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03.080.99CCS
A
20DB42 DB42/T
2190—2024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for
construction
the
soil
and
conservation
ecological-clean
watershed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2/T
2190—2024前言
................................................................................
I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基本规定
...........................................................................
25 小流域选择
.........................................................................
36 调查与勘测
.........................................................................
37 总体布局
...........................................................................
58 治理措施
...........................................................................
79
..............................................................................
1710
.............................................................................
18附录
A(规范性) 小流域调查表
........................................................
19附录
B(规范性) 小流域图斑调查方法..................................................
25附录
C(规范性) 小流域沟道调查方法..................................................
26DB42/T
219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技术研究中心、湖北金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徐建锋议可反馈至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电话邮箱:hbstbc123@163.com。III地表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范围,面积一般不超过
km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可分为山区小流域和DB42/T
2190地表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范围,面积一般不超过
km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可分为山区小流域和1范围测和评价等。本文件适用于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GB
5020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
51224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
51297 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标准SL
25 砌石坝设计规范SL
27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319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
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B42/153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小流域 small
watershed2平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clean
small
watershed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小流域。山区或丘陵区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宜控制在30
km
~
km
闭的区域,宜控制在10
km
~30
km
山区或丘陵区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宜控制在30
km
~
km
闭的区域,宜控制在10
km
~30
km
,分为沟渠生态修复区、村镇产业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等。是水土保持措施布置的基本空间单元。单个图斑面积不宜小于0.04
hm
,不宜超过50
hm
。山区小流域 small
watershed
hilly
region2 2理区、河(沟)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等。生态自然修复区
zone辅以林草措施,生态可以得到自然修复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区
zone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较为集中,对河道水质影响比较大。河(沟)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regulation
zone
surrounding
river
山区小流域或流域下游的河、湖、库、塘、沟等水域、岸坡及其周边区域。平原小流域 small
watershed
plain
region(河)等边界而划分出的相对独立和封2 2沟渠生态修复区 ditc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e平原小流域内沟(河)道、渠道两侧,塘堰、湖库周边区域。村镇产业生态治理区
industry
management
zone平原小流域内分布的村镇、工业企业、牲畜养殖及设施农业等区域。农田生态保护区
ecological
