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_第1页
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_第2页
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_第3页
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_第4页
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木工程地质峨眉实习指导书

郭永春白志勇编写前言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教学中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调察和现场测绘,验证课程理论,获得感性学问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峨眉山地区是西南交通高校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一般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地质与地貌学、工程与水文地质学基础、土木工程地质等课程的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本指导书主要是为土木工程地质课程实习编写。

实习要求:

1.实习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细致收集和整理资料。假如提交的报告和图件不符合实际状况,或没有达到指导老师的要求,则一律返工。

2.每个人必需完成一套作业(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剖面图、工程地质说明书),严禁抄袭他人作业。

3.实习成果实行百分制,实习报告和图件的质量占70%,实习答辩占20%,实习纪律占10%。凡实习成果不合格,或旷课超过一天,或事假超过二天,或严峻违反实习纪律者一律不予通过。

实习纪律:

1.严格遵守学校、峨眉分校、实习队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听从带队老师指挥,听从统一领导,每天必需点名清到。

2.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策法令,爱惜庄稼,损坏东西照赔。

3.严禁在校外住宿、游泳和游玩。如有特殊状况应与带队老师请假,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

4.不准打架斗殴和酗酒闹事。

5.不准与当地居民和峨眉校区职工、家属发生严峻冲突。

6.野外调查工作要保持高度警惕,留意平安,特殊警惕路上来往车辆,如出交通事故,一律由学生自己负责。

7.违反上述纪律和规定者,视其情节严峻,不予通过实习或赐予纪律处分。同时,由此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由学生自己担当,学校和实习队以及带队老师不负任何责任。

8.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由带队老师负责。学生来回实习基地,必需由带队老师陪伴,并落实住宿。第一章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学问

1.野外勘察的基本学问

铁路工程地质勘测是铁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是铁路勘测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都分。

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包括新建铁路、改建既有线及增建其次线的勘测设计及施工的工程地质工作,以及运营铁路地质病害监测、整治的工程地质工作。本章重点介绍新建铁路工程地质勘测。

1.1铁路工程地质勘测的目的、任务和程序

铁路工程地质勘测的目的是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择线路方案、设计各类建筑物、制定施工方法、整治地质病害供应牢靠依据。

新建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按初测、定测两阶段进行。为了进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探讨,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踏勘(草测)。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应当坚持设计程序,不应超越阶段要求,亦不得将本阶段应做的工作,推到下一阶段或施工中去完成。

依据《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的规定,各阶段工程地质勘测的任务如下:

踏勘(草测)工程地质工作,是在地质状况困难、资料不全,不能满意线路方案比选和编制可行性探讨报告时进行。踏勘(草测)工程地质工作应完成的任务是:了解各个线路方案的一般工程地质条件与影响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编制可行性探讨报告供应工程地质资料。

初测工程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查明沿线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线路通过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做出评价并对限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初步查明其性质、特征、范围,搜集必要的资料,细致做好方案比选,做到绕有依据,治有措施。并为进行初步设计,供应工程地质资料。

定测工程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依据初步设计鉴定看法,在利用初测资科的基础上,具体查明采纳方案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具体确定线路位置,为各类工程建筑物搜集、编制技术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的工程地质资料。

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不同,主要体现在工程地质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要求上有所不同。各阶段工程地质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内容则是相同的。各阶段工程地质工作一般均按下述程序进行:打算工作,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工程地质勘探;测试;文件编制。

打算工作包括探讨任务,组织勘察队伍,搜集资料,室内资料及方案探讨,筹办机具仪器等。下面对调查测绘、勘探、测试及文件编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分别进行叙述。

1.2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查明地形、地貌形态的成因和发育特他以及地形、地貌与岩性、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划分沿线地貌单元。

①地貌:平原、丘陵、山地、高原、沙漠等;

②地形:河床、河漫滩、阶地、河谷斜坡、山坡、悬崖、山包、山梁、山峰、山脊等;

(2)地层、岩性:查明地层层序、成因、时代、石风化裂开的程度和深度等。

①地层:成因、时代、厚度、接触关系等;

②第四纪松散积累层:类型、范围、厚度、物质组成、颗粒级配、密实程度;

③基岩:岩石性质、岩层厚度、岩石风化程度、风化深度等;

