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课件_第1页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课件_第2页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课件_第3页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课件_第4页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024/3/14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主要内容低渗透储层特征地应力与应用压裂材料(压裂液与支撑剂)压裂设计方法压裂测量与评估技术压裂工艺技术(重复压裂技术、整体压裂)水平裂缝压裂理论与设计方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第一讲:低渗透储层特征1.低渗透油田界限2.低渗透油田分类3.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4.低渗透油藏成因5.低渗透油藏物性特征6.低渗透油藏裂缝特征7.低渗透油藏开发特点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1低渗透储层界限前苏联:美国:唐曾熊:罗蛰潭、王允诚严衡文阎庆来1.1.1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上限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低渗储层与中高渗储层的渗流特点(1)低渗透储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不同流态的渗流曲线低渗透岩心中液体渗流曲线高速非线性渗流线性渗流低速非线性渗流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对原油采收率具有明显影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3低渗透油田分分布第一类一般低渗透油田,(10~50)mD第二类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l一10)mD。第三类超低渗透油田,其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mD。1.2低渗透油田分类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4低渗透储层成因分类1.沉积成因(1)近源沉积(2)远源沉积2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2)胶结作用(3)溶蚀作用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5低渗透油田储层裂缝特征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砂岩裂缝与碳酸盐岩裂缝区别(1)砂岩裂缝多为构造成因的张性和剪性缝;而碳酸盐岩裂缝既有构造成因的张、剪缝,又有成岩作用或两者结合形成的溶洞、溶孔、缝合线、微裂缝等。(2)砂岩裂缝一般缝面清楚,产状稳定,长度大,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碳酸盐岩裂缝在地下常有一定开度,长度不大,宽度大。(3)原始状态下多数低渗透砂岩裂缝是闭合的,属微裂缝或潜裂缝,裂缝宽度在孔隙直径的数量级内,因此裂缝不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和运移的通道。而碳酸盐岩裂缝则相反。(4)砂岩裂缝由于在地下闭合(5)裂缝具有可变性。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5.1发育特征1.层厚2.岩性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构造部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5.2天然裂缝系统识别岩心裂缝观测描述露头裂缝观测描述测井识别裂缝方法—声波测井—井壁成像技术井下声波电视地层微电阻率扫描全井眼地层微成像仪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裂缝的动态识别方法:—钻井显示—井壁崩落法(注意与地应力影响区别)—试井显示—压裂曲线显示—注水显示—油田生产显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第二讲:地应力及应用

1.地应力概述2.静应力场及分布规律3.应力场测量与计算4.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1地应力概述原地应力与扰动应力重力应力、构造应力与残余应力古地应力与现今地应力分层地应力与地应力分层地应力场性质与地应力场状态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静应力场及分布规律2.2.1原地应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例2-1]已知油藏深度H=2000m,地层岩石密度ρr=2300kg/m3,泊松比ν=0.20,地层流体密度ρL=1050kg/m3,孔隙弹性常数

=0.72。试计算有效垂向应力和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σh。若油藏压力衰减7MPa后,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绝对增量为多大?[解]上覆岩石压力为σv=10-6ρrgH=10-6

×2300×9.8×2000=45.08MPa油藏压力近似为pS=10-6ρLgH=10-6

×1050×9.8×2000=20.58MPa有效垂向应力=σv-

pS=45.08-0.72×20.58=30.26MPa

地层最小水平应力(Mpa)和

最小水平主应力的绝对增量(Mpa)分别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应力很大而未发生塑性变形。据Dirk&Teeuw资料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构造应力:是指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增量构造应力只有两个水平主应力,属于水平的平面应力状。挤压构造力引起挤压构造应力,张性构造力引起拉张构造应力。弹性模量高的地层有较高的构造应力。构造应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热应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静应力场分布规律

