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质检一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血线尹杰陈友金找到了那个线头。它和一捆缠绕在德式收放绞盘上的被覆线一起,冷静地泡在一滩红色的水里,也分不清这红色是夜空的反光还是血染成的。是比散不尽的硝烟还稀薄一些的哼哼声,牵引陈友金在一个弹坑里找到了它们,它们的旁边守着一个被炮弹片划开肚皮的士兵。按照命令,陈友金的任务执行到这里就算完成一步了。为了抢在阻击战最佳时机到来前就架设好这条传送命令的管道,所以每隔一段就安排了一个和陈友金在同一时间执行同样任务的电话兵,把几个电话兵各自完成的任务连接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大任务。陈友金从那汪血水里拎出绞盘,他只有接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那些之前自己做的和别人正在做的,才能都继续有意义下去。一路都是下坡,被血水浸过的被覆线在陈友金背上旋转出一长串不间断的吼声。这可比用线拐子放线快多了。这冲锋号一般的吼声吼得越长,他越觉得轻快。身子冲破了板结的冰甲束缚,也渐渐热乎起来,①那身冰和泥的混合物,在被自己撞击出的风中成熟得裂成了一个个灰枣,扑拉拉撒了一路。只是往下的山坡越来越陡了,在半空中侥幸躲过航空炸弹的雪也终于飘落下来,使夜光下本就结了一层粉红色马口铁薄冰的坡面更滑了。接连蹾了几个屁股蹲儿,陈友全索性不起来了,不如就这样一路哧溜滑下去。下坡的冰面先是抛光了陈友金屁股和大腿上的那层泥浆,一路碾出的泥粉在他身后撞碎了的风中周旋着,现在正打磨裤子最外面那层补丁。陈友金平时厚实地囤积这些补丁就是为了今天来削平它们,使它们单薄下去的。手边只要有碎布头,又有像碎布头一样零散的间隙,陈友金就会把它们全打在棉裤上。他这是在给自己拼制一辆能飞驰下山的战车。他驾驭这些布质的轮子,就像骑上一只插上翅膀的老虎,可以让那根黑皮线顺着山坡曼延得更快更顺滑。下山这一段进行得如此顺滑,陈友全觉得还因为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那被血水浸泡过的绞盘正发出越来越尖锐的啸叫,研磨出越来越密实的刺鼻血腥味,试图掺进已被硝烟熏黑并占据的空气中去。在那啸叫的音高达到顶点时,陈友金感受到一股突发的向后拽的力量,发出一声叹息的绞盘就像中弹死去了一样,在背上沉入无边的寂静。陈友金知道这盘线已放到头了。陈友金还没卸下绞盘,就感觉到来自不远处两束目光的烧灼。②他触电一样站起来,拖着尾巴倒退了两步,立刻又把自己放倒在山坡上。谁?我!你是谁?……那两束目光这次用沉默来回应,一股亲切感却暖暖地淌遍了陈友金全身,他突然意识到他们使用的都是祖国的语言,是同一种话语。吞咽回已硬到了舌尖的恐惧,陈友金发现那两束目光分明是方形的,而且射出来的是夜空的红色,目光后面则是一团浓重的黑夜。两人把脸对在一起,陈友金才知道那目光其实是眼镜片的反光。你怎么还在这里?你的线头呢?我的线头?哦,在这里。那眼镜片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一个线头递到陈友金手里。陈友金把两根线头连接在一起,说,快去布线吧,对你见到的首长讲,这山丘后面需要一副担架。陈友金为那豁开肚皮的战友庆幸,终于见到人了。他准备现在就回到他身边去,并以那里为隐蔽点,看好这两条线路。拔脚前,他转头对那两个眼镜片说,你怎么还不走?③我怎么走,我只是替别人在这里等你。替别人?他人呢?牺牲了,就在你不远处躺着……陈友金一下子被一股更浓烈的血腥味呛住了,一定又是前面那轮照明弹和炸弹投下的罪恶。我本是想帮他把线拉过去的。那人的话里也带着一股血腥味。我知道你们的任务是什么,可我的腿已经完全不能动了,我想是被打断了,从那电话兵身上刚解下这捆线和这部电话机,我也被打中了。我就在这里等你,我知道你会来。那人喘着粗气说完这句话就好像已经耗尽了力气,完全没进了冰冷的黑暗中,连眼镜片的反光都看不见了。陈友金边放线边固定,想快也快不起来。这捆线既没有线拐也没有绞盘,他只能把它们挎在肩上,另外他肩上还多了一部又湿又黏的电话机和一个皮质文件包。陈友金却觉得现在自己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友的生命。④他战车一般沉重地驶入这已被冻得黑黑的、硬硬的后半夜,他要用一根被血浸泡过的铝线连接这黑夜和必将到来的黎明。他打开一块带链的怀表的表盖,这是刚才那位参谋交给他的——这个断了腿的人说自己是团作战参谋。陈友金发现怀表上那三根长短不一的指针还停留在之前看到的位置,与那一圈均匀分布的罗马数字一起,发出清冷的荧荧幽光。也许是参谋受伤时,巨大撞击破坏了怀表齿轮的啮合和游丝弹性的释放,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这表已经不走了,就像一块废铁,可他还是把它塞到陌生战友的手中。陈友全又上了上表弦,希望这三根指针能出现奇迹再次旋转起来,自己也好有个时间上的参照,至少也能得到些安慰。他把表和表链收成一团,放回衣兜,用手压了压。战斗结束后他还要把它还给参谋,说不定还能修好,出发前那些从团部传来的分割白天黑夜的报时,可能就来自这三根曾经旋转自如的指针。可陈友金回国后再也没有寻找到他。已是满头白霜的陈友全望着火红的夜空,回想上午看到的怀表展示在博物馆里的样子。它被打开表盖,平躺在展示柜玻璃后面一块红色的金丝绒上,表壳沉淀着流淌的岁月、青绿色的痕迹,表门和表盘也像陈友金暗沉的脸一样不再鲜亮。那三根指针几十年来从没有转动过,已牢牢钉在了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而且在泼洒了浓墨的夜晚,它已经不会再刺啦啦燃烧着发出荧光。(节选自《绿洲》2023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友金平时会利用零散的间隙把碎布头打在棉裤上,使棉裤更加耐磨,这样顺着山坡下滑布线时就会更顺畅。B.陈友金所带的绞盘被战友的血水浸泡过,他觉得自己下山时“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C.“祖国的语言”“同一种话语”给陈友金以“亲切感”,消除了他的恐惧,使身处异国、面对危险的他得到一种慰藉。D.陈友金既背负着实体的线、电话机、皮质文件包,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陈友金身上“冰和泥的混合物”碎裂后的形态。B.句子②中“站”“倒退”“放倒”三个动词,表现了陈友金发觉被人注视时的警惕和紧张。C.句子③中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语言简洁,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D.句子④中“黑夜”“黎明”具有象征意义,“黑夜”指正在经历的战争,“黎明”指战争胜利。8.小说最后一段描写博物馆展示柜中的怀表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任务·生命·时间。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河南省重点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英雄老山界张雄文细雨如丝,飘洒不止,山间的苍翠肆意奔淌。我惊异于这座大山的险峭、雄阔与深沉。山名舜皇山,传说因上古时代舜帝南巡曾驻跸而得名,处五岭之一越城岭的腹心之地。不过,我更喜欢当地人的称谓——老山界。湿漉漉的湘桂古道隐在枫香、沉水樟、铁杉、红豆杉与翠竹等挨挤的林木深处,裹着杂草与青苔,依偎一条叮咚作响的溪涧,向高处幽碧间蜿蜒而展。淅沥的春雨里,我撑一柄雨伞,沿古道向峰顶登攀。两侧峭壁嶙峋,爬满古藤,茎干大者竟粗硕如手臂,山外绝难看到。一处浓密藤蔓上,开满雪白的茶蘼花,在细雨中更显风致。我素来喜爱此花,想起了宋人“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纷纷又扑衣”的句子,忙拿出手机拍了又拍。溪涧跌跌宕宕,一路相随,像乡间来了客人跟着看热闹的邻家孩子。偶尔,我蹲下身来,将双手探入溪间,掬一捧纯净甘美的山泉入口。溪涧两岸,还长满野茶树,一丛丛、一簇簇。茶树嫩芽羞羞答答,冒出了尖头。我好奇地拈一片嫩芽咀嚼,先是苦涩,继而甜意漫涌,满口余香。同行者说,这种野生茶遍布老山界全山,有近15200亩,我不免咂舌而叹。古道伸入一段巉岩,一阵浓雾涌过的瞬间,英气隐隐逼来。我蓦然似乎又听到了另一种脚步声,激越、铿锵而急促,甚至伴有凄厉的军号声。正是这种当年响彻峰峦间、改变了民族命运的声音,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1934年11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桂北湘水虽不如下游宏阔,却浊浪翻涌。一封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在云霄飞驰,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一路疾行,奔赴江边。湘江是国民党军处心积虑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近30万兵力已如巨兽张着血盆大口。“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上级的电令铿锵而悲壮。8万多红军官兵拼死向前,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铁桶般的围堵,但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几天前,在老山界另一边的桂北全州湘江战役旧址,我远眺湘水,心情沉重,久久徘徊,似乎还能闻到刺鼻的硝烟,听到冲锋的呐喊。跨过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中央红军的铁流分多路继续倔强挺进。