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的演变样本_第1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样本_第2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样本_第3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样本_第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体系演变1、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处在封建割据状态,主权国家缺失。2、当代欧洲诞生要素所谓“当代”,是相对于“中世纪”而言,当代欧洲诞生之主线在于冲破中世纪教会帝国樊笼。如下三大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A、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意大利,鼎盛于16世纪(时间相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朝)。文艺复兴运动恢复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和艺术;充分必定人价值,注重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有力号召。对当时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B、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最初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新气息,增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进步。欧洲各个国家也由于各自宗教信奉而加强了民众民族意识和国家精神凝聚力。马丁·路德(1483-1546年)15刊登《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教廷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宗教改革持续100近年,大体到1648年告一段落加尔文(1509-1564年)法国神学家,1650年代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C、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发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期开辟了欧洲前去东方海上通道,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促使地中海沿岸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时期。跨洋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发展,最后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社会构造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北欧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她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本国政治和政府。3、当代国际理念意大利城邦外交实践现实主义政治理念国家主权概念当代国际法4、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法国阶段(1636-1648)战争爆发: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4-1648)5、威斯特伐利亚公约影响领土安排宗教安排主权概念国际规范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时代。此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崛起。欧洲格局构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利各邦仍处在四分五裂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日后称霸欧洲打下基本。瑞典获得波罗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种相对均势状态格局。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速度进行着”。到18世纪未时,就已有许多曾经大国衰落了。格局体系意义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拟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本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后长达几百年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基本办法。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基本原则,都没有超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国家主权和平等范畴。因而,近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内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当代国际关系奠基石,完全适应近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总之,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第一种多边公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一种里程碑。6、“古典外交”(classicaldiplomacy)特性权力政治远离公众灵活性国家利益/王朝利益7、路易十四争霸LouisXIV1638-17151661年亲政四次战争遗产继承战争(1667-68)荷兰战争(1672-1678)九年战争(1688-1697)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8、俄罗斯崛起彼得大帝(1672-1725)9、关于国家力量克莱因公式由美国学者雷·克莱因(RayS.Cline,1918-1996)1970年代提出Pp=(C+E+M)×(S+W)也即:一国可感知力量[Pp,perceivedpower]=(有形实体[C,criticalmass,population+territory]+经济实力[E,economiccapability]+军事实力[M,militarycapacity])×(战略目的[S,strategicpurpose]+贯彻国家战略意志[W,willtopursuenationalstrategy])10、当代英国崛起清教革命1640-1648光荣革命(1688)英国崛起因素宪政财政海军战略1.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在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英国由于手工业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本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股份。

