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把人刮歪刘亮程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了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愤怒的搬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写人和树在风中的表现,意在表明人把自己扶直和树扎根土地,二者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与风抗争。B.“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意在引出深意: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阅历,强大自己,方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C.风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过往,有的人随风而去,寻觅新路,也有更多人留下来,坚守脚下的土地。D.文中虽然写风刮走了麦垛、扭曲了树、刮走了饱含雨水的云、吹旧了墙等,但作者对风的感情并非厌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界现象的形象描述,也隐喻着人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的态度和反应。B.开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让人足以相信这来势汹汹的风真会“把人刮歪”。C.写“麦垛”这一特定场景时,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把一个在风中惊恐惶惑的“我”刻画得惟妙惟肖。D.蒋子丹评价刘亮程的文章“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这一评价在本文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8.文中对铃铛刺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9.作家王必胜认为散文要有“活趣”,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活趣”的理解。【答案】6.B7.C8.①呼应上文点出是铃铛刺留住了风中的麦捆,表明作者对麦捆失而复得的庆幸心理。②引出下文对周围许多东西与生活、生命的关系的议论。9.①内容有趣味,本文描写了很多富有趣味的生活场景,如风把麦捆吹回墙根,村人开会决定不让云停留。②情感有真趣,本文情感表达真切细腻,如我对风的惶恐、对铃铛刺的厌恶和感激。③主旨有理趣,本文蕴含哲理,寄寓着对生命、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④语言有妙趣,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如以戏谑夸张的笔调写风把歪长的树刮直、把人吹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阅历,强大自己,方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理解错误,这句话引出的深意是不论人身处何方,被刮向何处,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神态描写”错误,这一场景中有动作“我把头伸出草棚”和心理描写“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没有神态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原文相关内容为“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前文有“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从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看,作者表达的是人们开始对铃铛刺的误解和敌视,到一场大风过后铃铛刺留住了人们需要的麦捆。对铃铛刺的描写,呼应上文点出是铃铛刺留住了风中的麦捆,表明作者对麦捆失而复得的庆幸心理。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我们周围的都已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即是自然,自然万物就是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活趣”即各种意趣,可以是情趣、理趣或者其他妙趣,或者语言幽默生动等。内容有趣味。很多生活场景富有趣味,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还有入风把麦捆吹回墙根,村人开会决定不让云停留。情感有真趣,“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本文情感表达真切细腻,如我对风的惶恐、对铃铛刺的厌恶和感激。主旨有理趣。“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本文蕴含哲理,寄寓着对生命、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语言有妙趣,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如“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以戏谑夸张的笔调写风把歪长的树刮直、把人吹走。