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警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IV前言(一)研究意义我国“田永案”的判决敲开了关于高校教育的行政诉讼大门。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学生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表现出强烈的维权自主性,原本与行政诉讼绝缘的高校纷纷被推上被告席。在入学招生、开除学籍、毕业论文审核和学位证书评定与颁发等纠纷中,学位证书的发放问题较为典型。由于实务中存在高校滥用公共行政管理权力,加上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在学生权利救济中失灵,故而行政诉讼介入高校自主具有紧迫性与必然性。“当人们为司法的阳光照进大学校园而欢欣鼓舞时,是否也想到司法所带来的可能不只是阳光,还可能是暴风雨?”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2(1).322对于如何控制把握司法审查介入高校自主权的范围与强度十分重要,其不仅涉及学生权益的保障,又涉及高校的正常发展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2(1).322(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学术期刊、最高院指导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收集写作材料,以“高校享有自主权——自主权行使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司法审查介入的必要性——确定司法审查介入的范围与强度”为逻辑思路探究高校自主权与司法审查的关系。一、高校自主权的解析(一)我国高校自主权的内涵高校自主权是指高校为了达到办学目的而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所独立享有的教学管理、开展科研等教育活动的权力。我国“高校自主”与西方国家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相似。大学自治,顾名思义为大学自我治理、管理,而学术自由可以理解为高校师生为自由探究知识而可以不受到公众压力和政府公权的不合理干扰陈丹.再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司法审查[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6):138。大学自治侧重于大学这一整体的组织管理,学术自由更突出高校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学术自治,二者相辅相成。而我国高校自主权主要包括高校办学自主、学术自由和内部行政管理自主三个方面。西方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我国高校自主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高校制度良性发展的基点。长时间以来人们之所以强调“高校自主”、“大学自治”或者“学术自由”的重要性,无非是为了防止政府陈丹.再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司法审查[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6):138(二)我国关于高校自主权的法律依据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对公权力的行使都要有明文规定。现行法律法规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高校自主权”等字眼,但高校自主权的法律依据依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参考:1.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47条《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2.狭义的法律依据我国《教育法》第29条《教育法》第29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规定明确了高校等教育机构拥有的9项权利,其中第八项更是明确指出禁止其他组织和个人非法干预扰乱高校的自主教育活动。另外,《高等教育法》第32至《教育法》第29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高等教育法》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第33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第34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第35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第36条规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第37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第38条规定:“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三)高校自主管理中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并存根据我国《宪法》第46条《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知,学生作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而我国《教育法》第43条第三项《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条第四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科学、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行政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由此可知,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体不可能孤立于世,而是始终与其他社会成员相辅相成,其行使公权的行为难免会牵涉到他人的个人权益或社会利益,因此高校自主权的行使只能是相对有限的,而非漫无边界的绝对自治,此时司法审查的介入成为必然,因为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只有司法机关能对高校自主权的行使是否超越了边界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履行对高校权力行使的法律监督职责。二、对高校自主权进行有限司法审查的必要性高校在行使自主权时往往并存着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若赋予其绝对的自主,那将十分容易引发高校权力的滥用,违反法定程序甚至滋生腐败。因此自主权只能是相对的,必须允许司法审查的介入以监督高校权力的行使。(一)现存相关救济制度的不足“有权利必有救济”,当学生受教育权被高校非法侵犯时,其有权根据我国行政救济制度(行政诉讼、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向人民法院或行政机关等有权机关请求改正或者补救。但是我国现行有效的教育类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涉及高校与学生间纠纷的行政复议救济制度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学生即使想通过行政复议制度得到救济,也仅能依据《行政复议法》的原则性规定,但学校若作为复议被申请人,那学生应以具体的哪个部门为复议申请人?其又要依照什么样的具体复议程序规则去操作?这都在法律上存在空白规定,几乎陷入无法可依的境地。因此,学生通过行政复议途径无法真正实现权利救济;关于受教育权行政申诉制度,同样现行教育类法律法规中仅存在相对原则性而非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无疑会造成法律规定与实践的衔接出现障碍,无法依法妥善地解决纠纷,不足使学生能够从行政申诉中获得权利救济。由此可知,我国现存的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制度存在缺位,无法真正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使。而学生在以上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救济无果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起行政诉讼寻求司法救济,尽管该救济方式费时费力且经济成本高,但却是目前保障学生权益最有效的途径。综上所述,司法机关介入审查高校自主权成为必然。(二)贯彻司法终局原则的要求司法终局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司法裁判应当处于中心和终极的地位。该原则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第8条《世界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存在明确规定,其主要建立在两方面的基础上:一是司法裁判的优越性,在教育行政救济中,司法审查具有中立性、程序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实现程序与实体正义的实现,是最受信任的权力监督方式;二是权力制衡理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属于国家最重要的三大权力,而所有有权力的主体都会滥用手中的权力,直到他们遇到权力边界为止方肯罢休,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世界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4(三)司法审查介入高校自主权的法理分析探究司法审查介入高校自主权寻找理论与法律依据,需要从明确高校对学生受教育权作出不利影响决定时的法律地位入手。1.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公法上的特定目的,根据特别法有权对行政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对人只能绝对服从并承受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翁岳生.