2.2.1地应力分布一般规律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影响断层类型与地应力的关系不同岩性中地应力分布特点岩浆岩中水平应力一般都较高,且水平应力差较大,在统计深度(22~2000米)内,水平应力差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沉积岩中,水平应力与深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水平应力差是三大类岩石中最小的变质岩中,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总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但较分散。构造应力松弛地区水平应力随岩石泊松比增加而增大;水平地应力随孔隙压力减小而减少地层剥蚀可使垂向应力成为最小主应力硬地层中构造应力分量大地质构造形态对地应力的影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表2-1弹性模量与构造应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地质构造形态对地应力的影响地质构造的起伏变化往往引起局部地应力集中。背斜轴部水平地应力较低,但变化快;向翼部逐渐升高,但变化平缓。构造陡翼、倾俯端、鞍部或鼻状构造,往往产生应力异常。单条逆断层上盘诱发张应力场,主应力方位多与断层线呈高角度斜交。逆断层末端应力场变化复杂,应力性质、强度和方位的规律性差断层的交叉、分枝及拐点部位多产生应力集中,应力强度明显高于邻区。在峡谷地区谷底经常出现地应力集中,河流切割越深,应力集中越严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我国地应力分布区域特征强烈构造应力区:包括台湾、西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宁夏及四川中部。中等构造应力区:河北、山西、陕西关中、山东、辽宁南部、吉林延吉地区、安徽中部、福建-广东沿海及广西较弱构造应力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重庆、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大部地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3静应力场测量与计算直接法:地应力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破裂压力直接测量.常用矿场测量方法,它可以较准确地给出地应力测量结果,定量描述地应力场。如水力压裂测量、长源距声波应力测量、井壁崩落应力方向测量、地面电位应力方向测量、井下微地震测应力方向等。间接法:通过测量岩石的变形和物性变化来反演地应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水力压裂法压力时间排量不变,提高砂比,压力升高反映了正常的裂缝延伸裂缝闭合压力(静)裂缝延伸压力(静)净裂缝延伸压力管内摩阻地层压力(静)破裂前置液携砂液裂缝闭合加砂停泵baa—致密岩石b—微缝高渗岩石FECS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井壁崩落法(井眼椭园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实验室分析方法

典型的ASR曲线典型的DSCA曲线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有限元模拟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4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天然裂缝原则。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矩形井网原则;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上的油水井不相间(混)原则;井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有利原则;射孔方案与最小水平应力剖面相结合原则;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

第三部分:压裂液与支撑剂

(FracturingFluid&Proppant)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压裂液体系80年代前:硼酸盐交联为代表的中低温水基压裂液;80年代:钛锆有机金属交联液满足了高温地层改造要求,但伤害高达80%目前主要发展低伤害压裂液体系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1中低温硼酸盐延迟交联水基压裂液机理:固体颗粒缓慢溶解特点:易破胶,瞬时交联,抗剪切差控制PH值实现延迟交联典型配方:成胶剂浓度4.79Kg/m^3;

交联剂浓度0.44%;延迟释放破胶剂浓度0,012-.06Kg/m^3;PH=11-13;交联时间2?7技术水平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2高温地层有机复合硼酸盐交联水基压裂液机理:复合配位体覆盖碱性控制结合力---控制交联时间氧化降解技术水平:有机复合硼酸盐交联剂耐温150C有机复合硼酸盐交联液在250度不破胶时伤害<15%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3交联的甲醛压裂液表面张力低粘度性能好防滤失性好砂比可达0.4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4延迟释放破胶剂

微胶囊包裹破胶剂酶破胶剂:70-125C;高温氧化破胶剂:130-200F;有机酸缩合破胶剂起破胶作用防滤失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5压裂液性能压裂液摩阻计算

聚合物溶液(溶胶)计算混砂液摩阻计算冻胶压裂液摩阻计算压裂液紊流摩阻放大方法Bowen法,阻力系数—雷诺数法,阻力速度法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压裂液性能测量旋转粘度计管式粘度计

