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8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代码:05003习题参考答案江建强编写©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2002年8月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物质资料生产2.基础3.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4.劳动者生产资料5.生产力生产关系6.生产关系
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8.生产资料所有制9.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10.内在的本质的必然二、单项选择题1.①2.②3.②4.③5.①6.①7.①8.①9.④10.①三、多项选择题①②③⑤2.①②③⑤3.①③⑤4.①③④⑤5.①③④⑤6.①②③④⑤7.②④⑤8.①②③④9.①②③⑤10.①④⑤四、辨析题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同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什么?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2.社会的使用价值3.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4.物质承担者5.表现形式基础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劳动二重性8.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9.货币价值10.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二、单项选择题1.②2.③3.①4.④5.③6.④7.①8.④9.①10.④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③⑤3.①③④4.①③⑤5.①②⑤6.①②③④7.①③8.②③④⑤9.①②③④⑤10.①②③④四、辨析题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如空气、阳光、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2.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正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指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3.纸币流通规律不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这时纸币就会贬值,并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4.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是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或者说构成价值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商品。5.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6.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要偏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五、简答题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商品是用来交换或出卖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重要意义?同样的商品通常有许多生产者在同时进行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有好有坏,劳动熟练程度有高有低,劳动能力有强有弱,因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耗费在商品中的各自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方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已经具有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命运具有决定意义,成为其能否赚钱的生命线。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能够成功,就表明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他的私人劳动也就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私人劳动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平均周转次数表示)。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用公式表示为:=六、论述题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经过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形式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3.试述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货币流通是与商品流通相联系的。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构成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与同一时期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流通中的纸币量显著地超过实际需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普遍持续上涨,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反之,则为通货紧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自觉地调节货币供应量,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4.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充满生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填空题1.G—W—G’等价交换价值增殖2.使用价值3.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4.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5.剩余价值率6.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8.从流通中产生离开流通产生9.劳动力成为商品10.相对剩余价值二、单项选择题1.③2.④3.③4.④5.③6.③7.④8.②9.②10.①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①④⑤ 3.②④4.④⑤ 5.①③⑤6.①②④⑤7.②③④8.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⑤四、辨析题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1)流通形式不同。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2)流通的内容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3)流通的目的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4)流通的限度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3.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4.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干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在流通领域中,从表面上看去,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人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就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此外,由于雇佣工人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被迫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五、简答题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区分有何意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因为: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所有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此又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此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竟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由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各个资本家从提高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出发.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要使自己的价值增殖,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②劳动力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价值是由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才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六、论述题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①劳动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过程.这是任何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即资本家在得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以后、工人就在资本家监督下进行强制性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②价值增殖过程要用劳动二重性来加以说明。首先,它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过程,工人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其次,它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则凝结成新价值,并加入到新产品中去了.③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⑤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为什么说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里,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但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1)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它们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而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2)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先进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并由工人的劳动进行控制的。使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的企业,虽然在生产现场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大量减少,但在现场以外为自动化生产设计产品型号、规格及工艺过程,编制生产程序向计算机输送信号等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了,他们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总体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共同创造的。(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而这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工人的劳动。(4)如果自动化装和体系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和特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使现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就经济生活来说,这些现象主要是:工人工资增加;工作时间缩短;操作工人减少,同时资本家利润增多;一些企业实行资本股份“大众化”、“管理民主化”;有的国家实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福利国家”。上述种种现象不可能根本改变劳资双方的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只是改变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和特点。(1)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范围扩大、质量提高,工人的教育训练费用大大增加。工人工资的增加是工人加强争取正常生存条件斗争的结果、但并没有改变它只是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性质。(2)工作时间的缩短,在高度自动化生产条件下,是保证工人紧张高效劳动和及时更新知识所要求的,而且在小时工资制情况下,工作日缩短对资本家更有利。(3)工厂操作工人减少的同时,资本家的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大大增加,是因为现代科技革命使劳动本身及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管理劳动、熟练劳动、脑力劳动不断增加。体力劳动者、非熟练劳动者比重减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剥削程度大大提高。(4)所谓资本的大众化、管理民主化以及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在科技革命及生产高度社会化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工人阶级斗争加强的情况下,进行剥削和维护统治的新形式,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是雇佣劳动者的地位。(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与第三世界的不等价交换获取高额利润。第四章资本积累一、填空题1.扩大再生产2.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3.个别资本4.资本积聚资本集中5.竞争信用6.物质资料生产关系7.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8.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9.资产阶级财富无产阶级贫困10.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占有二、单项选择题1.②2.②3.④4.③5.③6.③7.①8.③9.③10.①四、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①②③④3.①②④⑤4.②③④⑤5.①③⑤6.①②⑤7.②③④8.①②④⑤9.①②④⑤10.②③④⑤二、辨析题1.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始终是完全一致的。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构成,即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3.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有下降趋势,所以,资本家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对他是不利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是成反比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即在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因而剩余价值量也相应减少。利润率是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利润率也随之下降。但是,就个别企业来说,他最先采用新技术,使其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本部门和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则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因而是有利的。4.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独立的资本结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它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5.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五、简答题1.从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过程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为资本家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须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剥削。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市场上的竞争是残酷的,弱肉强食是竞争的法则,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只有进行资本积累,才能使资本有能力不断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增强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打败对手,否则就不能在竞争中获胜,甚至被对手击败而破产。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马克思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的财富和无产阶级的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即:随着资本的积累,在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和尖锐起来,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由私人主宰和支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适合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也为自己的灭亡难备了条件。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马克思在总结资本积累的后果时指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六、论述题1.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2.