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四川省2023届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测验(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测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是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经验,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移情作用往往产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里,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

C.欣赏艺术的人将自己情感外射到艺术上,才使原本只有物理的艺术具有了人情。

D.从本质上来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一切艺术和宗教的产生都离不开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八个移情实例,引出下文对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阐述。

B.文章主体部分从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两个角度阐述移情作用产生的机制。

C.文章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补充论证了移情作用的内涵。

D.文章在阐述观点时,整句和典雅词汇运用使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具有文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感经验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B.物的情趣是人的情趣的移注,欣赏美既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C.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的本身上面。

D.移情是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跟其美感经验关系密切。

1.C2.C3.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错,根据原文“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可知,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之间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错。原文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分辨不清”和“根本就不分辨”意思不同。

D.“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错误,“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并没有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错。文章尾段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于文无据,根据原文内容,说其是重要因素更为准确。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四维几何学的观点出发,一切运动物体的普遍收缩是很容易解释的:这是由于时空坐标系的旋转使物体的四维长度在空间坐标上的投影发生了改变。从运动着的系统上观察事件时,一定要用空间轴和时间轴都旋转一定角度的坐标系来描述,旋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速度。因此,如果说在静止系统中,四维距离是百分之百地投影在空间轴上的,那么,在新的坐标轴上,空间投影就总是要变短一些。

需要记住的一个要点是:长度的缩短仅仅和两个系统的相对运动有关。如果有一个物体相对于第二个系统是静止的,那么,它在新空间轴上的投影是用长度不变的平行线表示的,而它在原空间轴上的投影则缩短同样的倍数。

因此,判定两个坐标系中哪一个是“真正”在运动的想法,非但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物理意义的,起作用的仅仅是它们在相对运动这一点。所以,如果有两艘属于某“星际交通公司”的载人飞船,以高速在地球和土星间的往返途中相遇,每一艘船上的乘客透过舷窗都会看到另一条飞船的长度显著变短了;而对他们自己乘坐的这一艘,却发觉不出有什么变化。因此,争论哪一艘船“真正”缩短是没有用的,事实上,无论哪一艘,在另一艘飞船上的乘客们看来都是缩短了的,而从它自己的乘客的角度看来却是不变的。一切运动物体普遍收缩,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显著改变。

四维时空的理论还能使我们明白,为什么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时空坐标旋转角度的大小是由运动系统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的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如果距离用米表示,时间用秒表示,这个比值恰恰就是常用的速度,单位为米/秒。在四维系统中,时间间隔是用常见的时间单位乘以光速,而决定旋转角度大小的比值又是运动速度(米/秒)除以光速(同样的单位),因此,只有当两个系统相对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旋转角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距离测量结果的影响才会变得显著。

时空坐标系的旋转,不仅影响了长度,也改变了时间间隔。可以证明由于第四个坐标具有特殊的虚数本质,当空间距离变短的时候,时间间隔会增大。如果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里安放一只钟,它会比安放在地面上的同样一只钟走得慢些,嘀嗒声的间隔会加长。时钟的走慢如同长度的缩短一样,也是一个普遍的效应,只与运动速度有关。因此,最新式的手表也好,你祖父的老式大座钟也好,沙漏也好,只要运动速度相同,它们走慢的程度就会一样。这种效应当然并不只限于我们称之为“钟”和“表”的专门机械,实际上,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过程都以同样的程度放慢下来。因此,如果你在快速飞行的飞船上吃早饭,可用不着担心因腕上戴的手表走得太慢而把鸡蛋煮老了,因为鸡蛋内部的变化也相应地变慢了。所以,如果平时你总是吃“五分钟煮蛋”,那么,现在你仍然可以看着表把它煮上五分钟。这里我们有意用火箭、而不是用火车餐车作为例子,这是因为时间的伸长也如同空间的收缩一样,只有当运动接近光速时才变得较为明显。

不过有一点不同,这个倍数在时间伸长时是除数,在空间收缩时是乘数。如果一个物体运动得非常之快,其长度减小一半,那么,时间间隔却会延长一倍。

运动系统中时间变慢这个情况,为星际旅行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定你打算到天狼星——-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于是,你坐上了几乎有光速那么快的飞船。你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因此打算携带大量食物。不过,如果你乘坐的飞船确实有近于光速的速度,那么,这种小心就是完全多余的了。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从地球到天狼星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留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天狼星某一行星的表面上时,正好可以吃中饭。要是你的时间很紧,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上吃晚饭。不过,如果你忘了相对论原理,那你到家时准得大吃一惊:因为你的亲友会认为你一定还在宇宙空间中的什么地方,因而已经自顾自地吃过6570顿晚饭了!地球上的18年,对你这个近于光速的旅客来说,只不过是一天而已。

(摘编自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运动是相对于“相对运动”来说的,而“真正”缩短是指地球上物体的空间变短,这是相对于星际飞行的变化来说的。

B.运动物体的收缩只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系统中才会出现,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第二个系统是静止的,那么它在原空间轴上的投影就会收缩。