4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送贸易霸权。11、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重要线索法奥之间老式敌对继续(1755年前)英、法、西在海外殖民地角逐普奥争雄德意志斗争奥西在乎大利争斗俄奥普争夺对波兰控制权斗争俄奥对土耳其领土掠夺。12、18世纪大规模战争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北方大战(1700-1721)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6)俄奥土战争(1736-1739)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俄土战争(1768—1774)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俄奥土战争(1787—1792)13、美国革命1775年4月列克星敦战斗1775年12月迪安秘密出使法国1776年7月独立宣言1776年11月大陆会议派遣富兰克林正式出使法国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1778年2月《法美同盟》订立,英法正式开战1779年5月西班牙参战1780年2-8月武装中立同盟1780年12月荷兰参战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1782年11月美英秘密媾和1783年9月《巴黎和约》14、法国革命与维也纳会议革命时期与督政府时期(1789.7--1799.11)拿破仑辉煌时期(1799--1808)拿破仑帝国崩溃(1808--1814/15)15、革命开始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1789.8.26《人权宣言》,斐扬党执政1791年6月发棱事件1792年3月奥地利对法国宣战,8月,普鲁士等国加入对法国战争1792年9月20日瓦尔密战斗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吉隆特党执政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2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英、奥、普、俄、西班牙等欧洲各国)1793年5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执政1794年7月--1799年11月督政府(Directory)时期16、革命法国战争战争性质(意识形态色彩,“给宫廷以战争,给茅舍以和平”)新战争形式(总体战,LazareCarnot)对外战略目的(天然疆界、重获殖民地、建立附庸国)1797年胜利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99)17、拿破仑帝国崩溃拿破仑失败必然性:称霸野心详细错误半岛战争(1807-1813)、侵俄战争(1812)18、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9月18日到18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一次欧洲列强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建议和组织。其目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政治地图。会议重要目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领土和领地。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当代历史学家批评。它忽视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规定,间接促成日后欧洲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欧洲协调合伙常规架构目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种顽固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保守系统一某些。19、美国内战(1861-1865)20、欧洲结盟体系21、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来规模最大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始终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失败而告终,从而引起了国内革命斗争。"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沙皇失败,使它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到来,增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虚幻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1.欧洲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战争起因——欧洲均势体系失衡欧洲国际体系特性:·单元:主权民族国家·自主运营·构造:势力均衡。主权民族国家;大国力量均衡;共识与规范;制衡者英国——帝国主义殖民争夺——欧洲结盟体系 两大阵营:协约国(俄,英,意,法),同盟国(德,土,奥)——泛斯拉夫主义 欧洲“火药桶”19巴尔干(2)导火索和战争爆发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刺杀(3)战争进程:西线战事:凡尔登战役,1916.2索姆河战役,1916.7东线战事:“加里波第劫难”,1915殖民地战线:印度锡克教士兵非洲战事美国参战战争伤亡长达四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直接和间接卷入这场战争有30各种国家,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897个师,7340余万人,死于战场约1000万人,受伤约万人,兵燹祸及人口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75%。思考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是什么?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广泛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9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导火线。2、咱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帝国主义之间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劫难,同步也带来了科技上一大进步,是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步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步伐。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最大成果。在此背后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观念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佳机会,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各国间发生争执和用武力来解决这些争执会导致苦难,两者都会导致不成比例损害;作出崇高努力只能获得少得可怜奖励;战争胜利景象转瞬即逝;复兴却是长期而缓慢;进行大胆冒险十分可怕;命运在千钧一发间靠掷硬币作出决定。厄运靠机缘巧合来求挣脱,这太危险,人们应当从所有这一切中吸取教训,懂得如何防止再次爆发大战是全人类关注头等大事。战争至少已被抹去魅力光环。不再会有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带领军队走向胜利,在战场上骑着战马分担士兵艰险,在几种核心时刻用非凡势态决定帝国命运场景了。由于在将来,统帅们将坐在司令部里被参谋人员包围着,像在政府机构办公室里同样安全、安静和沉闷,而在电话线另一端,成千上万战斗人员正在被机械化武器屠杀或窒息。咱们曾见过最后一批伟大司令官,她们也许在下一次大战开始前就已不存在了。下一次战争也许是一场屠杀妇女、小朋友和平民竞赛,胜利女神将在惨淡婚礼上下嫁给组织了一场最大规模屠杀竞赛勤奋英雄。2.巴黎和会(1919.1.18-6.28)与《凡尔赛和约》(1)大国目的随着同盟国崩溃,战争结束.协约国并不清晰战后筹划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总统威尔逊似乎控制着整个局势。由于:美国在大战中损失最小,在战胜国中最为强大;威尔逊受到普通欧洲民众欢迎,被称为“新世界先知”;美国具备影响英国和法国经济力量。威尔逊提出知名“十四点筹划”(1918.1.8),规划战后美国式世界秩序蓝图。她坚持所谓“抱负主义”意识形态和两条基本原则:国际主义民族自决。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这位法国总理虽然年迈但意志坚定,绰号“老虎”她完全批准福煦元帅和军方意见,即法国所需要是一种向德国复仇和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这位来自威尔士政治家极富演说天才并是一位杰出思想家。她不肯为英国政府承担明确详细责任。她绰号是“山羊”,由于她似乎善于从一种个危险地方跳开而不失去自己身体平衡。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克里蒙梭给奥兰多起绰号是“啜泣者”。由于在国内政治支持下降,她谈判地位先天局限性。《凡尔赛公约》订立之前她被迫辞职。未与会领袖德国总理艾伯特,列宁战败国代表没有参加和会,这具备重大后果。德国和苏俄没有受到邀请。(2)会议议题和会开始时重要问题是没有一种议程。与会者不懂得一方面要讨论什么问题。