zone平原小流域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耕地区域。图斑 patch图斑是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植被及水土流失等情况基本相同,空间上连续的范围或地块,224 基本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自然修复工程、综合整治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等,各项措施的布局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等发展战略,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湖北建设。DB42/T
2190—2024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设计应在保障安全稳定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前提下,宜优先采用生态治理措施,优先选择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本地适生树草种,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小流域内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管理保护区或古树名木、历史文物等特殊设施的,应符合相关管理或保护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引导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5 小流域选择小流域选择应从自然禀赋条件、主体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应以村庄或城镇周边水系、江河源头、水源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禀赋条件较好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为重点,避让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宜选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重点预防区,已批复的各级水土保持规划或其他上位规划中拟定的治理工程或重点治理区域。宜选择工程建设基础条件良好,能和现有工程或设施、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相互补充结合,易形成6 调查与勘测调查6.1.1 一般规定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后,均应进行调查。 工程调查应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传统调查方法和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等多种调查手段相结合,各调查方法还应符合
GB/T
中的相关规定。 有实测地形图的调查工作底图应在实测图上进行,无实测地形图的调查工作底图应在精度不小于
地形图、无人机航拍正摄影像图或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上进行。 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河流水系,条件,面源或点源污染基本情况等,各调查要素应符合
GB/T
51297
中的相关规定。 调查成果宜数字化处理、信息化管理。6.1.2 调查单元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调查小流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土地利用情况、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农林用地以图斑为单元,行洪区以沟道为单元,建设用地以村庄或企事业单位为单元。6.1.3 调查内容 自然条件调查质构造及岩性、地面坡度组成、沟道比降、沟壑密度等。DB42/T
2190—2024≥10年径流系数,径流年内分配,地下水位埋深等。气象调查填写附录A表。林草覆盖率、主要树种、草种等,特别是乡土适生树种和引进适生树种。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设等情况。填写附录A表。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附录B,填写附录A表A.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当地和下游)、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填写附录A表A.4。教训。填写附录A表。 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发展情况等。填写附录A表A.6A.7。 沟(河)道及湖库调查附录A表A.8。沟(河)道调查方法参见附录C。测量6.2.1 水土保持工程测量内容应包括地形和断面测量。同一工程不同测量阶段的测量工作宜采用同一坐标系统。6.2.2 测量工作前,应收集测区已有的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资料。测量的地物和地貌要素应根据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和任务要求确定。6.2.3 测量方法可根据水土保持工程的规模和测量精度要求确定,除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外,应采用不小于
1:10000
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实测标注相应特征地物及特征点。6.2.4 DB42/T
2190—2024公共环境整治、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建设等工程均应开展测量,并满足
51297
的相关要求。6.2.5梯田及其配套工程进行地形测量的同时,同一图斑内每隔
m
应测量一个纵断面,纵断面图比例尺应为
1:100~1:。6.2.6 林草措施布设于梯田工程图斑或者采用水平阶、窄条梯田、反坡梯田整地并配套小型蓄排水、生产道路工程的高标准经济林图斑,应进行地形测量,测量范围为造林图斑外延
m~20
m应小于
1:2000;设于其他坡地时可在收集的
1:5000~1:10000
地形图或高分遥感影像图上逐图斑设计。6.2.7 公共环境整治工程应对集中连片的景观节点、四旁绿化、滨河交通布置范围进行地形测量,比例尺应为
1:500~1:2000。6.2.8人工湿地工程应对湿地设计区域及铺管网范围按边界外延
5
m~20
m
进行地形测量,应标明现状已有的供排水管沟、给排水口、雨污水井、光纤电缆等主要设施内容,比例尺应为
1:500~1:2000测量铺管网范围地形起伏变化点的坐标和高程。勘察6.3.1
GB/T
