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便有“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爱万物”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③儒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两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④同志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这清楚表明,我们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必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①冯骥才对现实生活作诗意观照,把自我安顿于审美的自由境界中,化去凡俗,消解尘心,使精神世界超然物外,这是道家的表现。然而,我们不禁追问,冯骥才继承的仅仅是道家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冯骥才思想中,是一种儒道并存、儒道互补的模式。②具体地说,儒家突出人的社会性,关注国家、人民的利益,求实进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道家回归自然,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以“超越善恶”、“超越名利”为其道德观,价值观念互不相同。儒家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道家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而“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③显然,冯骥才属于亦儒亦道。冯骥才人生道路较平坦,挫折和困苦小,多顺境而少逆境。中年以后,更是名声远播,功成名就。同时,冯骥才热衷于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多次举行绘画义卖,自筹资金,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奔走呼号。如此种种,都体现了冯骥才积极入世的儒家风范。④儒家重群体,轻个体,在人的个性、独立意志等方面留下许多空白。与之相反,道家注重人的天然个性,倡导“自然”、“自在”、“自性”、“自尔”、“自爱”、“自适”、“自得”、“自乐”、“自美”、“自事其心”,以超越的心态观察人生与社会,不被世俗价值束缚,保持独立意志以及内心的超脱、宁静,追求儒家社会伦理之外的个性自由,彻底反省儒家之片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恰好填补了儒家遗漏的精神空间。如此,就易于理解冯骥才:像众多前辈一样,在遭遇外部挫折时,他习惯性地退避内心,这时,道家知足、达观和热爱自然成为另一精神支柱,从而自觉选择奉道入世之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归隐。⑤“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朱光潜的座右铭,这是儒家与道家的结合,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它主要指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地工作,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计较利害得失。也可借它来概括冯骥才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无论作为社会活动家、画家、作家,冯骥才自觉地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相结合。一方面,冯骥才“入世”,“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冯骥才“出世”,游走于山水之间,求得自身解脱,实现道家自然人格。他的心中分明有两个世界一个繁华明朗,充满入世激情与建功立业的热望;一个清纯静笃,任最真纯的自我自由徜徉。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传统在他身上沿传下来,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优游于进退之间,形成实用化的人生态度:积极投身社会,同时保留自我小天地,营造审美化人生。(摘编自路筠《隐逸情怀儒道互补——冯骥才题画散文及其思想》)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主张积极入世,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B.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源自道家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价值取向。C.儒家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重群体,轻个体,突出人的社会性,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D.道家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B.冯骥才通过绘画义卖,自筹资金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与保护的行为,正体现了儒家“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C.道家注重人的天然个性,不被世俗价值束缚,保持独立意志以及内心的超脱、宁静,否定了儒家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D.“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朱光潜的座右铭,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体现,也是冯骥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真实写照。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A.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C.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D.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4.作者认为冯骥才属于亦儒亦道,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请依据材料二内容作简要概括。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道文化?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答案〗1.B2.C3.A4.①冯骥才受儒家影响,积极进取,投身社会,关注国家、人民的利益,富有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②又受道家熏染,保持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超然通达;③他以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在他身上得到统一。5.①要继承儒家、道家文化的精华部分;②既要积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又能自由徜徉,营造审美化人生;③要赋予儒家、道家思想以新的涵义,在传承中要有所发展;④在困境中能保持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在顺境时能积极进取,具有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实现儒道相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源自道家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价值取向”错,由文中“道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可知,道家并没有“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而是“认为要注意克服。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否定了儒家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错,由“儒家重群体,轻个体,在人的个性、独立意志等方面留下许多空白。与之相反,道家注重人的天然个性”可知,在文中只是比较了儒家与道家所注重的方面有所不同及儒家的一些不足,并没有说道家否定了儒家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儒道互补思想:积极投身社会,同时保留自我小天地,营造审美化人生;以儒治世,以道治身。A.