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西周春秋时期实行的“五等爵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西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此时期的爵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通过对“五等爵称”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权力分配以及贵族身份的象征与变迁。本文首先将对“五等爵称”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地位进行概述,阐述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随后,将逐一分析五种爵称:公、侯、伯、子、男的具体含义、授予条件及其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考古材料的解读,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五等爵称”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联,揭示其在西周春秋时期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本文还将对“五等爵称”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对这一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以期为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二、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以宗法分封制为核心,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五等爵称”应运而生,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西周时期,王权尚未形成绝对的集权,各地诸侯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为了巩固王权,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以建立和维护其统治地位。这一制度不仅确立了周天子与各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形成了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结构。“五等爵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它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每一级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权力。公、侯、伯三级属于高级爵位,一般由周天子直接分封给重要的诸侯国;子、男两级属于低级爵位,多由高级爵位的诸侯再行分封。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周天子对诸侯的恩赐和赏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权力分配。在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渐衰落,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发生,社会等级秩序开始动摇。“五等爵称”虽然仍被沿用,但其实际意义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为“五等爵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权力分配,也体现了王权与诸侯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等爵称”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五等爵称”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西周春秋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不仅标志着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也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五等爵称”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五等爵称”制度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商代的“五等爵制”,即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划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是在对夏、商两代制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西周早期,随着周天子对天下的分封制实施,各诸侯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和等级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五等爵称”制度逐渐确立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一制度将贵族阶层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特权。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不仅代表了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了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随着西周春秋时期的演进,“五等爵称”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国势力的崛起,各诸侯国开始自行制定爵位制度,导致爵称体系出现混乱和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战争和兼并的不断进行,一些诸侯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了更高的爵位,使得爵称制度逐渐失去原有的秩序和平衡。尽管如此,“五等爵称”制度作为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仍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特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参考。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参考。四、“五等爵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核心,通过赋予不同爵位以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实现了对贵族阶层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内容上,“五等爵称”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爵位的等级顺序、权力范围、封地大小、义务内容等。其中,公爵位最高,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封地广大;侯爵位次之,权力和义务相对减少;伯、子、男爵位则依次递减。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设计,使得贵族阶层在内部形成了稳定的秩序和层次。在特点上,“五等爵称”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它体现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贵族之间的尊卑有序和权力差异;该制度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各爵位封地的划分往往与地理区域相关联;再次,该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爵位进行升降调整;该制度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西周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等爵称”制度是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其鲜明的等级观念、地域性色彩、灵活性和政治色彩等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该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五、“五等爵称”制度的影响和作用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其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制度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方面,“五等爵称”制度确立了贵族的等级序列,使得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得以明确和规范。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和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有效地防止了贵族之间的权力争夺和内部冲突。同时,通过授予不同等级的爵称,君主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贵族,使得国家政治运行更加有序和高效。在经济方面,“五等爵称”制度对于土地分配和赋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等级的贵族享有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并承担相应的赋税义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贵族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赋税制度的公平合理。在社会方面,“五等爵称”制度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明确贵族的等级和地位,这一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秩序,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化方面,“五等爵称”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贵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文化承载者,他们的地位和等级也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在贵族阶层中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等爵称”制度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制度也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启示。六、结论本文深入探讨了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在当时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通过综合研究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五等爵称制度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特有的社会政治标识,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的等级划分,更体现了王权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和管理。五等爵称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与土地、军事、财政等紧密相关,成为维护王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同时,爵称制度也促进了贵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了中央集权。本文还探讨了五等爵称制度在地域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影响。