行政法院对特别权力关系之审查权[M].台湾:月旦出版社,1984.56。其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各方面的管理是一种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监督制约的内部关系,具有明显的权利义务不平等的特点,属于高校绝对自治范畴并限制合法行政原则的适用,排除司法审查的监督。因此当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并不存在权利救济机制,只有绝对的服从管理。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提出适应了当时德国行政系统追求效率的目标,并且对我国的相关行政法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1989年出台的《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三项和1999年的《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条规定的内部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受案范围的除外条款,该除外条款在我国高校与学生纠纷的司法实务中亦多次被不少高校作为理由以抗辩司法审查的介入。翁岳生.行政法院对特别权力关系之审查权[M].台湾:月旦出版社,1984.562.公务法人理论公务法人指由特定的事物和人员组成并为了实现某些行政管理目标而根据公法设立的社会机构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2,其主要涵盖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的一种组织形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国家职能不断扩张,公共管理事务也相继繁杂。面对着国家负担大量的给付行政,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却渐显失灵,公务法人因此诞生。公务法人在行政管理中能够避免僵化机械的程序和官僚主义风气的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性,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与赞助,是相关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扩张的新技术、新形式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2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2尽管公务法人理论有一定的优点,但其属于舶来品,其发源地法国与我国的国情并不相同,并且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不存在该理论的相关规定,缺乏实体法依据。另外公务法人理论存在的基础是大陆法系特有的公私法二元化,由于我国并不存在公私法之分,故而缺失了公务法人理论存在的基础。3.事业单位法人理论在我国的传统中,由于高校具有公共服务职能,且系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停条例》规定的程序设立,故而曾常常被以事业单位法人认定,该理论的直接法律依据为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教育法》第32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法》第32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但是该理论同时也具有许多巨大的漏洞,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使。其一,若将高校认定为事业单位法人,由于高校有时能够动用权力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具有强烈的权力色彩,学生作为相对人往往不得不服从命令,故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一般的民事关系,无法将二者定性为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无法通过从民事诉讼中获得救济;其二,虽然高校拥有概括性的命令权,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存在不平等,但在事业单位理论下学生无法对权力行为提出异议并寻求法律救济,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不属于相对人可以对权力行为提出异议的一般的行政纠纷而被排除在行政诉讼外。正因为该理论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毫无根据的动态变化,才使得高校与学生的纠纷陷入司法救济的真空地带,以致于实践中高校常利用其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特别不对等的动态关系肆意行使权力,这正是近些年高校与学生的纠纷案件不断增长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高校被卷入行政诉讼时,也常以该理论作为理由抗辩司法审查的介入。总之,将高校仅仅定性为事业单位法人显然不利于权力监督规制以及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4.被授权组织理论在行政法中被授权组织指本不属于行政主体的组织,在得到有效授权后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对相对人权利产生影响,此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姜明安.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第六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6-117在“田永案”中,法院大胆、开创性地援引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25条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25条的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的规定,有效地破解了高校能否作为行政适格被告的一大难题。该案一审法院的裁判观点为:在我国目前的法治的历史背景下,大量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之所以能够行使某些行政职能,是因为它们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授权,其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民事关系,而是不平等的行政关系,因而他们之间所引发的纠纷应纳入行政诉讼范畴。《行政诉讼法》第25条虽然规定是只有行政机关能够作为被告,但是为了维护相对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同时监督这些组织规范行使行政职能,故而将其作为行政诉讼被告,适用对应的行政法律解决二者间的纠纷,这是有效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之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判决。法官首创将高校定性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25条的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判决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4由于高校在招生入学、学籍管理、纪律处分、学位授予中对学生受教育权产生不利影响的决定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特性,在此情况下借鉴上述案件的审判思维,则高校的法律地位应当认定为可以充当行政被告的被授权组织。这不仅符合我国目前司法实务的需要,也存在除了上述提及的《教育法》第29条、《高等教育法》第32条至第38条的规定以外的《教育法》第22条、第23条《教育法》第22条规定:《教育法》第22条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23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三、高校自主权行使常出现的相关法律问题(一)制定的校规校纪违法在实践中,高校普遍制定关于涉及取消考试作弊学生的学位等校规校纪。对于此种情形下引发的学位纠纷,学生不服的理由主要是:学位证书作为衡量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水平标准,其评定和颁发与考试诚信等其他非学术表现并无关联,且高校将不授予学位作为学生违反校内规章纪律的处罚的做法抵触了《学位条例》第4条至第6条《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第5条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第6条规定:“《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第5条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第6条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张良驯.大学生学位纠纷的教育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35《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25条的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单位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在“田永案”中,北京科技大学根据其于1994年制定的第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相关规定,对田永在某课程补考中的作弊行为作出拒绝颁发学位证的处分。