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广东省云浮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7.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

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请东A见越王B使之出C锐师D以从下吏E是君F实空越G而名从诸侯H以伐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②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慢·雁落平沙①

蔡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②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恨满金徽③,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①宋徽宗宣和六年,燕地盗贼猖狂,蔡伸领兵北上援燕,在燕地生活一年左右。此词是蔡伸在入燕途中的思家之作。②邃馆:深院中的楼馆。③金徽:系琴弦的金丝绳,此处指代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落平沙"三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古垒鸣笳”传达出动乱时代的气息,为全词增添悲怆意味。

B.上片前六句运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词人凭栏远眺之景,境界辽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词人借酒消愁愁更愁,尾句中“凭仗西风"表现词人无尽的孤独,“吹干泪眼”言词人立于风中之久。

D.词的上片写景,属实写,下片“两地"三句写回忆,属虚写,虚实结合,既丰富词的内容,又拓展词的意境。

16.这首词是如何抒发词人思乡怀人之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两句,从时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古今历史,横跨不同文化,人类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会让我们的行动遵循这样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但①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个人想要的。譬如在医学领域,医疗工作者受过良好教育,受人尊敬,薪资丰厚,这些因素会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脆弱病人,A他本身想要的东西或医生设想自已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难以被黄金法则弥合。因此,精神病学教授哈维·马克·乔奇诺夫就提出了一项“白金法则"——②,B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不付出昂责的代价。

白金法则并不是全新的法则,但在医学中,它将目前关于患者自主、平等和多样性的观点,以凝练的表达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适合教授给健康从业者。当然,努力理解患者的个人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③。医学无法提供“外卖服务”,乔奇诺夫说:“不可能一直让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有人获得所有东西。在医疗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最起码,尝试去梦力完成它,会确保你对自己的明智选择保持足够的谦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加点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21.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官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也者,所以立是期也;动也者,所以赴是期也;效也者,所以应是期也。(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志向,靠它来树立这期望的目标;行动,赖它来实现这期望的目标;效果,由它来应验这期望的目标。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C

4.①材料二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②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③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④材料二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5.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②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三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③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④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⑤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⑥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⑦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议论文,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归纳,要指出其语言表达,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D项,“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错,材料二中只是说“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在文中没有“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的相关论断。

故答案为:D。

2.B项,“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所以,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一致,但本质不是一致的。

C项,“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益于‘道’的体悟”。

D项,“文艺工作者也必须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说法不妥,表述绝对化,把宏观要求当成了必然要求。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主要提到东西方音乐的差别。A项,说的是“音乐”是文化的外延,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B项,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C项,“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是合适的。D项,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故答案为:C。

4.材料二首段,“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第二段,“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运用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材料二,“‘道’表现为内涵、神妙”“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由此可见:第二节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5.“‘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

“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由此可见: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一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

“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分析此句可知: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二是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

【答案】6.B

7.D

8.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

9.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故答案为:B。

7.“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说法有误。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当地风俗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研究所建成后请尊瓦猫,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而非迷信无知。

故答案为:D。

8.《瓦猫》的故事叙述不疾不徐,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情"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相守,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创造了无尽的情感维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如“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等情节和当地人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古道热肠,至真至纯的性情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的品质。根据原文“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可知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不畏艰苦的自立自强精神,而他们盖这房子是为了修建研究所,这体现了他们即使在战乱不安的情况下,也要追求科学真理,这体现了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谨行勤奋、躬身革命的精神力量。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当地风俗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文章对于研究所建成后当地人帮忙请尊瓦猫的详细情节,可以从中看出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作为统领全书的书名,瓦猫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景,它是庇佑匠人,呵护生命的神兽,同时也是历史的谛视者与展望者,联结着莽莽过去和无尽未来。“请瓦猫"不只是那一只陶器本身,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种礼仪形式,而这体现了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文章最后,“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等语句体现的则是“冯太太"“闻太太”等客居异乡的知识分子及其家眷们在异乡互相关心、牵挂的守望相助情怀。

9.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非虚构的内容。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非虚构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虚构化的情节和非虚构化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非虚构化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答案】10.BEG