51297的相关要求。6.3.2 勘察内容包括工程区的基本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等。6.3.3 工程地质条件应在收集附近已有类似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优先采用轻型勘探或现场简易实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宜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和经验分析法。6.3.4 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优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和经验判断方法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渗透系数、允许渗透比降宜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方法确定。7 总体布局一般规定7.1.1 应明确防治目标,制定防治措施总体布局。7.1.2 科学合理地按照分区布设防治措施,将自然修复工程、综合整治工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等各项措施落实到图斑,明确反映在措施总体布局图中。7.1.3 禁止在沟(河)道内配置影响行洪安全的措施。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总体布局7.2.1生态自然修复区 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围栏、界桩、封育标志、宣传标志等,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禁止人为垦荒等生产活动,蓄水保土,涵养水源。 植被稀疏的地方宜采用迹地更新、补植抚育等多种造林方式减少林地水土流失。 25°以上陡坡耕地宜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7.2.2 生态综合治理区 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基础上,按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污染源和村庄环境现状,逐图斑配置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 对
5
5°~15DB42/T
2190—2024治等措施;对
°~25°的坡耕地,宜实施梯田工程、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坡面截排水、小型蓄水、田间道路、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25°以上的坡耕地,宜实施退耕还林(草)及封育治理等措施。对存在水土流失的园地,应采取提高林下覆盖措施,防治林下水土流失。 对有治理施工条件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裸土地、荒地、疏幼林、残次林等坡地图斑,实施水土保持林、坡面截排水、封育治理等措施,无治理施工条件的实施封育治理,自然恢复等措施。 对村镇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宜因地制宜地实施人工湿地工程、截污管网、厕所改造等污水处理措施,垃圾收集池、垃圾箱等垃圾收集措施,公共环境整治、植被缓冲带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措施。7.2.3 河(沟)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受人为干扰较少、生态功能较好的沟(河)道及湖库,以预防保护及植物措施为主。 河(沟)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清除影响河道行洪安全保工程安全。 工程并设立警示牌,防止污水排入沟(河)道及湖库。河(沟)道和湖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护或恢复湿地。平原区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局7.3.1 沟渠生态修复区 实施沟渠综合整治、水环境改善、塘堰恢复治理及河滨缓冲带建设等措施。农田周边沟渠在满足行洪和灌溉的要求下可进行生态化改造。 岸坡或管理范围内存在自然或人为水土流失、受水土流失影响严重、人为干扰较多、自然形岛、植被缓冲过滤带、岸坡绿化美化、滨河生态景观节点、滨河绿道等措施。7.3.2 村镇产业生态治理区 实施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绿化美化、水土保持宣传等措施,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督管理。 村镇污水有条件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应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规模较大(常住人口大于
人)、居住相对集中、经济较发达的村庄,宜建设污水排水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100
散处理技术。 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村民生活环境。7.3.3 农田生态保护区宜为
hm
~
宜为
hm
~
。 通过科学施肥、生态农业等源头控制技术,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等过程阻断技术,污水再利用、土地污染修复等末端强化技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改善自然环境。 实施农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灌排系统布设宜与生态沟渠、生态塘坝等系统相结合,构建田-沟-塘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分级、分区、分时段综合处理。 依托农文旅融合,以沟渠路串联景点,布置景观区、绿化带、休憩设施等。8 治理措施一般规定8.1.1 应按照山区、平原区总体布局有针对性地配置防治措施。8.1.2 所有措施均应在遵循
GB
51018
的基础上开展建设。自然修复工程8.2.1 宜布设在具有母树、天然下种条件或萌蘖条件的荒地、残林疏林地、退化天然草地,不适宜布设在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及水土流失严重地段。8.2.2 封育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a)
等。b)
半封或轮封。c)
封育年限应参照
GB
51018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8.2.3 应建立规章制度和管护队伍,明确封育组织、封育责任人及管护人员,每个管护人员管护面积2 28.2.4封育措施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育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内容。封育标志需明确数量、类型和结构型式等。b)
