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7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零模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村庄

大海

①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②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③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是她第一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

④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

⑤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

⑥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曙光镇十个行政村大多如此,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

⑦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蔑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蔑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裁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荫。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因救助落水的儿童,意外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

⑧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

⑨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

⑩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

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

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

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

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

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扶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

(原载于《红棉》2022年夏季刊,有删改)

文本二:

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描述与中长篇小说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精短篇幅里,对于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究竟如何设置,如何展开,如何在矛盾冲突的终端形成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等一系列问题,大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典型文例。

大海表述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第一个特点是:在精短的篇幅里,没有使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简单化、表层化和概念化。他的故事远不是只写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人物在某一个正确或错误的事件上,形成激烈的言行冲撞;也不是写某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做一件事时有前期错误和后期正确的鲜明对比。

(刘海涛《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文学叙事——我读〈一个人的村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人的村庄”,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社会现实,也暗示乡村脱贫、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B.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的言语,表明了她对自己担任镇干部工作的自豪,以及对本镇脱贫攻坚成绩的炫耀。

C.文本一语言长短句结合,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凸显真挚畅达、优美灵动的文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D.第⑦段于动人的细节中表现祖父祖母的伉俪情深,又勾勒出祖父勤劳能干、舍己救人的形象,同时照应前文。

8.文本一的小说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意境之美,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9.请以文本一为例,试着从小说矛盾冲突的设置、展开、结局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测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二兰子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茶

[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她站在店门外的台阶上,两眼望着冬天下午的天色。下雨了,空气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刚亮起的路灯看上去阴森森的。路人躲在讨厌的雨伞下,匆匆走过。罗斯玛丽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汽车停在这里,她只要走下人行道就行了。应该马上回家去,吃一顿特备的茶点。正想到这里,不料有个年轻姑娘,又瘦又黑,像幽灵一样出现在罗斯玛丽身边,说话的声音幽幽的:“夫人,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

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夫——夫人。”她的声音磕磕巴巴,“能给我买一杯茶的钱吗?”“一杯茶?那你一点钱也没有?”罗斯玛丽问。“一点也没有,夫人。”她答道。

罗斯玛丽有点厌恶,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这薄暮之中的相遇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节。假如她把这小姑娘带回家会怎么样呢?假如她真的做一件她总是在书里读到或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事,结果会怎样呢?那一定很刺激。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的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

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罗斯玛丽伸出一只手拉住姑娘的胳膊。“我不骗你。”她笑着说。她觉得,自己笑得是那么真诚,那么和蔼。

跟班把车门打开,一会儿她们就在暮色苍茫中疾驶而去了。

“好啦!”她把手悄悄伸进汽车里的丝绒吊带,心里真有一股凯旋的感觉,“别害怕,咱们都是女人嘛。就算我福分比你好吧,你也应当指望……”

正巧这时汽车停了下来,不然她真不知道怎样说完这句话才好。门铃一按,大门开了,罗斯玛丽用一种娇媚的姿势,护着那姑娘,简直像搂抱似的,把她拉进了走廊。

“来吧,到楼上去,”罗斯玛丽说,巴不得显出乐善好施的气派,“到我屋里去。”姑娘刚进门就站住了,看上去已经眼花缭乱,可罗斯玛丽并不理会这些。

“来,坐下,”她叫道,顺手把一张大椅子拖向炉边,“这椅子舒服,来暖和暖和,你看上去冷得要命。”“我不敢,夫人!”姑娘慢慢往后退着说。

她正要从壁炉台上取支烟,那姑娘说话了,说得很快,又轻:“很抱歉,夫人,可我就要晕过去了。夫人,要是我不吃点儿东西,就要晕倒了。”

“老天爷,瞧我多糊涂,”罗斯玛丽急忙赶去按铃。“茶!马上端茶来,再快拿点白兰地!”

使女走了,但姑娘几乎叫了起来:“不,我不要白兰地,我从来不喝白兰地。我要的只是一杯茶,夫人。”她不禁哭了起来。

这时刻真是令人又惊又喜的。罗斯玛丽跪在她的椅子旁边。

“别哭,小可怜,”她说,“别哭。”她递给姑娘一条花边手绢,自己真是说不出的感动。她胳膊搂着那两个瘦得皮包骨的肩膀。

姑娘终于忘了害羞,忘了一切,只知道她俩都是女人。她喘着气说:“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要去自杀。”

“你犯不着去死。我会照顾你。别再哭了。看你碰到我,这不是件好事儿?咱们先喝茶,你有什么事都跟我说,我会替你安排的。我答应你,请别哭了,哭可伤身子呐!”