如“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以风趣的语言描写云来云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额尔古纳河右岸①迟子建我是个鄂温克女人。尼都萨满是我父亲的哥哥,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我有一个姐姐,叫列娜。那年秋天,列娜病了。她躺在狍皮褥子上昏睡着。父亲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他一边舞蹈一边唱着,寻找着列娜的“灵魂”。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朝母亲要水喝,还说她饿了。而尼都萨满苏醒后告诉母亲,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母亲拉着我的手走出希楞柱②,我在星光下看见了先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小驯鹿已经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了。我还记得第二天鹿群回到营地的时候,那只灰色的母鹿不见了自己的鹿仔,它一直低头望着曾拴着鹿仔的树根,眼里充满了哀伤。从那以后,原本奶汁最旺盛的它就枯竭了。直到后来列娜追寻着它的鹿仔也去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它的奶汁才又泉水一样涌流而出了。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要被活活地饿死了。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哲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在那个夜晚,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祖先们被迫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放养驯鹿。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负载着很重的东西,但非常灵活。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等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罗林斯基是个俄国人,他每年都会到我们这里来,他上山给我们送来的是酒、面粉、盐、棉布以及子弹等东西,下山带走的则是皮张和鹿茸。他很喜欢列娜,每次上山,总要给她单独带一样东西,刻着花纹的铜手镯啦,或是小巧的木梳子。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那时母亲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太好,已经好几天没有走出希楞柱了。所以当尼都萨满说那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的时候,父亲是反对的。我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正面冲突。想着尼都萨满能在跳神的时刻让灰色的驯鹿仔死去,我很担心他会用那样的办法在一夜之间把父亲弄得无声无息了。我把这想法对列娜说了,列娜说,今晚咱们跟着他睡,这样就能看着他,不让他跳神。第二天早晨,我们醒来时,尼都萨满已经起来了,他在煮鹿奶茶。香味舔着我们的脸颊,我和列娜在那里吃了早饭。列娜接连打着呵欠,面色发黄,她悄悄告诉我,她一夜没睡,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起来跳神,所以一直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看着他。我们按尼都萨满的意愿,离开了旧营地。搬迁的时候,白色的玛鲁王③走在最前面,其后是驮载火种的驯鹿。再接着是背负着我们家当的驯鹿群。男人们和健壮的女人通常是跟着驯鹿群步行的,实在累了,才骑在它们身上。列娜平时爱骑一头白花的褐色驯鹿,可那天她要把鞍桥搭在它背上的时候,它一矬身闪开了,不肯为她效力的样子。这时那只奶汁干枯的灰驯鹿自动走到列娜身边,温顺地俯下身,列娜什么也没想,顺手就把鞍桥搭在它身上,骑上去。列娜骑着的驯鹿开始时是走在我前面的,可走着走着,它就落在了后面。列娜在我前面的时候,我见她的头老是一点一点的,似乎在打瞌睡。我们从太阳当空的时候出发,一直把太阳给走斜了,才到达新的营地。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松林,已经能看见在树丛中窜来窜去的灰鼠了,尼都萨满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在大家把驯鹿身上的物品卸下来,男人们准备搭建希楞柱,女人们划拉了干枯的树枝,把火笼起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列娜不在营地。我呼喊她的名字,可是不见回音。父亲一听说列娜不见了,就去找她骑乘的那头灰色驯鹿。驯鹿在,不过它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垂着头,看上去很哀伤。父亲和哈谢意识到列娜出事了,连忙各自骑上一只驯鹿,沿着原路去寻找列娜。母亲看着列娜骑过的驯鹿,大约想起了它的鹿仔曾代替列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如今列娜从它身上失踪了,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我们在营地盼着列娜归来。把天给盼黑了,把星星和月亮盼出来了,直到深夜,父亲和哈谢骑着驯鹿才回来。他俩找到早已冰凉的她,就地把她葬了。父亲说,他找到列娜的时候,她紧闭着眼睛,嘴角还挂着笑,好像在做一个美梦。她一定是睡熟了,才从驯鹿身上掉下去,跌到柔软的雪地后,接着睡下去。她是在睡梦中被冻死的。