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天津)(解析版)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天津)(解析版)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天津)(解析版)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天津)(解析版)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天津)(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

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招无不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在脱贫攻坚

的系统工程中,党中央()全局、协调各方,中西部地区落实主体责任,东部地区落实帮扶责任,主管

部门落实行业责任,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和武警部队落实定点扶贫责任,民营企业、社

会组织、公民个人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了积聚力量实现脱贫目标的制度合力。针对中国各地要素条件迥异、

致贫原因复杂的特殊性,各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做到(),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创建产

业扶贫、人才扶贫、交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方式,在丰

富多彩的脱贫攻坚中“脱真贫”“真脱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各地脱贫攻坚共同熔铸为中华民族奔

小康的磅礴力量。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乡村振兴奠定()。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还将存在。我们要

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拓展和巩固脱贫成果,抓好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产业帮扶衔接、公共

服务衔接,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总揽药到病除基石

B.总览对症下药基石

C.总揽对症下药基础

D.总览药到病除基础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抓好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产业帮扶衔

接、公共服务衔接,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B.我们要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抓好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产业帮扶衔

接、公共服务衔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C.我们要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展和巩固脱贫成果,抓好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产业帮扶衔

接、公共服务衔接,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D.我们要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拓展和巩固脱贫成果,抓好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产业帮扶衔

接、公共服务衔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下列对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出自《吕氏春秋》。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

和战斗力。

B.“千帆竞发”出自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们以此来形容事物蓬勃向上,生机勃

勃地向前发展。

C.“百舸争流”是《沁园春•雪》中的名句,毛泽东鼓舞人们在迈向胜利的道路上,不要惧怕任何艰难险

阻,奋勇前行。

D.“新旧相推,日生不滞”化用明朝王夫之的“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指明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

【答案】1.C2.B3.C

【分析】

I.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总揽:全面掌握。总览:为从总体上去看。此处的语境为党中央全面掌握时局,所以应该用词

语“总揽”。

第二空处,药到病除:吃了药,病马上就好了。形容治病者医术高明,用药恰到好处。也有引申义为抓住

事物矛盾的关键,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强调效果好。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

办法,突出办法得当。此处的语境为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应该用词语“对症下药”。

第三空处,基石:1.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2.比喻基础或中坚力量。基础:1.建筑物的地基。2.事物发展

的根本或起点。此处与“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乡村振兴奠定”

搭配,应该用词语“基础”,强调好的开端。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有:语序不当,“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语序不当,先“脱贫攻坚”,进而“乡村振兴”,

具有承接递进关系,应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拓展和巩固”语序不当,应该先“巩固”,再“拓

展”;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主语是“发展成果”,前面句子的主

语是“我们”,所以在句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前加“使”,使前后主语一致,衔接会

更自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百舸争流’是《沁园春•雪》中的名句”错误。应该是《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故选Co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

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

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

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

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

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

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

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

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

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

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

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

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

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

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

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

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

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

的关系。比如一双某品牌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某位球星、产

地、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

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

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

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

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

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

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

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

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

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

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

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

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

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

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

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

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

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

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

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

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

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

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1E卿的一项是(3分)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一一物一一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6.下列现象和事件,不熊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

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

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

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

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答案】4.D5.C6.C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

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发生变化”;

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

B.“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

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

C.”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

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

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错误。由原文“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

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

的声音被传递”可知,原文说的是“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也就是都能使自

己的声音被听到。

故选Co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

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

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故选C。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上曾子固龙图©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

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弓其言而求之,则潜德

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可

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

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

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

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怒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有■省之者,故剖志决

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

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苦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

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q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

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多说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

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

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等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

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

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

阳公始为古文,近楚■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

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

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丈者欤!