(3)地质构造:查明有关断裂和褶曲等的位置、走向、产状等形态特征和力学性质方面的特低查明岩层产状、接触关系、节理、裂隙等的发育状况;查明新构造活动的特点。

①褶曲:位置、核部及两翼地层、岩性及岩层产状、褶曲类型、成因;

②节理:节理组数、产状、密度、力学性质、张开度、充填物等;

③断层:位置、断面产状、上下盘地层时代、岩性及岩层产状、断层性质、成因、裂开带特征;

④其它内容:新构造运动、地震烈度、阶地抬升状况等;

(4)水文地质:通过地层、岩性、构造、裂风水系和井、泉地下水露头的调查,判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表水:河床宽度、深度、河水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洪水位、枯水位;

②地下水:泉的位置、流速、流量、性质(上升泉、下降泉)地下水类型及化学性质等;

(5)不良地质:查明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的类型、范围、厚度、成因、物质组成、颗粒级配、密实程度、发展阶段、危害大小等;

(6)特殊地质:特殊土类型、范围、厚度、成因、物理力学性质;

(7)查明土、石成分及其密实程度、含水状况、物理力学性及划分土、石的工程分级等。

(8)其它内容:既有建筑物稳定性调查、既有边坡稳定性调查、历史性洪水调查、历史性地质灾难调查。

1.3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方法

铁路工程地质调查测绘一般沿线路带状范围内进行,调查测绘的宽度应以满意线路方案选择、工程设计和病害处理为原则,并依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困难程度,不良地质发生、发展和影响的范围,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须要予以扩大。

调查测绘路途的布置及测绘宽度

铁路工程地质调查测绘一船沿铁路中线或导线进行,测绘宽度多限定在中线两侧200~300m的范围。在测绘范围内,各种观测点的位置都应与线路中线取得联系。实际工作中,铁路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已经绘好的线路带状地形图编制成线路带状工程地质图。

对于限制线路方案的地段、特殊地质及地质条件困难的长隧道、大桥、不良地质等工点,应进行较大面积的区域测绘。区域测绘时可按垂直和平行岩层走向(或构造线走向)的方向布置调查测绘路途。

除按上述一般要求布置测绘路途外,还应考虑调查测绘目的、地质困难程度、自然露头状况等因素对测绘路途进行调整。

沿选定的测绘路途适当布置若干观测点,通过对这些观测点的地质调查、测绘,驾驭一条线路的地质状况,通过全部测绘路途的综合,驾驭整个调查测绘范围的地质状况。因此观测点的工作是基础的工作。

观测点的选择及测绘内容

依据调查测绘的内容,观测点可分为单项的和综合的两种。以测绘某一种地质现象为主的是单项观测点,例如地貌观测点、地层岩性观测点、地质构造观测点、水文地质观测点等,能综合反映多方面地质现象的是综合现测点。铁路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多采纳综合现测点。观测点的选择和布置,目的要明确,代表性要强。密度应结合工作阶段、成图比例、露头状况、地质困难程度等而定。数量以能限制重要地质界线并能说明工程地质条件为原则。一般断层、主要岩性、地层分界处等都要布置观测点。

选择观测点的一般要求是:地层露头比较好,地质构造形态比较清晰,不良地质现象比较突出,在肯定范围内有代表性。综合观测点测绘内容一般包括:

(1)测点编号、测点类型及位置(与中线相联系);

(2)观测时间、日期、天气、人员等;

(3)地形、地貌;

(4)地层、岩性:地层年头、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层厚度;

(5)地质构造:各种倾斜岩层、褶曲、节理和断层的测绘和描述;

(6)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自然和人工露头的水位、水质、水量,地下水类型;

(7)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地质现象;

(8)已有建筑物稳定状况的调查;

(9)实行必要的土、石、水体编号并作描述;

(10)观测点素描图及照相。

1.4测绘精度及测绘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精度通常依据不同勘测阶段任务的要求,用所测工程地质图的比例尺来限制。不同比例尺的测图对测绘路途长度及观测点密度有不同的要求。精度要求愈高,图的比例尺应当愈大,测绘工作量就愈大。其次,测区地形、地质愈困难图的比例尺应适当放大。因此,应依据各勘测阶段的不同精度要求及测区地形、地质的不同困难程度,选定适当的比例尺和适合的测绘方法。精度过低不能保证任务要求的工作质量;精度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奢侈。