此时那头灰色的驯鹿又有奶了,它的奶对母亲来说就像噩耗一样,她每天都要蹲在它身下狠命地挤奶,恨不能立刻把它挤得干枯。灰驯鹿终日哆嗦着腿忍受着。春天的时候,罗林斯基骑着马来到我们的营地,当他知道列娜已经不在了的时候,脸立刻就阴沉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他带着一捆又一捆的灰鼠皮离开营地的时候,我见他把一样东西挂在了一棵小松树上。我发现那棵树在一闪一闪地发光。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面小圆镜子,它一定是罗林斯基带给列娜的礼物!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小的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的饱满,又那么的湿润和明亮!列娜消失的那天晚上,我心里难受,就是哭不出来。我没有想到凝聚到这面小小的圆镜子里的春光,竟然把我淤积在心底的泪水给淘了出来,我放声大哭着,把树上的鸟都惊飞了。(摘编自迟子建同名小说)【注】①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其民族的百年历史和文化变迁。选文背景是19世纪初。②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③鄂温克族人将其祖先称为“玛鲁”,视其为族人的保护神。搬迁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是被选出来驮神像的“玛鲁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选文部分围绕列娜,描述了中俄边界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生,为了生存不时迁移的游猎生活。B.列娜善良、天真,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跳神伤害父亲而彻夜未眠,这一点赢得俄国商人罗林斯基的喜欢,他常单独给她小礼物。C.鄂温克人信奉玛鲁神和萨满教,搬迁时由“玛鲁王”驮着玛鲁神像走在队伍最前面,遇到重大事件要听从萨满的意旨。D.鄂温克人生存环境恶劣,有严寒天气的威胁,更有异族对他们生存领地的侵占,导致众多氏族离散,生活艰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年届九旬的“我”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民族生存现状,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使故事显得既亲切感人又沧桑久远。B.列娜平时骑的褐色驯鹿不为她效力,于是她换骑了灰色驯鹿,后来还在驯鹿上打瞌睡,这些情节为后文列娜的死埋下了伏笔。C.选文用词精妙,例如“香味舔着我们的脸颊”中的“舔”,“一直把太阳给走斜了”中的“走斜”,这些用语都自然贴切,生动传神。D.小说客观真实地描写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状态,人物与场景描写细腻,用笔冷静,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8.驯鹿在鄂温克人心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结尾部分描写了镜子里反射着的饱满明亮的春光景象,这样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鄂温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与驯鹿相依相生。驯鹿为他们驮载重物,也为他们换来生存物资,而他们也跟随着驯鹿的生存需要而进行迁移。②驯鹿被鄂温克族当成有灵性的动物,是鄂温克族生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温克族人把选出来驮祖先神像的驯鹿尊称为“玛鲁王”,搬迁时让它走在队伍最前面;族人也爱惜驯鹿,轻易不骑乘。他们认为驯鹿有时也会和人的生命互相替代。9.①作者用镜子反射美好的春光景象这一构思,是为了形象化地再现列娜的纯真善良,让读者对列娜这一形象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②圆镜子里的春光景象,引发了“我”对姐姐的怀念,以致“放声大哭”,作者用这样的情节表现出内敛的鄂温克人情感爆发的一面。③作者对镜中春光景象诗意化的描写,暗示了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延续的主题,呈现了鄂温克人坦然面对生死的生命哲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一点赢得俄国商人罗林斯基的喜欢”错,文中说罗林斯基喜欢列娜,但没说原因,且“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跳神伤害父亲而彻夜未眠”这件事罗林斯基未必知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欠妥,选文不仅有客观自然的描述,也有魔幻传奇的色彩,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色。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的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驯鹿对于鄂温克人的意义,首先可从他们的生活习性角度分析。从文中“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放养驯鹿”可知,驯鹿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鄂温克族这个需要不断迁徙的游牧民族,两者相依相生。