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龙马高中高2021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测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81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约3000人。这组

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

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

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

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和读者的一个

公共空间,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

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

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

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

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

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

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

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测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

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测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问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测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

“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遇

解高岩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出差”

林振明点点头:“你呢”

“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

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

“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

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

“有了。”

“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

“是啊,世界真小。”

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

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

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

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

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

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

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十年时间,变化很大。”

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我还没结婚。”“没结婚”刘霞有些吃惊。

“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

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过得好吗”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

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

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

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

“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

“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

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

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有这东西”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

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

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

“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

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

“嗯。”

“他干什么了”

“骗了别人8万块钱。”

刘霞“哦”了一声。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

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

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

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

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

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

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

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

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

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6.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7.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迁太府

少卿、淮西总领。论用兵复河南不可轻易,以为:“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形,

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寖广,百姓狼狈死者枕

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

不待言矣”自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赀,潜之言率验。

贻书执政,论京西既失,当招收京淮丁壮为精兵,以保江西。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

襄之人物。试工部侍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条具财计凋敝本末,以宽郡

民。兼侍读经筵,辞,提举南京鸿庆宫。

丁母忧,服除,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召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入对,言:“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愿

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

知人之明。”

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别将由大理下交阯,破广西、湖南诸郡。潜奏:“今鄂渚被兵,湖

南扰动,推原祸根,良由近年奸臣憸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其祸一二年而愈酷。附和逢迎,

媕阿谄媚,积至于大不靖。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所深痛者,臣交任之日,上

流之兵已逾黄、汉,广右之兵已蹈宾、柳,谓臣坏天下之事,亦可哀已。”

[注]

属将立度宗为太子,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帝怒潜,卒以炎论劾落职。潜预知死日,语人曰:“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已而果然,四鼓开霁,

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

(节选自《宋史·吴潜传》)炎:沈炎,时为监察御史。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B.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

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C.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

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D.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

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

之副。

B.南京,文中指应天府,又称“金陵”“建康”“建业”等,是“六朝古都”,因为东吴、

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都在此。

C.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守丧就是服丧,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穿孝服等形式对死

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D.仓扁,仓公、扁鹊的并称。一为汉代人,一为春秋时人,均为名医。因亦以泛称良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潜深谋远虑,富有远见。认为用兵收复河南不可轻率;对待元人,要表面讲和,实际

上防守,积极备战。

B.吴潜重视人才,建言献策。他建议招收京淮地区的男丁壮士充当精兵,又请求分派几路

人马到各地选拔人才。

C.吴潜为民办事,百姓受益。在任平江知府期间,分条列举财政凋敝的始末原因,放宽郡

里百民的赋税。

D.吴潜忠诚正直,敢于直言。多次对皇上提出建议,认为国家弊端严重,应该信任老臣,

广泛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赀,潜之言率验。(5分)

(2)推原祸根,良由近年奸臣憸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其祸一二年而愈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琴歌

李颀①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①李颀,唐代诗人,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代之归隐。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A.首句交代了听琴的场合和时间,第五句所绘之景扣合了“欢今夕”,为“广陵客”登场渲染了气

氛。

B.第二句“广陵客”是用典,意在点出古琴曲《广陵散》,嵇康曾弹此曲,用于此处,代指弹琴高手。

C.末尾两句点明了奉命出使的地点,含蓄表述了诗人因水远山长,今后再难相见的惆怅与悲愤。

D.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9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5.这首词表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14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处(14分)

(1)《离骚》中表明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4)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

够“”,但由于形势草率,最终却“”。

(5)李清照《醉花阴》中,把人与黄花对比,写出自己因思念之愁,形体不断消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

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同样用管箫表述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积累表述题(69分)

三、积累与表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我曾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在我的想象里,草原上的河流

蜿蜒飘逸,()。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

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

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想流到哪里都可

以。我看到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淙淙地从眼前正流过。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却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该拿什么升华它呢我感到有些,甚至有些发愁。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又忧伤的蒙古长调啊!从此之后,不管在哪里,

只要一听到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17.在文中括号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仿佛金色的舞台上歌女凌空飘飞的水袖,缠绵温柔

B.犹如在绿色的地毯上随意挥舞的银绸,漂亮动人

C.一定如美女乌黑的长发,又像闪着青春气息的瀑布

D.就像地上的小路,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没有尽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马行空无能为力泪如雨下荡气回肠

B.我行我素鞭长莫及泪如雨下动人心魄

C.我行我素无能为力热泪盈眶荡气回肠

D.天马行空鞭长莫及热泪盈眶动人心魄

19.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看到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从眼前淙淙地正流过。

B.我看到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从眼前流过淙淙地。

C.我看到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流过从眼前。

D.我看到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道:“想要走得快,就独自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走得快慢与走的远近是衡量