没有两个国家有着同样重点。国际联盟威尔逊执着于建立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设想。克里蒙梭和劳合-乔治运用这一点操纵威尔逊。她们接受了原则以此换取她们所但愿条款。德国问题固然,和会最重要议题是如何解决德国问题。某些问题易于解决,但诸多问题非常棘手。战争罪责和补偿问题十分重要。第231条:战争责任和约第231款是“战争责任条款”,它的确激怒了德国人。然而,为了证明战争补偿合法性,它是必要。.战争补偿普法战争后德国曾迫使法国支付赔款。法国和比利时特别坚持德国应当补偿战争损失。德国都市毕竟没有受到破坏,而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弗兰得斯地区成了一片废墟。领土割让威尔逊赞成结束殖民地分割和获取,并支持“委任统治制度”(mandatesystem),它规定,“文明国家”可以统治殖民地,直到她们可以管理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问题(3)评价:积极评价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最大限度维护。民族主义和民主得到了最大限度勉励。《凡尔赛和约》不如19德国强加给苏俄公约严苛。《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性削弱了德国势力,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端。自由派对公约解释《凡尔赛和约》违背了威尔逊“十四点筹划”原则。如果劳合-乔治和克里蒙梭能与威尔逊合伙,一种持久和平还是可以实现。美国应当批准和约。马克思主义者对公约解释《凡尔赛和约》以及其她公约是帝国主义不可避免成果。美国所主张“门户开放”政策只是美国谋取世界经济霸权诡计。国际联盟只是保证美国海外经济渗入需要一种机制。和约重要目是遏制共产主义和防止它扩散。保守派对公约解释威尔逊是一种愚蠢抱负主义者。她没有正视削弱德国实力现实需要,应对德施加足够强大限制以制止它复活。她误解了德国想法,以为战败国会放弃复仇。民主从来不能保证和平。威尔逊民族自决规定导致了欧洲巴尔干化。英国对欧洲承诺是一种威胁英帝国安全危险而不必要举动。结论无论如何解释和约,它的确建立起了之后十近年国际体系框架。欧洲或者设法使之发挥作用,或者需要建立一种新体系。不幸是,美国没有为新浮现欧洲安全构造承担自己责任。凡尔赛体系:作用一方面,凡尔赛体系变化了欧洲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一某些割给意大利,一某些归还波兰。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另一方面,凡尔赛体系变化了中东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伊斯坦布尔和亚洲小亚细亚,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办德国为首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基本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新秩序。维系凡尔赛体系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国际联盟。隐含矛盾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不但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发展3.华盛顿体系与东亚秩序华盛顿会议目: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英美日内容:①《四国公约》1921.12.13(《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公约》)废止《英日同盟公约》②《五国海军协定》1922.2.619海军力量对比(舰艇总吨位):英国:239万吨;美国:146万吨;日本:82万吨。英国放弃“双强原则”,开始丧失海上优势,美国取而代之③《九国公约》第一条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缔约各国达到协定:(一)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

政之完整;……(三)……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解决山东悬案大纲》(1922.2.4),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了在山东主权和权益影响:①构建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国际秩序。②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重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重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加许多重要国际事务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重要矛盾重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现实。(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1.体系潜在挑战者——德国德国实力重新增长如何才干维护凡尔赛体系稳定?(1)美国支持:与英法共同维持欧洲均势?美国国会否决《凡尔赛公约》,美国退回孤立主义道威斯筹划(THEDAWESPLAN)1924-1930(2)英法采用强硬态度,从一开始就规定德国严格遵守《凡尔赛公约》?法国有心无力英国欧陆均势罗迦诺会议与《罗迦诺公约》(1925年)(3)英法苏结成联合阵线,共同制德?英法对苏联猜疑热那亚会议,1922(4)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安排?履行和约派与回绝和约派斗争“和平修约”?2.法西斯主义兴起对体系挑战(1)法西斯主义兴起德军进军莱茵兰非武装区1936.3(2)30年代战争危机日本侵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894~1896年意大利曾侵略过埃塞俄比亚,但成果失败,被迫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英、法、美履行绥靖政策1936年5月5日,首都亚斯亚贝巴沦陷,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5月9日意大利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随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联合为意属东非。西班牙内战,1936-1939西班牙共产党为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进行斗争,建立了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2月16日举办大选,人民阵线获得了巨大胜利,成立了共和国政府.佛朗哥等人发动反对共和国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武装干涉,本来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民族战争。英、法等西方大国履行所谓“不干涉政策”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西班牙共和国被扼杀了。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德、旨在协同武装干涉西班牙过程中于1936年10月24日订立共同协定,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合伙,形成“柏林—罗马轴心。”2.1936年11月25日,又以反苏反共为招牌,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3.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3)国联“新秩序”幻灭

3.走向大战德国兼并奥地利,1938.3“慕尼黑协定”(1938.9.30):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不但没有避免二战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劫难。 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实力基本:实力下降,畏战求和社会基本:欧洲普遍和平主义战略考虑:祸水东引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39.3《苏德互不侵犯公约》1939.8.23对公约评价:

1、苏联英明决策,运用西方矛盾典范?

