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像有效的经验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如果我们在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选自《礼记·檀弓上》)(大体意思:病危的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使用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不顾弟子的劝阻执意更换。他回到自己的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不代表没有规则,并不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可见在乡土中国中礼治优于法治。B.“礼治”并非文明的代名词。“礼”其实很野蛮,其与“法”的不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来自传统,后者来自国家权力。C.“礼”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有关,它从传统社会经验与教化中养成了人主动而非自动的敬畏与服从。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礼有自己的形成过程: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仪式。B.乡土社会满足了礼治实施的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C.传统是社会积累的为了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的经验方法。D.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C.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中国谚语)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曾子易箦”这个故事的理解。〖答案〗1.C2.D3.A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自己在昆明的真实经历来证明传统是乡土社会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生活的保障,增强论证效果,更有说服力。(或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②对比论证。文章把礼和法律进行对比,目的是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或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来论证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5.①“曾子易箦”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身份使用什么器物”,说明礼在当时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这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③哪怕弟子劝阻曾子,病危不必更换席子,但曾子出于内在服礼的主动与自觉,认为必须服礼,否则他就不能自已。〖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可见在乡土中国中礼治优于法治”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并没有“礼治”和“法治”的比较。B.“‘礼’其实很野蛮”错,原文“礼可以很野蛮”,“可以”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性。选项表意绝对。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表述错误,原文中是“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错,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A.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强调礼治的重要性。B.意思是仁义礼智是人性所固有。C.强调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不流动性。D.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它。”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说明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虽然放之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在《乡土中国》中用来说明差序格局。另一方面,“为政以德”这句话还在《乡土中国》中用来和“苛政猛于虎”的横暴权力作对比,说明权力的教化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作者举自己在昆明的真实经历来证明传统是乡土社会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生活的保障,增强论证效果,更有说服力。(或“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②对比论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章把礼和法律进行对比,目的是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或“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来论证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曾子之所以在临死之前坚持更换席子,是因为这个席子不合自己的身份,不符合“礼”。“曾子易箦”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身份使用什么器物”,说明礼在当时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乃至在更换床席的过程中死去,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③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哪怕弟子劝阻曾子,病危不必更换席子,但曾子出于内在服礼的主动与自觉,认为必须服礼,否则他就不能自已。(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逃跑铁凝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情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宋虽不善言辞,却勤快可靠,彬彬有礼。他选择用失去一条腿价帮助女儿脱困,这是人性中最伟大、最可歌颂的无私父爱。B.文中老宋跟老夏讲述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自己接济。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宋放弃治疗病腿埋下了伏笔。C.文章主人公老宋面临要腿和要钱的两难选择,作者对此进行客观叙述,在看似冷漠的笔触下暗藏着对老宋深深的同情。D.老夏最令人同情。他出于仗义热心帮助老宋,但是老宋的不辞而别,最后连想让老宋尴尬难堪的机会也没有。7.下列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老宋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他内心,“截肢”的伤痛远不及“欺骗”大家的伤痛深。B.作者描述老宋数钱时,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通过略带戏谑的文字,诉说着生命之痛。C.小说叙述重心不断转换。老宋第一次“逃跑”前,叙述以老宋为焦点;老宋第一次“逃跑”后,叙述重心则转移到老夏身上。D.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执着挖掘、思考、表达,是铁凝许多作品所竭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也体现了这一创作追求。8.从老宋不辞而别到老夏去寻找老宋,其间老夏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文学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作者所欲表达却又有目的地加以省略的场景、情节以及文本所蕴含着的作者未加以言明的潜在义。请找出文中的两处留白并分析其作用。〖答案〗6.D7.B8.①一开始老夏非常气愤于老宋不辞而别;②当得知老宋把腿锯了,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③当得知老宋在哪里时,老夏想让老宋尴尬、难堪和愧疚;④当见到拄拐逃跑的老宋后,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9.第一处留白:老宋第一次逃跑时,他是如何逃跑的?他为什么要逃跑?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宋不辞而别,让老夏愤怒难平,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故事徐徐展开。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后面的情节充满期待。