姑娘果然不哭了。正巧罗斯玛丽刚站起身来,茶就端上来了。她让下人把茶桌放在她俩当中,她把什么东西都让给这小可怜吃,三明治啊,黄油面包啊,统统都给了她,一看到杯子空了,就给她添茶,加奶油放糖,人家都说糖滋补。至于自己嘛,她不吃;她抽着烟,有意看着别的地方,好让人家不会受窘。

吃下这一顿点心果然立见功效。茶桌搬走以后,眼前就像换了一个人,一个弱不禁风的姑娘,头发蓬蓬松松,嘴唇有了血色,一对深陷的眼睛闪闪发亮,靠在那张大椅子里,望着炉火,慵倦懒散。罗斯玛丽又点了一支烟,开始打听的时候了。

这时,门把手转动了,菲利普回来了。

“来得正好。”罗斯玛丽笑道,“这是我的朋友,叫——”“苏菲,夫人。”那个倦怠的人说道。罗斯玛丽随菲利普走进他的书房。

菲利普说道:“解释一下吧,她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罗斯玛丽笑着说:“我在柯曾街碰到的。她向我讨要一杯茶钱,我就把她带回了家。”“但是你把她带回家到底要做什么?”菲利普嚷道。

“待她好点,”罗斯玛丽迅速地答道,“要非常友好地对待她,照顾她。”“我的宝贝儿,”菲利普说道,“你是疯了,你根本就不能这么做。”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罗斯玛丽反驳道,“为什么不行?我就想这么做。还有,在书里总是能读到这种事。我决定——”

“不过,”菲利普掐断雪茄烟头,慢条斯理地说,“她倒是美得惊人啊!”

“美?”罗斯玛丽惊讶得脸都红了。“你真的这么认为?我——我倒没有这么想。”“天哪!”菲利普划了一根火柴,“她真的很可爱。你再好好看看,宝贝儿。”

罗斯玛丽说了一声“荒唐”,生气地走出了书房。但她没有去卧室,而是去了另一个房间。坐在写字桌前,耳边回响着菲利普的“漂亮”“迷住”。

哼!罗斯玛丽拿出支票本,可是,不,用不着支票。她打开抽屉,拿出五元现钞,看一看,又把两元放回去,攥着那三元去了卧室。

罗斯玛丽做过头发,画黑眼圈,戴上了珍珠项链,来到丈夫身边,坐在他的膝上。“她一定要走,”她娇嗔地说,“所以我给了那可怜虫一点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罗斯玛丽把贫女带上车,有“一股凯旋的感觉”,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人证,有了这个人证,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好心肠”。

B.虽然罗斯玛丽矫揉造作,把茶点都给贫女吃,自己不吃;但她有意看别的地方,好让贫女自在地享用,则体现了她善解人意的一面。

C.罗斯玛丽不能忍受贫女夺走丈夫对自己的注意和宠爱,当有外来女性对其美貌和美德已经构成挑战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反击。

D.结尾罗斯玛丽到丈夫面前撒娇的情节,意在表明她不但手段丰富,而且呈现其独立人格,这样结尾,人物性格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杯茶”为线索,紧扣罗斯玛丽对贫女始而厌恶、继而亲热、最后嫉妒的心理曲线,塑造了一个卑俗不堪的贵妇人形象。

B.小说开头通过罗斯玛丽的视角呈现眼前环境,给人阴森寒冷的感觉,既象征贫女生存的艰难,又烘托了罗斯玛丽的惆怅和无聊。

C.小说第二段写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为下文菲利普看中贫女、罗斯玛丽因此嫉妒做铺垫。

D.罗斯玛丽拿出支票本,哼了一声,觉得用不着,其实是舍不得,这一简洁的心理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现了罗斯玛丽的自私和虚伪。

8.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罗斯玛丽的?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罗斯玛丽对待贫女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让人想起王熙凤。请结合《红楼梦》里“计赚尤二姐”和本文的相关情节,分析罗斯玛丽和王熙凤两人性格的异同。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

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

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7.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8.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

林漫

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

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

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什么。

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

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

“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

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

“呜隆——呜隆——呜隆———”

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

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懂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

“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

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

“睡觉!”