(选自《张耒集》,略有改动)

[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存:慰问

B.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感激:感慨

C.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纂:继承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揆:揣测,揣摩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因其言而求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或信其言而疑其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其有不合者乎其皆出于此乎

D.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B.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C.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D.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即书信,又称“尺牍”,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谈论文

学、政治,如曹丕的《与吴质书》、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也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和本文。

B.“太史公”“韩退之”“庐陵欧阳公”分别用官职、字和籍贯来指称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他们在中

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史书体例,韩愈、欧阳修则一改六朝骈俪文风,推动了

唐代散文的进步与发展。

C.文中的“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用法相同,都是对对方的敬称。作为“苏门四

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文中给予曾巩极高的评价,表达了无限敬意。

D.“左氏”“丘明”都指鲁国太史左丘明,相传他所著的《左传》开创了编年体记史的先河,被推为先秦

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

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

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无论语言华美、简朴,还是迂曲、疏荡,我们都可从文中探得其

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

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13.张耒借君子之文阐述了“言”与“德”怎样的关系?(3分)

【答案】7.B8.D9.A10.C11.B

12.(1)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2)后

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13.作家的品德、经历决定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其作品是内在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透过探究作品的语

言来r解其精神。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B.句意为“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可见“感激”,古今异义,感慨激愤。选项中遗漏了“激”

的意思。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根据/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C.副词,表反问,难道福IJ词,表揣测,大概;

D.均为连词,表结果,以致。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

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读书”为动宾短语,密不可分;“初读书”作介词“自”的宾语,“某自初读书”为时间状语习惯上单

独存在,独立断开,排除BD。

“即知读执事之文”中“之”结构助词“的”,“执事”作“文”的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也可以抒情,如……本文”错误,本文重在说理。

B.“欧阳修……推动了唐代散文的进步与发展”错误,欧阳修是宋代散文家

D.“相传他所著的《左传》开创了编年体记史的先河”错误,开创编年体先河的是《春秋》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赏析能力。

B.“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错误。原文信息是“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

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

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可见写司马迁时并未说触犯皇上,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介词结构后置;“佚乐”,快乐;“无复”,再也没有;“向者”,

从前;“稍稍”,渐渐。(2)得分点:“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惟古之求”,宾语

前置,惟求古。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

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得出答案“作家的品德、经历决定其作品的

内容和风格,其作品是内在精神的体现”。结合“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

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

得出答案“我们可以透过探究作品的语言来了解其精神”。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或繁琐或简

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自己所已经知道的事,不勉强写自己所不

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国的衣服。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

表面,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藏着的德行心志,都不能隐藏。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

没有理解其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仅仅知道言语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

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

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

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遒劲,他的

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途怀疑他是迂回的,然而他的

心思至诚恳切,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炀。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而不是怨恨,不

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没有显

露自己的办法,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夜露,

凄然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神仙烟云,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

吗?

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年轻时就周游

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

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

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

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

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义事时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

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

愈的文章虽然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平定,战

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

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三代的文章,

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洗练而更

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

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

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之后,

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

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

的顶点了!

四、(2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苦雨叹

[宋代]陆游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

茫茫大泽北际海,激激平湖南浸山。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电争雄乱昏旦。

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

老夫一饱复缪悠③,听儿读书宽百忧。

[注释]①朝:古代蛙的一种。②青秧出禾头:庄稼经雨出芽,此为灾年之兆。③缪悠:虚妄不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想象新奇,用龙王出游忘还来写大雨连绵不绝、多日不停的现状,照应了题目“苦雨”二字。

B.“茫茫”和“激激”形象地描绘出湖泽因雨大而水阔的样子,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

C.本诗作为七言诗,章法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D.本诗语言自然精炼,最后四句明白如话,体现了陆游在诗歌语言上反对粉饰雕琢的主张。

(2)陆游自言:“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在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有“杜陵叟遗踪”?试举两例加以分

析。

(3)本诗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B

(2)“杜陵叟遗踪”指杜甫诗风。①“漏床腐席夜失眠”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

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贫穷与困苦;②“湿灶生薪朝不爨”与《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