人生路的两种不同标准,独行或结伴也无非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孰优孰劣本无定论。结伴同行者自有许多人支持,然独自上路者绝不能被视作一意孤行的莽夫——他们只是在群体性和独立性中偏爱后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龙马高中高2021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部分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题号123589101214171819

解析DDBDCBBBDBCD

1.D2.D3.B

4.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测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测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B.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在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5.D

6.(1)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这对林振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真诚悔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陈警官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又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7.(1)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2)“人难免会犯糊涂”,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合乎情理。(3)前文的故事情节有大量的伏笔、铺垫,如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这些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错误,无外貌描写。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由此可见林振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真诚悔过,陈警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陈警官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陈警官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原来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是“人难免会犯糊涂”,可见林振明已经自我悔过,合乎情理。

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前文的这些故事情节的伏笔、铺垫,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

8.C9.B10.B11.①后来,发兵进入洛阳,溃败伤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吴潜的话都应验了。

②推究战祸的根源,的确是由于近年奸臣小人发表空论,迷惑国人贻误军队,这种祸患过一二年更加惨烈。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百姓疲惫不堪,死者遍地,使得生灵涂炭,得到的城池不过是灌木丛生之地,俘获的不过面目模糊的尸骨,而我们内地却遭到如此荼毒,边疆守卫大臣的误国之罪,不用说了。

“吾之内地”是主语,“荼毒如此”是谓语,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D;

“边臣误国”是“罪”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又称……”错误,文中的南京不是今天的南京,而是指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宋朝四个京城之一,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今日的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建业”等,是“六朝古都”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又请求分派几路人马到各地选拔人才”错误,宋代的“路”是一个行政区单位,属于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相当于现在的省。“又请分路取士”意思是“又请求分地区选拔人才”。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兴师”,发兵;“不赀”,不计其数;“率验”,都应验。

(2)“原”,推究;“良”,的确;“设为虚议”,发表空论;“愈酷”,更加惨烈。

参考译文:

吴潜字毅夫,是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测试获得第一,被授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迁任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论说用兵收复河南不可轻率,认为:“金人已经灭亡,与北面的元人为邻,道理上应该表面讲和,实际上防守,用备战作为应对之策。自从荆襄首先收纳空城,会和兵力攻打蔡州,战事一开打,征调逐渐扩大,百姓疲惫不堪,死者遍地,使得生灵涂炭,得到的城池不过是灌木丛生之地,俘获的不过面目模糊的尸骨,而我们内地却遭到如此荼毒,边疆守卫大臣的误国之罪,不用说了。”后来,发兵进入洛阳,溃败伤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吴潜的话都应验了。

写信给宰相,论说京西已经丢失,应当招收京淮地区的男丁壮士充当精兵,来保卫江西。又请求分地区选拔人才,来收揽淮、襄地区的人才。任试工部侍郎、庆元府知府兼沿海制置使,改任平江知府,分条列举财政凋敝的始末原因,放宽郡里百民的赋税。兼任侍读经筵,推辞,任南京鸿庆宫提举。

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转任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召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上殿奏对:“国家不可能没有弊端,就像人不可能不生病。今日的病,不但仓公、扁鹊看到会吃惊,就连庸医看到也会吃惊。希望陛下信任老臣,把他们当成医生,广泛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当成医生。让我们做臣子的能够贡献一点像牛尿马勃草菌药那样的效用,以不辱没陛下知人的圣明。”

大元军队渡江攻打鄂州,分部将领由大理下到交阯,攻破广西、湖南等郡。吴潜上奏:“现在鄂渚遭遇战争,湖南受到震荡,推究战祸的根源,的确是由于近年奸臣小人发表空论,迷惑国人贻误军队,这种祸患过一二年更加惨烈。附和逢迎,阿谀谄媚,积累导致天下很不太平。我年将七十,捐躯献命,是在所不辞的。我所深深痛恨的是我卸任的那一天,上游的敌兵已渡过黄河、汉江,广右的敌兵已践踏宾州、柳州,说是我败坏了天下的大事,也够悲哀的了。”

适值将要立度宗为太子,吴潜秘密上奏说:“为臣没有史弥远那样的才能,忠王没有陛下的福分。”皇上生吴潜的气,最终因为沈炎的弹劾被免职。吴潜预先知道了自己的死日,对人说:“我就要死了,夜里必将打雷刮大风。”后来果然这样,四更时雨停天晴,撰写遗表,写作诗颂,端坐着去世了。

12.B

13.图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

作用:以哀景反衬乐情,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意思对即可)

12.B.“意在点出古琴曲《广陵散》”说法错误,“广陵客”是指琴师,不是指古琴曲《广陵散》。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意思是: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结合后文“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可知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14.D并非直抒胸臆

15.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6(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B本题,在这四个语句中,都涉及比喻的运用,根据本体草原上的河流的特点“蜿蜒飘逸”可知:

A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