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1页
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2页
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3页
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4页
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学试题(宗教学)-宗教哲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卷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怎样看待宗教与世俗化的关系?2.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3.道成肉身4.通感5.下图所示建筑,属于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犹太教6.如何理解终极关怀?7.先定8.什么是宗教经验?它有什么特征?9.涅磐10.顿悟成佛11.除了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主要讲()A、法语B、阿拉伯语C、西班牙语D、葡萄牙语12.分析和综合13.以下地区广泛使用法语的是()A、非洲北部B、亚洲东部C、非洲中部和西部D、拉丁美洲14.识心见性15.人格神论与非人格神论的异同是什么?16.洛威的无神论17.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A、对立的B、一致的C、不相关的18.性具说19.什么是宗教禁忌?它有什么功能?20.论宗教经验的基本特征和产生途径21.下列地区中,属于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的是()A、亚洲西部、非洲北部B、欧洲西部C、北美洲东部D、大洋洲22.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A、汉语B、英语C、西班牙语D、俄语23.苦谛24.怎样理解安瑟伦的本体论的论证?25.相对主义26.人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有哪些?27.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重视,而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为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很大贡献。关于汉语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语仅限汉族人使用,少数民族都不用B、汉语仅在我国使用C、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六大工作语言之一D、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28.逻辑到历史29.马丁.路德30.我们通常所说的穆斯林是指()A、基督教徒B、道教教徒C、佛教教徒D、伊斯兰教教徒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宗教是伴随人类历史而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最早出现的几大文明都有相关的宗教现象产生,今天我们人类仍然还在不同的程度上与数千年前形成的宗教传统若即若离的关联着,那至少说明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不仅见证着人类理性的进步,同时也见证着宗教传统的演变,这个过程也就是世俗化的进程。 世俗化进程的一个最显见的标志就是传统宗教信仰者人数的减少,这种减少不是一个绝对数字概念,这个数字变化不是以历史上某种信徒的总量与现代社会中同类宗教的总量比较,而是就同类信徒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数量讲的。在一个以某种传统宗教为主流的社会里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存在无疑在总人口的比例中会降低主流宗教信仰者的绝对数量。另外,其他新兴宗教团体的出现也会减少传统宗教信仰者的总人数。从大的方面看,其他宗教或异教徒人数的增多并不能直接说明宗教信仰者总人数的变化,但从主流的传统宗教立场来看,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是世俗化的趋势。 在仍然还坚持传统宗教信仰的那部分人中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社会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宗教信仰的个性化。宗教信仰的个性化从宗教传统要求来看也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因为这些信徒并不认同自己属于哪种宗教,与教会的联系相当松散,甚至根本不承认教会对他的约束,他所抱有的宗教观念仅仅是一种精神愉悦的符号。 传统的教会宣教性质的改变也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形式。过去的传统宗教大都具有对其他信仰人群宣传教义,现在其大部分的宣教功能都是针对自己教会内部的信徒,特别是针对那些持有后现代观点的教内信徒。另外,宣教的教义的改革总是滞后于世俗化思想内容的更新,所以世俗化的思想以其比较多的教条和保守性对人类理性的吸引力要大于传统宗教。 使世俗化社会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基础是古希腊哲学中所提倡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思想,由于对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采取“敬畏”的态度,使传统宗教得以确立,但人类社会和理性的发展又催生了敬畏态度的对立面,由于敬畏热催生宗教,由于解构敬畏又导致了疏离宗教传统的世俗化倾向。 传统宗教总人数相对减少,新兴宗教或异化教派的绝对增多,传统教义和仪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导致教会精神权威的失落。