为满意不同的测绘精度要求,必需采纳相应的测绘方法。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测中,踏勘(草测)和初测阶段,多运用地质罗盘仪定向、步测和目测确定距离和高程的目测法或运用地质罗盘仪定向、用气压计、测斜仪、皮尺确定高程和距离的半仪器法。在重要工程、不良地质地段的定测阶段,则运用经纬仪、水平仪、钢尺精确定向、定点的仪器法。对于工程起限制作用的地质观测点及地质界线也应采纳仪器法进行测绘。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是整个工程地质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不仅依据它获得大量所需的各种基本地质资料,也是正确指导下一步勘探、测试等项工作的基础。因此,调查测绘的原始记录资科,应精确牢靠、条理清晰、文图相符,重要的、代表性强的观测点,应用示意描图或照片以补充文字说明。

1.5铁路工程地质勘探

简易勘探、钻探、物探、航测、遥感

1.6测试及其长期观测

1.7文件编制

工程地质说明书(表)、工程地质图件等其次章

峨眉山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干脆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上图:第四纪晚期,背斜和断层进一步发育,峨眉山快速上升,外力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山内层峰重叠,演化为今日之面貌。

中图:白垩纪时期,峨眉山区发生褶皱运动,形成峨眉山大背斜,峨眉山大断层也起先发育,峨眉山已经起先成长,但地势不高。

下图:晚二叠纪时期以前的状况;地壳只是垂直地作升降运动,地面上并无峨眉山的踪影。

震旦系上统出露于张沟、余山、洪椿坪、九老洞等地,呈南北向展布,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自下而上划分为观音岩组和灯影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藻类化石:EmeishanellairregularePalacomicrocgstisaggregatus等。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闻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样,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其中,下统分为四个组,由下往上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砂岩等。

中统自下而上分两个组,即陡坡寺组和西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

中上统只有一组,即洗象池组,岩性较单一,主要为一套粉晶白云岩,此系含丰富的化石:Wutingaspisomeishanensis;Chittidi11atransuerss;RenalcismimicusaEoplectonemasp。等。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Wanliangtingiatrausverss;Didymograptusomeishanensis;Didymograptusdachengsiensis等。Q一第四系;N第三系;K2g一白垩系灌口组;Klj一白垩系夹关组;J3p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2sn中侏统遂宁组;J2s中侏罗统沙溪庙组;T3x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2l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1J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if下三叠统飞仙关组;P2x上二叠统宣威组;P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1一下二叠统;O1下奥陶统;E2+3中上寒武统;E1下寒武统;2b上震旦统;r2元古代峨眉山花岗岩;①峨眉山背斜;②桂花场向斜;③一牛背山背斜;④一大庙向斜;⑤万年寺断层;⑥─挖断山断层:⑦报国寺断层;1现代冲积层;2砂岩;3一砂质页岩;4一泥岩;5页岩;6铝上质页岩;7石灰岩;8白云岩:9玄武岩;10花岗岩;11正断层12逆断层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由下往上分三个组:梁山组、栖霞组和茅口组。

上统为一套陆相火山岩沉积物和陆相河湖沉积物。分两个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前者其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后者为高岭石、粘土岩、砂泥岩等。本系含丰富化石:CryptOSpiiferomeishanensis;Neomisellinasp.;Lobatannulariasp.等。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特别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分两个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

中统只有一组,即雷口坡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

上统则分三个组,即垮洪洞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主要为一套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建立。即泥灰岩、砂岩、粉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粘土岩、煤层或煤线等。本系含化石:Myophoriasp.;Velopectenabberltii;Clathropterismeniscioides等。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宝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

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立,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

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本系含化石:Equisetitesaffmultidentatus;Pseudocadiniasp.;Mesocorbiculadongyouensis等。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样,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含化石:Crambaticharalongiconia;Cristocypridealonga等。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3.2地质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困难。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褶皱

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快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旁边向斜仰起并收敛消逝;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快速撒开,渐渐过渡为单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断层

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旁边,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旁边,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旁边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旁边,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旁边,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旁边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旁边,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旁边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1.上侏罗统遂宁组;2.中侏罗统沙溪庙组;