挣脱一方面面临战争困境;使“祸水东引”失败;打乱了日本侵苏筹划

2、背离国际主义原则,是民族利己主义?

3、利不不大于弊: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得已选取,但对法西斯斗争有悲观影响?

4、得不偿失:匆匆签约是下策?签约前苏联与否面临德国一方面攻打和德日夹击?苏联与英法结盟也许性与否存在?与否直接导致德国攻打英法?与否推迟了苏德战争?(三)二战同盟国外交对体系更迭影响1.第二战场:涉及战后势力范畴划分?2.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1)拟定无条件投降原则3.比例协定划分在巴尔干势力范畴?比例协定,1944.10苏联西方国家罗马尼亚90%10%希腊10%90%保加利亚75%25%南斯拉夫50%50%匈牙利50%50%4.德国分区占领:德国分裂?德黑兰会议,1943.11-12雅尔塔会议,1945.2波茨坦会议,1945,7-8第五讲雅尔塔体系与冷战1945-1990(一)雅尔塔体系建立苏联红军攻克柏林1945.5日本战败投降1945.9欧洲新疆界:东西方均势?联合国:世界安全与和平保障?联合国建立,1945.10.24评价:正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爆发。2.雅尔塔体系增进了民族解放事业发展,有助于第三世界崛起。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发展。负面评价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独立。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导致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稳定性削弱。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了不利影响。(二)冷战来源和冷战格局形成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刊登“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公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3.5.乔治·凯南与“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1947.3.121947:英国协助希腊政府弹压共产党游击队。英国人呼吁美国援助希腊,美国回应是“杜鲁门主义:美国承诺,它将支持自由国家反对共产主义希腊接受了大量武器和装备援助,到1949年弹压了共产党游击队。“杜鲁门主义”重要性在于,它显示,最强大西方民主国家美国准备抵制共产主义全球性扩张苏联反映: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马歇尔筹划”1947.6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了“马歇尔筹划”。这是一种大规模援助欧洲筹划,协助它从大战废墟中复兴。该筹划两重动因:协助欧洲恢复经济将为美国商品提供市场,因而有助于美国工业繁华;一种繁华欧洲将更利于抵制共产主义扩张,这也许是一种重要动机。苏联反映: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4.41949年4月西方国家建立了北约组织,以协调它们反苏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创始成员国有:美国比利时英国加拿大丹麦法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华沙公约组织》,1955.5苏联与中东欧共产党国家建立军事组织。1955年5月14日建立,这是对“北约”和德国重新武装反映。创始成员国有:阿尔巴尼亚(中苏关系破裂后退出)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东德(1956年加入)冷战起因三种解释1.正统派:苏联性质及其战后扩张导致冷战?建立更可靠边界和安全保障为了俄罗斯民族利益,觊觎别国领土和资源沙俄扩张老式和“迫害狂”心理“救世主思想”,向世界传播和扩张共产主义缺少强邻,刺激苏联扩张2.修正派:美国制度和对外政策挑起冷战?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美国决心使东欧对美国商业利益开放反对一切左翼分子,支持右翼分子,从而导致东欧国家内部冲突苏联为了自身安全,有权利在东欧建立自己势力范畴美国实行“原子外交”,构成对苏联威胁3.后修正派:综合论?批评正统派偏见和臆测,而又以为修正派走得太远了美苏各自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冷战形成均有作用冷战发生具备不可避免性,个人作用有限苏联是挑战者,美国是被迫应战(三)冷战三次高潮1.“柏林封锁”危机柏林封锁:1948.6.26—1949.5.121949年9月20日联邦德国成立,194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成立,德国分裂成为事实2.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领导人变更:1953,期大林去世1956-1964,尼基塔·赫鲁晓夫1964-1982,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1985-1991,戈尔巴乔夫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53年苏联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订立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1955.5《奥地利国家公约》“日内瓦精神”:四国首脑峰会,1955内容:德国问题;欧洲安全问题外层空间竞争1957.8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成功:“导弹差距”冲击1957.10.4,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I:“人造卫星”冲击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地球轨道宇航员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2号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踏上月球人类。