的困窘造成的苦难。③“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农事,陆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

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

(3)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庄稼出芽灾年已显,忧民生艰难;

蛙胆争雄乱昏旦,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错。“茫茫”和“激激”写出因为雨水而致使湖泽水阔,写诗人因雨大而烦

恼忧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杜陵叟”指杜甫;“处处有遗踪”表明这首诗的内容与杜甫诗歌内容、写法、风格有相似之处。考生按

照这个思路仔细阅读本诗,找到与杜甫诗句类似的地方。

如“漏床腐席夜失眠”,描写屋子漏雨淋湿了床席,以致无法安睡,考生抓住“漏床”“失眠”联想到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这两句内容十分相似,都通过

写下雨造成“屋漏”“床湿”“无法睡眠”来形象地写出生活的贫穷与困苦;

再如“湿灶生薪朝不爨”,描写因为下雨致使灶内潮湿,柴草也是湿的,无法点燃,因而早起无法生火做

饭。“湿灶生薪”属于细节描写,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

之妙,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的困窘造成的苦难。

再如“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前句用“喜”字描写诗人看到庄稼长势不错,为百姓秋天能

够有个好收成而高兴,这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

农事。而下句“岂知青秧出禾头”则写前面的希望破灭,因连日大雨不停,庄稼已经发芽,灾年已显,陆

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二人都关心农事,忧国

忧民。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都提示考生,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不愉快,再结合具体诗句来找出体现这

种情感的具体内容;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陆游不大可能仅仅为自己哀叹,恐怕还有为百姓及国家忧心的

内容。

由题目“苦雨”可知,全诗写因连日大雨连绵不绝而苦。“吾庐四望路俱断”写从家里往四面看,大雨淹

没了道路,无法出行,因此一忧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写屋子漏雨淋湿了床席,以致无法安睡;因为下雨致使灶内潮湿,柴草也是湿的,无法点燃,因而早起无

法生火做饭。因此二忧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H1禾头”,诗人看

到庄稼长势不错,为百姓秋天能够有个好收成而高兴,结果因连日大雨不停,庄稼已经发芽,灾年己显,

美好的希望破灭。因此三忧民生艰难;“蛙国争雄乱昏旦”写青蛙和苍蝇乱从早到晚乱纷纷地鸣叫争雄,

这是以青蛙和苍蝇比喻那些奸佞小人,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燎沉香,消海暑。鸟雀呼晴,o(《苏幕遮》)

(3),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

(4)会桃花之芳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苏轼《赤壁赋》中用“,”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这与李贺“老鱼

跳波瘦蛟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剑阁峥噪而崔嵬侵晓窥檐语一去紫台连朔漠序天伦之乐事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凝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崔嵬”“窥”“朔”“序”“蔑”。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种芦粟,吃芦粟

高明昌

①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

②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

我就开始期盼了。

③四十多年前,海边村的几十户农家,不管是西高家,还是东高家,没有不种芦粟的。勤谨的人家一

般都在五月的开头就开始下种落籽——先用铁卷岑翻转土地,过了几天,那块地被太阳晒得熟了,再敲碎泥

块——要敲到泥块像沙土般细碎为止,然后开始匀匀地落籽。落籽的那天,如果不下雨,还要用粪桶浇上

一些河水,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放上一层薄薄的稻柴,这过程叫作培育秧苗。过了二十来天,秧苗长到半尺

高了,就拔出秧苗,开始插种。宅前宅后凡是有空隙的地方,包括田头田壤之类的角角落落,还有什边地

上,都要种的。种得最多的,是河浜的斜边坡地。

④与任何一种作物一样,芦粟下种以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落籽后的那块地,母亲时不时走过去看看,

有时还会蹲下身,翻开稻柴看。种田人都知道,往往该长出来的苗儿还没有出现,这杂草倒先长出来了。

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

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撤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

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待秧苗露芽、露头以后,母亲去看她的次数更加多了,待秧苗长到了四