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4.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5.下三叠统陵江组;6.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7.上二叠统宜威组;8.上二叠统峨眉玄武岩;

9.下二叠统;10.下奥统;

11.中、上寒武统;12.下寒武统;

13.晚前寒武系洪椿坪组;14.晚前寒武系刺叭岗组;

15.中古代花岗岩。

峨眉山区域地质图3.3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亲密的联系。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至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沉没而来,峨眉山区其次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起先诞生,现在洪椿坪旁边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接着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调交织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起先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气勃勃,万物散发诞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安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干脆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供应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蜒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剧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震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闻名的峨眉山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恒久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积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未起先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起先发育,峨眉山主体已起先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遇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剧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快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殊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快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行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常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一?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剧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确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其次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依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裂开,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削减。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积累状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足,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峻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裂开程度微小,风化作用特别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耸立在海拔3099米处。

正是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多数奇妙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装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第三章黄(湾)龙(门洞)铁路工程地质1.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1.1调查内容:

(1)地形、地貌:

地形:河床,漫滩,阶地,山峡,山脊,山梁,沟岸,陡壁;

地貌:平原,山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盆地(这次实习)

(2)地层、岩性:

地层:时代,层序。

岩性:基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定名。

第四系:(没有固结,松散物质)类型、形成时代,工程特性,范围,厚度,组成成份,颗粒级配,密实程度。

岩层厚度:巨厚层(>1m),厚层(1~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m)

风化程度:地质构造:节理,组数,密度(条/米),性质,长度。

褶皱:位置,核部及两翼地层,岩层产状,名称。

断层:位置,断层面产状,断盘地层及产状,裂开带宽度,组成成份,密实程度及名称。

水文地质:

地表水:水宽,水深,洪水位,枯水位,流速,流量,河宽,河深。

地下水:类型(潜水,滞水,裂隙水),水质,水量。

不良地质和特性地质:名称,范围,组成成份,发展趋势,危害程度。

1.2调查方法:

观测线观测点的工作:地质内容丰富,便于观测。

1.类型:单项观测点,综合观测点。

2.工作内容:

a:定名:编号,名称,分界点具体名称。例如P2β与P2x分界编号从G01起先

b:调查描述

c:采样及编号

d:素描剖面或照相

2.黄(湾)龙(门洞)线工程地质状况简介

2.1地形地貌:

中高山峡谷地貌——山间(前)盆地

2.2地层岩性:第四系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砖红色钙质粉砂质泥岩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s:紫红色泥岩夹辉绿色粉砂岩

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sx:杂色砂岩泥岩互层,以厚层黄色砂岩与自流井组分界

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2z:紫红色、黄绿色泥岩、粉砂岩

侏罗系下统珍宝冲组:J1zn: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砂岩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T3x三迭系中统雷口坡组:T2l水云母粘土岩(绿泥岩)——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分段标记三迭系下统上嘉陵江组:T1j2三迭系下统下嘉陵江组(铜街子):T1j1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中厚层紫红色砂岩、页岩互层

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杂色砂岩、泥岩互层

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致密块状玄武岩和杏仁状玄武岩、拉斑玄武岩

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石灰岩

2.3地质构造:

节理:两组剪节理,一组张节理

褶曲:挖断山倒转背斜

断层:逆断层

2.4水文地质

地表水:峨眉河

地下水:基岩裂隙潜水——下降泉(6万m3/24h)

2.5不良地质:古滑坡、古岩堆

3.相关图例

图例

黄龙线工程地质平面图地层界线:用虚线相连节理及岩层产状:

节理

岩层

褶皱:

断层:

不良地质:滑坡:

(短线表示滑坡周界)

岩堆

倒塌

地下水:

其它:

柱状图

图例大小图签:

5.黄龙线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1)图名

(2)比例:水平:1:5000

垂直:1:1000

(3)图面支配:

1.地形地貌

2.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措施

3.()

4.地面标高

5.地形突变点距前一个百米点距离

6.百米标

倾角换算:

:线路或剖面与岩层走向间所夹锐角,须要在地形图上量取

:视倾角

:真倾角

:放大的视倾角

:放大倍数

⑦剖面方向:即线路前进方向,将线路分段,在地形图上分别量取各段方向

⑧线路起点高程:500m,终点高程:532m图例排序:

地层符号,从新到老构造产状地质界限地下水不良地质其它

2.平面图图例

6.黄龙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表

6.1分段

6.2各段内容:分段起止里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评价原则上首先是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一样,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其次考虑工程建筑物的类型各段以线路中心线里程为准,从小里程到大里程山脉、水系、地势、地形、地貌沿线遇到的各类地层岩性特征(含第四系、基岩等)褶皱、断层、节理(应具体描述)地下水、地表水(应具体描述)沿线各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特征,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以及既有建筑物基底的稳定状况对各类不同的铁路建筑物,如路基、桥涵、隧道、站场、房建或线路方案等分别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有无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地质现象及其处理原则及措施,铁路修建可能引起的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①分段:原则上首先是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一样,重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其次考虑工程建筑物的类型。

②起讫里程:各段以线路中心线里程为准,从小里程到大里程

③地形地貌:山脉、水系、地势、地形、地貌

④地层岩性:沿线遇到的各类地层岩性特征(含第四系、基岩等)

⑤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应具体描述)

⑥水文地质:地下水、地表水(应具体描述)

⑦工程地质条件:沿线各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特征,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以及既有建筑物基底的稳定状况

⑧工程地质评价:对各类不同的铁路建筑物,如路基、桥涵、隧道、站场、房建或线路方案等分别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有无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地质现象及其处理原则及措施,铁路修建可能引起的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第四章地质罗盘的运用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视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视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因此必需学会运用地质罗盘仪。

1.地质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样的,我们常用的是圆盆式地质罗盘仪。由磁针、刻度盘、测斜仪、瞄准觇板、水准器等几部分安装在铜、铝或木制的圆盆内组成,如图4-1-1

(1)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安装在底盘中心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开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爱护顶针尖,延长罗盘运用时间。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定螺丝,使磁针自由摇摆,最终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2)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纳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起先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0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干脆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3)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4)悬锥---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心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5)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6)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亮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2.地质罗盘的运用方法

2.1在运用前必需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样,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摇摆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开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2.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确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需娴熟驾驭。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长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长,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长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如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辨别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淌,此滚动或流淌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4)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纳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假如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须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视察和追索并要擅长推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假如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第五章地形图的基本学问地形图是表示地形、地物的平面图件,是用测量仪器把实际测量出来,并用特定的方法按肯定比例缩绘而成的。它是地面上地形和地物位置实际状况的反映。

地形图上表示地形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以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并用特定的符号表示地物,一般的地形图都是由等高线和地物符号所组成。

地形图对野外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行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借助地形图可对一个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等状况有初步的了解,甚至能初步分析推断某些地质状况,地形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途,制定工作支配。此外,地形图是地质图之底图,地质工作者是在地形图上描绘地质图的,没有地形图作底图的地质图是不完整的地质图,它不能供应地质构造的完整和清晰的概念。

因而在野外地质工作之前要懂得地形图,会运用地形图。

1.地形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

1.1比例尺是实际的地形态况在图上缩小的程度

因为地面上地形与地物是不行能按实际大小在图上绘出,而必需按肯定比例缩小,因此地形图上的比例尺也就是地面上的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距离之比数,一般有数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和自然比例尺,往往标注在地形图图名下面或图框下方。

(1)数字比例尺是用分数表示,分子为1,分母表示在图上缩小的倍数,如万分之一则写成1:10000,二万五千分之一写成1:25000。

(2)线条比例尺或称图示比例尺,标上一个基本单位长度所表示的实地距离。

(3)自然比例尺:把图上l厘米相当实地距离多少干脆标出,如1厘米=200米。

此外,比例尺的精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们一般在图上能分辩出来的最小长度为0.1毫米,所以在图上0.1毫米长度按其比例尺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的精度。例如比例尺为1:1000其0.1毫米代表实地0.1米,故1:1000之地形图其精度为0.1米。

从比例尺的精度看出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所反映的地势的精确程度是不同的,比例尺越大,所反映的地形特征越精确。

1.2地形的符号

地形的符号一般用等高线表示

等高线的含含义及其特征: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等高线的特点为:

