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_第1页
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_第2页
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_第3页
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_第4页
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阳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除了上文提到的“____"“____”之外,“疏密有致"“动静皆宜”“虚实相生"等也作为传统山水画基本的绘画原则被古代造园家以各种形式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画作不属于界画的一项是()

A.B.

C.D.

2.根据文章内容,为材料一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界画"脱胎于建筑设计图,最终发展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B.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C.“三维的中国画”指山水画具有意境深远、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

D.《关山行旅图》的绘画原则对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5.下列有关《红楼梦》大观园景观的描写,意境与材料二画线句最贴近的一项是()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B.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C.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D.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6.“篱苑书屋"被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其设计构思与两则材料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条概括书屋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

【链接材料】“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答案】1.D

2.主次分明;藏露互补

3.B

4.B

5.A

6.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禾秆的组合: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建筑意境与空间。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④浓缩的入口空间与主体大空间组合: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界画的特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再结合语境分析需要填写的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画线句描写的意境,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原文说“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

ABC三项都符合这些特点,所以属于界画。

D.这幅图画是一副写意山水画,只是描绘出建筑物大概轮廓,并不是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不符合界画的特点。

故答案为:D。

2.材料一第四、五段主要针对传统山水画画面的主次关系进行解说的,第六、七段是从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含蓄的方面进行分析的。而材料一最后一段“上文提到的……”显然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因此此处两个词则可依此总结出。

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可以总结出“主次分明”这一特点。

根据材料一第六段“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可以总结出“藏露互补"这一特点。

3.A.“‘界画’脱胎于建筑设计图”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可见界画脱胎于宫观效果图。

C.“‘三维的中国画’指山水画具有意境深远、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可见是重诗情画意,不是生动逼真。

D.“《关山行旅图》的绘画原则对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说法错误,通过材料一第六段可知《关山行旅图》体现主次分明,而通过第七段可知,拙政园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

故答案为:B。

4.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五段“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可知,它们都是主体和中心。

故答案为:B。

5.材料二划线句子体现了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A.选项所描绘的景致有山,有水,有景色之间的层次,体现出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风格。所表现的意境与材料二一致。

B.“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描写的内容只体现了文中的“水墙"。

C.“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只突出了假山。

D.“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突出了建筑的雄伟壮阔。

故答案为:A。

6.从链接中“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以及材料二第二段“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可知,建筑构造形成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从链接“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以及材料二第三段“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可知,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建筑意境与空间,同时柴禾秆是就地取材,让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

从链接“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以及材料二第二段“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可知,体现巧用光影要素,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

从链接“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材料一第七段“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以及材料二第四段“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可知,体现了传统园林的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尽此类也。

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厉王【1】蒙戮,吴起【2】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3】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

(取材于徐幹《中论》)

注释:【1】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2】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莫弃乎无征征:证明

②信著乎其体也著:显现

③壅也遂所误遂:放任

④讼之而愈多讼:诉讼

⑤禹拜昌言昌:善,正当

⑥鉴也者,可以察形鉴:鉴别

⑦君子尚至言尚:注重

⑧而好摄人之过摄:指出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谁其疑我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D.谤之为名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故我之惮之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

C.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

D.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言论足够听到,容貌足够相似,行为足够效法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君子修德应当像华、岱之高那样有目共睹。

B.舜、禹与厉王等人对谤言的态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C.曾子看重发自内心的自我修养,对赞扬与批评都怀有怵惕戒惧之心。

D.作者认为贤友也是畏友,因为贤友具有不隐人善、不讳人过的秉性。

11.文章开篇提出人应当追求“信著乎其体”。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7.D

8.B

9.D

10.A

11.①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②要接收非评非议。③欢迎人们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事情没有比有验证更值得宝贵的,言论没有比无证明更应当抛弃的。水的冰冷,火的灼热,金属岩石的坚硬,它们并没有说什么,人们却没有不知道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已把冷、热、坚硬的性状令人可信地显现在形体之中了。假如我所推行的诚信能像这几样东西,又有谁会怀疑我呢?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而埋怨人家不相信自己,就好比是让人捕捉妖魅鬼怪而埋怨人家抓不到,也太迷惑了吧!谁会说华山、泰山不高峻,谁会说长江、汉水不长远?君子修治道德,也是使它高峻而且长远,又害怕什么呢?所以,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并不是自己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埋怨他人的叫做壅,责备自己的叫做通;通达的就知道后悔,壅塞的却放任错误。放任错误,父母亲人都会抛弃他;知道后悔,疏远之人也来归附他。疏远之人归附,就可确保长久平安快乐;父母亲人抛弃,就难免经常危险恐惧。自古及今,没有不这样的。商纣王贵为天子而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匹夫而被誉为“素王",都属于这种情况。