军委第一纵队、军委第二纵队与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再次摆脱围堵、纠缠,突入新宁境内,准备沿湘桂古道翻越老山界,这就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中说的“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因为中学时代的这篇课文,我脑海中刻住了陆定一和老山界。此次终于置身老山界的密林中,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雨丝还在飘洒,古道随陡峻山势向上延伸,越发难走,雾气也越发蒸腾、弥漫,渐渐遮隐了远处的苍翠。此刻并非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也只能想象当年红军官兵眼中的奇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古道边,竹林渐渐丰茂起来,林下长满结实的春笋。这大概是当年红军官兵手中火把的来源之一了。我扯了根小笋,细细端详,眼里淌着敬意:它们的先祖,也曾为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燃烧出火光。大山深处的巉岩与密林虽暂时给了红军官兵以庇护,没了湘江上嗜血的枪弹与炮火,走起来却也十分不易。从江西苏区出发,已长征两个月,官兵无一日不急行,无一日不激战,身心疲惫到了极限:“红星”纵队与“红章”纵队的老弱与伤病员多,后勤人员除了行军,还得来来回回照顾他们;老山界陡峻异常.峭壁上的古道有时几乎是90度的石梯,仅一尺多宽,旁边即是悬崖,“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一个就地宿营的命令传下来,官兵只得在尺把宽、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睡觉,身子被石头硌得生疼;每人仅有一条薄毯,山里深秋的夜晚寒冷刺骨不说,稍不留神还会滚落悬崖;国民党军并未甘心放弃.一路紧咬.后卫的红五、红八军团还必须边行军边阻击……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而言,红军官兵山间所遇的每一种艰辛都难以想象。仅仅在古道上攀爬了几里,空着手的我便歇了好几回,若无山间漫涌的英雄气激励,我或许早已趴下了。确如曾是这支铁流中一员的萧华将军所言:“红军都是钢铁汉。”凭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对未来的信念,他们终于咬着牙关翻越这座大山,抵达广西资源县的油榨坪,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曙光。陆定一登上老山界极顶时,曾豪迈地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我到峰顶一处平地时,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老山界”三个遒劲大字,旁边还以端肃小楷镂刻着陆定一的《老山界》。我久久摩挲巨石上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心跳。雨渐渐停歇,天空云开雾散,眼前依旧是沉郁而凝重的苍翠。听说,如今老山界下的乡民已将沉睡大山的野生茶,打造成一款香气馥郁的名茶,曾经窘迫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我想,这是山间英雄气的跨时代承继,也是红军官兵当年翻越老山界追逐的理想之一。有了这种英雄气,老山界的明天必将如正升腾的霞光一样更加绚烂。(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了老山界称谓的由来,用作者“喜欢当地人的这种称谓”引入到对“喜欢”原因的述说,从而构成文章的主体。B.作者写到峭壁上风致的茶蘼花,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与浪漫情怀,凸显散文特征,同时也赋予其革命精神的深意。C.湘江战役中“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文章通过惨烈的战况来衬托老山界在革命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D.老山界下村民充分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彻底改变了革命老区的贫困面貌,赓续革命血脉,让老山界的英雄气发扬光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老山界的历史渊源,直接表明自己的感情取向,为下文述写在此发生的故事做好铺垫,有利于行文的展开。B.“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中,“深处”一词意蕴丰富,既表明作者在移步换景,更是为了追溯老山界的光辉历史。C.文章提到学生时代学习的陆定一的文章《老山界》,并多次引用其部分内容,是为了表现优秀作品恒久的魅力。D.文中多次出现“英雄气”一词,该词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涵盖了舜帝南巡到老山界当代乡民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智慧。8.文中说“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作者为什么有这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同样是述写老山界的,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维
人乔
叶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是福田庄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父亲和叔叔,一个是书生,一个是痛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响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响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壮——宽——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地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奶奶讲的道理之所以能让人如此信服,固然是因为她会讲理,更是因为我们家处于福田庄的上层。而我们家之所以能在村里处于上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奶奶会维人。这个普通的乡村女人,尽管她很能干,但若想要在乡村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就必须用她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好好维人。正因为此,哪怕丈夫长年不在家,哪怕自己成了拖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她也依然能让小门小户的地家在村里支撑住稳定的地位,保持住起码的体面。毋庸置疑,父亲能在那个年代被推荐去读大学,当上了名额极其宝贵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因为她的维人。而等父亲在城里立定了脚跟,她更是抓牢了这个出息的长子来继续维人。她让他一件件地给村里人办事,也正因此,叔叔虽然瘸了腿,却还能顺利地娶上不错的媳妇。而父亲地宽作为奶奶后半辈子维人的支点,且是最重要的支点,也注定会被来自福田庄的人情线绑架着,陷入这泥淖一样的深网中。凭着父亲,奶奶在福田庄备受尊敬,过的是人上人的日子。①当人上人就这么有瘾?怎么就不能过人中人的日子呢?怎么就那么好事儿呢?怎么就那么爱逞强出头呢?彼时的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奶奶,你干吗非得这样?②为啥非要把我们家拖到深渊里拖到陷阱里拖到泥潭里拖到火坑里?有一次,目睹了村里人又来上门说要去象城找父亲办什么事而奶奶满口答应时,那人刚出门,我便忍无可忍地质问她。奶奶愣愣地看着我,眼神复杂,难以言喻。很多年之后,我才有能力辨析其中的一二,有惊讶,还有困惑……但她是那么聪慧,很快就懂了——与泥潭火坑用在一起让她很快明白过来这其中所具备的关联性,她带着笑,甚至颇有幽默感地说,不是泥潭,能开莲花?坑里有火,冬天烤着才暖和哩。然后,她收住了笑,很慢地,一句一句地说,其实也是,没办法。都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没办法,我也没办法。人在人里,水在水里。遇事不帮,咋能算是乡亲。奶奶接着道。(节选自《宝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碾馔是我小时候在福田庄吃过的食品,小说详细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字里行间浸透着“我”对难以割舍的老家味道的怀恋。B.麦收时,奶奶与乡邻碰面时的几句寒暄,貌似平淡无奇,却反映出奶奶待人接物的熟稔和乡村社会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C.面对“我”突然爆发的质问,奶奶先是不知所措,接着做出了“带着笑”的回答,表现了奶奶超出一般老人的机智、幽默与豁达。D.“人在人里,水在水里”,这句话生动形象,是奶奶对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朴素而富有哲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回忆儿时吃碾馔的习俗开始,多次出现“当时”“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等,让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时空交错并置的特征。B.“中”“值当”“贴响”“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等方言俚语的使用,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具典型性。
