶明天去公

社开棉花技术培训会。

④第二天一大早,花婶来家找妈一起去开会。花婶穿着一件红条绒布衫,上面三颗包金

边的大黑绒扣,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妈凑近了仔细端详花婶的红条绒布衫,一脸的羡慕。这

是我结婚时的衣服,一直没舍得穿。今天这不是到公社开会嘛,就拿出来穿了。你长得好看,

穿上肯定更好看。你试试。花婶边说边脱下红条绒布衫给妈试穿。

⑤我忍不住惊呼:“妈,你穿真的比花婶穿还好看!”妈脱下了布衫,叹口气说:“我

啥时候也能有件红条绒布衫呀!”爹说:“是啊,你经常去外面开会学习,应该有一件像样

的衣服啊。今年你又被评为'劳模'了,过几天队里给你发了奖励籽棉,你拿到县城卖了,

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妈说:“妮儿说了多少回了,要买钢笔,还得给她做个新

书包。布衫,我就先别想了。”

⑥秋收之后的一个星期天,生产队的牛车去县城拉化肥,妈把两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搬

到了牛车上。我知道妈这是要搭车上县城哩,就也爬上牛车,想跟妈一起上县城。妈说卖东

西赶集带着我耽误事,赶我下车。爹对妈说:“这一袋儿红薯皮是你捡的,那一袋儿红薯干

儿也是你拾的红薯切的,卖了钱你就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也带妮儿逛逛县

城。”“呵呵!我还怕你把我的‘私有财产'充了家庭的公哩。”妈开心地笑着,没再赶我

下车。

⑦妈把我领到新华书店门口的书摊儿前,对摆书摊儿的大爷说:“能不能先让妮儿在这

儿看书,一会儿我卖完东西,再来给你付钱?"大爷满口答应。妈回来的时候,胳膊夹着空

口袋,我知道她已经把东西卖掉了。我想把这本《少年文艺》看完再走。妈看我拿着手里的

第16页共24页

书实在不想放下,就坐在一旁等我。过了一会儿妈说:“再不赶紧,赶不上拉化肥的牛车了,

得步行回家哩。"我急得眼泪下来了,求妈再让我看一会儿。妈问大爷:“这书本哪儿能买

到?”大爷说:“这样的书得事先向邮局订。一订一年的,得一块多钱。”妈若有所思地“哦”

了一声。

⑧回家的路上,妈在一家商店的柜台上看到了那件红条绒布衫,她看着摸着,犹豫不决

的样子。

⑨那天妈到底还是没买红条绒布衫,我们也没赶上生产队拉化肥的牛车,步行回了家。到家

时天已经快黑了,妈进门就对爹说:”等邮局送信的再来村儿上,你打听一下啥时候订《少

年文艺》,给妮儿订一份。”后来我听老师说可以通过学校订刊,妈就把订刊的钱给了我。

听老师说,我是学校唯一一个订报刊的学生。

⑩后来家里每顿都能吃上白面篌了。有一次,我提起妈一直想也没想到手的红条绒布衫,

妈说:“那样的布杉早过时了,即使不过时,也不适合我这岁数的人了。”

⑪迂了这么多年,现在关于红条绒布衫的往事又被头脑不清楚的妈反复说起,我才意识

到,红条绒布衫大概是妈心底里深藏的一个遗憾,虽经岁月洗涤,却依然真切地存在于潜意

识里。

须想到可以到网店上撞撞运气。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件复古款的红色条绒布衫!又另外

淘到了几颗包金边的黑绒布扣。

⑬我把红色条绒布衫拿给妈的时候,妈摸着上面的包金边黑绒扣,惊喜的神情像个孩子。

银发驼背的妈穿上红色的条绒布衫,仔细端详着:“这布衫多难看!"她又把柜子里自己的

衣服拿出来一件件试穿着:“看看,我哪一件衣服都比这红条绒布衫好看!”