C.在快速飞行的飞船上,只要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不仅是计时工具,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过程都会以同样的程度慢下来。

D.如果你乘坐近于光速的飞船到天狼星,按理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但由于有运动系统中时间变慢效应,你会感觉只花了几小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空坐标旋转角度的大小由运动系统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决定,所以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会有显著改变。

B.只有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时间才会伸长,空间才会收缩。所不同的是,时间的间隔倍数变化和空间的收缩倍数变化相一致。

C.在时空坐标系中,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改变它们在新的时空坐标系上的投影。

D.文章设想了两艘属于某“星际交通公司”的载人飞船以高速在地球和土星之间往返途中相遇的情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6.爱因斯坦提出了“钟慢”和“尺缩”效应,即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尺子变短,请运用本文四维时空的理论知识加以说明。

4.A5.B

6.①用运动着的系统来观察时钟和尺子,并用空间轴和时间轴都旋转一定角度的坐标系来描述它们。②旋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速度,在这样的坐标轴上,空间投影就总是要变短一些,即“尺缩”。时间的坐标轴具有特殊的虚数本质,当空间距离变短时,时间间隔会增大,即“钟慢”。③只有当运动接近光速时,这种“钟慢”和“尺缩”的效应才会变得较为明显。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真正'缩短是指地球上物体的空间变短,这是相对于星际飞行的变化来说的”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这个缩短是发生在星际,是从人的视觉感受的角度来说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时间才会伸长,空间才会收缩”错,原文是时间伸长和空间缩短才会变得明显。“时间的间隔倍数变化和空间的收缩倍数变化相一致”错,原文说的是“长度减小一半,那么,时间间隔却会延长一倍”。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从运动着的系统上观察事件时,一定要用空间轴和时间轴都旋转一定角度的坐标系来描述”可知,用运动着的系统来观察时钟和尺子,并用空间轴和时间轴都旋转一定角度的坐标系来描述它们。

结合“旋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速度”“如果说在静止系统中,四维距离是百分之百地投影在空间轴上的,那么,在新的坐标轴上,空间投影就总是要变短一些”“可以证明由于第四个坐标具有特殊的虚数本质,当空间距离变短的时候,时间间隔会增大”可知,旋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速度,在这样的坐标轴上,空间投影就总是要变短一些,即“尺缩”。时间的坐标轴具有特殊的虚数本质,当空间距离变短时,时间间隔会增大,即“钟慢”。

结合“时间的伸长也如同空间的收缩一样,只有当运动接近光速时才变得较为明显”可知,只有当运动接近光速时,这种“钟慢”和“尺缩”的效应才会变得较为明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迹——献给阵亡将士的英灵

苏雪林

九一八的变故,好像是一个晴天霹雳。东方强盗不损一兵,不费一弹,一夜间便将我们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千余万的人民,数十座繁华城市,无数丰富的宝藏,半句客气话都不说,一下子填入他们的夹袋。这真是历史未有的丑例,世界极大的笑料,民族最深刻的耻辱。

诗人的预言,居然实现了。不久黑山白水之间崛起一旅孤军,给侵略者以严厉的打击,叫我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又不久,黄浦滩头春申江上,卷起一阵怒潮,一阵掀天动地的怒潮,使敌人为之失色,世界为之震惊,使我们失去已久的自信力为之恢复。6年之后,卢沟桥又燃起一炬烽火,这烽火顷刻蔓延中国全境,火光冲天,熊熊射眼,我们全民族都激动起来了,怒吼起来了。我们忠勇的将士更是蹈着白刃,冒着猛烈的炮火,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在东西北各战场与顽敌作殊死战斗。壮烈的战史,一页一页展开,惊天地泣鬼神的牺牲层出不穷。看吧,那坚守南口,全团化为灰烬的罗芳珪部;死据宝山,全营殉难的姚子清部;力战葛家牌楼,千六百人同时就义的秦旅,以及其他各战场全排全连全营全团全旅的战死。这些难道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斯巴达三百健儿,田横岛五百壮士,印度殖民地六百英骑,不知引起多少诗人的讴吟,多少文士的渲染,多少后人的景慕与崇拜!我们短短三四个月的战史,便产生了这许多英雄记录,难道不值得我们矜夸骄傲?至于平型关大战,阳明堡的肉搏,太原城厢的苦斗,吴兴广德的鏖兵,江阴要塞的死守,首都郊外与城中的十余天血战,更不知牺牲了我们多少将士的头颅与热血!敌人自夸有肉弹,我们更有血肉构成的堡垒,血肉构成的长城!如果那位诗人尚在人间,必定欢喜赞叹将之推为奇迹中的奇迹吧!