C.与《边城》中呈现的自然、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不同,在福田庄,邻里间的互助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这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D.“我”是小说故事的叙事者,在“我”的叙事中呈现出了与故乡、奶奶、父亲相关的一系列故事,这与《祝福》中的“我”作用相似。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疑问句,一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号,一处却只在最后使用问号,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4分)9.这篇小说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既有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伦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有熟人社会的温暖人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山图肖复兴去年年末整理书时,忽然哗啦啦坍塌下来一角,一本薄薄的小书,滚落在我的脚下,是《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弯腰拾起来,不禁责怪自己,忙乱之中,怎么把这本书也丢弃了呢?书的译者是楼适夷先生,看书的后记,知道是他1976年4月到6月所译。他说:“1976年是怎样的年头,4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1976年,是“四人帮”被粉碎的年份。那一年,楼适夷先生71岁,从“五七干校”回家快三年了,①头上还戴着“帽子”,身上还背着“包袱”。而在当时,芥川的小说尚在“毒草”之列,楼适夷虽认定其是“鲜花”,却也悲观地认为“并不准备将来会有发表出版的日子”。这是这本书翻译的时代背景和私人语境,这本书由此而增加了厚度,超出了芥川小说本身。楼适夷先生是翻译家,之所以当时选择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别有心意的。在后记中,他说芥川的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早翻译到我国的,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就翻译了《罗生门》,后来还想翻译芥川的作品,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楼适夷先生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和承继。在后记中,楼适夷先生又说,译稿“是用两张复写纸,复写出三张稿纸,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的样子,请二三家人,和二三个不与我划清界限还有来往的友人,充当我的读者。”——这种深蓝色的复写纸,对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而言,是很熟悉的,在没有复印机、电脑和社交软件的时代,我和不少写作者,害怕稿子寄失,都用过这样的复写纸复写稿件——于是,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图章,便是“二三书屋之印”,我们便也明白了,封面所印的这方印章的含义了。芥川的小说,如今译本很多,这个译本,有如此多的元素在内,便不只属于芥川,也属于楼适夷先生和他所属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便有了另一番价值和意味所在。我是坐在天坛的藤萝架下看这本小书的。②初春中午的阳光,温煦暖人。这一天,我主要看其中的《秋山图》一篇。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当时只顾看《竹林中》和《罗生门》,还有《地狱变》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这是一篇写清初大画家王时敏两次寻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秋山图》的故事。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扑朔迷离,以至让王时敏心中竟掠过“狐仙”的缥缈之感。芥川的小说中,重写并改写历史故事,占有相当部分。这是他那一代日本小说家的创作传统。我们这样的传统似乎少了些,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后,曾有冯至、陈翔鹤等老作家写过一些这样的历史小说,之后似乎愈发少见。③那些热衷于宫斗或王朝更迭或让古人和历史改头换面以迎合今日的小说,不在此列。《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但不是梦回前朝的旧小说。这篇小说写得干净利索,如同冰冷而嶙峋的骨架凛然;又情节步步紧逼,如同层层剥笋而百味次第逸出。不知怎么搞的,放下书,忽然觉得这一篇《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汪先生也喜欢改写古代故事,比如《聊斋》,就曾乐此不疲地改写过多篇。改写古代画家的故事,汪先生也有过写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金冬心》。而且,汪先生和芥川都是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并非随心所欲另起炉灶的编造。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清初恽寿平的《瓯香馆记》;汪先生的《金冬心》取材于清晚期朱克敬的《雨窗消意录》。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和积累,这样的学养和笔力。这么一想,如果汪先生重写画家王时敏寻访画家黄公望的《秋山图》,这同样一段故事,不知会写成什么样。芥川写《秋山图》时29岁,正值青春,让汪先生晚年披挂上阵,老眼厌看往来路,流年暗换往来人之中,肯定,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真的很想让汪先生和芥川比拼一下,让我大开眼界一番。不过,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汪先生已经故去二十五年。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篇短短的小说,竟然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起三位作家,心头一时涌出莫名的感觉。想想,三位作家都已经仙逝。④楼适夷先生活到96岁,最为高寿:汪曾祺先生活到77岁:而芥川活得年头最短,只有35岁。命运跌宕,人生如梦,如那幅《秋山图》一般,如影如幻而幽深莫测。合上这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日头已经偏移,阳光透过枝条清瘦的藤萝架,在书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斑,跳动不已。回到家,再翻书时,发现书中还夹有一小窄条薄薄的纸片,上面抄录一段话,字迹潦草,是我写的。照抄如下,也许,别有一番意思:番茄起初生长在秘鲁和墨西哥森林中,被当成有毒的果子,叫“狼桃”,没人敢吃。十六世纪中叶,英国一公爵到南美游历,见后把它带回英国,作为稀有的礼品,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欧洲称之为“爱情的苹果”。十八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冒中毒致死危险,亲口尝了两三个,觉得酸甜可口,番茄经他宣传而流传。明入我国,最早见于《群芳谱》一书,名“蕃柿”,供观赏。吃才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这一段是从哪里抄来的,又怎么夹进芥川这本小说中,我已经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关于番茄这样一段历史,还是挺有趣的。