田永为维护正当权益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最终判决田永胜诉,其裁判理由为:高校根据相关教育类法律法规的授权,可以制定相关涉及教育自主权的校规校纪,但制定的校规校纪以及据此作出对学生受教育权产生不利影响的决定必须具有合法性。北京科技大学依据该校制定的第068号校规对田永作出的处分决定明显抵触了上位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9条规定(1990年版本——笔者注)的法定退学条件,因此北京科技大学的决定违法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8号: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55.shtml,2014-12-26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8号: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55.shtml,2014-12-26但仍需强调注意的是,高校在学位颁发的问题上的确有权根据授权性规定制定相关授予学位工作的细则,但是这必须在上位法规定的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进行细化,一旦超出上位法范围即为违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8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8条规定:“……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为无效,并应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变现较好,可以对该课程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的规定是视具体情节对考试作弊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8条规定:“……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为无效,并应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变现较好,可以对该课程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二)忽视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实践中,当高校发现学生违反相关纪律时,常常秉持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对学生做出相关处罚,在以儆效尤的同时强化自身不容挑战的威严,但却直接忽视了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障,这是高校在行使自主权时存在的通病。以“田永案”这一经典案件为例,田永在1996年2月29日考试作弊被发现,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书,但却未将该决定和通知及时直接地向受处分人田永告知送达,该校直到田永毕业申请授予学位时才以田永不具备该校学籍为由另外作出拒绝授予学位的决定。在当时具体法律规则不足的背景下,法官以北京科技大学作出相关决定的程序为切入点,大胆地、开创性地将正当程序原则适用于该疑难案件,具体裁判理由为: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作出的处分决定对田永受教育权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北京科技大学没有根据正当程序原则及时将处分的决定送达告知相对人田永,使田永无法及时提出申辩意见并寻求相关救济,因此北京科技大学应当承担其作出的决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8号: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55.shtml,2014-12-26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8号: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55.shtml,2014-12-26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在对学生作出不利影响时忽视学生程序性权利的案件并非仅有该例,在诸如“林丹娟诉漳州师范学院开除学籍”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漳行终字第13号判决书、“益卫红诉许昌学院开除学籍”河南省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许行终字第15号判决书和“张超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行政处罚案”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漳行终字第13号判决书河南省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许行终字第15号判决书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2012)二七行初字第4号判决书(三)行政主导性强,存在“罚不当罪”在2011年的“甘露案”中,暨南大学研究生甘露由于两次在期末课程论文中抄袭而最终被暨南大学根据《学生管理规定》和《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该案历经一审、二审直至最高院进行再审判决甘露胜诉而终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是:只有发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适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规定的7种情形,高校方有权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并对“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情节严重”作出明确的解释,前者指高校学生在公开发表的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上存在剽窃、抄袭行为;后者是指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数量多、比重大,对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手段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2011)行提字第12号判决书。但是具体到本案事实中,甘露提交的论文仅是用于期末课程考试,并不存在公开发表,也不属于毕业、学位论文,虽属考试作弊但情节也未达严重程度,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适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最高人民法院(2011)行提字第12号判决书虽然作弊、抄袭等不道德行为的盛行不仅会使学生不专心学习并养成投机取巧的风气,也会影响学校的清誉,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出发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改正陋习,在从严治校的前提下兼采德育感化学生,使其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改过自新,如此才能达到教育本身之目的,而不是当学生一旦犯错就粗暴地直接采取开除学籍、拒绝授予学位等“罚不当罪”行为,否则长此以往只会形成一种不断使人才夭折的恶性循环机制,不仅违反《高等教育法》第5条的规定《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对高校自主权实行司法审查的范围与强度当司法审查介入高校自主权后,为保证司法审查既对高校自主权行使形成监督制约,又不会对高校自主权产生过度干预,因此有必要对其范围与强度予以界定。(一)对校规校纪进行全面系统审查民法强调私主体自治,为“法无禁止即自由”;而行政法强调公主体的控权,因此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高校在实践中往往根据相关教育类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出良莠不齐的校规校纪文件。当司法审查介入纠正高校不当的用权行为,则有必要从源头入手,对高校用权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开始审查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39。具体如何判断校规校纪是否违法,则主要根据《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48条的规定《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39《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4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并审查时,可以从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是否超越权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等方面进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一)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范围的;(二)与法律、法规、规章等上位法的规定向抵触的;(三)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者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四)未履行法定批准程序、公开发布程序,严重违反制定程序的;(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规定的情形。”