“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此句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进而知进取,成千秋伟业。此句只是强调人要积极投身社会,而没提及有关个人的问题,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句的意思是,身处厄境,也要保持独立的品性,绝不随波逐流,身居要职,就推行仁道,普济天下。前句体现了“以道治身”,后句体现了“以儒治世”,体现了儒道互补思想。C.“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此句的意思是,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成就事业”是儒家的追求,“归隐”是道家的志趣,体现了儒道互补思想。D.“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此句是写诗人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愿望,流露出诗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卧白云”的浪漫洒脱道家归隐情怀。体现了儒道互补思想。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冯骥才热衷于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多次举行绘画义卖,自筹资金,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奔走呼号。如此种种,都体现了冯骥才积极入世的儒家风范”,可以概括出“冯骥才受儒家影响,积极进取,投身社会,关注国家、人民的利益,富有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由“在遭遇外部挫折时,他习惯性地退避内心,这时,道家知足、达观和热爱自然成为另一精神支柱,从而自觉选择奉道入世之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归隐”,可以概括出“又受道家熏染,保持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超然通达”。由“冯骥才自觉地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相结合。一方面,冯骥才“入世”,“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冯骥才“出世”,游走于山水之间,求得自身解脱,实现道家自然人格。他的心中分明有两个世界一个繁华明朗,充满入世激情与建功立业的热望;一个清纯静笃,任最真纯的自我自由徜徉”,可以概括出“他以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在他身上得到统一”。【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可以概括出“要继承儒家、道家文化的精华部分”。由“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传统在他身上沿传下来,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优游于进退之间,形成实用化的人生态度:积极投身社会,同时保留自我小天地,营造审美化人生”,可以概括出“既要积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又能自由徜徉,营造审美化人生”。由“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这清楚表明,我们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可以概括出“要赋予儒家、道家思想以新的涵义,在传承中要有所发展”。由“他的心中分明有两个世界一个繁华明朗,充满入世激情与建功立业的热望;一个清纯静笃,任最真纯的自我自由徜徉。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传统在他身上沿传下来,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优游于进退之间,形成实用化的人生态度:积极投身社会,同时保留自我小天地,营造审美化人生”,可以概括出“在困境中能保持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在顺境时能积极进取,具有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实现儒道相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匠余华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⑩“龙门石来啦。”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⑳“散伙吧。”㉑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㉒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㉓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㉔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㉕“爹……”㉖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㉗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㉘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㉙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7.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8.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9.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答案〗6.D7.C8.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9.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面子。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错误。上文第六段对土质的检查,与下文“早就考虑到”形成呼应,不是“对比”。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写出了他内心的……欢喜”错误。此时的曾祖父,经历造桥失败,经历牢狱之灾,难以意气风发,不可能再有欢喜,只剩下落寞。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语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等方面考虑。从情节上,这两段内容一是交待了北荡桥要“翻船”这一结果,二是交待造桥失败这件事早就埋下隐患。在正常顺叙的记叙顺序中,提前交待即将要出现的意外变故,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让故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从人物形象上,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出曾祖父虽能全面考虑,但过于自信的性格,也预示了曾祖父将要面对失败的人生结局。与上文中曾祖父的胸有成竹、意气风发的形成对比,同为下文写曾祖父的落寞收场、黯然神伤相呼应,让曾祖父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多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注意结合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经历全方位地分析“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主旨。“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匠人气概”,是曾祖父在修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踏勘地形,还是采龙门石,制作龙门石,都展现出的是一个老匠人对于制造技艺的熟稔于心,胸有成竹,这样的一个有着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心的匠人形象,就是一个英雄。“英雄气概”指无数匠人的“匠人精神”,无论是祖父孙有元,还是其他修桥的石匠们,他们都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成就了各自的精巧技艺,也成就了更多的能工巧匠,并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传承着。