第二处留白:小说结尾处老宋再次逃跑,老夏和老宋有没有交谈?老夏有没有原谅老宋?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小人物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徘徊的困境,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老夏最令人同情”错。老夏并不是最令人同情的,老宋一家的生活很困难,他不忍心将这些钱拿去医院治腿,而是想将钱拿去接济女儿,只能愧对团里的人,所以老宋并非有意欺骗老夏。老宋才最令人同情。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语言描写”错,“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不是语言描写,是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①由“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可知,一开始老夏非常气愤于老宋不辞而别;②由“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可知,当得知老宋把腿锯了,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③由“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可知,当得知老宋在哪里时,老夏想让老宋尴尬、难堪和愧疚;④由“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可知,当见到拄拐逃跑的老宋后,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第一处留白:“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这是老宋第一次逃跑,他是如何逃跑的?他为什么要逃跑?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宋逃跑之后“老夏终于气愤起来”,老宋不辞而别,让老夏愤怒难平,因此老夏先去找了老宋那个亲戚打听,当得知“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后来听人说老宋在一个旅游景点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故事徐徐展开。②老宋的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这次留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后面的情节充满期待。第二处留白:“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小说结尾处老宋再次逃跑,老夏有没有追上去?老夏和老宋有没有交谈?老夏有没有原谅老宋?文章并未言明。作用:①小说在留白中结尾,两人到底有没有见面?说些什么?心结有没有解开?留白的作用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老宋的逃跑是因为愧对老夏和剧团的人,他因为家境困难选择了锯掉腿留下钱接济女儿和外孙,实在是无奈之举,并非老宋人品不好,结尾的逃跑恰恰说明老宋的羞愧。小说通过描写小人物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徘徊的困境,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备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侂胄奸臣A专权B无C上D动兵E残F民G谋H危社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14.杨万里谥号“文节”,文中哪些事实体现了杨万里正直的气节?〖答案〗10.ADG11.D12.C13.(1)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2)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14.①劝谏太子。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政务,杨万里大胆直言,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②拒绝韩侂胄。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韩侂胄奸臣”是判断句,句意完整,应在其后A处断开;“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都是四字句式,应分别断开,即D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及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谢绝/道歉。句意:关闭大门,谢绝来客。/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B.正确。C.正确。两句中的“悦”都指高兴,句意:孝宗很不高兴。/等到他高兴时。D.“具有褒扬意义称号”错误。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并非都是褒扬性质的。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正赶上;“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语义被动句,被征召为国子博士。(2)“问”,询问,这里指征求意见:“善语”,好评:“不见用”,被动句,“见”表被动,不被重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劝谏太子,“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政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二是拒绝韩侂胄,“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参考译文: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勉励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为之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胄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答应日后请他任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永遇乐①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②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备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流寓江南时的作品。②中州,此处指汴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样,写了元宵佳节热闹繁华的景象。B.柳色渐深,春意已浓,天气变化不定,诗人担心风雨,谢绝了朋友的邀请。C.词人面对眼前之景,想起了当年和女伴游赏的欢乐时光,只可惜已成过往。D.词人容貌憔悴,无意欣赏元宵佳节的美景,宁愿躲在家中感受别人的快乐。16.古人云“以乐写哀,一倍增其哀”,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答案〗15.B16.(1)傍晚景象非常美丽,置身其中词人却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感叹,让流寓江南的哀情更甚;(2)元宵佳节,柳色已绿,日暖风和,友人相邀,词人却发出“岂无风雨”的疑问,心中愁苦更甚;(3)昔日元宵佳节也很热闹,女子们盛装参加,只是当下憔悴衰老,无意参加,今昔对比,更增哀愁。〖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春意已浓”错,元宵佳节是初春,春意并不浓;“诗人担心风雨,谢绝了朋友的邀请”错,诗人谢绝朋友邀请,不是因为担心风雨,而是无心赏灯游玩。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傍晚景象非常美丽,置身其中词人却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感叹,让流寓江南的哀情更甚;(2)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元宵佳节,柳色已绿,日暖风和,友人相邀,词人却发出“岂无风雨”的疑问,心中愁苦更甚;(3)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昔日元宵佳节也很热闹,女子们盛装参加,只是当下憔悴衰老,无意参加,今昔对比,更增哀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人格,不愿卑躬屈膝,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鲜明体现。(2)《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再到“声暂歇”的过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18.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这样的”中引号用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A.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C.“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D.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非常贴合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妙处。20.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是否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18.A19.①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②“怂恿”“唱歌”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20.①原文三个“这样的”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改后语意不好区分;②原文用三个感叹句,形成排比,与前文形成呼应,表达更加细致,效果更好。〖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