围栏需明确数量、类型、结构及尺寸等。c)
方式等。d)
选择本地适生树草种。8.2.5 封育治理还需符合
GB/T
15163
中的相关规定。综合整治工程8.3.1 梯田工程 南方红壤区梯田宜布设于坡度小于
近水源的坡耕地;西南紫色土区梯田可根据实际情况布设于坡度不超过
25°的坡耕地。坡度超过
25°的坡耕地不宜布设梯田。 梯田工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DB42/T
2190—2024a)
弯取直,便于耕作和灌溉。有条件的区域梯田布置可考虑便于机械化作业要求。b)
宜与坡面截排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田间道路等措施统一布置,联合使用。 梯田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
取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b)
土则土,宜石则石,也可采用混凝土预制件、编织袋等。 梯田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a)
田面宽度应与地面坡度、地形地貌、土层厚度等条件相适应。坡度小于
15°时,梯田田面宽度不宜小于
5
m;坡度超过
15°时,梯田田面宽度不宜小于
3
m。b)
高度不宜大于
m
~
m,田坎内侧坡比宜取
~。c)
0.2
m~0.3
m
m~m。d)
田面长度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宜兼顾机械耕作的要求。田面长度宜取
100
m~
m面纵向坡度不宜大于
,田面高差宜小于
0.3
m。梯田内侧应布置田面排水沟(背沟),与坡面截排水工程连接,排除田面不能容蓄的降水。田面排水沟(背沟)宜为梯形断面,深度不宜小于
0.2
m,边坡比可取
1:0.5
或
1:1。 梯田梗坎和坎坡宜充分利用,可采取植物防护措施,宜选用耐旱、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胁地较小的植物。 梯田建设应明确表土剥离和回覆措施,可增加深松、施肥等土壤改良措施。 梯田工程可与农作物或经济林种植配套建设,也可结合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营。8.3.2 林草工程 林草工程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a)
经济林宜布设于水土流失轻微、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
坡耕地和荒坡地。b)
水土保持林宜布设于土层厚度大于
cm
25水库四周、渠道沿线。c)
沟坡、梯田田坎及边坡、废弃地及农村空闲地等。 林草工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提高土地生产力。b)
足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建设相结合。c)
群落结构,在满足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上,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树(草)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hm
。宜采用植苗造林,选用针叶树苗木的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宜采用容器苗造林。苗木规格DB42/T
2190—hm
。宜采用植苗造林,选用针叶树苗木的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宜采用容器苗造林。苗木规格a)
销对路、丰富多样、便于储藏和运输的树种。b)
遵循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树种和林相类型。c)
的多草种配置,人口活动频繁区域宜考虑结合景观效果选择草种。 造林整地应根据树种、立地条件等确定。整地方式可采取块状、穴状、水平台地(阶、条带状)等局部整地方式,不宜采用全面整地方式。造林(植草)方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
造林方式应根据树种、立地条件等确定。宜采取混交造林,成片纯林造林的面积不宜超过
2宜采用
0.5
a~3
a
龄苗木。b)
式。 造林(植草)季节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树种物候期等确定,宜选择春季、雨季或秋季。梯田上栽植经济林,宜布设覆盖或敷盖,条件许可时也可在幼龄期台面套种固氮作物或绿肥覆盖,坎坡种草。 造林(种草)密度、数量、施工、管护等应符合
及
GB/T
15776
的相关规定。8.3.3坡面截排水工程 坡面截排水工程措施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划,联合使用,用于保护山坡坡面、梯田或村庄。b)
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自流原则选择线路。c)
应避开滑坡体、危岩等不利地质条件。 坡面截排水工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宜采用少蓄多排型或全排型。b)
~2%其控制面积、坡面洪峰流量、排水能力,通过计算结合地形确定,宜取
20
m~30
m。c)
与承泄区之间的夹角宜为
30°~60°,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d)
截流沟宜布设于坡耕地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交接的边界处,或布设在较长的坡面及坡度变化大的位置,沿等高线方向布设,纵向比降宜为
1%~,沟线应顺直。 坡面截排水工程建筑材料选择应充分考虑就地取材、运输方便、生态自然等原则,宜优先选择生态良好的草皮、透水砖及其他生态护坡型式。 截水(流)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宜采用明沟。b)
宜采用梯形断面,坡度较大时宜采用矩形断面。个坡面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宜为
m
~个坡面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宜为
m
~
m
。c)
土质截水沟宜每隔
5
m~10
m
在沟底修筑高
0.2
m~
m
不冲流速应考虑在沟中设置衬砌防护。d)
高差较大时应设置急流槽或跌水。e)
与排水沟的连接处应采取防冲措施,一般可采用混凝土或砌石衬砌防护。f)
截流沟长度超过
500
m
5
倍~20
倍。 排水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宜采用明沟。b)
排水沟进口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
3
倍~4
倍。c)
m。梯形土质排水沟,其内坡按土质类别宜采用
~1:1.5。d)
5
倍~
析水位壅高影响。e)
排水沟比降不宜小于
0.5%,土质沟渠最小比降不应小于
