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丑恶为丑恶,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飘落在身边的桃花,宝玉因为怕“抖落下来”被“脚步践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是对“被抛出”的“无家可归”的大自然的“爱”。面对金钏儿之死,“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甚至“雷嗔电怒”,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西游记》的狂欢梦幻,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种文体与屈原的《离骚》属于同类,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而是歌颂一个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这样一来,还怎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就是: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

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不过这里的悲剧也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是因为抄家,或者是因为大清王国的大厦将倾。在我看来,《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就在对于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其实,《红楼梦》就是一曲“好了歌”,“好”很快就会“了”。鲁迅看得十分清楚,“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心劳”“忧患”什么呢?“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由此,我们想一想宝玉为什么要“却尘缘”,就清楚了,就是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毁灭了,因此已经毫无留恋之处。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是没有悲剧的。我们民族有悲剧,没有悲剧意识;有苦难,没有苦难意识。我们生活在悲剧当中,但是没有意识到悲剧是“无缘无故”的,所以就没有悲剧的意识。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曹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蛇蝎之人”“凶手”之类,在《红楼梦》中均未得以现身。在有关爱情婚姻的中国故事中,《梁祝》中的结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结局是男子负心所造成,总之是有人为悲剧“买单”,但是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扬刘备贬曹操,你在《水浒传》里看到了有好人坏人,但是你在《红楼梦》里看到了吗?没有,都是好人。即便贾政、王夫人、宝钗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们不可爱而已。而且,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无望的挣扎,一切“好”都会“了”,“木石良缘”仍旧无缘,最美丽的生命偏偏获得最悲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剧,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

而且,正因为“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的发现,必要的忏悔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观就没有原因。自己也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他是“半生潦倒之罪”,他是“泥猪癫狗”,他是“粪窟泥沟”,他是“浊玉”而不是“宝玉”。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丧钟究竟是在为谁而鸣。丧钟是在为所有人而鸣,首先是为自己而鸣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为一个犯罪者,并且以这种特殊的眼光来悲悯地看待这个世界。

(摘编自潘知常《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再读〈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使美成其为美,做到了以美好为美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

B.“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中的“这”,指的是凡是美的、关乎人性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

C.我们民族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没有意识到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这是《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没有悲剧的原因。

D.《红楼梦》揭示了生活本身的悲剧性,所有的人都可能犯罪,只有具备必要的忏悔意识的人,才能避免成为“无罪的凶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重新评价历史,体现在宝玉对人情世态的态度上,这种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

B.“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因此贾府“四春”的悲剧都是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

C.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特质是对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据此来看大团圆式结局的《窦娥冤》缺乏该悲剧美学特质。

D.“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是因为他意识到家族由盛而衰、走向没落,他自己也是“无罪的罪人”。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希凡认为《红楼梦》对丫头们的描写“是对同样属于人类的女性的尊重”,她们“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人格力量,进入艺术典型的画廊”。

B.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C.蒋勋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从繁华到没落,他对一切看得透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D.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4.《红楼梦》对中国美学有哪些贡献?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5.如何理解“无罪的罪人”?请以林黛玉之死为例加以说明。(6分)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6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6分)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丑恶为丑恶,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飘落在身边的桃花,宝玉因为怕“抖落下来”被“脚步践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是对“被抛出”的“无家可归”的大自然的“爱”。面对金钏儿之死,“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甚至“雷嗔电怒”,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西游记》的狂欢梦幻,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种文体与屈原的《离骚》属于同类,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而是歌颂一个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这样一来,还怎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就是: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

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不过这里的悲剧也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是因为抄家,或者是因为大清王国的大厦将倾。在我看来,《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就在对于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其实,《红楼梦》就是一曲“好了歌”,“好”很快就会“了”。鲁迅看得十分清楚,“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心劳”“忧患”什么呢?“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由此,我们想一想宝玉为什么要“却尘缘”,就清楚了,就是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毁灭了,因此已经毫无留恋之处。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是没有悲剧的。我们民族有悲剧,没有悲剧意识;有苦难,没有苦难意识。我们生活在悲剧当中,但是没有意识到悲剧是“无缘无故”的,所以就没有悲剧的意识。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曹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蛇蝎之人”“凶手”之类,在《红楼梦》中均未得以现身。在有关爱情婚姻的中国故事中,《梁祝》中的结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结局是男子负心所造成,总之是有人为悲剧“买单”,但是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扬刘备贬曹操,你在《水浒传》里看到了有好人坏人,但是你在《红楼梦》里看到了吗?没有,都是好人。即便贾政、王夫人、宝钗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们不可爱而已。而且,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无望的挣扎,一切“好”都会“了”,“木石良缘”仍旧无缘,最美丽的生命偏偏获得最悲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剧,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