这些现象都可以被视为宗教世俗化的必然趋势。宗教的世俗化已使传统意义上的教义、教规和权威不复存在,即便是当今信徒他们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教徒那样去信奉一个超自然的人格性终极实体,传统宗教中最核心的概念——上帝或神——已经在神学家的思想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宗教会消亡,倒也可以被视为促进他们的产生。2.参考答案:(1)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2)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3.参考答案: 1、指基督耶稣在世界尚未造成之前就和上帝同在,上帝派遣他来到世界,去童贞女玛利娅取肉身成为人也就是耶稣基督,基督既是人也是神。2、相信基督是上帝的化身,上帝通过基督的思想和生活,把自己的最高真理启示给世人,上帝的思想就是基督这个人的具体的生活。4.参考答案: 康德提出,指保证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主观条件。认为审美不同与认识鉴赏判断不同于知识判断,其普遍有效性不能由概念来保证,不能有一个客观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假设的一种人人共有的主观心理机能作为基础,这就是通感。 其含义: 1、从自由心意的状态获得的愉快。 2、人人都有的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的主观心理条件。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但是和其他物种不一样的是,只有人才有思想,才会思考生死存亡这一根本问题;也只有人才会给予人生种种实践以终极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求克服生与死的尖锐冲突。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 1。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 2。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A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 B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由此,西方宗教哲学家蒂利希认为,虽然在涉及对存在的认知立场、反思的源头及灵魂救赎方面,哲学与神学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但是,不管其自觉与否,作为具体人物的存在者的哲学家和神学家都不免要碰到终极关怀的问题,并且这一点不会因为他们对存在问题的看法相异而有根本性地改变,终极关怀是反思宇宙人生意义的终点,因而它不可能被理性的思考所穷尽,必然为清晰的思想留下最后的神秘性。所以,哲学家与神学家将一些不会是某种存在或实体的东西作为象征人类终极关怀的客体,从而将这种神秘性有了规定,使它们成为构成人类终极关怀的存在者,使人类的终极关怀得以依托。 上帝就是神学中象征终极关怀的客体,它是无限的、不可知的――这是人类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即把宗教信仰作为基础,以上帝为最后的精神寄托。除此,中国哲学追溯世界本原,以抽象的道来代替虚拟的上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这是一种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还有把道德看的比生命更重要,,追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乃至为万事开太平成为精神世界的真正依托,即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也就是说,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总之,终极关怀作为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作为人类反思宇宙人生意义的终点,它需要寻求一些代表无限及完美地抽象的东西来作为象征和寄托,是不能别理性的思考所穷尽的神秘的,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7.参考答案: 在宗教改革中重新推出奥古斯丁的先定说,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与上帝永远不更改的先定。上帝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取决与上帝预先的拣选,这是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的秘而不宣的,并且不以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8.参考答案: (1)宗教经验的含义: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宗教经验又称为宗教情感,常被视为宗教信仰产生的直接来源。大致包括敬畏的经验、皈依的经验、重生的经验、合一的经验、彻悟的经验、神魂超拔的经验等。宗教经验是宗教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中的教义,包括观念和体验。观念包括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和神性观念,宗教经验包括敬畏感、依赖感、惊异感、罪恶感、获得感和神秘感,通过宗教理论、宗教道德、药物应用和宗教修习能够获得宗教经验。(2)宗教经验的特征:①突发性。这说的是宗教经验可能是信仰者经过自然的和渐进的长期的修炼过程后,在经历某事或看见某物时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推论的理智所不能涉足的、直接洞观真理的奥秘的认知状态。②短暂性。这说的是宗教经验持续的时间不能长期维持,往往是一瞬间,一般不会超过1-2个小时,在其神秘状态消失之后宗教信仰者转入清醒状态,它的内容仅能在记忆中不完整地复制出来。③神秘性。绝大多数的宗教经验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即不能用言语明确说出其内容,至多只能以一种否定性的方式间接地表述。