西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朝的扩张和民族交流的加强,五等爵称制度逐渐成为各地贵族共同遵循的规则,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五等爵称制度是西周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情况,为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资料:“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大体有两种:其一,《史记索隐》等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其二,《荀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五霸”一词,最早出于《左传》。《左传·成公二年》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春秋)孔子删定的《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战国)《孟子》继承它,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公。《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霸,桓公为盛。”东汉《风俗通义·五霸》曰:“《春秋》说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也。”(春秋)《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战国)《荀子·王霸》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议兵》又说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西汉《四子讲德论》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东汉《白虎通·号》记异:“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诸侯王表》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清代《鲒崎亭集外编》说: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民国1934年出版的《辞通》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续霸、晋景公失霸复霸、最后晋悼公独霸中原。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宽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除了《史记》和《辞通》,其余基本可以排除。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这就要回到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反而还败于泓水之战;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现今的很多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为在周朝,按照中原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周朝的文明礼仪,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正是宋襄公的老贵族风度,胜之要武。而绝不能为了胜利使用卑鄙伎俩。否则宋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会为中原诸侯所心服。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不把中原的礼仪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礼仁义。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因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帮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参见:韩原之战)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受到超级强国-晋国的压制,难以东进。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楚庄王曾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前743年郑庄公即位,扫除了共叔段之乱以巩固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繻葛之战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毛泽东评价他是“很厉害”的人。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春秋时晋国君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轸为帅,于肴山大败秦军(详参见崤之战),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旋再败秦复仇之师于彭衙之战。秦穆公倾国复仇时主动避让其锋。在位时举贤任能,为政宽仁,保持晋国霸业。夫人(晋文公夫人)请放“三帅”归秦,襄公从之。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前622年,晋大夫赵衰、狐偃、栾枝等人去世。前621年,晋襄公崩,赵盾摄政。晋襄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少年君主,虽然先在崤之战中全歼秦军,又在彭衙之战击败前来复仇的秦军,不过史家普遍更为认同他的宿敌秦穆公才是这一时期的霸主,毕竟秦穆公对秦国的建设使后人完成了统一。晋景公,姬姓,名据,《左传》名獳,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之一晋国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为晋成公,晋成公即位后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继位,是为晋景公。前599年,在颖北之战中,晋国士会率军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击败晋军后称霸后,前585年晋景公即派兵攻入楚国本土(公元前585年晋楚绕角之役,公元前583年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使楚国霸业结束。晋景公亦曾在晋齐鞌之战,击败被楚国欺骗、与楚国结盟的齐国(楚国欺骗齐国结盟对抗晋国,但却在晋国攻打齐国时不敢出兵救援齐国),迫使齐国臣服于晋国(详参见晋齐鞌之战)。晋景公是个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他设立六卿制度却为后来晋国的分裂埋下伏笔。晋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纠”),谥号曰“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亦称“孙周”,美称其:“周子”。晋周乃晋室正统,晋襄公曾孙,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晋厉公侄。悼公少聪慧,居洛,师侍单襄公,兼君、相之才,许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年仅26岁。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晋悼公前573年至公元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带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尊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完全独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后世评议晋悼公:“论谋,不减于晋文公重耳;论智,不屈于郑庄公寤生;论略,不低于齐桓公小白;论才,不逊于楚庄王熊旅;论仁,不亚于宋襄公兹父;论势,不弱于秦穆公任好。”阖闾(约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剑斩落脚趾,重伤而死。晋定公(?-公元前475年),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在位37年(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5年在位),刚即位,荀寅便有意趁此时机消灭赵氏。晋定公十二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晋军大振,取得胜利。晋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在黄池之会争长。吴王夫差曰:“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要伐吴。于是黄池之会的诸侯会盟,以晋定公为长,吴王夫差次之。夫差(约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3年)姬姓,吴王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夫差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打败越王勾践。胜利后,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夫差将勾践释回越国。勾践在越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迅速恢复越国国力,图谋报复。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参见:黄池会盟),与晋争霸获胜。但夫差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国,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太子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吴国灭亡,而夫差也被勾践流放,最后自杀身亡。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即位。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参见:徐州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郳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齐庄公→齐僖公→齐襄公→公孙无知→齐桓公→公子无诡→齐孝公→齐昭公......……晋献公→奚齐→卓子→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悼公......这十二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以及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女性贵族墓葬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规模较小:相对于男性贵族墓葬,女性贵族墓葬的规模通常较小,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陪葬品较少:女性贵族墓葬的陪葬品通常比男性贵族墓葬要少,这表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对较低。墓葬布局简单:女性贵族墓葬的布局相对简单,通常没有男性贵族墓葬那么复杂,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死因与疾病:通过考古研究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女性贵族的死因主要是疾病和自然死亡,而非暴力或战争。这表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以及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文化:通过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可以理解当时社会中性别角色、权力分配和阶级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对于认识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重要意义。