小直径管道

盘管粘度计摆动式流变仪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6压裂液滤失数值模拟幂律液体在侵入区的渗流地层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滤饼区的渗流定解条件: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数值计算参数分析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7模糊逻辑器选择压裂液压裂液的选择标准压裂液选择的逻辑系统原则压裂液选择的逻辑系统模糊逻辑标准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1.8清洁压裂液体系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支撑剂典型支撑剂性能兰州砂唐山陶粒成都陶粒宜兴陶粒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1树脂包层支撑剂优点:增加了粒间接触面积;减少了颗粒破碎后微粒运移与堵塞;总体积密度略低.形式:固化砂--在地层温度下胶结预固化砂--地面形成树脂薄膜包裹支撑剂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树脂包层支撑剂工艺双涂层技术:内层为预固化树脂薄膜,满足强度;外层在一定条件下固化的树脂薄膜,颗粒粘结;部分固化技术:减小固化剂用量控制固化程度阻止顾化砂在井筒胶结.呋喃树脂包层支撑剂:提高了高温稳定性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3影响导流能力的因素(一)承压时间增加,导流能力降低20/40目陶粒20/40目兰州砂20/40目混合砂非达西流动影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影响导流能力的因素(一)环境与流动的影响

颗粒越小,温度影响越小

低温测定Pc-K曲线与一般测定无区别

同一闭合应力下盐水K低

氧化铝支撑剂(121C):

玻璃珠支撑剂(121C):宝破碎压力明显降低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

第三部分:水力压裂设计

(HydraulicFracturingDesign)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数值模拟年代

二维

拟三维

全三维80年代80%20%研究中90年代初10%80%10%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1连续性方程注入压裂液量=裂缝体积+滤失液量1.2流体流动压降方程平行板流流动压降方程圆管中流动压降方程裂缝中流动压降方程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3裂缝宽度方程England&Green公式应力分解积分求和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4裂缝高度方程断裂力学静态延伸准则裂缝高度控制方程1.5裂缝延伸算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6影响裂缝延伸的因素分析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压裂液滤失系数压裂液稠度系数压裂液流动指数施工排量施工规模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温度场计算

温度分析在压裂的意义2.1井筒温度场分析油管注液套管注液混合注液

2.2裂缝温度场分析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裂缝延伸与支撑剂运移相互求解

裂缝延伸过程支撑剂的影响相互求解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压裂优化设计一般概念经济模型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最小施工费用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构造—最大压裂收益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构造线形规划求解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

第四部分:水力裂缝测量与评估(Measure&EvaluationforHydraulicFracture)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压裂裂缝高度测量1.1直接测量方法井下电视:在裸眼井中下入井下电视直接观察裂缝高度延伸地层微扫描器:在裸眼井中下入井下电视直接观察裂缝高度延伸噪声测井:当井筒中的流体进入吸液点产生声信号,它不同未吸液处的声信号,从而可以估算裂缝高度。无法测出缝高在不产液层的增长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2间接测量地震测量井温测井

原理测井要求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2间接测量:微地震测量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2间接测量:井温测井压前测出一条井温剖面基线压后尽早测试,连续测2~4次起始测点在压裂层段以上某点测井速度控制在6m/min以内,不可过快压裂液温度应保证温度异常。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压裂压力曲线分析

一致性参数ⅠⅡⅢⅣlgPlgt图8-40典型的施工压力曲线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1测试压裂

2.1.1阶梯式注入测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2利用压力降落曲线确定压裂参数假设a.地层为半弹性体,层间无滑动b.幂律型压裂液,泵注过程中排量不变c.PKN二维裂缝延伸几何模型,两翼对称d.停泵后裂缝不再延伸,裂缝处于自由闭合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理论图版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压裂压力降落曲线分析求拟合压力

a.整理停泵后的压力降落资料;

b.根据压降数据表作出压差

P(

0,

)与

的关系曲线,其横坐标与理论图版重合;

c.将理论图版迭合在

P(

0,

)~

曲线上,使两张图版的

=1线重合,然后上下移动进行曲线拟合。

d.相应于G(

0,

)=1的

P值即为拟合压力P*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闭合时间tc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不稳定试井在压裂中的应用

