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香袋”等,它与琼
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鹦《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
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蜴,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
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
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
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
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
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
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
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僮,花酸抛巡取次飞。”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
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
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蕾香、苍术等。
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
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
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检时,又从王善保
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写“外特寄香袋一
个,略表我心”0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
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
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
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
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
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
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
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
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
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
(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文史博览》2021年第8期)
材料二
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彷。”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
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
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
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
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
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
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煮、刘
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
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张
专才等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
《备急千金要方》载“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
推测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
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
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
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
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
(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中国民间疗法》2022年8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
祛邪辟疫。
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
时期妇女喜爱。
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
制作文化。
D.“辨治”在文中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
者则可适度加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
贵儒雅。
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囊的主
要功用。
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
唱主角。
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
安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由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
好。
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
表现。
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
同。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
风格。
4.由香囊的演进历史可以反映出香囊的哪些方面在发生变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下面这段话应该是出自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原文?有何判断依据?
“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有学者认为,香囊佩
戴于膻中效果最佳。体质较弱或对气味较敏感的人群可将香囊置于枕边或挂于室内床旁,以
减轻不适反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
移动的苔解,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辞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
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
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
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
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
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
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
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
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霆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
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
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
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
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
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
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
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
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
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
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
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述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
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
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顺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
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
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
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
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
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
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
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
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
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
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
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一一以<地洞>为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
栖居场所、无需加工。
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
捍卫地洞的决心。
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
白,增强了可读性。
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
发展的不确定性。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
属于叙事空间。
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
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
城”的象征义相同
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
宁”生活的追求。
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
文本一中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手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
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事伤,不
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
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
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
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
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
当事然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
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邮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
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蚓,乃
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修°,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鄱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
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忐,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邮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