人心没有不讨厌批评非议的,却终究免不了被人批评非议。诽谤别人为了谋取名声,越是逃避,它却越是来到;越是推拒,它却越是要降临;越是辩解,它却越来越多。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君子就不可能这样做了;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小人就不可能有所得了。虞舜多次反省,大禹拜受善言,这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周厉王蒙受耻辱,吴起刺杀谤者,这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些人都记载在从前的书策上,画其形而绘其图,有的为后世所效法,有的则为后世所鉴戒,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曾子说:“别人说我好,我唯恐它传扬出去;有人说我不好,又害怕他经过时会看到我鄙薄的神态。”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只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而是确实发自内心而表现于容貌,他非常欢迎人们为他指出过错,他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点,就像是追逐野兔,唯恐赶不上。因此,君子有不断上进的事业而没有退步的事功。听说了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丧心;想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失体。失体、丧心的人,是祸患动乱降临的对象,君子是不会这么做的。

《周书》里有这样的话:“人不要以水为镜子,而要以人为镜子。"镜子,可以察看形体;言语,可以了解品德。小人以他的面容比不上子都而感到耻辱,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所以,小人看重明亮的镜子,君子则崇尚真实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再加上善于赞美他人的优点,愿意指出他人的过错,他们时时赞美他人像影子与身体时刻相随,他们及时指出他人错误似声音发出就有回响。所以,我畏惧他,就像父亲坐在厅堂上,神祇处在房屋中,即使想做恶事,难道还敢吗?因此,要求上进的人与人相处往来,一定要与他所畏惧的人在一起而远离平易和悦的人。

7.④句意:越是辩解,它却越来越多。“讼”,辩解。

⑥句意:镜子,可以察看形体。“鉴",名词,镜子。

故答案为:D。

8.A.句意:又有谁会怀疑我呢?“其”,副词,表反问语气。/句意: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其",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B.句意:孔子身为匹夫而被誉为“素王”。“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而”,连词,表转折,却。

C.句意:所以我畏惧他。“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之”,代词,指天下。

D.句意:诽谤别人为了谋取名声。“为",介词,为了。/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为”,介词,表被动。

故答案为:B。

9.D.句意: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足"应解释为“值得”。

故答案为:D。

10.A.根据“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尽此类也"可知,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的道理。

故答案为:A。

11.根据第一段“信著乎其体"之后“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的论述可知,作者从“假如我所推行的诚信能像这几样东西"“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两个角度假设论证,论证了从自身做起,完善自身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是“信著乎其体"的总体原则。

根据第一段“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可知,具体做法是应从自身做起,修德求己。

根据第二段“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可知,应不要谤言,因为批评非议这东西,越是逃避,它却越是来到;越是推拒,它却越是要降临;越是辩解,它却越来越多,君子不会害怕诽谤,把自己做好就可以了。

文章第三段引用曾子的话,明确“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因此可知,有了过错应真诚改过,才能让人信服。

第四段引用《周书》,论证了借鉴的重要性,作者得出结论是“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即要求上进的人与人相处往来,一定要与他所畏惧的人在一起而远离平易和悦的人,要鉴于贤友才能修养自己的良好德行。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论语》,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2.“劳”有“劳累(A)"和“忧虑(B)”的意思,①句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A还是B。

13.翻译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

14.综合①②句,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15.综合①③④句,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2.B

13.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4.共同原则:劝告他人时,要用委婉、恰当的方式,如果别人不听从,仍然尊重对方,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很赞成孔子的观点,我们对父母、朋友可以提出建议,要注意提建议的方式方法,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建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建议强加到他人身上。

15.①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

②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孔子劝告父母和朋友的观点,再指出共同原则,并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12.“劳而不怨”的意思是“(替他们父母)忧虑而不怨恨"。“劳”的意思是:忧虑。故答案为:B。

13.“敬",孝敬;“何以”,用什么、怎么;“别",区别;“归”,趋向;“厚",忠厚。

14.材料一,在孔子看来,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材料二,孔子谈的是交友之道:要忠言直告又要恰当地引导,不宜强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语,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强加于人,否则自讨没趣。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在进行劝告时,要用委婉的方式,注意劝告的技巧,如果你的劝告他人不听从,那么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心怀怨恨。

15.材料一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如果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恭敬,必须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恭敬。

