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古注的阅读对训诂实践有什么意义?2.简述训诂学的历史性的原则。3.简述《释名》对今天研究的启示作用。4.“大臣相与阴谋。”句中“阴”与“谋”是什么意思?5.连类并称6.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7.简述训诂学与文字学的关系。8.旧训诂有哪些弊病?9.简述汉代训诂的成就。10.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主要有哪几步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11.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12.形训有哪些局限性?13.简述《辞海》对“训诂”的解释。14.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15.简述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6.翻译: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17.简述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缺点。18.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呢?主要有三个方面:19.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20.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1.简述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特色。22.集解类注释23.《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24.《释名》是一本什么样的一本书?2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有哪几个优点?26.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27.章句类注释28.翻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29.翻译: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邶风,柏舟》)30.就阐明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什么?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古注在训诂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训诂学起源于对古书的注释。在历代丰富多彩的注解之中,词义的训释所占比重最大,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前代传注训诂的成果,常常被训诂专书吸收或成为后人训诂论的依据。 3、历代古书的注释的是我们今天训诂工作获得材料的丰富来源。2.参考答案: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字形来说,一个字有古形,如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的字形、篆书的字形等;有今形,如隶书的字形、楷书的字形等。从字音来说,有些字的读音也许没有多大变化,但大多数字有它的古音(上古的字音和中古的字音),也有它的今音。从意义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语言的几个要素里,词义的变化是最快的。它不仅有古义、今义的差别,多数词的古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正因如此,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观点,坚持历史的原则,把词义的变化看成动态的,不能静止地看待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词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理清。3.参考答案: 《释名》从声音的角度来解释词语,它首创声讯的方法,当然《释名》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先秦以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即用语音入手的新训法,早为训诂家采用。如《尔雅》《说文解字》等。但其与《释名》有2点不同。 其一在数量上,过去只是偶一为之,而《释名》则全部采用声训。 其二在语言学思想上也大不相同。过去使用声训来宣扬儒家思想,而《释名》则是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词源,突破了文学形体,突破了拿文字宣扬儒家思想,用语言声音以探求意义。 《释名》保存了许多词语古义,记录了许多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此外,它所提供的东汉末年语音资料,可以据此考察当时语音的演变,也是很宝贵的。4.参考答案: 阴是暗中秘密的意思。 谋是谋划的意思。5.参考答案: 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6.参考答案: 1)文字学方面。段氏对《说文解字》作了全面的梳理。其中,对许慎六书理论的阐释,对《说文解字》以形说义的总结,对全书体例的揭示,都是度越前人的,段氏还常常使用“古今字”、“通假字”、“某字行某字废”等术语,对包括古今字、通假字、正俗字等在内的文字的使用情况作出说明。 2)音韵学方面。段氏在古音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分古韵学为十七部,特别是将之、脂、支三部分立,最为人所称道。具体是段氏在每个字下,都注明属于十七部中的哪一部。并且对形声字声旁的作用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凡同声者必同部”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 3)校勘学方面。《说文解字》传世既久,错误不少。段氏从揭明《说文解字》体例出发,对原书作了精心的校勘,总凡改篆90,增篆24,删篆21,尽力试图恢复《说文解字》的原貌。7.参考答案: (1)训诂学要以文字为辅翼; (2)根据字形推求字义; (3)宋代王圣美所谓的“右文说”; (4)段玉裁“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通”。8.参考答案: (1)穿凿附会; (2)繁琐寡要; (3)望文声训; (4)随意破字; (5)增字强释; (6)不解语法。9.参考答案: (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10.参考答案: (1)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仍然是注,只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 (2)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各篇或各章之后; (3)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之后; (4)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5)义疏与经注合印,开始于南宋。11.参考答案: 可归纳为: 1.因果的引申。 2.时空的引申。 3.反正的引申。 4.虚实的引申。12.参考答案: 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 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13.参考答案: 《辞海》在总结前人对训诂的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各有关说法,给训诂所下定义及引例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日晓,齐宋之间谓之哲。”14.参考答案: 训诂学与语法也有密切关系。“训诂学家必须具有文法观念,才能把许多疑义的字句解释得怡然焕然,才能把前代许多增字为释的弊病和结蘜难通的解释扫除廓清。”(张世禄《训诂学与文法学》,载《中国文法载革新论丛》第171页,1958年,中华书局)杨树达《词论•序例》:“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在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但独立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很迟.早在先秦,语法观念与训诂学同时从名学研究中萌发。如《墨子•经说上》分析“且”字的语法作用,秦代就伴随着训诂学而发展,语法问题探讨包含在训诂之中,训诂学家们在解释词义时常常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具体意义。 例如《公羊》、《谷粱》二传就已经能从语法的观点上说明内动词、外动词、主动词、被动词,以及词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西汉时又出现了虚辞的概念。如西汉毛亨把“且”一类字称为“辞”,随后人们对虚辞认识越来越深入,东汉郑玄改称“语助”,到唐代孔颖达把字分为“虚字实字”,并且开始使用“语法”一词。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利用前人的构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来解决古书疑难词义的问题。