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

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

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

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领,谁也发愁。

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

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

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

“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

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

“呜隆——呜隆——呜隆——”

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

“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

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

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城叫:“今儿纺了六两多!”

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

“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

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

“是真的吗……”

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

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

媳妇说:“你不会呢,娘!”

“你教给我!”

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

而且老是断,老是断。

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

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

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

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

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子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

“你不要管吃!”

“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

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

1943年5月(有删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

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他对家庭的冷漠态度,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

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

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

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干、肯吃苦的形象。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

8.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这篇小说在多方面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和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零模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村庄

大海

①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②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③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是她第一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

④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

⑤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

⑥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曙光镇十个行政村大多如此,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

⑦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蔑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蔑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裁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荫。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因救助落水的儿童,意外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

⑧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

⑨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

⑩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

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

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

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

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

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扶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

(原载于《红棉》2022年夏季刊,有删改)

文本二:

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描述与中长篇小说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精短篇幅里,对于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究竟如何设置,如何展开,如何在矛盾冲突的终端形成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等一系列问题,大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典型文例。

大海表述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第一个特点是:在精短的篇幅里,没有使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简单化、表层化和概念化。他的故事远不是只写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人物在某一个正确或错误的事件上,形成激烈的言行冲撞;也不是写某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做一件事时有前期错误和后期正确的鲜明对比。

(刘海涛《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文学叙事——我读〈一个人的村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人的村庄”,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社会现实,也暗示乡村脱贫、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B.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的言语,表明了她对自己担任镇干部工作的自豪,以及对本镇脱贫攻坚成绩的炫耀。

C.文本一语言长短句结合,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凸显真挚畅达、优美灵动的文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D.第⑦段于动人的细节中表现祖父祖母的伉俪情深,又勾勒出祖父勤劳能干、舍己救人的形象,同时照应前文。

8.文本一的小说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意境之美,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9.请以文本一为例,试着从小说矛盾冲突的设置、展开、结局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7.B“炫耀”错。“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原文体现的是张景惠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并非“炫耀”之情。

8.①第一处营造了乡村景致的诗意之美。以白描手法描绘祖屋周边环境,展现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之趣;②第二处营造了乡村生活的诗意之美。以清新简洁的笔触描述春日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整散结合,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氛围;③第三处营造了乡村前景的诗意之美。借雨后彩虹与炊烟,以诗意优美的语言表述了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憧憬,显得含蓄又意蕴深长。

①第一处营造了乡村景致的诗意之美。“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这段文字以祖屋为轴心,按着不同方位介绍祖屋周边环境,以白描手法描绘祖屋周边环境,“涂氏宗祠”“菜地”“小溪”“坡地”“龙眼树”“山地”“树林”等意象展现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之趣;

②第二处营造了乡村生活的诗意之美。“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这段描写有嗅觉、视觉、味觉,以清新简洁的笔触全方位展现田园生活的美好;句式有整句“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和散句“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整散结合,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氛围;

③第三处营造了乡村前景的诗意之美。“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描写了彩虹和炊烟,彩虹象征未来的美好生活,炊烟代表现实的安宁温馨,借雨后彩虹与炊烟,以诗意优美的语言表述了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憧憬,显得含蓄又意蕴深长。

9.①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上,没有将矛盾冲突简单化为“对乡村的坚守与远离”,而是融入了作家对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小说主旨显得深刻而多元;②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上,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始终以一种诗意化的表述来淡化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与外界环境等矛盾冲突。例如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祖母对待去与留的态度、情绪、表现等,并不是十分激烈;下一代与祖母的选择,也没有尖锐不可调和;小说后半部分,农村的脱贫与振兴也没有写得十分沉重;③在矛盾冲突的结尾上,以乡村文旅发展规划,合乎情理的、温和地解决了乡村老人的留守、村民的外出与回归、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等问题,同时又模糊了所有矛盾冲突的对与错的边界,最后以“我”的认识,祖母的情绪变化来完成叙事矛盾的诗意化表述。