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
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
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
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谢仲谋①示新诗
黄庭坚
赠我新诗许指瑕,令人失喜更惊嗟。
清于夷则初秋律②,美似芙蓉八月花。
采菲直须论下体,链金犹欲去寒沙。
唐朝韩老夸张籍咒定有云孙作世家久
【注】①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朋友。②夷则,古代乐律名;初秋律,乐律又与月
令相配,夷则为七月之律。③韩老,指唐代诗人韩愈。④云孙,远孙,张询与唐代诗人张籍
同姓,故称作世家,继承家族的风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谋把他新近创作的诗篇赠送给诗人,诗人读后感到十分高兴,并且惊叹不已。
B.颔联使用比喻手法,称赞仲谋的诗会像古代乐律流传,像八月的芙蓉那样美丽。
C.尾联借用唐代韩愈夸奖张籍的旧事,来称赞仲谋作诗能够继承张家的优良传统。
D.本诗是回应好友寄来的新诗而发表的评论,感情真挚,善用典故却不落俗套。
16.这首评论诗作的诗篇,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诗歌主张?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
的感叹为“,”。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将夸张手法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并
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山高。
(3)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两句相劝解。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找差距
(王瑞生漫画作品)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捕捉、处理和存储视觉信息的神经形态设备。
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这种神经形态设备是一种由掺杂氧化锢
传感元件实现的单芯片,厚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数千分之一,不需要外部部件就能运作。该设备
模仿了A,像视神经一样预先打包和传输信息,并像人类大脑一样在记忆系统中存储和
分类信息。这些功能可使其实现超快决策。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
留信息,不需要频繁的电信号来刷新记忆。这一能力显著降低了能耗,Bo
人眼只有一个视网膜,①可以捕捉整个图像,②然后由大脑进行处理,③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
他视觉。④研究团队在人眼中汲取灵感,⑤创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相机”。⑥该设备通过使用
单一元素图像传感器来模拟视网膜的功能,⑦这些传感器在一个平台上捕获、存储和处理视觉信
息。⑧神经形态视觉系统使用类似于人脑的模拟处理,⑨与目前的技术相比,⑩可以大大降低执
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自,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
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
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
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
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
风头。①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
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
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
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一笼“枣花”出锅,②花团锦簇,面白枣红,
查包四遛」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
2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悄悄、油油、尖尖”,说说它们和''悄、油、尖”相比,语意上
各自有什么不同。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
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它既不艳丽、洁白,更谈不上国色天香”,表达效果有什
么不同?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D、B、、
【解析】(I)C.原文中“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
流”佐证的是“从秦汉至现代,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此处介绍的是先秦到汉代的特色,并不
是“香药文化”的内涵。
故选C。
(2)A.“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错,《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说明香囊很早就己经不是妇女的专属饰品了。
B.由一部戏剧作品的线索来证明香囊的功用主要是作为定情信物,依据不足。
C.“让外来香药唱主角”错,“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不等同于以外来香药为主。
D.正确。
故选D。
(3)B.“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
现”错,人们挂艾叶、菖蒲并不能说明是香囊文化,只能说明人们有用香草驱疾辟邪的风俗。那
一段文本的侧重点在于老人家喜欢给孩子挂香袋,这才是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
故选B„
(4)①配置药方越加丰富。结合材料二“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
方药物防疫为主流”可知,从香料到药方,从单味药到复方药。
②佩戴方式越加多样。结合“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可知,从随身佩戴到床边垂挂再到步辇缀满。
③佩戴人群越加广泛。结合材料一“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
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可知,从妇女的专属佩饰到朝廷官员等佩戴。
④佩戴功能越加多元。结合材料一“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
物香料,满是芬芳”“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
以示驱邪辟疫”“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可
知,从带来香味、祛病驱邪到衬托气质到传情达意等。
(5)首先明确出自材料二。
从语言风格看,“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此段文字
主要探讨香囊的佩戴方式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属于科普文,较为专业理性。材料一选自“古代
香囊里的文化”,文学性比较强,材料二选自“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属于科
普文,比较专业和理性。
从内容看,材料一“古代香囊里的文化”“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
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
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介绍香囊文化、香囊
功用;材料二“香囊防疫历史悠久”“《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
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从中医角度集中介绍香囊的防疫价值。此段探讨
香囊的佩戴方式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二内容相符。
答案:
(I)C
(2)D
(3)B
(4)①配置药方越加丰富。从香料到药方,从单味药到复方药。②佩戴方式越加多样。从随身佩
戴到床边垂挂再到步辇缀满。③佩戴人群越加广泛。从妇女的专属佩饰到朝廷官员等佩戴。④佩
戴功能越加多元。从带来香味、祛病驱邪到衬托气质到传情达意等。
(5)应该出自材料二。判断依据:①此段探讨香囊的佩戴方式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属于科普文,
较为专业理性。②材料一介绍香囊文化、香囊功用,文段内容与之不合。而材料二从中医角度集
中介绍香囊的防疫价值,事例或引用均具专业性和理性。文段内容与之贴合。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
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并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A、C、、
【解析】(I)A.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
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
故选A0
(2)C.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
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
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
故选C。
(3)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群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
了保护自己。
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
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
“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
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
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
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
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
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都体现
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4)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
物质空间。文本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
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
是这个物质空间的主宰。
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
护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
攻击。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
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
常的人际交往;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些体现了“敌对”
的“异化"人际空间,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答案:
(1)A
(2)C
(3)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
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
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4)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
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
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
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
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
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
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B、C、、、
【解析】(1)“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断开;“尔”用于句尾,
其后断开;“宋襄公执部子”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故在BE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他是以
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部国的国君部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
水的神庙。
(2)B.“词义相同”错误。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涉:徒步渡水/每天(独自)在