而“它们虽然个头大,负载着很重的东西,但非常灵活”“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等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下山带走的则是皮张和鹿茸”可知,驯鹿还可用自己的身体或驼载技能,为鄂温克人驼载重物、换取物资,减轻生活负担。正因如此,“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鄂温克人也需要跟随着驯鹿的生存需要而进行迁移,以防失去这一最好的生活伙伴。从精神文化角度而言,文中“男人们和健壮的女人通常是跟着驯鹿群步行的,实在累了,才骑在它们身上”说明鄂温克人将驯鹿视作自己的好伙伴,爱惜驯鹿,而并非只是一只供其驱遣的动物,不随意骑乘。注释中“搬迁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是被选出来驮神像的‘玛鲁王’”说明,鄂温克族人把选出来驮祖先神像的驯鹿尊称为“玛鲁王”,搬迁时让它走在队伍最前面,这头特殊的驯鹿有着与鄂温克人始祖神一样神圣的地位。并且,文章一开始,尼都萨满跳大神,作法让“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表明他们认为驯鹿有时也会和人的生命互相替代。这一切都说明驯鹿被鄂温克族当成有灵性的动物,是鄂温克族生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这枚能够反射春光的镜子,是俄国商人罗林斯基带给列娜的特殊礼物。罗林斯基之所以如此偏爱列娜,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纯真善良的孩子。而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礼物,以及镜子挂在树上反射春光的特点“暖融融”“洁白”“湿润和明亮”,来喻示列娜如春光般美好的纯真善良,从而让读者对列娜这一形象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从文章情节和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原先“我”的表现是“我心里难受,就是哭不出来”。这是因为鄂温克人一向是情绪内敛的民族,可正是因为看到了镜子里反射着的饱满明亮的春光景象,想到了如春光般纯洁美好的列娜已经不在了,“我”的情感才无法抑制,以至于“放声大哭着,把树上的鸟都惊飞了”,情感得以爆发。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说,作者在前文主体部分描写了冬天的寒冷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打击,正是因为这严寒,我们才不得不迁徙,也间接导致了列娜的死亡。但列娜走后,作者并未展现严冬更甚的情况,而是通过美好春光的反射,展现了春天来临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意味着新生命的到来。而死去的列娜,其生命也融入了这“暖融融”“洁白”“湿润和明亮”的饱满春光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作者借此想要表现的,是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延续的生命主题,以及鄂温克人坦然面对生死的生命哲学。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难忘的影子(节选)金克木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初到北平的一个多月里,青年A在火车站先得到一位“把头”上了一课。后来老李又给他系统地讲了几个专题“酒缸”、京戏等。公寓掌柜永远是那样点头哈腰,面带笑容,还没露出另一种脸色。虽没来挂号信,但第二个月的钱已经要去了。伙计永远面无表情,只做照例公事。除说出自己是唐山一带人以外,什么情况也不透露。公寓住客几乎都是学生,互不招呼,陌生到底。过不了几天,①青年A便自封为“马路巡阅使”,出门去走街串巷了。他不敢走远,只在西单一带溜达。他在石驸马大街的原先女师大的门前徘徊。看男女学生进进出出,有时还有坐包车(专用人力车)来的夹着皮包的教授。他对这些大学生不胜羡慕。心想着他所知道的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以为教授都是这样的大文豪、大学问家。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他觉得这里的报纸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不大一样。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终于在宣武门内发现了一条“头发”胡同。北京的地名奇怪,有很难听的“皮库”胡同,又有并不很细长的“头发”胡同。②不料这条胡同里有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也是大学。他走了进去,从门房领到一个牌子,便进了门,不看文凭,也不收费。这是两层院子。外层院子长方形。靠街一排房子是儿童阅览室。里层院子是方形。一边厢房是阅报室,一边厢房是馆长室和办公室。正面三大间大房打通成一个大厅,中间空一块,两边相对是一排排桌椅,每人一桌一椅,行间有通道,正面一个柜台,台后桌子两边对坐着两个女馆员。后面有门通书库。也许后面还有个院子。柜台两边靠墙有书柜,一边是目录卡片柜,一边是上下两层玻璃柜,上一层是“万有文库”,下一层是一些同样大小的英文书。下面光线不足,望了半天,才看出书脊上共同书名是三个词:“家庭·大学·图书馆(丛书)”。目录柜中一查,古旧书不多,洋书只有摆出的那些,几乎全是“五四”以后的新书。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有的书看不明白,简直不知所云。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引论》,都是文言译本,看来好像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还难懂。