五公分长,就会叮嘱父亲施肥去。那时施的肥就是粪坑里人出恭留下的东西。母亲叮嘱父亲,一要捣碎,

二要加水。母亲担心浓了会营养过剩,秧苗会只长叶,不长根,所以要父亲慢慢地加大浓度与次数。待到

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她的,因为明天要

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

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

⑤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

这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

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

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

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

成长。

⑥其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能如人所愿的。芦粟苗从此地移种到那地,是真正的连根拔起,再人性的

拔也是伤筋动骨,所以插种后的开头几天,叶苗总是套拉着叶片,一副快快的情状。如果叶片焦黄、打卷,

最后垂落到根部,这秧苗就死了,就需要补种。所以母亲在移种的开头几天,早上总要去看看望望。补种

也是移种,也是一样的繁琐。不过补种的苗儿成活率很高,因为原地的土松了,移种时受的影响小。而一

旦成活,苗儿们的生长速度也是惊人的,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分分钟在成长。母亲也还会去看一看,在秧

苗的下面除除草,除好草后再请父亲浇点粪。那时母亲最担心的是芦栗是否生虫,如果看见青虫就捉掉,

如果是蜥虫,就要用药水喷了——蜡虫是一团一团的,像涂在叶片上的污泥一样,掰也掰不清爽,必须喷

药才见效。一般喷一次就够了,喷过以后的芦粟像清水清洗过的一样,叶片儿绿得哑静,茎是根根绿里带

白,且笔直,直抵天空。

⑦半月不见,它可以长得和你一般高了,一月不见,它比你高出一头了。那时的芦粟不是吃的,而是

用来看的。那矗立在路边、岸头的一两排芦粟,就像竖插了一面面绿色彩旗,在风势的鼓动下,飒飒招展,

叶片儿随风摇动,击碰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像在奏一部田间的交响曲。河斜边上的最好看,排排对对,对

对串串,风吹过顺势此起彼伏,像一波波的绿浪,再倒映在河里,就像镶嵌了一大块碧玉,灿烂至极。到

了这个时候,各个人家就被芦粟包围了,耳听的是芦粟的声响,鼻闻的是芦粟的清香。乡下说,只要农家

的宅前宅后种满了芦粟,人就不生毛病了。到了这样的地方,糊涂的人会变清爽,清爽的人更爽朗。这个

话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

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

⑧看归看,芦粟毕竟是拿来吃的,到了七月份,芦粟就熟了,可以一直陆陆续续吃到十一月。判断芦

粟好吃不好吃要看穗头和节秆。熟透了的芦粟,穗头已经由青色、淡红色转为黑色了,而且黑得发亮,秸

杆也已经长到三十来公分的长短了。剥开秆皮,会看到一层厚厚的白色黏粉,手一橹,粉就会脱落。这些

都是成熟的表征。其实,芦粟熟不熟还可以通过闻香来知道——如果闻着有幽幽的甜香味道,这芦粟肯定

很甜了。

⑨我们管芦粟熟了叫甜了。芦粟甜了,就要去攀芦粟。这个“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镰刀直接割

起芦粟的根,还有一种是用手拔,先将芦粟的头抓到手心,整体弯起来,在顺势朝外推出去的时候一个向

里提,一招一“啪嗒”,芦粟就连根拔起了,就可以扛到屋里来,或者成捆地放在场地上。先用手剥掉秆

上的皮,再用菜刀按节切断。

⑩吃芦粟的“吃”和吃别的不一样,吃别的都是吃下去,吃芦粟呢就是咀嚼——用牙齿把芦粟的行皮

咬掉后,一段一段吃掉节秆,把甜水吸干,再把渣吐出来。这个过程是动牙的过程,牙齿很辛苦,嘴巴却

很甜。

⑪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

时候,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

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

(节选自2018年11月28日《文汇报笔会》)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惜拳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妹妹的来电与第⑪段的“吃芦粟”形成首尾呼应,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