⑭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撷成了一片红色云影。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海峡,文章有删改)

5.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围绕"红条绒布衫”讲述的事情。

(1)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2);

(3);

(4);

(5)。

6.联系具体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

妈高翔着袖子,利索地港水、期柴、簟锅、壁药。

第17页共24页

7.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目的"红条绒布衫"就是作者思

想感情的载体,可以说这件“衣服”在文章情节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为文章展开叙述奠定了

基础。

B.第④段极力刻画妈端详花婶红条绒布衫,表现妈对红条绒布衫喜爱之情,为下文情感淡

漠做铺垫。第⑩段妈年老后对红条绒布衫情感淡漠,为下文妈情感巨大变化"惊喜"做铺垫。

文章层层铺垫,感情不断升华,最后情感变化出乎意料,给人强烈的感情冲击。

C.第⑦段"若有所思”是好像在思考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妈在思考手中的钱是否同时够给孩

子订书、自己买红条绒布衫时.,内心的痛苦、后悔心理。

D.线索是文章的脉络,它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和主线,也是作者行文构思的思维路线和情感

路线。妈对红条绒布衫情感态度变化构成全文情感线索,母亲情感态度变化是:喜爱一一淡

漠一一惊喜一一惭愧。

E.文章中母亲的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文章通过情真意切的记叙、描写,

表现了妈为孩子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我对母亲失去健康、永久错失心愿的辛酸、愧疚、疼惜

之情。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⑭段画线句"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