训诂学与语法学不同,训诂学研究语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时期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研究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而是借助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以便人们读通古书。15.参考答案: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16.参考答案: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17.参考答案: 1)训诂学为经学的附庸。他们尽力做注释疏证,把精思所得的见解变成凡例分散在经书注释中,没有写成系统的理论专著。 2)依声破字是合理的训诂法,但是滥用通转,附会穿鉴,是王氏以后训诂的通病。 3)清代几个杰出的小学家懂得语义有古今之变,具有历史观点,但由于厚古薄今,轻视唐以后的轻词俗语,不去作系统研究,虽有不少人积累了资料,但作为语言史的研究是没有的。18.参考答案: 第一,是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 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 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19.参考答案: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 ②清代讲究“汉学师承”。 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20.参考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21.参考答案: 首先,《春秋经传集解》在阐明《春秋》、《左传》的体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其次,杜注在不少地方附带阐明了古代礼仪制度。 再次,杜预注《春秋》、《左传》,重视词义。22.参考答案: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 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23.参考答案: 这样的句读不对。 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 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24.参考答案: 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这部书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的。刘熙在自序里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刘熙解释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 如“日,实也”、“月,阙也”,这种解释已见于《说文解字》,但是刘熙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全书都是这样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缘由来。如说:“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体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诸如此类都是就音以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刘熙所加的声训,虽然有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而没有亡佚,与人民很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释名》这部书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释名》书中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以跟《尔雅》、《说文》等书相参证。全书以声为训,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韵韵近字,或取声同声近字,由此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不能等闲视之。25.参考答案: 首先,《集释》汇集了前修时贤的虚词成果,一书发挥了多种书的效用,省去了读者的不少翻检之劳。 其次,在采集诸家之长的同时,裴氏也对前人的失误作了纠正。 再次,裴氏对一些虚词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26.参考答案: ①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推求事物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 ②右文说从一组词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具有同一声符的字词,含有共同的意义音素,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和字意的关系入手,系统的研究汉字,揭示了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但仍然局限于形体。如以“戋”为声旁的字都有小的义,有“攸”为声旁的都有长的意思,以“农”为声旁的都有多的意思。 ③音近义通,是清代学者广泛使用的术语,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就相通,摆托了汉字形体的限度,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意义,但也不可滥用,如明声母的字“暮、墓、晚”就表示与黑暗有关的意思,阳部字如“亮、旺、强”都有明亮的意思。27.参考答案: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 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28.参考答案: 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29.参考答案: 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30.参考答案: 1)指明杜注的训诂根据。 2)申明、阐释杜氏的注解。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简述《方言》的内容。2.简述声训的弊病。3.就维护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什么?4.简述王引之《经传释词》的缺点。5.解释文句包含哪些内容?6.简述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的缺点。7.举例分析“犹”的用法。8.论述《说文》的释义体。9.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10.纂集工作11.简述洪诚《训诂学》的优点。12.简述“浑言”、“析言”等术语的用法。13.说明浑方(散文)与析言(对文)在训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14.简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两书的优点。15.简述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16.“训诂学”在解释文句时会涉及哪些问题?17.《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1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痛”和“恨”是什么意思?19.“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示尝。”句中“肯”和“綮”是什么意思?20.互文2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有哪几种类型?22.举例说明训诂学对字典辞书鳊纂工作的指导作用。23.郑玄补充说明《毛传》具体有哪些?24.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25.以清代为例,简述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26.简述《毛传》的不足之处。27.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28.简述训诂简史。29.什么是误文、形讹、坏字?30.“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通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或者称凡语,指广泛通行的一般说法,类似后来的普通话; 2、某地某地之间的通语,指通行区域比较广的方言词; 3、某地语,或者称某某之间语,指个别地区方言词,其范围比上一类狭窄; 4、书中记载有不少方言同源词,有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 5、拿本书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古今语的联系,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2.