正如詹姆士所说:“这种神秘的主体内容一开始就表明,它不可表达,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将它的内容作出非常恰当的报告。”④被动性。这说的是不管这种神秘思想从何而来,受感悟者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原来的思绪即主体意志便即行停止,而为更高的力量所抓住、所控制,处于一种不能自已的状态。这说明这种宗教的神秘经验有对未来的洞见,对心灵的解读,对文本的顿悟以及对遥远事件的预感。宗教经验既是可感的也是超验的,被认为在启示和认知两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是领悟和传递宗教真理的心理基础。9.参考答案: 1、佛教用语信仰佛教的人经过长期的修炼,即能够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静功德。2、达到人空、法空一切皆空的境界。3、属于“无为法”它作为佛教的最高理想,只有佛教的般若智慧才能证悟此境界,诸法因因缘而起,则不生不灭,本性空寂无累自在。10.参考答案: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成佛之易。11.参考答案:C12.参考答案: 1、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2、综合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思维方法, 3、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是将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主要方法,使具体在思维中再现。13.参考答案:C14.参考答案:由慧能提出,坚守自性清净的原则,将佛性与人性,真如与我心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成佛不再需要外在的修行功夫,以及作为智慧的工具的语言文字的帮助,认为人本来就是佛。15.参考答案: 相同点:人格神和非人格神的宗教是根据人类的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它们共同反映着本质的宗教形上学实在。 不相同点:以人格神作为宗教实在的信仰系统,如亚伯拉罕信仰系统(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非人格神为宗教实在的信仰系统,如印度教,佛教以及信仰天命实在观念的儒家传统。前者可以称为“有神论系统”,后者可以称为“非有神论系统”。16.参考答案: 首先,洛威用三段论证明了全知、全能、全善者即上帝不存在;其次,洛威将无神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友好的无神论”,即彻底否认传统有神论的上帝存在观念是理性的;第二种是“中立的无神论”,即无神论对有神论者的上帝存在观念不作理性尺度的判断;第三种是“友好的无神论”,即认为某些有神论者的上帝存在观念是合理的,而洛威本人则属于“友好的无神论者”17.参考答案:A18.参考答案: 1、认为一切都会归于一念心中,故有“一心三观”“一念三千”说。 2、这种一切归一强调圆满,一具一切的圆融的原则出发。 3、便产生了佛性本心具足一切善恶诸法,一切事物皆有佛性的“性具说”。一切众生甚至无情之物也有佛性,天台宗将佛性的普遍性推至极至,以普遍性为殊胜。一切生命都统一于佛性,佛性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一切皆有佛性。19.参考答案: 1)宗教禁忌:本质上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神秘异己力量和神圣对象的一种宗教行为。对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敬畏感往往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上,体现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这就是宗教禁忌。宗教禁忌作为处理和对待人神关系的方法和手段,是介于巫术与祈祷之间的一种类型。譬如,基督教的不设圣象、不吃血、禁止占卜等,伊斯兰教不吃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藏传佛教禁止杀生等。(2)功能:①禁忌在宗教生活中具有显著的功能。宗教生活以神圣事物为其核心,而以禁忌规定为其神圣物的支撑。这是因为禁忌本身就是神圣观念的伴生物,它反过来又可强化神圣观念的神秘性,从而把神圣对象置于神秘莫测、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如果宗教不围绕神圣事物设定一系列禁忌规定,它就和普遍凡俗之物处于同等的地位,不复成其为神圣。譬如,许多原始民族把成年的少年隔离起来,严禁接触异性,禁吃许多种食物,使他们出现精神错乱现象,引起关于神或精灵的幻觉和异象,产生宗教经验。②宗教的禁忌规定必然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自己的作用和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禁忌规定的产生和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它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面。譬如,严酷的禁忌制度成了原始人在生活上必须遵守奉行的“无上命令”,使原始人的动物式的欲望受到限制,由此受到自制的教诲,有助于原始人伦理意识的培养,促进原始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的理智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宗教禁忌制度越来越成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的精神枷锁。《老子》中:“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社会上禁忌愈多,人民必然愈益贫困。20.