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南京市协同体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复兴征程需要万众一心、凝心聚力,需要培根铸魂、固本培元,需要了解世界、理解他国,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而这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伟大思想概念的精神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论语》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巨著,《道德经》等其他学派的思想著作也不断被西方学者关注、译介、研究。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跨越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风雨如晦的年代而依然屹立不倒。同理,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概念,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其他三个自信更侧重于回应“当代”问题的话,那么“文化自信”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是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历史与当下等多维度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核心纽带。如果只谈当代,“复兴”则无从谈起。“复兴”是一个辩证的历史性概念,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再造”是“复兴”的题中之义。“再造”是一种辨证的发展,它虽然要变革、要创新,但同时也要肯定过去是当代的基础,“再造”是守正创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中,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对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性的民族自信,这种历史自觉意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构民族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关键环节。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文艺的繁荣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目标是让中华文明现代化,成为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引领时代方向的现代化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和物质发展并驾齐驱,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下展开,只有当中华民族拥有了独立的民族地位、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后,“再造文明”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雄厚基础,精神文化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让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再次成为世界的领航员、风向标则是新的时代要求。(摘编自金永兵《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聚国民力量、培根固本、与世界交流,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需求。B.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D.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把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的前提,它们以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为根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方向道路上具有探索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把它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审视。B.中国历史上多次迸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中华文化是儒道释融合的多元文化,可见中华文明古国在精神能力上的强盛。C.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强盛还是西方的崛起,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创造和形成,可贝开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D.如果当代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精神文化上质的飞跃,那么用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领航世界就有了实践的可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南山敦煌美术交流展”,既有《筑梦新时代》的“腾飞”画面,又有《疆域古城》的“飞天”场景,以美术力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B.某公司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时,将开拓新思想、新模式和新业态与恪守传统的行业原则写入了公司章程。C.新时代文学以高度的时代敏感、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D.中央民族乐团从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潮流之变,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理想,而文化自信会让当代中国实现“再造文明”的民族复兴的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C2.A3.C4.①文段先提出观点“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②然后从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进行论说,③再推及西方的崛起也是生产力和思想同时发展的特点,④最后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伟大的思想概念也是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①要有对文化事业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好文化在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②要建立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让中华文化与物质基础互为动力,从而让文化生命力持续强大;③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并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原文“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四者之间没有比较。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原文“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划线句子的观点是既要创新,也要肯定过去。C.只是谈到创新,没有守正。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提出了观点“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然后从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进行论说,用《论语》《道德经》以及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来进行说明。“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推及西方的崛起也是生产力和思想同时发展的特点。“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伟大的思想概念也是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要有对文化事业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好文化在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要建立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让中华文化与物质基础互为动力,从而让文化生命力持续强大。“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并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肩膀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愁烦和后悔之意,也体现了他的不坚定。B.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C.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D.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塑造的都是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B.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8.被救后,小秦的思想认识随着老同志的话语而逐步地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单分析。9.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分析其妙处。〖答案〗6.A7.C8.①在老同志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东西怎么办之后,小秦发觉自己似乎有不对之处,但还是为自己找原因。②在老同志鼓舞他,以前行的目标和革命的将来引导他之后,小秦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及革命的将来(或思索自己对革命的责任;或觉得自己应该奋力向前)(老同志的话中,有写到“前行的目标”或“革命的将来”均可。)③老同志以挑重担子的肩膀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话,让小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9.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可知,在老同志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东西怎么办之后,小秦发觉自己似乎有不对之处,但还是为自己找原因。其次,由“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眼前的镜子一样,为他显现了未来的目标”可知,在老同志鼓舞他,以前行的目标和革命的将来引导他之后,小秦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及革命的将来。最后,由“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可知,老同志以挑重担子的肩膀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话,让小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意蕴丰富。结合“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可知,通讯员小秦用肩膀挑扁担;“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用肩膀挑扁担;再结合“‘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可知,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其次,揭示主题,结合“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可知,毛主席正等着我们大家呢,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最后,凸显人物,结合“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可知,小秦意识到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以“肩膀”为题目,会让读者想象是什么样的“肩膀”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②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③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备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②先民:先王。③三代:指夏商周。10.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进行断句。舜以天子而询A于B匹夫C以D大知E而察F及G迩H言I非J苟K为谦L诚M取善之弘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焉以破其疑”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B.“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规”字含义不同。C.“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与“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D.“孔文子不耻下问”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字含义相同。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文,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B.