我们并不愿将死说得如何艰难,却也不敢将死说得如何容易。说到我们忠勇将士的战死,我要请你瞑目,将战场景况想一想,在那巨炮交轰、流弹如雨、天崩地坼、石裂沙飞的当口,一个冲锋令下,你不得不挺起刺刀杀向前去。敌机蔽天飞来,一颗重量炸弹投下,“评然”一声巨响,地面打出一个三四丈深的窟窿,火花弹片,爆溅数百丈远处,挨着一点,便会教你血肉横飞,你这时却还要蜷伏战壕,一动都不许动。其他无数惊心动魄的危机,鬼哭神嚎的场面非亲历其境者决难想象。死神张开血盆大口,贪饕地等着你,你的生命随时随地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你处于这种环境中是否要心颤胆战,要吓得软软瘫成一堆?而我们忠勇的将士,自抗战以来,就无日无夜在这样的炮火丛中讨生活。他们向敌人索取了重大代价,才肯含笑死去。这堂堂的死,是不是一张有力的证券,证明了中华民族并未衰老,中华民族是前程无疆的民族?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空军。他们驾着控驶惯了的铁鸟,展开银灰色的双翅,搏长风而直上,见了敌机,便饿鹰扑食般赶去,见一只打落一只,决不容许敌人带着片甲回去。他们曾在黄浦江上轰炸敌人的旗舰;他们曾在句容、镇江的上空,与敌人久著盛誉的木更津航空队相追逐,杀得他们全军覆没;他们曾在黄海海面炸沉敌方巨型舰;他们曾在江阴要塞打沉敌舰四五艘;他们曾飞到大沽口毁灭敌人的火药库军械所。他们常常给敌人以莫大的损害,叫敌人见了我们的飞将军便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的飞机不幸被敌人射中时,尾部曳着一道长烟像一条大黑龙似的蜿蜒下坠,机中战士不是被火焰烧成一橛黑炭,便是跌得粉身碎骨,变成一团肉浆。这样的死确实太可怕,太悲惨了,但又是何等美丽的诗意的死呀!他们生是一道灿烂的长虹,死是一声破蛰的春雷!飞将军,你们不平凡的生活安得不教中国青年男女羡煞!

抗战到了今日,我们的挫败无可讳言,沦城失土的记载日见报端,的确使人丧气,不过我们的自信力不可因此便发生动摇。两三年的国防建设与完全机械化的队伍相周旋,窳劣的武器与三四十年的军事设备相比较,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成绩,可以说虽败犹荣,甚至可以说我们已获得若干胜利了。

瞑目吧,战士们!你们为国家民族的自由而流血,为世界的正义与和平而流血,是有着无上的光荣的!你们的英魄安息在天上,你们的行传铭刻在国民的记忆里,你们的名字长留青史,放射万丈光芒。无数国民为你们哀悼,为你们狂挥热泪,为你们虔诚祈祷。你们虽死,想亦更无遗憾。血债还须用血去洗清,我们后死的人都要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进,与迫害我们的强敌奋斗到底,直到国家民族完全自由解放为止,直到世界正义与和平完全光复为止。安息吧,我英勇的将士们!今天我们用双眶热泪和一片心香祭奠你们,明年我们要在首都为你们举行一个极其庄严极其盛大的追悼会,素车白马,与会者数百万人,我们要郑重地将一掬采自三岛的樱花供上你们的灵案,请你们含笑鉴赏!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多处运用排比和反问句式来增强语势和情感。句式以短句为主,有整有散,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B.第四段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敌机的轰炸场面,突出了战士们战斗的艰辛和残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文章多处运用议论和抒情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空军”,直接以议论表明对空军的赞扬。

D.文章用“一道灿烂的长虹”和“一声破蛰的春雷”两个比喻来表现空军战士的牺牲,突出他们悲惨而又“美丽的诗意的死”。

8.文章第四段运用第二人称“你”,第八段运用第二人称“你们”,分别有怎样表述效果?

9.阵亡将士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奇迹,值得后人敬慕与崇拜。文章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奇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D8.①“你”指读者,第四段运用第二人称“你”,是在跟读者进行对话,让读者想象自己是忠勇将士,设身处地体验战场上的惨烈和危险,使读者迅速调动情感并融入文章。②“你们”指阵亡的将士们,第八段运用第二人称“你们”,是在跟阵亡将士们进行心灵对话,把他们当成还有生命的人,直接表述对阵亡将士的礼赞、哀悼和虔诚祈祷之情,增强呼告抒情的效果。

9.①直接列举阵亡将士的事迹来表现阵亡将士的“奇迹”。如列举罗芳珪部、姚子清部、秦旅等为国殉难的事迹。②正面描写阵亡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面。如“蹈着白刃,冒着猛烈的炮火,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在东西北各战场与顽敌作殊死战斗”。③运用衬托手法。如用斯巴达三百健儿、田横岛五百壮士、印度殖民地六百英骑来衬托阵亡将士,突出他们的“奇迹”。④对比手法。将敌人先进的武器和我们的落后的武器设备进行对比,突出阵亡将士的“奇迹”。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比喻来表现空军战士的牺牲”错,“一道灿烂的长虹”比喻的是空军战士的“生”。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赏析语言表述效果的能力。

