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心,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不断提升,京津冀三地如何在机制创新和政策协同上取得突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当前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机制创新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京津冀区域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但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从经济发展来看,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其经济总量和创新能力均居全国前列,而河北的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天津虽然作为直辖市,但其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与北京相比仍有差距。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然而,由于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一些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影响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区域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地区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在区域政策方面,京津冀地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地难、执行不力等问题。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导致政策之间的衔接不畅,影响了协同发展的效果。综合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和机制建设,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与协调,推动经济、交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实效。三、机制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实施离不开机制创新的推动。机制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的发展效率,还能够推动区域内部的合作与共赢,形成良性的区域发展格局。机制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三地可以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协调机制不仅促进了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机制创新有助于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通过机制创新,可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从而破解这些瓶颈问题,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机制创新还能够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地区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等,以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机制创新可以为这些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进而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机制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还能够解决协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未来,京津冀地区应继续深化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中国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区域政策推动三地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为此,本节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政策的制定必须基于三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需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与北京和河北的联动。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应注重优化空间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实现三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区域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应加强政策协调与联动。建立三地之间的政策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衔接。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影响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三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五、案例分析为了深入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协同发展实践,旨在通过具体实践来展示协同发展的成效、问题和挑战。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承载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任。通过创新城市规划理念,构建绿色生态、智慧交通、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副中心,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副中心与周边地区的深度融合。津冀产业协同园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同质化竞争、人才短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治理难度大、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深入实施。通过对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实施。也需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六、结论与展望经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的深入探讨,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机制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包括政策协同、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等多个方面。这些创新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进程的推进。因此,应当加强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展望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和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京津冀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为京津冀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京津冀地区应当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具体而言,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包括:一是深化政策协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和统一开放。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分工和布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通达性。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内部和对外联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抢抓发展机遇,才能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参考资料:京津冀协同发展(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2023年12月25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京津冀三地在雄安新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并共同发布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以务实举策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习近平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2018年7月26日,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丛亮在论坛上介绍,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严格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有序疏解。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2020年5月28日,从河北省财政厅了解到,河北首次冠名发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150亿元,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12月25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京津冀三地在雄安新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并共同发布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以务实举策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2023年12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加快实现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参加两市一省规划学(协)会和城市科学研究会、规划设计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联合召开的“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与会者,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区域治理达成共识。现发出如下倡议: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乡空间格局。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两市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日前,记者从天津市政府获悉,《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简称“方案”)已获官方通过,标志未来5年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据了解,天津方案涵盖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构筑交通网络、改革开放、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五方面。天津方案将“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置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措施首位。未来五年,天津将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等,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在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方面,方案指出,天津将以海空两港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骨干,全面提高航运服务辐射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改革开放方面,该市将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自创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形成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投资贸易高度便利、示范引领作用强劲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天津将打造水绕津城、城在林中、天蓝水清;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方面,该市将提升中心城区,增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做强辅城和中等城市。天津师范大学自由经济区研究所所长孟广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上述方案突出了制造业,符合天津特色。孟广文认为,天津制造业不仅应成为生产与加工装配基地,还应该向自主创新和总部基地方向发展,以形成处于高端制造业价值链的产业群,带动天津及区域经济发展,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1月10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河北高院“)自觉把法院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大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持以法治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写入了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严格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有序疏解。二是以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加快推进雄安新区改革开放工作,选择一批符合规划方向、条件成熟的轨道交通、水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尽早启动建设。三是高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平稳有序推进北京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搬迁,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四是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强化区域污染的联合防控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继续压减过剩产能,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五是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眼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以及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立体化、网络化交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不断提高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曹妃甸、黄骅等沿海港区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逐步引导京津冀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转移,缓解人口向北京过度聚集压力。建设张承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资源税和碳排放税改革,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经济区和京津冀的大数据支持中心。通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切实缓解京津冀地区过重的燃煤消耗压力;同时通过资源税改革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建设京津的生态后花园和休闲旅游通道,起到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实施京石走廊地带的协同发展工程,促使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向该地区延伸,以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产学研体系。北京应积极帮助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压缩。