0.25%0.12%。f)
排水沟应在比降变化较大处设置跌水,并在跌水处采取防冲措施。g)
排水沟流速应同时满足不冲不淤的要求。明沟最小允许流速宜为
。h)
采取多级跌水或加糙(坎)消能。i)
排水沟与梯田田面排水沟(背沟)的连接处应采取防冲措施。8.3.4 小型蓄水工程 小型蓄水工程措施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确定其选址,宜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处,与排水沟相连,容蓄坡面排水。b)
处。 小型蓄水工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草工程等措施统筹设计,配套实施。b)
宜以排为主,排蓄结合。 浆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结构。 蓄水池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33b)
池体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形和总容量,因地制宜地分别确定形状、面积、深度和周边角度等。c)
1
m
的蓄水池内宜设取水阶梯全警示标志。10DB42/T
2190—2024d)
排水沟相连时,应设置引水渠,引水渠的断面和比降设计可按坡面排水沟要求执行。 沉砂池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1
m~2
m
2
m~4
m
m~
m宽的
2
倍,长度宜为池体宽度的
2
倍,并具有适当的深度。b)
渗衬砌。c)
应根据池体内泥沙淤积情况进行清理。8.3.5谷坊
谷坊宜布设于沟底比降
~15%、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谷坊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因害设防,宜与拦沙坝、坡面截排水工程、林草工程等相互配合,联合使用。b)
据沟道比降合理确定谷坊间距。 谷坊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沟底与岸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无孔洞或破碎底层,以及不易清除的乱石、杂物;取用建筑材料比较方便。 谷坊坝型选择应充分考虑就地取材、运输方便、生态自然等原则,宜就近取材。可选择土谷多排密植谷坊)等型式,宜优先选择生态型谷坊。 谷坊坝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宜大于
5.0
m,干砌石谷坊、编织袋谷坊高度均不宜大于
m。b)
谷坊墙体应设置排水孔,孔径宜取
0.05
m~0.20
m,孔距宜取
m~
m。c)
除植物谷坊外,其他谷坊宜在坝顶处设置溢洪口。d)
谷坊坝顶及边坡宜种植灌草,增强坝体及边坡稳定。 除植物谷坊外,谷坊出口处应配套护坡、护底等防护措施。 石料、混凝土砌筑的谷坊应进行坝体稳定分析,使之达到规范要求,保证坝体安全稳定。8.3.6 拦沙坝 宜布设于崩岗地区及土石山区多沙沟道,不得兼做塘坝或水库的挡水坝使用。 拦沙坝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利用。宜与谷坊、塘堰、滚水坝等相互配合,联合运用。b)
坝。c)
受泥沙危害。拦沙坝坝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
截排水沟等衔接。坝轴线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折线型布置时,转折处应设曲线段。b)
包括在单个崩岗、崩塌体崩口处筑坝,或在崩岗、崩塌体群下游沟道筑坝两种型式。11DB42/T
2190—2024c)
量及地形地质条件等选定。 拦沙坝坝型选择应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状况、洪水、泥沙量、崩塌物的冲积条件以及地形地质 拦沙坝坝体建设应根据土壤情况、地形地质、施工条件及建筑材料来源等,按不同坝型参照SL
274、SL
25、SL
319
等相关标准执行。 拦沙坝泄洪建筑物宜采用开敞式无闸溢洪道,重力坝可采用坝顶溢流方式泄洪,土石坝宜选择有利地形布设岸边泄水建筑物。8.3.7 滚水坝 宜布设于地质良好、河道狭窄处,在不阻碍河道行洪的基础上,壅高坝前水位满足灌溉、取水或景观需求。 厚度不大的砂砾石地基或密实的土基。有灌溉要求的宜选择位置较高处,需实现自流灌溉用水要求的,应靠近供水对象。当河流有支流汇入时,宜选在支流汇入口的上游。滚水坝坝型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以及建筑材料等条件确定,宜选择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城镇、村庄周边的滚水坝应兼顾景观需求。 滚水坝应根据其作用、地质、水文等因素确定规模,有灌溉任务的滚水坝坝顶高程确定应满足灌溉需求。 滚水坝坝高应根据设计水位确定,长度宜与河道的宽度一致。地基非岩基的滚水坝底宽宜适当加宽,同时两端应插入岸坡
1
m~2
m。 滚水坝采用坝顶泄洪时,应进行消能防冲设计。 有景观生态需求的河道,可利用圆木、块石等材料建造跨越河道的小型滚水坝,可采用单个分析情况综合确定,外部形态应能保证洄游鱼类通过。8.3.8 塘堰 应以整治现有塘堰为主,控制新建塘堰。宜选择临近农田、村庄,为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提低洼处。 塘堰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节省工程量,并应方便施工和运行管理。b)
体整治、建筑物改造、环境美化等措施。新建塘堰选址宜选择靠近小流域用水区(灌溉、生活用水等),库容大,地质条件好,基础坝址。 坝体病险类型及部位等。坝高度较低时,可采用均质土坝;坝高度较高时,可采用土质防渗体分区坝、非土质材料防渗坝或砌石坝。 塘堰坝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2DB42/T
2190—a)
2.0
m。b)
确其必要性。c)
塘堰坝体断面宜采用梯形,迎水面边坡不宜陡于
1:1.0,背水面边坡不宜陡于
1:1.5。整治塘堰坝体应先清基后施工,填土层应分层压实。d)
土及生态护坡等,背水面护坡可采用碎石(卵石)护坡和植物护坡。塘堰泄洪及放水建筑物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泄洪建筑物宜采用开敞式坝顶溢流,不宜设置闸门,并进行消防冲设计。b)
放水建筑物宜采用管涵,管径不宜小于
m应小于净高的
,结构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位于村庄附近的塘堰,可考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种植适宜当地生长、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树牌。位于农田附近的塘堰,可考虑结合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建设生态塘。8.3.9 岸坡防护工程 宜布设于有村庄、农田或其他重要保护对象的河(沟)段,或已存在淘刷、冲刷、裸露、崩塌或水毁等问题的河(沟)段,或比降大、抗冲刷能力差、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河段河(沟)等。 岸坡防护工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程结合。b)