性别角色:通过对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中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理解性别角色的演变和性别平等观念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丧葬习俗:通过对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和礼仪制度,包括死者的埋葬方式、陪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等,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需要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具体包括:考古学方法:通过对女性贵族墓葬的规模、布局、陪葬品等方面进行考古学研究,可以获得大量关于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实力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历史学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于理解女性贵族墓葬的特点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帮助。社会学方法:通过对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中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理解性别角色的演变和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跨学科研究:除了上述单一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外,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如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话题。西周至春秋时期女性贵族墓葬的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以及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一重要制度的历史背景、内涵特点、社会应用及其影响。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为巩固自身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各个诸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天子为最高统治者,诸侯为封臣,卿大夫为次级封臣,士为最低层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五等爵称”制度是其中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五等爵称”制度是指周天子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每个等级各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其中,公爵地位最高,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可担任重要官职和参与最高决策;侯爵次之,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可担任重要官职和参与决策;伯爵、子爵、男爵地位依次降低,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也相应减少。在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制度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爵位继承方面,不同等级的爵位有不同的继承规定。在社会交际方面,不同等级的爵位有着不同的礼仪和交往方式。再者,在政治参与方面,不同等级的爵位有着不同的参政权利和义务。“五等爵称”制度还涉及到土地分配、税收征缴、官员任命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称”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封建等级制度,它通过将社会分层,使周天子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然而,“五等爵称”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例如,等级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容易引发纷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等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有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对周天子的统治构成了威胁。这些都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展望未来,对于“五等爵称”制度的研究还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切入。例如,可以深入研究各等级爵位的实际权力与利益分配情况,探究这个制度在当时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模式;也可以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考察“五等爵称”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通过对比其他古代文明中的封爵制度,揭示“五等爵称”制度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五等爵称”这一重要历史制度。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姬姓周厉王儿子姬友的诸侯国。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都城棫林(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严肃的气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郑地。封了三十三年,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桓公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郑桓公三十三年),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省密县东南)、郐(今河南省荥阳市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力已扫地殆尽了。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左传作子仪)。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楚国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附晋国“同盟于亳城北”。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有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前697年,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韩国。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鲁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兵车百乘。鲁襄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城濮之战晋车之数相等。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晋将卫太子蒯聩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郑兵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则为千乘之国并非虚言。大抵是寓兵于“士”和“民”的。“士”指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应是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国家的常备军应该是武士之类,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据《国语》:五人为一伍,十伍(五十人)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为一卒,十卒(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一万人)为一军。据《司马法》: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二偏合为一两(即五十乘为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战国以前用兵少称人数,多称车乘。每一乘大概有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每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是三人: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掌管射箭;在右边的叫做车右,掌管持矛应战;在中间的是车御,掌管御马驰驱。但主将的戎车,却是将帅居中击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于君主的车乘,因为当时某种习惯把左首当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有所谓“驷乘”,是四个人为一车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战斗的力量的。戎车之外的步卒,有的杂在车队里;有的单以步卒组织成军,这便是所谓“徒兵”。《左传》记载,鲁隐公四年,宋、卫诸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打败。又载襄公元年,晋国和诸侯的兵伐郑,又把郑的徒兵在洧水上打败。由《左传》对此特别记载可以推测,郑国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战斗力的。武器大致用青铜制造,其种类略有戈、矛、剑、戟、刀、斧、钺等,分为“击兵”(横击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钩曲的兵器)三类。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块,用以及远。甲胄干楯,用以防身。旗帜,用作标记。“钩援”(云梯之类)、“临车”(从上临下的车)、“冲车”(从旁冲突的车),用以攻城。擂鼓进兵,鸣金退兵。军队所住,除帐幕外,筑土自卫,是谓“营垒”。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有理有节。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市),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后秦军才撤军。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朱自清听评课记录
- 彭泽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预测密卷含解析
- 《颈部血管超声》课件
- 《ESD教材资料》课件
- 《演讲能力中层会议》课件
- 劳动节校家共育会模板
-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 第2版》 课件 Unit9 Passive Base Isolation with Merits and Demerits Analysis
- 《方支付介绍》课件
- 吉林柔性防护网施工方案
- 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 DL∕T 1910-2018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
- 英语字母书写教学课程设计
- 触式橄榄球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2023-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安全员之C2证(土建安全员)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4(新增)异常工况安全处置管理制度
- 物业公司投标文件模板模板
- 二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
- 形式逻辑新解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财经大学
- 2024年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医养个案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WST771-201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