材料二根据“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从两方面概括: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认真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也就是“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②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③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7.“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8.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答案】16.C

17.D

18.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题干中诗句的抒情手法,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使用的手法,再选出最接近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分别分析本诗七、八句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李白的《将进酒》看到的诗人形象,再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

16.C.“浮云悠闲”错误,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的“云不开”应该是“浮云蔽日"的景象。

故答案为:C。

17.“临歧击剑生铜吼”中写“击剑"这一行动,重在抒情。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一句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写自己因与军帅不合,拂衣弃职而去,表达的是决绝之情。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是说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表达是战场激烈的场面。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拔剑而舞,击剑而歌,作者借击剑发泄内心的愤懑;“青云路遥心奈何”,表达作者抱负难以实现无可奈何之情。该诗句的情感与“临歧击剑生铜吼"抒发情感相近。

故答案为:D。

18.“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到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求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上句写到“临歧击剑",已是愁苦愤懑已极,要得解脱,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解秋衣"“贳壶酒”,可以看出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

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以衣当酒,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诗人此时内心极度苦闷,很想借酒消愁,再结合前面“我当二十不得意"的诗句,一个借酒浇愁、志不得伸、极度苦闷诗人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原来诗人如何狂放是因为要借酒浇愁,原来诗人也是一个有志不得申的失意者。

由此可知,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19.(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名句默写。

(1)驾一叶之扁舟,。

(2)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5)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

(6),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7)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8)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1)举匏樽以相属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3)鼎铛玉石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5)以膏泽斯民

(6)契阔谈

(7)青冥浩荡不见底

(8)佛狸祠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匏、樽、属、竭、铛、膏、契、、冥、狸。

故答案为:(1)举匏樽以相属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3)鼎铛玉石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5)以膏泽斯民

(6)契阔谈

(7)青冥浩荡不见底

(8)佛狸祠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甚至天已黑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才能与大江独处,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有时虽也思若流水,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江流时,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不禁",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提醒我还有无数如驳船那样,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神奇得叫我惊讶。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也难得消受。其实远远近近也有不少人,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痴痴看着面前的大江。不远处有人唱起了歌,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那时最好以琵琶为六月弹一首散曲,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即兴地播撒于天地之间——如此,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对近百年间家乡到底怎么一直走到如今,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如今他们竟都放下了小说诗歌,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是《宜昌记忆》丛书的一种,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从没听说过,一时甚觉新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无声无形,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时间满溢于人心之中,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面对那两条古老江流,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几册诗词歌赋了。求学离家太早——“当时年少春衫薄",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即便那样伟大的一条大江,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现代化脚步虽杂沓零乱,终归已经起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一拨拨外国人也你来我往,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也有最早到此开创平民教育,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于百多年前,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对岸便是我那梦中小城:当年领馆、海关、洋行聚集却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的沿江一带,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倒影斑斓生花,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未免感叹唏嘘。城市与人一样,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疼痛与屈辱也都深藏于中。其时四周静谧无边,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以致我竟不敢断定,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安静的日常,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都是个悠长的过程。远离家乡的游子,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将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闲坐半晌,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20.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22.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23.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案】20.C

21.D

22.①由夜色、月光、江流,最后聚焦在波光,展现出长江夏夜的静美;②反复使用四个“够了",突出了家乡景色的独特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23.“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临流宵坐,感受到了天地与大江的广袤静美,身心恬适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

“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指作者超越了物理空间上的对家乡的理解与喜爱,领悟到将家乡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的重要,使身为游子的作者精神生根,真正与家乡融为一体。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再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相关句子,再从内容、结构、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内容、主题和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20.C.“漩涡”解释为“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错误,依据语句“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分析可知,“漩涡"是“让人不能自拔的境地”,无“悲惨"之意。

故答案为:C。

21.D.“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理解有误,文章的标题为“临流晓坐",只是想借助古人诗句来表达共鸣之情,“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文中作者实际上只是“宵坐",可见作者所谓的“晓坐”是虚写,借以抒发对故乡人事变迁的诸多感慨;结尾部分“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可见“苦坐”,是从他人而言,也没借助三种“坐"体现思考的逐层深入。

故答案为:D。

22.“读夜色时……;读月光时……;读江流时……”三组“读"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排比句式写景,将长江之美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可感。

反复:由结构相似的几个句子构成几个整句,“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四个“够了”使用反复手法,在形式上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在内容上,给读者展示了一组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画卷,长江的夜色、月光、江流启示着他,影响着他,故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厚,更耐人寻味。表达作者对家乡美景强烈热爱之感,也增强语气或语势,突出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神往沉醉。

