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练习高一语文
、选择题(20分)
1.下列各项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弄(long)堂篡(ji)踞衣等(bo)不容置噪(hui)
B.粳(jlng)米修覃(qi)泥淳(n^o)第(weng)蓊郁郁
C.渐(jian)染帮(shao)光轻佻(tiao)迺(he)辙之船
D.遗(yi)施鞭笞(chi)濯(zhuo)足夙(sii)兴夜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箕踞”中的“箕”应读时”,“衣钵”中的“钵”应读“b6”。
B.“泥淖”中的“淖”应读“脸。”,“蓊蓊郁郁”中的“蓊”应读“w®g”。
C.“轻佻”中的“佻”应读一位0”。
故选D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辩护编纂再接再历陨身不恤
B.斑驳笔杆前仆后继一枕黄粱
C.授权幅射首曲一指稗官野史
D.妇孺演绎义愤填震焕然冰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再接再历”中的“历”应写作“厉”;“陨身不恤”中的“陨”应写作“殒”。
C.“幅射”中的“幅”应写作“辐”;“首曲一指”中的“曲”应写作“屈”。
D.“义愤填鹰”中的“即’应写作“膺”;“焕然冰释”中的“焕”应写作“涣”。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①口黎明即起②口洒扫庭除③口要内外整洁④口虽
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
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
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娓娓道来,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
家中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
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
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抄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
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衣食住行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
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
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3.依次填入文中口内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
「“,,na,,
C.,,U•:,,o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答案】3.B4.D5.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一句是总领句,后面引用条幅的内容,因此①处应
用冒号和前双引号,排除AC;
“要内外整洁”是引文的最后一句话,此处是直接引用,前面有冒号,因此句号应放在双引号里面,用句
号和后双引号,排除D。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该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丰硕”与“收藏”不搭配,可将“丰硕”改为“丰富”;
二是语序不当,按照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时间顺序,应为“穿越了……,丰富了……,成为……”。
三是语序不当,“一笔”作为数量短语作定语,应直接修饰“公共财富”。
全部改对的是D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语境,括号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故先说其“理”,再言其“情”,与上
下文衔接才更紧密,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C项前一分句话题不是“家书”,与全段不协调;B项前一分句说“家书的教益”,后
一分句接着说家书“蕴含的真情”,句式整齐,故B项更恰当。
故选B。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取之于蓝而意于蓝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骐骥丁跃,不能十步
D.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
B.“青”(第一个),靛青;“青”(第二个),颜色深。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
色更深。
C.“一”,专一;句意: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一”,数量词;句意: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D.“中”,合乎;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中”,合乎;句意: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失其所与
B.客亦知本水与月乎且本天地之间
C.抱明月则长终盈虚者如彼,画卒莫消长也
D.不知东方?既白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连词,和。句意:何况我和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与”,动词,交往,结盟。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B.“夫”,代词,这。句意: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夫”,助词,没有意义。“且夫”构成固定词语,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
“再说"。句意:何况天地之间。
C.“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句意: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
(指天明了)。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
方吗?
故选D。
8.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何为其然也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为标志。句意:本来是当时的英雄。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
更青。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
⑥判断句。“……者……也”为标志。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⑦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何其然也。句意:为什么这样呢?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⑧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故选Ao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
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一周为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月出”“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
朔,每月初三叫月出,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为了观测天象,我国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
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以字称呼。
故选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o—o—。—o-o―o是冷,构
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
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
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
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
“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
是:⑤①⑥③②④。
故选Co
二、社科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士
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
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
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
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
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
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
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
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
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
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
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
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
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
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上
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
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
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
正在失去约束力。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
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
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
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
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
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
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
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
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
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
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
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
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
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
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
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
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1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
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
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
的一些说法相近。
1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答案】11.D12.C13.B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
或社会网络状况”可知,原文指的是整体而非个体。
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和“孤立、隔膜
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中“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
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可知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仍在延续。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无中生有,该项信息位于原文第六段。“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根据该段
中原文信息”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
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知,作者并未对两者进行
对比评判。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分别讲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口头契约等观
点,并未谈及父母或孝顺等观点。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8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后赤壁球
苏超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呼,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
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
品,,
而O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的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
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厘嵋岩,尊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芍港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戛然长鸣
擦于责而再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土,羽衣编趾,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
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
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删改)
14.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B.膜(鞋子)崂岩
C.木叶尽虺(凋零,脱落)D.填(分开)蒙茸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缰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缰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以“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
B.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关系是“轼”为“瞻”所依凭的工具,
从《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知。曾巩,字子固,“巩”“固”都有“稳固安宁”之意。
C.古代文人墨客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斋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雪堂”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建厅堂的
名字,“饮冰室”是清末学者康有为的书斋名。
D.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
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1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