参考答案: 突发性:并非一点点积累起来,而是在长期修炼基础上出现的某个过程的突然爆发(渐中有顿)差异性:不同宗教和教派的信仰者具有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全然相异者的面对;内省慧见式的体验)短暂性:一般不会超过1-2个小时神秘性:大多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被动性:主体意志完全丧失,进入“不能自已”被动服从状态宗教经验的产生途径理论修养:必要条件潜心修念:基本途径边缘处境:重要契机(如帕斯卡尔)药物刺激:辅助手段(如印第安宗教)其它辅助手段,如成年礼21.参考答案:A22.参考答案:B23.参考答案: 对众生的生存和生活的价值判断,认为人所有的价值和情感活动本性都是苦的。24.参考答案:在西方宗教哲学的传统中,对上帝的存在作本体论论证的最著名的人物是圣安瑟伦。他论证上帝存在的基本思路是柏拉图式的,即认为一般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他认为,我们关于上帝的概念,实际上只是关于一个至善的概念,即在它之上没有更高或者更善的存在了,而在它之下我们倒是有许许多多不完善的经验存在者;凡是能被我们认为不完善的存在,都蕴含着我们有一个最完善的存在已作为最后的,最好的评判标准。这个最后最好的标准是一个概念存在者,如果他不存在,我们何以知道经验世界中善与不善?这个问题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至善的概念必定存在;至善是我们心中的上帝概念,因此上帝也就必然存在。很明显,安瑟伦的论证方法是一个“先在论”的方法,他先从认定上帝有某种特性的前提出发,然后演绎推论上帝必然存在。安瑟伦这种概念含混的推论可以归结为:上帝首先是一个最伟大最完善的概念,人只有穷尽对概念的理解之后,才能理解上帝;既然能从最伟大最完善的概念方面理解上帝,上帝当然也就存在着,否则,人哪里会理解上帝这个无与伦比的概念呢?尽管从坚定的信仰主义者立场看,先行认定上帝存在是至善的,这个命题必然包含上帝的实际存在,但是“先行认定”的前提又是什么?那也只能是人的设想,既然只是人的设想,那么上帝存在也只必然存在于人的理解之中,而不是必然存在于实际之中。如果完全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也是自相矛盾的,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的存在是最完善的,任何实际的存在都是相应的理念的拙劣的摹仿品。因此,安瑟伦的上帝理念必然推论上帝实际存在也违反了正统的理念论的逻辑,即实际存在的上帝绝不比概念中或仅仅存在于人的理解中的上帝更伟大。25.参考答案:与预设主义相对,认为科学中没有一个单一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特征方法,科学的发展的同时导致对世界的方法、推理规则、科学概念的改变。科学的发展并非已被证实的东西逐渐积累,而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变革为核心的科学革命。任何形式的东西都不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26.参考答案: ①理论的论证(或引导):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或用理论上的分析,证明神的存在,并通过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排除外物的刺激和肉欲的干扰,把思想集中到宗教目标上来,从而从理智上坚定对神和宗教的信仰,使虔诚的信仰转化为感情上的反应,产生神秘的宗教体验。②道德的净化:神对人在道德行为上的监临与审判,因此宗教信徒对所信神明一方面有爱护感,更多的是敬畏感。这便使得信徒一言一行符合于神的旨意。当信徒心灵洁净、行为纯正、符合神的旨意时,就可以获得神的恩宠和悦纳,从而获得宗教经验。③药物的作用:由于宗教经验具有突发性,可能是信仰者在经历某事或看见某物时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认知状态,所以许多宗教神秘主义者都使用龙舌兰、大麻叶之类具有兴奋性和麻醉性药物,在使用药者的身体发生生理变化的同时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从而使修习者的心灵脱离肉体的羁绊,超脱时空条件的限制直接与超经验的宗教世界和神明交通际遇,产生神人合一的宗教体验。④宗教的修习:信仰者在经过自然的、渐进的和长期的修炼后,就具有了获得宗教经验的基础。而各种宗教都有一套修习方法,以帮助信徒获得宗教体验。譬如,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静坐沉思,佛教的禅定、止观以及念佛诵经,印度教的瑜伽术等。27.参考答案:C28.参考答案: 这一方法是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或理论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顺序和认识发展顺序的反映,历史从那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该从那里开始。29.参考答案: 灵魂如何获救的问题是基督教的中心教义,也是其宗教改革的核心问题。“义人必因信而得生”。30.参考答案:D卷I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A、理性B、感性C、信仰主义2.基督3.如何理解上帝的“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4.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喇嘛教5.上帝6.邪教的本质是?7.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8.苦难9.原罪10.苦难11.宗教信仰与迷信有何区别?举例说明。12.怎样看待福柯对基督教的批判?13.游戏说14.加尔文15.神学预定论16.保尔·利科的“隐喻”17.怎样理解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18.五信19.原罪20.缘起21.假如你有机会去埃及观看金字塔,你听到的当地语言是()A、西班牙语B、英语C、阿拉伯语D、汉语22.宗教哲学:23.哲学的具体内容及含义?24.反理性主义25.简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宗教思想?26.“道成肉身”27.集谛28.宗教教义和信条有什么性质?它的功能是什么?29.灭谛30.性起说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C2.