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及其在二次大战后的新特点。(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但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会大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显著超过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果,必然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期间,工人失业剧增,工人失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二次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构成也发生变化,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白领工人失业比重增加。(3)前几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放慢,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明显减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一些国家工人失业人数上升。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填空题1.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货币资本循环境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3.并存性继起性4.资本周转速度5.生产时间流通时间6.固定资本流动资本7.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时间8.生产9.有形磨损无形磨损10.预付可变资本二、单项选择题1.①2.③3.①4.④5.①6.③7.①8.②9.②10.③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①②③④⑤3.②③④4.①③⑤5.①②③④6.①③⑤7.①②③④8.②④9.①③④⑤10.②③⑤四、辨析题1.资本周期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①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因为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不是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而是表明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例变化。②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宰成正比。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但说明资本主义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3.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范畴。折旧基金是按照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折旧基金是用来补偿已经损耗掉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替换已经磨损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所以,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但是,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其平均使用年限内,在物质形态上总是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全部损坏,不需要更新。因而,逐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用于扩大再生产。五、简答题1.资本循环连续进行需要什么条件?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就是说,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地进行转化,顺序改变它的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的出发点。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划分有什么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表现在三方面:①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不仅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还包括用于劳动对象的资本。③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提供计算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科学依据。3.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六、论述题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第一,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预付流动资本。资本周转越快,周转时间越短,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反之,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就越多。第二,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①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表明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例变化。②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宰成正比。第三,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而造成的资本价值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固定资本价值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从而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2.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在时间上相继转化。这一理论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也是适用的。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和在时间上相继转化,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用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这也是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只有自觉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才能加速资金运动,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3.试述资本周转的原理及其对加强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可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的上述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第六章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一、填空题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实物补偿4.c、v、m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5.资本有机构成6.消费资料7.价值补偿实物补偿8.危机萧条复苏高涨9.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0.固定资本更新二、单项选择题1.③2.②3.①4.①5.④6.①7.③8.③9.④10.④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①②③3.①③4.①②③④5.①②⑤6.②③④7.②③8.②④⑤9.③④10.①②③四、辨析题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因此,生产资料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生产就越能发展。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这体现在:①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②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③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也就是说,生产的商品不是超过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人民群众购买力不足。②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前一个矛盾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后一十矛盾使商品大量积压,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五、简答题1.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是;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第二,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分为制造生产资料和制造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2.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①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Ⅰ4000c,在实物形式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它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生产中消耗了的4000c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产品Ⅱ(500v+5OOm),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500v需要购买消费资料;500m也需用来购买消费资料,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一部类还剩下Ⅰ(1000v+1000m)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实物上都是生产资料,不能用于个人消费,因而无法在第一部类内部实现,而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第二部类剩下的Ⅱ2000c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却是消费资料,不能用于生产消费,无法在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必须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部分产品都得到实现。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什么具有周期性?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现象,但资本主义并不是时时刻刻处在经济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即时而激化、时而缓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对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固定资本进行实物替换。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4.如何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①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在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一条客观经济规律。因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会逐渐增大,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会相对减少。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必然使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增长得更快,从而导致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速度更快。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这体现在:(1)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2)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3)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六、论述题1.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①Ⅰ(v十Δv十)=Ⅱ(c十Δc)(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它一方面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积累存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②Ⅰ(c十v十m)=Ⅰ(c十Δc)十Ⅱ(c十Δc)(派生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仅要补偿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它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③Ⅱ(c十v十m)=Ⅰ(V十Δv十)十Ⅱ(v十Δv十)(派生实现条件)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与原有的和追加的工人以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关系。2.试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的重要意义。该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在矛盾。首先是揭露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的矛盾。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实质是要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同社会需求相协调,从而要求按照社会需求比例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要求社会各部门按比例发展。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形式,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的产品交换,是以极为复杂的商品流通过程为媒介,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再生产所要求的实现条件即比例关系是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实现条件无法经常得到满足。其次是揭露了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决定再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殖,而不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必然驱使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劳动者的消费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狭隘范围内。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更加困难。(2)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再生产理论中的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都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等,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第七章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一、填空1.k+m2.全部预付资本利润3.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4.商品资本5.生产性纯粹6.本质表现形式7.社会价值平均利润8.成本价格平均利润9.生产价格10.价格差额二、单项选择题1.②2.②3.②4.②5.③6.④7.④8.②9.④10.③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⑤2.①②③⑤3.①②③⑤4.③④⑤5.①②④⑤6.①②④⑤7.①②⑤8.①③9.①②③④⑤10.①②③④四、辨析题1.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2.利润率是利润同所费资本的比例率。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当资本家的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后,从表面上看,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不仅如此,资本家进而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4猎头委托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出口运输货物跟踪与查询服务合同3篇
- 2024软件测试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合同3篇
- 2024版建设行业劳务分包协议书版B版
-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一数学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4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引进与培训合同
- 2024版城市广告牌施工协议细则版B版
- 2024民政局离婚协议书参考样板及法律依据6篇
- 2025年湖南出版中南传媒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度商用厨房油烟机安装与维护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03月恒丰银行2024年春季招考毕业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网络安全系统运维方案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4:“6策划-6.3变更的策划”(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年特厚板行业现状分析:中国特厚板市场占总销售量45.01%
- 202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招聘19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
- 音乐老师年度总结5篇
- 2024版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与商标授权协议3篇
- 学生学情分析报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