11.B

12.C

13.①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②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14.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子贡向南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义在保存鲁国,勇在侵损强大的秦国威势超过晋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吴王说:“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不可,您攻打越国回来,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道:“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如果吴国不能战胜齐国,那就是君王的福分;假如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又会乘胜调兵去对付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果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晋国争为强者,晋军发动攻击,大败吴军。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其丞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确实如此。

10.句意: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

故答案为:BEG。

11.A.“四方之志”的“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四方之志”指志向远大。

B.“意思相同"错误。保存/问候,探望。句意:我的坟墓也要筑(或保存)在这里/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意思不同。

C.“僻”都指地处偏远。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D.“非天质之卑"的“卑”,低下。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不是天资低下。

故答案为:B。

12.C.“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文中“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意思是“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兵力,并非齐晋同时出兵会击败吴军。

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私”,占有;“切",深深;“为”,替;“恐",担忧。

(2)“则……也”,判断句;“以",用;“余兵”,剩下的部队;“临",攻伐。

14.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颜渊、子路(季路)、子贡等人的特点以及出使诸侯所需人才作答。

如材料一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可见颜渊的特点在“德行";“政事:冉有,季路”,可见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

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答案】15.D

16.①寓情于景。词的上片前六句描写了雁、烟、水、古垒、笳声、青山、败叶等景物,营造出荒凉萧瑟、悠远苍凉的氛围,寄寓了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情。②对比。下片“忆旧游"四句写词人对“旧游”的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和眼前的萧索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情。③直抒胸臆。“佳人何处"“寸心幽怨”“两地离愁"“凄凉”等词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用典,虚写,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5.D.“词的上片写景,属实写,下片‘两地’三句写回忆,属虚写"说法错误,上片“古垒鸣笳”是虚写,下片“两地"三句不是写回忆,回到眼前,借酒浇愁,把倚栏杆眺望是实写,不是虚写。

故答案为:D。

16.上片前六句寓情于景: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濛濛;古垒上,胡笳幽咽直沉寂。远山起伏,时隐时显;枯叶在秋风中飘落翻转;天边的几只昏鸦在回旋。写了雁、烟、水、古垒、笳声、青山、败叶等景物,勾勒出一幅冷寂凄凉的荒秋暮景图,表现出感叹年华老去,羁旅漂泊(伤离怨别)和思乡怀人之情。

运用对比:下片写对“旧游”的回忆,“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记忆中“邃馆朱扉”,“小园香径"“桃花人面”等美好时光与眼前的秋风落叶、古垒、哀笳声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直抒胸臆:上阕“佳人何处,梦魂俱远",下阕“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凄凉"等诗句直接抒发词人离愁别恨,表达羁旅漂泊(伤离怨别)和思乡怀人之情,抒情真切。

17.【答案】(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己、焉、鸿、潜、暮。

故答案为:(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这个法则并不完美;人所不欲而勿施于人;要为所有需求提供服务

19.A处修改为:他本身想要的东西和医生设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B处修改为: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知识点】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18.第①处根据前面的转折词“但”和后文“理由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个人想要的"可知,这里可填“这个法则并不完美”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人类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会让我们的行动遵循这样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和后文“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不付出昂贵的代价”可知,这里可填“人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并不意味着"和后文“医学无法提供‘外卖服务'”,乔奇诺夫说:‘不可能一直让所有人获得所有东西。在医疗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可知,这里可填“要为所有需求提供服务”之类的内容。

19.A处虚词使用不当,应将“或"改成“和”或“与"。

B处不合逻辑,应删掉“不”。

【答案】20.A

21.①句中的“像"是一种类比,拿元宵节的街景跟办喜事的场景做比较,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②句中“像巨星似的”是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22.①原句中“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②原句中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中词语的用法,判断对错。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常见的词语,再结合语境分析二者的不同。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20.A.可以互换,这里“一律”“清一色"“都”意思相同。B.正确。“也"是副词,表示强调,删掉有细微差别。C.正确。“可不”意思跟“绝不"一样,只是“可不”属于口语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D.正确。“轻易不出门”和“不轻易出门"表达意思一致。故答案为:A。