(1)同线等高。即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2)自行封闭。各条等高线必自行成闭合的曲线,若因图幅所限不在本幅闭合必在邻幅闭合。

(3)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

等高线是反映地形起伏的基本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地形图也就是等高线的水平投影图(当然,还要附加一些内容)。黄海平均海平面是计算高程的起点,即等高线的零点。按此可算出任何地形的肯定高程。

等高距——切割地形的相邻两假想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在肯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中等高距是固定的。

等高线平距——在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它的长短与地形有关。地形坡缓,等高线平距长,反之则短。

各种地貌用等高线表示的特征

(1)山头与凹地

从图4—2—1中可见山头与凹地部是一圈套着一圈的闭合曲线。但它们可依据所注的高程来判别。封闭的等高线中,内圈高者为山峰,如图中A。反之则为凹地。

山头与凹地之等高线特征

两个相邻山头间的鞍部,在地形图中为两组表示山头的相同高度的等高线各自的闭相邻并列,其中间处为鞍部,如图C。

两个相邻凹地间为分水岭,在图上为两组表示凹陷的相同高度等高线各自封闭,相邻并列,如图D。

(2)山坡

山坡的断面一般可分为直线(坡度匀称),凸出,凹入和阶梯状四种。其中等高线平距之稀密分布不同。

匀称坡,相邻等高线平距相等。

凸出坡:等高线平距下密上疏。

凹入坡:等高线平距下疏上密。

阶梯状坡:等高线疏密相间,各处平距不一。

(3)悬崖、峭壁:当坡度很陡成悬崖时等高线可重叠成一粗线,或等高线相交,但交点必成双出现。还可能在等高线重叠部分加绘特殊符号。

(4)山脊和山谷:如图所示,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底的高处,如图中B处。

山脊与山谷等高线特征

(5)河流

当等高线经过河流时,不能垂直横过河流,必需沿着河岸绕向上游,然后越过河流再折向下游离开河岸。

河流等高线特征

地物符号

地形图中各种地物是以不同符号表示出来的,有以下三种:

(1)比例符号

是将实物依据图的比例尺干脆缩绘在图上的相像图形,所以也称为轮廓符号。

(2)非比例符号

当地物实际面积特别小,以致不能用测图比例尺把它缩绘在图纸上,常用一些特定符号标注出来它的位置。

(3)线性符号

长度按比例,而宽窄不能按比例的符号,某种地物成带状或狭长形,如铁路、马路等其长度可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宽窄却不按比例尺。

以上三种类型并非肯定不变的,对于采纳那种符号取决于图的比例尺,并会在图例中标出。

2.读地形图

阅读地形图的目的是了解,熟识工作区的地形态况,包括对地形与地物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相识。因而不单要相识图上的山、水、村庄、道路等地物,地貌现象,而是要能分析地形图,把地形图的各种符号和标记综合起来连成—个整体。以便利用地形图为地质工作服务。

读图的步骤如下:

(1)读图名

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地名来表示。从图名上大致可推断地形图所在的范围。

(2)相识相识地形图的方向

除了一些图特殊注明方向外,一般地形图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右面为东,左面为西。有些地形图标有经纬度则可用经纬度定方向。

(3)相识地形图图幅所在位置,从图框上所标注的经纬度可以了解地形图的位置。

(4)了解比例尺

从比例尺可了解图面积的大小,地形图的精度以及等高线的距离。

(5)结合等高线的特征读图幅内山脉、丘陵、平原、山顶、山谷、陡坡、缓坡、悬崖等地形的分布及其特征。

(6)结合图例了解该区地物的位置,如河流、湖泊、居民点等的分布状况,从而了解该区的自然地理及经济、文化等状况。如图所示为某地区地形图。

某地区地形图

3.利用地形图制作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假想的坚直平面与地形相截而得的断面图。截面与地面的交线称剖面线。

地质工作者常常要作地形剖面图,因为地质剖面与地形剖面结合一起,才能更真实反映地质现象与空间的联系状况。地形剖面团可以依据地形图制作出来,也可在野外测绘。利用地形图制地形剖面图之步骤:

(1)在地形图上选定所须要的地形剖面位置。绘出AB剖面线。

(2)作基线,在方格纸上的中下部位画始终线作为基线A'B'定基线的海拔高度为o,亦可为该剖面线上所经最低等高线之值。如图为500m。

(3)作垂直比例尺.在基线的左边作垂线A'C',令垂直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一样,则做出的地形剖面与实际相符。假如是地形起伏很和缓的地区,为了特殊须要也可放大垂直比例尺,使地形变更显示得明显些。

(4)垂直投影,将方格纸基线A'B'与地形图AB相平行,将地形图上与AB线相交的各等高线点垂直投影到A'B'基线上面各相应高程上,得出相应的地形点。剖面线的方向一般规定左方就北就西,而剖面的右方就东就南。

(5)连成曲线,将所得之地形点用圆滑曲线逐点依次连接而得地形轮廓线。

(6)标注地物位置、图名、比例尺和剖面方向,并加以整饬,使之美观。

利用地形图作地形剖面线

4.野外测绘地形剖面图

在做路途地质工作时常常要求能够在现场勾绘出地形剖面,以便在地形剖面图上反映路途地质的状况。首先要确定剖面的起点,剖面方向,剖面长度,并依据精度要求确定剖面的比例尺。绘制步骤与前一方法相像。差别在于水平距和高差是靠现场观测来确定。这时确定好水平距离和高差便成为画好地形剖面的关键。当剖面较短时,水平距离和高差可以丈量或步测,刻面较长时只能用目估法或参考地形图来计算平距与高差或依据气压计来计算高程。

勾画地形剖面一般是分段进行,即观测一段距离后就勾画一段。否则简单画错,失真,假如技巧娴熟,地形不困难时,也可一挥而就。

5.利用地形图在野外定点

在野外工作时,常常须要把一些观测点(如地质点、矿点、工点、水文点等)较精确地标绘在地形图中,区域地质测量工作中称为定点。

利用地形图定点一般有两种方法,

(1)在精度要求不很高时(在小比例尺填图或草测时)可用目估法进行定点,也就是说依据测点四周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的相互关系,用眼睛来推断测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用目估法定点时首先在观测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即将罗盘长边靠着地形图东边或西边图框,整体移动地形图和罗盘,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盘的0度,此时图框上方正北方向与观测点位置的正北方向相符,也就是说此时地形图的东南西北方向与实地的东南西北方向相符。这时一些线性地物如河流、马路的延长方向应与地形图上所标注的该河流或马路相平行。

在地形图定向后,留意找寻和视察观测点四周具有特征性的在图上易于找到的地形地物,并估计它们与观测点的相对位置(如方向、距离等)关系,然后依据这种相互关系在地形图上找出观测点的位置,并标在图上。

(2)在比例尺稍大的地质工作中,精度要求较高则需用交会法来定点。

首先要使地形图定向(方法与目估法相同)

然后在观测点旁边找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且在地形图上己表示出来的已知点如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测量观测点在它们的什么方向。此时罗盘之对物觇板对着观测者(因观测者所定位置是未知数),竖起觇板小孔,觇板通过小孔和反光镜之中线再描所选之三角点或山头,当三点联成直线且水泡居中时读出指北针所指读数即为该测线之方位,即观测点位于已知点的什么方向,将三条测线方位记录之。

在图上找到各己知点,用量角器作图,在地形图上分别绘出通过三个已知的三条测线,三条测线之交点应为所求之测点位置。如三条测线不相交于一点(因测量误差)而交成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应取误差三角形之小点。

具体应用此法时应留意两点:

(1)量测线方向时如罗盘觇板对着已知点瞄准则指南针所指读数为所求视察点之方位。指北针所指读数则是已知点位于此观测点之方向。为了避开混乱,一般采纳罗盘对物觇板对着未知数(所求点之方向)读指北针。

(2)用量角器将所测的测线方向画在图上时应留意采纳地理坐标而不是按罗盘上所注方位。

实际工作时往往将目估法和交会法同时并用,相互校正,使点定得更为精确。例如用三点交会法画出误差三角形后,用目估法找出测点旁边特殊之地形物和高程来校对点之位置。第六章地质图的基本学问