B.文章第④段,作者把母亲管理芦粟苗与养育小时候的“我”进行类比,表现了母亲对芦粟的细心呵护。

C.父母栽培芦粟的过程遵循了芦粟的生长规律,启发读者遵循规律做事方能接近成功,反之则事倍功半。

D.文章第⑦段,对一代代传下来的芦粟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说法,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

E.芦粟熟了,妹妹就来电让我回家;芦粟甜了,村里人就聚集在一起吃、聊,表达了人间美好的情感。

7.第④段写了父母对芦粟的管理过程,请分析这与⑪段中“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

样”之间有什么关联?(5分)

18.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4分)

19.本文题目《种芦粟,吃芦粟》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5分)

20.作者说,“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

生活中,像这样需要遵循规律而做事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举例谈谈你对“遵循规律而

做事”的认识体会。要求80字左右。(4分)

【答案】16.AD

17.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表面上看,种植芦粟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

血液循环;从本质看,在劳作的过程中,母亲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形成积极的心态。由此来看,都起到

了“活血化瘀”的作用。

18.(1)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2)永葆热爱劳动的本色;(3)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4)为家庭和谐默

默奉献。

19.寓意:“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瘀”的过程,“种植芦栗”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

母精神的寄托。“吃芦栗”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

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而更紧密,亲情永在。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

表达效果:①“种芦粟,吃芦粟”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芦粟”的“种”与“吃”展开的。

②“种芦粟,吃芦粟”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种芦粟”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性循规律”;

“吃芦粟”给亲人团聚的机会,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20.报苗助长,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所有稻

子都蕉了。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错误。由原文“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

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一一芦粟给我们的机会”可知,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应该

是亲人聚在一起。

D.“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错误。由原文“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可知,作者应该是持怀疑的态度。

故选ADo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

拔了草还要浇水一一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

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

表面上看,种植芦粟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

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从本质看,在劳作的

过程中,母亲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形成积极的心态。由此来看,都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这

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

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

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可见母亲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

“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

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可见母亲永葆

热爱劳动的本色;

“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

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

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可见母亲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

“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时候,

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

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由此可知,母亲为家庭和谐默默奉献。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寓意:

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

拔了草还要浇水一一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

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

“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瘀”的过程,“种植芦粟”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母精神的寄

托。

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

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栗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吃芦栗”当芦粟成熟

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更紧密,

亲情永在。

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

我们的机会。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

表达效果:

文章写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

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而更紧密,亲情永在。“种芦粟,吃芦粟”是全文的线索。

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芦粟”的''种”与“吃”展开的。

“种芦粟,吃芦粟”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

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

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栗的生长规律来的。“种芦粟”告诉我们做事要“遵

循规律性循规律”;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吃芦栗”当芦粟成熟的时

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更紧密,亲情

永在。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一

芦粟给我们的机会。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吃芦粟”给亲人团聚的机会,

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我们所熟知的摧苗助长的故事: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

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蕉了。我们如果一味地因自己的喜好,胡乱喂食野生动物,为所不该为,则必定会使

得动物失去觅食的主动性,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警惕性与攻击性,失去动物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和有劳才有

所获的生存法则。当野生动物渐渐丧失觅食的能力时,它们的生存便全成依赖性,在自然的激烈竞争中,

必将被淘汰。物转星移,适者生存,每一个生命都是在刹那千年里的竞争与争斗中,存活下来。在万物踏

遍山河万里的进程中,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自然规律,是在历史风沙的磨砺沉淀出来的,

万不可随意变更。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六、(10分)

21.国际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国家创造力的重要参考。请比较下面表格中的数据之后得出结论。(6分)

年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

申请量占比申请量占比申请量占比申请量占比

19951030.261711442.78512812.8227756.94

20007810.843801540.771258113.49965910.26

200525031.834688434.281598711.692487018.19

2010123017.484509327.441756010.683221619.60

201529839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