21.①“像是办喜事”,这里把元宵节的热闹和“办喜事"进行比较,因此“像”是一种类比,突出二者的共同点——热闹,这样就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②“像巨星似的"是比喻句,本体是“天灯”,比喻词是“像",喻题是“巨星”,二者相似点是明亮耀眼。因此这里的“像"表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22.①原句中“走马灯”后面多出了破折号和“原始的电影",表明“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走马灯"是传统活动,“电影”是现代时尚的东西,这样写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②原句中“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改句是将“小铃”做了“纱灯"的定语。原句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是孩子气的口吻,相比改句中的“大家还吃汤圆”,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

23.【答案】立志,笃行,求效志向让我们拥有方向,行动使志向成为现实,而成效则检验志向和行动的效果。处在百年变局的当下,青年学子正处于立志的大好年华,我们应如何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召唤?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的话能给我们以启示:“志也者,所以立是期也;动也者,所以赴是期也;效也者,所以应是期也。"我们应立志、笃行、求效,三者合一,让志向变成现实,让中国梦落地成真。

青年必以立志为先。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罗盘,于是行动就会失去方向,从而无法抵达“效"的目的地。茅以升能够潜心钻研,修建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钱塘江大桥,正在于他要造出最结实的桥的志向为他提供了方向与动力;李振生能够历时25年,培育出抗病毒性强的“小偃六号”,正在于培育持久性抗病毒小麦品种的志向在前方指引。他们启示我们,当下青年应拒绝没有目标的佛系、躺平生活方式,否则学习将失去动力,人生将失去方向,最终一事无成。于青年而言,首先应确立志向。

青年当继之以行。孔子有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圣人强调行动,在于行动是实现志向、做出成效的保障。叶嘉莹平生志愿,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递给下一代人,立志之后的践行,使她终为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我们当中不乏当初信誓旦旦要把古诗文默写的分数拿到手,可是最后却收效甚微,其中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缺少像叶嘉莹先生一般追逐志向的行动。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会夸下海口,然后要么缺乏脚踏实地的付出,要么直接半途而废。所以,哪怕志向与成效之间的距离再短,缺乏行动,也终将无法抵达。于青年而言,我们要有志向,更要有行动。

青年当求行之有效。没有志向,没有行动,自然难以成功,而做为时代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是有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鲁迅立志要拯救国民,当发现学医无法救治国人的灵魂,无法实现他当初的志向,于是毅然弃医从文,换来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的觉醒;屠呦呦立志要消灭疟疾,当发现两千多次试验都无法成功提取青蒿素,她转换思路,终于通过低温萃取得到了有效的青蒿素。“效”是最终检验志向和行动的试金石,没有效果,再高远的志向、再努力的行动都没有价值。于青年而言,一定要通过“效"来检验志向是否切实、行动是否正确。

立志、笃行、求效,三者缺一不可。志为方向,行为保障,效为检验标准。将三者紧密结合,落实到位,方能担起使命,化宏伟构想为辉煌现实。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关键词——志向、行动、效果。吕祖谦的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强调的是“志”,即志向,“志"的作用就是确立目标;第二层强调的是“动”,即行动,“动"的作用就是去实现确立的目标;第三层强调的是“效”,即效果,“效"的作用就是验证确立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实现的程度等)。

吕祖谦的这几句话意在告诫人们,人首先要有志向,要有人生目标,要做人生规划,所谓“所以立是期也”。志向确立了,还要付诸实际行动,有了志向,却不去“赴"之,那么“志向”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有了实际行动并不意味着一定实现既定目标,最终还要看“效"。效果好,意味着目标确立得合理,行动得扎实稳健;否则,不是目标不切实际,就是行动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矫正目标或弥补行动上的漏洞。立意要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不能只顾其一,不及其余。

青年学子正处于立志的大好年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召唤青年一代立志高远,建功立业。因此,成文时一定要与时代合拍,内容要充溢着时代气息,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味堆砌古代事例,宁舍古人古事,不弃当下典型。还要特别提醒,这貌似一道老生常谈的作文题,其实不然,要准确把握三者的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三者关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考生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表达水平。如“志”是“行"的基础,“行”是“志"的落实,而“效”是最后的检验。尤其是关于“效",我们思考的较少,其实“效”才是最后的结果,我们应当靠“效"去衡量“志”是否合适,“行"的效果如何,考生可以在这方面多一些分析。

立意:

1.“动”为“志"护航,“效”为“志"质检。

2.有“效”方显“志"和“动”的价值。

3.“志"是旗帜,“行”是动力,“效"是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云浮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云浮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