1.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质特征最基本的图件,也是进行地质探讨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将调查区内按地层所划分的填图单位,用同一的符号和线条,把它们的分布、产状、空间关系等逐一标绘在地形图上。地质图的测绘一般是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来完成,称为地质填图。它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地质图,可以系统的视察探讨各种地质体在肯定范围内的分布和变更规律,为深化相识区域地质特征供应牢靠的基础资料。

1.1地质观测路途的观测点

(1)穿越路途:地质观测路途的方向主要是与岩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大致呈直角关系。

(2)走向追索路途:地质观测路途大致沿地质体的走向或地质界限的延长方向,追踪视察了解它的分布和变更。

(3)全面踏勘路途:这种方式主要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无肯定方向。

无论采纳哪种路途方式,都应依据地质状况的变更,随时变更路途方向,以能最有效的查明地质问题为原则,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和沟谷。

1.2地质观测点位置的标定

(1)概略标定:不用任何仪器,干脆依据地形、地物特点(如山顶、河湾、河流汇合处、铁路、马路、居民点等),把观测点标定在地形图上。这种方法通常误差较大,适合小比例尺制图。

(2)目标测定:在实地和地形图上找出特征一点,用罗盘定其方位,然后用目估或步测法确定在这一方位线上。通过估算观测点到已知点距离,参照地形特点,把点标定在地形图上。

(3)后交汇法:在地形图上和实地找出观测点前方标记明显的二个或三个地形地物点,用罗盘测定其与观测点相对方位,然后将各点描绘在地形图上,其交汇点即为观测点位置。

(4)仪器标定:用平板仪协作经纬仪标定。

在实际工作中应留意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2.地质界限的勾绘

在路途地质观测和地质点的视察中,重要的工作是勾绘地质界限。界限勾绘是否精确,干脆影响地质图的质量。

3.地质视察和记录第七章野外地质工作

1.野外地质记录

进行野外地质视察必需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珍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1野外记录要求:

(1)具体,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即你看到些什么地质现象以及你的分析、推断和预料应当毫不遗漏地、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来。同时要具体说明是在什么地点看到的,以便在隔了很长时间后也能依据记录找到该点。

(2)客观地反映实际状况,即看到什么记什么,照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你对地质现象的分析、推断。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视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相识的深化。记录不是照相,不是机械的抄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地质工作者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探究过程。不过,哪些内容是实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分析、推断的,应分别开来,不能混淆,前者不能随意更改的,后者可以据根相识的发展而修正。

(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达就要求地质工作者有较高的语文修养。

(4)图文并载,图是表达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很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晰的,必需辅以插图。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它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录。

1.2地质记录的类型和方式

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专题探讨的记录,特地视察探讨某一地质问题,如探讨某种地层、某些岩石、某一矿床、某种构造、某一沉积现象等。其记录方式应依据探讨的内容而定,不受任何规格限制。

其次种是综合性地质视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应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全面、综合性地质调查。如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常采纳视察点和视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视察点是视察的点位置,是地质上具有关链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如地层的变更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及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所在。视察线是连接视察点之间的连续路途,即沿途视察,达到将视察点之间的状况联系起来之目的,是视察和记录的一般对象。现将视察点、线的记录内容和格式介绍如下,作为实习时参考运用。

(1)日期与天气

当天工作的日期与天气晴或天阴等。

(2)工作地区的地名。

(3)路途

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晰。

(4)视察点编号

可从01起先依次为02,03,……。

(5)视察点位置

尽可能具体交代,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多少米,是大道旁或马路上,是山坡上或沟谷里,是河谷的凹岸或凸岸等,还要记录视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依据地形图判读出来。视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6)视察目的

说明在本视察点着重视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视察某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视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视察火成岩的特征,视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7)视察内容

具体记录视察的现象,这是视察记录的实质部分。视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假如视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

(a)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

(b)化石状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单;

(c)岩层时代的确定;

(d)岩层的厚度变更,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

(e)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

(f)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推断,是褶皱的翼部或轴部等;

(g)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的受力方向;岩层裂开与否,裂开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

(h)地貌、第四系,水文特征及其它外动力地质现象;

(i)标本的编号,照实行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

(j)补充记录

上述内容尚未尽括的现象。

如为侵入体,除化石一项不记录外,其它项目都有相应的内容,如d)项应为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e)项应为岩体,是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等;f)项应为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裂开面侵入等。上述记录内容是全面的、运用时应依据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