《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在“何小强案”中,因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毕业生何小强在校期间没有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华中科技大学对何小强作出拒绝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其依据为该校的制定《学位实施细则》。何小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最终判决何小强败诉,具体的裁判理由为:高校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授权规定和本校的办学宗旨与实际教学水平等情况,制定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相连接等涉及学术水平参考标准的校规校纪文件,属于高校行使学术自治的范围,由于其仅是对《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未违反上位法的原则性规定,故而司法审查不得加以干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9号: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拒绝授予学位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67.shtml,2014-12-26。需要区分注意的是,高校根据上位法的授权制定关于细化学位授予标准的校规校纪时,以学生是否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作为授予条件,这落入学术水平自治范畴,故而高校对此进行细化并不违反上位法的规定;而以学生考试作弊能否作为学位授予条件则并非属于纯粹的学术范畴,当其将学生一次未达严重程度的作弊行为即以取消学位授予惩戒,并没有现实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指导案例39号: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拒绝授予学位案[EB/OL]./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67.shtml,2014-12-26总之,司法审查介入高校主权时,需对高校作出的不利影响所依据的校规校纪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当司法审查发现高校制定的相关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校规校纪违法时,再根据《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49条《《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49条规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合法的,应当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经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并可以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机关……”(二)关于程序性审查中的相关要求1.程序性审查的总体要求作为行政法上的重要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具有弥补法律缺陷,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克服法律规则不足、僵化的作用,在涉及学生教育权的问题上,其法律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规定:“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的规定。正当程序原则在高校与学生受教育权纠纷中主要指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在行使自主权时,若其作出的决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则必须遵循相关法律程序,包括在作出处分决定之前提前通知学生,向其说明相关法律依据和事实理由,听取其陈述申辩意见,并告知学生相关救济途径。该原则在“于艳茹诉北京大学案”中有所适用,该案在二审判决书中的相关裁判理由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规定:“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7)京01行终277号判决书2.学位论文的考核评判机构具体操作程序是否公正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刘燕文的博士论文经过了论文答辩委员会7名本专业专家的全票通过和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电子学系分会本专业专家通过并建议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但最终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评定结果是以赞成票未达《学位条例》第10条《学位条例》第10条规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决定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规定的“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为由决定不授予其博士学位。此案的焦点主要是为何不同的评定机构对同一篇论文所作出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一道程序中,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并不像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那样均为同行专家。为什么一个十分专业的学术问题却偏偏还得通过另外一个相对外行的专家组织来作出评判甚至还有可能被从本质上被否决呢湛中乐.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学位法律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8?学位评定委员会一名外行的专家对自身领域之外的不熟悉的博士论文进行评定投票时,往往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决定,甚至会出现误评误判的结果。因此,明晰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能十分重要。前者的成员均为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有权对论文的学术水准作出专业的、有说服力的评价并作出有效决议,具有实质性考核职能《学位条例》第10条规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决定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湛中乐.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学位法律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8(三)坚持司法节制原则,谨慎作出判决实践中许多高校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授权制定学生处分实施细则时,往往将情节较为轻微的单独作弊、抄袭行为科以剥夺申请学位证书的资格或者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用十分简单粗暴又直接的“重刑思想”代替德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育人观,这无疑是采取了法律目的不当且损害权益最大的方式,违背了比例原则的要求。针对上述高校自主权行使中常出现的类似“甘露案”中“罚不当罪”的问题,司法审查介入时应当着重坚持用比例原则这一司法节制原则对高校权力行使进行审查。比例原则主要是以实现过罚相当的实质法治为目的,要求行政主体在作出对相对人权利造成不利影响时应当权衡利弊并选择侵害最小而非一刀切的进行顶格处罚的方式。该原则在学生受教育权问题上的具体法律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8条第二款和第54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8条第二款规定:“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应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可以对该课程给予补考或者重修的机会。”第54条规定:“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当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分适当。”的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同学聚会策划》课件
- 医疗设备质量分析会
- 《名优绿茶加工技术》课件
- 《汽车文化汽车名人》课件
- 办公室5S管理内容
-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课件
- 公考培训机构年终总结
- 512护士节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200题
- 国网技术学院培训
- 培训机构前台接待流程
- 室内装修施工安全方案
- 直播电商代运营服务协议(GMV计费模式)
- 工程询价合同模板
-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瓦楞包装纸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无锡风机吊装施工方案
- 第九章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课件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60题)
- (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教师个人业务学习笔记(41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