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考纲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

真题在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隐性考查)

答: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隐性考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⑴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隐性考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⑵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新课标I)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5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⑴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隐性考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赏析诗中的某句某联(隐性考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一、鉴赏修辞手法二、鉴赏表达方式三、鉴赏表现手法四、鉴赏构思技巧

(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古诗词表达技巧3.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用典、衬托、对比、反衬、比兴、列锦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描写类抒情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等4.结构特点借古讽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1、比喻2、比拟3、对偶4、对比5、夸张6、用典7、双关8、互文9、顶真一、修辞手法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8、“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了这种修辞手法。(3)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思想情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09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⑴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参考答案】(第一步指出手法)借代。(第二步解释怎样运用手法)“珠翠”指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词句写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色彩的描绘、白描或细节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相关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常见描

法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象征抑扬关系

褒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分析思路】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1、动与静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诗人协调动态和静态两种事物关系的手段,动静兼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和谐而有生机的意境。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雨后池上(北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区别:“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不完全相同,“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属于衬托中的反衬入若邪溪(南朝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鸟鸣,很是热闹,以闹衬静,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林子的寂静,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用动景来表现静态或者用静景来表现动态,能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感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李白)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宋宋祁)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将倾泻不止的瀑布比成了一条高挂于山川之间的巨大的白练,这巨大的的白练如何能“挂”起来呢?这“挂”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威力的赞颂。一个“闹”字化静为动,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了听觉形象,给人以生动的想象,写尽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表现了诗人的欢愉之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2、虚与实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请说说以下诗词中,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总结:诗词中的虚可分为:1、设想的未来之境。

2、从对方角度写自己3、梦境。4、回忆已逝之景之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答题步骤:1、指出实写内容,并简要陈述说明。指出虚写内容,并简要陈述说明。

2指出虚实关系。

3指出运用虚实手法的作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景与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07—2014年广东高考诗歌类型分析年份分值题量作者作品体裁类型(题材)200772林景熙《溪亭》宋五律写景抒情200872吕本中《木芙蓉》宋七绝咏物范成大《窗前木芙蓉》200972杜甫《月》唐七律写景抒情201072黄庭坚《望江东》宋词写景抒情201172苏轼《减字木兰花》宋词写景抒情201262白珽《余杭四月》元诗写景抒情201372张炎鹧鸪天宋诗写景抒情201472万树望江怨•送别清词

写景抒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广东出题情况(2014广东)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隐性考查)(2013广东)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2012广东)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2010广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2008广东)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2.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赏析诗歌的某句或某联。(隐性考查)归纳考查形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试题传真:08年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结出诗歌表现手法鉴赏的评分要点即具体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景与情

客中夜坐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问题:第三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练一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第1步:指明手法:第2步:描述画面、概括特征。第3步:揭示作者感情。这首诗借景抒情。三更时分,归雁长鸣,风雨交加。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勾起了作者客居他乡、漂泊羁旅的愁苦和思乡之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乐景乐情哀情哀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小重山(陈亮)①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②。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注:①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多次进谏,遭到斥责②这里是指楚国逐臣屈原。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哀景写哀情。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小结我们鉴赏借景抒情诗时,首先应明确景与情的关系:烘托,反衬(乐景写哀请)作答时要规范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扣住字眼细析手法。

3.指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效传达出的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邪溪》

在诗歌创作中,从侧面或反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只有茫茫的大江和皎洁的月光。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动听,以至周围船上的人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蝉噪鸟鸣,很是热闹,以闹衬静,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林子的寂静,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4、借古讽今

台城(唐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风今的目的。多为曲笔,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诗人以六朝陈迹“台城”为吟咏对象,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今野草丛生的荒凉景象,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寄托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同时,曲折的总结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借以讽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5、用典