根据“说到我们忠勇将士的战死,我要请你瞑目,将战场景况想一想,在那巨炮交轰、流弹如雨、天崩地坼、石裂沙飞的当口,一个冲锋令下,你不得不挺起刺刀杀向前去……”可知,第四段“你”指读者,运用第二人称“你”,是在跟读者进行对话,让读者想象自己是忠勇将土,设身处地体验战场上的惨烈和危险;使读者迅速调动情感并融入文章。

根据“瞑目吧,战士们!你们为国家民族的自由而流血,为世界的正义与和平而流血,是有着无上的光荣的!你们的英魄安息在天上,你们的行传铭刻在国民的记忆里,你们的名字长留青史,放射万丈光芒。无数国民为你们哀悼,为你们狂挥热泪,为你们虔诚祈祷。你们虽死,想亦更无遗憾……”可知,第八段“你们”指阵亡的将士们,运用第二人称“你们”,是在跟阵亡将土们进行心灵对话,把他们当成还有生命的人,直接表述对阵亡将士的礼赞、哀悼和虔诚祈祷之情,增强呼告抒情的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看吧,那坚守南口,全团化为灰烬的罗芳珪部;死据宝山,全营殉难的姚子清部;力战葛家牌楼,千六百人同时就义的秦旅,以及其他各战场全排全连全营全团全旅的战死。这些难道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可知,直接列举阵亡将士的事迹来表现阵亡将士的“奇迹”。

根据“我们忠勇的将士更是蹈着白刃,冒着猛烈的炮火,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在东西北各战场与顽敌作殊死战斗”可知,正面描写阵亡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杨面。

根据“斯巴达三百健儿,田横岛五百壮士,印度殖民地六百英骑,不知引起多少诗人的讴吟,多少文士的渲染,多少后人的景慕与崇拜!我们短短三四个月的战史,便产生了这许多英雄记录,难道不值得我们矜夸骄傲?……如果那位诗人尚在人间,必定欢喜赞叹将之推为奇迹中的奇迹吧”可知,用斯巴达三百健儿、田横岛五百壮士、印度殖民地六百英骑来衬托阵亡将士,突出他们的“奇迹”。

根据“两三年的国防建设与完全机械化的队伍相周旋,窳劣的武器与三四十年的军事设备相比较,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成绩,可以说虽败犹荣,甚至可以说我们已获得若干胜利了”可知,将敌人先进的武器和我们的落后的武器设备进行对比,突出阵亡将士的“奇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下列选项中所加三处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三A代B之C相D代E或F以G至H公I或J以K大L义M皆N得O天P下Q之R正

A.DHLB.DIMC.EHLD.EIM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具备的意思,和《荀子·劝学》中“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相同。

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虽,虽然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卒,最终意思,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

B.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C.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D.欧阳修认为,正统之争兴起,是因为学者对篡权夺位等不正当的和有正当性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产生疑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10.D11.D12.C

13.(1)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够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

(2)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

“三代之相代”中“相代”意思是相互取代,作谓语,句式完整,之后应断开,排除AB;

“或以至公”“或以大义”句式一致,应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自然会心智澄明。

C.正确。“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虽”意思是“即使”。句意: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D.错误。意思相同。句意: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最终获得听到的东西。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错误,依据“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可知,欧阳修只是提出疑问,没有明确对此表示否定。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居其正”,占据正统;“闰”,在古代通常表示与“正”相对的意思,“谓秦为闰”的意思是“认为秦不是正统”。“……者,……也”,判断句。

(2)“固”,本来;“不得已”,没有办法;“伤”,伤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上写“君子大居正”,又写着“王者大一统”。正,就是用来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统,就是用来统一天下尚未统一的。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的情况存在,这样之后是不是正统的争论就出现了。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都统一了天下,所以君子从不讨论他们是否符合正统,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到了后世出现混乱,篡权夺位的事有了,伪政权出现了,所以就有了正当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周平王有吴国和徐国就是这样;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从此,关于正统之争就兴起了。

从汉代往后就是西晋,再往后,是宋、齐、梁、陈。从唐朝往前推是后魏,再往前推,就是夷狄政权。王朝的传承不是顺理成章,始末界限也不分明,因此学者就有了疑惑,而对是非的评判有大多不够公允。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一千二百一十六年里,或治或乱,或夺取或传承,或分裂或统一,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可疑之处大概有三点:周、秦的时候,东晋、后魏的时候,五代的时候。秦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什么区别,可是评论的人却贬黜它,这是第一个可疑之处。东晋传承了西晋,可无法再传下去,是无终;隋传承了后魏,可开往前推就找不到源头,是无始,这是第二个可疑之处。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属于乱臣贼子,可是前代议论的人认为只有梁是伪政权,这是第三个可疑之处。为什么要有争论呢?因为有疑惑。尧、舜、夏商周三代,始末明明白白,千秋万代没有人疑惑,本来不必争论就清楚明白。后世拥有天下的人,王朝的传承有的不是顺理成章,始末不分明,所以不可能不疑惑。所以说,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这样之后才有是否符合正统的争论。

材料二:

不幸有了天子的德才却没有天子的名位,有天子的名位却没有天子的德才。这样两种人站在天下,天下谁是正当谁统一,用正统的理论可以判断了。正统论所说的,就好比说拥有天下正统不正统罢了。一个人得到了天子的名位,又拥有天子的德才,那还有什么好议论的呢?