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涉:游玩、游览。
故选:Bo
(3)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
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
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
故选:Co
(4)①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句子翻译为:
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
们进攻。
②使:假使,假如。句子翻译为: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
他就是一个王莽。
(5)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原文“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
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原文“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部
国的国君部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根据材料二原文“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答案:
(1)BEG
(2)B
(3)C
(4)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
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5)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部国的国君部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
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
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
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
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
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
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
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
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
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
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
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材料二: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
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
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
襄公捉拿部国的国君部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
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
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
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
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郎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
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
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
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
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
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I.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
译不通时,用意译。
15~16.【答案】B、
【解析】(1)B.”称赞仲谋的诗会像古代乐律流传”错误。“清于夷则初秋律”是说仲谋的诗比
古代乐律还要悠扬动听。
故选B。
(2)本诗颔联的意思是您的诗比与十二律中的夷则相应的清秋还要清雅,和八月盛开的木芙蓉花
一样美丽,可见这是具体描写仲谋新作“清”和“美”的特点。上句中,诗人使用衬托手法,通
过和初秋律的比较,用清爽的初秋乐律来衬托仲谋新作清雅的特点。从诗人特意选取乐律来加以
比较衬托的手法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诗歌的音韵要像古代乐律那样悠扬动听的声律美特点。下句
中,诗人使用比喻手法,把仲谋新作比喻为八月盛开的美丽的芙蓉花,形象地表现了仲谋新作的
秀美。芙蓉花之所以让人感觉美,主要是因为花的外在形貌之美。可见,诗人认为诗歌的形式要
像八月的芙蓉那样娇艳美丽,要有形式美。
本诗颈联中,写到仲谋其人的不耻下问和精益求精。上句中,诗人使用“采蔚采菲”的典故,暗
示自己如同封菜菲菜的根茎,对仲谋征求自己意见表示谦虚,侧面表现了仲谋其人的不耻下问虚
怀若谷的品质。下句中,诗人使用比喻手法,把仲谋写诗比喻为精炼黄金,哪怕一丝一毫的沙子
都要剔除净尽,表现了仲谋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诗歌在内容上要
探根求本,去芜存菁。
答案:
(1)B
(2)①要有声律美。诗歌的音韵要像古代乐律那样悠扬动听。②要有形式美。诗歌的形式要像八
月的芙蓉那样娇艳美丽。③诗歌在内容上要探根求本,去芜存菁。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
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
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小题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故答案为: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重点字: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猱)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
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
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
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答案】跨越自我:寻找内心的差距在王瑞生的这幅漫画中,我们看到了一只兔子,它手
持尺子和放大镜,正在仔细地观察自己和第二名在台阶的高度上有多大的差距。虽然兔子的行为
显得有些滑稽,但仔细思考,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象征。
首先,漫画中的兔子无疑是一个失败者。然而,它的失败并没有让它感到羞愧和绝望,反而激
发了它寻找差距的决心。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失败的反思和从中
学习的勇气。只有通过深入挖掘自我,找出自身的不足,我们才能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漫画中的尺子和放大镜是两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工具。尺子象征着公正和规范,放大镜则
象征着深入和细节。将这两种工具用于自我审视,意味着我们在评价自己时需要公正客观,同时
也要深入到细节,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提升自我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不容易。我们常常会陷入自我陶醉或自我
怀疑的极端。要么过于骄傲,忽视了自己的缺点;要么过于自卑,夸大了自己的不足。这就需要
我们学会用一种平衡的视角看待自己。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在自
我提升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最后,当我们真正找到自己的差距时,应该如何行动呢?答案就是:行动,立即行动!在明确
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们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可以是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是改正不良的
习惯,也可以是寻找新的机会。无论采取何种行动,关键是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王瑞生的这幅漫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面对失败,努力寻找差距,并决心要超越
自我的兔子。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败,但只有那些勇于面对失
败,愿意寻找差距,并付出行动去改进的人,才能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秘诀,实现自我超越。让
我们一起拿起尺子和放大镜,认真寻找我们内心的差距,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根据漫画中乌龟获第一名、兔子获第二名来看,漫画“化用”的是传统寓言故事《龟兔赛跑》。
但与《龟兔赛跑》不同的是,漫画中的兔子拿着尺子和放大镜,再联系漫画的标题《找差距》可
知,漫画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兔子在比赛失败以后,查找第二名与第一名在台阶的高度上有多大
的差距。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沉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擅长奔跑的兔子,为什么败给了不擅
长奔跑的乌龟?第二,比赛失败后的兔子,到底该反思什么?
思考第一个问题可知,兔子由于骄傲轻敌,看不起对手才会睡大觉,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由此,
可以得出如下立意:①态度决定一切;②尊重对手是战胜对手的前提;③骄傲使人落后。
思考第二个问题可知,兔子比赛失败后,应该检讨的是比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只有明白了自
己在比赛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在以后的比赛中东山再
起。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不要输了过程。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龟兔赛跑的结果以及兔子失败后在领奖台的高度上找
差距引出自己的观点一一态度决定一切,过程中积极端正的态度才是成功的法宝。其次由漫画故
事推及现实,指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在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态度,并分别展开
具体论述,使论证更深入。然后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
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最后,再次论证中心论点:态度决定一
切,秉持积极端正的态度方可实现成功,立于百代潮头。
参考立意:
1.态度决定一切。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尊重对手是战胜对手的前提。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
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
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
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
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
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
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与运营合同2024年度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车辆节能减排租用合同3篇
- 简单采购合同范本用于参考 3篇
- 内部承包合同协议(2024版):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营
- 库房出租的合同范本 3篇
- 2024年度项目财务管理合同2篇
- 工厂资产及厂房二次买卖合同04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设备长期租赁及购买期权合同2篇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 幕墙工程招投标咨询合同2024
- AIGC发展研究资料2.0-清华大学-2024.1
- 公车拍卖拍卖服务整体设想及策划
- 用数对确定位置(周-璟)
- 心内科入科教育培训
- 不良事件报告分析与整改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 《解决问题的技巧》课件
- 管理者的思维模式转变
- 云化架构超算中心设计方案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报告
- 智能两轮电动车行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