①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上,文章虽然描写了乡村衰落的现实,如“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但没有将矛盾冲突简单化为“对乡村的坚守与远离”,而是融入了作家对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使小说主旨显得深刻而多元;

②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上,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始终以一种诗意化的表述来淡化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与外界环境等矛盾冲突。例如小说的前半部分,“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写祖母对待去与留的态度、情绪、表现等,并不是十分激烈;“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下一代与祖母的选择,也没有尖锐不可调和;“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小说后半部分,农村的脱贫与振兴也没有写得十分沉重;

③在矛盾冲突的结尾上,“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以乡村文旅发展规划,合乎情理的、温和地解决了乡村老人的留守、村民的外出与回归、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等问题,同时又模糊了所有矛盾冲突的对与错的边界,最后以“我”的认识,祖母的情绪变化来完成叙事矛盾的诗意化表述。

四川省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测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二兰子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6.C7.D

8.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

9.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④抒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有误,从文中看,二兰子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才哭出来,没有对小罗锅的嗔怒。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风声、鸟声、树声;

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体现人物的成长。

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小说结尾处“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这是“声音”的深层含义,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意境优美:“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在笔下,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都是美的,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

②人物形象纯真:“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二兰子与小罗锅通过不经意的呼喊相识,两个年轻人都朴实真挚,“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小罗锅的一番话体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

③语言富有节奏感:“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运用叠词,重复“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运用反复,“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运用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抒彩,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

④抒彩浓郁:“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茶

[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她站在店门外的台阶上,两眼望着冬天下午的天色。下雨了,空气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刚亮起的路灯看上去阴森森的。路人躲在讨厌的雨伞下,匆匆走过。罗斯玛丽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汽车停在这里,她只要走下人行道就行了。应该马上回家去,吃一顿特备的茶点。正想到这里,不料有个年轻姑娘,又瘦又黑,像幽灵一样出现在罗斯玛丽身边,说话的声音幽幽的:“夫人,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

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夫——夫人。”她的声音磕磕巴巴,“能给我买一杯茶的钱吗?”“一杯茶?那你一点钱也没有?”罗斯玛丽问。“一点也没有,夫人。”她答道。

罗斯玛丽有点厌恶,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这薄暮之中的相遇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节。假如她把这小姑娘带回家会怎么样呢?假如她真的做一件她总是在书里读到或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事,结果会怎样呢?那一定很刺激。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的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

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罗斯玛丽伸出一只手拉住姑娘的胳膊。“我不骗你。”她笑着说。她觉得,自己笑得是那么真诚,那么和蔼。

跟班把车门打开,一会儿她们就在暮色苍茫中疾驶而去了。

“好啦!”她把手悄悄伸进汽车里的丝绒吊带,心里真有一股凯旋的感觉,“别害怕,咱们都是女人嘛。就算我福分比你好吧,你也应当指望……”

正巧这时汽车停了下来,不然她真不知道怎样说完这句话才好。门铃一按,大门开了,罗斯玛丽用一种娇媚的姿势,护着那姑娘,简直像搂抱似的,把她拉进了走廊。

“来吧,到楼上去,”罗斯玛丽说,巴不得显出乐善好施的气派,“到我屋里去。”姑娘刚进门就站住了,看上去已经眼花缭乱,可罗斯玛丽并不理会这些。

“来,坐下,”她叫道,顺手把一张大椅子拖向炉边,“这椅子舒服,来暖和暖和,你看上去冷得要命。”“我不敢,夫人!”姑娘慢慢往后退着说。

她正要从壁炉台上取支烟,那姑娘说话了,说得很快,又轻:“很抱歉,夫人,可我就要晕过去了。夫人,要是我不吃点儿东西,就要晕倒了。”

“老天爷,瞧我多糊涂,”罗斯玛丽急忙赶去按铃。“茶!马上端茶来,再快拿点白兰地!”

使女走了,但姑娘几乎叫了起来:“不,我不要白兰地,我从来不喝白兰地。我要的只是一杯茶,夫人。”她不禁哭了起来。

这时刻真是令人又惊又喜的。罗斯玛丽跪在她的椅子旁边。

“别哭,小可怜,”她说,“别哭。”她递给姑娘一条花边手绢,自己真是说不出的感动。她胳膊搂着那两个瘦得皮包骨的肩膀。

姑娘终于忘了害羞,忘了一切,只知道她俩都是女人。她喘着气说:“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要去自杀。”

“你犯不着去死。我会照顾你。别再哭了。看你碰到我,这不是件好事儿?咱们先喝茶,你有什么事都跟我说,我会替你安排的。我答应你,请别哭了,哭可伤身子呐!”