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所以名位轻而德才重。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所以天下不会争;名位轻而德才重,所以天下才趋向于德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

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竹”“石”“江”“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竹林与江岛相互映衬的美景。

B.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突出慈姥竹给人带来的早春的寒意。

C.五至八句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慈姥竹,语言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D.诗歌第七句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句所用表现手法相同。

15.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且常常以竹自喻。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14.B15.①慈姥竹虽然生长在石缝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但仍然长势茂盛,与江岛相映,还坚决不学蒲柳,秋风一来就凋零,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②用慈姥竹制作的笛子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是对其高风亮节的赞美。③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铮铮傲骨,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错,虚声是听觉,寒意应是触觉,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来描写竹声。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特征的能力。

《慈姥竹》首联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尾联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颈联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所以本诗托物言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但不是“今日学,明日辍”就能办到的,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也没有不同,只是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地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时,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不可以已②.善假于物也③.望中犹记④.烽火扬州路⑤.足蒸暑土气⑥.背灼炎天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已、犹、烽、蒸、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艺术作品是个复合载体,它所承载的多种信息应该彼此生发促进,相互和谐融合,共同作用于审美的感官和思维,才能审美的感受,使之深刻和丰富。假如书法艺术中加进了“噪音”,即破坏和谐的错误信息,那当然就会严重影响审美的效果。

汉字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搞书法的,特别应当热爱它、感谢它。它给了我们优良的种子,嘉树、鲜花、美果和高质量的粮食才能被我们种出;它好比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我们可以发展出“四大菜系”,并做出“满汉全席”;一幢建筑物被它送给我们,我们才可能把它装修成五星级的宾馆。人们学会认字、写字,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的本领和财富,必须好好使用。至于有志于追求书法艺术的人,就更要严肃认真、万分珍惜地对待汉字,千万不可以胡乱糟蹋。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把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7.它所承载的多种信息应该相互和谐融合,彼此生发促进,共同作用于审美的感官和思维,才能强化审美的感受,使之深刻和丰富。

18.它给了我们优良的种子,我们才能种出嘉树、鲜花、美果和高质量的粮食;它给了我们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我们才能发展出“四大菜系”,并做出“满汉全席”;它给了我们一幢建筑物,我们才可能把它装修成五星级的宾馆。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彼此生发促进”和“相互和谐融合”语序不当,应该先“相互和谐融合”,再“彼此生发促进”;

二是成分残缺,“才能”后面缺少谓语,应加上“强化”之类的词语。

修改后:它所承载的多种信息应该相互和谐融合,彼此生发促进,共同作用于审美的感官和思维,才能强化审美的感受,使之深刻和丰富。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散句改为整句,首先按照前后连贯或逻辑顺序原则,对要求变更的部分进行排序;其次选择要求变更部分中的一句作为基准句,再把其它句改写成与基准句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

本句中基准句为:(汉字)它给了(书法艺术)我们种子,(书法艺术)我们才能种出高质量的粮食。分析可知,其句子结构为:它给了我们+名词(种子、食材、建筑物),我们才能+动词+名词。

根据分析可保留被修改句子中“优良的种子”“嘉树、鲜花、美果和高质量的粮食”“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四大菜系、满汉全席”“一幢建筑物”“五星级的宾馆”。

按照句式修改原则可得到三个新的句子:它给了我们优良的种子,我们才能种出嘉树、鲜花、美果和高质量的粮食;它给了我们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我们才能发展出“四大菜系”,并做出“满汉全席”;它给了我们一幢建筑物,我们才可能把它装修成五星级的宾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茶,干茶是绿色系的,茶汤是淡黄色的,滋味微苦,视觉上具有凉爽感,味觉上具有收敛感。红茶呢,干茶多是黑褐色的,(a),自然给人热烈浪漫的感觉。红茶的茶汤多数苦感较低,但高品质的红茶若是冲泡得当,品饮起来就会有微微的蜜糖香气,让人感觉温暖也就①了。再加上有些传统文化爱好者,把阴阳五行学说简单粗暴地安在了茶叶上,所以很多人都会误认为“绿茶寒、伤这儿伤那儿”“红茶暖胃、美容养颜”……

其实,绿茶和红茶根本的差别(b)。绿茶的制作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叫“杀青”,就是通过高温让鲜叶中的氧化酶失去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变色(茶行业把这个“茶多酚氧化变色”的过程称之为“发酵”,跟生物学上的“发酵”含义不同)。而红茶则②,是让茶多酚完全氧化变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产生不同于绿茶的风味。也就是说,同样的茶树鲜叶,(c),又可以做成红茶。茶多酚的氧化(即茶行业所说的“发酵”)只是影响茶叶的颜色、香气和滋味,而能够进入人体的那些可溶性成分会产生“暖”“寒”的说法,只是③的臆测。

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1.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19.①.茶汤都是讨喜的红色②.在于制作工艺③.既可以做成绿茶