而且,正因为“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的发现,必要的忏悔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观就没有原因。自己也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他是“半生潦倒之罪”,他是“泥猪癫狗”,他是“粪窟泥沟”,他是“浊玉”而不是“宝玉”。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丧钟究竟是在为谁而鸣。丧钟是在为所有人而鸣,首先是为自己而鸣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为一个犯罪者,并且以这种特殊的眼光来悲悯地看待这个世界。

(摘编自潘知常《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再读〈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使美成其为美,做到了以美好为美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

B.“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中的“这”,指的是凡是美的、关乎人性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

C.我们民族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没有意识到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这是《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没有悲剧的原因。

D.《红楼梦》揭示了生活本身的悲剧性,所有的人都可能犯罪,只有具备必要的忏悔意识的人,才能避免成为“无罪的凶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重新评价历史,体现在宝玉对人情世态的态度上,这种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

B.“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因此贾府“四春”的悲剧都是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

C.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特质是对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据此来看大团圆式结局的《窦娥冤》缺乏该悲剧美学特质。

D.“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是因为他意识到家族由盛而衰、走向没落,他自己也是“无罪的罪人”。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希凡认为《红楼梦》对丫头们的描写“是对同样属于人类的女性的尊重”,她们“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人格力量,进入艺术典型的画廊”。

B.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C.蒋勋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从繁华到没落,他对一切看得透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D.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4.《红楼梦》对中国美学有哪些贡献?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5.如何理解“无罪的罪人”?请以林黛玉之死为例加以说明。(6分)

1.C

2.B

3.A

4.(4分)

①第一次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使美成其为美。②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形成悲剧美学。

(每点2分,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6分)

“无罪的罪人”是指对于悲剧的结局,没有人为此负责(1分),但由于悲剧的原因是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1分),所以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包括悲剧人物自己(1分)。如王熙凤出于对宝玉病情的担心设计调包计,贾母出于家族利益考虑同意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构成了这场是与非交织的冲突(1分),加之黛玉自身天生羸弱的身体、多愁善感的个性(1分)等共同作用造成了黛玉之死。王熙凤、贾母等,包括林黛玉自己就成了“无罪的罪人”(1分)。

(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CA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B项“指的是凡是美的、关乎人性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错,指代错误,应指《红楼梦》;D项“只有具备必要的忏悔意识的人,才能避免成为‘无罪的凶手'”错,理解绝对。

2.B“……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错。“四春”的悲剧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剧,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而非命中注定,在这个悲剧中,所有人都可能是“无罪的凶手”。

3.A只有A选项能够支撑第一段《红楼梦》使美成其为美、以美好为美好的观点。

4.考查主要观点,可根据关键词“中国美学”“贡献”进行概括。第一段段首“《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第二段段末“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第四段段末“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都体现了《红楼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5.考查对原文关键概念的理解和结合情境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原文,“无罪的罪人”指与悲剧相关的每个人都可能是造成悲剧的那个人,这些人都是按照他们认为合理的“是”与“非”行事,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是”与“非”加在一起才造就了悲剧。答题时要结合文本理解“无罪的罪人”的含义,还要结合《红楼梦》的情节分析,是哪些人出于什么考量,采取哪些行为,最终共同构成了是与非的冲突,造成了黛玉之死。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2.B解答: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3.D。解答《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借李白的《将进酒》和王昌齢的《芙蓉楼送辛渐》以论证盛唐气象的饱满蓬勃)、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和李白《将进酒》进行对比,论证同为说愁,盛唐气象有全然不同的境界)、引用论证(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论证盛唐的诗歌高潮更为气象万千)、比喻论证(将盛唐气象喻成小小的蒲公英,证明其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等。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4分,每点2分,第一点须要点+解释。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示例∶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抑制门阀十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日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第一点分开答也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6分)

1.B2.C3.C4.①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

②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5.①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

②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③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