扬州慢(宋姜夔)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分别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连总不如”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借以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委婉的表达自己的今昔之感,表达心中挥之不去的黍离之悲典故包括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诗文名句等,使用典故能丰富诗歌的内容,增加表达的含蓄性,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多为曲笔。典故的理解往往因年代久远涉及偏僻而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题目往往难度较大,因此一定要注重平素的积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手法型的试题的答题:(1)什么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怎么样用。(3)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达到什么效果)。总结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常见描

法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象征抑扬关系

褒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对比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反衬≠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反衬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对比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衬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对比对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烘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首诗是如何写雨的?试作简要赏析。烘托。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b、已逝之景之境。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c、设想的未来之境。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遥想和梦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江城子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习题。这首词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动静结合是诗人协调动态和静态两种事物关系的手段,动静兼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和谐而有生机的意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雨后池上(北宋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一首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一首以动衬静,通过落花、月出、鸟鸣把山的幽静突现出来,以动衬静。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用动景来表现静态或者用静景来表现动态,能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感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李白)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宋宋祁)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将倾泻不止的瀑布比成了一条高挂于山川之间的巨大的白练,这巨大的的白练如何能“挂”起来呢?这“挂”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威力的赞颂。一个“闹”字化静为动,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了听觉形象,给人以生动的想象,写尽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表现了诗人的欢愉之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视听结合指描写时绘声绘色,五彩缤纷又充满活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谢灵运)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其一)/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①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①视听结合。视觉听觉表达游湖的愉悦(每问2分,共4分)

②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4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上下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这首诗歌在写景时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视角多变: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②动静结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6分)整首诗在写景上,①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②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③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④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⑤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①远近结合: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②视听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描写到一个重要的点时,要使这个点与整个面相呼应相合拍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点面结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习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好事近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请简要分析。

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1.细节描写能够精当刻画人物形象。如崔颢在《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2.细节描写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3.细节可以反映丰富的内容。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4.细节描写还有助于加强思想意义。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含蓄隽永,意在言外。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之情,请做简要分析。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侧面描写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侧面描写)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白牡丹唐韦庄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全诗如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的好处

答:诗人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诗不正面描写白牡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很巧妙的利用了虚写的手法。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听蜀僧睿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象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磷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桂丹有什么关系?(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质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显出白牡丹皎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江春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联想和想象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把褒扬和贬抑同时说出来,而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彼扬此或抑此扬彼的目的高昂的兴致、满腔的热情被一扇冰冷的柴门挡在胜景之外,是抑;后两句却突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来写满园的春光,是扬。“抑”乃是为了“扬”,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别有一番趣味。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二、工笔细描

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作用:

①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②使所描写的情景更加生动形象;

③感染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先用拟人手法,描写天上大雁如人一般南归心切,对“塞下”毫无留恋之心,一刻不停地往南方飞去,越飞越远;接着细致地描绘军中号角声与西北边塞特有的胡笳声,战马的悲鸣声四面响应,愈来愈近,气氛悲凉凄怆;再而描绘边关孤城城门紧闭,四周重峦叠嶂,烽烟直上云天,残阳如血,景象萧杀衰飒。这些边关秋景,经由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和感受等方式绘声绘色,描形描态的细致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下片的抒情营造了浓重沉郁的环境氛围。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常见抒情

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2.触景生情

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物抒情

4.用典抒情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6.叙事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惆怅、寂寞无聊的苦闷情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借景抒情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钟声、客船,苍凉凄清,表现出一种愁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乐景乐情哀情哀景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景与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乐景写乐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哀景写哀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乐景写哀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练习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触景生情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的内容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描写朴素淡雅、清香扑面、傲立严寒的梅花,托而言志,含蓄的表现自己纯洁的操守、高尚的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和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托物言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10全国1

(南诗)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宗悫的典故)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的典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用典抒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在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古讽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山中寡妇(唐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歌通过叙事刻画了一个精神上饱受摧残、生活上困苦不堪的山中寡妇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对百姓深沉的同情,揭露了连年征战、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的苦难。

诗人把要抒发的感情、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对事件或人物的叙述中借事抒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