20.①.不足为奇②.反其道而行之③.牵强附会

21.因为红茶视觉上具有凉爽感,味觉上具有收敛感,红茶视觉上给人热烈浪漫的感觉,味觉上具有蜜糖香气,再加上传统文化爱好者误将阴阳五行安在茶叶上,所以很多人误认为“绿茶寒,红茶暖”。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本处是说红茶的茶汤的特点,给人热烈浪漫的感觉,所以颜色应该就是红色,可填“茶汤都是讨喜的红色”。

b本处是说绿茶和红茶的根本差别,根据后文二者的制作工艺,所以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制作工艺,可填“在于制作工艺”。

c因为绿茶和红茶只是因为制作工艺不同,所以同样的茶树鲜叶,既可以做成红茶,也可以做成绿茶,可填“既可以做成绿茶”。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高品质的红茶若是冲泡得当,品饮起来就会有微微的蜜糖香气,让人感觉温暖也就不让人觉得奇怪了,可用“不足为奇”。“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②前文说到绿茶的制作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叫“杀青”,就是通过高温让鲜叶中的氧化酶失去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变色,而后文说到红茶是让茶多酚完全氧化变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产生不同于绿茶的风味,所以红茶的制作工艺正好和绿茶相反,可填“反其道而行之”。“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③因为绿茶和红茶的根本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二者进入人体的那些可溶性成分会产生“暖”“寒”的说法只是一些主观猜测,没有依据,可填“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从干茶的颜色,茶汤的颜色、味道、给人的感觉这些角度来分析绿茶和红茶的区别。然后又说到有些传统文化爱好者将阴阳学说简单粗暴地安在了茶叶上,所以很多人误认为“绿茶寒、伤这儿伤那儿”“红茶暖胃、美容养颜”。在概括语段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前后是因果关系,找准原因和结果,还要注意字数上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先要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概念的内涵。“知足”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为之感到愉悦;“知不足”就是很清楚地知道、明白自己身上的所有不足之处,包括德的方面和能的方面。“不知足”指人不安于现状,有更高的理想。

三者之间该怎样协调?

为人做事增强要“知足”的涵养,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提升“知不足”的勇气,凝聚难中求进的作风,培养“不知足”的品格,磨砺愈挫愈勇的意志。“知足”,得到后的知止,这是智慧;“知不足”,得到后的自信,这是谦卑;“不知足”,得后的再出发,这是价值。对待工作,当有“不知足”的追求;对待名利,当有“知足”的态度;对待自身,当有“知不足”的觉悟。面对世间千百种欲望,能够悬崖勒马,“知足”就是美好;面对世间浮华,能够及时反省,“知不足”才是明智;面对舒适区,能够跳出圈子,“不知足”才能成长和进步。面对诱惑,“知足”就是福,面对荣誉和褒奖,“知不足”就是智慧,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足”让人奋起赶超。做人要知足,常怀平常之心,工作要知不足,常怀进取之心,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

写作时一要论述清楚三个概念的内涵,挖掘其本质;二要论述清楚三个概念各自的适用范围,即面对什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要“知足”,在什么情况下要“知不足”,在什么情况下要“不知足”。还可以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不知足”是进步的动力,“知不足”才能真正进步,不能浅尝辄止,容易“知足”。当然也可以只着重论述其中一种人生态度。

立意:

1.知足者常乐,知不足者必强。

2.知足者幸福,知不足者自明,不知足者奋进。

3.不知足是向上的车轮。四川省2023届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测验(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测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是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经验,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移情作用往往产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里,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

C.欣赏艺术的人将自己情感外射到艺术上,才使原本只有物理的艺术具有了人情。

D.从本质上来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一切艺术和宗教的产生都离不开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八个移情实例,引出下文对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阐述。

B.文章主体部分从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两个角度阐述移情作用产生的机制。

C.文章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补充论证了移情作用的内涵。

D.文章在阐述观点时,整句和典雅词汇的运用使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具有文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感经验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B.物的情趣是人的情趣的移注,欣赏美既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C.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的本身上面。

D.移情是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跟其美感经验关系密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四维几何学的观点出发,一切运动物体的普遍收缩是很容易解释的:这是由于时空坐标系的旋转使物体的四维长度在空间坐标上的投影发生了改变。从运动着的系统上观察事件时,一定要用空间轴和时间轴都旋转一定角度的坐标系来描述,旋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速度。因此,如果说在静止系统中,四维距离是百分之百地投影在空间轴上的,那么,在新的坐标轴上,空间投影就总是要变短一些。

需要记住的一个要点是:长度的缩短仅仅和两个系统的相对运动有关。如果有一个物体相对于第二个系统是静止的,那么,它在新空间轴上的投影是用长度不变的平行线表示的,而它在原空间轴上的投影则缩短同样的倍数。