算一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抄录这一段,到今天,我们吃番茄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想当年鲁迅先生最早翻译芥川的小说,到现在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再一算,芥川写《秋山图》是1921年12月,到现在也有一百年了。真是巧合。怎么那么巧合呢?不知别人会怎么样,如果让我来重新改写《秋山图》,在结尾处,我要加上这样一段。芥川写《秋山图》;鲁迅翻译芥川;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这样巧合,在这本书中相遇了。尽管有点儿混搭,也许,有点儿意思呢,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特别交代了楼适夷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的时代背景,并非闲笔,表达了作者对他不凡的勇气和见识的赞赏。B.《秋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瓯香馆记》,写王时敏两次寻找名作《秋山图》的故事。C.“我”相隔四十多年两次读文章《秋山图》的感受与王时敏相隔五十年两次寻找画作《秋山图》的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D.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作品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巧合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帽子”和“包袱”分别比喻罪名和精神负担,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B.句子②是环境描写,用温煦暖人的阳光渲染了“我”阅读《秋山图》的良好氛围。C.句子③批评了那些创作极其不严肃而以戏说历史来迎合读者的历史小说。D.句子④,作者因三位作家的寿命长短而感叹人生的变化莫测,而且非常感伤。8.本文看似“散漫”,实则不“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有评论认为,肖复兴的《秋山图》不仅回忆了往事,还含有丰富的思想意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卧铺阿城我长到快三十岁,火车倒是很坐过一些回,却没有睡过卧铺。十八岁时,去云南插队。十年之间,来来回回都坐硬座,三天四夜下来,常常是腿肿着挪下车。①因为钱要自己出,就舍不得破费去买那一个躺。后来我调回北京,分到一个常与各省有联系的大单位。②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很信任地派去南方出差,自然要坐火车,既然可以报销,便买了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寻着后,蹬了鞋,一纵身,躺下了。铺短,腿屈着。爬起来,头冲里,脚又出去一块。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亮,脖子和脸一般粗,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你”说成“嫩”,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神气神气。”开车铃声响了。待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我远远望那纸面,字条儿窄窄的,怕是诗。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车开了。那老者把包放在枕头里边,拉了毯子在身上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见几个兵正跟乘务员在吵,看见河南兵,就一起说:“那不?就是他,俺们还骗你来?”乘务员说:“不能到卧铺乱。要来,一个一个地来。”那些兵就服从了。一个很敦实的兵走过来,说:“俺先来,五分钟一换。”车厢上上下下的都笑起来,上上下下又都缩回去。回到铺位,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给报销?”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住在铁路边儿,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这回回家,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好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显得俺们见过世面哩。”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忽然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果子,递给我说:“你吃。”我急忙也拿出一个果子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果子。我拿出一把云南的澜沧刀削起皮来。河南兵把果子用手抹了抹,一口下去,呜呜地嚼着说:“你这刀中。”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③我头冲窗子躺下,感到十分舒服,觉着车顶上的灯好堂皇呢!一清早,正迷迷糊糊享受着卧铺,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不动弹,却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有人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我下到下铺,穿上鞋,河南兵也不看我,只是用手叠他的士兵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④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我待不自在,就拿了洗漱用具到水池去。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老者见我回来了,问:“人还多吗?”我说:“差不多了。”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俺快到了。”我说:“擦一把吧,到了家,总不能灰着脸。”河南兵笑着说:“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兵说:“哪儿来老婆?还不知相得中相不中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果子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我问河南兵:“你的刀呢?”河南兵以为是说昨天的事,就说:“武器离了部队就收,不方便哩。”老者扭脸对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像现代化养鸡场”的比喻看似粗糙,实则写出了特定身份的“我”对新事物的陌生感。B.看到几个兵跟乘务员争吵时,“大家笑起来”是因为这些军人表现出直率纯朴的憨态。C.从结实兵补充买卧铺的原因中,可见河南兵的孝顺、乡下人对社会发展新事物的热忱。D.“我”有刀却偏问河南兵要刀,河南兵理解了“我”是有心暗示他对美好感情付出行动。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用“躺”字代替“卧铺”,既使语言更生动,也暗示欲而不得时的无奈及自我安慰。B.②句用“终于”“自然”等词,避免背景事件的赘叙,加快情节推进,脉络逻辑自然清晰。C.③句用“堂皇”一词修饰灯光,不仅是场景写实,更映照出“我”内心欣喜享受的心理。D.④句从“我”的视角描写姑娘,用基于一般生活常识的推测来缓和僵持紧张的气氛。8.小说中三处加点词句“脸红红地”“红了脸”“后脖子也是红的”都聚焦人物“红脸”的状态,但言语描述上却各有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写?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小说虽在戏剧性的冲突当中展开对姑娘的描写,且全文着墨简略,但姑娘这一人物仍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这一效果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质检一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血线尹杰陈友金找到了那个线头。它和一捆缠绕在德式收放绞盘上的被覆线一起,冷静地泡在一滩红色的水里,也分不清这红色是夜空的反光还是血染成的。是比散不尽的硝烟还稀薄一些的哼哼声,牵引陈友金在一个弹坑里找到了它们,它们的旁边守着一个被炮弹片划开肚皮的士兵。按照命令,陈友金的任务执行到这里就算完成一步了。为了抢在阻击战最佳时机到来前就架设好这条传送命令的管道,所以每隔一段就安排了一个和陈友金在同一时间执行同样任务的电话兵,把几个电话兵各自完成的任务连接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大任务。陈友金从那汪血水里拎出绞盘,他只有接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那些之前自己做的和别人正在做的,才能都继续有意义下去。一路都是下坡,被血水浸过的被覆线在陈友金背上旋转出一长串不间断的吼声。这可比用线拐子放线快多了。这冲锋号一般的吼声吼得越长,他越觉得轻快。