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背景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的考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 【试题】在一定条件下,和I-发生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6I-+6H+=R-+3I2↓+3H2O (1)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考试结果】60%的学生的答案为(1)R的化合价为6-n,;(2)R最外层电子数为5。 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解题思路是()。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2.背景材料: 在做Cl2与Na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下面是某老师对Cl2与Na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在U型管的中部放入适量的KMnO4粉末,两端用单孔橡皮塞塞紧,一段橡皮塞中插入含有浓盐酸的滴管,另一段橡皮塞中插入一个球型管,其下端放入一些石棉线,上面放入一粒绿豆大的Na,在球型管的粗口端放上一个硬纸片。反应时,只需将滴管内的浓盐酸滴入U型管中即可。 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 (2)该改进实验体现了实验教学的哪些改变?(任意写出三个方面)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必要的基础的学生实验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是初中生必须完成的化学实验是()。A、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B、粗盐的提纯C、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D、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其pH,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4.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重水(D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下列关于pD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的pD=7.0 B.1L含0.01mol的NaOD的D2O溶液,其pD=12.0 C.1L含0.01mol的DCl的DO2溶液,其pD=2.0 D.在100ml0.25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0.20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所得溶液的pD=1.0 【考试结果】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5.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等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分别代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就此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属于()。A、角色扮演B、社会调查C、科学探究D、小组讨论6.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7.为了萃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A、CClB、汽油C、苯D、酒精8.完全燃烧某可燃物2.3g,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A、一定属于烃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所含元素大于三种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B、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的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2NAC、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D、78gNa2O2固体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2NA10.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A、纸质学习材料B、视听学习材料C、电子学习材料D、以上三者都是11.下列关于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B、二氧化硅可以和水直接反应来制取硅酸C、硅可用作太阳能电池D、硅酸钠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1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通常作为医用酒精B、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的提镁都包含化学变化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D、利用高纯度二氧化硅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3.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Z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问题: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策论有哪些?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14.提出问题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类型()。①导向性问题②形成性问题③评价性问题④一贯性问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5.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后H原子个数增多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6.背景材料: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一位老师在设计“醛的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他想到既然葡萄糖可以还原氢氧化铜,为什么不用葡萄汁来直接做实验呢?于是.他向葡萄汁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这位教师很兴奋,但是一位同事却提醒他:葡萄汁的成分很复杂,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 问题: (1)什么叫作创设情境?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该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请猜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3)这一事件对你进行化学教学有什么启示?17.下面是关于中和滴定的实验叙述:取25mL未知浓度的HCl溶液,下列操作中有错误的是()。a.放入锥形瓶中,此瓶需事先用蒸馏水洗净。b.并将该瓶用待测液润洗过。c.加入几滴酚酞作指示剂。d.取一支酸式滴定管,经蒸馏水洗净。e.直接往其中注入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f.一旦发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即停止滴定,记下数据。A、d、e、fB、b、d、e、fC、b、d、eD、b、c、e、f18.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略 【概括】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组实验并讨论】略 问题: (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作简要介绍。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19.下列化学课题中,属于以巩同知识技能为主的课型是()。A、化学理论课B、化学复习课C、化学实验课D、元素化合物课20.下列不属于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的是()。A、实验者B、实验内容C、实验仪器D、实验地点21.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A、成长记录袋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考试D、作业评价22.完成如下化学实验探究模式: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A、收集证据B、验证假设C、进行实验D、查阅资料23.下列关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南2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模块构成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考试的命题依据C、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当作学习要求D、化学新课程教科书在编排上主要采用社会中心编排模式24.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NaClAgNO3Na2SO4B、H2SO4NaClBaCl2C、Na2SO4KNO3NaOHD、FeCl3NaClKOH25.食品塑化剂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多种饮料、果冻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塑化剂有毒,摄入过多可使人致癌。常用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HO。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物质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②该物质中含有24个碳原子③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④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⑤少喝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⑥经常吃方便面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A、①④⑤⑥B、①②③C、①③⑤D、③⑤26.在化学探究活动中,除了要考虑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下列适宜在中学化学中作为探究问题的是()。A、食盐能否溶于水中B、什么样的溶液能够导电C、酯化反应按什么方式脱水D、同位素物理性质相同吗27.下列各组反应中,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A、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B、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D、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28.已知,现把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Cl3和Zn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反应器中所得混合物除了SO、Cl-外还有()。A、Zn2+、Cu、Fe2+B、Zn2+、Cu2+、Fe、Fe2+C、Zn2+、Cu2+、Fe2+D、Zn2+、Cu2+、Cu、Fe2+29.实验室用溴和苯反应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如下操作精制:①蒸馏;②水洗;③用干燥剂干燥;④用10%NaOH溶液洗;⑤水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③①C、④②③①⑤D、②④①⑤③30.已知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3-NH-NH-CH2)的燃烧热为-6000kJ/mol,则30g二甲基肼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A、3000kJB、1500kJC、6000kJD、12000kJ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5、7。解题思路:①根据离子反应电荷守恒思想,可以推断反应前的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为-1(因为反应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为-1)。又因为I-与H+>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之和为0,因此所带电荷数为-1,因此n=1。于是可以推断中R的化合价为+5;②由于R-只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明R原子只能得到一个电子。因此R最外层电子数为7。 (2)①没有注意到整个反应前后电荷守恒,而只注意到RO3带电荷为"-n,"的事实;②错误在于求出R的化合价为+5后,认为+5价为该元素的最高正价,从而推断最外层电子数为5。2.参考答案: (1)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有:①改进后的实验,不需要事先收集一瓶氯气;②整个反应无需加热;③实验现象明显,可连续多次实验;④实验用药少,可节省药品;⑤实验成功率高。(2)①实验的绿色化,体现关注环境的科学态度;②实验改进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紧密结合;③实验改进微型化,突显了经济性;④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他合理方面宜可)3.参考答案:A4.参考答案: (1)选CD。 (2),所以: ①重水的。 ②含0.01molNaOD的D2O溶液1L,其pOD=2,pD=14.8-2=12.8。 ③溶解0.01molDCl的D2O溶液1L,其pD=2。 ④在100mL0.25mol/L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0.20mol/L的NaOD的重水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D2O,反应剩DCl的量n(DCl)=0.25×0.1-0.2×0.05=0.015mol,总体积V=0.15L,物质的量浓度c(D+)=0.015/0.15=0.1mol/L,因此pD=1。 (3)产生错误的原因:选A选项的同学没有理解pH、pD的意义,将常温下中性溶液的pH与pD混淆;选B选项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重水的离子积与水的不同。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A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C9.参考答案:C10.参考答案:D11.参考答案:B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化学理论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理论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3)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的学习策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14.参考答案:C15.参考答案:B16.参考答案: (1)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特定的情境背景而建构起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事例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思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2)不能。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等其他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3)真实情境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进行科学推理的思维:有葡萄糖可使氢氧化铜变红,使氢氧化铜变红的只能说明是还原性物质,并非都是葡萄糖。生活用品实验与化学试剂的关系:生活用品实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化学试剂做实验,变量少易控制,两者可结合起来、相互复证。17.参考答案:B18.参考答案: (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19.参考答案:B20.参考答案:D21.参考答案:C22.参考答案:B23.参考答案:B24.参考答案:C25.参考答案:D26.参考答案:B27.参考答案:D28.参考答案:D29.参考答案:B30.参考答案:A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下列对化学知识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物质的俗名:氢氧化钠——苛性钠、碳酸钠——纯碱B、物质的分类:CH3COOH--酸、NH·H2O-碱C、物质的物理性质:干冰——能升华、氧化钙——加水放热D、物质的鉴别:食盐与碱面——加食醋、化纤与纯羊毛面料——点燃2.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其根本属性是()。A、主体性B、社会性C、物质性D、特殊性3.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反映化学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和核心知识的是()。A、化学与技术B、实验化学C、化学反应原理D、化学与生活4.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3+CuCl3。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A、烧杯中有铜无铁B、烧杯中有铁无铜C、烧杯中铁、铜都有D、烧杯中铁、铜都无5.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C、答卷费时,速度慢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6.以溴乙烷为原料制取1,2-二溴乙烷,下列转化方案中最好的是()。A、B、C、D、7.认知需要情感,情感影响认知,教师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A、智慧技能B、情感技能C、动作技能D、一般技能8.下列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CO2中少量O:通过灼热的铜网后收集气体B、除去K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C、除去苯中溶有的少量的苯酚:加入适量浓溴水反应后过滤D、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稍过量的双氧水后放置9.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10.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的化学式为CH2B、丙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3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11.背景材料: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试列举新课导入主要的几种方法。上述新课导入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一种方法? (4)海水提溴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工业流程所经历的主要步骤有哪些?12.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将它们混合并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肯定错误的是()。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B、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C、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D、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1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C、科学技术和社会精神的统一D、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14.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能力D、情感·态度·价值观15.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16.下列化合物中不具有顺反异构的是()。A、CH3CH=CHCH3B、(CH3)2C=CHCH3C、CH2=CHCH=CHCH3D、CH2CH=CHCHO17.设计"调查日常生活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这一活动,运用了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A、激发教学B、情景教学C、探究教学D、实验教学18.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有以下功能()。A、反馈调节功能B、展示激励功能C、记录成长功能D、以上三项19.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A、各自孤立地设计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D、突出"任务"、整体设计20.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20放出2.24L的H221.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 【试题】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考试结果】部分学生按下述思路解题而错选答案A或B。 由于要配置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因此需要溶质的质量为:(1)若溶质为硫酸铜,则0.48×160×0.1=7.68g,因此选择A选项;(2)若溶质为CuSO4·5H2O,0.48×250×0.1=12.0g;因此选择B选项。 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___,解题思路是_______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22.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A、F2、K、HClB、Cl2、Al、H2C、NO2、Na、Br2D、O2、SO2、H2O23.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42-,⑥SO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24.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25.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具备化学教学的综合能力,以下各项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A、观察能力B、实验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26.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芳香族化合物B、属于卤代烃C、具有酯类化合物的性质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27.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mol氧气与足量的钠反应得电子数一定为0.4NAB、0.1molNa2CO3固体中共价键数为0.4NAC、0.1mol·L-1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含有Fe(OH)3胶粒数一定小于0.1NAD、0.1mol甲基中含有电子数为0.7NA28.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K+、Na+、SO42-、AO2-B、c(H+)=0.01mol/L的溶液中:CH3COO-、NH4+、Cl-、Na+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Mg2+、Na+、Cl-、NO3D、pH=12的溶液中:AlO2、Na+、SO4-、SO3-29.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实验探究】铜片和锌片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导线中间连入一个电流计),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图4),观察现象。 【学与问】根据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与铜的活动性比较,锌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选出。这一变化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锌片:Zn-2e2+=Zn2+(氧化反应) 铜片:2H2++2e+=H2+↑(还原反应)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实践活动】 目标: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等)、电流表、500ml烧杯。 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及记录: 试说明化学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针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 (1)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 (4)设计教学板书。30.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C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C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D7.参考答案:C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②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③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④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②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③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④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②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①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②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价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3)板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物 2.氢氧化物 3.铁盐和亚铁盐 4.Fe2+与Fe3+的检验 (4)利用问题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①学校红墙上红色油漆中的红色物质是什么?②红砖为什么呈现红色? (5)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SO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