表皮系数油井表皮系数气井表皮系数确定支撑裂缝长度确定裂缝导流能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

第六部分:水力压裂工艺技术

(HydraulicFracturingTechnology)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1强制裂缝闭合技术有效阻止支撑剂回流产层内得到较大量充填降低前置液用量节省降滤剂费用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水力压裂增能压裂(助排)技术压裂液+二氧化碳机理:混合范围:悬砂能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水力压裂分层技术3.1(蜡球)封堵分层压裂技术优点:省时省钱效果好堵球:高比重,低比重要求:能座封于射孔孔眼

堵住孔眼

压后脱落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2分层压裂技术用途:多层且有破裂压力差特点:按压裂要求设计射孔方案关键:孔眼摩阻计算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3水平井压裂技术应力场分析选井(层)原则

裂缝最佳条数

地层破裂压力

压裂液与支撑剂

同时压裂技术

隔离技术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4煤层气藏压裂技术开采现状与常规气藏开采的区别煤层气压裂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重复压裂技术

(HydraulicRe-fracturingTechnology)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第一节重复压裂技术概要1.重复压裂方式.继续延伸老裂缝.层内压出新裂缝.改向压裂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裂缝失效原因

油层伤害越来越明显

微粒运移严重化学结垢裂缝闭合油井结蜡严重压裂早期脱砂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重复压裂机制水力压裂诱导应力场地层孔隙压力应力场地层温度诱导应力场室内数值模拟技术现场试验研究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重复压裂评估4.1压前评估的目的考察初次压裂后的生产史,确定油层能力及可采储量;评估前次压裂有效程度及失效原因;评估原来工艺措施水平。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2单井状况评估井的剩余可采储量井的地层能量4.3裂缝当前状况不稳定试井分析裂缝模拟和生产动态分析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4原来压裂工艺措施评价砂比高低加砂程序顶替液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5压裂材料评价

原有压裂液评价:兰州砂在30MPa下乾安油田Frcd=7.5D-cm;153C,Pc=40Mpa时唐山陶粒软化.

原有支撑剂评价:田菁液粘弹性差,脆性大;有机锆压裂液粘度低,破胶性能差.4.6压裂压力分析滤失系数裂缝长度平均缝宽闭合时间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7选井选层原则足够的能量与储量前次施工失败井前次改造力度不够井支撑剂破碎井改造污染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5重复压裂时机低含水期压主力层效果明显中含水期是最佳重复压裂时期高含水期是重复压裂非主力油层与接替油层的最佳时期,使含水率平稳甚至下降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6重复压裂模拟研究裂缝方位不利时,增加缝长降低扫油效率;裂缝方位有利且不含水时,增加缝长和导能力利于增产,但在中高含水期可能有下列三种情况;(a)qo比qw增加快(b)qo比qw增加小(c)qo下降qw增加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6.1二维二相油藏裂缝系统假设数学模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差分方程求解方法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6.2乾安实例当Lf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累计产油量和累计产水量增加趋于平稳,Lfopt=50-100m陶粒作支撑剂(FRCD高)较兰州砂的增产幅度高,在裂缝方位有利时提高FRCD不会使fw急剧增加.重复压裂qo增加,qw增加,但qo增加快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第二节