姑娘果然不哭了。正巧罗斯玛丽刚站起身来,茶就端上来了。她让下人把茶桌放在她俩当中,她把什么东西都让给这小可怜吃,三明治啊,黄油面包啊,统统都给了她,一看到杯子空了,就给她添茶,加奶油放糖,人家都说糖滋补。至于自己嘛,她不吃;她抽着烟,有意看着别的地方,好让人家不会受窘。

吃下这一顿点心果然立见功效。茶桌搬走以后,眼前就像换了一个人,一个弱不禁风的姑娘,头发蓬蓬松松,嘴唇有了血色,一对深陷的眼睛闪闪发亮,靠在那张大椅子里,望着炉火,慵倦懒散。罗斯玛丽又点了一支烟,开始打听的时候了。

这时,门把手转动了,菲利普回来了。

“来得正好。”罗斯玛丽笑道,“这是我的朋友,叫——”“苏菲,夫人。”那个倦怠的人说道。罗斯玛丽随菲利普走进他的书房。

菲利普说道:“解释一下吧,她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罗斯玛丽笑着说:“我在柯曾街碰到的。她向我讨要一杯茶钱,我就把她带回了家。”“但是你把她带回家到底要做什么?”菲利普嚷道。

“待她好点,”罗斯玛丽迅速地答道,“要非常友好地对待她,照顾她。”“我的宝贝儿,”菲利普说道,“你是疯了,你根本就不能这么做。”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罗斯玛丽反驳道,“为什么不行?我就想这么做。还有,在书里总是能读到这种事。我决定——”

“不过,”菲利普掐断雪茄烟头,慢条斯理地说,“她倒是美得惊人啊!”

“美?”罗斯玛丽惊讶得脸都红了。“你真的这么认为?我——我倒没有这么想。”“天哪!”菲利普划了一根火柴,“她真的很可爱。你再好好看看,宝贝儿。”

罗斯玛丽说了一声“荒唐”,生气地走出了书房。但她没有去卧室,而是去了另一个房间。坐在写字桌前,耳边回响着菲利普的“漂亮”“迷住”。

哼!罗斯玛丽拿出支票本,可是,不,用不着支票。她打开抽屉,拿出五元现钞,看一看,又把两元放回去,攥着那三元去了卧室。

罗斯玛丽做过头发,画黑眼圈,戴上了珍珠项链,来到丈夫身边,坐在他的膝上。“她一定要走,”她娇嗔地说,“所以我给了那可怜虫一点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罗斯玛丽把贫女带上车,有“一股凯旋的感觉”,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人证,有了这个人证,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好心肠”。

B.虽然罗斯玛丽矫揉造作,把茶点都给贫女吃,自己不吃;但她有意看别的地方,好让贫女自在地享用,则体现了她善解人意的一面。

C.罗斯玛丽不能忍受贫女夺走丈夫对自己的注意和宠爱,当有外来女性对其美貌和美德已经构成挑战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反击。

D.结尾罗斯玛丽到丈夫面前撒娇的情节,意在表明她不但手段丰富,而且呈现其独立人格,这样结尾,人物性格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杯茶”为线索,紧扣罗斯玛丽对贫女始而厌恶、继而亲热、最后嫉妒的心理曲线,塑造了一个卑俗不堪的贵妇人形象。

B.小说开头通过罗斯玛丽的视角呈现眼前环境,给人阴森寒冷的感觉,既象征贫女生存的艰难,又烘托了罗斯玛丽的惆怅和无聊。

C.小说第二段写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为下文菲利普看中贫女、罗斯玛丽因此嫉妒做铺垫。

D.罗斯玛丽拿出支票本,哼了一声,觉得用不着,其实是舍不得,这一简洁的心理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现了罗斯玛丽的自私和虚伪。

8.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罗斯玛丽的?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罗斯玛丽对待贫女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让人想起王熙凤。请结合《红楼梦》里“计赚尤二姐”和本文的相关情节,分析罗斯玛丽和王熙凤两人性格的异同。