因此,判定两个坐标系中哪一个是“真正”在运动的想法,非但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物理意义的,起作用的仅仅是它们在相对运动这一点。所以,如果有两艘属于某“星际交通公司”的载人飞船,以高速在地球和土星间的往返途中相遇,每一艘船上的乘客透过舷窗都会看到另一条飞船的长度显著变短了;而对他们自己乘坐的这一艘,却发觉不出有什么变化。因此,争论哪一艘船“真正”缩短是没有用的,事实上,无论哪一艘,在另一艘飞船上的乘客们看来都是缩短了的,而从它自己的乘客的角度看来却是不变的。一切运动物体普遍收缩,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显著改变。

四维时空的理论还能使我们明白,为什么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时空坐标旋转角度的大小是由运动系统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的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如果距离用米表示,时间用秒表示,这个比值恰恰就是常用的速度,单位为米/秒。在四维系统中,时间间隔是用常见的时间单位乘以光速,而决定旋转角度大小的比值又是运动速度(米/秒)除以光速(同样的单位),因此,只有当两个系统相对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旋转角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距离测量结果的影响才会变得显著。

时空坐标系的旋转,不仅影响了长度,也改变了时间间隔。可以证明由于第四个坐标具有特殊的虚数本质,当空间距离变短的时候,时间间隔会增大。如果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里安放一只钟,它会比安放在地面上的同样一只钟走得慢些,嘀嗒声的间隔会加长。时钟的走慢如同长度的缩短一样,也是一个普遍的效应,只与运动速度有关。因此,最新式的手表也好,你祖父的老式大座钟也好,沙漏也好,只要运动速度相同,它们走慢的程度就会一样。这种效应当然并不只限于我们称之为“钟”和“表”的专门机械,实际上,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过程都以同样的程度放慢下来。因此,如果你在快速飞行的飞船上吃早饭,可用不着担心因腕上戴的手表走得太慢而把鸡蛋煮老了,因为鸡蛋内部的变化也相应地变慢了。所以,如果平时你总是吃“五分钟煮蛋”,那么,现在你仍然可以看着表把它煮上五分钟。这里我们有意用火箭、而不是用火车餐车作为例子,这是因为时间的伸长也如同空间的收缩一样,只有当运动接近光速时才变得较为明显。

不过有一点不同,这个倍数在时间伸长时是除数,在空间收缩时是乘数。如果一个物体运动得非常之快,其长度减小一半,那么,时间间隔却会延长一倍。

运动系统中时间变慢这个情况,为星际旅行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定你打算到天狼星——-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于是,你坐上了几乎有光速那么快的飞船。你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因此打算携带大量食物。不过,如果你乘坐的飞船确实有近于光速的速度,那么,这种小心就是完全多余的了。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从地球到天狼星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留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天狼星某一行星的表面上时,正好可以吃中饭。要是你的时间很紧,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上吃晚饭。不过,如果你忘了相对论原理,那你到家时准得大吃一惊:因为你的亲友会认为你一定还在宇宙空间中的什么地方,因而已经自顾自地吃过6570顿晚饭了!地球上的18年,对你这个近于光速的旅客来说,只不过是一天而已。

(摘编自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运动是相对于“相对运动”来说的,而“真正”缩短是指地球上物体的空间变短,这是相对于星际飞行的变化来说的。

B.运动物体的收缩只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系统中才会出现,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第二个系统是静止的,那么它在原空间轴上的投影就会收缩。

C.在快速飞行的飞船上,只要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不仅是计时工具,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过程都会以同样的程度慢下来。

D.如果你乘坐近于光速的飞船到天狼星,按理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但由于有运动系统中时间变慢效应,你会感觉只花了几小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空坐标旋转角度大小由运动系统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决定,所以运动物体的长度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会有显著改变。

B.只有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时间才会伸长,空间才会收缩。所不同的是,时间的间隔倍数变化和空间的收缩倍数变化相一致。

C.在时空坐标系中,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改变它们在新的时空坐标系上的投影。

D.文章设想了两艘属于某“星际交通公司”的载人飞船以高速在地球和土星之间往返途中相遇的情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6.爱因斯坦提出了“钟慢”和“尺缩”效应,即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尺子变短,请运用本文四维时空的理论知识加以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迹——献给阵亡将士的英灵

苏雪林

九一八的变故,好像是一个晴天霹雳。东方强盗不损一兵,不费一弹,一夜间便将我们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千余万的人民,数十座繁华城市,无数丰富的宝藏,半句客气话都不说,一下子填入他们的夹袋。这真是历史未有的丑例,世界极大的笑料,民族最深刻的耻辱。