堵老缝压新缝重复压裂技术

1、堵老缝压新缝重复压裂原理2、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力学机理3、原裂缝堵剂实验研究4、应用效果5、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如果σxmin+σx诱导>σymax+σy诱导,可以形成新裂缝(1)重复压裂井的应力变化能够形成新的人工裂缝。解决该关键问题的基础在于全面分析和描述人工裂缝、地层流体压力变化、孔隙热弹性应力、邻井注水/生产活动都产生新的诱导应力;(2)堵老缝造新缝重复压裂的时机。回答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形成新裂缝,只有在此条件下实施堵老缝造新缝重复压裂才有实际意义;(3)如何实现堵老缝造新缝重复压裂。实践证明采用高强度裂缝堵剂封堵老裂缝是有效的。

1、堵老缝压新缝重复压裂原理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力学机理(1)裂缝诱导应力(2)生产引起地应力变化(3)注水引起地应力变化(4)总应力变化与分布(5)重复压裂时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1裂缝诱发的应力变化①缝口张开裂缝诱导应力最大,缝端所诱导的应力最小。②张开裂缝诱导应力随着离缝距离变化,离缝越远,诱导应力越小。③垂直于裂缝方向上(重压新裂缝方向)所诱导的水平应力最大,在初始裂缝方向上所诱导的水平应力最小。④在重压新裂缝方向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上的诱导应力明显高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上的诱导应力。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2生产诱发的应力变化

①空间上,距离井眼和裂缝端部距离越近,应力变化越大;②在间上,生产初期,由于生产速度快,孔隙压力下降幅度大,引起应力变化幅度最大,生产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应力随时间变化不在明显,近随空间距离变化;③在垂直初始裂缝方向(重复压裂新裂缝方向)上,最大水平主应力下降的速度大于最小水平应力方向上的应力下降。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3邻井注水产生热弹性应力和孔隙弹性应力

①注入引发的应力变化在径向上始终为负,表现为张应力,井眼处应力变化最大,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应力数值逐渐降低,到一定距离后逐渐为零;②切向上应力变化相对比较复杂,首先随着径向距离增加逐渐增大,然后到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为零,同时应力的变化从负值到正值,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受径向距离和注入时间控制;③从注入模型的推导来看,没有剪切应力产生,因此,径向应力方向即为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切向应力方向为最小水平应力方向上;④切向上的应力变化比径向上的应力变化偏大,则在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和最小水平应力方向上的应力变化具有相似的特征。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4总应力①重复压裂井中发生了应力重定向,并在距井眼一定距离处(应力各向同性点)应力重新转向,逐渐恢复到初始应力水平;②重压缝长方向上,井眼到应力各向同性点之间的差应力随初始差应力的降低而增加;超过应力各向同性点后,差应力随初始差应力的增加而增加;③应力重定向的发生和应力各向同性点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初始水平应力差是决定应力转向和和应力各向同性点位置的关键因素,如果重复压裂过程中差应力大于某一值,应力转向根本不可能发生。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2.5重复压裂时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3、原裂缝堵剂实验研究

3.1裂缝堵剂性能要求

(1)堵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成胶,优势在于①能完全进入地层裂缝中从而有效封堵裂缝;②不渗入地层孔隙从而不会堵塞岩石孔隙。(2)要求堵剂有高的强度、良好的粘弹性,也就是很好的抗拉性及与岩石表面强的粘附力。以保证重复压裂时裂缝偏离最大主应力方向,堵剂强度至少要高于产层破裂压力。(3)良好的剪切稀释性,有利于泵入和流动。

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3.2堵剂体系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4、应用效果长庆油田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5、进一步开展的工作(1)物理模拟(2)裂缝监测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NewTechnology&TheoriesforOil-production)

第七部分:整体压裂改造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低渗油藏压裂开发技术目标

:◆

提高采收率◆

提高单井产量[开发井网系统+水力裂缝系统]优化组合经济开发低渗透油藏低渗储量动用与开发面临问题:投入

产出油藏整体压裂近期技术应用“压裂开发技术”按照储层最大渗流方向布井,充分体现了压裂油藏工程的特点,与储层构造应力场、天然裂缝发育、储层分布、压裂裂缝优化匹配,能够有效的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压裂开发效果,研究表明按照压裂开发井网布井和开采可以提高采收率2%以上。1990年以来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调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整体压裂开发技术概况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整体压裂开发技术轮廓