身子冲破了板结的冰甲束缚,也渐渐热乎起来,①那身冰和泥的混合物,在被自己撞击出的风中成熟得裂成了一个个灰枣,扑拉拉撒了一路。只是往下的山坡越来越陡了,在半空中侥幸躲过航空炸弹的雪也终于飘落下来,使夜光下本就结了一层粉红色马口铁薄冰的坡面更滑了。接连蹾了几个屁股蹲儿,陈友全索性不起来了,不如就这样一路哧溜滑下去。下坡的冰面先是抛光了陈友金屁股和大腿上的那层泥浆,一路碾出的泥粉在他身后撞碎了的风中周旋着,现在正打磨裤子最外面那层补丁。陈友金平时厚实地囤积这些补丁就是为了今天来削平它们,使它们单薄下去的。手边只要有碎布头,又有像碎布头一样零散的间隙,陈友金就会把它们全打在棉裤上。他这是在给自己拼制一辆能飞驰下山的战车。他驾驭这些布质的轮子,就像骑上一只插上翅膀的老虎,可以让那根黑皮线顺着山坡曼延得更快更顺滑。下山这一段进行得如此顺滑,陈友全觉得还因为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那被血水浸泡过的绞盘正发出越来越尖锐的啸叫,研磨出越来越密实的刺鼻血腥味,试图掺进已被硝烟熏黑并占据的空气中去。在那啸叫的音高达到顶点时,陈友金感受到一股突发的向后拽的力量,发出一声叹息的绞盘就像中弹死去了一样,在背上沉入无边的寂静。陈友金知道这盘线已放到头了。陈友金还没卸下绞盘,就感觉到来自不远处两束目光的烧灼。②他触电一样站起来,拖着尾巴倒退了两步,立刻又把自己放倒在山坡上。谁?我!你是谁?……那两束目光这次用沉默来回应,一股亲切感却暖暖地淌遍了陈友金全身,他突然意识到他们使用的都是祖国的语言,是同一种话语。吞咽回已硬到了舌尖的恐惧,陈友金发现那两束目光分明是方形的,而且射出来的是夜空的红色,目光后面则是一团浓重的黑夜。两人把脸对在一起,陈友金才知道那目光其实是眼镜片的反光。你怎么还在这里?你的线头呢?我的线头?哦,在这里。那眼镜片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一个线头递到陈友金手里。陈友金把两根线头连接在一起,说,快去布线吧,对你见到的首长讲,这山丘后面需要一副担架。陈友金为那豁开肚皮的战友庆幸,终于见到人了。他准备现在就回到他身边去,并以那里为隐蔽点,看好这两条线路。拔脚前,他转头对那两个眼镜片说,你怎么还不走?③我怎么走,我只是替别人在这里等你。替别人?他人呢?牺牲了,就在你不远处躺着……陈友金一下子被一股更浓烈的血腥味呛住了,一定又是前面那轮照明弹和炸弹投下的罪恶。我本是想帮他把线拉过去的。那人的话里也带着一股血腥味。我知道你们的任务是什么,可我的腿已经完全不能动了,我想是被打断了,从那电话兵身上刚解下这捆线和这部电话机,我也被打中了。我就在这里等你,我知道你会来。那人喘着粗气说完这句话就好像已经耗尽了力气,完全没进了冰冷的黑暗中,连眼镜片的反光都看不见了。陈友金边放线边固定,想快也快不起来。这捆线既没有线拐也没有绞盘,他只能把它们挎在肩上,另外他肩上还多了一部又湿又黏的电话机和一个皮质文件包。陈友金却觉得现在自己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友的生命。④他战车一般沉重地驶入这已被冻得黑黑的、硬硬的后半夜,他要用一根被血浸泡过的铝线连接这黑夜和必将到来的黎明。他打开一块带链的怀表的表盖,这是刚才那位参谋交给他的——这个断了腿的人说自己是团作战参谋。陈友金发现怀表上那三根长短不一的指针还停留在之前看到的位置,与那一圈均匀分布的罗马数字一起,发出清冷的荧荧幽光。也许是参谋受伤时,巨大撞击破坏了怀表齿轮的啮合和游丝弹性的释放,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这表已经不走了,就像一块废铁,可他还是把它塞到陌生战友的手中。陈友全又上了上表弦,希望这三根指针能出现奇迹再次旋转起来,自己也好有个时间上的参照,至少也能得到些安慰。他把表和表链收成一团,放回衣兜,用手压了压。战斗结束后他还要把它还给参谋,说不定还能修好,出发前那些从团部传来的分割白天黑夜的报时,可能就来自这三根曾经旋转自如的指针。可陈友金回国后再也没有寻找到他。已是满头白霜的陈友全望着火红的夜空,回想上午看到的怀表展示在博物馆里的样子。它被打开表盖,平躺在展示柜玻璃后面一块红色的金丝绒上,表壳沉淀着流淌的岁月、青绿色的痕迹,表门和表盘也像陈友金暗沉的脸一样不再鲜亮。那三根指针几十年来从没有转动过,已牢牢钉在了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而且在泼洒了浓墨的夜晚,它已经不会再刺啦啦燃烧着发出荧光。(节选自《绿洲》2023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友金平时会利用零散的间隙把碎布头打在棉裤上,使棉裤更加耐磨,这样顺着山坡下滑布线时就会更顺畅。B.陈友金所带的绞盘被战友的血水浸泡过,他觉得自己下山时“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C.“祖国的语言”“同一种话语”给陈友金以“亲切感”,消除了他的恐惧,使身处异国、面对危险的他得到一种慰藉。D.陈友金既背负着实体的线、电话机、皮质文件包,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陈友金身上“冰和泥的混合物”碎裂后的形态。B.句子②中“站”“倒退”“放倒”三个动词,表现了陈友金发觉被人注视时的警惕和紧张。C.句子③中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语言简洁,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D.句子④中“黑夜”“黎明”具有象征意义,“黑夜”指正在经历的战争,“黎明”指战争胜利。8.小说最后一段描写博物馆展示柜中的怀表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任务·生命·时间。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6.D(D项,“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错误,根据原文“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友的生命”可知,他明确知道自己的使命,并要替牺牲的两位战友完成任务,坚定地前行,没有“精神重压”和“痛苦不堪”。)7.C(C项,“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错误,根据前文“你怎么还不走”可知,这几句话交代的是“两片眼镜”不去布线的原因。)8.①怀表代表了那段不平凡的战争岁月,怀表的陈旧突出了战争距今久远。(1分)②虽然岁月流逝,但怀表将时间定格在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象征着在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战士们的精神永恒不灭。(2分)③怀表放在博物馆中展示,蕴含着今人对当年的战士们的崇敬与缅怀。(2分)(意思对即可)9.①任务是小说的主线,战友们为完成布线任务献出了生命,最终陈友金完成了任务。②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线路的连通,这条线是一条用战士们的鲜血连接起来的血线。③战士们争分夺秒布线,不惜将自己的生命定格,无论过去多长时间,他们的牺牲与精神都值得铭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河南省重点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英雄老山界张雄文细雨如丝,飘洒不止,山间的苍翠肆意奔淌。我惊异于这座大山的险峭、雄阔与深沉。山名舜皇山,传说因上古时代舜帝南巡曾驻跸而得名,处五岭之一越城岭的腹心之地。不过,我更喜欢当地人的称谓——老山界。湿漉漉的湘桂古道隐在枫香、沉水樟、铁杉、红豆杉与翠竹等挨挤的林木深处,裹着杂草与青苔,依偎一条叮咚作响的溪涧,向高处幽碧间蜿蜒而展。淅沥的春雨里,我撑一柄雨伞,沿古道向峰顶登攀。两侧峭壁嶙峋,爬满古藤,茎干大者竟粗硕如手臂,山外绝难看到。一处浓密藤蔓上,开满雪白的茶蘼花,在细雨中更显风致。我素来喜爱此花,想起了宋人“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纷纷又扑衣”的句子,忙拿出手机拍了又拍。溪涧跌跌宕宕,一路相随,像乡间来了客人跟着看热闹的邻家孩子。偶尔,我蹲下身来,将双手探入溪间,掬一捧纯净甘美的山泉入口。溪涧两岸,还长满野茶树,一丛丛、一簇簇。茶树嫩芽羞羞答答,冒出了尖头。我好奇地拈一片嫩芽咀嚼,先是苦涩,继而甜意漫涌,满口余香。同行者说,这种野生茶遍布老山界全山,有近15200亩,我不免咂舌而叹。古道伸入一段巉岩,一阵浓雾涌过的瞬间,英气隐隐逼来。我蓦然似乎又听到了另一种脚步声,激越、铿锵而急促,甚至伴有凄厉的军号声。正是这种当年响彻峰峦间、改变了民族命运的声音,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1934年11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桂北湘水虽不如下游宏阔,却浊浪翻涌。一封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在云霄飞驰,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一路疾行,奔赴江边。湘江是国民党军处心积虑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近30万兵力已如巨兽张着血盆大口。“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上级的电令铿锵而悲壮。