参考答案: 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 1、即希伯莱语所说的弥撒亚(救世主),基督教将耶稣作为基督,意思是耶和华的拯救。 2、由圣母玛利娅从圣灵处怀孕,耶稣从诞生和被钉十字架是教义的重要内容。耶稣的降生和牺牲是上帝与人立的新约,宣告上帝与犹大人所立的旧约的结束从而带来上帝救赎全人类的福音。3.参考答案: 哈特肖恩说“上帝无所不知,但不是不受时间条件限制的,或是对未来事件的细节;上帝无所不能,但也不是无动于衷的,即不受其他因素的作用。上帝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但偶然性的因素也能够对之产生影响。在伦理的意义上上帝是完善的,但在审美意义上上帝又只是臻于无限完善的。” 哈特肖恩认为上帝的完善性限于我们在世界关系中对上帝的完善的知识和真挚的爱。在这个意义上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但我们却不能从上帝的无所不知的特性中推论出,上帝无限超越时间的限制而预知未来发生的任何问题的细节,否则,就是在抹杀人的创造性。上帝的无所不知与我们世俗的对某种事物的具体知识是有区别的,它只能视为超越性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知。 上帝无所不能即可能是力量最大的存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具备了一切力量。如果上帝是集一切力量为一身的,人类的存在将变成无所作为,上帝造人就毫无启示意义了。哈特肖恩认为无所不能只是能力的完善性,即存在着一种由某一个体所施行的对一切存在者产生影响的力量。哈特肖恩认为如果我们只以能力的完善性来理解上帝无所不能的含义,我们也就能很好的解释邪恶存在的问题了。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 上帝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大明篇》,即是高居于万物之上的天帝。上帝在中国又称天、帝、天帝等,早期亦称皇天或皇天上帝,部分文献又称“太一”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是自然化的最高的神。 基督教中意为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被认为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6.参考答案: 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7.参考答案: (1)宗教的世俗化:主要指随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倾向的增加,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再是判定社会各项事务的决定因素,社会越来越摆脱宗教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表达教会组织和世俗权力机构的关系,或者说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宗教的神圣化为前提,离开了宗教的神圣化,就无所谓宗教的世俗化;宗教世俗化表达了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张力结构和张力关系。譬如,赵朴初先生和台湾星云法师为了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美国《洛杉矶时报》也载文:“大多数宗教已经进入最后的‘民间’阶段。” (2)特征: ①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譬如,闵采尔提出“既无所谓来世的天堂”,“亦无所谓来世的地狱”,天堂要建立在现实世界上。 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譬如,加尔文鼓励人们自我奋斗,去追求无穷无尽的财富,说财富是蒙上帝之恩而获得成功的标志,认为通过改造社会,在现世建立上帝之国,就是荣耀上帝。 ③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譬如,教友之间的友爱、诚实、扶助、信赖超过了对神的崇拜、敬仰、畏惧、服从,教徒们主要不是坚信神的存在和威灵,而是更着重于情感的寄托和交流。 ④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譬如,基督教在“自养名义”下,兴办“三自企业”“三自商店”“三自医院”等经济实体。 ⑤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性减少。譬如,20世纪出现的经验主义神学、妇女神学、黑人神学、上帝已死神学等。 ⑥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譬如,伊斯兰教的一些著名的清真寺成了旅游胜地,就连著名的少林寺也办起了多种盈利性的经济实体。8.参考答案: 主要是指生死流转之苦9.参考答案: 1、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所以人因此而获罪。2、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理智和意志中都浸透着恶。3、人凭借本身的自由意志的行动只会做恶,人在道德上的善恶不取决人,而取决于对上帝恩典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拯救。10.参考答案: 主要是指生死流转之苦。苦因:众生盲目追求意志所造就的业力。11.参考答案: 区别: ①宗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并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成为高级的、精致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完整的、系统的教义、神学、经典、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及规范化的礼仪、制度。迷信则是承袭了原始宗教或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巫术中一些粗俗的、低级的内容。譬如神汉、巫婆通过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等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既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又破坏社会秩序。