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
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答案】14.B15.D16.C17,A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履”,踏;句意:踏着险峻的山岩。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
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
向西飞去。
“时夜将半”是“四顾寂寥”的时间状语,所以应在“半”后面断开,排除CD;
“东来”是“孤鹤”的谓语,并且“横江”是做“东来”的状语,所以应在“来”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康有为”错误。“饮冰室”是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月夜泛舟赤壁”“清幽的江上景色”错误。文章不仅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还有爬山;描绘
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不是“清幽”,而是“峭拔”。
故选A„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苏轼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
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
是一■面走一1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
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
吴淞江的豌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
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
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
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
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
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
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
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
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
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
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四、诗歌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下列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用发人深思的反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以具象的流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
恨,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极为贴切形象。
B.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
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C.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
由自主地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D.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无穷无尽的愁情写得如此深重、强烈,触手可及,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了”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希望“春花秋月”早一点结束。
B.“又东风”,一个“又”字,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加重了词人的愁绪,引出了词人对故国
往事的回忆。
C.“雕栏玉砌应犹在”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雕栏玉砌”代词人被囚禁在汴京的“小楼”。
D.“只是朱颜改”,“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意蕴十分深刻,这既是人生郁闷、苦于无解的呼问,也是人生痛
苦、不堪忍受的悲吟。
B.“应犹在”含有丰富的感情,它表达的是既含疑虑又有企盼,既疑其是否“犹在”又盼其应该“犹在”
的复杂感情。
C.词人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并提,以“改”和“在”对比,以“只是”和“应犹”呼应,表达出
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
D.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事沧桑之无常;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
首”“朱颜改”则指向宇宙永恒不变。
【答案】18.A19.C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反问”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问有答,是设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代词人被囚禁在汴京的‘小楼’”错,“雕栏玉砌”代南唐宫殿。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说法反了,应该是“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指向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
首”“朱颜改”一脉相承,则专说人事沧桑之无常。
故选D。
五、现代文阅读(88分)
山中避雨
丰子恺
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
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
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
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
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
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
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
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儿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
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
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
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
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
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
半由于以前略有violin(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
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
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
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piano(钢琴)伴奏过混
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Beethoven(贝多芬)的sonata(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
乐的趣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
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Piano(钢琴)笨重如棺
材,violin(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
然音域没有violin(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violin(小提琴)优美,装配
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
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
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
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
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一九三五年秋日作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便勾勒了一幅由山雨、小庙、荒村、茶店组成的烟雨中的画卷。
B.文章叙写了“我”和两个女孩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受,是一篇叙事散文。
C.第②段中的“这种境界”指的是上文所说的“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境界。
D.第④段“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中的“根基”指的是打下拉琴的基础。
2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茶博士拉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茶博士拉琴激起了“我”的兴趣,才有了借琴等情节。
B.第④段插叙“我”小时候拜师学琴的经历,使“我”拉胡琴的技艺不俗有了凭依。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了胡琴轻便、发音可听的特点。
D.文章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了音乐能让人在烦的环境中感到快乐。
23.对本文语言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不赋色彩、不事渲染,开篇运用白描,寥寥几笔,便简洁地勾勒出一幅淡雅质朴的由山雨、
古庙、荒村、茶店组成的图景。
B.引用诗文,间用文言词语,使文章语言优美华丽。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剃头店里有
之”“有些儿依依”等。
C.文章用词干净洗练,朴素自然,不作过多的修饰,便能清晰地把婉转曲折的事情叙述清楚。
D.文章语言清淡,多用散句,给人娓娓道来之感,把“乐以教和”的道理展现在读者面前。
24.对第⑤段“乐以教和”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总结前文内容。“我”用胡琴拉奏乐曲,和着两位女孩的歌声,引得三家村里的青年跟着一起唱和,
让我们在这荒山苦雨里相处得非常愉快和谐。
B.引用古语,简洁凝练,典雅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C.“乐以教和”强调音乐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彼此和谐温暖,但这只是一种理想追求。
D.卒章显志,升华主旨。体现了作者对人民、对青年的深沉的爱以及对“乐以教和”的艺术追求。
【答案】21.C22.D23.B24.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C.“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错误。由原文“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
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可知,“这种境界”
指的是山中阻雨的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D.“突出了音乐能让人在烦的环境中感到快乐”不合文意,文中前两段写“我”和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
玩,遇到大雨,被困山中。第3段“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
音”,但结果却是“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冗长”这
两个词语烘托出人物烦闷的心情;第4段写“我”借来胡琴,拉奏音乐美妙,吸引女孩和三家村的青年唱
和。这两处对比分析可知,只有“美妙悦耳”的音乐才能让人在烦的环境里感到快乐。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
B.“优美华丽”错误。文章引用诗文,间用文言词语,使文章语言清淡雅致。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C.“但这只是一种理想追求”错误。“乐以教和”在文中指的是“我用胡琴拉奏的乐曲,和着两位女孩子
的歌声,引得三家村里的青年跟着一起唱和”,“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却送我上车,表示惜
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琴声让我们在这荒山苦雨里相处得非常愉快和谐。所以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理
想追求。
故选C。
六、整本书阅读(66分)
25.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
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
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
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
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
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
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
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
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
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
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
故选BD。
26.《乡土中国》中关于“人治”和“法治”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们是礼治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C.“被动形成的”错误。原文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
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
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误,文中只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
“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故选B。
27.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家族》“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
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
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
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
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期玻璃批量供货协议样式
- 2024年幼儿园装修项目简易协议样本
- 二手房买卖化协议20242
- 2024年规范售后租赁业务协议典范
- 2024年品牌产品寄售业务协议
- 2024年汽车租赁协议范例文件
- 2024厕所设计与装修工程协议范本
- 2024年银行信用证支付保障协议
- 2024小区停车场租赁管理协议模板
- 包装服务与材料供应专项协议2024
- 射线防护工程施工工法
- 抗菌药物科普小常识
- GA 844-2009防砸复合玻璃通用技术要求
- 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二十四节气-(37张)ppt
- 鼻通气功能检查
- MES技术及其应用-西门子MES剖析课件
- 抢救车药品交接本
- 体育说课教学课件
- 画鼻子游戏课件
- 小区施工管理制度4篇
- 《西方礼仪》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