“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形象特征,他虽然在失败之后逃之夭夭,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但却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并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到城里去负荆请罪,用坐牢来让其他人免于责罚。这样的人物虽然有缺点,但更多的是让人敬佩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却最终无用武之地,过于精湛的手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荣耀,却让他们饱尝了时代的冷漠,只能整日以饥饿为伴游来荡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的小人物即使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却终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真正的“英雄气概”,只能落魄度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节选自《说苑•臣术》)文本二: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于!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曰:“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天下A和B庶C民D阜E是以F近者G安H之I远者J归K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徒知其一”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两句中的“徒”用法不同。B.“古者圣王既审尚贤”与“审时度势”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C.“在今而安百姓”与“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两句中的“安”用法相同。D.“上欲中圣王之道”与“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两句中的“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当今臣子谁是贤人时,孔子通过列举齐国鲍叔和郑国子皮引进贤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B.武丁任用傅说,并不是因为他属于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或者面貌美丽的人,而是因为他的贤能。C.古代圣王写于竹帛,刻于槃盂,旨在向后世子孙强调,只有尊重、选择贤能之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D.尧舜禹等圣王因为拥有了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滋养以及谷食所养的人们,所以得到了贤人的帮助。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4.孔子与墨子都谈及贤人的话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EI11.C12.D13.(1)崇尚、注重贤人是对天帝、鬼神、百姓有利的事情,也是政事的根本。(2)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贤人的标准;②材料二侧重表达帝王要把利于天地百姓政务作为选择贤人的根本这一观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而天下太平,人民富足。因此,近的人使他安居,远的人使他归附。依据语法结构,名词“天下”“庶民”分别和形容词“和”“阜”构成主谓句,并且这两个主谓句是并列关系,所以“和”字后边应断开,“阜”字后边应断开;名词“近者”“远者”分别和“安之”“归之”构成主谓句,并且这两个主谓句是并列关系,所以第一个“之”字后边应断开;所以应在BEI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徒”,第一个,副词,只;第二个,名词,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句意:你只知其一/仲尼这类人没有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用法不同,所以选项正确。B.“审”,第一个,明白;第二个,仔细研究。句意:古时的圣王既已明白了尚贤的道理/研究时机,估量形势。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C.“安”,第一个,安抚;第二个,性情安和。句意:在现今你们要安抚百姓/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用法不同,所以选项不正确。D.“中”,第一个,合乎;第二个,合乎。句意:对上则想合乎圣王之道/木头直的合乎拉直的绳子,让它弯曲,把它做成轮子。含义相同,所以选项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尧舜禹等圣王因为拥有了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滋养以及谷食所养的人们,所以得到了贤人的帮助”分析错误,因果颠倒,依据文本二“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可知,意思是:因为尧舜禹等圣王选择贤能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僚属辅臣,所以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都能得到这些贤人,无不相互劝勉和鼓励。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尚”,崇尚;“者……也”,判断句;“本”,根本。(2)“诚”,使动用法,“使……真诚”;“致”,获得;“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文本一“‘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可知,孔子问子贡,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子贡回答是“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同意了他的说法。由此可知,文本一侧重论述贤人的标准,那就是“进贤为贤”;(2)依据文本二“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可知,墨子认为,想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上则想合乎圣王之道,对下则想合乎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总之,尚贤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事的根本。由此可知,文本二侧重表达帝王要把利于天地百姓政务作为选择贤人的根本这一观点。参考译文:文本一子贡问孔子:“当今大臣中,谁是最贤能的?”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都算得上比较贤能的人。”子贡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孔子说:“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这就对了。我听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也听说子皮举荐了子产,但从来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什么人。”文本二从前舜在历山下耕田,在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捕鱼,在常阳烧制石灰。尧在服泽北岸得到他,立他为天子,让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私臣,让他作厨师,商汤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傅说住在北海之洲的牢狱之中,穿着粗布衣,围着绳索,像佣人一样在傅岩筑城,武丁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由此看来,从前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相貌美丽的人吗?那只是仿照他们的话去做,采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主张,从而上可以有利于天,中可以有利于鬼,下可有利于人,所以把他们选拔上去。古时的圣王既已明白了尚贤的道理,想以此为政,所以把它书写在竹帛、雕刻在槃盂上,相传而遗留给后世子孙。在先王留下的书《吕刑》中这样记载:王说:“呵!来!有国家有领土的人,告诉你们要审慎用刑。在现今你们要安抚百姓,你们除了贤人,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除了刑罚,还有什么可慎重的呢?还有什么考虑不能达到呢?”