由国务院牵头编制首都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周边地区60-80公里范围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北京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共同划定生态红线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和新城建设。2016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服务和保障京津冀发展提出了18条举措。《意见》根据功能疏解、产业升级转移等要求,作出相应规定。《意见》明确,将建立健全京津冀法院工作联络机制,以“协同司法”保障“协同发展”。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培育和发展两个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把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双增长极。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三地市场壁垒仍然存在,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软件。京津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具有较强的二元经济特征,京津强烈的“空吸”作用和较差的辐射带动力,可能会导致没有经济腹地。经济腹地与经济中心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就谈不上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现代化,只能产生孤岛型中心城市。京津冀都市圈内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能够接受核心经济辐射的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很好地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梯度转移。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动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产业对接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与铁总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编制了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三地谋划了10条高速铁路和城际列车,已经打通了京昆、京台等多条高速公路及一批省内干线、农村公路“断头路”、“瓶颈路”。保津、张唐铁路年内通车。京津城际延伸至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从北京南站到于家堡站,只要1个小时。津保铁路年底通车,天津到保定只要40分钟,且与京广高铁连通,天津到石家庄从目前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京滨城际、京唐高铁率先在天津宝坻站开工,整个线路预计全线开工。港口方面,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在北京和河北设立了10个无水港。机场方面,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天津民航在京津冀地区将建成20座城市候机楼,推出空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项服务。天津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超过1400万人次,这里面增加的客流量绝大部分来自河北和北京。通关一体化改革深化,已有超85%的北京企业选择以京津冀跨关区一体化方式通关,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和运输成本均节省近三成。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2015年1-10月,北京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327个,到位资金17亿元;在河北投资项目2896个,到位资金2381亿元。1-10月,北京、河北在天津投资资金到位额超过1520亿元,占天津利用内资的43%。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设立了200亿元的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2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落户发展。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河北沧州并实现开工建设。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亦庄开发区与津冀合作共建大数据走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加快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在生态方面,深入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成全年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10万亩任务的90%;北京PM5累计平均浓度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拔烟囱”等专项行动,对612家重点污染企业都安装脱硫脱销除尘设施。1-11月,全省PM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5%。天津投入4亿元支持沧州、唐山两市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召开首次京津冀环境执法与环境应急联席会议,并启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执法时间、统一执法重点。一方面,严控增量。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79%。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2300件。另一方面,疏解存量。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水价和全国最严的差别电价政策,运用经济手段推动疏解。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推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这三大重点任务。同时将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的建设。有序把北京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或全部搬到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构将带头疏解,要在2017年底得以实现。如何把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好,北京市将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搞好功能定位。我们把市行政副中心定位为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服务。这个定位必须明确,功能也不能太多。二是做好科学规划。牢牢抓住“三块地”:生态环境用地、居住生活用地、产业发展用地。这三块地要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手上,真正做到心中有规划、手中有土地、发展有政策。三是控制好人口规模。现在通州的户籍人口是87万,我们最终规划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严格做到职住平衡。四是依法管理城市。市行政副中心决不能出现新的大城市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标准,依法管理必须是严而又严,真正做到服务首都工作,连接京津冀发展。2017年3月23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北京市2017年重点工程计划》,指出2017年重点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一共安排了62个项目,计划投资约577亿元:铁路项目方面,2017年将继续推进京张铁路、京沈客运专线、京霸铁路、京唐城际铁路的北京段工程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丰台火车站改建工程、丰沙铁路入地改造等7项重点铁路续建项目。建设方披露,备受关注的城际铁路联络线(即此前的S6线)将先建一期4站,主要服务保障新机场。京冀交界的新机场也是协同发展的亮点。2017年,新机场航站楼计划投资约5亿元。根据工程进展,3月中旬已实现航站楼核心区及指廊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封顶,全面转入钢结构安装阶段,年底前航站楼将完成封顶封围;市政配套项目第一至八标段已于3月初全面开工,主要包括道路、桥梁、管廊、雨水、污水、供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管线、电力管沟和通信管沟等工程,总造价43亿元。同时还将加快新机场交通配套工程实施,起步稍晚的机场北线高速计划四季度开工,将串联新机场高速、京台高速和京开高速。京开高速拓宽工程力争年底前完工,主路将从两上两下拓宽至三上三下,辅路也将有所拓宽。首先要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在制定完成相关政策意见、实施方案基础上,逐步推动形成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向外疏解。第二是推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保持历史耐心,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做深做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容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推动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雄安质量”。第三是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深化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加快行政办公区和公共服务、轨道交通、生态治理等配套工程建设,为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要求,做好通州区与“北三县”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第四是推动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着力抓好清洁能源供应、化解过剩产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等重点工作。第五是推动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把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推进交通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骨干线路和重要站点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点是实施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提升行动、实施三地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行动、实施金融创新协作发展行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协作推进行动、实施资源便捷流动协同促进行动,明确了今后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的“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即1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5个分领域专题报告和18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制度创新案例。梳理总结了三地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产业发展、通道物流、政务服务、要素流动等5个方面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5项分领域专题报告分别是《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一体化的报告》《京津冀海关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报告》《京津冀深化政务服务协同合作的报告》《京津冀联合编制〈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的报告》《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跨省市共建“一二三”发展模式的报告》,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取得的成效。2017年8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协议,北京为雄安推出一批交钥匙工程在雄安布局落地。北京还受雄安委托为其代管这批教育医疗机构,帮助雄安新区建设高起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一直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为了实现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京津冀地区正在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研究。本文将探讨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机制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管理创新也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平台建设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政策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政策体系方面,需要产业、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协调。政策手段方面,应当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调节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施方面,要政策落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确保政策效果。以雄安新区为例,机制创新的实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同时,管理创新也让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雄安新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区域政策研究的实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对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政策研究明确了功能定位和实施路径。在产业协同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升级,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系统。环保政策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以及产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区域政策研究,可以有效地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同时,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的实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研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机械电子材料技术考核试卷
- DB11T 852.3-2014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部分:防护设备设施配置
- DB11∕T 3008.4-2018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 第4部分:信息网络服务
- 带下的课件教学课件
- 情绪调适课件教学课件
- 藏族的课件教学课件
- 税收实务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1》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继电保护》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机器学习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矿山机械设备》复习题
- 冷库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 中国古代楼阁PPT课件
- 排舞教案_图文
- 简单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PPT课件
- 路由和波长分配PPT课件
- 超声检测工艺卡
- 公司“师带徒”实施方案
- AP1000反应堆结构设计
- 《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完整版)
- 5GQoS管理机制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