比喻:“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把看家乡比作读书,生动形象,突出家乡的风景繁多且值得欣赏。

23.①“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作为游子的身份,刚回到家乡,在长江边上,“临流宵坐",在与长江的亲密接触中,“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继而看到听到长江边上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让作者感受到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故眼前所见天地与长江的深邃静美,让作者一洗都市的疲惫,陶然忘机,身心恬适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故产生“与天地同在"之感慨;这是对大自然的深度描摹和顶礼崇拜,表现出都市人对都市的厌倦。

②“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文句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在之前,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了家乡快速发展,也写了它艰难前行的历史;“真正"二字表明作者对故乡的理解和喜爱更进一步,“浑然同在”则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故“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卒章显志句。

四、语言基础运用(5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语言基础运用。

①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技术的冬奥会速滑场馆。②该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中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③它的使用,不仅能够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温度稳定、厚度均匀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还可以使国家速滑馆的碳排放量接近于零。④同时,国家速滑馆还配有一套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制冰产生的废热可用来除湿、冰面维护、提供生活热水等。

2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删去“冬奥会速滑”,表达更简洁且语意不变。

B.②句中“先进"和“环保”两个词语的位置不能互换。

C.③句中“可以"可改为“用以”。

D.④句中的“来"应该改成“在”。

25.③④句中有三个画波浪线的短语,其中有一个需要修改。

【答案】24.B

25.维护冰面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之简明及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各处使用的正误,并选出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结合语境分析画波浪线的短语的正误,再指出需要修改的词语。

24.A.“冬奥会速滑"是修饰限定“场馆”,不能去掉;

B.因下文③句“不仅……,还……",先说先进,后说环保,与之照应,故不能互换位置;

C.“用以”表目的;“可以"后是结果。此处不是目标,不能改。

D.改成“在”后应在结尾加“等方面",否则就不能搭配了,不能改。

故答案为:B。

25.④句中“冰面维护”为主谓短语,而“除湿"和“提供生活热水”都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结构应该一致,故应该为“维护冰面"。

五、微写作。(10分)

26.(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⑴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⑵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一些社区为两米间隔线设置了安全贴心、形式多样的标志,有的是撑起的晴雨伞,有的是贴在地上的古诗词图片。请你选择一个检测点,依据其环境特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⑶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1)唯阅读才不会让华丽丰富的世界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才会让我们走近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灵魂,感知世界的美好,过上优雅快乐有滋有味的生活。人生天地间,而浮生如梦,古人秉烛夜游,今人读以忘忧。“茶清心,书筑魂”,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可终不如阅读来得直接和痛快。加入悦读会吧,让愉悦相伴。

(2)我选择某社区。

两米间隔线标志由“请保持间距"的标识黄线和“请保持2米爱的距离”的粉红色心形贴纸。也就是说地面除了贴有标识黄线,还附带张贴温馨提示语。黄色具有警示作用,粉色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标识和提示语不仅色彩和谐相映生辉,而且具有双保险的效果。“爱"字让冷冰冰的警示标识具有了温度。

(3)像一道闪电嘭!闪!啪!看,暗夜寂寥中的一道闪电,看见中国速度,听见华夏心跳。

大鹏一日同风起,欲与天公试比高。噼!闪!嚓!白日如焚,一道闪电,照亮青春纤毫,指引人生轨道。

青云直上九万里,风流人物数今朝。瞧!那像闪电一样的青春,伴着电光一样的中国速度,携手并进,意气风发,是他们一起看见并创造了中国速度!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任务一:要求写招新启事,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提倡阅读,呼吁同学加入校学生会成立的新社团“悦读会",中心思想简而言之自然为“悦读”,旨在通过文字说明辅助启事,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悦读会",注意语言要简练,富有吸引力和感召性,符合“不超150”这个字数要求。

任务二:该题紧贴时代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要求选择一个检测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我选择……",具体地点可以是校园,也可以是医院或者某个小区、企事业单位等等。设计理由一般使用说明性文字,注意语言要简洁,表意清楚明白,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本题属于命题写作,体裁是抒情文字,也可以是一首小诗,题目“像一道闪电”使用了比喻修辞,写作过程中要明确本体和喻体各自对象的属性,两者间一定是有关联的相似之处,并且写作的抒情落脚点是被比喻的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并对此特性抒发情感。