6.A7.C

8.横向对比:罗斯玛丽一系列举动格外热情,而苏菲不敢接受,丈夫反对她的做法,而罗斯玛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通过双重的横向对比,突出了罗斯玛丽的“慷慨大方”和“慈悲心肠”。②纵向对比:起先罗斯玛丽对苏非热情有加,令人感动,而后匆忙遣走苏菲,通过自身前后行为的纵向对比,突出了罗斯玛丽的虚伪。

9.同:都很虚伪,罗斯玛丽“热情”邀请苏菲,表示要乐善好施,照顾对方,最后仅以三元现钞打发苏菲离开;王熙凤“热情”邀请尤二姐住进贾府,表示要姐妹相称,互敬互助,等尤二姐住进贾府,却处处刁难她,直至将尤二姐迫害至死。

异:罗斯玛丽虚伪,但不歹毒,她邀请苏菲,只是为了表演自己的“善良”,并无害人之心;而王熙凤不仅虚伪,而且歹毒,她邀请尤二姐住进贾府,既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贤惠”,更是为了方便迫害尤二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但她有意看别的地方,好让贫女自在地享用,则体现了她善解人意的一面”分析错误。“她有意看别的地方,好让贫女自在地享用”是故意表演的“善解人意”。仍然是矫揉造作的表现。

C.“当有外来女性对其美貌和美德已经构成挑战时”错误,这种挑战只是臆想的,是菲利普为了激起妻子的嫉妒之意故意暗示的。

D.“意在表明她不但手段丰富,而且呈现其独立人格”错误,结尾意在表明她虚伪,也缺少独立人格,而非相反。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菲利普看中贫女”理解有错。菲利普夸贫女漂亮,不是看中贫女,而是为了激起妻子的嫉妒之意,赶快送走贫女。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横向对比:“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罗斯玛丽急忙赶去按铃”“‘茶!马上端茶来,再快拿点白兰地……’姑娘几乎叫了起来:‘不,我不要白兰地,我从来不喝白兰地。我要的只是一杯茶,夫人。’她不禁哭了起来”,罗斯玛丽一系列举动格外热情,而苏菲不敢接受;“罗斯玛丽迅速地答道,‘要非常友好地对待她,照顾她。’菲利普说道,‘你是疯了,你根本就不能这么做’”,丈夫反对她的做法,而罗斯玛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通过双重的横向对比,突出了罗斯玛丽的“慷慨大方”和“慈悲心肠”。

纵向对比:“这椅子舒服,来暖和暖和,你看上去冷得要命”“‘她一定要走,’她娇嗔地说,‘所以我给了那可怜虫一点钱’”,起先罗斯玛丽对苏非热情有加,令人感动,而后由于嫉妒的心理匆忙遣走苏菲,通过自身前后行为的纵向对比,突出了罗斯玛丽的虚伪。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结合“罗斯玛丽有点厌恶,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这时刻真是令人又惊又喜”可知,罗斯玛丽“热情”邀请苏菲,表示要乐善好施,照顾对方,并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出于虚荣心理,表演自己的“善良”,最后仅以三元现钞打发苏菲离开,可见她很虚伪;

王熙凤“口内全是自怨自错,‘怨不得别人,如今只求姐姐疼我’等语。尤二姐见了这般,便认他作是个极好的人”,王熙凤“热情”邀请尤二姐住进贾府,表示要姐妹相称,互敬互助,尤二姐相信了王熙凤的甜言蜜语,但是等尤二姐住进贾府,王熙凤却处处刁难她,直至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导致尤二姐流产,最后吞金自尽。她们二人外热内冷,都很虚伪。

异:罗斯玛丽虚伪,但不歹毒,她邀请苏菲,给她吃的,是为了表演自己的“善良”,但看到苏菲受到自己的帮助,她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最后还是给了苏菲三元钱,她并无害人之心;

而王熙凤不仅虚伪,而且歹毒。尤二姐根本就没有与凤姐对抗的念头,她只想“以礼相待”,心甘情愿伏侍她一辈子。但王熙凤是一个从来不信阴曹地府报应、心比蛇蝎还毒的女人,她邀请尤二姐住进贾府,既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贤惠”,更是为了方便迫害尤二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