参考答案: 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总体上看,也确实如此,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并不存在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据今音想当然地侈谈音转、通假,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 再次,对形声字声旁表意作用要作具体分析,无限夸大声旁表意的作用或者简单地加以否定,都走向了极端。3.参考答案: 1)大凡杜注和前人说法不同的,孔氏就自觉地站在杜注一边。 2)杜注有误的地方,孔疏也每每为之作解,甚至曲为之说。4.参考答案: 1)过于自信,动辄破字。 2)原文可通,而辗转为训。 3)义项分得太细而缺乏联系。5.参考答案: ①分析句读(停顿); ②疏通句意; ③阐明语法。6.参考答案: 一是研究方法陈旧,缺乏现代语法学观念。 二是书中所释的虚词基本上都是单音词,很少解释相关的复音词。 三是研究的范围局限在先秦两汉的典籍,而对后代的虚词全不注意。7.参考答案: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例《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8.参考答案: 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②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如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如刃,象刀有刃。休,从人从木。 ③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如,参,商星也。应解为:参商,星也。 ④用“读若”“某声”说明字的读音。如哙,读若快。江,从水工声。9.参考答案: 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 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10.参考答案: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 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11.参考答案: 一是能够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训诂学的得失作实事求是的评判和分析。 二是具有语言发展的历史观点,能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考察词义特别是常用词词义的演变。 三是具有深刻的现代语法学观点。12.参考答案: 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言、散文,与析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统称说之意,用以说明同义词共同的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如:《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浑言则“疾”、“病”意义相同。 《说文解字•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析言,也叫“对文”、“对言”。 同“浑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分析称说之意,用以辨析、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日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也。许浑言不别也。”13.参考答案: 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二者旨在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如说文走部,走,趋也。14.参考答案: 1)考释词语,多揭古义。 2)因声求义,不限形体。 3)校勘精确,颇多发明。 4)明辨句读,纠正误解。 5)善于发凡起例,总结规律。15.参考答案: 1)《闲诂》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考求词义,突破字形的束缚。 2)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闲诂》。16.参考答案: 解释古籍中文句的意义是训诂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古代典籍都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解释文句意义首先就要分析古文的句读.弄清古文何处该断。句子断开了,才谈得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其次,解释文句还要涉及对句意的疏通。因为古文的意义之所以不容易理解,除了字词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些不属于解释字词的范围;或者说,有时各个字词的意义弄清了,并不等于整句的意思就清楚了。还要结合句子的结构、语气、表达方式等,才能把句子的意思解释准确。有时候,解释文句的意义还会涉及到对语法现象的阐释。因为有些句子只有把字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确定以后,句意才能解释明白。17.参考答案: 这条注释不能算错。 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 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18.参考答案: 痛是非常的意思。 恨是遗憾,婉惜的意思。19.参考答案: 肯:紧附在骨头上的肉。 綮:筋肉聚结处。合为筋骨结合处,要害之地。20.参考答案: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21.参考答案: 古今字是同一个词串连起来的一组古今不同的汉字,这些字有明确固定的相承关系。 古今字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后造的今字取代古字的本义,如县、悬。县的繁体本义是头倒过来的意思,后造的悬字取代了县的本义; 第二类是今字只是分担古字中一个意义,而且多数今字所分担的是古字的引申义,如昏、婚。古人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称结婚为昏,后因本字义多,另造了个区别字“婚”。22.参考答案: 工具书韵编纂_和修订,也离不开训诂学理论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编纂工兵书必须参照前人的训诂书和注释书.前人·的训诂书已经基本奠定了工具书的编写方法。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尔雅》首开用同义词解释词义的方法。这些都为今天编写的辞书所采用。 其次,对词煲作出正确的解释,是编写工具书最首要的任务。古代的训诂书、注释书对词义的解释,大多都是言之有据、比较准确的。今天编写辞书无疑要参考它们。如“黎明”一词,不同韵辞书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解作“天快亮的时候”,有的解作“天刚亮的时候”,有的解作“天将亮未亮之时”。根据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黎明”一词又作“犁明”、。迟明”。“黎”、“犁”、“迟”都应训为“比”。杨树达在《词诠》中也认为“黎”、“犁”、“迟”都是时阅介词意为。及也,比也。至也”。有了以上训诂成果的证明,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黎明”是指“天已经亮了的时懊“-把它理解为“天快亮的时候”、“天将亮未亮之时”都是不准确的。23.参考答案: 1)说明章旨; 2)串讲句意; 3)解释词义; 4)指明假借; 5)阐明语法; 6)校正文字错误。24.参考答案: 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25.参考答案: 1)对音义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早期的“声训”,到晋人首创至宋代成熟的“右文说”,再到“声近义通”,再到清代乾嘉大师的“因声求义”理论,就是正确认识的体现。 2)学风、态度严谨求实。特别是清代的学者,一些名家的著作,都是采用了“十年磨一剑”的方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经历十年乃至数十年方才问世,如王念孙写《广雅疏证》用了近十年,邵晋涵写《尔雅正义》用了二十年,郝懿行写《尔雅义疏》用了三十年,等等。其谨严的风气于此可见。 3)善于创通义例,总结规律。清代学者注重方法论,善于发明义例,总结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训诂校释中去。 4)训释精当而富有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26.参考答案: 1)一类是受时代的局限,对诗意有所曲解。如《周南。关雎》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千古绝唱,却成了作者的说教。 2)另一类则是注解不确,如《周南。卷耳》:“采采,事采之也。”“采采”应是形容茂盛的样子,形容词,毛氏当动词来理解,不正确。27.参考答案: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独立地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