8万多红军官兵拼死向前,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铁桶般的围堵,但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几天前,在老山界另一边的桂北全州湘江战役旧址,我远眺湘水,心情沉重,久久徘徊,似乎还能闻到刺鼻的硝烟,听到冲锋的呐喊。跨过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中央红军的铁流分多路继续倔强挺进。军委第一纵队、军委第二纵队与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再次摆脱围堵、纠缠,突入新宁境内,准备沿湘桂古道翻越老山界,这就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中说的“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因为中学时代的这篇课文,我脑海中刻住了陆定一和老山界。此次终于置身老山界的密林中,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雨丝还在飘洒,古道随陡峻山势向上延伸,越发难走,雾气也越发蒸腾、弥漫,渐渐遮隐了远处的苍翠。此刻并非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也只能想象当年红军官兵眼中的奇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古道边,竹林渐渐丰茂起来,林下长满结实的春笋。这大概是当年红军官兵手中火把的来源之一了。我扯了根小笋,细细端详,眼里淌着敬意:它们的先祖,也曾为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燃烧出火光。大山深处的巉岩与密林虽暂时给了红军官兵以庇护,没了湘江上嗜血的枪弹与炮火,走起来却也十分不易。从江西苏区出发,已长征两个月,官兵无一日不急行,无一日不激战,身心疲惫到了极限:“红星”纵队与“红章”纵队的老弱与伤病员多,后勤人员除了行军,还得来来回回照顾他们;老山界陡峻异常.峭壁上的古道有时几乎是90度的石梯,仅一尺多宽,旁边即是悬崖,“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一个就地宿营的命令传下来,官兵只得在尺把宽、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睡觉,身子被石头硌得生疼;每人仅有一条薄毯,山里深秋的夜晚寒冷刺骨不说,稍不留神还会滚落悬崖;国民党军并未甘心放弃.一路紧咬.后卫的红五、红八军团还必须边行军边阻击……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而言,红军官兵山间所遇的每一种艰辛都难以想象。仅仅在古道上攀爬了几里,空着手的我便歇了好几回,若无山间漫涌的英雄气激励,我或许早已趴下了。确如曾是这支铁流中一员的萧华将军所言:“红军都是钢铁汉。”凭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对未来的信念,他们终于咬着牙关翻越这座大山,抵达广西资源县的油榨坪,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曙光。陆定一登上老山界极顶时,曾豪迈地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我到峰顶一处平地时,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老山界”三个遒劲大字,旁边还以端肃小楷镂刻着陆定一的《老山界》。我久久摩挲巨石上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心跳。雨渐渐停歇,天空云开雾散,眼前依旧是沉郁而凝重的苍翠。听说,如今老山界下的乡民已将沉睡大山的野生茶,打造成一款香气馥郁的名茶,曾经窘迫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我想,这是山间英雄气的跨时代承继,也是红军官兵当年翻越老山界追逐的理想之一。有了这种英雄气,老山界的明天必将如正升腾的霞光一样更加绚烂。(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了老山界称谓的由来,用作者“喜欢当地人的这种称谓”引入到对“喜欢”原因的述说,从而构成文章的主体。B.作者写到峭壁上风致的茶蘼花,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与浪漫情怀,凸显散文特征,同时也赋予其革命精神的深意。C.湘江战役中“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文章通过惨烈的战况来衬托老山界在革命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D.老山界下村民充分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彻底改变了革命老区的贫困面貌,赓续革命血脉,让老山界的英雄气发扬光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老山界的历史渊源,直接表明自己的感情取向,为下文述写在此发生的故事做好铺垫,有利于行文的展开。B.“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中,“深处”一词意蕴丰富,既表明作者在移步换景,更是为了追溯老山界的光辉历史。C.文章提到学生时代学习的陆定一的文章《老山界》,并多次引用其部分内容,是为了表现优秀作品恒久的魅力。D.文中多次出现“英雄气”一词,该词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涵盖了舜帝南巡到老山界当代乡民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智慧。8.文中说“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作者为什么有这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同样是述写老山界的,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答案】D【解析】D项“充分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错误,文章并没有信息表明对老山界的自然资源“保护”。7.【答案】C【解析】C项,作者写作本篇文章不是为了突出陆定一的《老山界》的艺术成就,而是为了追溯红色的革命历史,赓续革命血脉。8.【答案】①因为亲临陆定一文章中的“老山界”;②因为舜帝曾为百姓而驻跸于此;③因为老山界险峻幽深的自然景致;④因为老山界承载了赓续的革命精神。(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果合理,酌情给分)【解析】“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这句话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此处的“故知”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老山界”这座山,这是我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也是革命发生转折点的地方,这种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这座山又名舜皇山,因舜帝南巡而得名,舜帝为民的可贵品质表现出了优秀的民族传统。从文中对老山界自然风景的描写,尤其是荼靡花、竹笋等景物,深受作者喜爱,触动了作者的内心。正是因为上述因素,作者便有了“亲切感”。9.【答案】①陆定一的文章是记叙文,直接描写革命战士翻越老山界过程;本文是游记散文,主要援引与老山界相关的历史来表达主题。②陆定一的文章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讲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本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布局方式,勾连相关史实。③陆定一的文章重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本文多为作者概括性的语言,赞美革命军队的群像及其品质。(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果合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异同。从体裁上来说,陆定一的文章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本文则是类似于游记的散文,两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明显不同。从行文顺序来说,陆定一的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并行的模式,这篇文章主要是移步换景,每到一处勾连于该处相关联的历史事实。从表达主题的方式来看,陆定一是对事件进行直接记叙,用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其人物形象、凸显主题,这篇文章对历史事实多为概括性的,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对革命精神的赞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维
人乔