而宗教的罪的思想则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建立。 ②宗教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它既有摆脱人间痛苦的现实要求,又向往超现实的来世幸福,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力图通过修身、养性、行善、博爱等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自我的完善,企望通过对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崇信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譬如加尔文鼓励人们自我奋斗,去追求无穷无尽的财富,说财富是蒙上帝之恩而获得成功的标志。封建迷信构不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在各种神怪、精灵、鬼妖的名义下,通过欺骗与不法行为,回答某些人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解决一时的痛苦,迷信职业者主要目的是为了骗取钱财,不惜采用愚弄、摧残、恐吓等手段,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破坏社会安定,属违法活动,被政府明文取缔或禁止,对造成危害或屡教不改者则要依法处置。譬如我国刑法第165条规定:“神汉、巫婆借迷信进行造谣、诈骗财物活动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③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宗教有严密的组织和团体,按一定的仪轨,在特定的场所活动。譬如基督教建立教堂作为活动场所,还有神父、牧师、修女等组织体系。迷信一般是无组织、分散的、无规范的,并无固定场所进行。个别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小型的、秘密的组织,具有会道门性质,完全是非法的。譬如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多为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却自诩为神汉、巫婆、巫师、坛主等。 ④本质区别:宗教是伴随人类文明脚步而发展的一种文化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迷信是封建糟粕,属该抛弃的东西,不具备任何优秀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对今天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有害的作用。 譬如农民阶级曾以宗教为其思想武器,掀起过反封建的起义:新兴资产阶级曾以宗教为武器,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用以发动群众推翻封建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但是若是肆无忌惮地宣扬迷信,散布愚昧,则会污染文化环境,制造社会混乱。12.参考答案: 1、福柯认为基督教摧残了人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基督教的价值观实质是再用普遍性的规则、总体性、当作普遍观念的主体性以及伦理道德规范抑制人的个体性、具有生命创造力的性欲以及多样性的主体性。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的现代性从这一点来看是与基督教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对人的创造性生命力的压制这一典型弊端任然是基督教神权对人权宰制的延续。 2、而关于怎样消除基督教的这一霸权,他并没有提供出现成的方案,只是明确了两点: (1)现代性抹杀人性的弊端肇事于基督教文化; (2)可以从被基督教爱哦文化断裂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中接见美学意味的和知识真理意味的性事观。 3、他关于人的性事的古希腊罗马立场和对基督教文化的判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衡量人性的发展完善与否需要一个标准,而希腊人的美学原则的目标也是一种普遍意义的理性规则;人性的快感具有审美意义应该予以鼓励欣赏而这种价值取向与他所说的对人性的看管又是矛盾的。看管也是有原则和立场的,这种原则和立场也是一种理性规则。所以,福柯对基督教传统的批判只适用于批判基督教文化和现代性中的抽象性教条,他的批判指出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中饥饿见那些能够反映个体性、差异性及自由思想的价值,而不是替代现代性中约束人性弊端的现成方案。13.参考答案: 1、关于艺术起源和审美的学说,康德提出席勒等人发展,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于精神二方面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 2、因此人们总是想利用剩余的精力创造一个自由天地也就是游戏。 3、游戏的根本特点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游戏的状态即自由审美的状态,审美就是游戏。艺术起源于这种游戏。14.参考答案: 1、教革命的一为领袖,其把宇宙中的一切归之与上帝永远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取决与上帝预先的拣选是上帝的恩典,是不为人知的秘密。2、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认为人做善功并不能使人获得拯救。3、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和信仰圣经直接和神沟通。15.参考答案: 1、奥古斯丁解释教义的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有原罪和现世罪,使人的世界成为被上帝定了罪的世界,只有天国完美无缺能够使人永远幸福。