《问说》与《师说》在规劝世人提高修养方面都强调做学问要虚心,询问、学习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C.《问说》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勤问,最后申说自己的主张。D.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劝学》与《问说》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2)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14.文中提出求学过程中善“问”所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案〗10.CIL11A12.D13.(1)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2)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14.①善问能破除疑难问题,判定是非;②善问也可以求得正确的见解;③善问能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研究讨论,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而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于匹夫”意思是向平民询问,该介词结构后置,用来修饰“询”,故其后C处断开。“以大知”和上文“以天子”结构相同,故中间不应断开;“迩言”的意思是浅近的话,做“察”的宾语,故I处断开。“非”,翻译成不是,“非苟为谦”,结构完整;“诚”是的确,确实的意思,引出下文的“善之弘”,故L处断开。故选CIL。【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问焉以破其疑”,“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向他。句意:向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疑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相当于“于之”,意为从那里。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B.正确。“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中“规”,意为规劝。句意: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其曲中规”中“规”,意为圆规。句意:它的弧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C.正确。“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中“鄙”,意为粗俗琐屑。句意:询问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蜀之鄙有二僧”中“鄙”,意为边远的地方。句意: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D.正确。“耻”,意为以……为耻。句意: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错误。刘开的《问说》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手法。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以”,没有用来……;“致”,发现;“广”,使……广博;“非”,不是。(2)“贤”,贤能;“于己”,介结构后置;“轻”,轻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意思是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德行高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可知,善问能破除疑难问题,判定是非;(2)根据“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意思是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求得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人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可知,善问也可以求得正确的见解;(3)根据“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意思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以助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进而明确地辨析。《书经》不是说过:“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可知,善问能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研究讨论,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实际;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德行高的人那里判定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求得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人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以助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进而明确地辨析。《书经》不是说过:“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孟子议论:“(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并提“学问之道”,在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子思说过,君子“尊崇品德”,但还要“通过好问勤学”来达到,询问是先于学习的。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而已。所以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而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自从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朋友间的交往,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那些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地只是以进身修德为要务(的人),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亲近他们而不乐意询问。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去询问的了。如不是这样,还有所问的不是所学的人:询问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只是为了说说好玩;更有那些把自己已经明了的,询问别人用来试探别人的才能的;用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追问别人看别人出丑的。唉!学问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地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求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是理所当然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询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在学问德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能。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然而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②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甫吟④。〖备注〗①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区。②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享受后人香火,暗讽唐代宗宠幸宦官招致祸患。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一作梁父,传说诸葛亮写过一首《梁父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上句从时间上蔓延,下句从空间上扩展,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C.“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相侵”,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D.本诗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16.在《登楼》一诗中诗人登楼抒怀,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5.B16.①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成都,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之伤。吐蕃入侵,战乱频繁,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忧虑国家。③壮志难酬之悲。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表达了要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④君主无道之憾。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颔联上句从时间上蔓延,下句从空间上扩展”错,“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由此可知本联上句是从空间上扩展、下句是从时间上蔓延。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表达了要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电闪雷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来到了一个光辉斑斓的神仙世界。(2)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___________”,待之“契阔谈讌”,怀之“___________”。(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洞天石扉訇然中开(2)鼓瑟吹笙心念旧恩(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①)。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②)!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③)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茹志鹃《百合花》)B.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闻一多《红烛》)C.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叶雨婷《“探界者”钟扬》)D.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茹志鹃《百合花》)19.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C19.①烘云托月/众星拱月②心驰神往/流连忘返③龙飞凤舞/遒劲有力20.①比喻: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与精神愉悦感。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波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示语音的中断。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话题转换。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
处,语境“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强调烘托作用,可用“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众星拱月”: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②处,语境形容对人对杜鹃花的向往,可用“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流连忘返”: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③处,语境形容毛泽东的书法刚劲有力。可用“龙飞凤舞/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现多指书法笔势有力,灵活奔放。“遒劲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欧派橱柜销售协议范本
-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 二手房出租协议样式2024年
- 2024年监理服务招标协议模
- 城市供水管道系统安装工程承包协议
- 2024年协议担保方式全面解析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高三下学期月考(四)数学试题
- 2024年度水产养殖业务协作协议样本
- 2024年乳胶漆交易协议规范
- 2024年度定制机器购买协议模板
- 断路器操作机构的类型
- 临夏河州中学赴江苏南通学习考察报告
- 物品接收单模板(接受联、存根联)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外国语大学
- 16G362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
- 设计素描之结构形态造型
- 2023山东新高考英语答题卡 新高考I卷(有听力 )word版
- 中心动脉压与血管功能课件
- GB/T 22880-2008纸和纸板CIE白度的测定,D65/10°(室外日光)
- GB/T 18253-2018钢及钢产品检验文件的类型
- GB/T 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