第二次柏林危机发展1957.3-9伦敦裁军会议,西德扬言核武装1958.11.27苏联关于柏林问题照会1959.5四国外长日内瓦会议1959.9.15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戴维营会谈1960.5U-2间谍飞机事件,巴黎峰会流产1961.6赫鲁晓夫-肯尼迪维也纳会谈,重提柏林问题照会1961.8柏林墙建立3.古巴导弹危机,1962.8-10“猪湾事件”(1961)冷战中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列强衰落“第三世界兴起”非殖民化与冷战两极冷战体制稳定性?冷战体制稳定以战时军事占领为基本战后东西方地缘政治版图大体均衡与稳定东西方军事政治经济同盟均衡与稳定“核恐怖平衡”形成超级大国维持两极体制稳定政治意愿西方:双重构造—遏制苏联和德国东方:主从构造—维持对东欧控制(四)“缓和”与冷战结束1.冷战转型—“缓和”缓和背景:美国对外战略收缩1969年7月关岛谈话,提出“尼克松主义”●安全战略:收缩美国海外态势1.战略核力量:“充分论”代替“优势论”2.常规战争:“一种半战争”代替“两个半战争”3.分担责任“总兵力”方针●外交方略:多极均势政策1971年堪萨斯城演讲:世界五极力量中心苏联战略力量加强与战略调节苏联海基(核潜艇)、陆基(中程导弹)核力量加强●国内经济发展滞后改进“布拉格之春”国际形象中苏矛盾激化(1969年“珍宝岛事件”欧洲国家推动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德国: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970年8月12日《莫斯科公约》●1970年12月7日《华沙公约》●1971年9月3日《四大国柏林协定》●1972年12月21日两德《基本公约》美苏限制攻打性战略武器谈判1972年5月26日《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攻打性战略武器公约》●1972年5月26日《反弹道导弹公约》(美国退出)●1979年6月18日《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攻打性战略武器公约》(1991年7月31日美苏第三阶段限制攻打性战略武器公约》)欧洲安全与合伙会议(欧安会)1973.7.3~1975.8.1.欧安会分三个阶段分别在赫尔辛基和日内瓦举办成果:《赫尔辛基文献》中美关系解冻:大三角形成2.冷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履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规定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肯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崩溃。冷战结束因素内部崩溃理论苏联联盟体制崩溃缺少创新、竞争和活力政治体制僵化过度扩张个人因素理论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和“改革”里根“战略防御筹划”、军备竞赛叶利钦对改革推动外部环境变化安全环境(核恐怖平衡、西方和平与稳定)经济、政治环境(西方经济活力、西方政治制度稳定)文化、社会、组织环境(信息、国际组织西方文化吸引力)美国履行遏制战略遏制三层目的:1.把苏联影响限制在一定范畴;2.减少苏联影响;3.促使苏联政权垮台或者逐渐软化。手段:以压促变硬手段——军备竞赛,打击亲苏政权;以和促变软手段——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新思维”:(1986.1.15提出;《改革与新思维》)“新思维”内容:一、当前世界是一种多样性统一体二、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三、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四、资本主义仍有发展前程与富有生命力解决国际关系主线原则:1.和平共处普遍原则2.自由选取原则3.普遍安全原则4.维持两极体制原则第六讲冷战后国际体系变革(一)如何理解冷战后世界发展趋势1.“历史终结”?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提出。◆冷战结束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最后胜利;◆它是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当之无愧胜利,既不是“意识形态终结”,也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合流;◆它既不但仅是冷战结束,也不是战后特定历史阶段结束,而是“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终点,作为人类治理形式最高阶段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普世化;◆在其她政治经济构造中不能解决任何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当前可以在当代自由主义框架中得到解决。2.自由主义全球化与全球共同体?◆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政治经济一体化,增进一种开放国际体系和无国界全球共同体(全球公民社会)形成;◆非国家行为体结成了横跨各界、进一步一切领域行为网络,民族国家已不能自主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不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行为主体;◆地区性和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和国家间组织(和机制)共同构成了全球治理网络,形成多行为主体、多层次全球治理格局;◆经济全球化增进了全球和平,多层次安全共同体维护世界安全。3.文明冲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冷战后冲突基本根源重要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人类大分裂和重要冲突是文化冲突;◆民族国家依然是世界事务中最强大行为体,但全球政治冲突发生在不同文化国家和集团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