成了一片红色云影”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糯米饺

卓国志

①我的老家霞浦,是福建东北部的一个沿海小城。东南沿海的冬夜,有着和北方不一样

的味道。辽阔海面吹来冷风,带着水汽直往衣服里钻,无垠夜空中的星似乎都泛着清冷。

②夜里八九点,在霞浦的城里乡下,家里会生火起灶做起糯米饺。不同于北方的白面饺

子,糯米饺是用糯米做的,形状接近于饺子,而个头儿大几倍。

③以前,糯米是自家田里收的,自己磨粉。自家没种糯稻的年份,母亲就去本村乡亲那

里分几斤。老家村子开门见海,地少人多,能种稻子的田少,糯米也就产得少了。

④糯米在市上是好卖的,家家都需要些。酿几缸米酒,晚归后温一碗,村人美其名曰“辛

苦干,快活吃”。有客人来时最热乎,红脸粗声了还嚎着再来两斤。办个喜宴上盘糯米蒸螃

蟹,过年打糕杷蒸年糕,拗九节煮红糖糯米饭敬老人,端午节包几吊粽子,祈福祭祖少不了

打成长条形的糯米棵。

⑤以前在冬至这天,家家要吃糯米饺。那时正餐还不能保证有米饭,锅里常常是地瓜米

掺大米。白气蒸腾掀起锅,翘头翘尾的地瓜丝下,掩着星星点点的白米饭。母亲把稀罕的一

点白米饭,给了父亲和孩子们吃,自己全吃地瓜米。地瓜米不耐饿,母亲说,家里的全劳力

吃点米饭才有力气干活儿,孩子们长身体,也得吃点。

⑥正餐都窘迫,零食就更没有了。母亲往往借着冬至节气,一口气做上可吃三四天的糯

第18页共24页

米饺,让全家人尤其是孩童们解解馋。夜里煮着吃,次日早晨蒸着吃。冬天天冷,母亲把做

好的糯米饺用簸箕装着,桌柜里、房梁下、厨壁上一挂,一时半会儿坏不了。

⑦做糯米饺时,母亲和一家人都很认真细致,父亲干活儿会早些回,小孩出去玩也会早

早归拢到灶台前。

⑧包糯米饺,皮是用不着酵母发的,就用糯米粉和着清水揉、搓、捏。母亲拎起最大那

口锅的木头锅盖,平的一面朝上,往两条长凳上“啪”的一扣,舀上几盆粉,一点一点地往

里加温水,边加水边揉搓。手臂左右抱推,前后揉压,“咔嗒、咔嗒”,那锅盖、凳子好像

都在糯米粉团乘软的力量驱使下,合奏着夜里的温馨曲。

⑨摇摆揉搓许多遍后,粉就抱成了团,软硬适中有弹性,然后再掰开揉搓成圆柱形的条,

一段一段拧下来用手捏成皮。捏皮时全家老小都爱干,各人手艺有生熟,有的捏太厚了,咬

一口皮的里子还是生的,皮太薄的在锅里翻滚几个跟头,馅就散到汤里了。起锅时,端着碗

筷围在热气升腾的灶沿,一边眼巴巴盯着锅里,一边取笑打趣:谁包的谁吃。但总是母亲把

这些露了馅的“残次品”暗自盛在了自己的碗里。

⑩做这糯米皮也是需要些功夫的,水加多了太软捏不出皮,水少了粉团抱不紧实,散了

形,新手非得失败几回才能找到点门道。我也试过两回,水多了加粉,粉多了添水,反反复

复,双手沾满黏糊糊的湿粉就是不成团,越揉越着急,越急越不成。母亲在一旁说:“心

不要急,还是我来吧。”母亲揉粉团是又快又有力,加水和揉搓速度恰到好处。看着母亲劳

作,我心想:老话说得好,真的是流多少汗吃多少饭啊,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就能拥有的

收获。

⑪包上做好的馅,下锅清水煮或用蒸格蒸熟。馅有花菜猪肉馅、萝卜丝红糖馅、花生

碎拌白糖馅……咸甜皆宜。常见的食材经母亲的手搭配融合在一起,却能生出满足各人口味

的好滋味。我最爱花菜猪肉馅,花菜剁成末,半肥瘦的猪肉切成细细的丁,锅里放猪油烧热,

花菜和猪肉下锅翻炒,加点盐,放点清水防止花菜烧焦,熟了撒下葱末,起锅,味精都不要。

做萝卜丝红糖馅还得讲技巧,萝卜丝要拧干水,才能吃进红糖水。吃的是萝卜丝,馋的是红

糖味。即便是最简单的原料,没有母亲勤劳巧手的操持,也难有最甜的满足。

⑫现在生活越来越殷实,街上的小吃、零食十分丰富,但在我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那

糯米饺。

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恰是诸多母亲的代表。

请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母亲身上体现出的好品质。

10.结合语境,从运用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咔嗒、咔嗒",那锅盖、凳子好像都在糯米粉团柔软的力量驱使下,合奏着夜里的温馨曲。

IL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母亲制作糯米饺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及母亲所给予的幸福生活的深切

第19页共24页

思恋。

B.第④段写糯米在老家人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说明当初老家种植糯稻的人多,出产的糯

米也多。

C.以糯米饺为题,既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又是以糯米饺为线索展开回忆,表达情

感。

D.母亲总是把露了馅的"残次品糯米饺”暗自盛在自己的碗里,是因为不知道应该把它们盛

给谁。

E∙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叙写中流露真情,用抒情展现主题。

阅读《父亲和那棵树》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参考答案:

1.(1)有人将手印留在门板或铜锁扣上,有人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2)治着黄石

板铺成的街道上面,走过多少双布鞋、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3)保存完好的鲍氏

大楼;(4)盐民哲学家王良在这里湿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这里徜徉。

2.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外貌,表现顾客、头师傅的老态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与旧时光里

的生活一样不紧不慢,安详。

3.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当我们顺着这些踪迹追寻下去,就会发

现历史虽然已成过去,但它会以各种方式存留并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要尊重、敬畏

厚重的历史。这段文字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AB

【解析】

1.

本题考查信息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①自然段内容"我与谁的手印重叠了?谁又曾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

可以概括得出答案:有人将手印留在门板或铜锁扣上,有人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

第二空,根据第⑤自然段内容"沿着黄石板铺成的街道,慢慢走,我想,在上面,不知走过

多少双布鞋呢,不知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可以概括得出答案:治着黄石板铺成的街

道上面,走过多少双布鞋、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

第三空,根据第⑥自然段内容“保存完好的鲍氏大楼是必去一看的。建于清代的鲍氏大楼,

一律的微式建筑”可以概括为:保存完好的鲍氏大楼;

第四空,根据第⑪自然段"那里,盐民哲学家王良在漫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倘祥"可以概

括得出答案:盐民哲学家王良在这里湿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这里徜徉。

2.