构造应力场与分层应力

区域构造分析、地应力岩心试验、现场水力压裂测量、测井分析、数值模拟等配套的地应力测量与描述技术,能够对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测量与数值模拟分析

整体压裂开发井网的优化。地应力岩心试验、现场水力压裂测量、测井分析等配套分层应力剖面计算技术

单井压裂方案的优化。

压裂模拟技术

国外“黑油模型改造”(石油工程平台)、国内自主开发的整体压裂数值模拟软件

整体压裂方案模拟。

国外压裂软件(集总三维及拟三维软件FracPro、Meyer+全三维设计软件GOHFER、Stim-plan

)、国内自主开发的三维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单井压裂方案模拟。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

整体压裂开发技术轮廓压裂施工工艺根据储层应力、压力、裂缝发育、压裂液的滤失特征,研究适合不同类型油气藏压裂改造的压裂工艺:

分层压裂:机械封隔与投球

限流压裂:薄互层、多层新完井压裂改造

转向压裂:遮挡层薄弱时控制缝高的压裂技术

暂堵与分步加砂:双重介质低渗透砂岩储层压裂技术

增能助排技术:低压地层压裂技术

裂缝改向:注水开发油藏的重复压裂技术

压裂材料

室内实验技术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整体改造设计以“压裂开发井网”、压裂油藏模拟、压裂模拟为基础,以经济优化和最终采收率为目标,优化油水井压裂方案及工作制度。自主开发的油藏压裂设计与分析系统(FRADS)

整体压裂改造优化设计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低渗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已在部分油藏成功应用

低渗均质整装砂岩油藏:吉林乾安、大庆朝阳沟、吐哈善鄯等油田

以直井压裂投产开发为主低渗复杂砂岩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需开展基础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压裂数值模拟的技术难度、压裂工艺技术难度复杂断块低渗油藏:压裂数值模拟的技术难度、斜井/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难度直井+水平井整体压裂开发油藏:压裂数值模拟的技术难度、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难度

整体压裂开发技术应用现状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整体压裂数值模拟在方案设计中的重要性

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是编制方案的一个强有力工具。

油藏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是建立在水力裂缝模拟和含水力裂缝的油藏数值模拟的组合应用基础上。油藏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技术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技术现状

改造黑油模型:将裂缝长度、导流能力及裂缝方位作为油藏的性质置入黑油模型中,采用等值渗流阻力法、等连通系数法进行模拟。

低渗砂岩油藏模型、裂缝性单渗油藏模型、裂缝性双渗油藏模型以及裂缝性油藏水平井模型都需要改造以适应整体压裂数值模拟需要。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裂缝性油藏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模型开发与应用油藏整体压裂数值模拟技术整体压裂裂缝性油藏中渗流数学模型流动特点

三种渗流通道:孔隙介质+天然裂缝+压裂裂缝

压裂裂缝改变了井周围和缝中的流动特征:支撑裂缝导流能力高、缝中高速非达西流动出现渗流方程+辅助方程+定解条件油藏整体压裂模拟软件研制油藏在既定注采井网系统下的整体压裂模拟;未投入开发油藏压裂开发的整体压裂模拟;油藏整体压裂可控参数的影响性分析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不同井网模式下整体压裂效果的模拟研究渗透率各向异性时压裂裂缝系统与井网不同组合井网不同泄油形状⊙渗透率愈高,采出程度也愈高;而渗透率不同的各向异性程度与不同缝长对应的采出程度是不同的,与水力裂缝方向相平行的方向渗透性愈好,采出程度愈高。正方形(300300)矩形(360250)矩形(450200)采油新技术与新理论不同井网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