2、但得到拯救不取决于人的自身的自由意志而是取决与上帝的恩赐,人是否可以成为善良的人,可否进入天国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16.参考答案: 利科认为隐喻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润色话语,而且本身还能为话语增添新意。利科还进一步将隐喻分为活隐喻和死隐喻。活隐喻能够为话语提供新意,刺激读者或听者产生联想,而死隐喻不能传递新意,只能表达词典中规定好的信息。宗教语言中一旦有隐喻的介入,话语原来的语义限制就被超越。17.参考答案: 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第一,实在论的上帝观是“粗暴的错误”。在库比特看来,传统的神学都受到了柏拉图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都在寻找一个外在的超越性实在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上帝观。他认为,传统的上帝观应该让位于非人格化的绝对者,宗教要想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则必须改变它传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重建一种安身立命之道俾其为人所心甘情愿的吸收、自觉的运用并转化为人伦日用的普遍价值,我们不能再相信外在于人的客观的神,这个神与其他的因素一起外在而先验的给我们规定了道德价值和精神路线,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扼杀。所以,从解构超越性的实在论和尊重人主体之创造性而言,佛教教义是更符合后现代主义宗教思想的。 第二,宗教的价值:自我圆满;在库比特看来,上帝是人格化的宗教要求或条件,它意味着我们应该自觉自愿的提高精神境界、自愿的富有灵性,上帝的特性就是凸显灵性的主要特征,这自然也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特点,这种精神上的自主性一定会将我们从传统神的精神权威中解放出来,成为我们自己的内在信仰保证。每一个意识到自己自主性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精神的上帝,用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谈论上帝,而不是以描述经验事实或绝对权威的方式谈论上帝,就是将宗教传统中绝对价值观与我们人的主体性、心理需要和个人体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信仰者精神资源,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标准和独断的期待,这样才能够体会现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将恐惧、惩罚、救赎的上帝变成信仰者内在的生命。18.参考答案: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19.参考答案: 1、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所以人因此而获罪。 2、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理智和意志中都浸透着恶。 3、人凭借本身的自由意志的行动只会做恶,人在道德上的善恶不取决人,而取决于对上帝恩典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拯救。20.参考答案: 1、佛教哲学的一个根本理论基石,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的起因,即诸法由缘而起。皆存在于各种关系中间,没有独立的自性。 2、万事万物因为各种关系的聚合和消散而生起灭去,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成任何事物和现象,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21.参考答案:C22.参考答案: 是一门对于宗教现象及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这里所谓的“哲学思考”更主要的是讲哲学所提供的方法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哲学,意指:争论、分析、辩证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在西方学问的传统中,宗教哲学包含两种物质的内容:一是以宗教的立场借鉴哲学方法思考宗教问题,一是以哲学的立场和哲学的方法思考宗教问题。23.参考答案:(1)基本内容: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意义:A.区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为哲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D.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变革现实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责。24.参考答案: 强调“耶路撒冷与雅典、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德尔图良、巴特等)。25.参考答案: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宗教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宗教的价值问题的考察。众所周知,宗教最核心的概念是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全善、全美的。然而在科学的语境中,我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绝对真理。因此,上帝这个绝对的他在,这个作为绝对的真理概念的价值就在于永远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人类精神在世界的有限知识里去追寻无限。其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