他想外国人原来一定不是这样讲话的,外国书不看原文的不行,变成中文怎么这样奇怪,不像是有头脑的人在说话。于是他奋勇借阅“家庭大学丛书”,也从头一本一本借出查看是些什么,硬着头皮连看带猜,还是有懂有不懂,但觉得有的书比那几本文言译本还明白些。他认为这不是文言之过,因为严复、林纾的译文也是文言,却明白如话,看得下去,也有外国味。怎么外国哲学家的头脑特别?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头脑,中国人懂不了。到哪里去学英文呢?补习学校也进不起啊。除上图书馆以外,他仍在街巷中“巡阅”。有一天偶然看见一家大门边贴着一张红纸条,上写:私人教授英文。进去一问,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人,说是课本自选,语法也可以教,从字母学起也行,每天下午一小时,每月学费四元。这里就是他的家。③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他已接到家信,批准他留在北平上大学,过旧历年前可以再汇一笔钱来。学什么呢?从家里带来一本破旧不堪的《英华双解辞汇》、一本《英文典大全》和一本《英语构造法》,都是英文本,但非外国原著。《纳氏文法》等书哥哥说自己要用,不给他。这几本不合用,得去买。去西单商场新书摊上看了看,又到一家旧书店去找,却不知买什么好。记得那位在上海大学上过学的说,他念的是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英文译本。这本书他不喜欢。忽然看到一小本世界书局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后面还附点词汇,很便宜。他想起一些同学和朋友迷上这本书,是郭沫若译的,他也看过,却不知好在哪里。他想歌德这书在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这样风靡一时,郭沫若都肯介绍,可见其中定有奥妙,从汉译看不出来。德文的看不懂,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第二天去那人家里学英文。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而且觉得那英文不比郭沫若的中文好,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翻译总是不如原文,尤其是文学书。④青年A认为英国诗没有一首能译成中文不走样,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那么读什么呢?请老师推荐一本。屋里连书架都没有,只有几本书堆在桌上,老师便拿过一本给他看。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种硬书皮的读物,家里有几本,如《天方夜谭》等,不过这一本他没见过。这书的中文名称是《阿狄生文报捃华》。“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这才是英文,真正的英文。英国学生都要熟读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A选择了图书馆作为自己求取知识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需要文凭,还是免费的,并且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B.青年A因为进不去真正的大学,所以只好上另一种大学,“老师”有那种不请自来的火车站“把头”,还有老李、公寓掌柜等人。C.青年A在街巷中“巡阅”的成果除了发现了市立图书馆,还发现了私人教授英文的家教,且比补习学校的收费低。D.青年A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作为英文课本,但老师也没有阅读过此书,青年A学了不久,就根据自身情况放弃了阅读此书。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青年A面对令人窘迫的陌生环境,无奈去街头寻找求学机会的境况,幽默的语言中极富自嘲意味。B.句子②写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A终于发现了求学的地方,“宝藏”一词的背后是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C.句子③写青年A做事果断,毫不拖拉。他为了能阅读英文原著,立即寻找了合适的地方,花钱学习英语。D.句子④写青年A对英译汉诗歌的评价,指出这种翻译作品质量的低劣,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8.本文是金克木的自传体小说,但他在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却以第三人称来讲述青年A的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9.张定浩说:“小说中的青年A其实就是金克木,学问在金克木那里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会问问题、找问题和找到兴趣点并探索下去。”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6A7.D8.①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中的青年A求学的经历,方便读者更加客观地观察评价青年A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经历,使小说更具可读性。②使用第一人称“我”,虽然能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实,叙述效果更加自然,但会限制故事的视角转换,不容易理清青年A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情感的发展脉络。9.