岸。c)
d)
不宜涉及堤防建设或加固,确有必要对部分危旧堤段进行加固防护或顺接补充的,应满足
50201
中的相关规定,并应按原标准建设。e)
河(沟)道天然形态相协调。f)
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岸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态。b)
各段护岸之间,以及和现有护岸、堤防之间均应平顺连接,不应出现折线或急弯。c)
求、滩地滞洪淤积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确定。d)
上下游的窄河(沟)段,宜清除阻水障碍、合理扩宽两岸距离。 护岸建筑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3DB42/T
2190—2024a)
他效益,宜优先采用生态护岸。b)
可撒播草籽或种植乔灌木。c)
的护岸型式。常水位线以下可采用石笼、木桩、干砌块石等防护措施,岸坡种植乔灌草。d)
合种植基、网石笼,以及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新型商品化生态护岸构件。 护岸型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
用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及其他型式护岸。b)
等型式。c)
绿化等,改善其生态特性。d)
根据水深、流速、泥沙、地质条件等情况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岸坡防护工程断面结构设计应参照
GB
相关要求执行。护岸高度可根据附近现有完整护岸高程或两侧防护的农田标高确定。格宾石笼及无加筋的生态混凝土护岸高度不宜超过
2
m
8
m
5
m边坡高度不宜超过
3
m
岸坡防护工程宜与河岸(库滨)带治理、人工湿地、景观生态工程等措施相结合,以满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等需求。 岸坡防护工程还应符合
51018、GB
50286
和
SL
的相关规定。8.3.10 田间道路 宜布设于小流域治理坡面、梯田或经济林,与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经济林等统筹规划、联合使用。 田间道路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地制宜布置线路,避免深挖高填,改善流域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b)
的下田坡道、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c)
园地,不毁或少毁林、草地,宜与施工便道规划结合。d)
路完整、畅通。14DB42/T
2190—2024e)
力设施,并与坡面截排水工程相连。采用透水砖、石板等路面。 田间道路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路面宽度应根据生产作业与使用机械情况取
1
m~5
m
1
m~2
m路面宽宜为
3
m~5
m,路肩宽度不宜超过
m。b)
度宜取
1%~4%。路肩横坡度可与路拱横坡度相同,也可加大
~。c)
机耕道路纵坡宜根据地形条件合理确定,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8%的地方,道路应随山就势,盘山而上。d)
田间道路存在边坡时,边坡坡比可取
1:1~1:1.5,宜采取种草或工程措施护坡。 路段设置路牌标志、安全标志和安全设施等,道路边沟外侧可栽种行道树,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田间道路的设计可参照
51224
的相关规定执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8.4.1 村庄美化工程 村庄美化宜布设于靠近村委会、文化站等公共活动集中的地段,也可根据自然环境特点,选择村庄内水体周边、坡地等宽阔位置设置。 村庄美化平面布置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原则,恢复和改善村庄公共服务功能,美化自然与人工环境,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并应结合地域、气候、民族、风俗营造村庄个性。 村庄美化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村庄美化应包括废弃物清理、村庄绿化,水系岸线整治、生态休闲广场建设等内容。b)
理整治。c)
植被过滤带等相结合。d)
古树名木、祠堂、名人故居、碑牌甬道、井台渡口等特色文化景观。e)
装及硬化范围。f)
积及村民需求,调整建设内容。8.4.2 污水处理 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点应与供水设施和居民住宅有适当的距离,并处于下风口方向;分散处理方式宜采用小型污水净化装置,并与人工湿地、生态塘等统一规划。15DB42/T
2190—20 应根据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处理场地条件、住户分布密度和区位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模式、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废水与生活污水等应分别进行收集和处理,达标后可作为生态用水。b)
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参数等。鼓励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塘等生态处理工艺。c)
步建设污水收集管道,严禁污水直接排入小流域河道或塘堰内。d)
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应分别进行收集和处理,当排入村镇集中处理厂时应达到预处理标准或接管标准。e)
污水处理还应满足
的相关规定。8.4.3 生活垃圾处置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应遵循布局合理、经济适用、方便操作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垃圾分类。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和设备的配置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选用的收运体系要与终端处理相衔接。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防污水外流等基本要求。b)
技术参数等。c)