写作前要想好这道闪电的本体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切记不可写成闪电本身。本体的特点要具备闪电的特点,迅速、短暂、明亮等,不可强拉硬拽。比如可以选择朋友,写友情像一道闪电,批评的话语像闪电般迅疾警示我们,不要偏离人生正轨;也可以写老师的教育有时候也像一道闪电般,坎坷挫折中启迪我们,三言两语间便让我们豁然开朗,照亮了我们的人生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苏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六、作文。(50分)

27.(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学习要有反思意识才能进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也强调了统治者需要记住和反思的许多方面。

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常用来指对行为或思想等进行分析总结。有人这样提炼反思: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对思想的再思想;也有人说反思是指对人对事持有理性思考和独立精神……

关于“反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言之有物,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⑵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不服输,敢于奋进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请以“感激失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叙述描写生动,有情节。

【答案】用好反思良方“我思故我在。”简单的五个字揭示了“思"对“我”的重要性。此中的“思"有思考之义,更有反思之旨。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我们行走于世,在处理各种关系、做任何事情时,只有不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谏臣魏征看到李世民有贪图安逸苗头时向他提出的意见。简单的八个字彰显了“文死谏”的精神,更可以看出魏征对“反思"的重视。不论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层面观照,要想少犯错误、不犯错误,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总结,圣贤伟人如此,普通人也不例外。试想,如果李世民刚愎自用,没有听进去魏征之言,不能时时对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检省反思总结,就不可能有大唐帝国的强盛。

关于反思的价值,荀子所言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最有警示世人的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让自己尽可能远离庸人,就需要不断地总结反思自己的所言所行。发现问题与不足,不回避,认真对待,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知明而行无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一洗前耻,成就了一段佳话。正因为勾践在“卧薪尝胆"的过程中时刻反思,故能忍辱负重、励精图治。

“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历史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时时自照,并对自我进行检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了这面镜子,行走时就避开了一些弯道,也就少去了一些坎坷与跌打。

生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和挑战并存。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满怀激情地立于潮头时,为了避免不被滚滚狂潮吞噬的厄运,搏击风浪、踏浪而行,除了需要勇气与毅力,还要有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意识。前行的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顺境时总结,逆境时反思,这样才能少跌倒。而把反思作为经营生活,摆渡人生时如影随形的良方,才会少走弯路。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它由两个语段组成:第一段引用《劝学》和《谏太宗十思疏》的事例,提出材料的核心话题——反思;第二段首先对反思的本义进行解释,然后举出人们对“反思”的不同理解。很显然,从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看,第一段是引子,引出话题;第二段进行理论阐述。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我们在处理关系、做任何事情时,要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就应该时时反省自我,对过往进行反思,以总结得失,更好地走下面的路。基于此,由话题引发的思考角度有:生活与人生中需不需要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进行反思。

由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比较明确,写作时围绕“反思"的话题选择一个角度。

写作时,可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和写作任务提炼文章的主旨——时时反思、检省,不断总结方能行稳致远;继之,联系材料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反躬自省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精选典型材料,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省、反思”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回到当下,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重视“反思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立意:

1.居安思危不偏轨。

2.时时检省才能少走弯路。

3.反思是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良方。

(2)命题作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解读。对于“感激失败”这一既定题目,考生要重点分析其原因,我们为什么要“感激失败"?所给材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这是因为,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多吃点苦,多经历点挫折、困难可以提高抗挫力,帮助青少年调整心态、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而这一切都对青年的成长十分重要。一次失败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的斗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奋起直追,为成功奠定扎实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感激失败"这一题目蕴含着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情感态度,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视失败,于失败中总结经验,成就更好的自我。

选材时,应注意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考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等方面入手,如可以写一次考试的失败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一项技能的失败让自己懂得坚持的重要性,一场接力赛的失败让自己明白团队合作的意义……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参加两人三足比赛,就可以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先写“我”在赛前信心满满、拒绝练习而与搭档产生矛盾,结果在比赛时因与搭档默契不足而惨被淘汰,面对失败“我"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懂得了合作的意义。也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我失败了也明白了”这一结论,然后具体叙述失败的过程及明白的道理,使情节更曲折。

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遭遇失败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我"失败前后内心的心理状态以及总结失败经验获得成功后内心的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

立意:

1.写“我”考试失败,及时反思自己,更积极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挫折成长)。

2.写“我"学习钢琴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最后的考试中惨被淘汰,懂得了坚持的意义。(经验教训,成长感悟)。

3.写“我”名落孙山后,师长好友贴心抚慰“我",让“我”体会到珍贵的情谊。(真情无价)。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1/1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2023高三上·朝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