①金克木对求学始终把握着主动性的原则,虽然进不去大学的门,却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②他主动读女师大著名教授的书和文章,每天看张贴在世界日报社门前报栏里的报纸。③坚持每天来“头发”胡同里的市立图书馆借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阅读。④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文,以便阅读英文原著,把握外国人怎样说话、作文和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分析有误,从原文“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可看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关键句子的能力。D.“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分析错误,原文“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是说翻译作品质量高一些的,也没有原作的韵味,因为它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作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技巧的能力。先审清题意,再从可读性和故事视角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即可。文中的第三人称“他”的叙事视角为全知视角,从行动到语言到心理,全方位展现青年A求学的历程,更加客观理性。探寻,选择,实践,甄别,青年A行动力强,不怕吃苦,主动积极学习,这样叙述方便读者更加客观地观察评价青年A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经历,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如果使用第一人称“我”,能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实,叙述效果更加自然,会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但只能局限在有限视角中,不利于情节的自然展开,文中对各种作品的理解、对英文老师的感受,对英语的探究等问题都不能更深入全面地呈现,让读者不容易理清青年A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情感的发展脉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已明确是谈作者做学问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文本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说明即可。“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金克木对求学始终把握着主动性的原则,虽然进不去大学的门,却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可知,他主动读女师大著名教授的书和文章,每天看张贴在世界日报社门前报栏里的报纸。“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可知,金克木坚持每天来“头发”胡同里的市立图书馆借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阅读。“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等内容,可以看出金克木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文,以便阅读英文原著,把握外国人怎样说话、作文和思考。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2024届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细狗周涛吐尔逊别克的父亲来看吐尔逊别克。当他来到连队的时候,这个哈萨克老人显得风尘仆仆,有些疲惫。他下了马,一直牵着那匹和他差不多苍老的马走到连部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显得又矮又笨拙,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临时卸下来的一部分零件。老人茫然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现出一种类似野生动物的表情,他始终不说话,沉默而又顺从,仿佛是一个刚被抓来的俘虏。直到吐尔逊别克从屋子里出来,和他的老父亲见面的时候,老人低声地叽里咕噜了几句,脸上仍然没有绽开笑容。好像他不是骑着马翻山越岭走了三四天,而是从隔壁的屋里才走出来。他把缰绳交给吐尔逊别克,看着儿子仍然熟练地拴了马,就跟进屋里去了。当时连队院里站着好几个人,都在观望着这对哈萨克父子的相见。我也站在院子里,我为看到的这一幕过于朴实平淡而心生感动。要知道,这位哈萨克老牧人可是骑马穿过了好几个县来的,大冬天的风雪,少说几百公里,就单人匹马地来了。①他的狐狸皮帽子戴在那张苍劲的面孔之上,没有丝毫浪漫的骑士风采,只显得实用。我走过去看了看他那匹马,很一般的那种牧民骑的马,鞍辩也普通。马有些瘦,马毛杂乱,被汗湿了的皮毛上结了冰霜。它低垂着头颈,一动不动,眼睛微闭,任人们评价。这时我才发现连队门外游动着一条狗,它探头探脑,似乎想进来,但又犹豫不决,仿佛没有足够的信心确认它和这个院子的关系。它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弓,一个问号。但是它瘦得独特,甚至瘦得高贵优雅,一身白色,四条长得离奇的腿,犹如一只仙鹤,它的嘴也是尖而长的。它的腰部像一张弓,背向上耸起。