诗人的预言,居然实现了。不久黑山白水之间崛起一旅孤军,给侵略者以严厉的打击,叫我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又不久,黄浦滩头春申江上,卷起一阵怒潮,一阵掀天动地的怒潮,使敌人为之失色,世界为之震惊,使我们失去已久的自信力为之恢复。6年之后,卢沟桥又燃起一炬烽火,这烽火顷刻蔓延中国全境,火光冲天,熊熊射眼,我们全民族都激动起来了,怒吼起来了。我们忠勇的将士更是蹈着白刃,冒着猛烈的炮火,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在东西北各战场与顽敌作殊死战斗。壮烈的战史,一页一页展开,惊天地泣鬼神的牺牲层出不穷。看吧,那坚守南口,全团化为灰烬的罗芳珪部;死据宝山,全营殉难的姚子清部;力战葛家牌楼,千六百人同时就义的秦旅,以及其他各战场全排全连全营全团全旅的战死。这些难道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斯巴达三百健儿,田横岛五百壮士,印度殖民地六百英骑,不知引起多少诗人的讴吟,多少文士的渲染,多少后人的景慕与崇拜!我们短短三四个月的战史,便产生了这许多英雄记录,难道不值得我们矜夸骄傲?至于平型关大战,阳明堡的肉搏,太原城厢的苦斗,吴兴广德的鏖兵,江阴要塞的死守,首都郊外与城中的十余天血战,更不知牺牲了我们多少将士的头颅与热血!敌人自夸有肉弹,我们更有血肉构成的堡垒,血肉构成的长城!如果那位诗人尚在人间,必定欢喜赞叹将之推为奇迹中的奇迹吧!

我们并不愿将死说得如何艰难,却也不敢将死说得如何容易。说到我们忠勇将士的战死,我要请你瞑目,将战场景况想一想,在那巨炮交轰、流弹如雨、天崩地坼、石裂沙飞的当口,一个冲锋令下,你不得不挺起刺刀杀向前去。敌机蔽天飞来,一颗重量炸弹投下,“评然”一声巨响,地面打出一个三四丈深的窟窿,火花弹片,爆溅数百丈远处,挨着一点,便会教你血肉横飞,你这时却还要蜷伏战壕,一动都不许动。其他无数惊心动魄的危机,鬼哭神嚎的场面非亲历其境者决难想象。死神张开血盆大口,贪饕地等着你,你的生命随时随地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你处于这种环境中是否要心颤胆战,要吓得软软瘫成一堆?而我们忠勇的将士,自抗战以来,就无日无夜在这样的炮火丛中讨生活。他们向敌人索取了重大代价,才肯含笑死去。这堂堂的死,是不是一张有力的证券,证明了中华民族并未衰老,中华民族是前程无疆的民族?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空军。他们驾着控驶惯了的铁鸟,展开银灰色的双翅,搏长风而直上,见了敌机,便饿鹰扑食般赶去,见一只打落一只,决不容许敌人带着片甲回去。他们曾在黄浦江上轰炸敌人的旗舰;他们曾在句容、镇江的上空,与敌人久著盛誉的木更津航空队相追逐,杀得他们全军覆没;他们曾在黄海海面炸沉敌方巨型舰;他们曾在江阴要塞打沉敌舰四五艘;他们曾飞到大沽口毁灭敌人的火药库军械所。他们常常给敌人以莫大的损害,叫敌人见了我们的飞将军便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的飞机不幸被敌人射中时,尾部曳着一道长烟像一条大黑龙似的蜿蜒下坠,机中战士不是被火焰烧成一橛黑炭,便是跌得粉身碎骨,变成一团肉浆。这样的死确实太可怕,太悲惨了,但又是何等美丽的诗意的死呀!他们生是一道灿烂的长虹,死是一声破蛰的春雷!飞将军,你们不平凡的生活安得不教中国青年男女羡煞!

抗战到了今日,我们的挫败无可讳言,沦城失土的记载日见报端,的确使人丧气,不过我们的自信力不可因此便发生动摇。两三年的国防建设与完全机械化的队伍相周旋,窳劣的武器与三四十年的军事设备相比较,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成绩,可以说虽败犹荣,甚至可以说我们已获得若干胜利了。

瞑目吧,战士们!你们为国家民族的自由而流血,为世界的正义与和平而流血,是有着无上的光荣的!你们的英魄安息在天上,你们的行传铭刻在国民的记忆里,你们的名字长留青史,放射万丈光芒。无数国民为你们哀悼,为你们狂挥热泪,为你们虔诚祈祷。你们虽死,想亦更无遗憾。血债还须用血去洗清,我们后死的人都要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进,与迫害我们的强敌奋斗到底,直到国家民族完全自由解放为止,直到世界正义与和平完全光复为止。安息吧,我英勇的将士们!今天我们用双眶热泪和一片心香祭奠你们,明年我们要在首都为你们举行一个极其庄严极其盛大的追悼会,素车白马,与会者数百万人,我们要郑重地将一掬采自三岛的樱花供上你们的灵案,请你们含笑鉴赏!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多处运用排比和反问句式来增强语势和情感。句式以短句为主,有整有散,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B.第四段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敌机的轰炸场面,突出了战士们战斗的艰辛和残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文章多处运用议论和抒情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空军”,直接以议论表明对空军的赞扬。

D.文章用“一道灿烂的长虹”和“一声破蛰的春雷”两个比喻来表现空军战士的牺牲,突出他们悲惨而又“美丽的诗意的死”。

8.文章第四段运用第二人称“你”,第八段运用第二人称“你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9.阵亡将士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奇迹,值得后人敬慕与崇拜。文章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奇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