能选择人而敬重叫作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就可以达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可以通过尚贤而达到。在先王之书、老人的话中这样说到:“寻求圣人、武人、智人,来辅佐你自身。”这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用他们来作为自己的僚属辅臣。所以从前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从而天下太平,人民富足。因此,近的人使他安居,远的人使他归附。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得到这些贤人,无不相互劝勉和鼓励。假如现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对自己施行仁义,想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上则想合乎圣王之道,对下则想合乎国家与百姓的利益,那么尚贤这一说法,就不可不认真考虑了。(总之),尚贤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事的根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李贺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备注〗①蕃甲: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②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③席羁:诗中指塞北草名,可饲马。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选取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自然风物、地名、器具等,意象绵密,营造了萧瑟而紧张的边地生活场景,反映了边患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愁苦。B.“城头月千里”一句选用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月”,在“千里”这一辽远的空间中给人孤苦冷寂之感,饱含戍边征人乡愁无极的喟叹。C.诗的中间四句“露下旗漾漾,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正面描写了旌旗招展、金鼓连天、兵戈扰攘的战争场面。D.“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水声,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将那种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使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富有感染力。16.清代马位在《秋窗随笔》中写道:“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山唯白晓’……皆奇句。”本诗则用了两个“白”字,“白于水”“青冢白”,试分析诗中“白”字的妙处。〖答案〗15.C16.①“白于水”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黄沙漫天,一片苍茫的景色特点,也烘托了征人心理的悲凉和索寞。②“青冢白”写出了战马多把草吃得干净,侧面反映了战事的惨烈和持久;③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代表和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这里的“白”则进一步反映了两者关系恶化。〖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正面描写”错,这四句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对旌旗招展、军营打更、将士的盔甲、战马啃尽草原上青草的描写,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白于水”指的是旷野上的风沙之色,意思是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比水还要白亮的风沙。一个“白”字突出了边塞独特的风光,蓟门旷地风沙,天色一片惨白,萧瑟的环境也烘托出征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及无限悲凉寂寞之感;“青冢白”是指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露出了白沙。以战马吃尽青草使青冢变白侧面体现出战争时间之长,同时,更加突出环境的恶劣与艰苦,反映出战事的惨烈;“青冢”特指王昭君的坟墓,本来是番汉人民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有种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个“白”字反映出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恶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人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3)自我夸耀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长久。《<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图形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thAsianCames。Hangzhou20222018年1月29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设计方案征集工作启动。两个多月后,杭州市体育馆,4263件符合要求的应征作品,摆满了280多张会议桌。如何从海量作品中“慧眼识珠”?通过专家组多轮评审论证,历时约190天,作品“潮涌”①。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袁由敏团队设计的作品“潮涌”获得了亚奥理事会的批准,于8月6日正式发布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举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正是对自然奇观和人文精神的融通表达。“你追我赶、②。竞技之美总是令我们震撼不已,直击我们的心灵。”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说,亚运会徽,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也象征着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携手,紧密相拥,永远向前。也正是通过这项盛事,亚洲各个国家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得以③。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D.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20.结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标识,你认为组成主体图形的六个元素各自有怎样的含义?请选择两个,对其作出说明。(不超过60个字)〖答案〗18.①脱颖而出②所向披靡③精彩纷呈19.D20.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川流不息的江水展示了浙江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质,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说“潮涌”从众多作品中显露出来,得到专家认可,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②语境体现“竞技”,可以填表示力量强大、让对手拜服的成语,可填“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比喻力量强大,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③语境指杭州亚运会能够展示各国文化之美,可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出色的地方接连不断地表现出来。【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文本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的中断;B.表示对上文的总结;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会徽“潮涌”,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元素,根据主题来理解其含义。如会徽扇面的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