叶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是福田庄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父亲和叔叔,一个是书生,一个是痛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响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响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壮——宽——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地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奶奶讲的道理之所以能让人如此信服,固然是因为她会讲理,更是因为我们家处于福田庄的上层。而我们家之所以能在村里处于上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奶奶会维人。这个普通的乡村女人,尽管她很能干,但若想要在乡村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就必须用她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好好维人。正因为此,哪怕丈夫长年不在家,哪怕自己成了拖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她也依然能让小门小户的地家在村里支撑住稳定的地位,保持住起码的体面。毋庸置疑,父亲能在那个年代被推荐去读大学,当上了名额极其宝贵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因为她的维人。而等父亲在城里立定了脚跟,她更是抓牢了这个出息的长子来继续维人。她让他一件件地给村里人办事,也正因此,叔叔虽然瘸了腿,却还能顺利地娶上不错的媳妇。而父亲地宽作为奶奶后半辈子维人的支点,且是最重要的支点,也注定会被来自福田庄的人情线绑架着,陷入这泥淖一样的深网中。凭着父亲,奶奶在福田庄备受尊敬,过的是人上人的日子。①当人上人就这么有瘾?怎么就不能过人中人的日子呢?怎么就那么好事儿呢?怎么就那么爱逞强出头呢?彼时的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奶奶,你干吗非得这样?②为啥非要把我们家拖到深渊里拖到陷阱里拖到泥潭里拖到火坑里?有一次,目睹了村里人又来上门说要去象城找父亲办什么事而奶奶满口答应时,那人刚出门,我便忍无可忍地质问她。奶奶愣愣地看着我,眼神复杂,难以言喻。很多年之后,我才有能力辨析其中的一二,有惊讶,还有困惑……但她是那么聪慧,很快就懂了——与泥潭火坑用在一起让她很快明白过来这其中所具备的关联性,她带着笑,甚至颇有幽默感地说,不是泥潭,能开莲花?坑里有火,冬天烤着才暖和哩。然后,她收住了笑,很慢地,一句一句地说,其实也是,没办法。都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没办法,我也没办法。人在人里,水在水里。遇事不帮,咋能算是乡亲。奶奶接着道。(节选自《宝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碾馔是我小时候在福田庄吃过的食品,小说详细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字里行间浸透着“我”对难以割舍的老家味道的怀恋。B.麦收时,奶奶与乡邻碰面时的几句寒暄,貌似平淡无奇,却反映出奶奶待人接物的熟稔和乡村社会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C.面对“我”突然爆发的质问,奶奶先是不知所措,接着做出了“带着笑”的回答,表现了奶奶超出一般老人的机智、幽默与豁达。D.“人在人里,水在水里”,这句话生动形象,是奶奶对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朴素而富有哲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回忆儿时吃碾馔的习俗开始,多次出现“当时”“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等,让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时空交错并置的特征。B.“中”“值当”“贴响”“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等方言俚语的使用,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具典型性。
C.与《边城》中呈现的自然、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不同,在福田庄,邻里间的互助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这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D.“我”是小说故事的叙事者,在“我”的叙事中呈现出了与故乡、奶奶、父亲相关的一系列故事,这与《祝福》中的“我”作用相似。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疑问句,一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号,一处却只在最后使用问号,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4分)9.这篇小说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既有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伦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有熟人社会的温暖人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6.C7.C
8.同:都表现出“我”对奶奶自己维人的不解。异:第二句是我对奶奶当面的质问,比第一句的质疑感情更为强烈,不加停顿的追问中充满了愤怒和仇视。(每条2分,共4分)
9.①奶奶的维人和乡邻给予地家的帮助,都是从维护自身家族利益出发,也符合乡村道德伦理关系的规则。②奶奶与秋旺、春旺、大耳朵全等人是熟悉的乡邻,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回馈,充满了温暖的乡情。(每条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山图肖复兴去年年末整理书时,忽然哗啦啦坍塌下来一角,一本薄薄的小书,滚落在我的脚下,是《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弯腰拾起来,不禁责怪自己,忙乱之中,怎么把这本书也丢弃了呢?书的译者是楼适夷先生,看书的后记,知道是他1976年4月到6月所译。他说:“1976年是怎样的年头,4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1976年,是“四人帮”被粉碎的年份。那一年,楼适夷先生71岁,从“五七干校”回家快三年了,①头上还戴着“帽子”,身上还背着“包袱”。而在当时,芥川的小说尚在“毒草”之列,楼适夷虽认定其是“鲜花”,却也悲观地认为“并不准备将来会有发表出版的日子”。这是这本书翻译的时代背景和私人语境,这本书由此而增加了厚度,超出了芥川小说本身。楼适夷先生是翻译家,之所以当时选择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别有心意的。在后记中,他说芥川的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早翻译到我国的,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就翻译了《罗生门》,后来还想翻译芥川的作品,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楼适夷先生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和承继。在后记中,楼适夷先生又说,译稿“是用两张复写纸,复写出三张稿纸,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的样子,请二三家人,和二三个不与我划清界限还有来往的友人,充当我的读者。”——这种深蓝色的复写纸,对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而言,是很熟悉的,在没有复印机、电脑和社交软件的时代,我和不少写作者,害怕稿子寄失,都用过这样的复写纸复写稿件——于是,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图章,便是“二三书屋之印”,我们便也明白了,封面所印的这方印章的含义了。芥川的小说,如今译本很多,这个译本,有如此多的元素在内,便不只属于芥川,也属于楼适夷先生和他所属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便有了另一番价值和意味所在。我是坐在天坛的藤萝架下看这本小书的。②初春中午的阳光,温煦暖人。这一天,我主要看其中的《秋山图》一篇。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当时只顾看《竹林中》和《罗生门》,还有《地狱变》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这是一篇写清初大画家王时敏两次寻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秋山图》的故事。