第20页共24页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技巧的赏析。“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剃着头发"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

了他在旧时光里不紧不慢的淡然;"剃头师傅很老了,顾客亦很老了"运用了外貌描写,他们

在旧时光里,安详。据此分析作答。

3.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和作用,注意题目要求,要着眼全文。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古镇寻

到许多历史留下的"痕迹”,并由此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画面。作者在古镇看到了明清建筑的门

板、铜锁扣;看到了剃头师傅用老式剃头刀给顾客剃头;看到了老人做布鞋;看到了保存完

好的鲍氏大楼;看到了河已塌陷、水也浅了的串场河;看到了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

古镇中的历史痕迹随处可见,每一处踪迹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情感体验,虽然

属于过去的时代,但却真实地影响着人们当下的生活。最后两句"当我们触摸到那个源头时,

我们懂得了,历史的另一个名字,叫厚重。我们唯有尊重和敬畏"写出了历史厚重的特点以

及我们该有的态度,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分析作答。

4.

A项"第①段详细叙述东淘古镇从建镇到发展的完整过程",说法错误,结合第①自然段"东

淘古镇真的很古,始建于唐开元元年。至清嘉庆年间,这里已有灶户19694家、灶丁48413

名”分析可知,作者没有详细叙述东淘古镇从建镇到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简单介绍历史。

B项"表达了作者对冲淡古镇古朴气息的现代商业文明的强烈不满”说法错误,无中生有。作

者写古镇热闹,写出了古镇生活的烟火气,并没有对现代商业文明的强烈不满。

故选

AB0

5.妈渴望买件红条绒布衫,但为了给我买文具放弃;妈自己攒钱要买红条绒布衫,

为了给我订书再次放弃;我提起那件红条绒布衫,妈觉得不适合她了;妈反复说起红

条绒布衫,我为妈买来复古款红条绒布衫。

6.加点词均为动词,这里属于人物动作描写:通过“添水、加柴、搅锅、验药”等一系列人

物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做事利落、能干的性格特征;表达赞美、敬佩母亲之情。

7.CD

8.参考答案:

面对患病的妈一见到复古款红条绒布衫,先是惊喜得像孩子转而嫌弃不己的情景,我内心百

感交集,潸然泪下。

泪水中包含:妈当年艰难的生活中为了支持我学习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红条绒布衫,我对妈感

恩和愧疚的心情。

泪水中也包含:妈健康时,有机会满足妈深藏心底的愿望,却因自己的原因错失了,成为我

一生永久的遗憾。

这句话作为文章结尾,收束全文,耐人寻味,深化中心,升华主旨,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复

杂的思想情感。

第21页共24页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已知信息"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唤起我对往事

的回忆"对应第①段。由第⑤段"我啥时候也能有件红条绒布衫呀""妮儿说了多回了,要买

钢笔,还得给她做个新书包。布衫,我就先别想了"等语句概括为:妈渴望买件红条绒布衫,

但为了给"我"买文具放弃。由第⑥段"这一袋儿红薯皮是你捡的,那一袋儿红薯干儿也是你

拾的红薯切的,卖了钱你就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第⑨段"那天妈到底还是没买

红条绒布衫""后来我听老师说可以通过学校订刊,妈就把订刊的钱给了我”等语句概括为:

妈自己攒钱要买红条绒布衫,为了给我订书再次放弃。由第⑩段"有一次,我提起妈一直想

也没想到手的红条绒布衫,妈说:’那样的布衫早过时了,即使不过时,也不适合我这岁数

的人了。’"等语句概括为:我提起那件红条绒布衫,妈觉得不适合她了。由第⑪段"过了这

么多年,现在关于红条绒布衫的往事又被头脑不清楚的妈反复说起",第⑫段"我想到可以

到网店上撞撞运气。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件复古款的红色条绒布衫"和第⑬段"我把红色条绒

布衫拿给妈的时候,妈摸着上面的包金边黑绒扣,惊喜的神情像个孩子”可知,妈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