肚腹间仿佛被豹子挖空了,其凹处足可一握。这么一条狗,从哪儿来的呢?有人拿石头扔它,它灵巧地躲闪开,怯生生的。它对人有一种忍让的品格,决不吠叫。还有人看见它就笑了,说:“没见过这么瘦的狗哎,明天就饿死了,太可怜了。”但是这狗并不走远,也不进来,它很警惕,也很陌生;有可怜它的人扔馒头给它吃,它看也不看一眼。它的眼神是一种聪明、羞怯、丝毫没有凶相的少女似的眼神,黑而清澈,仿佛它什么都明白,就是不太好意思。我忽然对它产生兴趣,感到它有些不同寻常,我想起有些外国小说插图里画的猎兔狗,也是这种类似的样子。那是一些欧洲贵族围猎时用的名犬,这条狗会是吗?我试着追逐了它一阵,果然,它跑起来轻盈得就像是没有分量,轻松极了,随意一跳就蹿出去一丈之遥。它跑起来就像一只豹子,不,比豹子更富有弹射力,它简直就是在把自己射出去!姿势太漂亮了,优雅极了。它是一条狗,然而它使自己具有了鸟类一般的轻灵,这真是奇迹。它的跑跳几乎就是飞行,因它身躯的奇异细长而伸缩自如、灵活有力。②这不是瘦弱,而是犬中的某项天才!我知道了,它是细狗。细狗是草原上最受哈萨克猎人珍爱的一种名犬,专门用来捕狐。一般的牧羊犬粗壮凶猛,可以与狼搏斗。但是它们太沉重了,追不上狐狸,而狐皮是相当贵重的,价值远胜狼皮;只有细狗可以追捕狐狸,还能钻进狐狸的洞穴,细狗生来仿佛就是为了对付狐狸的。吐尔逊别克朝我走过来了。他微笑着朝我打手势:“不要打它,我父亲的狗。”我问他:“是细狗吗?”“当然了,”他很骄傲地说,“这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③“可是刚才还有人说它瘦得快死了呢!”那些人懂什么!他们不懂。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公安局抓特务么?”我开玩笑。“比公安局抓特务还厉害!”我们俩都笑起来。吐尔逊别克的父亲第三天就走了,走的时候,我才看到那只白色细狗兴奋、激动的样子。它像一只白色的鸟儿盘旋、飞翔在主人前后,稍不留神,就远远地把自己射出好几百米开外……它的身姿矫捷得令人赞叹!我在连队门外一直目送着他们,我想,一类天才式的人物在世间也是这样被误解的,和良种犬一样。它身上没有保留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因而在一般人眼里,它毫无价值。但是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了解它,知道它的本事,把它看得非常珍贵。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不是名犬鉴赏家,不是生物学家,他只是一个骑着老马的草原猎人,看起来表情简单、缺乏激情。④一双罗圈腿。笨拙迟缓。1995年1月6日(摘编自《周涛散文精选》,有删改)文本二:周涛的散文多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开掘、张扬在极度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韧性,传达了一种真正的西部精神,格调雄壮冷峻,气势沉雄、意蕴深远、笔力雄健。周涛的散文都贯穿了一个大的主题——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周涛散文的魅力,正是在于他给我们展示了生命之树的翠绿色泽和精神风貌,加深了我们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认知和参悟。(摘编自邓跃东《我自深秋与初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哈萨克老人牵着与他一样苍老的马走到连部时,仿佛不是“完整”“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卸下的一部分零件,暗示老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B.与儿子见面后,哈萨克老人低语、不“绽”笑容,看儿子熟练地“拴”马等朴实平淡的行为,可看出这个哈萨克老人面对这样的重逢不喜形于色。C.细狗出现在连队门外时,已饿得瘦弱不堪,它探头探脑,犹豫不决,被人扔石头只能灵巧躲闪,决不吠叫,表现出一种极能忍让的品格。D.文本一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聚焦日常平凡的人事,表现艰难生活之中的生命张力具有真挚情感与深沉思考自然融合的魅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苍劲”“实用”与“狐狸皮帽子”“骑士风采”形成审美反差,“狐狸皮帽子”与下文描写细狗是捕狐能手等内容形成呼应。B.句子②是对细狗“瘦弱”的正名,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细狗的深度认知和对其捕狐技能的赞美,使文章达到先扬后抑的效果。C.句子③故意重提他人看法,突出那些人对细狗“瘦”的误解。单独成行,可以使表达的感情强烈。D.句子④在结尾特写老人的腿,与开篇外貌描写照应,突显其平凡的外表下不凡的精神品质,语言朴实,余味无穷。8.文本一是如何从侧面展现出细狗的非凡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9.文本二认为周涛散文的主题“贯穿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你从文本一中能参悟到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6.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已饿得瘦弱不堪”认为细狗因饿而瘦是错误的,瘦弱正是它的天才所在,瘦弱它才能飞如鸟射如豹善捕狐。7.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先扬后抑”错误,应是先抑后扬。这句话前面主要是写对细狗初见时的印象,“抑”指外在的瘦弱形象与羞怯神情,“扬”指内在的聪明、警惕、机智,以及特殊的弹射力,为下文写它的捕狐能力作铺垫。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案①用吐尔逊别克与“我”的对话,侧面写细狗看起来老实其实是捕狐高手,是最高级的猎狗。