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扑朔迷离,以至让王时敏心中竟掠过“狐仙”的缥缈之感。芥川的小说中,重写并改写历史故事,占有相当部分。这是他那一代日本小说家的创作传统。我们这样的传统似乎少了些,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后,曾有冯至、陈翔鹤等老作家写过一些这样的历史小说,之后似乎愈发少见。③那些热衷于宫斗或王朝更迭或让古人和历史改头换面以迎合今日的小说,不在此列。《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但不是梦回前朝的旧小说。这篇小说写得干净利索,如同冰冷而嶙峋的骨架凛然;又情节步步紧逼,如同层层剥笋而百味次第逸出。不知怎么搞的,放下书,忽然觉得这一篇《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汪先生也喜欢改写古代故事,比如《聊斋》,就曾乐此不疲地改写过多篇。改写古代画家的故事,汪先生也有过写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金冬心》。而且,汪先生和芥川都是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并非随心所欲另起炉灶的编造。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清初恽寿平的《瓯香馆记》;汪先生的《金冬心》取材于清晚期朱克敬的《雨窗消意录》。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和积累,这样的学养和笔力。这么一想,如果汪先生重写画家王时敏寻访画家黄公望的《秋山图》,这同样一段故事,不知会写成什么样。芥川写《秋山图》时29岁,正值青春,让汪先生晚年披挂上阵,老眼厌看往来路,流年暗换往来人之中,肯定,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真的很想让汪先生和芥川比拼一下,让我大开眼界一番。不过,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汪先生已经故去二十五年。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篇短短的小说,竟然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起三位作家,心头一时涌出莫名的感觉。想想,三位作家都已经仙逝。④楼适夷先生活到96岁,最为高寿:汪曾祺先生活到77岁:而芥川活得年头最短,只有35岁。命运跌宕,人生如梦,如那幅《秋山图》一般,如影如幻而幽深莫测。合上这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日头已经偏移,阳光透过枝条清瘦的藤萝架,在书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斑,跳动不已。回到家,再翻书时,发现书中还夹有一小窄条薄薄的纸片,上面抄录一段话,字迹潦草,是我写的。照抄如下,也许,别有一番意思:番茄起初生长在秘鲁和墨西哥森林中,被当成有毒的果子,叫“狼桃”,没人敢吃。十六世纪中叶,英国一公爵到南美游历,见后把它带回英国,作为稀有的礼品,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欧洲称之为“爱情的苹果”。十八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冒中毒致死危险,亲口尝了两三个,觉得酸甜可口,番茄经他宣传而流传。明入我国,最早见于《群芳谱》一书,名“蕃柿”,供观赏。吃才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这一段是从哪里抄来的,又怎么夹进芥川这本小说中,我已经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关于番茄这样一段历史,还是挺有趣的。算一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抄录这一段,到今天,我们吃番茄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想当年鲁迅先生最早翻译芥川的小说,到现在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再一算,芥川写《秋山图》是1921年12月,到现在也有一百年了。真是巧合。怎么那么巧合呢?不知别人会怎么样,如果让我来重新改写《秋山图》,在结尾处,我要加上这样一段。芥川写《秋山图》;鲁迅翻译芥川;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这样巧合,在这本书中相遇了。尽管有点儿混搭,也许,有点儿意思呢,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特别交代了楼适夷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的时代背景,并非闲笔,表达了作者对他不凡的勇气和见识的赞赏。B.《秋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瓯香馆记》,写王时敏两次寻找名作《秋山图》的故事。C.“我”相隔四十多年两次读文章《秋山图》的感受与王时敏相隔五十年两次寻找画作《秋山图》的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D.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作品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巧合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帽子”和“包袱”分别比喻罪名和精神负担,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B.句子②是环境描写,用温煦暖人的阳光渲染了“我”阅读《秋山图》的良好氛围。C.句子③批评了那些创作极其不严肃而以戏说历史来迎合读者的历史小说。D.句子④,作者因三位作家的寿命长短而感叹人生的变化莫测,而且非常感伤。8.本文看似“散漫”,实则不“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有评论认为,肖复兴的《秋山图》不仅回忆了往事,还含有丰富的思想意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6.C(“……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分析不当,原文是“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7.D(“而且非常感伤”不合文意,属于过度解读)8.看似“散漫”: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自己买书的经历,楼适夷翻译书的时代背景,又写自己阅读书籍的感受,读书时由《秋山图》触发的联想;②涉及的既有外国作家芥川,又有中国作家鲁迅和汪曾祺;既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翻译,又有番茄的发现与传播。(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柴油机燃料供给》课件
-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课件
- 乙酸的说课课件
- 《畜禽免疫学》课件
- 中医诊断学课件-中医诊断学绪论
-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前冲刺攻略 第4讲 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职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职工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职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合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评定表
-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色彩的和谐》说课稿2
-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 住友(SWS)汽车连接器(Connectors)产品配套手册
- 办公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技术标范本
- 2023年香港华夏杯六年级竞赛初赛数学试卷
- 高中数学放缩法
-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 2024年国考行测真题-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及完整答案1套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可打印
- 医疗高级职称评审论文答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