式。d)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应符合
GB/T
的相关规定。8.4.4 人工湿地工程 在小流域村庄周边、水库库尾及河道滩地可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拦截入河(库)水流泥沙及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选址应结合小流域村庄、水库库尾及河道滩地的分布、地形特点、管网高程、主导选择自然坡度小于
的洼地或塘堰及未利用土地。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施营建等因素,使工程达到相应景观效果。b)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应合理配置,增加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具有一定景观效果。c)
人工湿地系统应定期清淤排泥、对湿地植物定期进行修正和清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8.4.5 生态塘16DB42/T
2190—20 生态塘选址应尽可能利用废旧河道、塘堰、低洼地、贫瘠地等不宜耕种的土地,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当用于处理城镇或禽畜养殖污水时,应统一考虑污灌、污养和水的综合利用问题。生态塘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氧塘、兼性塘、好氧塘等。b)
c)
并联配置,好氧塘应串联配置。d)
8.4.6 河岸(库滨)带治理 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缓冲带内自然植被遭受人为破坏的地段,宜进行河岸(库滨)带治理。 植被缓冲带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草缓冲过滤带,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b)
情况进行植物品种的带状配置。c)
植被缓冲带建设宜结合景观工程,因地制宜的布设景观小品、旅游步道、亲水平台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在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农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过程阻断技术、末端强化技术等,发展生态农业。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化肥减量化技术、种植制度优化技术、土壤耕作优化技术、土壤等。 过程阻断技术主要包括稻田生态田埂技术、生态拦截缓冲带技术、生物篱技术、设施菜地增污染物离开农田后的拦截阻断技术。 末端强化技术主要包括前置库技术、生态塘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农田面源污染物离开农大化去除。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9监测一般规定9.1.1 应在治理前、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开展监测,进行治理效益评价。17DB42/T
2190—20249.1.2 宜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农户调查等方法开展监测。9.1.3 结合监测内容合理确定监测点位布设,水质监测点宜布设在流域出口断面。监测内容9.2.1 治理前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污染源种类、水土流失情况、流域出口水质情况等。9.2.2 9.2.3 治理后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效益和管护运行情况。10评价应从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和小流域出口水质等方面进行评价。18kg/mmmmm/s-9DB42/T
2190—2024附 录 A(规范性)小流域调查表表A.1~A.8规定了小流域调查的要求。表
A.1
生态清洁小流域气象情况调查表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hm2acmbct/2hm
.ad
2
e
hm2填写所属的土类与亚类名称;
hm2hm21SL
DB42/T
2190—2024表
A.3
生态清洁小流域图斑现状调查表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hm2hm2hm2hm2hm222t/dDB42/T
2190—2024表
A.5表
A.5
小流域水土保持状况现状表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2
L/(d)L/da/mL/dL/db3
DB42/T
2190—2024表
A.6
生态清洁小流域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室内系统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网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国学经典选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据通信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3707121-2024小麦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 低温仓储与食品冷链物流考核试卷
- 光纤激光器的原理与应用考核试卷
- 初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创新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安装安装调试考核试卷
- 《大医精诚》说课(新)
- 牛羊屠宰管理办法
-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DBJ50T-232-2016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
-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深信服园区级双活数据中心
- T-CSCS 016-2021 钢结构制造技术标准
- DB37∕T 5031-2015 SMC玻璃钢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
- 回弹强度对应表
- DB32T 3713-2020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班组管理规范
- (完整版)气管插管技术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