②通过哈萨克老人对细狗的珍视,侧面写出细狗的珍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答案①人不可貌相。哈萨克老人外表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他矮小笨拙,甚至有一双罗圈腿,但他却能翻山越岭几百公里来找儿子,也是最懂和最能驾驭细狗的人。②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哈萨克老人的赏识,才有细狗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草原捕狐高手的可能。③极致的弱有时是极致的强。细狗瘦弱不够粗壮凶猛,但也因瘦弱才能成为捕狐的能手。④换个角度看问题,无价值的也可能会变成无价之宝。一般人眼里有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才是良种犬,这正是扼杀细狗类的天才犬才能的原因,天才式的人物也常被误解而怀才不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额尔古纳河右岸①迟子建我是个鄂温克女人。尼都萨满是我父亲的哥哥,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我有一个姐姐,叫列娜。那年秋天,列娜病了。她躺在狍皮褥子上昏睡着。父亲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他一边舞蹈一边唱着,寻找着列娜的“灵魂”。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朝母亲要水喝,还说她饿了。而尼都萨满苏醒后告诉母亲,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母亲拉着我的手走出希楞柱②,我在星光下看见了先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小驯鹿已经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了。我还记得第二天鹿群回到营地的时候,那只灰色的母鹿不见了自己的鹿仔,它一直低头望着曾拴着鹿仔的树根,眼里充满了哀伤。从那以后,原本奶汁最旺盛的它就枯竭了。直到后来列娜追寻着它的鹿仔也去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它的奶汁才又泉水一样涌流而出了。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要被活活地饿死了。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舞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哲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在那个夜晚,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祖先们被迫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放养驯鹿。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负载着很重的东西,但非常灵活。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等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罗林斯基是个俄国人,他每年都会到我们这里来,他上山给我们送来的是酒、面粉、盐、棉布以及子弹等东西,下山带走的则是皮张和鹿茸。他很喜欢列娜,每次上山,总要给她单独带一样东西,刻着花纹的铜手锅啦,或是小巧的木梳子。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那时母亲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太好,已经好几天没有走出希楞柱了。所以当尼都萨满说那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的时候,父亲是反对的。我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正面冲突。想着尼都萨满能在跳神的时刻让灰色的驯庞仔死去,我很担心他会用那样的办法在一夜之间把父亲弄得无声无息了。我把这想法对列娜说了,列娜说,今晚咱们跟着他睡,这样就能看着他,不让他跳神。第二天早晨,我们醒来时,尼都萨满已经起来了,他在煮鹿奶茶。香味舔着我们的脸颊,我和列娜在那里吃了早饭。列娜接连打着呵欠,面色发黄,她悄悄告诉我,她一夜没睡,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起来跳神,所以一直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看着他。我们按尼都萨满的意愿,离开了旧营地。搬迁的时候,白色的玛鲁王③走在最前面,其后是驮载火种的驯鹿。再接着是背负着我们家当的驯鹿群。男人们和健壮的女人通常是跟着驯鹿群步行的,实在累了,才骑在它们身上。列娜平时爱骑一头白花的褐色驯鹿,可那天她要把鞍桥搭在它背上的时候,它一锉身身闪开了,不肯为她效力的样子。这时那只奶汁干枯的灰驯鹿自动走到列娜身边,温顺地俯下身,列娜什么也没想,顺手就把鞍桥搭在它身上,骑上去。列娜骑着的驯鹿开始时是走在我前面的,可走着走着,它就落在了后面。列娜在我前面的时候,我见她的头老是一点一点的,似乎在打瞌睡。我们从太阳当空的时候出发,一直把太阳给走斜了,才到达新的营地。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松林,已经能看见在树丛中窜来窜去的灰鼠了,尼都萨满的脸上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